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改革看着这满殿的大臣,再看着外面的人头攒动直摇头。

杨改革知道,今日这个事必定会很热闹,知道必定会有很多反对者,知道必定会有大争论,不过杨改革也不怕,这件事是越热闹越好,议论得人越多越好,这件事,就是一件不怕议论,不怕争论的事,怕就怕你对这件事无动于衷。

简单的见礼过后,杨改革开始说话了。

“呵呵呵,今日来了这么多人,为了何事,想必也不用朕多说了,那么,就把这件事拿出来议论议论吧,各位卿家,只要有道理的,都可以拿出来说,不管对错,朕都洗耳恭听,……今日朕先立个规矩,不以言获罪,诸位卿家畅所欲言……”杨改革笑着说道,先就给今日这场“大会”立下规矩,让大家踊跃发言。

杨改革一说完话,就立刻有人站出来要求说话。和往日那种论资排辈说话的场面截然不同。

“启禀陛下,臣有话说……”一个大臣站出来说道,看神情,似乎相当的悲壮。

“卿家只管说……”杨改革笑道。

“陛下,臣要进谏,陛下……,修建‘通天塔’,实在是劳民伤财,徒费国帑的事,陛下,不能修‘通天塔’啊!……”第一个急急忙忙出场的,就是反对的。其表情之悲壮,倒是让人动容。

杨改革笑了笑,这事果然有反对的。

接下来好几个,都是反对的,杨改革听了,也不在意,虽然这反对得貌似很激烈,可实际,真的没什么杀伤力,自己已经交代了朝中的几个重臣,这些重臣对于这件事,即便不是很支持,可也绝对不会反对,这种事,没有大佬带头压阵,想反对,这根本就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凭那一盘散沙和几条小鱼能翻得其多大的浪?

杨改革对付这种反对的招数也很简单,那就是“下一位”,不管你反对得多激烈,多么有道理,可这是朝堂,这里又来了这么多人,自然不可能把时间全部留给你一个人说话。若是全由你一个人说,那其他人还说不说?所以,这种反对,看上去貌似很汹涌,可实际,真的是一点杀伤力没有,说得再惨,说得再激烈,说得再悲壮,杨改革统统一个“下一个”,你这话就算是白说了,过了一会,谁还记得你说过什么?后面还有一大堆要说话的呢。

“启禀陛下,臣也要进谏,陛下,‘通天塔’万万不可修……,隋炀帝因为修大运河,征高丽而耗费国帑,使隋朝二世而亡,陛下,以史为鉴,不可啊!……”接二连三出来的都是反对的。

杨改革本来是直接就“下一个”的,可听到这个人说隋炀帝修运河的事,把自己比作隋炀帝来教育自己,杨改革倒是觉得有必要更正一下明朝人对隋炀帝的评价。

杨改革压压手,让众人安静下来,表示自己要有话说了。

这文华殿,其实不是很宽敞,人一多,这么热的天,这就热得很,虽然也有冰块降温,可这敞开着门的,要照顾外面人的“视线”,这冷气一下就跑没了,比平日里可热多了,不少时常来文华殿的大臣倒是暗自嘀咕,十分的有意见。

众臣都安静下来,看皇帝要说些什么。

“这位卿家说到了隋炀帝……”杨改革看了看那个把自己比作隋炀帝的大臣,又扫视了一眼大殿。

众臣都是一惊,怎么,皇帝要发脾气?难道还要怪罪这个家伙把皇帝比作隋炀帝?可也不对啊,皇帝可不会这么小气,不会为这么一点口角之争动怒的。

“……说隋炀帝因为修运河而劳民伤财,从而断送了隋朝的江山……”杨改革组织着话语道。

刚才把皇帝比作隋炀帝的那个大臣,见皇帝望向了自己,更是抬头挺胸,一副不怕死的模样。

“……老百姓有句俗话叫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说的就是前人做好事,造福了后人,后人也要铭记前人的功劳的事……,朕就奇怪了?怎么这隋炀帝修了大运河,做了这么好的一件大事,为何没一个人念他的好?反而把他当作反面教材,反而处处说他的不是呢?”杨改革说道。

杨改革这话一出口,差点把那个抬头挺胸的大臣噎死,众臣听了,也是眼珠子瞪掉了一地。

众臣都惊骇得看着皇帝,皇帝这是要给隋炀帝翻案啊?今天不是讨论通天塔的事么?怎么改成为隋炀帝翻案了?

