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改革也乐得众臣争论。

圣人,明太祖,三皇五帝这是无可争议的要上碑的。

但到后面,该谁上碑,不该谁上碑的问题,就争论起来。

“……虽然前宋文弱,可也是华夏正统,怎么就说得如此不堪呢……”一个大臣很是气愤的说到。话题已经越说越远,扯到给各个朝代定性的“判词”问题上了。

“……为什么前宋就不能上了呢?……”

“……就是不行,前宋那么文弱……,有什么理由上碑?……”

“……为什么不行,前宋也有十万士人殉国的事,其忠烈可见一斑,为什么就不能上,如此忠烈之事,焉能不上?……”

官员们争论,杨改革也不管,反正是任由大臣们争。

……

争着争着,争出事端了。

什么汉经学,唐乌龟,宋鼻涕的话都扯出来了,让杨改革很是惊讶。

原因是一个官员见自己“举荐”的人没能上碑,心里觉得不爽快,又因为这大殿里争论的气氛实在是太热烈了点,“一不小心”,将宋鼻涕喊了出来,这一下,这文华殿算是“失控”了,这个说宋鼻涕不能上,不能代表华夏,那个说能;这个说连唐乌龟都能上,为啥宋朝就不能上,既然扯到了唐乌龟的问题,那汉朝还靠女人和亲才能保证国家安宁呢,又有人又把汉朝拉了进来。这文华殿里,算是成了一锅粥,而且是焦糊的一锅粥。

杨改革虽然惊讶,但也不制止大臣们,任由大臣们争论,大臣们也习惯了这种毫无顾忌的争论,言语越发的豪放。

眼看着这朝堂上的争论逐渐的成了闹剧,施凤来就装作没看到,韩爌看了也直摇头,他是有心制止这种情况,可他不是首辅,皇帝也没有制止的意思,他出来管这事干嘛?

杨改革听着大臣们毫无顾忌的畅谈各个朝代的“黑历史”,听得津津有味。

这个火爆的话题吵了一阵,大臣们终于是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该如此毫无顾忌的在这里谈论,这才逐渐的安静下来。

这文华殿算是怪异的安静下来了。

“呵呵呵……”杨改革首先就是笑了一阵,能遇到这种有趣的事,也算是有意思了。

“……朕听闻诸位卿家谈论什么唐乌龟,宋鼻涕的事,那朕倒是要问一问,我大明的判词是什么?”杨改革笑着问道。

大臣们都是那个冏。这都怪皇帝,这太放纵大家了,以至于大家说起话来就无边无际了。现在皇帝问明朝的判词,那得给明朝上个什么判词呢?

杨改革也听说过关于这些朝代的判词,还不仅仅是唐乌龟和宋鼻涕,最后还有一个清邋遢,不过现在没有清了。

“启禀陛下,我大明成祖早已有言,‘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说得就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若是日后后人说起我大明的判词,绝不会有什么唐乌龟,宋鼻涕之类埋汰话,我大明从来只有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韩爌见施凤来不敢搭话,也只能站出来,以难以想象的刚烈语言,将此事完结,不然这笑柄一样的事传出去,天下人还不笑掉大牙。

韩爌的这个话一出口,众臣都是一致的肃穆起来,这简单的一番话,倒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和自豪感。

杨改革听了,也是不住的点头,这一瞬间,原本有些嬉笑的朝堂,立刻变得慷慨悲壮起来,这充满了阳刚之气的话,激得人热血沸腾。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这几句话,也上碑吧,朕要把这几句话刻在碑身上,让后人永远记住我大明的风骨,记住我刚强不屈大明的精神……”杨改革对这几句话很是动容。若是没有记错,后世对明朝的判词,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不是什么君臣死社稷,历史上的崇祯以自己的死,为明朝的坚强和刚烈划上了一个句号,而自己,却正是这个崇祯。

“陛下圣明……”

