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臣议论了许久,杨改革觉得,此事该自己出手了,遂两手压了压。

议论得正激烈的群臣,见皇帝要发话,这才安静下来。

“诸位卿家的争论,朕都听过了,不管是支持和谈的还是不支持和谈的,朕觉得都说得有道理……”杨改革此时说话,已经没有了一点压力,倒是笑吟吟的。黄台吉使的诡计毒,自己也未必就没有好办法应对。

群臣伸长了脖子,等皇帝发话,不少大臣都有皇帝一句话说得不对,立刻反驳到底的架势,其中又数陈于廷最为“威风”。

“既然不少卿家都觉得可以该派使者前去和谈,那就派吧,那位卿家愿意出使东虏,去和东虏谈?”杨改革简单的问道。

这一问,倒是把群臣问“缩”了,没搞错,到东虏那边去和谈?大家说归说,可谁愿意真的去东虏那边去和谈?这不是开玩笑?万一东虏是假和谈,那岂不是连老命也没了?大家说归说,可也不至于把自己的老命搭进去。

“启禀陛下,这似乎不妥吧,乃是东虏求和,求归附,为何是我朝派使者过去?应该是东虏派使者到我大明来才对啊!”陈于廷立刻说道。

“这有什么不妥的?派使者过去,可以借机查看东虏的虚实,打探到消息,看东虏是真和谈还是假和谈,同理,如果让东虏派使者到我大明来,来来往往之间,必定会把我大明的虚实泄露出去,所以,朕觉得,还是派使者出去谈比较好,那位卿家愿担此重任……”杨改革笑着坚持道,随口胡扯着各种理由。

不少大臣开始尴尬起来,不至于吧,就是多说了几句支持和谈的话,现在就要被派到东虏那边去搞什么和谈?这不是要老命吗?和谈是假,达到目的才是真,可也没有为了达到目的而拿自己的命去玩的。

“陛下,这不妥啊!……”陈于廷傻眼了,他支持和谈,不过是“理所当然”,东虏和谈的诚意,或许有几分,可谁也不是瞎子,谁也不是傻子,东虏诡计多端,这事更有可能是个幌子,不过是东虏拖延时间罢了,这事说说可以,真的去当使者到东虏那边去,估计也是九死一生,到时候一打仗,东虏拿着自己人头祭旗,那可就死得冤。

不少大臣埋头笑起来,皇帝太坏了,居然要派大家当使者,这不典型的坑人吗?这也是那些家伙自己挖坑自己跳,谁让你说要支持和谈的。

“陛下,这不妥,臣以为,该是东虏派使者到我大明来才对,乃是东虏求和,而不是我大明向东虏求和啊……”有人回过神来,开始据理力争。

“……是啊!陛下,臣以为,可以将和谈之地定在辽阳,或者三岔河,或者锦宁都可,没有必要我朝派使者到东虏那边去啊!……”支持和谈的人都开始争起来,这要是没争赢,那就不知道是那个倒霉蛋要被派到辽东去了,这可一定得争赢。

“启禀陛下,臣以为,理辽东诸番之事,向来不是刘吉善刘大人吗?陛下何不派刘大人出使东虏呢?”有人也反击了,既然陛下要派人过去,那为何不派帝党的人过去?

“刘吉善啊?他的品级太低了,不过六品官,这种大事,朕觉得,少不得得派个有分量的人过去,宣威于域外,总不能太寒酸吧,朕觉得,怎么也得三品以上的才能显得有诚意,也才能做得了主,否则,东虏还以为我大明没诚意呢,来来回回的请示也不是个事啊!诸位卿家以为呢?”杨改革笑着说道,这个主意,确实损。

三品以上的?这不就是说在场的人吗?在场的人有的暗笑,有的愁眉苦脸,有的沮丧。

“……怎么?诸位卿家都不愿意为朕分忧?都不愿意出使东虏?朕难道就找不到一个宣威域外的人?昔日有班超为汉朝宣威于西域,今日朕就找不出一个可以宣威辽东的吗?”杨改革装模作样的问道。