“怎么,朕说得不对么?如今别的不说,光说我大明吧,二百年了,不是都一直依靠运河来运漕粮么?既然这运河是隋炀帝修的,我大明又用了那么多年,难道不是承了隋炀帝二百年的情么?这怎么就没有一点感激之情?……老百姓都知道喝水不忘挖井人呢,用了那么久的运河,倒是把修运河的人给忘记了……,不说感谢吧,也不至于把隋炀帝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天天羞辱吧?”杨改革说道。

众臣差点晕死,这个论调就这么在煌煌的朝堂上说了出来。不过细想,貌似皇帝说得还是有道理的啊!运河确实是隋炀帝修的,大明朝确实是用了二百年的运河,现在还在用呢,那这是不是要感谢隋炀帝呢?或者说,隋炀帝的目光高远,所做的事能惠及千年,那既然是这样,说隋炀帝是个昏君,把他当作昏君的榜样,是不是有点过了?那个昏君做的事能惠及千年的?能有这样高的眼光,这还算昏君?那以这个为标准,那明君是个啥样?

这件事虽然对众人的冲击很大,可也不是直接冲击,唯独那个把皇帝比作隋炀帝的大臣,满脸通红,胸口不住的上下起伏,很是愤怒,也很是震惊,也很是彷徨惊恐,一直以来的一个善恶标准,给皇帝一句话轻轻的打败了。

“……陛下,这绝不可能,绝不可能,那隋炀帝,即便是修了运河,做了些有功的事,可还是掩盖不了他二世而亡的事,陛下,这二世而亡的教训,不可不顾啊!陛下……”那个大臣,立刻激动的出来辩解,这个大臣虽然努力的辩解,可内心之彷徨,无人能知。这一辈子都以为是正确的观点,可皇帝一句话就将之击碎,这内心的世界算是崩溃了。

“呵呵呵,是吗?一件能惠及千年的事,卿家居然说是有些功劳的事,这评价是不是给得太低了点?……,朕还是那句老话,喝水不忘挖井人,大运河惠及我大明二百年,我大明上下更不应该忘记这个挖运河的人,否则,就是忘本……,不是吗?”杨改革继续嘲笑着。隋炀帝背着那二世而亡的黑锅一两千年了,杨改革觉得不值,应该把他的功劳和过失分开来看,杨改革如今身为帝王,倒是对隋炀帝格外的同情,那家伙,也算和自己有几分“同病相怜”,都是“亡国之君”,杨改革觉得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给隋炀帝平反,就给他平反吧,这位“哥们”,“同行”也不容易。

说皇帝是隋炀帝的那个大臣真的快气死了,不仅气,更是惊,更是惧。皇帝居然把他说成了忘本的人,忘本可是大罪,快赶上不忠不孝了。

大臣们一致惊讶的看着皇帝,看着这个和皇帝叫板的人,也暗自庆幸,幸亏不是自己冲在最前面跟皇帝叫板,不然,如今站在那里的人就是自己了。这多尴尬啊!恐怕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拿隋炀帝说事给说成忘本的人了,这倒霉的,和谁叫板不好,偏偏和不爱按照常理做事的皇帝叫板,如今皇帝轻飘飘的几句话,就让你下不来台。