群臣则是一致高声肃穆的喊道。

“……今日朕也累了,也就到这里吧,关于这纪念碑的事,诸位卿家若是有什么好建议或者好点子,可记下来,下次再议,这纪念碑,建还是要建的,怎么建,也不仅仅是朕的事,也不仅仅是诸位卿家的事,而是我华夏所有人的事,自当该向天下人征询意见,该让天下人有参与此碑修建的机会……,首辅可在?”杨改革也是被韩爌那几句话激得热血沸腾,也就没有心思再罗嗦了,立刻乘着这架势,将此碑的修建确立下来。

“臣在。”施凤来立刻出来答应道。

“建碑之事,是我整个大明的大事,当开天下言路,向天下人征询该如何建碑,当让天下人参与人坛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以聚集人望,此事,当有朝廷重臣主持,以示尊重和虔诚,此事,就交由首辅领衔,总览此事……”杨改革说道。杨改革虽然对施凤来胆小不太满意,可还是给施凤来拾掇了一个好差事,这首辅总归是首辅,无能是无能了些,可也要重用的。

“臣领旨……”施凤来立刻高兴的答应道,这等好事,可终于是落到了他的头上了。

“……此事,还由通政司负责协助,通政司经邸报向天下人征询建碑的方案,征询何人该上碑,何事该上碑,征询相关建碑事宜,凡事关建碑之言论,可通邮路邮寄至通政司,由通政司汇集整理,凡汇集而来的信件,文牍,不可因为人言轻微而怠慢,当据实整理,若是有中肯有用的建议和方案,当遴选出来,当予以回复,此乃是我大明乃至华夏的大事,且不可生一丝怠慢之心,……”杨改革严肃的道。

“臣遵旨!”那官员立刻答应道。不假思索的答应确实很能应景,可稍稍的想想皇帝的话,这个大臣立刻那个头大,向天下征集方案和建议,这得多少人手才忙得过来啊?他通政司怕是要被海一般的信件和文牍给埋葬吧。当下就头晕起来。

“……启禀陛下,这通政司的人手,实在是不够啊!”那通政司的通政使回过神来,立刻哭诉自己的人手不够。

“无妨,此事事关重大,有首辅坐镇,自当多方调集人手协助你通政司,通政司可扩充一下规模来应付此事,除此之外,也可以从国子监借调监生,若还是不够,还可从其他各部,各衙门借调人手,总之,这件事一定要处理好,对了,通政司也把今日朝堂上议论出来的关于人坛纪念碑的事宜公布出来,建碑之事,日后要形成常列,凡是讨论出来的结果,总结出来的关于建碑的事宜,都要向天下公布,征询天下人的意见,……总之,关于建碑的事,得整个天下人参与才好,才能凝聚天下的人心和人望,卿家可明白?”杨改革道。

“臣领旨!”那官员答应道。

这官员答应得很爽,可有的朝臣就不爽了,皇帝还要把今日朝堂上讨论的事用邸报公布出去?这不是出他们的丑么?若是把朝堂上的一举一动都公布出来,他们大概是没脸出来见人了。

“启禀陛下,这,这……,那个……”有大臣站不住了,立刻站出来禀奏。

“何事?”杨改革确实有些头昏脑胀,给这桑拿天闷的。

“……陛下,就是那个事啊!陛下,今日朝堂上这事……”那个大臣结结巴巴的说道。

“哦……”杨改革看着那个大臣一副想说有不敢说的样子,不太灵光的脑子也终于运转过来了,好像明白了什么,又道:“……哦,朕知道了,朝堂上议论的过程,自当不能完全的公布出去,通政司记得公布的只是结果……”

“臣领旨!”通政司又答应道。通政司的通政使也是蛮高兴的,他这通政司经过此事,好像地位上涨了不少,这对于他通政司来说,是好事,虽然这件事上面还有一个婆婆,可那施凤来是个很面的首辅。

