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朝自然是知道卢象升动武的事,没有皇帝的示意,卢象升也不敢贸然动武。消息传回大明,明朝朝野更在乎的是大明朝出了一个能上战场的文人巡抚,这才是朝野关注的焦点,卢象升瞬间成了大明朝的英雄,至于卢象升是在哪里打仗,普通人未必关注这个,未必分得清那里是大同,那里是张家口。

林丹汗接到明朝大同巡抚卢象升在塞外斩杀蒙古部落的消息之后,连夜就走人了,几乎没有丝毫的停留,连还在运送当中的明朝支援也不要了。

辽东。

黄台吉也接到了明朝大同巡抚在大同边墙之外打杀蒙古部落的消息,不过比林丹汗稍晚一些。

“宪斗看看,明朝这是要干什么?如今又该如何走?”黄台吉看着手上的消息,问自己的谋士范文程。

“大汗,明朝这是要打土默特,沃儿都司诸部了……”范文程没多想,就说道,说实话,他也是个文人,也是读的圣贤书,他也震惊这个消息,一个能上阵杀敌的文人巡抚,范文程自信也有几下子,可想到人家是进士,还身为巡抚,还能带头冲阵,并且斩杀数人,范文程默默的自卑。

“明皇的牙口不小啊!也不怕噎着……”黄台吉咬牙切齿,带着一些恨意说道,在黄台吉看来,西进除了能避开明朝的兵锋,从林丹汗那里搞到补充,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西进之后还可以和蒙古右翼诸部连成一片,一旦和蒙古右翼诸部连成一片,就可以收拢蒙古人,增强自己的实力了,他们大金的八旗加上蒙古人的骑兵,绝对可以称霸草原的,明朝再想对付他,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可如今,明皇貌似提前动手对付蒙古右翼诸部了,这一战打下来,只怕再没有蒙古右翼这个说法了,只怕以后就只有皇协军了,想到自己进入草原之后,得不到什么补充不说,还得面对无穷无尽的皇协军的骚扰,这如何不恨?

“……”范文程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再恨又有什么意义?鞭长莫及,势不由人还能怎么办?

“……大汗,文程觉得,还是应该尽快的西进为妙,如能尽快的和土默特,沃儿都司诸部汇合最好……”范文程提醒道。

“该是如此,但只怕明皇不会那么容易让本汗如意的,再说,这西进,要和土默特,沃儿都司诸部联系起来,还是得过林丹汗这关才行,要从林丹汗的眼皮子底下过,只怕不是那么容易……”黄台吉说着说着,更狠起来。黄台吉不比范文程笨,范文程能想到的,他也能想到,西进可以,可必定要面对林丹汗,林丹汗正好摆在他和蒙古右翼诸部中间,他要想过白城汇合蒙古右翼诸部,林丹汗就是个大障碍,他和林丹汗杀红了眼,如果是领兵作战,他轻松的就可以绕过,可如今却是拖家带口的转移,这妇孺怎么办?必定会成林丹汗的目标,要从林丹汗的眼皮子底下过,只怕不出点血,是不可能的。想到这些场面,黄台吉心中的恨意越发的浓。

黄台吉的恨意让在场的人觉得可怕,都不敢出声,却听见帐外有传报的声音。

“报!启禀主子,林丹汗西逃了。”那个传报的奴才气喘吁吁的进了汗帐,跪下就说道。

“哦,倒是走得很快!”黄台吉听到林丹汗西逃的消息,没有太大的惊讶,这几乎就在预料之中。

“大汗,大战将起,明朝的心确实很大啊!……这林丹汗是要缩回去防备土默特和沃儿都司诸部了……”范文程立刻说出了这里面的原因。

“是啊!林丹汗走了,我大金也要西进了,这大战也要将起了……”黄台吉忽然有些悲壮的说道,这一幕幕,他觉得他似乎是踩着点一般的一件一件的去做。明朝只不过在遥远的大同动了下武,一系列的反应下来,他大金就得跟着大明的动作走。黄台吉很想说不西进,可不西进还能怎么办?他那盛京能抗得住明朝火炮的轰击?还是能防止明朝人升热气球?一旦明朝人兵临城下,他就立刻成了丧家之犬,不事先准备退路,难道成了丧家之犬之后再去考虑后路?