“陛下,不是臣等不愿意去辽东,而是,实在没必要到东虏那边去啊!只要将和谈之地设在辽阳,三岔河或者锦宁即可……”陈于廷继续认真的辩解道。

“韩卿家,你说说,到底是该派使臣到东虏呢,还是让东虏派人过来?”杨改革笑问韩爌。

“回禀陛下,臣以为,各有各的好处,派遣使臣到东虏那边去,可以打探东虏虚实,可以防止泄露我大明的消息,可以显得我大明有诚意,这确实是比较好的;不过,臣也以为,东虏向来诡计多端,未必是真的要和我大明和谈,如派使臣到辽东去,或许会有危险也说不准,白白折损了我大明使臣,丧了我大明的士气,将和谈之地设在辽阳,三岔河或者锦宁,也并无不可……”韩爌的持中向来做得可以,见皇帝问,立刻两边下注,那边都不得罪。

“嗯,也就是说,其实派使臣到东虏哪里去,关键还得看东虏的诚意,如果东虏有诚意,那就什么事也没有,如果没诚意,和谈的事就是个幌子,或许连使臣也会搭进去?是吗?”沿改革故意问道。

“回禀陛下,是的。”韩爌被皇帝逼得有点急,当下低着脑袋答应道,确实就是这么回事。

“……呵呵,东虏的诚意?刚才是那位卿家说东虏有诚意的?既然有诚意,为何还害怕东虏没诚意呢?”杨改革问道。

不少大臣都把脑袋低下来,装作没听到,东虏有没有诚意,大家都知道,不过是借这个说事罢了,谁还真的相信东虏有诚意啊?谁会傻缺到那种程度去?再说了,如今大明是逼近东虏老巢,说不准那天就把东虏老巢攻下来了,那东虏还不拼老命?这夹在东虏和大明之间的使臣,不是刀下鬼是什么?大臣们都不是傻瓜,说归说,做归做,分得格外清楚。

“陛下,只要把和谈之地设在辽阳,或者三岔河,或者锦宁,就可避免这种事,纵使和谈不成,也不会伤使臣的性命……”陈于廷急得很。皇帝显然不愿意和谈,如今在这里瞎扯呢,但皇帝瞎扯得也有理由,他要是不把皇帝说通,估计皇帝还真的派人到东虏那边去和谈,估计他们这些支持和谈中的一个大概是要被派过去的,这八成是要丢性命的。

“那里和谈不是和谈?既然东虏有心归附,那自然是要搞清楚东虏是不是诚心归附,可千万不要给东虏给骗了,那自然是要深入虎穴的,不入虎穴,焉知虚实?诸位卿家就连这点胆量都没有吗?”杨改革不喜的问。坚持把和谈的地点放在东虏那边,杨改革知道,直接拒绝和谈,压力肯定比较大。接受和谈,但把地点定在东虏那边,还装模作样的派使臣过去,这无疑是个损招,这无疑就是表明自己的态度,让群臣看清楚情况,不要胡乱的跟着瞎起哄,这就是立威给群臣看。杨改革知道,这样一来,很多支持和谈的人得掂量掂量了。黄台吉的图谋,不过是想扰乱大明朝内部,只要大明内部不乱,黄台吉的招术就无效,弹压住群臣不敢乱动,就是对付黄台吉最好的办法。

不少大臣开始偷偷笑起来,这确实太坏了。这可要了某些人的命啊!