“谢陛下!”那个官员终于是松了口气。

杨改革处理了这个事,就准备回去休息一下,这大殿的人实在太多了,又是个桑拿天,杨改革是浑身出汗,黏在身上格外难受,只坚持了一会,就坚持不了了,实在是头昏脑胀,脑袋无法处理事情了。

“启禀陛下,臣还有一事请示,请陛下示下……”施凤来见皇帝好像不耐烦,要散朝了,又立刻问道,他记起来,自己好像有什么事忘记问了。

“哦,何事?”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如今人坛纪念碑尚且还在讨论之中,离建成之日还远,但这老百姓爱戴陛下,这叩拜陛下之事,陛下看,该如何办?还请陛下示下……”施凤来想起自己还有事没说,立刻说出来。

“哦,此事啊……,这样吧,就以天地二坛代朕接受叩拜,让百姓到天地二坛去拜吧,待日后人坛纪念碑建好,则改由人坛纪念碑拜祭……”杨改革想了想,立刻说道,这个代替方案,也是早在预料之中的。

“臣明白!”施凤来立刻答应下来。

群臣也没什么意见,修建“通天塔”一般的人坛纪念碑,已经成为大明朝第一大事,那什么活人祭拜的事,真的只是个芝麻大小的事了,也没什么值得争的了。

说完了,杨改革也就散了朝议。

……

皇帝向天下人征集建碑方案和建议的事,又一次点暴了世人的热情。

大街小巷,立刻奔走相告。人人都有向天子提建议的权利,人人都可以通过信件向皇帝提建议,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

翌日。

邸报不出所料的脱销了,樊维城不得不不断的加印,这邸报的印刷厂,算是一天到晚连轴转了,根本就没有空闲下来的机会。前一批邸报还没印完呢,这新得邸报又得加印,实在是忙不过来。

“卖报了,卖报了……”

“陛下向天下人征集人坛纪念碑的建设方案和事宜了……”

“……凡有好的建议和方案,皆可邮寄给陛下……”

整个北京城,都是报童们卖力的呼喊。

不过是清晨,人们却已经按奈不住心中的激动,争着向街上,向茶馆酒楼跑,为的就是抢先一睹这件事的全貌。

茶楼里。

早已聚集了前来听读报的人,由于来的人实在太多,将清晨那独有的一丝清凉远远的赶跑了。

有人兴奋,有人感动,也有人沮丧,更有人失落。

如今大明朝有能力修建这“通天塔”一般的人坛来纪念华夏的先祖,这是在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但也有人沮丧。

“可怜,可怜啊!……老天让咱生在了这个世上,让咱经历了这么多的难得一见的事,可为啥俺娘不让俺读书呢?不然,咱现在也能给陛下写信了……”

读报的老夫子读完了报,立刻就有人伤心的哭泣起来。不为别的,就为自己没文化,不识字,从而错过了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

“我说秦掌柜,你就别哭了,你说你一个杀猪的,不识字也没人笑话你,你哭个啥啊?你不会写字,就不能找个会写字的人?”有人立刻就鄙视这个哭丧的人。

“你不懂,不懂啊!俺吃亏了,吃亏了,吃了大亏了……,早知有今天,怎么的,当年也不该让俺娘省那几个钱,怎么得也要学几个字啊!如今吃不识字的亏,亏大了……”那个被称作秦掌柜的人立刻一脸后悔的说道,不住念叨自己吃亏了。

“秦掌柜,既然你吃亏了,那你这儿孙们,就该读书,不能再吃亏了……,你说是不是?”有人出主意道。

“说得是,说得是,俺回去了,立刻让俺儿子读书去,这怎么得,也不能再省这几个钱了,日后害俺儿一辈子啊!”那个秦掌柜立刻说道。

老夫子看了,倒是抚须笑了起来,这也算是心向圣人的教化了。

“老夫子,您说,陛下是真的会看每个人的信吗?”皇帝向天下人征询建碑的建议,人人都可以给皇帝写信,这件事,是难得一见的大事,有人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充满着疑惑。

