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日倒是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几位……”杨改革说道。
几人见皇帝说好消息,都等着皇帝,看到底是什么好消息。
杨改革扫了一圈自己眼前的人,把目光放在了袁崇焕身上,今日这事,可和袁崇焕有关。
“……南方琉球国的事,已经有了眉目了,如不出意外,不日捷报就会传回来……”杨改革透露着这个消息。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众人连忙恭喜,助藩属国复国,也是一份功绩,倒是值得向皇帝祝贺。
“呵呵,祝贺倒是不必了,那琉球国不过我朝一县之地大,帮他复国,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杨改革说道,虽然嘴上说没什么了不起,可心里还是很得意的,历史上的崇祯连帮琉球复国的能力也没有,自己可比他强多了。
“……本来,诸位要面对北方战事,心思都应该放在这上面,朕不该说这个事的,免得分了诸位卿家的心,不过,既然碰上了这事,朕也就提一提……”杨改革说道。
其他几个人都不解的看着皇帝,不知道皇帝要说什么,只有孙承宗知道皇帝要说什么。
“……帮琉球复国了,那接下来,就要应对倭国的反扑和骚扰,朕想问,我朝对付倭国的策略该是什么?还有,日后我朝可能要南下,可能会重建交趾布政使司,那么,又该如何面对如今的交趾,甚至更远的南洋、西洋,以至于更加遥远的地方……”杨改革说道。
几个人都有些惊讶的看着皇帝。
“……朕刚才说过了,这件事本不该提的,以免分了诸位卿家的心,但又碰巧遇上,那朕也就将就着这个事,考一考诸位,看看诸位应对倭国、南洋、西洋、乃至更远地方的策略如何,几位卿家回去之后,把自己心目中应对的策略写下来,朕给几位卿家三天的时间,三天之后朕要看……”杨改革布置着功课。
“臣等遵旨!”袁崇焕,秦良玉和满桂都很是吃惊,皇帝怎么忽然要考他们这个?
杨改革看了看孙承宗,孙承宗一脸的平静。
“……此事算是小小的调剂,几位卿家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北方战事上……”杨改革又说道。
“臣等遵旨!”几个人又答应道。
……
辽东。
锦宁。
新任的辽东巡抚洪承畴一上任,就逐一的接见手下的部属,争取尽快的熟悉这里,尽快的适应这里。
见过了诸多大大小小的将领,洪承畴对辽东的情形,算是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本来,见过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将领,也就完了,可以洪承畴的了解,这辽东战场上,还活跃着一只特殊的队伍,这些队伍,不在大小将领的统领之下,可在封锁遮东虏上,却是出了大力的,在辽东战场上打“斥候战”,相当的活跃,这就是那些“赏金猎人”。
洪承畴对这些人产生了好奇,这些人的来历,洪承畴也有一些了解,大多都关内来关外碰运气的,这里的赏格相当的高,如果运气好,做得一两年,或许就可以回家买上几亩地,做个小康之家没问题,所以,到关外做赏金猎人的人颇多。
今日,洪承畴就特意接见了这一行里比较出名的一只队伍,准备仔细的了解一下这种特殊的队伍。这只比较出名的赏金猎人队伍,头领人称杨六。
做足功课,一直是洪承畴相当注意的。
“你是说,来辽东做你们这一行的,很多都是陕西的?其中又以榆林、府谷等地为最?”洪承畴和杨六客套过来,就开始问开了。