不少大臣沮丧起来,这不至于吧,不过是稍稍的站了一下队,这可就要死人啊!站队的代价也太大了吧。早知就不跟着瞎起哄了。

陈于廷急起来。急切之间道:“陛下,臣以为,孙阁老督师九边,又正好在三岔河,可委派孙阁老主持此事……”

“……你的意思是让孙师傅到东虏那边去?”杨改革阴着脸说道。

“……不是,不是,陛下,臣的意思是可让东虏派要员到三岔河来,这样,两不误事……”陈于廷吓了一跳,他胆子再大也还没大到让孙承宗到东虏那边去,立刻解释道,事情有些烫手,陈于廷觉得自己有些拿捏不住,立刻松手。

杨改革觉得有点意思,这个陈于廷,不过是被逼了一下,就立刻缩成这副模样,这人和人的差距,确实够大的,经不起风浪啊!

让孙承宗负责?孙承宗一个主战派,你让他负责,实际这议和根本就不用议。杨改革看了看朝臣,又问道:“诸位卿家有什么说法吗?”

朝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把目光投向陈于廷。不少大臣心里沮丧起来,看来,跟着陈于廷混实在是没什么前途啊!实在是不堪一击。跟着皇帝对着干,果然危险性比较大啊!还是悠着点的好。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事交给孙阁老也并无不可,孙阁老掌管九边战事,又负责和东虏接洽,可以很好的全盘掌控局面,不至于让战事和和谈产生冲突,不至于让和谈影响到战事……”韩爌站出来,开始总结了。韩爌也看出来了,朝堂上因为虏酋黄台吉的求和而产生了两派,一派支持和谈,一派不支持和谈。

支持和谈的陈于廷实在是不给力,根本不是陛下和帝党们的对手。他这个“帝党”有必要站在皇帝这边,跟陈于廷搅在一起,只怕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嗯,有道理……”杨改革点点头,孙承宗负责谈判,杨改革还是可以接受的,孙承宗从头到尾都是主战派,又全盘知晓自己的计划,又全盘的负责策略的执行,他来做这个谈判的主持者,才不会对自己的全盘计划有冲突。黄台吉求和这件事,经过自己这么一压,群臣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态度,已经不敢轻易的插手这件事,现在把事情交给孙承宗,是可以的。

“……不过,臣以为,孙阁老又要负责九边战事,还要负责和东虏和谈,臣以为,孙阁老的负担太重,应该给孙阁老添一副手,如此,可协助孙阁老和谈,让孙阁老不至于因为繁重的和谈而影响到了战事的指挥……”韩爌又道。韩爌觉得,干脆好人做到底,他好歹也是“帝党”,该当帮着帝党的人说话。

“嗯,有道理,那卿家以为,谁做这个副手比较合适?”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辽东特使刘吉善刘大人比较合适,刘大人也是一直负责辽东诸番的接洽事宜,对辽东诸事也很熟悉,又年富力强,做孙阁老的副手,正适合……”韩爌又道。陈于廷这个反对派不给力,他就全力靠向皇帝了。

“嗯,有道理,也就这么办吧,委任孙师傅负责主持和谈,刘吉善做副手……”杨改革倒是很快就下了定论。

陈于廷有些急了,他可什么都没捞到啊!可张了几次嘴,都没张出声音来,他也怕,如今好不容易把出使东虏这件烫手的事扔掉,还去接话茬,万一皇帝再弄出什么事端来,他岂不是又要倒霉。陈于廷鼓了几次勇气,最终还是缩了。

不少大臣也看出来了,如今皇帝强势得很,陈于廷这个反对派又是个上不了台面的家伙,要陈于廷跟皇帝斗,实在是差得太远了。跟着他混,实在是没什么搞头,这次,本可以很好的借题发挥,却被皇帝三下五除二的打了回来,看来,要插手辽东的事,还是别想了。

