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改革稍稍的交代道。

“……整个边墙外都养羊……”即便如今的田弘遇经历了不少大阵仗,可听到这个消息,还是有些惊讶,这得多少羊啊?

“是的,都养羊,当然也不是只养羊,其他的马,牛,等我大明需要的牲口,都要养……,国丈不要怕羊毛制品的销路有问题,如今去辽东的人越来越多,想需要的人也必定越来越多,朕给辽东诸多补贴,你这羊毛制品也在之列,能给你少两成的价钱,想来应该好卖不少,实在不行,朕就发到军中去,再不行,出关的人就人手送一件……”杨改革补充了一句。不能“放养”蒙古人,自然得给他们找个事做,羊毛就是一个捆住蒙古皇协军的绳子,也是催生纺织工业化的催化剂,至于投钱,杨改革是不怕的。

“呃……,臣明白了……”田弘遇抹了抹额头道。额头实际没出汗。

“还有,那棉花和纺织的事,做得如何了?”杨改革又问道。推行羊吃人计划,实际就是催生纺织工业化,纺织工业除了用羊毛,还有棉花,杨改革准备一个都不捺下。

田弘遇又抹了抹额头,紧张起来,皇帝的胃口,一如既往的很大很大。

“回禀陛下,臣如今有制衣厂,有纱厂,从收棉花到成衣,都在做,……所需棉花颇多,每年都需要购买大批的棉花……”田弘遇不知道如何跟皇帝解释,尽量说一些实际情况。

“嗯,朕还是那句话,这不管是衣,还是纱,这价格必须不断的往下降,规模必须不断的加大,……纺纱的机器,要不断的翻新,想办法制造出更加好用的机械,……”杨改革想了想,也只能如此说道,纺织工业化,这个可真的不是说几句话就能办到的,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到的,必定会经历数年,数十年才会有结果,如今倒是无法指望几年就做到纺织业工业化。自己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投入,不断的催生,拿钱砸。

第723章 小道消息

辽东开发大补贴的消息一出炉,就立刻成为整个北京城热议的话题。

随着战场上连战连捷,加上如今的辽东开发大补贴,终于是将这辽东热催到了顶点。先前因为战事未明,一些还在观望的人,这回,是彻底的安心了。尽管只是小道消息,还没有朝廷正式的公文。

辽东的开发热,和这天气一起,将本就十分热闹的北京城催得更加的热了。

街头巷尾,无不是谈论辽东开发的。

最热闹,人气最旺的地方,莫过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茶楼茶馆了。

这茶楼茶馆如今已经是听报,读报,打听消息,交流意见,攀谈乱侃的最佳场所,如今辽东大补贴这么热闹的事,茶馆不可能冷落了他。

这座茶馆在这片街坊都是比较有名的。在这里喝茶听报,总能得到一些常人不能轻易得到的内幕消息,在这里喝过了茶,听过了报,就可以到其他地方去炫耀了。

“老夫子,老夫子来了……”茶馆里早已聚集满了人,朝廷有了这么重大的事,作为天自己脚下的百姓们,自然不可能不关注,肯定要找地方打听消息去,即便和自己没关,也要打听一些,好作为谈资,否则,就落伍了。

茶馆里喝茶的人,都连忙起身,迎接这位老夫子。

“老夫子……”

“老夫子……”

来这里的人大都是认识这位老夫子的,见老夫子上楼来,也都起身打招呼问好,因为这里是茶楼市井,所以,到没有什么正规的行礼问候,不过是熟人遇到了招呼一声罢了,倒是很随意。

“……张掌柜,您也好啊!……”

“……刘掌柜,您也好啊……”

“同好……同好……”老夫子满面春风的和这里的茶客打招呼。这一两年,这老夫子的日子是逐渐过得红火起来,脸红润了,也有光泽了,人也精神多了,没有了先前的酸腐气。显然现在的日子过得很不错。