一股悲壮的情绪从黄台吉心底升起来。

……

紫禁城。

杨改革看着邸报,倒是笑得合不拢嘴,这几日的邸报,都在说卢象升的事。

“这个卢象升,果然没让朕失望,一出手就如此出彩……”杨改革笑着对孙承宗说。

“还是陛下慧眼识人,否则,建斗也没有施展的平台……”孙承宗说到卢象升,这脸上的笑容似乎就绽放出来了,和平时的严肃完全不同。

“呵呵呵……”杨改革笑了起来,当初他和孙承宗两个人都为谁去当辽东巡抚,谁去当大同巡抚为难,现在看来,给两个人的安排是没错的,卢象升一出手就出了大彩,给邸报连着吹嘘了几天,一个能文能武的儒将新星已经冉冉升起了。

“陛下,建斗这一打,这关外的情形,会立刻剧变啊!”孙承宗微笑着说道,每次说到卢象升的时候,孙承宗总是带着微笑。

“是啊!这决战始终是要打的,以其被动,还不如由我大明来掌握主动……”杨改革说道。卢象升在大同开战,明显的是要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的,肯定会逼迫蒙古右翼集结大军和明朝死拼。

“陛下,蒙古右翼诸部是一定会集结大军和我朝打仗的,就是不知道林丹汗会有什么反应,不知道林丹汗还能坚持多久……”孙承宗又说道。打蒙古右翼的事,其实是早就安排好的事,蒙古右翼诸部里,很多都和东虏有联络,除了合兵打林丹汗,甚至有和东虏刑白马盟誓的事,既然有这种事,那也就不要怪明朝翻脸了,实际在以前,明朝和蒙古右翼诸部的关系还不错。

“林丹汗么,就不好说了,他如今拿朕的东西拿得手软,……呵呵呵,反正也到了这个时节了,他走不走都无所谓,不走继续消耗实力也好,走了更好……”杨改革笑着说道。林丹汗到此时,整个局面上,已经不是重要的一环了。

“陛下说得是……。”孙承宗说道。实际,孙承宗还是希望林丹汗退走,不然,放东虏西进的策略就要难产了,如果林丹汗一直坚持和锦宁防线联在一起,在那里死抗,实际还是个麻烦,当然,也仅仅是个麻烦,遇到黄台吉的林丹汗,注定就是一悲剧,当然,这也仅仅是可能,实际是不可能的,林丹汗不可能放弃他的老巢白城。

“林丹汗如果要走,只怕这两日就会有消息……”杨改革算了算路途的远近,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话还没说完,就进来一侍从,是来送消息的。

“报……!启禀陛下,辽东急报。”那个侍从严肃而又有些急切的禀报道。

“哦,说曹操,曹操就到了,刚还在说辽东的事呢。”杨改革笑着接过王承恩递过来的急报。

杨改革立刻翻看起来,看了一下,眉头松了不少。

“陛下,何事?”孙承宗问道。

“林丹汗一接到卢象升在大同出战的消息,连夜就撤走了,没有丝毫的犹豫……”杨改革简单的说道,这确实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杨改革说完,又把急报递给了孙承宗。

孙承宗稍稍的瞄了几眼,就已经知晓了内容。内容很简单,林丹汗接到大同巡抚在大同边墙外开战的消息,连夜走人,连还在搬运的许多支援都不要了,走的相当匆忙。

“陛下,一切不出所料,林丹汗退走了……”孙承宗看了,也是眉头松开,这和推演的结果几乎完全一样。

“呵呵呵,林丹汗那里,也还有明白人啊!”杨改革笑着说道。

“陛下说得是,我大明在大同开战,几乎就等于同蒙古右翼诸部宣战,蒙古右翼诸部必定会集结起来对付我大明,我大明岂是那么好对付的?十余万人马集结起来,总是要找点事做的,林丹汗这是怕蒙古右翼诸部的人打他的主意啊!”孙承宗带着一些笑意说道。

