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如今逐渐传回和整理出的消息来看,不仅仅是那一只力量,在更加遥远的西域和未来属于蒙古,属于俄国的地盘上,依旧残存着为数众多的“蒙古人”,这些力量,多多少少都和当年的黄金家族有关系,而这林丹汗是蒙古帝国最后一任大汗。他的这个“帝统”和那个印的分量,还是相当重的,若是能把印和“帝统”收入手里,这对于自己合理合法统治曾经蒙古帝国的地盘,有着不小的便利。
从历史来看,几年后黄台吉改国号金为清并称帝,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他拿到了林丹汗的“印”,这个印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拿到了“帝统”,以残存蒙古帝国“帝统”成就自己的帝位,也还是有些份量的,古代向来有帝王之气一说,杨改革虽然不信,可这若有若无之间,也似乎起着不小的作用。
杨改革盘算着,这个印和那个“帝统”,自己是一定要拿到的,当用残存的蒙古帝国“帝统”铸就自己日不落大明朝的辉煌。可如何拿到,确实是一个难题,即便拿不到,也不能让他流落出去,印和“帝统”,可真的是一个麻烦事,特别是对于帝王,或者想成为帝王的人来说。
第730章 巧遇
上海。
这是一座异常繁忙的新兴城市。
城市群不断的扩张,让这座海上之珠逐渐显露出该有的姿态。
……
新上海,没有城墙包裹,和这个时代其他的城市有着巨大的不同。
徐光启也没有把老县衙作为行辕,而是在城外新建了没有城墙保护的司农司衙门。
……
如今的徐光启倒是显得年轻了许多,看着不像是七十岁的人。
接到京城的来信,徐光启的脸上,充满着笑容。
“宪之……,宪之……”徐光启相当愉快的唤道。
“阁老,学生在……”史可法立刻答应道。
“大琉球设置官府之事成了,朝廷已经下文询问司农司的意见了……”徐光启愉快的说到,吃了这么多的苦,终于是出成绩的时候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世人的认可,实在是一件美妙的事,这心情实在是愉快。
“真的?阁老,此事这么快就成了啊?……”史可法一直就跟在徐光启身边,做徐光启的助手,听到这个消息,楞了一下,稍稍的吃惊了一下,更多的是欣喜和欣慰。
徐光启也是欣喜的看着史可法,不住地点头。
“……阁老,终究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如此之艰难,如此庞杂繁浩的事,终于是有了结果了……”史可法感慨道,负责百万移民的吃喝拉撒,并且把他们迁徙几千里之远,这其中的繁浩,实在不是外人所能想象的;其中的艰难,也不是外人可以理解的。
“是啊!多亏了大家的共同努力啊!否则,此事绝不会有今日这般成就……”徐光启欣慰的感慨道,辛苦的耕耘了许久,如今,终于是到了要收获的时节了,这份成功和收获的喜悦,一直萦绕着徐光启。
“阁老,这次,怕不止是大琉球要设置州县,洞庭湖,鄱阳湖那边呢?也是一般吗?”史可法问道。
“呵呵呵,既然大琉球要设置州县官府,那其他几地,焉有不设置的道理?难道交上来的粮食就不是粮食了?”徐光启一边说一边笑看史可法。
“阁老说得是,如此就最好了,不然,如只在大琉球设置官府,升迁相关人等,倒是凉了其他几处人的心……”史可法说道,见徐光启以似笑非笑的目光看着自己,很是奇怪,疑惑的看着徐光启又道:“……阁老,为何这般看着学生,这……”
“呵呵呵……,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确实是没说错的,宪之之记得说别人,却忘记了这上海县,也在升格之列,这上海如今已经颇具规模,升格已经是意料之中的事,宪之为何就把自己忘记了呢……”徐光启笑着说道,看着这个温文尔雅的学生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徐光启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是一个老师教导学生的成就感。