老夫子每天来这里念报,解读报纸,为这个茶馆聚集了不小的人气,茶馆老板赚得盆满钵满,老夫子除了吃喝不愁,还能拿到不少的“润嘴费”,更是能得到别人的奉承,这一点,对于渴望得到精神满足的老夫子来说,更为重要。

老夫子像往日一般和众人打招呼问好,不经意间,眼睛瞟过一个桌子,这个桌子上坐的人,有些特别,和这里的大多数人都不一样,老夫子虽然没当过官,可也读过书,在读书人堆里混过,也算是“士林”中人,一眼就看出,这几个人,貌似应该是当官的,有官气。

老夫子并没有太大的惊讶,这种事,他已经不是头一次遇到了,时常有些陌生的面孔来他这里听“消息”,他这里的“消息”来源,和别处的不一样,即便是一些“大官”,也未必有他这么灵通的消息,对于有“大官”来自己这里听消息,老夫子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好的满足。

老夫子满面红光的向那个桌子遥遥的拱手,算是见过,暗地里,又稍稍的躬身,算是区别对待了,和平常的商贾们打交道,他可是仰着脖子的。

那个桌子的人也没动声色,其中一人也是拱拱手,算是见过。

老夫子见那个桌子上的人给自己回礼,份外的满足,虽然他没做过官,可如今也还不是和这些当官的“平辈论交”?想到满足处,老夫子也是格外的得意。这京城里官虽然多,但也不是所有的官都有很灵通的消息渠道,那种经过了七八手的消息,根本就没什么可信度,远不如他这里消息来得可靠,很多人来他这里听消息,包括当官的。

“老夫子,您可算来了,再不来,咱们又得派人上门去请了……”见老夫子坐定,立刻有人恭维起来。这几年,一件件天大的事在自己眼皮下发生,经历着一件件的事,让很多人生出了没白活一辈子的感觉,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能生在这个年月,生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时代,实在是自己的福气,这几年的事,远超以前活几十年的事的总和。很多人都觉得,人越活越有劲,越活越有意思,很多事,虽然未必和自己有关,可自己却是见证人,自己却看着他发生的,算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参与了。围观就是在参与!围观也是一种力量。

“呵呵呵,呵呵呵,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老了,贪睡,来迟了,诸位莫怪,莫怪啊!”老夫子又是红光满脸的连连拱手。

“老夫子,您还是别说这些了,咱们都等着您说今天的大事呢?这么热闹的事,咱们也想弄个明白啊!”立刻有人催促道。明朝的识字率远不如宋朝,即便是买了邸报,不能读的人依旧是一大堆,听别人读报,是必须的,更是一种消遣。

“……是啊!老夫子,您要是说得好,今天这客,咱就请了……”另外有人毫不吝啬的说道。

“呵呵呵,呵呵,好说,好说……”老夫子笑着回答道。要说到他的消息,绝对比很多官员更加准确,更加的内幕,他是有渠道的,绝不是什么官员都有他这种渠道的,他的消息或许比不上阁臣,尚书等大员们,但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官都能和他比消息灵通的。对于自己消息的准确性,老夫子有十足的把握,要说吃别人一顿饭,还得看他有心情不,见是相熟的掌柜请吃饭的,当下就应承下来。

“那老夫子,您就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大家都说是好事,可这好在哪里,您要是能给个翔实的说法,咱就服了您了……”有人立刻喊道。

“是啊!老夫子就快说吧……”

“是啊!……”

“是啊!……”

众人立刻起哄道。

“咳咳……”老夫子咳嗽了几声,准备说话了。

众人一听老夫子准备正式说话,立刻安静下来。这邸报上的事说得是光明正大的事,可这光明正大背后,必定会有其他八卦,必定会有其他内幕和缘由,听这个才有意思,把朝廷上的事八卦通了,才有一种冷眼看世界的超脱感,畅快感。实际,今天这个事,还不是朝廷正式的下公文,这只是从宫里传出的一些消息。