“回禀巡抚大人,正是。”杨六略带激动的说道,能得巡抚这种高官亲自接见,杨六还是很激动的,更何况,这个人,据说还是皇帝的人,更是起于陕西,算起来,也是有几分情谊的,所以,对于洪承畴的询问,倒是不隐瞒什么。
“哦,原来如此,据本抚观察,封锁东虏一事,你们是出了大力的,可想过投靠官军?”洪承畴倒是起了一些心思。
“回禀大人,此事,实在是有难言之隐……”杨六在这个问题上,倒是坚持起来,他的来历有些不寻常,对于这个提法,有着相当大的抵触,当年他也是官军来着,还是个头目。如今的赏金猎人,很多都是投靠在官军下面,以求得官军庇护,这倒是常态,能自己独立的赏金猎人队伍,像他们这么大的,可不多见。
“噢,不说也罢……,对了,你们不投靠官军,那火器,弹药又是从哪里来呢?”洪承畴这是故意问的,如今关外实行军管,不是不准平民持有武器,而是支持甚至是要求所有人都持有武器,火器和弹药都是可以买到的,当然,得有必要的证明,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买到火枪弹药的,而且不同的人,所能买到的武器也是不同的。
“回禀大人,草民们的火器和弹药都是在枪店里买的,和别人确实有些区别,确实可以买到常人买不到的东西,说起来,还是借了史大人的光……”杨六也如此回答道,得到这份和普通人不同的优待,这也是偶然,甚至说得益于史可法的名声,如今,他们这一伙人,倒是借助这份优待,越做越强,成了辽东有名的一伙赏金猎人。
“哦,史大人?可是史可法史大人?”洪承畴问道,关于这只队伍的背景,洪承畴也有所了解,现在问,不过是进一步确定,或者说,把关系表明。他可是帝党,史可法也是帝党,帝党和帝党自当该互相照顾,何况史可法貌似也是皇帝看重的人,如今跟在徐光启身边办事,日后的成就不可限量,他也是有必要交好的。
“回禀大人,正是,我等都是借了史大人的光,才能活命,得史大人推荐,才来了这辽东打鞑子的,一是来混口饭吃;二来也是报陛下的大恩,报史大人的恩……”杨六立刻把史可法搬出来,如今,史可法这张牌,逐渐的成了他们的保护伞,谁想动他们,都得考虑一下史可法这个背景,在辽东这个大军林立的地方混饭吃,不找点背静是不行的。
“算起来,史大人也算是本抚的同僚了,当年,也同在陕西为官的,……多亏了陛下圣明啊!”洪承畴确实有些想把这只队伍收入囊中的意思,不过,洪承畴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功课”。
第673章 功课(二)
辽东巡抚衙门。
洪承畴已经沐浴过了,在榻上立了一个香炉,在香炉上点了一只香,盘腿在榻上,准备静下心来,进行深思,进行自省。
这是洪承畴的功课。
洪承畴静坐了一会,又睁开眼睛,伸手将及手处的一件物什拿出来,这是一件“防箭衣”,这种防箭衣,辽东的大小官员都有,属于朝廷配发的,和盔甲一样,但这件,不是配发的,而是袁崇焕送给他的。
看到这件防箭衣,洪承畴的脑海里出现的是千军万马,他身穿这种防箭衣在这千军万马之中冲杀的场景,如以前邸报上说袁崇焕的,他身上,肋下,也是中箭如猬……
想到这种血腥的场面,洪承畴的心思就平静不下来,不得不睁开眼睛。
以他这些日子做的功课来看,他做这个辽东巡抚,还是比较容易做的,大小将领并没有因为袁崇焕的调离而对他有什么反感,大小将领听说他得皇帝亲自训导,对他更是羡慕,洪承畴觉得自己指挥起这辽东的大小将领来,一点问题没有,这些大小将领服的是皇帝,他,借了皇帝的光。
这一层东西,他已经摸清了。不过,更多的,更深的东西还模糊得很。
到辽东来,肯定是要打仗的。但,“仗”真的轮得到他来打吗?洪承畴稍稍的叹口气,只怕未必,以先前的情况,只怕皇帝会派出前敌总指挥,专门负责打仗。这次万里之战,只怕还轮不到他来指挥和东虏决战,那他能干什么?又需要干什么呢?皇帝把他放在这个位置上,又希望他做什么呢?
