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骡马化大机械耕种?”几个人都不解的问道。
“简单点,就是耕种骡马化,或者牛马化……”杨改革想了想,这个解释,有点难度,杨改革一时间也找不准一个词来形容这个事。
“骡马化?”
“牛马化?”
几个人更加不解。
“简单点,就是大规模使用牲口,畜力,尽量的使用大型机械进行耕、种、收,而不是像南方那般精耕细作……”杨改革尽量的解释着。
“……”群臣一脸的茫然,更本没听懂。
“……这,说白一点,就是提高生产力,以前一家可以耕种五十亩,通过骡马化和机械化,做到可以耕种八十亩,一百亩,就是这么一个意思。”杨改革也只能如此说道。
几个人更是糊涂,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
杨改革看众人一脸的茫然,也有些泄气了,不知道该怎么跟众人解释。
“……这么说吧,以前运输靠独轮车,靠人挑肩扛的,现在用四轮马车;以前耕地靠人拽的,现在改用马拉牛拖;以前撒种靠人工播撒的,现在改用耨车,三腿的耨车不够就用七条腿的;总之效率要高;总之,辽东开发,能用四条腿的不用两条腿的,能用轮子的不用肩膀总之拒绝使用纯人力,耕种的效率越高越好,朕的意思诸位可懂了?”杨改革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明朝的“机械化”,实际杨改革所说的机械化,顶多只能说“骡马化”,借用畜力,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实际和后世那个真正的机械化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杨改革说了这么多,众人总算是明白一些皇帝想干什么了。更加的感叹,皇帝这补贴的范围,可真的是广。
“……陛下,是不是说,但凡农业生产,都尽量的使用骡马牛等畜力?借助畜力来耕种更多的土地?陛下可是这个意思?”毕自严努力的总结了一下皇帝的话,说道。
“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辽东那地方,和南方和关内不一样,耕种方式,当有所区别,江南那种精耕细作不适合辽东,当大规模的使用畜力,使用效率更高的机械,实现骡马机械化……”杨改革实际满脑子想的是一排排的收割机收割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麦田。
“……敢问陛下,可是凡涉及到农业上的工具,都进行补贴?”韩爌又紧跟着问了一句。实际朝廷里不少人都在辽东买了地,若是皇帝如此大规模的进行扶植和补贴,当真是个好消息,倒是有必要把很多事情问清楚。韩爌倒是一边快乐的想着到底补贴涉多少,扶植涉及到多少方面,能从辽东那边获得多少利润;另外一边,也为自己不得不吞下这杯有毒的酒而“痛苦”,如今是快乐的接受皇帝的补贴,日后还不得乖乖的交税?到底是谁傻谁聪明?韩爌是痛并着快乐。
“对,凡涉及到农业的,朕都进行补贴,从牛马牲口,马车,风车,磨坊,耨车,犁,镰刀到灌溉水利工程,朕都补贴……,如今我朝占领了辽东,不久后要占领草原,马匹牲口的问题不用愁……”杨改革说道。
“陛下圣明,如此一来,辽东开发指日可待!”韩爌很“痛快”的喝下这杯“毒酒”,还是先管好如今的事,以后的事归以后了。
毕自严咂咂嘴,这个补贴的范围有点大了,不知道谁能落下这样大的买卖,皇帝这一句话下来,没有百十万两银子是摆不平的,想想如今做铁器的谁最厉害?除了孙元化那个铁器所,还能是谁?这不摆明了给孙元化拉生意么?毕自严心里暗道,皇帝果然是做生意的高手,这么冠冕堂皇的自己拉生意,银子转了一圈,又回到皇帝手里了。