“……辽东那事,老夫劝大家,大家有钱的赶紧跟进一份,不要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也算是为儿孙们置办一份家业,这比银子堆在家里长霉可靠强多了……”老夫子开篇就是这句话。

这句话倒是戳进了很多人的心里,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对这件事既有兴趣,也犹豫不决,毕竟,拿真金白银到千里之外买一块自己可能一辈子不会去看的地,实在有些飘。可不少当官的都买了,不少大户人家都买了,有些人又不甘心错失机会,也想跟着买。

“老夫子,这到底靠谱不靠谱啊!咱怎么觉得有些虚啊!”有人依旧很是犹豫。

“张掌柜,你还犹豫什么啊?圣上圣明,那么多银子都敢往辽东投,你还怕个什么?莫非,是怀疑圣人的眼光?……”老夫子笑着说道。

“就是!张掌柜,您自家也是卖酒的,如今这酒的生意不知道有多红火,咱圣上只要随便想点辙,那银子就得用车拉,以前谁敢一下子种几十万亩地的番薯,这不,现在都跟着种番薯呢……您瞧您,积攒了一辈子的钱,可那才得几个钱?您看看如今那些大户人家,那个不是疯了似的跟着圣上做买卖,您还犹豫这个啊?……这个我得说说您……”立刻有人出来调侃了。

“就是,张掌柜,跟着圣上做生意,准没错,不要犹豫了……,老夫子,这个事您就别说了吧,咱们都懂都明白,就张掌柜糊涂,您老跟他一个人说这个是个什么事啊!咱们这么多人都等着听正事呢……”有人埋怨起来,埋怨这个老夫子和张掌柜瞎扯这些大家都理解的事,觉得这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这里的人更关心的事,到底能拿到多少补贴,这个才是根本。

“那是,那是……”那张掌柜倒是红起了脸,手不由自主的就捏起了手指,似乎很不好意思,内心似乎下了决心,又似乎更加的犹豫。

“……咳咳,这关于这次补贴的事啊!据说,乃是大规模的补贴,据说,凡是涉及到农用的东西,都补贴……”老夫子也不含糊,立刻将这个内幕消息说了出来,这是他的内幕消息,也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事业。

“呼……”

“哦……”

“啊……”

茶馆里立刻响起一阵惊呼声,先前这个消息还只能说是谣言,谣传,还当不得真,还没印证,如今这老夫子都这么说,那这事八成是真的了。

“我说,这得多少钱啊!这辽东得多大啊?……”有的人惊呼起来,摸着自己的脑袋惊叹。

“……我说,老夫子,补贴的事咱们懂,可到底是补贴多少啊?一成还是两成,还是三成?”立刻有人紧张的问起来。

“……嘿嘿,据可靠消息,都从二成起,有的更高,具体什么更高,这个还得再看,反正不会低于二成就是……”老夫子以极度可信的表情说道。

“哦……”

“噢……”

众人又是一阵惊讶,这个补贴的力度,可够大的,皇帝确实有钱。

“老夫子,以前不是说只补贴农具的吗?怎么现在说的是全都补贴啊?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啊?要是真的是这样,那到辽东去种地,可就划得来了……”一个人带着不敢相信的语气问道。

“……以前确实只是说补贴农具的,不过现在倒是不同了,凡是涉农的,不管种子,农具,牲口都有补贴,都从二成起……”老夫子立刻以肯定的口气道。

“老夫子,你是说,凡是涉农的,都有补贴?连大牲口也有补贴?辽东这么大,若是连大牲口都有补贴,那这到辽东买地种,可就真的划得来了……”有懂农事的人立刻问道。大牲口向来是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只有使用大牲口了,才种得起地,否则,靠人力拖拽,那可种不了几亩地,而大牲口向来又贵,不是什么人都买得起的,辽东那地方,一买就是多少多少亩,要的大牲口也不是一头两头,这可是笔不小的开销。