“这……,阁老,这……,阁老取笑学生了……,学生也没有像自根他们那般远涉海外,冒生命危险去安置移民,开垦荒地,也没有留在陕西吃苦,待的是这江南繁华之地,和他们比起来,学生实在是无颜谈什么升迁……”史可法立刻谦让道。
“宪之不可推辞,此也是命,否则为何是宪之来做上海县令?而不是其他人?……上海县的升格,不是宪之说不要就不要的,此关系到陛下的大谋略,上海县升格是必须的事……”史可法笑着说道。上海县注定日后是一颗海上明珠,注定是要傲视天下的,那就自然不可能只是一个县那么简单。
“阁老教训得是,学生明白了……”史可法跟着徐光启很久了,也渐渐的知道了一些内幕,听徐光启如此说,也就立刻答应下来,没有多谦让。
“明白就好!宪之已经是六品官了,这次升格,上海县升格成上海州,该是一个从五品官做这个知州,宪之倒是刚好……”徐光启笑着说道。这司农司的人员叙功,升迁,评定功劳,都得经他的手,说这个话,他是绝对有资格的。
史可法的脸,微微的红了红,这可有些赤裸裸的分配官阶、踩着点升官了。
“……敢问阁老,此次大琉球设置州县,不知道阁老打算如何设置?”史可法微微的红着脸,连忙把话题从自己身上扯开。
“此次大琉球设置州县,还是不宜过猛,不能一下子到府,还是多设置州比较好,……至于如何划分州县地域,这个不难,如今的移民点已近有了一定的划分,在这个的基础上稍加规划就可以了,这个,还是让自根他们自己去忙吧……”徐光启想了想,笑着说道。
“阁老言之有理……”史可法也跟着说道。州和县的官阶差距还是蛮大的,县令不过是七品官,而知州却是从五品了,若是和府比,差距更加大,知府是正四品,若是一下子把官品弄到正四品,确实有些仓促不利于成长。若是只是县和州,也不会太引起朝臣们的反感。
“此事宪之明白就好,暂且不要对外说,等朝廷的消息到了再说……”徐光启笑着说道,和史可法分享了喜悦之后,又把这个秘密埋藏起来,如今还只是皇帝快马送来的“小道”消息,正式的消息要延迟不少时日。
“学生明白……”史可法回答道。
……
北京城的天气,相当得热。
人们做事,都是尽量早上做的,绝不拖到中午去。
这一家人,出来的时候也是及早。
“娘,你说咱们今天能进到内城去吗?”一个壮硕的男子说道,浑身都晒成了古铜色。
“应该能的,这次,咱们坐马车进内城,从宣武门进去,应该不会被阻拦的,这身上,还带着户籍和做事的工号证呢……”年老一些的老妇人和蔼的说道。他们一家从陕西迁徙过来,已经安顿好了,做工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已经慢慢的熟悉了何种生活,做了一段工,拿到了一些工钱,也得了几天的休假,正想利用这几天休息去全自己的愿。
数十万移民流向北京城,来给皇帝磕头的人不在少数,逐渐的形成了风潮。
原本给皇帝磕头不是什么坏事,守城门的官兵也不会怎么管,可奈何架不住人多,数十万人络绎不绝的进京,这就是一股恐怖的力量,自然不可能无限制的放人进入内城,为了安全期间,这磕头一般都只能在外城磕,一般都是在正阳门外,因为正阳门往北就是承天门,承天门往北就是午门,就是皇帝住的地方了,所以,很多人都来这里磕头。
但不少人觉得,既然要磕头谢恩,还是离皇帝越近越好,还是在皇城根最好,所以,怎么进入到内城,靠近皇城根去给皇帝磕头,就成了很多人琢磨的事,官府不让进内城磕头,老百姓想进内城磕头,这件事,就成了双方拉锯的这么一个事,怎么进到内城给皇帝磕头,在哪里磕,逐渐的在这些迁移的百姓中总结出了攻略。
老夫人也是有主见的,正阳门外给皇帝磕过头太显得平凡,她还是觉得,自己该进到内城,该在皇城根下给皇帝磕头,这样,皇帝才会感受到他们家的心意,心中有了执念的人,总是很执着的。
怎么进内城磕头,对于他们这些移民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负责内城和皇城安全的官兵也怕,这么多人,万一出个好歹,这可是在内城,皇城根下,他们可兜不起,所以,理论上是不许进内城磕头,可老百姓又是一片虔诚来给皇帝磕头的,也不好把别人怎么怎么样,进来了也就进来了,这事,也就这么僵持着,官兵绷紧了神经注视着一波接一波来给皇帝磕头的人。