虽然大部分大臣也都只想打酱油,可也还有大臣觉得,给隋炀帝定性的问题,还是不能随着皇帝的心思来,还是应该维护历史的“正统性”。

“启禀陛下,臣以为,即便是大运河有利千秋,可也不能掩盖隋炀帝昏庸,暴政的历史事实……,至于陛下说的不能忘本,臣以为,这话有些过了,以史实为镜,更可明是非……”另外一个大臣站出来帮腔,打算阻止皇帝“更改”历史事实。

“陛下……”

“陛下……”

立刻又有几个大臣跟进,一同抵制皇帝乱改“历史”。

杨改革笑了笑,又用手压了压。

众臣也安静下来,看皇帝要说什么。

“呵呵呵,诸位卿家还是觉得隋炀帝不行?还是不肯承认受惠于隋炀帝?还是不能承认不能忘本于隋炀帝?”杨改革笑着问道。

“……正是……,那隋炀帝既昏庸,又残暴,任用奸臣,导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立刻又大臣站出来,说了一大堆隋炀帝的坏处。

“炀”这个字,可不是什么好字,特别是用给皇帝的时候,其恶劣程度,已经无以复加了。

又立刻有几个大臣跟进,隋炀帝是有史以来,就是一个恶得不能再恶的皇帝了,这是历史,这是事实,绝不能轻易的变更“历史”对隋炀帝的评价。

杨改革又压压手,众臣又才安静下来。

“呵呵呵……,得,既然这样说,那朕也没办法,……实际朕还是觉得,不仅仅是我大明要感谢隋炀帝,有了他,我大明才有运河用,实际,朕觉得,诸位卿家都得感谢隋炀帝,如果朕没记错,诸位都是进士吧?都是科举出身吧?这科举和进士一途又是谁创造的?还不是隋炀帝?这个本,诸位要不要忘,朕也不多说了,诸位自己去想吧……,这件事,也就到这里,今日还有其他要事要议,不是议论这件事的时候……”杨改革笑呵呵的又抛出这么一个说法。然后立刻结束隋炀帝的事,把话题带回正题。

给隋炀帝翻案,杨改革也是随手带了一带,并不是要铁了心一心要给隋炀帝翻案,虽然杨改革同情那“哥们”。

众臣那个尴尬啊!能在大明当上高官的,那个不是进士出身?那个不是走了科举的道路一步一步的考上来的,而这进士和科举的发明者,正是他们嘴里厌恶得不得了的隋炀帝……

那个尴尬真的是没法言语,就好比吃进了一千只苍蝇一般难受,这一千只苍蝇,还属于那种不能吐出来的东西。

特别是那几个刚刚还在说隋炀帝坏话的人,更是羞得恨不得把脑袋埋进裤裆……,这可真的是没脸见人了。

韩爌就一直在摇头,他也算是博学的,一听皇帝说隋炀帝,就知道不好,说什么不好,偏偏把皇帝比作隋炀帝……,皇帝虽然不喜欢打人屁股,也不喜欢拿谁出气,是个和气的皇帝,可惹到皇帝了,皇帝也不是好惹的,轻飘飘的几句话就摆平了诸多大臣的围攻,把那些个大臣批得体无完肤,……这比比打人屁股,拿人出气更毒。

众臣一致的尴尬着,这打酱油也有危险,躺着也会中枪,明明没自己什么事,也不是自己把隋炀帝拖出来说事的,结果自己却欠了隋炀帝一份人情,却受了隋炀帝的恩惠,这不明不白的算个什么事啊!

还有几个大臣还想再争,可羞愧于皇帝的说辞,皇帝又说不再讨论这件事,这话语堵在嘴边,始终是说不出来了。

……

朝议经过了这么一个小插曲,继续开始。

前面反对的人原本也算士气高涨,人数众多,颇有些气势,可被皇帝几句话说得体无完肤,几乎溃不成军。这反对的声音,也算是一下子低下去了,这实在是开不了口了,生怕皇帝又拿出一个“隋炀帝”来说事。

大臣们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皇帝真的不好忽悠,而且是越来越不好忽悠,有事没事,都得悠着点。