“……敢问陛下,这交通是什么?”韩爌又问道。韩爌觉得,这似乎是说到他头上的事了,道路交通貌似如今就是归他管的。
“这个么,实际分海路和陆路两种,海路有港口建设,有运输船只,港口建设是由韩卿家负责的,船只方面一直也有补贴,这两个朕就不多说了,朕倒是要说说另外一个方面,这海上交通,应该尽快的开通海上邮路和班线……”杨改革说道。
“敢问陛下,何谓班线?”韩爌又问道,邮路倒是好懂,但是班线就难了。
“……这个班线,实际就和如今的客运马车一般,定期的于两地之间运送人员往来,不过是把陆地上换成了海上……”杨改革道。
“海上的客运班线?”韩爌有些惊讶了,要说路上如今各地都逐渐铺开那种邮政班线,甚至客运班线,可海上班线,这个可有些意外了。
“正是,不错,海上的客运班线……”杨改革道。
“可,陛下,这海上风浪大,若是一旦翻船,则后果不堪设想……”韩爌急道。
“不,辽东开发,海上运输必定要兴起,不可因咽废食,既然害怕船只倾覆,那就该研究制造更加能抗风浪,更加安全的船来,应该学习和研究航海的安全性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回避风浪……”杨改革道。
“……驿递系统,归兵部负责,袁卿家可要有所准备……”杨改革道,实际这个事真正的还得归那个刘懋负责。
“臣明白。”袁崇焕赶紧回答道。
“至于陆上道路,除了京师到天津的油渣路,日后辽东开发,道路的修筑也在此之内,日后辽东会大规模的使用四轮马车,所以,道路倒是要好好的规划一下,虽然不至于要修油渣路,可必要的修葺,也是必要的,此事,归韩卿家负责……”杨改革把目光对向了韩爌。
“臣明白……”韩爌答应道,不管如何,修路总是一件好事,他总是要支持的,因为这个都归他管了。
“……说到这个马车的问题,再就再多说一句,天下马车补贴不超过两成,但辽东,朕可以再给予优惠,再提高一成补贴,马车的补贴,可以到三成……”杨改革又说道,为了尽快的拿下辽东,开发辽东,杨改革打算下血本。
几个人倒是被小小的惊讶了一把,这个补贴,有点狠了,皇帝可真的是大出血了。
毕自严又咂咂嘴,这马车是补贴得多,可是谁造马车的?马车场?马车场是谁的?皇帝的,皇帝的这买卖可真的是做得精!再想想,这造马车所用到的铁,貌似也是用孙元化那里的,肥水不落外人田,皇帝倒是把这句话发扬光大了。不仅这造马车的铁是用的孙元化那里的,就连造船,如今很多都是用的孙元化那里的,如果再加上农具等用铁,皇帝真的是把肥水不落外人田做到了极致了,想到这里,毕自严觉得,自己应该多研究一下皇帝的行事方式,或许对自己有很大的裨益。
“……说过了道路,朕就说说教育吧……”杨改革道。
“……我朝之子民,不管到哪里,都不能让他们忘记了自己是哪里人,不能让他们忘了自己的根,所以,教育这个问题,朕觉得,必须随着扩张而跟进,朕目前的打算是,新聚落成一个乡镇,城镇,朝廷就立刻派出教员,负责当地的教育,若是财力不够的,则有当地的举人秀才出任临时教员,总之,不管我大明的子民到哪里,这教育都不能捺下,否则,这人没了根,我朝也就白忙活了,我华夏的文化必须随着我朝百姓的扩张而落地生根,……除此之外,每聚落成一个新的城镇,朕就捐一座图书馆给当地,供当地人借阅之用,算是为圣人的事业,为我华夏的传承尽一份力……”杨改革说道。杨改革一直就觉得,在计算机大规模应用以前,图书馆无疑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的重要环节,那种开放的,可供所有人借阅的图书馆是文化事业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问题上,杨改革还得鄙视一下中国古代,貌似没有大规模图书馆的建设,即便是有图书馆,也是私人收藏性质的,这对于文化的传播,知识的传播是很不利的,知识被隔阂,而知识和权力又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实质还是权力的垄断。