“呵呵呵,确实不错,这个林丹汗,实际还是有些能耐的,只是生不逢时啊!”杨改革笑着说道,如今已经快十二月了,蒙古右翼诸部和明朝直接大战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一旦下雪,可能整个草原都无法动弹了,所以,决战起码也要到明年去了,今年顶多就是发生一些中小规模的战事。有了卢象升这件事,蒙古右翼的人必定害怕被明朝逐个围歼,所以必定抱团,一旦抱团,力量大了之后,难免会有些想法,对明朝他们可能没办法,但或许会把主意打到林丹汗头上,如今林丹汗大部分力量都在东面,西面相对的薄弱,林丹汗缩回去,也是可以预期的。

孙承宗一阵无语,林丹汗确实生不逢时,平白无故的打杀了草原上不少部落,落下了个恶名,得了不少死敌,实际好处还是给东虏得去了,遇到东虏,就是一悲剧,除了给东虏送人口财富,就干不了别的,如今东面被东虏挤压,西面即将被蒙古右翼的人踹屁股,更失去了获取支援的渠道,这可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是不知道,这东虏虏酋会如何动……”杨改革有意无意的问了句。

“陛下,臣以为,必定会西进的,林丹汗这一让,必定是缩回老巢白城,否则,必定难顾首尾,这白城到辽东,至少会空出两三百里的空隙,东虏岂有不占之理?东虏不挨着林丹汗,又从哪里恢复实力呢?陛下放心,事情不会超出预料的……”孙承宗信心十足的说道。

“这道也是,看来,这万里大战,很快就要完全展开了……”杨改革说道。

“正是,陛下,如今就等东虏西进的消息了,一旦确定东虏西进,也就轮到我朝动了……”孙承宗坚定的说道。说的意思是一旦东虏西进踏入草原,那么,以防备东虏绕道叩关为由,明朝立刻就会启动整个北方的战争体系,就会让万里长城进入戒备状态,一旦明朝边墙进入戒备状态,万里大战,也就真正的开始了。

“……嗯,是啊!这大战,确实要开始了……”杨改革叹息道,不说生死成败在此一举,也是对大明朝乃至杨改革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如今正在杨改革推动大明朝思想变革的关键时期,杨改革之所以能推动这些事,靠的是巨大的声望,靠的是无以伦比的威望,如果北方战事失败,只怕这威望会跌入谷底,对于推进思想领域的改造,是极为不利的,杨改革也只能赢,不能输,一旦输了,没个一二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恢复过来的。

“……对了,孙师傅,对付蒙古右翼诸部的事,没有问题吧?”杨改革思索了一会,又问道。

“回禀陛下,应该没问题,把握至少在七八成之上,皇协军本身就有十余万,即便二抽一,也有至少五六万的人马可供调遣,加上还有边军,抽调两三万边军协助即可,再加上新军坐镇,至少可以对付蒙古右翼诸部十万联军……”孙承宗详细的解说道。

“嗯,只是不知道预测的十万联军对不对,如果少了还好办,要是多了,可就不好办了……”杨改革又说道,这些对策和问题,实际杨改革自己也是参与者,是知道如何应对这些情况的,不过事情即将发生,又有些不自信了。

“陛下放心,应该没问题的,我朝依靠边墙、诸城、堡防御,那蒙古人又没有攻城的利器,能耐我何?总不至于让骑兵攻城吧……”孙承宗道,如今手榴弹在明朝军队,特别是边关,已经相当的普及了,依靠手榴弹,即便是个普通的堡子,蒙古人要攻下来,没有数倍的死伤,那是想都别想,有了手榴弹,面对没有攻城利器的蒙古人,堡垒的防御力猛涨。