“那位卿家还有其他说法?”杨改革继续问道。对于今天这事,杨改革也是偶然遇到的,杨改革原本也没打算把隋炀帝拿出来说事,也没打算给他平反。杨改革知道,这次这件事必定有反对的声音,原本的安排是让反对的人表达自己的声音,然后再让另外一批人表达一下怎么建的声音,就比如韩爌,比如施凤来……,如此,修不修和怎么修的问题夹杂在一起,再稍稍的把怎么修的问题引导一下,这修不修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修不修和怎么修的问题僵持得几次,谁还有心思讨论修不修?明显的怎么修更加有意思,更加值得讨论。

杨改革就不相信,当讨论到这碑身上该上谁的浮雕的时候,大家还坐得住。那还不得为孔子能上还是谁能上争个不休?想讨论到这个程度,修不修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没想到又遇到这个事,自己的布置还没发挥作用,这反对的人就溃不成军了。

“启禀陛下,臣敢问,如此之高的碑,要怎么才修得上去呢?三十丈,可算得是通天塔了……,即便是用水泥修建,只怕也是难啊!……”施凤来终于找到了机会说话。说的这话,就是明显的怎么修的问题,而不是修不修的问题,这个问题,细究起来,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工部可在?”杨改革自己倒是懒得废话,准备让工部尚书出来说话。具体怎么修,自己还没谱了,孙元化也还没到京,到底是修三十丈,还是修二十丈,杨改革也拿不准,钢筋水泥修这么高的东西,还没有先例。

“……臣在。”工部尚书站出来,答应道。

“……卿家就说说,修这么高的碑,到底行不行?”杨改革问道,现在就是要引发对这件事的大讨论,先把世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是,虽然怎么修,技术到不到位这件事杨改革还没有解决,可有一件东西杨改革可以肯定,这钢筋混泥土不仅能修三十丈高的建筑,一百三十丈也能修,这就够了,这就是杨改革的依仗。

工部尚书暗呼倒霉,怎么要不要建的时候不来问他,怎么修了又来问他?他这工部,就是一个干活的命,肚子里的牢骚倒是不少。从昨日听说了这事起,他就知道,自己的麻烦来了,这么大的一个营造的事,能少得了他工部?他是躲也躲不开,就知道皇帝一定要问他关于营造的事,所以,也是提前做了些功课。

“回禀陛下……,臣以为,三十丈高的建筑,说高不高,说矮也不矮……”工部尚书早就做过功课,所以,倒是也不虚,说得头头是道。

“哦?呵呵,仔细说说……”杨改革笑着问道。

“回禀陛下,不知陛下听说没听说过大雁塔?”工部尚书问。

“这个,自然是听说过的……”杨改革笑道,大雁塔杨改革自然知道,反正,九年义务教育书里总提过这个塔,杨改革对他还是有印象的。

“……陛下,此塔建造于唐朝,乃是为了唐玄奘藏经而建,后几经改、重建,现仍存于世,最后一次大修,乃是我朝万历二十三年,此塔如今乃砖石建造,塔身七层,有接近二十丈高,……所以说,陛下,若是说建塔,二十丈是毫无问题的,三十丈,也不是不能修……,臣相信,借助水泥之功,可以轻松将塔修到三十丈去……”工部尚书也是做足了功课的,遍寻现存于世的“高层”建筑,很容易就找到了大雁塔,一看,这大雁塔原来不比皇帝要修的那碑矮多少……,当即就把大雁塔拿来做比子。

“呵呵呵,卿家倒是博学啊!……”杨改革也夸赞了一句,杨改革说修三十丈,也不是没一点底气,修碑即便是有点问题,可修成塔,却绝没问题的,虽然碑塔有区别,可也是那么高的人造建筑了,杨改革准备实在不行,就拿塔来顶数。不过杨改革更想修成碑,修成英雄纪念碑那种碑,而不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塔。