“……不错,大牲口也有补贴,如今咱们大明抄了鞑子老巢,打下了辽东,有得是大牲口,大牲口在关外根本就不值钱,圣上再给补贴两成,你算算,这一来二去,关内只能买一头牛的钱,到了关外,起码可以买三头……,你说是不是划得来?”老夫子立刻解释道。

“这倒是,这倒是!……”刚才这个问话的人,似乎是去了一头心事,心中的疑惑得到了解答,似乎是终于安下心来了。

老夫子见自己的说辞起了效果了,想了想,准备加把劲,说道:“……再给诸位提个醒,涉农的东西,可不止大牲口,像家里用得上的耨,耙,刀,风车,碾子,这些,都可以拿得到补贴……”

老夫子这么一说,不少人更是心动。茶馆里更加的热闹起来。各种话题也都拿出来说。

“……可惜,好虽然好,可咱家人单力薄,也没那个本事到辽东去种地去……”有人说道。

“……这个还不简单,邀几家信得过的亲戚朋友,大家一起去辽东买地,把地买在一起,然后请个信得过的掌柜看顾着,自己做东家不好么?”有人给出主意了。

“……可惜,好是好,可咱家家小业小,不比人家门高户大,还请得起掌柜管事的……”

“……这个简单,实在不行,就干脆买股票入股,如今又好几家专门到辽东种地的,买他们的股票,坐等年底分红,这个可比什么都简单……”这个是老夫子的解答。

“……这倒是,可……”有人犹豫了。

“……你还怕个什么?难道还怕琉璃斋讹你的钱?难道还怕圣上讹你的钱,你那点钱,在圣上眼里,算个什么?”有的人倒是教训起刚才那个犹豫的人来。

“是,是,是……”刚刚犹豫的人又连忙称是,不管如何,琉璃斋总是信得过,那国丈据说也是给皇帝办差的,皇帝还是信得过的,怀疑谁也别怀疑皇帝。

……

听老夫子“读报”的客人中,有一桌的客人,是有些不同的,身上带着官气。听了一气,或许是听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或许是听腻了,也就出来了。

出来的这两个人,显然气色完全不一样,一个平淡安定,一个带着一些怨气,一脸的不忿。

“这都是怎么搞的,一个什么都不是的酸儒居然比咱们的消息还要灵通,居然还靠这个混吃混喝,实在是岂有此理,待我把他送到大兴县衙去问罪去……”那个一脸不忿的人道。

“嗳……,罗兄万万不可如此,这京城里,最不缺的就是官,一个七品知县在县里,那都是父母官,都是百里侯,可到了京城,就什么都不是了,连这三品官在京城里也要夹着尾巴走路,罗兄,你我都是这芝麻小官,还是不要招惹这京城的地头蛇比较好好……”另外一个平淡淡定的人说道。

“怕什么,不过是个酸儒罢了……,我就不信……”那个一脸不忿的人说道。

“罗兄……,此事万万不可,你说咱们都是朝廷命官,可消息却还没人家的灵通,人家那是必定有后台的,凭咱们这小胳膊小腿,还是别招惹得好,小心招惹出一尊大佛来,可就不好收场了……”那个平淡的人笑道。

“哼……,真是可恶,咱们堂堂朝廷命官,居然还要向一个酸儒打听消息,实在可恶……”那个一脸不忿的人说道,嘴上虽然这么说,可心里未必不明白,说归说,做归做。

“罗兄以为,陛下大规模补贴此事,到底是好是坏?”那个淡定的人询问道。

“当然是坏事,陛下如此补贴,摆明了就是夺人家的买卖,将百姓养家糊口的买卖全部抢到自己的手里,谁不知道,陛下办得有铁厂,办得有马车场,陛下这一补贴,就只会卖自家产出的东西,这不是从百姓嘴里夺食是什么?我罗某定要向陛下奏明此事,言明此事的危害,阻止陛下做此事……”那个一脸不忿的人说到。