“陛下圣明!”几个人听了皇帝的话,一致的如此说道,先不管皇帝的想法好还是坏,光是这份承诺,就叫人肃然起敬。一座城镇一个图书馆,这个许诺,可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皇帝为了华夏之传承,确实费了不少心思,尽了不少的力。这一点,无论是谁,也挑不出一点刺来。
“教育和图书馆的事,朕已经有了安排,诸位知晓即可……”杨改革说道。
“……至于安全,这个,朕就不多说了,关外持有火枪,接受训练这都是必要的,朕将继续支持和允许百姓持有武器,朕要的是开疆拓土,这个过程必定会遇到豺狼虎豹,没有一定的自卫能力,让百姓们出关,不过是让他们送死罢了……”这一条,倒是没必要太详细的说,现在已经在这么做了,杨改革还打算这么做下去。
“……这个御寒的问题,实际分穿戴上的御寒和居住的御寒,穿戴御寒,朕已经有了安排,比如羊毛衫,羊绒衫,兽皮,棉衣等,这个诸位知晓就可以了,朕自有分寸;居住御寒,这个,朕是支持百姓居住砖瓦房的,但居住砖瓦房又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朕希望辽东尽快的开发,尽快的出效益,百姓们才能住得起砖瓦房,为了百姓们的安居乐业,诸位要努力啊……”杨改革笑道。当然,顺道推销水泥也是必须的。
“臣等遵旨!”几个人立刻答应道。皇帝的这个愿望确实好,但这个理想是不是太美好了点?这关内很多地方的温饱人家都未必能住得上砖瓦房呢,皇帝的这个愿望会不会太“狂妄”了点?
“……这个借贷的事,朕会知会银行,给去辽东开发的人给予一定的支持,要借贷什么的,限制会放宽,利息方面,也会有所松动……”杨改革简单的说了下这方面的事。
“……最后说说产出交易的问题,实际也就是道路交通的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道路交通,地头上产出的东西运不出来,那可就白白浪费了,所以,韩卿家,你的责任重大,水陆交通,可就全看你的了……”杨改革笑道。
“臣领旨!”韩爌立刻出来答应道。
“……对了,朕忘记了一点,关于医疗卫生的,这个朕也会严格要求的出关百姓的,就如同要求南方移民一般……”杨改革又说道,北方的移民和南方的移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南方容易出现疫病,而北方却不容易出现,北方比较冷,出现疫病的几率要小得多,但杨改革不打算放松,这是一个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好机会,有许多生活习惯,特别是乡村的生活习惯,杨改革不得不说,不是那么好,为了更加的“文明”,杨改革不打算放过移民这么好的机会。
众人仔细的听着,皇帝说得这些,实际已经涉及到辽东开发的方方面面了,若是把相关的银钱累积起来,必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辽东的开发,实际又是皇帝的一个大手笔,甚至可以和南方的百万移民相比较。
面对皇帝接二连三的大手笔,众人早已习以为常,早已习惯了,倒是没有多少见怪不怪,也没有惊呼不可思议什么的,倒是都安静的消化着皇帝的话,仔细的体会其中的用意。
“……对了,朕还要强调一点,朕关此次辽东开发外所有的诸多补贴,所有的事,所面对的对象,都是我朝百姓,都是必须持有我大明户籍的百姓,这一点,是重中之重,毕卿家,你可明白……”杨改革严肃的说道。推行强化户籍的管理,将权力和义务绑定在户籍上,原本是不可能的事,如今也随着这波开疆拓土而动了。
几个人虽然都习惯了皇帝的大手笔,可户籍这个事,还是惊起了不少的波澜,这可又是一个大事啊!