年轻壮硕的儿子拿出一个小本子,这就是他们的工号证,上面记录了他们叫什么,哪里人,在那里做工等等信息。
这一家人出来的及早,天色将将亮明就出来了,如今正赶第一躺进城的马车,现在马车还没来,也就在这街边说话。
“娘,听说,琉璃斋在招女帐房,咱也想读书,想学算术……”年轻的媳妇看着自己的婆婆,努力的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这个想法,有些唐突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要读书,说出这个话,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老妇人原本很开怀的,听了媳妇这话,立刻皱起了眉头。
“……娘,要是咱学会能识字和算账了,就能去考琉璃斋的女帐房,若是能考中,娘就不用再那么辛苦了,妞妞也可以吃得好一些……”年轻的媳妇再次恳求道,平时这些话她倒是不敢说的,不过今天是个不错的时机,今天一家人一起去给皇帝磕头,这总是一件喜庆和严肃的事,想必婆婆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大发雷霆,即便是不答应,也还有回旋的余地,年轻的媳妇倒是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年老的妇人眉头皱得更加的得高了。看了看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也是一脸希翼的看着自己。老妇人就知道,媳妇肯定和自己儿子说过这件事了,自己儿子肯定也顺着媳妇,现在就等说通自己这里了。
“……,哎,帐房这个活,不是女子能做的,那都是掌柜的,帐房先生们做的事,女子去做,总不合适,一个女人家和那些男掌柜帐房窝在一起,像个什么话……”年老的妇人拒绝了自己媳妇的请求。
“娘,不是的,不是去和那些男帐房先生一起,是琉璃斋招女帐房,算账也都是女子在一起,没有男人,不会有那些事的,琉璃斋的大掌柜是个女的……”媳妇立刻解释道。
年老的妇人眉头更高了,自己的媳妇果然是有些自己想法的人,当初从陕西迁徙出来的时候就很明显了,现在,更是决心要去做琉璃斋的帐房,老妇人在心里叹息,自己这媳妇,不是一个认命的人啊!
“……哎,娘也知道琉璃斋的大掌柜是女的,可即便是娘让你去考那个女帐房,可谁教你读书识字?算账娘倒是会一些,可也仅仅就是会算几个小钱小账,那琉璃斋怎么记账,娘也不清楚,你又到哪里去学去?不识字也不会算账,谁要啊你?妇道人家要抛头露面的总是不方便……”老妇人叹息的婉拒道。
“娘,咱不要去读书,咱问过了那个教书的先生了,他说了,只要愿意去,他们学堂也收女童,咱都问清楚了,他们是官办的,不收学费,就是过年过节送点心意就成了,咱把妞妞也送到哪里去读书,妞妞回家了,咱跟着妞妞学就可以了,不用耽误做工的……”那个年轻的女子连忙说道,把自己学习知识的途径说了出来。
老妇人听了这话,为之一窒,半响说不出话,心倒是酸得很,且不管他媳妇学不学得到,学成了会做什么,会有什么后果,光是她这媳妇这份心,能想出这个办法,能肯吃这份苦,总是不容易,心里勾起的是自己一个人独立抚养儿子的艰辛,想起的是一个人支撑这个家,把媳妇娶进门的艰难,女人怎么就这么难?
一家人都沉默起来,几个大人都不说话,小女孩也只能不解的望着大人。
正在沉默中,一旁出来一个老者,打破了这一家人的沉默。
这一家人说话都是用“官话”说的,到了京城,学官话会带来很多便利,所以,这家人也在努力学习官话,平日里交谈也都尽量的用官话,不过学习的时日较短,也都说得磕磕绊绊。
老者费了好大的劲才听懂,一看他们的形象,再听他们说话,已经推测出的身份了,大概就是移民了,听懂了他们之间的谈话,也为这个一心求学的女子所感动。
“哎……,就容老夫说句话吧……”老者忽然转身到这一家四口前面说道。
见一个好似读书人的老者前来搭话,一家人也不敢怠慢,连忙见礼答应。