“这……,此事,我劝罗兄,还是别掺乎得好,如今大势已定,罗兄莽然这么做,没有任何作用,说不准还会得罪不该得罪的人……”那个淡定的人说道。

“我罗某人行得正,坐得端,不怕得罪人,身为朝廷御史,就该当言不平事,罗某也知道,朝廷上下不少人入了股,买了地,实际好处他们也得了……”那个一脸不忿的人说道。

“……罗兄,此事,我还是劝你作罢,如今做生意入股的人,到辽东买地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投了多少钱进去,罗兄说这个,只怕会得罪不少人……”那个一脸平淡的人劝道。

“哼……”

第724章 西域

辽东大开发的事,让杨改革颇费精力,大体上是布置完成了,但,无数的细节还有待自己敲定,杨改革也算是每天“起早贪黑”的做事,辛苦得很。

杨改革伸伸懒腰,辽东大开发所涉及的事实在是太多太庞杂,这个事,又是开头建立规则的事,又不要都要别人代劳,杨改革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少不得要亲历亲为,累是肯定少不了的。

“大伴,下午还有事么?”杨改革扯了个呵欠,一个上午就埋在这一堆纸里面,杨改革累得不行了,下午杨改革准备休息一下,去钓鱼或者去吹风,准备放松放松自己的神经。

“回陛下,礼部尚书求见,说是有要事。”王承恩回答道。

“礼部尚书?”杨改革问道,对于自己的礼部尚书,杨改革是没那么太在意的,对于礼部尚书的求见,杨改革还得考虑考虑到底见不见。

“回禀陛下,是的。”王承恩肯定道。

“有什么事吗?”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据说,有乌斯藏僧来朝!”王承恩说道。

“乌斯藏僧?”杨改革有些诧异,这个时候西藏那边还会有和尚过来?杨改革想了想,又觉得正常了,如今自己把黄台吉收拾了,也准备收拾林丹汗,大概这些和尚们也闻到味道了,提前来自己这里探路了吧,杨改革想来想,觉得自己没想错。

“回禀陛下,是的。”王承恩肯定道。

“可知道他们来做什么吗?”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据说是来我朝请求封号的,其他的就不太清楚了,怕是还有其他的事。”王承恩回答道。

“封号?现在就来求封号了?”杨改革问道,关于西藏的事,杨改革听了孙承宗的告诫,没必要太理乌斯藏那边的动静,只要兵锋一到,那边的人自然会过来求封号,求内附的,根本没必要再寻个什么活佛或者菩萨。杨改革是非常相信孙承宗的话,准备批发菩萨和佛,而不是自己去求个佛当。

“……陛下,怕不止是封号,看样子,好似还有别的是。”王承恩又补充了一句,提醒皇帝,礼部尚书还有要事禀报。

“哦,那就见吧……”杨改革说道,不管怎么说,杨改革还无法拒绝一个尚书的求见。

……

不多时,礼部尚书就到了。

“臣参见陛下!”礼部尚书何如宠恭谨的行礼。

“免礼,不知卿家有何事?”杨改革简单的说道,头昏脑胀了一个上午了,杨改革现在,还得打起精神来接见礼部尚书,心里有些不爽。

“回禀陛下,确有要事,近日有乌斯藏僧来朝……”礼部尚书何如宠道。

“这个,似乎不用太理会,那些人,谁的拳头大听谁的,如今我大明的拳头最大,他们自然要乖乖的靠上来,卿家对那些乌斯藏僧人,倒是不用给太好的脸色,对了,他们是黄教派来的人,还是红教派来的人?”杨改革打断了何如宠的话。