第737章 该谁上碑

话题很快就说到了大雁塔了。

工部尚书倒是很认真负责的讲解着。大明目前还是能修二三十丈高的建筑的,至于是碑还是塔,那是另外一码事了。

“谢陛下夸赞,……不过,陛下,这大雁塔乃是塔,而陛下要建的却是碑,这两者,完全就是不同的东西,陛下……,建塔或许容易,但建碑,臣以为,难,只怕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建的,……”工部尚书说道。

“说得也是,碑是碑,塔是塔,这两者确实是有区别,……那工部,建塔问题不大,那建碑呢?”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若是说建碑,而且是用整块石材建碑,则是无法成功的,就比如阳山碑材,仅仅是开凿,就要数年,更是无法运下山,更无法运到京城来,别说三十丈高的塔了,即便是缩小数倍,建个五六丈高的塔,这碑身的石材,也是采集不易,根本建不起来……,这碑若是以砖石来建,则这碑实际和塔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外观不同罢了,这砌起来的东西和整块石头建的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工部尚书说道。

碑和塔的分别,工部尚书也说了出来。碑讲究的是用整块石头来建,而塔则不同,可以用砖石来建,也就是说,可以一块一块的堆积起来,可以讲究结构。

“嗯,说得也有道理,这碑和塔确实有蛮大的区别,这碑讲究整块,这塔则不讲究……,和确实是个问题,……”杨改革假装沉吟。

“……那既然用整块石块无法建成如此高大的碑,碑太小了又没有什么意思……那若是用水泥灌注出这么一整块的碑,卿家以为如何?能行否?”杨改革又接着问道。

“回禀陛下,这……”工部尚书立刻为难了,他也是为这事整夜未眠。按理说,修碑,就应该用整块石料来做,但这显然是不行的,皇帝要修那么高的碑,这得多高多大的石材?比那阳山碑材还要大,这怎么运得下来?这根本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用零碎的砖石来构建,显然和碑的定义相去甚远,若是用砖石一点一点的建筑上去,修个三十丈高的建筑,倒是没有问题的,若是用上了水泥这玩意,三十丈也不是难事。

问题就出在这里,碑讲究的是一块整体,塔则不讲究;皇帝要建的是一个三十丈的碑,那是通天塔,高高耸入云端,可不是一个几丈高的矮小建筑,显然,若是用天然石材,肯定建不出来皇帝要求的三十丈高的碑。建成塔,那显然离“碑”甚远。

“……用水泥灌注么……”工部尚书也拿不准了,水泥还是一个新鲜玩意,出来没多久,对于能不能用水泥灌注出一块完整的,不用搭建的“碑”,工部尚书也拿不准,按理说,这和“天然碑材”也是有区别的,可这水泥干了之后,塔确实就是一个整体,确实就成了一整块“石头”,若是说和建碑用整块石材的要求也马马虎虎能过得去。

杨改革笑了笑,对于用水泥修建纪念碑,并且修得异常高大,这也就是在如今水泥刚刚出世的时候这么干,若是到了二十世纪,水泥成了普遍的建筑材料,修个普通的纪念碑倒是没问题,但若是修这种国家层面的纪念碑,那可就出洋相了,那就显得没档次,不庄重。也就是现在水泥刚出来,大家对水泥是个什么东西还没一个具体而详细的界定,所以,也就任杨改革折腾了。

杨改革现在想的不是修个几丈高的碑,杨改革想的是开疆拓土,太平洋内湖,需要的是一个能震慑住“老外”的这么一个“奇迹”式的建筑;需要的是一个能震撼本国百姓,能凝聚本国民心的这么一个“奇迹”建筑;需要的是一个承载人望、传承的“奇迹”建筑。自然是要建得异常高大,建得能“服人”才行,这对于日后的扩张,绝对有着相当大的好处。