“不知道老先生有何指教……”老妇人说道。
“……先恕老夫个偷听的罪……,如果老夫没有听错,这应该是你的儿子,这应该是你的媳妇,这个应该是你的孙女了?不知可是迁移过来的?”老者先告了一声罪,然后才把几个人的关系确定下来。
“老先生客气了,这大街上说话,本就是敞着的,怪不得先生,这位确实是老身的儿子,这位则是老身的媳妇,这是老身的孙女,咱们一家人都是托了陛下的福,从陕西迁移过来的……”老妇人也相当客气的回答。
老者听了老妇人的回话,也点点头,觉得很满意,陕西移民过来的人,说话能有这个水平,也算是这一家人有教养了。
“你们家移民过来多久了……”老者有问道,这不经意之间,原本是在大街上萍水相逢的两伙人,转瞬之间,倒变成了老者发问,那一家子回答了,似乎在老者看来,这就是天经地义的。
老妇人也是有眼力的,看着这个老者的“态度”不凡,猜这个老者的身份可能不一般,这京城里,据说随便拿石头砸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个七品官老爷,所以也不敢怠慢,赶紧回答道:“……咱们家迁移到京城,有一个多月了,当时正是陕西大旱,青黄不接的时候移民出来的……”
“哦,到京城一个多月?”老者有些意外的问道。
“是的,一个多月……”老妇人肯定的回答道。
“那你们家这官话说得还可以啊!字正腔圆的,若不是有些磕绊,几乎算得上是正经的官话了,你们家以前就会官话?”老者对这个来了兴趣了,追问道。
“呃……,这倒不是的,也就是迁移出来了才开始学的官话……”面对老者不断的追问,老妇人并没有什么反感,反而更加小心的回答起来。
“一个多月就能把官话说道这种程度?这……”老者有些惊讶了,朝堂里带着各种口音的官话从来就是一个噩梦,鸡同鸭讲绝不是说笑话,若是都像这一家人一样,一两个月就能把官话说到这种程度,那该是朝廷的一大福气。
老妇人一家人听到了老者的惊讶声里的一些夸赞,也有着不小的骄傲。
“哎,……那你们为何又要学官话呢?为什么又学得这么快呢?”老者对这个很感兴趣,超过了刚才那个女子求学的事,追问道,也没有丝毫尴尬,似乎这就是天经地义的。
老妇人见老者问到了这个,有些为难了,这个“秘密”,她到底要不要说呢?说出来的后果是什么?
“若是不方便说,那就算了……”老者见这家人都有不小的为难,也就不准备问了。
“也不瞒老先生,咱们家之所以努力的学官话,就是为了能进内城,能给皇上磕个头,咱们家受了皇上的大恩,做人不能忘本,咱们家是平头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办法谢皇帝,也只能远远的磕个头,算是全了咱们家的愿……”老妇人把自己学官话的缘由说了出来,按照移民们总结出来的“攻略”,若是坐马车,说官话,穿得体面一些,那官军一般也不会为难,进内城一般能成功,所以,移民之中学官话的绝不是少数,除了这个方面,在其他方面,会官话也有着很大的优势,比如平时买个东西,说官话也才方便,比如会官话的,识点字的,会个算术什么的,一般不用直接自己做工,可以当个管理工人或者移民的小头目什么的,待遇比一般的工人和移民要好得多,所以,学官话不用逼,都在自动的用官话。
第731章 乐极生悲
这个老者倒是真的很意外了,学官话就是为了进内城给皇帝磕头?若是这么简单,那这朝廷里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带着各地口音的官话了。当官的那个不是要给皇帝磕头的?怎么就没把官话学圆呢?
“……可敬,可敬!知恩图报,乃是人品高贵者所为……”老者赞了一句,接着又问道:“……一两个月就能把官话说到这种程度?这简直是难以相信……,你们一家倒是有心了……”老者很惊讶一两个月就能把官话学到这种程度,对这个更有兴趣。
“当不得老先生夸赞,其实,咱们是移民,到了京城生活,学会了官话,生活总是方便些,其实,也不全是为了进内城给皇上磕头……”老妇人带着一些骄傲,又连忙解释。
老者更是感慨起来,点头了半天,道:“说起来,陛下这移民,确实是在造福万民,活命无数的大功绩,不容易,不容易啊!”