“这自然是有规矩的,此事邸报上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不是信件直接交到陛下手里,而是由通政司衙门代为收集整理,若是有好的建议,才会逐级的筛选,最后送达陛下那里,想直接把信送到陛下手里,这大明朝,可能不超过三十人吧……”老夫子也算是读书人,对这些很清楚,笑着给众人讲解,想到这个人的话,自己倒是笑起来。

“原来是这样啊!咱还以为是信直接送到陛下手里呢……”那个人有些失望的说道。

“你也不撒泡尿照照,你是什么身份,能和陛下比么?还想直接把信送到陛下手里,你以为你是内阁大学士,你以为是你尚书呢……”立刻有人嘲笑道。

“就是,就是……”立刻有人起哄。

老夫子笑着摇摇头。

“老夫来说句话吧……”老夫子插话道。

原本闹哄哄的茶馆,立刻安静下来。

“……这修建人坛纪念碑的事,也是我大明的大事了,咱们也都是华夏子孙,为老祖宗修碑纪念,那是尽孝……”老夫子说道。

众人均点头。

“……所以,这个事,能参与的,一定不可错过了,虽然陛下不会亲自看咱们的信,可若是真的有好点子,若是碰巧被看重了,说不准还真的能给递到陛下手里去呢,若是能得陛下看重,这邸报上说了,也会通过邸报一并的公布出来,诸位想想,这是多大的荣耀?”老夫子接续说道。

“老夫子说得是……”

“……说得是……”

“……咱们的信就是到不了陛下那里,可这修人坛纪念碑,也是给咱们自己的老祖宗修碑,这事咱也就没有置之不理的事,信到不了陛下那里不要紧,这心事一定要到的,诸位想想,这三皇五帝那个不是咱的祖宗?……”老夫子又说道。

“老夫子说得极是……”

“有道理……”

众人又是一阵赞成。

……

随着朝廷广开言路,收集天下人关于建碑的言论,这大明朝识字的人就立刻变得忙碌起来。

众多靠着给人代写信件的人的生意,立刻好起来,太多的人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即便不成功,可自己给皇帝写过信的事,也值得吹嘘一番了。

修建人坛纪念碑的事,立刻成为整个大明朝关注的焦点。

……

紫禁城。

杨改革一直等待的孙元化,终于是到了京城了。

这修建纪念碑的事,杨改革就全指望孙元化了。

杨改革正在打盹,这是看奏报累得,即便是经过了通政司和司礼监的筛选,可关于这方面的奏报,仍然是不可计数,杨改革看到得那个累,既然已经给天下人许愿承诺了,杨改革也不好偷懒,起码的态度也是要有的,也不好一开始就冷了众人的心,何况是官员们的心,不管如何,这姿态是要做足的。

“陛下,孙元化求见。”王承恩小声的禀报道。

杨改革一下子就竖起来了。

“见……”杨改革就在梦里喊了一句。喊完之后,还没有完全竖起来。

“奴婢遵旨!”王承恩立刻答应道,对于皇帝的神速反应,王承恩小小的意外了一把,这也太快了。

不多时,孙元化就进了暖阁,说是暖阁,其实,说是“空调房”更贴切,杨改革怕热,不管到哪里,总是有大量的冰块降温。

“臣孙元化叩见陛下……”孙元化一进来就叩见。

“卿家请起……”杨改革倒是给孙元化的模样吓了一跳,这也太黑了吧,包拯也没你这么黑吧。

“谢陛下!”孙元化谢恩起身。

“卿家这是打翻酱油了吗?怎么这般黑……”杨改革不假思索的就问了这么一句,不是杨改革多嘴,而是这孙元化实在是太黑了,黑得一塌糊涂。

孙元化那个冏!尴尬得很,不知道该如何回话,他这么黑,也是晒得,也是没办法,不管是炼钢也好,还是烧水泥也好,总要往太阳地里跑,根本不可能把身上养得白白的,这么黑,那是必定的。