这只香已经燃尽了,洪承畴重新点上一只,闭上眼睛,重新开始自省。
辽东这场大决战是轮不到他指挥,他顶多率领一部分人马配合前敌总指挥作战,那他能干什么?……对于上战场厮杀,这是肯定的,他已经有了心里准备,袁崇焕能做得到的,他自信也能做到,想到这里,洪承畴的眼睛再次睁开,看着那防箭衣发呆。
发呆了一阵,再次闭上眼,洪承畴又开始深思其他东西。
皇帝把他放在辽东,为的是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为了“打仗”?
显然不是,他和卢象升都不是带兵出身,让皇帝看重的,让他们脱颖而出,实际还是行政能力。
继续深思……
继续点香……
如今大明朝基本控制着金州这一大块地方,控制着海岸线五十里以内的范围,这么一大块地盘,都在明朝的有效控制下,说起来,他这个辽东巡抚所管的地盘,实际已经很大了,不是以前那一小块狭长的锦宁防线可比,如果随着明年战事的推进,大明重新收复失地,只怕这辽东一地的地盘瞬间暴涨数倍……
想到这里,洪承畴再次睁开眼睛,将辽东的地图拿过来,仔细的观察起来。
看着看着,洪承畴的脸面越来越欢喜了,似乎是堪破了某些谜题,证实了心中的疑惑。
一旦大明朝收复了实地,把东虏赶进大漠,那这辽东的地盘,瞬间暴涨数倍,皇帝派他到辽东来,只怕不仅仅是让他们带兵那么简单,只怕更深的含义还是在控制这些新收复的地盘,想想日后的辽东有多大?洪承畴的心不免激动得厉害。
在以前,洪承畴肯定会认为,辽东的地乃是蛮荒之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些地方不养人,大明朝占了那些地每年还得到贴不少维持费用进去,可如今却是截然不同,有了番薯,随随便便找个地方,随随便便种点,都饿不死人的,也就是说,关外的地已经可以算得上是熟地了,有相当的价值……
洪承畴面带微笑着,似乎是看破了皇帝让他来辽东的意图。洪承畴盘算着,辽东这地方,只怕很长时间都会是那种亦军亦民的军管状态,军管只怕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怪不得皇帝一定要让他带兵,完全的文臣,根本就无法适应这关外的情况。
觉得自己想明白了皇帝意图的洪承畴,内心开始激动起来,这功课没有白做,对各方面做了了解之后,对于自己得出的这个结论,洪承畴觉得,相当的可信。弄清楚了皇帝的“实际意图”,洪承畴觉得,自己可以提前做些准备,提前准备一些手段,待日后和东虏的战事一明了,他的准备就会体现出价值来。
洪承畴坚信,皇帝让他到辽东来的意思是要开发,占领诺大一片辽东的,皇帝实际还是看重了他管理民政方面的能力。
想到此处,洪承畴更加的欣喜,这么多日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这些年坚持自省的习惯,果然还是好的,洪承畴又为自己的坚持感到庆幸。
想通了这最关键的一环,洪承畴觉得,其他都不过是细枝末节了。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洪承畴异常的欢喜,瞟了一眼即将燃尽的香,知道,自己这次自省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欣喜之时,洪承畴又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卢象升。
……
大同。
卢象升和洪承畴一般,作为新上任巡抚,也是召见各路人马,大小将领,准备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这个地方,尽快的进入角色。