“嗯,这倒是的,十几万人不事生产,这吃喝拉撒,朕倒是要看看,这蒙古右翼诸部的兵马能坚持多久……”杨改革说道,其实,杨改革对于蒙古右翼诸部,根本没怎么放在眼里,明朝本身的防御体系已经相当的厉害了,如今再经过加强,蒙古右翼要说和明朝过不去,打明朝的主意,那可是瞎想,这么多年都拿明朝没办法,没理由如今明朝恢复实力了能行。士气方面,明朝如今更是高涨得厉害,更不怕蒙古人。

“陛下放心,如今我大明强势,这草原上,对我大明早已畏惧得很,已是人心惶惶,更有接受我朝册封的传统,不少部落都有心归顺我朝,加入皇协军的,待日后大战起,陛下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事的……”孙承宗笑着说道,军情局做的事孙承宗是知道的,说出这些话,自然是有谱的。在军情局那些人威逼利诱之下,不知道多少蒙古部落在“三心二意”,蒙古右翼的情况,大明朝可以说了如指掌。草原上的部落,一直就有接受明朝册封的传统的,在很多部落看来,情况不妙,大明势大,投靠明朝不失是一条好路。

“……”杨改革也默默的笑起来,对付蒙古右翼和对付后金的难度,不在一个档次之上,对付后金,杨改革只能是赶尽杀绝的,和后金血战到底,没有二话可说,而对于蒙古人,什么分化拉拢,威逼利诱,什么打杀放生等等手段,轮番的上场,绝对会把蒙古人玩得欲仙欲死。

“……对了,孙师傅,皇协军的情绪如今如何?不会到时候出问题吧?”想过了敌人那边到时候反水,杨改革也想起来,不要打仗的时候自己这边反水才好,要那样,这乐子可就大了。

“陛下放心,这不会的,那些皇协军依靠特权贸易获利就不说了,我朝如今更是钱粮充足,不曾短边关将士一分银子,有新军和边军镇压着,皇协军那里敢说个不字,每个部落不过抽调了五成出去打仗,还有五成在我大明控制之下呢,如有反叛之心,也要考虑后果,再者,陛下一向信守承诺,答应给他们的战利品也未曾少给他们一分,他们也想着拿下蒙古右翼好分东西呢……”孙承宗接续解释道。

“嗯,这倒是不错……,这次大战,需盯紧这方面的事,如有人三心二意,直接打杀了,朕不希望看到皇协军里有三心二意的人……”杨改革点点头,皇协军系统,实际就是学的八旗制度,打仗抽个三成到五成,既是给部落留下了火种,也是拿捏着去打仗那些人的七寸,让那些人不敢生出反叛的心思,也不敢不出力。

“遵旨,陛下!”孙承宗答应道。

第677章 传人

看着手上的急报。

东虏西进。

杨改革有着诸多说不出的感觉,这大战要真的开始了,本该兴奋,激动或者说紧张、害怕的杨改革,却感觉越来越无聊,这运筹帷幄说得好听一点是在运筹帷幄,说得“超前”一点,和打游戏没什么区别,而且是一个即将结束的游戏。东虏步步按照自己事先设想好的路子走,赢得这场战争,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已经没有什么挑战了,对于习惯了各种挑战,习惯了过“水深火热”那种日子的杨改革,份外的不习惯,没了激情的日子,其实是一种煎熬。

“大伴,召阁臣,九卿等平台议事。”杨改革索然无味的说道。这万里大战虽然还刚刚开局,可杨改革已经对他没什么兴趣了,这件事,已经引不起杨改革多少激情了,这件事难就难在开头,难在布局,如今局面已成,大势已立,如今要做的,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剩余的工作罢了,而按部就班的做事,是杨改革最不喜欢做的事,实在是没意思。