韩爌暗暗心惊,皇帝所想的东西,超过了他所能想的极限。大明朝原本很多顽疾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改变的,可如今,却随着这一波开疆拓土而出现了转机,原本不可能的事,如今变得有可能了,变得有可操作性了。韩爌在心里暗叹,除开那些私利,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看皇帝所做的事,确实称得上为国为民,高瞻远瞩。皇帝做得这些事,无不是对后世有着极大影响的大事,这些事,做成一件,都能名垂千古,可如今,皇帝要一并的给他做了,韩爌即为皇帝的胆大而担心,也为皇帝的魄力而欣慰,更为自己能活在皇帝这个时代,活在皇帝周围而感到庆幸。人生,还是要有一些激情和挑战才有意义啊!所谓的私利,和这些充满着“激情”的挑战比起来,当真是丑陋无比。
“……也就是说,来领补贴的,必定是我大明百姓,必定要持我大明户籍;就比如说,那图书馆的书,则只借阅给持有我大明户籍的人;就比如说,火器的持有,必定只能是我大明百姓,没有我大明户籍的,严禁销售给他枪支火器,严禁将武器流入外族他国……,朕只是大明的皇帝,自然只看顾我大明的百姓,朕还不是天下人的皇帝,外族他国的死活好歹,朕还暂且顾不上……”杨改革严肃的补充道。在关内搞户籍改革,杨改革即便是如今声望如日中天,也还没那个胆子,如今也只能在新开发的土地上加强户籍管理,为全面推行加强户籍管理打下基础。对这个事,算是格外重视,权力和义务绑定在户籍上的好处,自然不用说了。
“回禀陛下,臣明白,臣领旨!”毕自严答应道。皇帝实际早先给他有交代,他也早有心理准备。
第722章 教育与羊毛
给几个重要的大臣交底,布置任务,花费了杨改革不少精力。
说服,讲解清楚,布置玩这一系列的任务,已经是下午了。
杨改革布置这些任务的时候,还不觉得,待松懈下来,才觉得,有些口干舌燥,有些疲惫。
看着皇帝扭脖子,握拳,甩手,王承恩看得蛮心疼,今天都到这个时辰了,皇帝还没吃饭,想必是又饿又累啊!
“陛下,要传膳么,陛下还没吃午饭呢。”王承恩心疼的问道。
“嗯,喝点稀饭垫垫肚子吧,朕有点累,要午睡了,吃多了也不好,呆会午睡后再吃……”杨改革看了看天色,说道。
“奴婢明白了……”王承恩心疼得很,又是这样,只吃点稀饭垫肚子。
……
匆匆的喝了几口稀饭,杨改革倒头就睡了起来。
王承恩看着皇帝匆匆的喝粥,都还没咽下喉,倒头就睡,更是心疼,默默的收拾起碗筷来。
杨改革觉得自己累得厉害,布置这么大的事,消耗了杨改革相当多的精力,刚躺下,就想起来自己还有事没做完。
“大伴,国丈田弘遇还在京城里吗?若还在,立刻把他召来,朕有事吩咐……,对了,还有李若涟,……嗯,对了,还把衍圣公孔胤植也请来,朕有事,哦,顺便也把林钎,刘宗周也召来……”杨改革再次睁开眼睛说道,刚刚躺下又睁开眼睛的杨改革,两个眼睛是通红的,有些吓人。
“奴婢遵旨。”王承恩着实被吓了一下,连忙答应道。
交代完这些,杨改革眼睛一闭,立刻进入梦乡。这个大动作,实在是太消耗精力了。而刚才自己布置的这些,还仅仅是一个大致上的布置,还有一些细节需要交代和完善,还得见一些人,推动这件事,若是只要下一个圣旨那该多好,这是杨改革进入梦乡前唯一的念想。
王承恩看着刚刚睁开眼睛说了几句话又睡的皇帝,更是心疼。
……
杨改革云里雾里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再次醒来的时候,感觉精神好些了,头却有心昏昏沉沉,摇了摇脑袋,喝了口茶,又觉得肚子有些饿,捡起几块饼子吃了,才觉得舒服些。见王承恩递过来毛巾,杨改革擦起脸来。
“大伴,朕睡了多久?”杨改革问道。喝了茶,擦了脸,垫了垫肚子,杨改革觉得舒服多了问道。
“陛下要不再睡会,陛下不过才睡了半个时辰……”王承恩连忙说道。
“半个时辰?噢,算了,够了,再睡今天就过了,有些事还是今天说了的好……,朕让召的那几个人到了吗?”杨改革说道。
“回陛下,都到了……”王承恩回答道。
“哦,都到了,这就好,这样,就开始见吧,先从衍圣公见起,让林钎和刘宗周也一起进来吧……”杨改革说道。
“遵旨,陛下!”王承恩又答应道。
……
杨改革稍稍的洗漱了一下,吃过了点东西,精神头已经好多了。
“臣参见陛下!”