不少大臣是暗地里摇头,不准备在这件事上跟皇帝过不去了。

杨改革见终于以自己的强势暂时把这件事压制下去了,也松了口气,这事,多亏孙承宗事前有准备,给自己提了醒,不然,辽东的事给这些外行们插一脚,指不定会出什么乱子。

定下了此事,杨改革知道,这还不算稳当,为了防止死灰复燃,还得再加把劲。

“既然此事已经定了下来,那就再说说抗旱的事吧,先前诸位卿家也都说了抗旱的种种办法,朕觉得,都说得不错,包括施首辅说的种番薯,韩阁老说的以工代赈,包括毕户部说的移民等等,……既然这些都证实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那今年就继续执行这些策略吧……”杨改革“痛快”的就定下了先前有些犹豫的事,这些事,都是要钱去做的,杨改革先前还犹豫是不是钱花得太快了,还准备节约点,或者砍点项目什么的,可被黄台吉这么一搅,杨改革就立刻“痛快”了,不仅立刻痛快,还准备追加投入。这些抗旱赈灾的事,实际都还是得文臣们去做的,实际不管怎么说,文臣都还是会沾光的,实际这也是一个“稳定”人心,阻止朝堂上出现纷争的良药。

帝党们自然不用说,移民也好,种番薯也好,这些都是帝党们的地盘,如今得皇帝肯定,也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要说高兴,可能就数韩爌了,他说的这个以工代赈,实际就是开重大的建设工程,这个建设工程要容纳数十万人做工,还要维持几个月,工程可不小,花费的银钱可不小。他经手的银钱先不说,更重要的是他手里有“资源”,有资源,才可以当老大,才可以给小弟们分食吃,不然,这老大怎么当?别人凭什么支持你,凭什么让你当老大。想世界上的人是谦谦君子,无求无欲,这是不可能的。

韩爌很高兴,今日没有白当一回“帝党”,看来,今年的大工程到手了,就是不知道皇帝给他分什么工程。

陈于廷更是沮丧,他似乎败得一塌糊涂,好像皇帝又没分什么好处给他。

第702章 多快不省

杨改革迅速的力压下黄台吉的阴谋。但这并不算完,还有事要做。

散了小朝会。

杨改革立刻对王承恩道:“大伴,召施首辅,韩爌来见朕,嗯,都单独见。”刚才在朝堂上,不过是暂时压下了此事,还必须有更多的手段来压制此事,才可以让此事不再反复。

“奴婢遵旨!”王承恩立刻答应道。

看着王承恩离去,杨改革也是颇为感慨的,黄台吉不过是一句话,一个姿态,就让自己忙活了这样久,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压制他,黄台吉也确实是个人物,敢作敢当。很难想象,若不是自己来做这个崇祯,而是历史上那个崇祯,遇到黄台吉这样歹毒的诡计,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除了被群臣们哄得团团转之外,只怕没另外的可能了,想到这里,杨改革是摇摇头。

首辅施凤来很快就到了。

杨改革已经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维,虽然帝党是帝党,和韩爌“新东林”,陈于廷的“老东林”有些区别,还没到全靠利益来维系的地步,但,帝党还是需要用“资源”去喂养的,若完全没有“资源”来喂养,少不得也是个营养不良。杨改革并不打算捺下帝党。

“臣参见陛下!”施凤来了之后,就立刻行礼。

“免礼,坐吧……”杨改革示意道。

“谢陛下!”施凤来谢恩,然后端坐下。

“关于首辅说的,大力推广番薯种植的事,朕是支持的……”杨改革开场就是这句话,施凤来是帝党,倒是没必要矫情。

“谢陛下隆恩!”施凤来道。

“去年朝廷花费了七八十万两来推广番薯吧。”杨改革道。

“回禀陛下,是的,陛下没记错。”施凤来立刻答应道,施凤来的脑子,如今有一半都是装的番薯,除了番薯就是番薯,对于番薯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今年追加到一百万两吧……”杨改革道。施凤来是帝党,要节约,也不好扣了他的钱,何况现在杨改革不打算砍项目,何况这种番薯抗旱是国策,早先就预订下年年都有的。

“谢陛下!”施凤来立刻道。

“朕听徐师傅来信提起,干旱的地方除了能种植番薯抗旱之外,还有几样不错的抗旱作物,也适合推广,一种叫玉米,一种叫土豆,都是不错的抗旱作物,米麦不容易活的地方,他们能活,所以,朕觉得,首辅推广番薯的种植,日后可不局限于番薯,还可以把玉米和土豆的种植也列于其中,以后的名目也不要用推广番薯了,而是该叫推广抗旱作物,日后朝廷也以这个名目来扶植和推广,才显得大气,更加适宜……”杨改革说道。