“奴婢遵旨!”王承恩高兴的答应着。

……

平台。来了不少人。

众臣倒是齐聚一堂,将这个平台站得满满的。

待简单的行礼过后,杨改革直接就说正事。如今威望也有了,名声也有了,银子也有了,军队也有了,执行自己意志的文臣队伍也有了,新装备,武器也有了,科技高出对手一大截,实在是没什么还值得奋斗的事,杨改革感觉就是一件事,无味。

“辽东最新的急报,林丹汗退缩回白城老巢,东虏西进了,如今我朝和林丹汗在锦宁的联合已经失效,东虏进了草原,诸位卿家都议一议吧。”杨改革无聊的说道。

众臣“哗”的一声,热议起来。有欣喜的,有淡然的,也有惧色的,各人的神色各不一。

杨改革有些无味,这事的对策早已在参谋部里做足了预案,这个事,根本就没必要在这里讨论,这些人又不懂个军事,都是外行,外行能说出个什么来?可明朝的规矩确是如此,如不改规矩,这件事,就还是得拿出来和大臣们商量,杨改革觉得有些无聊,甚至觉得自己有些虚伪了,如今朝堂上,自己可以做到一言九鼎,这些文臣能商量出个什么来?还不是自己一句话的事?这事,还是走个过场,走过场……,这是多么无聊的事。

杨改革觉得大家也议论得差不多了,手往下压了压。众臣立刻安静下来,皇帝要说话了。

“诸位卿家,既然都议论过了,那就说说吧。”杨改革无聊的说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第一个说话的,依旧是施凤来,至于说得什么,你肯定不能指望一个传声筒能说出什么高深的见解来。

众臣依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不外乎东虏西进了草原,大明多么多么危险,要提防东虏叩关什么的,这算是主流的认识。

杨改革听得无聊了,不过,却还得装作认真听的样子。

待众臣都说过了,杨改革再次压压手,众臣再次安静下来,看着皇帝。

“此事,孙师傅如何看?”杨改革不得不按照“既定”的套路走,实在没意思。

皇帝一开口,众臣就都知道,这才是正主来了,这才是说正事的人,都拿眼睛看着在朝堂上基本不说话的孙承宗。

“回禀陛下,臣以为,九边,京畿应该立刻进入战备状态,集结军队,加强防御,聚集粮草物资,做好应战的准备。”孙承宗不紧不慢的说道。

“不错,孙师傅接着说。”杨改革又说道。

“……皇协军各部,应该收拢、聚集,靠向我朝边墙,防止被东虏各个击破……做好大规模迎战东虏的准备……”孙承宗说道。

“……边军各部,也应该集结整备,除了加强边墙、城池的防备,也要集结和组织一批马军,准备协助新军作战……”

“……新军应该即刻进入战备状态,准备时刻出击,拦截可能前来叩关的东虏……,陛下,一场大战已经来临……”孙承宗说道。

“嗯,孙师傅说得不错……”杨改革说道,这其实就是个过场,实际杨改革自己动用的力量,远不止这些,情报部门一直就没有停歇过,粮草,军资,消耗物品等一直就在聚集,兵力,领兵将领也都一直在调配,都在为这场大战准备,远不是孙承宗说得这点东西,如果还加上看不见的一些东西,比如提振官军士气、勇气,出塞的欲望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杨改革为这次大战准备的东西,更加的多,如果再加上附着在军事上的经济,这件事,则是一个更加庞杂的工程,这些,都是不可能在朝堂上商量出来的,如果在朝堂上商量一下就能把这些事做好,这只能说,打仗实在太不专业了。

“……既然大战来临,那我朝自当要做好万全的准备,该当如此……,孙师傅接着说……”杨改革又说道。

“……陛下,除了防御东虏叩关,也该挤压东虏老巢,让东虏不敢全力西进,让东虏有所顾忌……”孙承宗说道。

“嗯,孙师傅的意思是,打东虏老巢?”杨改革表演道。

“回陛下,是的,不过,如今已经是腊月了,今年想必也无法大战了,为防止东虏恢复元气,臣谏议陛下,来年攻东虏老巢,如此,即便如今东虏占得了草原上的地盘,也没办法恢复元气……”孙承宗说道。