孔胤植,林钎,刘宗周三个人工工整整的行礼道。
“免礼。”杨改革说道,这次人比较多,杨改革倒是没有赐坐。
“谢陛下!”几人又道。
“几位都是一心弘扬圣人事业的,都是热心办教育的,最近办得如何了?”杨改革笑着问道。
“回禀陛下,如今一切都在推进中,正在逐渐的扩大规模……”林钎说道简单的介绍了自己的工作。
“好!这圣人的事业,也多亏了几位不辞辛劳的去办……”杨改革夸奖了几句。
“……当不得陛下如此夸奖,为教育出力,是我等该做的。”林钎客气起来。
杨改革问了几句闲散的事,就开始说正事:“……今日把几位卿家召来,是有事要麻烦几位……”
“回禀陛下,为陛下办差,乃是做臣子的荣耀,当不得陛下如此客气……”孔胤植出面说道。
“……呵呵呵,那好,朕就不客气了,不过,朕在说这个事之前,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几位,几位可要如实回答朕啊!”杨改革道。
“回禀陛下,臣一定据实禀告。”孔胤植带头,三个人都说道。
“几位卿家对朕的辽东开发如何看?”杨改革直接就问这个问题了。
“回禀陛下,甚好,我朝北方极度干旱,百姓衣食没有着落,陛下开发辽东,为天下百姓寻到了活路,陛下所作所为,乃是圣主的作为……”孔胤植立刻将马屁送上。
“呵呵呵,是吗?……这就好,那林,刘二位卿家呢?你们觉得如何?”杨改革又问道。
“回禀陛下,陛下做得此事,乃是活人无数的大善事,大功绩,臣赞成陛下做的,如今天下数十万百姓聚集京城,嗷嗷待哺,不为这些百姓找一个出路,会出大事的……”林钎立刻跟进。
“回禀陛下,陛下做得是对的……”刘宗周说得比较简单。
杨改革点点头,说辞倒是挺好的。
“既然这样,那朕就说说这个事吧,也是和辽东开发有关的……”杨改革说道,既然你们都觉得开发辽东是好事,那就好。
“请陛下明示……”几人又道。
“……朕希望开发辽东的过程中,移民出去的百姓,能不忘本,能不忘根,能不忘记祖宗,而维系这一切的,自然是文化和习俗,是文明的传承,所以,朕想,移民出去了,不能就把他们放在辽东不管了,这文化和教育还是得跟上才好,朕目前的打算是,日后辽东每聚落成一个新的乡镇,城镇,就立刻由朝廷派出教育对当地百姓的孩子进行教育,以传承文化,另外,朕再为每一座新聚落成的乡镇城镇捐一座图书馆,以弘扬圣人的理念,传承文化,诸位以为如何?这个办法可行否?”杨改革把自己的目的说了出来,虽然如今的“教育党”对自己来说,分量不是很足了,但,杨改革依旧没有忘记他们的一份,还是兼顾到了这个势力,如今杨改革在整合整个大明朝的力量,把劲往一处使,那自然不能忘记了他们,虽然他们的势力已经不是很重要。
几个人都有不小的惊讶!每聚落成一个乡镇城镇,就派出教员负责教育,皇帝就捐一座图书馆?这个手笔,可不小啊!孔胤植,林钎,刘宗周几个人互相看了看,再看向皇帝,满脸的佩服,皇帝果然不做事则以,一做事,就是大手笔。
“陛下真乃是圣主,此真是我华夏之幸也……”孔胤植率先就表态支持皇帝。
“陛下真乃是明君,此举于我华夏文化之传承,必将影响深远,辽东之移民,必将感激陛下……”林钎说道。
“陛下圣明……”刘宗周也说道。
“呵呵呵,先别光顾着说朕的好话,诸位都说说,行不行吧。”杨改革笑道。
“回陛下,这绝对行,那里有什么不行的?”林钎迫不及待的说道。办学,修图书馆这绝对是好事中的好事,那里还要问不行?