“呵呵呵,……是朕失言了,不该取笑卿家的,卿家这么黑,想必也是天天在日头下面暴晒所致,……辛苦卿家了……”杨改革自觉失言,立刻笑着说道。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小小的玩笑,更能增进君臣之间的关系。

“陛下无需如此,臣这确实是黑,有碍观瞻……”孙元化颇为不好意思的说道。皇帝一见面就和他开玩笑,孙元化倒是觉得,皇帝很亲切,人很好相处,自己为皇帝卖力,值得。

“呵呵呵,算了,不说这个了,还是谈正事要紧,想必卿家也早已知道朕招卿家进京是为了什么,如今修建人坛纪念碑的事,是我整个大明的大事,而怎么修,朕可就全指望卿家了……”杨改革丝毫没有隐瞒自己的意图,将事情的重要性清清白白的说了出来。

“启禀陛下,臣必定竭尽所能,不让陛下失望,臣能建设此碑,也是臣的荣耀……”孙元化说道这里,已经是激动异常了,修建人坛纪念碑的好处,自然不用说,可以说,必定随着人坛纪念碑而名传千古,这也是一个极大的功德。

“呵呵,好,朕也不多废话了,卿家就直接说那碑怎么修,能不能修,能修多高吧……”杨改革问道,对于工程建筑,杨改革那可真的是一筹莫展,完全是门外还,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孙元化身上,寄托在这个身兼冶金和建筑材料两大研发者身上。

说到了正题,孙元化立刻变得严肃起来,说到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孙元化立刻变得自信起来。

“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建,以那种形式建,建多高?”孙元化问道。

“这碑,自然是越高越好,先前朝臣已经商量过了,不可能用整块石头建,也不能建成塔的模样,那只能用水泥了,……能建五十丈,就别建个四十丈,能建四十丈的,就别建个三十丈……”杨改革不假思索的就说道。杨改革要得就是“奇迹”建筑,要的就是拿奇迹建筑威压异族,达到凝聚天下人望,聚集大明朝人心的作用,达到不战而屈人兵的作用。

孙元化听了,为之一窒,先前不是说三十丈么?怎么现在又变成五十丈了?这可真的是太高了。

“陛下,这,五十丈?这是不是太高了?”孙元化弱弱的问道,可真的是给皇帝的话给吓死了。

“也不是一定要建五十丈,而是如果可能,就建五十丈,若是条件允许,建六十丈,朕也没意见,朕的意思,是越高越好……”杨改革肯定的说道。

“……陛下……”孙元化立刻苦笑道。他来的时候,也做了一些功课的,对于三十丈的碑,他还是很有把握的,可如今皇帝直接要修五十丈……

“不要被这个数字吓到了,须知,在唐朝,没有水泥的情况下,也能把塔修到二三十丈高,所以说,我大明的人坛,若是也只有二三十丈高,则完全没有意义,朕还不如不修呢,所以说,要修,就一定修他个能震慑世人的建筑出来,要把这纪念碑,修建成一个‘奇迹’……”杨改革说道。

“……陛下,这,实在太高了,臣实在没什么把握……”孙元化快晕死了,先前的信心满满,现在变成“绝望”了,他可真的没有把握修五十丈高的东西。

“不,不是没什么把握,而是一定要修,说实话,此事,朕也没什么把握,可真有退路吗?没有,所以,卿家也没有退路……,呵呵呵,卿家不要想着退缩的事,只能想怎么修……,银钱的事卿家不用担心,要多少钱朕出多少钱,即便是花三四百万银币来修,朕也拿得出……”杨改革笑着“逼”孙元化,为的就是让孙元化彻底的打消退路,除了一条道上“华山”,就没有别的路走。