杨改革就这么你一句,我一句的和孙承宗说辽东的事。

“孙师傅说得不错,这似乎有必要,兵部可在?”杨改革又问道。

“回禀陛下,臣在。”袁崇焕立刻站出来。

“兵部如何看此事?”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辽东要对付东虏,蓟宣要防止东虏叩关,大同陕西要防备蒙古右翼诸部闹事,朝廷应该派出督师,总督九边,万里之遥的大战,如此,兵马才有一个总的调度,才可以指挥得当……”袁崇焕说道。

万里大战的说法,倒是让有些大臣惊呼起来,这不动则以,一动,就是万里大战。着实有些惊人了,但,更多的大臣都似乎早有耳风,倒是没有太大的惊讶。

说到这件事,大臣们的目光,又羡慕的看向了孙承宗,这万里之战的总督师,除了孙承宗还能有谁?这一战打下来,功成名就,他日必定留名青史。想到此事非孙承宗莫属,众臣除了羡慕,也没办法,此事,其实大家都知道,争都不用争,肯定会是孙承宗,别人想当这个总督师,那是不可能的,头一个就过不了皇帝这关。看着平日里不说话的孙承宗,众人除了羡慕,就只能羡慕,老帝党羡慕之余,也欣慰,帝党个个都是有出息的,新帝党除了羡慕,就是更加羡慕,想着怎么让皇帝看上眼,也争取做些老帝党们一样的差事,他日也好青史留名。众臣看向皇帝的目光,是一片的希翼。

“不错,东虏这一动,实在我朝九边,万里之遥的地方上都要打仗,这确实需要一位督师,那袁卿家以为谁出任适合?”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孙阁老最为适合。”袁崇焕立刻说道,倒是没有丝毫犹豫,这些事,他是知道内幕的,知道除了孙承宗,别人不可能出任督师,能出任这个督师的,必定是个帝党,必定要懂军事,能压服各部人马,必定要让皇帝信得过,除了孙承宗还能有谁?

“诸位卿家以为如何?”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此事,该当孙阁老出任,孙阁老德高望重,又有领兵作战之能,孙阁老出任,最为合适……”立刻有人出来赞成。

“回禀陛下,臣赞臣……”

“回禀陛下,臣以为,此非孙阁老莫属……”

说实话,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不过似乎走个过场,倒是没那个出来挑战。

“嗯,既然诸位卿家都觉得没问题,那朕就任命孙师傅任总督师,全权负责这九边,万里之战。”杨改革说道,算是基本把孙承宗的职务定下来,至于正式的任命,肯定还会加上很多头衔,比如兵部尚书,督师某地,某地,某某地等等。

“臣领旨!”孙承宗倒是没有太多的犹豫,立刻答应下来,这个万里之战,绝对是他人生中的最高峰了,此战绩,绝对在大明乃至整个历史当中都能排得上号了,功成名就,留名青史,要说一点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

事情落下,众臣都羡慕不已,也有人沮丧,也有人落寂,也有人期望自己成为将来的孙承宗。

“户部可在?”杨改革又问道。

“臣在。”毕自严立刻站出来答应道。

“此次万里大战,我大明的荣辱兴衰在此一举,粮草,饷银方面,户部可要做好准备,可有问题?”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没有问题,臣保证供应足够的粮草,不会误了我大明朝的社稷的,陛下放心。”毕自严带着一些激动说道,看到同仁即将功成名就,他也是由衷的为同仁感到骄傲。说到粮食,毕自严知道的,实际皇帝早早的就在布局了,粮草早已在一两年前就开始准备了,最近更是大规模的向边关输送粮食,更是做足了准备,他户部实际不过是打个下手罢了,至于饷银,他户部更是个打下手的,这边关大战,支出高达千万,他户部就是把今年收进来的钱全部发军饷也不够,实际,还是得看皇帝的。