“玉米,土豆?这……”施凤来对于新鲜事物,有着不小的陌生,半响没回过神来皇帝到底说的是什么。

“是的,玉米和土豆,朕这里有徐师傅送来的图样,首辅可看一下……”杨改革见施凤来一副不解的模样,道。

施凤来颇为尴尬,接过图样,仔细的观看起来。

只见那几幅图样上,用“彩色”画着几支植株,一种长得较高,郁郁葱葱,顶端有几个黄色小棒子,又以绿叶包裹,这正是玉米。

另外的图样上,也是以彩色画的,不同的是,这个比较低矮,和一旁的成年人比,不过人的膝盖高,倒是在地下,画这不小的几个果实,看上去,果实蛮大。

施凤来有些激动的看着,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欣喜。

“这个较高的叫玉米,有些地方也叫包谷,南方也有叫番麦……”杨改革指着施凤来手里的图画道。

“回禀陛下,臣知道了……”施凤来紧张的回答道。

“这个低矮的叫土豆,或者叫马铃薯,或者叫山药蛋,植株较矮下,果实在地下,产量高……”杨改革依旧介绍着。

“回禀陛下,臣知道了……”施凤来依旧是紧张的回答道,也或许也是欣喜,总之看上去比较激动。

“嗯,卿家知道就好,抗旱作物的推广,乃是国策,朕会坚定不移的支持,卿家要多努力……”杨改革道。

“谢陛下,臣知道了……”施凤来依旧如此答应道。

“日后卿家推广这些抗旱作物,可因地制宜,不要一味的强求某地种某样作物,这些作物,各有不同的秉性……”杨改革又交代道。

“回禀陛下,臣记下了……”施凤来总算说了句不一样的话。

“好,另外徐师傅也提到,这些抗旱作物,也和番薯一样,并不是立刻能适用于任何地方,和番薯一样,还需要不断的培植改进,以适应更严寒,更干旱的地方,或是提高产量,或是提高抗病能力,总之,首辅光是推广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人不断的进行培植和改进才行……”杨改革又道。

“回禀陛下,臣记下了……”施凤来似乎又被定住了。

“朕想了想,卿家推广这些抗旱作物,还需有一个机构和人来支撑才行,不然,仅仅是推广是不行的,这个人,朕已经给你找好了,宋应星首辅听说过没有?”杨改革道,准备把宋应星正式的推出来,推上历史的舞台。

“这,陛下,可是那个编书的宋长庚?”施凤来问道,对于宋应星,十分关注皇帝言行举动的施凤来自然知道宋应星是谁。施凤来一直相信,皇帝不会无的放矢,关照宋应星,自然是有所指,自然不会忘记皇帝关照过宋应星这个人,所以,对宋应星也是留意过的,倒是立刻说了出来。

“不错,正是此人,宋应星正在为朕编书,编那种工农百科全书,也正好要印证工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际也会实践种植这些抗旱的农作物,朕寻思,干脆让他来为首辅做支撑,让他负责这些农作物的改进培植,算是一举多得……”杨改革道。

“谢陛下照拂,臣明白了,一定会努力支持宋长庚的,一定会尽力的做好这些抗旱作物的改进和培植的。”施凤来听了,立刻高兴的表态。

“好,此事首辅要多用心,另外,这些抗旱农作物的推广,朕还会吩咐田弘遇,让他多协助的,比如那玉米,实际也是做酒的上好原料,倒是适合辽东大规模的种植,今年试种,明年可能会全面推开,卿家可做好准备……”杨改革笑着说道。多管齐下,向来是杨改革的手段,从来都不指望一条道走到黑。

“谢陛下提点,臣记下了,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的。”施凤来立刻高兴的答应道,见这东西和酿酒扯到了一起,笑容立刻足了起来,能酿酒,他这推广起来,就容易,压力就小,越容易推广,他的成就也越大,这人要留点名声在历史上,容易吗?