“……这么说,今日你们这一家四口出来,就是为了进内城给陛下磕头的?”老者想起来什么,说道。
“是的。”老妇人如实回答道。
“哦,是这样啊,好说,老夫也正好要去内城,不如就一起吧,京城倒是没有老夫去不了的地方,若是到时候有人拦你们,老夫来说,保准你们能进到内城去……”老者保证道。
“多谢老先生,那就有劳老先生了……”老妇人连忙道谢,原本他们家的准备也不少,有着很大的成功几率,但若是有人保证一定能进去,那更好,还不用提心吊胆,毕竟去的地方是皇城根。
“这倒是不必,若是不嫌弃老夫麻烦,老夫倒是有些事要请教你们……”老者说道。
“不敢,若是有帮得上老先生的,老先生尽管问。”老妇人见这个老者气势不凡,倒是乐得如此。
老者一直都在说官话的问题,倒是把其他问题抛在了一边,这倒是让年轻女子有些急,好不容易事情出现了转机,可这个老者又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是,想跟老者提自己的事,可又不好开口。见老者要同去内城,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不多时,老者的随从就拦下了一辆马车。这种马车,前后两排座位面对面,可以坐五六个人,是四轮“出租”马车,跑得比普通公共马车要快,也不受线路限制,是按照路途的远近收费的,算是古代的出租车。(据说古代也有出租车,叫记里鼓车。)
一家四口坐一边,老者和他的随从坐另外一边,这赶车的问了去那里,一扬马鞭,也就启程了。
待马车开动之后,老者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这四轮马车,说起来,还是比两轮的坐着舒服,两轮的马车,要伸个腰,蹬个腿什么的,难……”老者开口就夸起马车来。坐两轮马车,对于坐的位置和姿势都有一定的要求,不像四轮马车那么随便。
“老先生说得是,咱们从陕西一路过来,也就全靠这些四轮马车驮着走,否则,也不可能到这京城来,京城到这里,怕也有一两千里之遥了吧……”老妇人很体面的回答着。
“幸哉,幸哉,……哎,这四轮马车确实是起了功了……”老者有是一番感慨,又看了看年轻女子,年轻女子的眼神里一直就有焦急徘徊着,老者早看明白了,想了想,觉得自己还是言归正传比较好,若是再说其他的,只怕有人不喜欢了。
“……对了,差点把正事忘记了,刚才,老夫听闻,你家的小娘子要读书,学算术?”老者把话题拉回了正题。
“这……”老妇人说到这个问题,就比较犹豫了。
年轻女子一听老者说到了自己的事上,脸上立刻露出希翼的目光。
“有心读书学知识,这说起来,是好事……”老者说了起来,刚说起来,就想起那些人在主持和推动的,每年耗费几百万两的全面教育的事……,想到这里,老者的思绪又飘到别处去了。
这读书识字确实是好事,人人都读书识字确实也是圣人一直致力的理念,可这人人都读书了,就真的是好事?这不,这女子也要读书,也要学知识,也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了,这让老者的思维混乱起来。
皇帝是鼎力的支持这件事的,每年拨出几百万两来做这事,这个事,被天下文人赞叹为数千年以降文坛上的大盛事。可这个老者却觉得,凡皇帝大力支持的事,到最后总会出现一些料想不到的结果,其结果,总会对大明朝产生许多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老者把眼前这个女子想读书的事和那个每年耗费几百万两普及全民读书的事结合起来,立刻陷入了迷茫,这倒是会是一个什么结果?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大明朝,又要走向哪里去?
又想到士林里一直争论不断的争议,更加的迷茫,这人人有书读确实是数千年以降的大盛事,可这结果,就真的那么美好?这女子都读书了,都敢出来找事做了,那不是说,这女子也可以做家里的顶梁柱?也可以依靠工钱养活家人?若是以后女子也要求做官,又该如何?这该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想到这里,老者自己打了个冷颤。
这事确实邪乎,到底是维持如今的局面比较好,还是实现圣人的理念比较好?这个老者更加糊涂了。
马车里的人见老者陷入了沉思,好似在思考什么事,倒是没人打搅。
“告罪,告罪,老夫倒是走神了……”老者醒来之后,又立刻道歉。
一家几口人,是急忙给这个走神的老者回礼。
“……先前听闻你家的小娘子说要去琉璃斋做女帐房是吗?”老者再一次清空了自己脑海里的其他事,专心说起这事来。刚才他想的那些东西,实在是太荒谬了,还是赶紧扔了比较好。
“这,是的……”面对老者的询问,老妇人也只好如实回答,这个老者看样子,不是一般人,从举止神态来看,多半是个官,不是官也和官有着极大的关系,总之,是一位颇有地位的人。