“好!……此事关乎我大明兴衰,诸位卿家,各部,各衙门应该鼎力协助,不可刁难,懈怠此事……,他日灭东虏,固国本,诸位都是大明的功臣……”杨改革总结道。

“臣等遵旨!”众臣呼道。

这实际应该是一个充满着激情的场面,可实际,杨改革依旧有些索然无味。按部就班,没有压力,没有动力,那里来的激情呢?这似乎就是玩了一盘战略游戏而已……

……

散了会。

杨改革又把孙承宗,施凤来,韩爌叫到乾清宫暖阁,进行更小范围的商议。

“几位卿家免礼……”简单的行礼过后,杨改革说道。

几个阁臣都看着皇帝,不知道皇帝找他们来有什么事。貌似都是皇帝的心腹,实际还是有区别的,孙承宗才是真正的心腹,施凤来就是传声筒,韩爌顶多算半个帝党,几人互相看了一眼,又看向皇帝。

“朕把几位卿家召来,是有一件事,要和几位卿家商量一下,……几位卿家看看这个……”杨改革抽出一本奏本,给了施凤来。

施凤来看过了,又给孙承宗看,孙承宗看过了,又给韩爌看。

“几位卿家如何看此事?”杨改革见几人都看过了奏本,问道。

对于这个忽然冒出来的事,施凤来有些拿不定主意了,到底是同意此事呢?还是持否定态度?怎么同意?怎么否定?还得要看这事是对是错,可又怎么判断这件事是好是坏?施凤来糊涂了,不过再想想,这洪承畴好歹也是帝党的人,是陕西种番薯出身,如今当了辽东巡抚,更是得陛下看重,应该算做帝党中人,那他说的话,搞不好还是皇帝的意思,想到这里,施凤来心里有底了。

“回禀陛下,臣以为,强化关外户籍管理,臣觉得有必要,关外百姓持枪,臣觉得也有必要……”施凤来说道。这个奏本上的事,是洪承畴上的关于加强辽东户籍,枪支管理方面的奏本,说的是凡是日后移民也好,到辽东做事也好,大明百姓都需要学会使用枪支,都要有一定的自卫能力,也就是把军管长期化,加强化。当然,枪支的管理就必定涉及到一个户籍的问题,所以上的是关于户籍和枪支这两方面的事。实际户籍又涉及到税收的问题,加强户籍管理,实际暗地里还是说的加强税收管理,让大家都要交税,别隐匿人口逃税,说得更远一点,则是为殖民考虑。

“回禀陛下,臣以为,关外百姓持枪,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是有必要的,效果也还不错,藏兵于民,对于我朝控制辽东,也是有好处的……”孙承宗也持了肯定态度。

“回禀陛下,臣以为,如今为了对付东虏,为了防备蒙古人,关外军管,百姓持枪自然可以,可如果日后扫清了东虏,如果还让百姓持枪,只怕不好管教百姓啊!”韩爌说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

“扫平了东虏就没有威胁了吗?我朝即便如今打这个万里之战,顶多不过是扫平东虏,扫清林丹汗和蒙古右翼诸部,这辽东的白山黑水之间,朕听说,还有不少的生女真,即便是东虏也未必管得到他们,大漠、辽东之北,更是有着漠北草原的蒙古诸部,有我朝以前的奴尔干都司诸部,日后辽东成了熟地,难免遭到窥测,百姓如不保留血性,没有武器自卫,不对那些野蛮人持压倒态势,岂不是又要养一个东虏出来?”杨改革反问道。

“陛下说得有道理……”韩爌被皇帝教训了一通,连忙告饶。

“……还有现在的皇协军,卿家以为现在他们安生,以后也会安生吗?只怕未必,如我大明不对他们持压倒的态势,他们迟早也会惹出祸事来,我朝要压制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