“……臣……明白……”见皇帝说了如此肯定的话,孙元化也不矫情,更不推脱,稍稍思量就答应下来,答应下来了,这心思反而更加安定了,没有了先前的畏惧情绪了。

“……朕让卿家修五十丈的碑,也不是没有一点根据……,那大雁塔,没有使用水泥,都能修二三十丈高,如今卿家能以水泥建塔,若是不把这目标定高一点,岂不是没有一点挑战?”杨改革给孙元化定下目标之后,就开始详细的商量起来。虽然杨改革是建筑的门外汉,可好歹也知道一些东西,比如钢筋混凝土,若是没有一点把握,杨改革也不至于瞎指挥。

“陛下所言极是,三十丈对于如今的建筑手段,确实不算什么,人坛之事,乃是承受天下人望的,若是修得简单了,怕是要让天下人失望的……”确定了目标之后,孙元化倒是大胆的界定起来。

“不错,所以说,人坛一定要修得高大壮丽……,朕想了下,这么高的建筑,只怕还真的要用钢筋铁骨才行……”杨改革也不废话,直接就准备上钢筋混凝土。

“钢筋铁骨?”孙元化问道。

“不错,钢筋铁骨……”杨改革十分肯定的说道。

第739章 基建

说着,杨改革拿出一个盒子。

打开盒子,这里面,是一些小铁棍,这铁棍约莫筷子粗细,倒是比筷子长得多。除了小铁困,还有一些粗铜丝,细银丝。

王承恩见皇帝正在取盒子里面的东西,连忙过来伺候着。这些东西,甚是粗笨,王承恩怕皇帝扎着手。

“这就是朕说的钢筋铁骨……,朕想过了,光是水泥,怕是修不起那么高的建筑,恐怕还得在这水泥里加上这钢筋铁骨才行……”杨改革笑着说道。杨改革对于混泥土建筑施工,那是一窍不通,能知道的就是修房子得用钢筋。

“钢筋铁骨……?”孙元化很是疑惑的问道。

“不错,朕想过了,人为什么能站起来?能跑能跳?而不是一堆肉堆起来的?这就是因为人有骨头的原因,肉附着在骨头,骨头把人撑起了,所以,人不是一堆肉堆积起来的……,所以,同理,全部用水泥灌注出一座人坛纪念碑,朕觉得,只怕也不行,这人坛纪念碑,还是得有骨头才行……,天下间能比石头还硬的,也就只有钢了……”杨改革说道。

“陛下所言甚是……”孙元化开始考虑皇帝说的这个事的可行性。水泥毕竟还是一个新鲜东西,并没有太成熟的应用技术。

“……不过,陛下,臣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如今,只怕得全靠摸索了,再就是这人坛纪念碑,实在是重大,也不能拿这种没有把握的办法用到人坛纪念碑上,臣以为,该怎么修,最好还是能找个地方试一下,待有了经验,再用来建人坛纪念碑,如此,可能更妥……”孙元化对于用钢筋加水泥修建建筑,也是门外汉,根本一窍不通,甚至从来没想过水泥里加钢筋这种事。但如今逼上梁山,除了修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所以,也只能先求个试验的机会,好歹也别把人坛纪念碑搞砸了,这个责任,他可担不起,实在建不起五十丈的,建个三十丈的也就算了,建三十丈的,他是有把握的。

“是的,人坛纪念碑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能立刻用还没验证过的技术来修这个碑的,这件事,朕自有打算,……卿家先看朕给你演示一番,这是朕自己琢磨出来的,或许对卿家有用……”杨改革也不打算废话,虽然没亲自上高层建筑的工地干过活,可好歹也看过别人扎钢筋什么的,对于自己知道的,可能用得上的东西,杨改革准备一股脑倒给孙元化,至于孙元化能理解多少,这个可真的不是杨改革关心的范围了,能给的就是这些,剩下的,就靠孙元化去自己摸索了。