卢象升倒是没有显露自己的真实面目,表现得如普通的文臣一般。卢象升在等机会,等一个可以证明自己的机会。
皇协军垄断了马市上的买卖,草原上的部落对皇协军的意见越来越大,经常有摩擦发生,小规模的战斗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蒙古右翼诸部对明朝也很是有敌意,对皇协军有相当的敌意,不过是介于明朝的实力恢复了,比较强大,而有所隐忍罢了,不过,这种隐忍的约束力,似乎也越来越弱,摩擦不可避免的逐渐升级。
十一月,正是草原上准备过冬的时节,算得上是一年中草原上最为肥美的一个季节。
……
紫禁城。
平台。
杨改革来收作业了。前几日布置了功课。
袁崇焕,秦良玉,满桂几个人都站在那里,静静的等待皇帝看他们的“作业”。
杨改革认真的看着这几人的作业,关于日后海外作战的策略和设想。看过了,又给孙承宗看。
平台里,倒是很安静。
杨改革看得很仔细。
“几位卿家的策略朕都看过了,都不错……”杨改革看过了之后,点评起来。
几个人都看着皇帝,认真的听着皇帝的点评。
“……几位卿家都提到,以战舰大炮封锁,然后占领某处作为据点,修筑堡垒,这一点,朕觉得不错……”杨改革继续点评道。
几个人有都互相看了看。
“……不过朕觉得,几位卿家的策略,似乎更像是征服倭国的策略啊!呵呵呵……,是不是?”杨改革笑着说道。袁崇焕果然没有超出杨改革的预料,把斥候战看得很重,摆在了首位,提到战舰大炮,也提到了堡垒,这三样要素,算是齐活了。秦良玉的策略也差不多,也是战舰大炮封锁,然后开辟一个据点,登陆进行骚扰。都没有提大兵压境的事,倒是都明白,跨海作战相当的不容易。
几个人又都互相看了看。打倭国不是什么新闻,算起来,实际现在已经在打了,他们的策略,自然不可避免的往倭国上套。
“……朕的题目,可涉及到南洋,西洋,乃至更多的地方哦,呵呵呵……如按照诸位卿家的这般做法,打倭国是没问题的,但要这么去占领、控制更多的地方是不行的……”杨改革笑着说道。
“还请陛下赐教。”几个人连忙说到。
“呵呵呵,朕刚才说过了,几位卿家都没有提到什么大军压境,动用数十万大军的事,朕对于这一点,很是欣慰,能排出这个,说明诸位卿家都是用心了的……”杨改革开始说道。其实说真的,这几个人的策略,都不错,至少也在中规中矩之上,用这个策略打倭国,只要指挥官不是白痴,或者是朝廷内部拖后腿,基本没有问题。但,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没有动辄出动十数万大军,可出动的人马也是相当不少的,杨改革心目中的设想是几门大炮征服一个国家,这才是杨改革想要的。
“……不过,此也仅仅适用于对付倭国,实际,面对南洋,西洋,甚至更遥远的地方,我朝所能支撑的官军,可能极少,绝不可能像几位卿家提到的这么多,朝廷不太可能投入太多的兵力在这些地方上,也就是说,在这些地方征战,诸位能指挥的,可能只有几条船,几门大炮而已,所以说,几位卿家的策略,实际是攻打倭国的策略,有些偏题了……”杨改革笑着说道。
几个人面面相窥。
“……陛下的意思是,只有几条船,几门大炮?……”袁崇焕小心翼翼的问道。
“不错,假如诸位去领兵作战,实际朝廷能给的,也就几条战舰几门大炮,再多,可就支撑不起了,所以说,诸位卿家的策略,还得把这作战的人数,船只,大炮,等等去掉一个零,这可能会更合理一些……”杨改革说道。
“……去掉一个零?”几个人都大吃一惊!这可有点离谱了。
“不错,去掉一个零,你们的策略就合理了……”杨改革笑着说道。
“敢为陛下,这是为何,臣等恳请陛下赐教……”袁崇焕领头问道,皇帝的说法确实相当的奇怪了,这么少的兵力如何去打一个国家,怎么去征服倭国?