何如宠噎着了,瞪了瞪皇帝,才接着道:“陛下,臣知晓了,可,这次来的僧人不是黄教的,也不是红教的,臣刚开始也以为那些人不过是来求封号,求赏赐,要求朝贡,贸易的,可那个领头的僧人,却提起了另外一件事,臣以为此事重大,不敢独断,特来禀报陛下……”看皇帝的意思,对这乌斯藏的僧人十分的不友好,也没啥好感,何如宠连忙把要事说出来。

“哦,不是黄教的,也不是红教的?那是谁派来的?重要的事?什么事?”杨改革问道,杨改革如今正在和黄台吉,林丹汗打仗,黄台吉支持黄教,林丹汗支持红教,杨改革下意识的就觉得,该是这两个教派的人见事情不妙,来抱自己的大腿了。

“回禀陛下,那乌斯藏的僧人,乃是乌斯藏的藏巴汗派来的,是噶玛噶举派僧人……,据那个……”何如宠回答道。

“等等,藏巴汗?噶玛噶举派的僧人?这不是白教的么?”杨改革问道,先前因为要经营西藏,所以,杨改革也没少让人收集西藏的动态,倒是知道一些关于西藏的事,但这些事,也仅仅知道一些而已,对于实际动态,则模糊得很,路途实在太遥远,消息实在是太闭塞。

杨改革虽然对那边的哦动态很闭塞,可听到是藏巴汗派的人,就知道,只怕真的有事了,这个藏巴汗,一直以来,也还算和明朝是相安无事,说起来,还有共同的目标,他黄教,和黄教的人打得厉害,杨改革的敌人也是支持黄教的,说起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回禀陛下,是的,那个僧人带来的消息说,他们大汗遇到了天大的麻烦,想请求我朝出兵帮忙,共同对付黄教……,黄教搬动了顾实汗,正在密谋攻打乌斯藏……”何如宠说道。

“顾实汗?”杨改革纳闷的问道,这个汗,那个汗,倒是把杨改革搞糊涂了。

“回禀陛下,是顾实汗,此乃和硕特部首领,手下人口颇众,据说占据着乌斯藏以西的广袤地区……”礼部尚书何如宠说道。

“等等,乌斯藏以西?”杨改革郁闷了,如今的乌斯藏所指的地区,可比日后的西藏大些,乌斯藏地区以西,那不就是新疆么?杨改革回过神来了,何如宠说了半天,说的是新疆那边的人打过来了,现在夹在明朝和新疆中间的乌斯藏地区那个什么汗抗不住,向自己求援了。

杨改革的地理还是学得不错的,到了明朝,又是天天看地图,虽然没搞清这个顾实汗有什么历史,可也大致的清楚了这家伙所代表的势力,明白了他要干什么。

杨改革寻思起来,这事可有意思了,自己还在和林丹汗,黄台吉在辽东,在边墙之外的草原上角力,黄教,红教还夹杂在其中和自己混战,那边的那个什么白教的藏巴汗又要和尊崇黄教的什么顾实汗打起来,还是从新疆那边打过来的,这可有点意思了。

杨改革寻思了一阵,又感慨起来,这古代的交通,实在不咋样,那叫一个闭塞,即便是自己如今下大力气收集情报,可新疆那边的消息,仍旧是难以穿透重山的阻隔,杨改革生出了不小的挫败感,这皇帝也不是万能的啊!面对这遥远的距离,也没辙。

自己这边的大战还没结束,貌似后面又来了一个顾实汗,更是涉及到了新疆地区,杨改革觉得更有意思了,看来,这场大战,还真的没完,还真的就是一场真正的万里大战。

“……朕明白了,……嗯,有点意思,有点意思……”得到了最新消息的杨改革,不断的重新组合自己的策略。

何如宠见皇帝陷入了沉思,也就没说话了,等待着皇帝醒来。

半响,杨改革从沉思中醒来了。

“大伴,立刻去取地图来,要乌斯藏地区以西的地图,另外,把袁崇焕召来……”杨改革说道,杨改革在脑海里不断重组各种策略,重组了一阵,觉得有些吃力,没有地图,还吃不准具体的细节,杨改革准备上地图。这个事,还和军事有关,还得再叫上袁崇焕。