杨改革拿起“钳子”,把粗铜丝剪成一样长的长度。然后在一根方形的小木棍上把铜丝卷成大小一样的“回”字型铜丝。

杨改革很是专心的自己动手制作这些东西,对于这种手工活,杨改革倒是很乐意自己做,来这明朝,成了皇帝,这肩不挑,手不提了,这种日子过久了,也没意思,心里总有一种自己动手制作点东西的冲动,这次借这个机会,倒是自己“玩”了起来。

王承恩是心疼的看着皇帝,见皇帝一会拿“剪刀”剪铜丝,一会用把铜丝卷起来,恨不得自己帮皇帝做,可几次想从皇帝手里接过这活,都没得逞,只能着急的看着皇帝忙活。

孙元化倒是有些目瞪口呆了,皇帝还会玩这手……

杨改革把一定数量的粗铜丝弯成“回”型之后,就准备开始“扎”钢丝了。

“大伴,朕扶着这铁棍,你用银丝把这铜丝绑在这铁棍上,……,注意,每根铁棍都绑在铜丝的拐角处……”杨改革自己拿着铁棍,示意王承恩帮忙扎钢丝。

王承恩早就恨不得接过皇帝手上的活了,听见皇帝吩咐,立刻拿着银线扎起来,按照皇帝要求的,在铜丝的拐角处把铁棍捆扎起来。

不多时,这一根小铁棍就捆扎得差不多了,立刻变成了一个立体的“钢架”结构。

“卿家看看,这就是朕想出来的钢筋铁骨……”杨改革得意的摆弄着自己的手工艺品。心里十分得意。

“陛下的意思是,以此为骨架,在这里面浇灌水泥,做成水泥柱子?如此,这纪念碑,也就是一个特大号的水泥柱子?”孙元化见皇帝扎成的这个“钢铁构架”,眼睛立刻光芒四射,这一下子就为孙元化打开了一扇建筑世界的大门。

“不错,朕想,有了这钢铁的骨架,这水泥灌注出来的东西,才够结实,不然,仅仅只有水泥块,怕是不够结实的,要完全靠水泥堆积起数十丈高的建筑,怕是不可能。”杨改革说道。

“陛下言之有理……”孙元化道,皇帝的话为孙元化打开了一扇大门,孙元化几乎完全沉浸在了这个新发现的世界里。

“陛下,臣明白了,明白了……,得陛下指点,胜臣读十年书……,以这钢铁作为骨架,再以水泥灌注,待这水泥干了之后,这个东西,只怕连大炮也不能轻易轰动分毫啊!”孙元化的脑海里,立刻呈现出一片奇怪的建筑,这些建筑,从平地里,忽然就拔地而起,越长越高,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形成了一大片森林。

“呵呵呵,不错,这个东西一旦建出来之后,寻常办法也不能验证到底结实不结实,卿家反正也负责铸炮,可以以红夷大炮轰击着试试,测试一下到底结实不结实,看到底如何,若是结实,那就说明,这条路子走对了,若是不结实,则看问题出在哪里,不断改进……”杨改革笑着说道。对于钢筋混泥土的试验,杨改革是不介意拿大炮作为验证的手段的,这就是皇帝的好处,可以动用国家层面的力量,将各种个人无法办到的事组合在一起。就比如这事,普通人恐怕即便是能用水泥修房子,也不可能用红夷大炮测试钢筋混泥土的强度。

“臣领旨!臣建出来之后,一定以红夷大炮轰击测试……”孙元化的眼睛一片闪亮,皇帝的这个小小的“钢架”,已经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一片新的天地在他眼前呈现,外人根本无法想象他内心的狂喜。看向皇帝的目光,多了更多的虔诚。

“……嗯,这个大炮测试的事,还是那句话,要翔实的记录下测试的结果,整理好资料,做好比较,要把不同配比钢筋水泥承受大炮轰击的结果划分等级,从而得出各这种钢筋水泥的强度,日后要再建,就以这个强度作为标准,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