“刚刚朕不是说过了吗?原因就在于支撑不起,我朝既要控制海上诸多的地,又绝不可能支撑得起那么多的精兵,那将就这两个条件,就只有一个可能了,只能是几条船,几门大炮就得征服一个国度,控制一片广大的地方,这不是朕胡说,而是必定要这么来……”杨改革解释道。
几个人听得目瞪口呆,原本还以为对倭国不使用大军云集,就已经是够先进的策略了,可那里知道,皇帝直接减个零,这实在是让几个人半响没回过神来。
“回禀陛下,陛下说得在理,臣明白了……”秦良玉首先明白过来了,说简单一点,那就是“推演”的条件调到了极度苛刻的地步。
“回禀陛下,臣明白了……”袁崇焕想了想,似乎也明白了。
“回禀陛下,臣……”满桂本想跟着大家说,可看看皇帝,话又不敢说了。
“袁卿家说说,都明白了什么……”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等的策略都是把自我设定在优势状态下作战,实际作战的时候,却会因为路程的遥远而不可能支撑得起如此优势,实则,我朝只能在劣势,或者极度劣势的情况下交战,不仅要在劣势下交战,还得赢……”袁崇焕说道,袁崇焕也不是原来那个袁崇焕了,对于推演,也算得上是高手了。
“嗯,不错,卿家说得有道理,不能只能在占有优势的前提下打仗,要学会在劣势的情况下打仗,甚至是极度劣势的情况下打仗,而且要打赢……,当然,劣势,实际是说的数量上的劣势,实际,在质量方面,必定会超出敌人许多的,不然,也就不用打了……”杨改革说道。
“回禀陛下,是的。”袁崇焕答应道。
“启禀陛下,陛下的意思是,学夷人那般?”秦良玉也说道。
“不错,就是这样的,夷人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错,几条战舰,几门大炮,几个人,一个堡垒,以适当的办法,就可以控制相当大的一块地盘了……,也只有如此,夷人才可以把势力伸到我大明的脚下,才可以把势力延伸到几万里之外的地方……,在这方面,我朝要向夷人学习……”杨改革说道。
“臣等明白……”几个人答应道。
“好了,此事,也就议论到这里吧,算是一个小小的调剂,诸位卿家还是得把精力放在北方大战上才好……”杨改革又说道,把这个事稍稍的提了一下之后,也就终结了此事。
“臣等领旨!”几个人答应道。
第674章 借东西
关外,辽东。
大草原上。
林丹汗正在破口大骂,汗帐里,没有人出声,都等着林丹汗消气,已经有几个林丹汗看不顺眼的人被林丹汗狠狠的抽过了。
林丹汗除了骂黄台吉抢他的东西,杀他的人,抢他的地盘,就是大骂明朝不讲信用,欺骗他,不给他支援。
沙尔巴呼图克图是蒙古的国师,说实话,林丹汗混到如今的地步,沙尔巴呼图克图觉得异常的疲惫,前途不妙,林丹汗的实力是每况愈下。前一阵子,明朝换辽东巡抚,黄台吉没有转移注意力,似乎是盯紧了林丹汗,只打林丹汗,对新任的明朝巡抚根本就没有丝毫兴趣,这让沙尔巴呼图克图很是郁闷,他似乎又料错了事了,没有给林丹汗出对主意。
这个事不是让林丹汗大骂的主要原因,今日之所以如此这般的狂骂和毒恶的诅咒,还和另外一个关系有关,明朝送信来了,忽然改了说法,东西不再是白送的了,据说现在要拿东西换了,或者是借,还要抵押,让林丹汗到锦宁去商议事情去,这让林丹汗觉得异常愤怒,觉得明朝欺骗了他,所以,在那里毒恶的咒骂明皇。
沙尔巴呼图克图很是郁闷,明朝这突然转变的风向,让他的主意落空了,原本是打算再拿一笔支援就走人的,现在看来是拿不到了,明朝貌似也变得狡猾了。
大臣那日乃依旧是闭目养神,任凭林丹汗在那里狂骂。那日乃的心理,也不是滋味得很,林丹汗落到如今这步田地,那日乃觉得,也有自己很大的原因,他没有辅佐好林丹汗。
汗帐里的其他人,也都是噤若寒蝉,不敢出声,生怕惹着盛怒中的林丹汗。