虽然杨改革现在走的路子是制霸的道路,准备用铁血来扩张和殖民,可明朝向来的“朝贡”体系也不是没有一点用处,能通过“威服”的方式让被殖民的地方自动归附明朝,杨改革也不会一味的动用武力,所以,这“奇迹”式的建筑,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显然几丈高的东西不可能“服人”,还是得上这种“通天塔”才行,至于这水泥能不能修碑,这个,如今也还没有一个具体和明晰的界定,杨改革倒是钻了不小的空子了。反正这水泥也是杨改革自己弄出来的,还不是随杨改革自己说。

“……这……,这,回禀陛下,臣也说不好,此前从来没有水泥这个东西,能不能用来修碑,臣也说不好……”工部尚书确实为难,拿不准主意,也只好如此说。

杨改革笑了笑,心道:就知道你拿不准。

“既然工部也拿不准,那那位卿家可说说,到底能不能行?理由是什么?”杨改革笑着问道。

众臣听了,也都纷纷议论起来。

“陛下,既然这碑不容易建,那不如建塔得了,这塔容易建……”立刻有大臣说道。

“陛下,既然建不成碑,臣以为,还是别建了,陛下建这个碑,乃是为了纪念华夏的传承和华夏的延续,如此之重的事,建个塔什么个什么事?……”也有大臣反对。

大臣们是纷纷发言。

“陛下,臣以为,可以建,以整块石材建碑,这实在是太难,要想建成‘通天塔’,这根本不可能,若是陛下执意要建这种碑,那可真的是劳民伤财了,……故此,臣以为,还不如以砖石建塔呢,以砖石建塔,虽然比不上用整块石块那么雄浑,可也不差了,若是能建起这么高大的塔,……雁塔题名,也算是我朝的一桩佳话……”一个大臣说道,撇开了水泥修塔的事不说。不知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将修塔和雁塔题名联系到了一起。

将这华夏纪念碑和雁塔题名的事联系在一起,这话题随之又是一转,又纷纷就这件事争论起来。

“……启禀陛下,臣以为,不妥,这雁塔题名,虽然风雅,可岂能和华夏纪念碑相提并论?那华夏纪念碑,乃是纪念为我华夏延续作出贡献的人,谁有资格在上面题字?谁有资格在上面留名?”立刻又人提出疑问来,将大雁塔和这纪念碑的差别说了出来。

“正是,陛下,臣也以为不妥……”争论的人立刻多起来。

“……陛下,既然这是华夏纪念碑,纪念的乃是为华夏延续作出贡献的人,受的是天下万民的祭拜,那谁又有资格接受祭拜?臣以为,绝不可把华夏纪念碑和大雁塔混为一谈,此碑绝对不是风花雪月,谈风说雅的地方,……不妥……不妥,这华夏纪念碑上,能被记载下来的,一定是对我华夏的延续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绝不可能随便什么人就能在纪念碑上书文……”立刻又有人争论起来,把这话题拉到了谁有资格在纪念碑上留文,谁有资格上纪念碑的问题。这实际就是杨改革准备的“浮雕”问题。

杨改革听了想笑,这个问题一出,众人还不得为谁能上纪念碑打破头?若是这纪念碑多上几块“浮雕”,那能上的人还比较多,还可以分润分润,若是“浮雕”少,就那么几块不够分,杨改革知道,一定会打破头。

“嗯,说得有道理,此事,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事,这华夏纪念碑,乃是为了纪念为华夏延续作出贡献之人之事,所以,这纪念碑上的文或者记载的事,必定是有代表性的重大关系的历史事件,必定是对我华夏的延续有着承前启后作用的大事,那诸位卿家觉得,什么人可上这纪念碑?什么事又值得上纪念碑呢?……”杨改革笑着说道,这楼歪得,杨改革很想笑。

这个问题一出,朝堂上立刻吵起来。

“陛下,臣以为,圣人必定是要上纪念碑的……”有人第一个就喊出了圣人的名号。

“有道理,有道理……”杨改革听了,立刻点头称赞,怕的不是谁上碑的问题,而是怕别人不讨论这个问题,等你们把谁上碑的问题都讨论过了,看谁还出来讨论要不要建。讨论到这里,实际这碑就成了必建了。杨改革自然是满心欢喜的赞成。

这个倒是没有太大的争议,不管如何,孔圣人在明朝都是不能被冷落的主,好事都能沾得上边。

这个话题一开,这文华殿,立刻吵成了一团,很多大臣还奇怪,这要不要建都还没讨论,你们怎么就把谁上碑的事说上了,还争得这么激烈?