“好了,朕今日召卿家来,也就是这些事了,卿家努力去做吧……”杨改革道。杨改革觉得这个有点面的首辅,其实也还是不错的,虽然面了点,不会给自己出什么大主意,帮不上大忙,但,也因为他面,所以,不会给自己找麻烦,不会凡事跟自己对这干,他要想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就得依靠自己,这种首辅,实际,正是自己需要的,过于强势的首辅,对杨改革来说,反而是一种累赘。

“臣领旨!”施凤来也就正正规规的起来,规规矩矩的告退。

送走了施凤来,杨改革喝口水,准备再接再厉,再接着见韩爌,帝党需要安抚,韩爌这家伙也要安抚。

“大伴,韩爌到了吗?”杨改革喝过了水,立刻问道。

“回禀陛下,已经到了。”王承恩连忙回答道。

“那就立刻见吧。”杨改革道。

“奴婢遵旨!”王承恩道。

很快,韩爌就到了。

“臣参见陛下。”韩爌也是正正规规行礼。

“免礼,坐吧。”杨改革依旧示意韩爌坐下。

“谢陛下!”韩爌道。

“卿家先前在朝堂说的,朕觉得十分有理。”杨改革首先摸棱两可的说了句。

“……那个以工代赈的事,朕想了想,还是得咬牙做下去,不然,这百姓流离失所,地方必定糜烂……”杨改革装穷了。

“陛下圣明!”韩爌看了看皇帝,回了句。

“至于用什么以工代赈,朕想了想,干脆,通州到天津的路也一并修了,如此,京城到天津自此一路通畅了,和天津港,南方其他几港的建设,也算合并成一个超级的以工代赈,如此容纳的灾民,必定十分可观……”杨改革咬咬牙,发狠道。

“啊!……呃,陛下……,这,是不是太远了点啊?京城到天津的道路,可有三百里有余呢,即便除去通州的四十里,依旧有近三百里呢,陛下,这是不是……”韩爌真的给吓着了,天津港口到京城,有三百余里,除去通州的四十里,依旧有小三百里,这个长度,可真的不是一般的长,耗费的银钱,可以用天文数字来表示,韩爌原本不过是想捡个“小工程”,有得一二百万两也就差不离了,可没想到,皇帝一出手,就是如此规模的以工代赈,这得多少银子才能办到啊?韩爌有些傻眼了。

“确实有点远了,朕手里的银钱也不充裕,主要还是这两年,军费的花费太过惊人,若是辽东彻底的平了东虏,或许就无需这样高的军费了,实际,朕还是抽得出钱来修这条路的,油渣路的优点,相信卿家也应该知晓的,若是修通了京城到天津的道路,则海运的优势,就彻底的体现出来了,北方和南方的联系,算是更为紧密了,一旦海运通畅了,则辽东的优势又体现出来了,辽东那地方,必定是个物产丰富的大粮仓啊!所以,修这条路,朕还是觉得有必要的……”杨改革说道,这个想法,确实有些超出杨改革的能力,修一条一百多公里的油路,这个挑战对明朝来说,不可谓不大,但杨改革却不得不把这个东西拿出来,起码现在得把韩爌安抚住。黄台吉那事,杨改革虽然压下来了,可还是心有余悸,若不是对朝堂的掌控够稳,有足够的手段和能量压下此事,一旦任此事发酵,天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这……”韩爌陷入了沉思,皇帝的这个事,实在是超乎他的想象了,韩爌的手心开始出汗了,不自觉的捏了捏拳。