林丹汗大约是骂够了,似乎是发泄得差不多了,终于是停歇下来。
大臣那日乃睁开了眼睛,道:“大汗,既然明朝无法依靠了,那还是走吧,大草原深得很,总有容身之处的,如今也到了要过冬的时节了,正好找地方过冬……”那日乃似乎下定了决心,还是要走,凭借草原上独有的预感,那日乃感觉到将有不好的事发生,一种直觉告诉他,尽快的离开。
林丹汗见老臣开口,那剩余的一点点火气没了,发泄过了,还是得办正事,见那日乃开口,又把目光看向国师沙尔巴呼图克图。
“大汗……,还是走吧!……黄台吉这是被明朝打得太惨,才来抢我们的人和牲口,他这是在舔伤口呢……”沙尔巴呼图克图不再坚持留下。
林丹汗见自己两位重要的大臣都说走,稍稍沉默了一下,决定要走了,这个地方,真的呆不下去了。
汗帐里的人见那日乃和国师沙尔巴呼图克图似乎都说要走,也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两个人都说走了,大汗估计也会走了,终于可以不用在这个地方再呆下去了。
“不过……,大汗……”沙尔巴呼图克图内心冲突得厉害,几度犹豫,在林丹汗即将下令退走之际,忽然说道,沙尔巴呼图克图还是决定说一说。
“国师还有什么话说?”林丹汗看了看沙尔巴呼图克图,说道。
“大汗,那明朝刘特使邀请大汗去锦宁商谈支援的事,大汗看……”国师沙尔巴呼图克图说道。
“这还有什么好谈的?南明这就是不想给东西了,找的借口,本汗去了锦宁又如何,不过是明朝拖延时日的手段罢了,不去……”林丹汗道,在林丹汗看来,这就是明朝拖延时间的借口罢了,他自己考虑的也不过是能多拿一分支援后离开,明朝叫他去谈什么支援的事,明显就是在拖延时间,既然如此,那还过去干嘛?岂不是真的浪费时间?直接走人得了,如今这里是一天也呆不下去了。
“大汗,这似乎……,如今大汗和明朝毕竟还在结盟着,明朝的邀请如果置之不理,似乎也不太好,再,如果这般不辞而别,似乎也说不过去,是亏了理……”国师沙尔巴呼图克图说道,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内心有着激烈的冲突。
“这,国师说得也有道理,不过,本汗实在是拖不起,在这里多呆一日,本汗就多损失一日,还是早走得好。”林丹汗说道,林丹汗打定主意走人了。说到这里,又说道:“……至于邀请……”边说边看沙尔巴呼图克图。
“大汗,我愿意代大汗去一趟锦宁,一来也算是应了明朝的邀请;二来是向明朝告辞,如今大汗要去过冬了,明朝也不好说什么,也免得明朝以为我们草原上的人不懂礼数……”国师沙尔巴呼图克图说道,沙尔巴呼图克图内心冲突得厉害,明朝送来的最新消息是邀请信,邀请林丹汗到锦宁商议支援的事,据说因为明朝朝廷中有了新指示,新的支援需要拿东西换,需要借,甚至抵押。这个事,让国师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心有些狂跳,他有了一些不该有的“想法”,本来,这想法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的,可如今的情形逼迫,让沙尔巴呼图克图不经意间,就产生了这些奇怪的“想法”,沙尔巴呼图克图觉得,他可能需要跟明朝接触一下……
听见国师愿意去锦宁一趟,林丹汗想了想,道:“也好,那国师就去一趟锦宁吧,国师代本汗去,想身份也够了,国师快去快回,本汗这里这就打点行装,不管如何,本汗都是要走的,国师告别过后,就立刻回来……”林丹汗打定主意,要走了,至于先前和明朝达成的协议,封堵金的事,林丹汗准备放弃,他抗不住了。至于后果,他管不了那么多了。
……
锦宁。