“陛下,臣以为,我大明太祖……”又有大臣喊道,要把明太祖朱元璋也送上去,这个也没什么争议,不管如何,大家如今都在大明朝当官呢,不看僧面看佛面。

“嗯……”杨改革又点点头。

“陛下,臣以为,陛下也可以……”这个大臣想把皇帝也弄上碑去,可能是脑袋一热,有感而发,随即想到皇帝还是活人,为的正是活人祭拜的事才弄出了修纪念碑的事,现在要把皇帝送上纪念碑,这也太不吉利了,当下就闭嘴了,把说出了个半截的话咽了下去,也好在大殿里热闹,没什么人注意他。

“陛下,既然是华夏纪念碑,那这炎黄二帝,岂有不上的道理?这可是华夏的祖宗……”有人立刻说道。

争论到这里,又得到了一次统一,炎黄二帝又无可争议的上了“碑”了。

“陛下,既然炎黄二帝该上,那这上古的三皇五帝,岂有不上之理?……”又有人提议道,说起来,这炎黄二帝也是三皇五帝其中之一了,炎黄二帝算是华夏人文始祖,那其他几个人,也该上。

“这个该上,这个该上……”杨改革听到有人说三皇五帝该上“碑”,立刻高声喊道,杨改革等这句话等了好久了。

这些都算得上是没什么争议的,都是该上碑的,可接下来,争议就大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向来我大明百姓,也被称作汉人,这传承也是在汉朝起的,也至少有一两千年了,臣以为,汉朝可以上碑……”有人提议道。

这个提议说出来,倒是没什么人反对,这汉人的说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汉朝上碑也就说得过去,否则,这汉人的来历岂不是没了出处?

“嗯,也有道理,这汉朝确实该上碑,不过,该谁上碑呢?或者什么事件比较特殊,值得说道,有代表性?……”杨改革也肯定了汉朝上碑的说法。

杨改革这一问不要紧,倒是给问出了不小的事端来。

“……陛下,臣以为,自当是汉高祖斩白蛇……”

“斩白蛇怎么行?自然是大汉开国的时候最重要,自当是这个事该上碑……”有人立刻争起来。

“……陛下,也不对,汉高祖开国之时,大汉正穷困得厉害,也是经过了文景之治,这汉朝才逐渐的有了起色,说起汉朝,若是说最值得纪念的,自当是封狼居胥了……,臣以为,该把这件事上碑……”大臣们倒是讨论得很是激烈。

“……封狼居胥固然不错,不过那霍去病不过是一臣子,岂能以臣子之身超越帝王?这君臣的名分还要不要?这不是陷霍去病于不忠不孝之境地?……”立刻有大臣出来反驳了。

杨改革听得那个汗,这个话题,倒是越来越热闹了,超出了自己的预料。自己不过是稍稍的引导了一下话题,这话题就如此火爆。

经过大臣们数次交锋,最后得出的结果是,汉朝该上,霍去病也该上,但怎么得,也得把汉武帝弄上去,不然君不君,臣不臣的,没个体统也不好。

杨改革见自己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也就没心思管到底该何人何事上碑了。杨改革最看重,最关注的,实际还是三皇五帝的上碑。这三皇五帝上碑了,杨改革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其他的,也没什么要过问的了。

第738章 判词

随着引导,众臣的话题逐渐的引到了该谁上碑的问题上了。

杨改革也乐得众臣争论。

圣人,明太祖,三皇五帝这是无可争议的要上碑的。

但到后面,该谁上碑,不该谁上碑的问题,就争论起来。

“……虽然前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