杨改革笑着把目光看想了其他两人。
两人立刻表示说可行,这个事,实在没有任何值得反对的。
杨改革点点头,这一条,确实没什么值得反对了。
“好,既然没有问题,那这件事,就这么办吧,辽东那边的教育和办学,也就由你们统筹,加入你们的办学计划吧……”杨改革道。
“臣遵旨!”几个人道。
说过了这件事,杨改革又和这几个人聊了一会关于教育的问题,打听了一下如今士林里对于全面教育的看法,打听了一下那个全民教育的悖论有什么进展,当得知这个悖论还在争论,还在发酵的时候,杨改革闷在心里好笑,这个问题,一日不给一个定论,就要争论一日,这争论下去,就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如今现行的一些规则必须要改变,否则无法自圆其说。要么圣人错了,要么朝廷、大家错了。杨改革就等着天下读书人讨论出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之后,再由此而进行更加深刻的社会变革,如今,倒是不急,让他们慢慢去讨论这个问题去。杨改革现在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了扩张,殖民,攀科技打基础上,等基础牢靠了,再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这个问题,就让他继续争去吧。
送走了这几个人,杨改革长出了一口气,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己还得多努力,自己要走得路还很长。
……
“臣田弘遇叩见陛下!”田弘遇毕恭毕敬的行礼。
“免礼。”送走了前面三个人,杨改革再接再厉,接着再见人,这回,轮到田弘遇了。
“谢陛下隆恩!”田弘遇谢恩了。尽管如今已经是红得发紫的人物,天下人竞相巴结的财神,可面对皇帝,田弘遇天生就带着畏惧感。皇帝不过稍稍的捣腾,就把他这个穷国丈捣腾成了天下数一数二的富人,其能量,实在是让田弘遇感到害怕,皇帝能把他捧起来让他做事,也能换了他,让他变得一文不名。田弘遇参与了皇帝不少事情的内幕,参与得越多,田弘遇越感到害怕,他和皇帝的世界,相差实在太远了。
“国丈如何看开发辽东的事?”杨改革也问了这个问题。
“回禀陛下,此乃陛下的仁政,天下百姓受惠颇多,俱感激陛下仁慈。”田弘遇的马屁立刻送上。
“这个就不要说了,没意思,稍后朕会公布一系列的举措来开发辽东,辽东开发,国丈最先介入,是朕的排头兵,是朕的先锋,朕的布置,国丈必须带头完成,要给天下人做一个好榜样……”杨改革说道。
“回禀陛下,臣明白,一定不会让陛下失望的。”田弘遇肯定的说道,他如今也是执掌一方的大人物了,做的买卖,也是以百万计,见皇帝说到了具体的事情上,立刻进入状态。
“好,此事朕相信国丈一定能办好的,朕就不多说了……”关于辽东开发的事,杨改革不仅仅只有政令、政策出台,自己更是实际参与着,自己更是引领者,更是辽东开发的大鳄,若是说开发辽东,仅仅靠政令和政策,杨改革觉得这是最不靠谱的事,效率缓慢底下,也唯有自己亲自带头,亲自做示范,这辽东开发的效率才跟得上,政令和政策只是一个死的东西,只是一个大的方面的指导性的东西,和实际操作还是有很大的差异,这种事就和打仗一样,只有自己冲锋在前了,后面的人才会跟着自己冲,不然,一味的在后面高喊“兄弟们给我上”,这是不行的。
杨改革从来不指望什么事只要发个圣旨就行了,更多的都是亲历亲为,亲自冲锋。大家觉得不靠谱的事,大家觉得不行的事,大家觉得不可能的事,自己都统统做给他看,自己都给他做个榜样出来,相信有了榜样的力量,有自己实际参与了,这些政令政策才能比较好的实现。当然,不亲自参与进来更不行,不自己做怎么知道内里的行情?不知道内情怎么收税?