“……陛下,不是臣不赞成此事,只是此事实在是……,陛下致力于海上交通,可是这漕运怎么办?这也是数十万人讨生活啊!”韩爌提醒道。修到通州和修道天津的路有很大的不同,修了天津的路,必定涉及到一个漕运的问题,依靠运河的,除了依靠运河过活的几十万漕工,还有沿途的地方官府,若是改了海运,这麻烦还不知道有多大呢,韩爌确实想拿下这个超级大工程,可也得掂量掂量。

“此就是卿家短视了,朕说过,一旦平定了辽东,以辽东的富庶,必定成为我大明北方的粮仓,要开发辽东,势必要走海运,既然要走海运,岂能不修通天津的路?而一旦辽东成了粮仓,可解我大明北方缺粮之苦……”杨改革笑道,这其实,也算是个诱饵了,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诱饵,杨改革原本也没打算说出来,准备再酝酿酝酿,再准备准备,这里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银钱方面,因为军费的压力,杨改革也不敢使全力动用自己手里的银钱,可被黄台吉逼迫,不得不把这个超级工程说出来,用来引诱韩爌。韩爌想拿下这个超级工程,要想不付出点东西那是不可能的,韩爌要拿下这个,算是个彻底的海运派了,除了要面对“运河派”的压力,更得帮自己在黄台吉这件事上平息朝争。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诱饵,也是一个有刺的诱饵。

“辽东……”韩爌眉头紧皱起来,皇帝说的这个筑路工程,若是对比起修通州的那条油渣路来,费用可能高达数百,甚至上千万两,如果他能拿下,好处自然不用说,可要拿下这个,似乎要面对的东西也不少,皇帝真的有这么多钱?不是耍他?不会,应该不会,皇帝的信誉向来极好,既然说了此事,必定就有此事,不会诳人……韩爌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面对这些压力,实际只用了半个脑子思考辽东的事。

“实际呢,漕运那帮人卿家倒是不用太在乎,朕如今在卖辽东的地,到辽东买地的南方人也不在少数,开发辽东,他们也是乐意的,所以,开发海运也是必然,修建到天津港的道路,他们未必会阻拦,实际压力,没有卿家想的那么大……”杨改革笑着说道。

“这……”韩爌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了,皇帝说的这个事,让他有些煎熬了。

“光平定东虏,是远远不够的,辽东那地方,想彻底的杜绝另一个东虏的出现,就只能把那个地方牢牢的掌握在手中,怎么牢牢掌握在手中?想必卿家也知道,没有百姓定居,没有卫所军队守卫,那地方是守不住的,除了这些,还得加强和关内的联系,不能再把辽东视为苦寒之地……,如不把辽东当自家的土地经营,那地方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所以说,开发辽东,事在必然,让我大明上下参与其中,也是必然,否则,谁会把辽东当成自己的土地呢?我大明向来有党争,有南北地域之争,不把这南北地方的利益糅合在一起,我大明的劲,又如何使得到一处去?劲使不到一处去?我大明不过是一个看上去庞大,实际虚弱之极的虚弱胖子罢了……”杨改革说道。杨改革一直搞的辽东买地,实际也和这个有关,明末之所以是那个样子,到了即将崩盘了,富庶的南方依旧不肯多拿出一分钱来支撑明朝,实际也和这个思想有关,认为北方的事归北方管,南方只要自己过得快活就行了,根本没有把北方当成是自己的,这也是明末崩盘的原因之一。杨改革现在做的就是弥补这种缺憾,让南北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把南北糅合在一起,一旦某地有事,则是南北的共同敌人,大明南北共同用力,则肯定就不是明末那个局面了。

“陛下言之有理……”韩爌听了皇帝的说辞,惊出一身汗来,皇帝提到了党争,提到了地域之争,这可是个不小的禁忌!默默的感叹着,南北分歧的事,不是什么新鲜事,他更是身有感触。东林党,党争,实际也就是按照地域划分的,东林党主要还是为南方几省争取利益,并不在乎其他地方的利益,他们对北方,特别是辽东的事,有时候甚至是站在看客的位置上的。这确实是大明朝的一个极大的弊政,韩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