“此事,乃是好事,那琉璃斋的大掌柜,总所周知,乃是女子,招些女子做帐房,也是合情合理的,不然,那女授受不亲,总是会遭人非议的……,这里面,却没有什么龌龊的事,这一点,却是不用担心,到琉璃斋去做女帐房,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而是极大的造化……”老者开始说正事了,对于琉璃斋,老者也是不知道用什么话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有一点需要肯定,那就是绝不能说琉璃斋的坏话,这关系到圣上的名誉,自然更不能让别人说。
“老先生教训得是,老身不该胡乱猜疑的。”老妇人连忙道歉。
“……说起来,那琉璃斋给的工钱,确实蛮高,若是能到琉璃斋做工,并且做帐房,也算是了不起的了……”老者带着一些羡慕的说道。羡慕的不是琉璃斋做帐房每个月能那多少银子,而是羡慕琉璃斋不是一般的富,能以一己之力,供养半个大明朝。
一家四口人真的听着这个老者说话。
“……要想到琉璃斋做帐房,确实第一得学会识字,再者,得学会算术,得会拨打算盘,这个,确实得要人教……”
“……但,据说,这琉璃斋记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至于说怎么记账,这个,去了琉璃斋,那里的人自然会教你,这个倒是不用学,学了别处的记账方法也没有,所以说,实际,只要学会识字,算术和打算盘即可……”老者开始娓娓道来。要说他和琉璃斋的关系,未必很熟,但绝不陌生,这琉璃斋在北京城,那绝对是一个众人都关注的东西,总是会出很多新奇的玩意和事,不想关注都不行,更别说他们这种人了,即便是远离琉璃斋,即便是不想听有关琉璃斋的事也不可能。
一家人认真的听说着。
“……刚才老夫听你家小娘子说,要借女童之手来学习识字,这确实让老夫颇为感动,老夫也算是个读书人,当年家境也颇为贫寒,为了读书也吃了不少苦,可和你家小娘子比起来,也就不算什么了,为此,老夫也是颇为感慨,这才有了和你家谈一谈的想法,……老夫觉得,身为圣人门徒,不该绝了一位心向圣人之人的念想……”老者颇为感慨的说道,道出了自己掺乎进来的缘由,除了这一点,还有就是如今士林里争论得厉害的事,到底全民读书靠不靠谱,到底行不行,到底是对是错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忽然听到一个女子说要读书,而且是用离奇的方法读书,心生感慨,忽然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生出了要看看女子读书之后到底会如何的念想,这才掺乎进来。
“老先生……”老妇人更加肯定,这个老者的身份不一般,早年读书贫寒,那就是说现在读书有成,早已不贫寒了,定是一位贵人。听了贵人说的,不知道该如何回话了。
年轻的女子更是殷切的看着老者。自己的命运,似乎再一次出现了转机。
壮硕的男子也是颇为动容,听老者的话,自家这是遇到贵人了。
“……此事,其实,老夫也是不好出面的,若是男子,随便找一个地方就可以附学,但,你家小娘子为女子之身,……女子求学,向来就极难,若是年纪小还不要紧,这般年纪了还求学的,着实是没听过……”老者话头一转,似乎和刚才的话刚好相反。
女子一听,立刻沮丧起来。
男子一听,也是颇为担心。
倒是老妇人听了,一般是担忧,一半是欢喜。
“……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老夫倒是愿意为你家小娘子指一条出路,老夫在京城,也认识不少人,不少人家的小姐,幼时也是要读书识字学算术的,以便将来掌家,所以,除了自家请西席,也还有附学的,若是你家小娘子愿意,老夫可以推荐你家小娘子去一家有女眷附学的学堂,可以让你家小娘子以照顾女眷的名义旁听,如此,一边照顾女眷们,一边旁听读书,既有一份活计养家,又可以学知识,不知道你家愿意不愿意……”老者抚摸着自己的胡须,笑着说道。到了此时,他倒是更加想看看,一个女子如何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能通过这件事证明点什么,或许对如今士林中争论得厉害的读书之争有一个不错的解释。
“这……”老妇人是彻底的混乱了,一边是贵人肯出面为自家媳妇介绍一个不错的活计,还可以读书识字,学习知识;一边则是对自己媳妇学得了知识之后的恐惧。
年轻的女子则是满脸的幸喜,这次出门确实是遇到贵人了,不仅能得一个好活计,还能旁听学习知识,这简直就是好得不能再好的事了。
壮硕的男子则是一脸的高兴,又是一脸的忧虑,高兴自己的媳妇终于如愿所尝,能读书识字了,又担心自己的媳妇学成之后自己会配不上。
老者倒是以不容推辞的目光看着老妇人,似乎知道只要老妇人答应就行了。
老妇人是左右为难,若是答应了,自己媳妇的命运,将彻底的发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