“谢陛下信任……”田弘遇连忙道,经过这两年的发展,他已经有了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团队,很多事并不要他太操心。
“……对了,如今沃儿都司已经打下来了,那羊毛衫的事,做得如何了?股份可做好了?”杨改革问道。实际分股份的事,归参谋部,田弘遇不过是执行层,这种事可轮不到他来说话。
“回禀陛下,据说参谋部还在划分股份,此事臣也还没得具体的指示,还请陛下示下……”田弘遇道,羊毛的事,这很早就有了,实际羊毛衫已经生产很久了,只不过如今那些皇协军要掺乎进来了,皇帝把羊毛衫的一部分股份奖励给了皇协军。
“嗯,此事朕再催催孙师傅,想很快就会有结果的……”杨改革说道。羊毛衫的事,是杨改革老早就准备启动的羊吃人计划,现在沃儿都司打下来了,草原也即将打下来,杨改革即将拥有大片的草原,怎么经营草原,怎么处理和皇协军的关系是一个比较紧迫的问题了,杨改革不可能仍然放任蒙古人像以前那样“自生自灭”,也不可能拿太多钱养着这批人,所以,杨改革准备让皇协军大量的喂羊,然后取羊毛,做成布料,衣服。
一方面是为了提供更多更好的防寒能力,笼络住蒙古人;另外一方面,杨改革打算借鉴西方的工业化道路,以“羊吃人”的经验来推动明朝进入工业化。只要明朝进入到了工业化时代,草原上的威胁也就彻底的没了。所以,对于推动“羊吃人”,对于用羊毛织布,做衣服,搞防寒,杨改革是很热衷的,也不介意拿大把的银子来推动这件事。以其用大笔的银子维持蒙古的稳定,维持边墙的稳定,还不如拿钱催生“羊吃人”,催生明朝工业化。
“……这件事,还是和去年一般,有多少羊毛收多少羊毛,羊毛一律做成布料,毯子,衣物等等,做出来的东西,你先行销售,销售有问题的朕再补贴,再想办法,总之,先把量做上去……”杨改革说道,对于这件事,杨改革是一如既往的支持加推动,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
“臣遵旨!”田弘遇答应道。其实,这羊毛做的衣物,还分羊绒衫和羊毛衫,羊绒衫那是上等的好东西,羊毛衫则差些,但也是好东西,保暖性不必棉花茶,还是很有用的。去年的羊绒衫,卖倒是卖了一些,不过更多的是被皇帝拿去“赏赐”了,或者是“发”下去。至于今年,田弘遇觉得,或许可以不用全靠皇帝给他解决销路问题,去年不少人穿了羊绒衫,羊毛衫,都觉得不错,羊绒衫的名声倒是传出去了,今年要卖,必定比去年好卖。田弘遇倒是不急。
“……今年哪些蒙古人入股了,情况可能会有些变化,朕可能会让他们多养羊,日后可能整个边墙之外都会养羊也说不准,日后需要处理的羊毛肯定会更加的多,这一点,你自己要多加注意,要及时提高产能,销售还是那句话,你自己先卖,不行的朕来想办法……”杨改革稍稍的交代道。
“……整个边墙外都养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