刘吉善正在准备接待客人,接朝中的消息,得皇帝的密令,日后给林丹汗的东西,不再白给了,要拿东西换,要抵押,要借。刚看到这些要求的时候,刘吉善是有些纳闷的,要是林丹汗还有东西换,他用得着求支援吗?抵押?借?刘吉善更是看不懂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林丹汗愿意借?愿意抵押?这只怕不可能,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当他得知这不是皇帝的意思,而是朝臣们出的主意之后,整个人呆了半响没回过神来。再看皇帝的密信里提到的,林丹汗的支援,关键是在于落下白纸黑字,至于抵押物是什么不重要,只要说得上,挂得上钩的,都可以抵押,关键是不能白给,刘吉善还从送来的信里找到了几张邸报,这邸报上的头版头条,用硕大的黑字写着:岁币之盟。刘吉善看了,更是惊讶得合不拢嘴,这岁币之盟可不是什么好话,这是在骂皇帝呢,可皇帝居然就让这话堂而皇之的上了邸报,还是头版头条,这和骂自己没区别啊?这邸报还不是给他看的,还是给林丹汗看的。看过了整封信,刘吉善长长的叹息了一口气。皇帝为何会这样?刘吉善搞不懂了。
刘吉善当然搞不懂,杨改革更希望看到一个言利的大明朝,所以,为了培养言利的风气和传统,杨改革是愿意背起这份骂的。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刘吉善不可能知道。
再次翻看了一遍信件,刘吉善再次叹息。
“报,大人,蒙古那边来人了,来的是蒙古国师……”一个校尉禀报道。
“哦,沙尔巴呼图克图?他来了?不是林丹汗?”刘吉善连忙问道。
“回大人,正是蒙古国师沙尔巴呼图克图……”那校尉回答道。
“哦,也好,准备好迎接……”刘吉善立刻下令道,他以前也接待过林丹汗,和林丹汗商议过事情,这次接待,和上次的地方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如今他大明占据着上风,林丹汗处于下风。
沙尔巴呼图克图没有像林丹汗那么大的排场,一队人马,急匆匆的就到了约定的地点。
刘吉善早早的就在等着了,看见沙尔巴呼图克图过来,连忙上前去迎接。
“上师幸苦了,倒是未见了,一向可好?”刘吉善如同对待老朋友一般,只是拱拱手,微笑则打招呼道。
沙尔巴呼图克图也已经下马,也如同对待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般亲切,也是简单的躬身,持了个喇嘛教的礼,道:“不辛苦,刘特使辛苦了,一向可好……”
“好,好……请……”刘吉善笑了笑,犹如对待老朋友一般的把沙尔巴呼图克图请了进大门。
……
“上师能应邀前来,实在是本使的荣幸……”迎进了房间坐定之后,刘吉善又开始客套起来。
“特使言过了,大汗他实在是忙于战事,脱不开身,特使还请见谅……”沙尔巴呼图克图说道。
“无妨无妨,上师能来,本使已经觉得蓬荜生辉了……”刘吉善道。
“接特使的信,说今后的支援都需要有抵押,需要借,说实话,此事颇让我大汗失望,甚至动怒,我家大汗和明朝结盟对付东虏,明朝如此待我家大汗,实在是伤人心啊!莫非,明皇要撕毁盟约?”沙尔巴呼图克图倒是来了个恶人先告状,气呼呼的把责任全部推到了明朝头上。
“上师说得那里的话,我朝对于盟约,是相当重视的,上师也知道,我朝和东虏乃是有血仇的,不剿灭东虏誓不罢休,怎么会撕毁盟约呢?”刘吉善觉得自己被当头打了一棒,这前一句还在客套呢,后一句就直接打人,这开斗了,他的斗劲也来了。
“那为何还为我家大汗要什么抵押,还要借呢?我家大汗为了对付东虏,可是损耗了相当的实力,正是需要明朝帮助的时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