“奴婢遵旨!”王承恩听了之后就立刻答应,然后派人去传旨。

何如宠见皇帝又是取地图,又是叫袁崇焕的,知道自己上报的这件事,确实是大事,何如宠觉得蛮高兴的,他虽然是礼部尚书,可说实话,他这权利,也不咋样,皇帝似乎根本就不怎么待见他,也不给他分个什么大任务,有事要不找他,他这礼部,似乎被皇帝忘记了,远不能和兵部比,更不能和户部比,和这两个部比起来,何如宠觉得自己就是在做冷板凳,就是看戏的。如今好不容易摊上这么一件大事了,何如宠希望自己能得皇帝高看一眼,不然,就这么把冷板凳坐穿,实在是丢人。人家户部,兵部如今干得红红火火的,他那礼部,却如同不存在一般,实在是受不了旁人的冷眼。

……

很快,袁崇焕就到了。

“臣参见陛下!”袁崇焕到了暖阁,立刻行礼问候,平台到乾清宫,相当的近。

“免礼!”杨改革简单的说了句。

地图早已取来了,摆在了案几上,地图上的明朝控制区域,城池,边墙都画得很清楚,到了蒙古,乌斯藏地区,则就模糊了,就有几个简单的线条。而乌斯藏地区以西,则更加的简单,这和杨改革在二十一世纪看到的地图完全不一样。这还是有《坤舆万国全图》作为底子画出来的地图,若是没这图,杨改革看到的地图还要简陋,如今好歹把几个重要的地方给标了出来。

“……最近乌斯藏那边过来僧人了,说是乌斯藏地区以西一个什么顾实汗要攻打乌斯藏的藏巴汗,藏巴汗来我朝求援,……藏巴汗是信奉噶玛噶举派的,也就是白教,而那个乌斯藏地区以西的那个什么顾实汗,则是信奉黄教的,黄教如今也算是和我朝为敌的……”杨改革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情况。

袁崇焕听得那个晕,如今他也是一门心思扑在了辽东战场上,扑在了关外蒙古上,如今忽然就冒出来个什么顾实汗,还是乌斯藏以西的,袁崇焕努力的把心平静下来,这牵扯实在是有点大了。

“……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袁卿家怎么看?”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此事仅凭一个僧人,难以辨别真伪,臣以为,应该立刻督促锦衣卫核实此消息……”袁崇焕倒是持一个谨慎态度。

杨改革一听袁崇焕是这个说辞,想了想,说道:“……等等……”杨改革说完,就在地图上用笔墨手工绘制起来。

凭借着后世的记忆,杨改革在这地图上,大致的标注出了西藏地区,也就是如今的乌斯藏地区,然后又标注出乌斯藏以西,也就是新疆的方位,还顺带标出了日后蒙古,内蒙古的大致方位。

“朕根据平日里的了解,大致的画出了那个什么顾实汗的方位,差不多就是这个位置了,……汉唐的时候,中原的王朝都经营过那里,如今,我朝居然对此地如此之陌生,唉……”杨改革说完,还顺便感叹了一句。

袁崇焕汗颜,皇帝果然是有着远迈汉唐的愿望的,这不,拿着汉唐的事和如今的明朝比了。

“陛下,若真的有此事,则非同小可,则这次九边万里之战,恐怕就不止万里了,我朝大军,说不准还要追逐到先前汉唐经营过的西域去……”袁崇焕本想好好的思考一下再跟皇帝说这事,可皇帝亲自画地图,他也不好推脱,只能照实了说。

“是啊!此事确实非同小可,若是那个什么固始汗真的要东进青海、乌斯藏,则必定要和我朝接触的,一旦和此人接触,一旦开战,就必定要打个水落石出,我朝是有很大可能要追入西域的。”杨改革颇为兴奋的说道。

到了现在,说实话,杨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