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文程没有说假话,说得确实是真心话。如今妄想明朝自己出昏招,自己捡大便宜,这可能吗?这不是自己骗自己吗?
“宪斗不愧是本汗的诸葛,说得有道理,既然如此,那本汗就不去试探那个新任的辽东巡抚了,让别人去吧,本汗还是在这里对付林丹汗得了,听说,那林丹汗在明皇那里讨要到了不少好东西,如今正好送给本汗……”黄台吉笑着说道。
“大汗圣明……”范文程见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心中有一把小小的得意,黄台吉还是很重视他的。不过,这短短的一会,范文程的背也湿透了,黄台吉那平淡的目光中,给人极大的压力,给黄台吉当谋臣,他不敢有丝毫的隐瞒,这种在别人面前赤裸裸的感觉,实在是不好受。
第669章 几门大炮与战略
从通州到京城的道路上,油渣路已经基本铺设完成,但铺路的工人并没有散去,依旧在劳作,加固路基,修筑通水的沟渠,反正,也没闲下。
袁崇焕从锦宁一路赶过来,路上遇到的,除了接连不断的船只,就是接连不断的车队人流。袁崇焕知道,这是在备战了,大战即将一触即发,心随着这些不断运输的物资不断的狂热。
过了通州,袁崇焕放慢了脚步。一条黑色的道路出现在他的面前。
袁崇焕如同很多人一般,上了油渣路,就停下来,仔细的观察这油渣路,少不得要看一会稀奇,如今这油渣路,已经成了北京城的一新景,不少人专程到这里看这条神奇的路。
这平坦,黝黑,光滑的道路,一直延伸到远方,袁崇焕在油渣路上踏了几步,只是觉得匪夷所思。
和袁崇焕一样看稀奇的,不在少数,路上可以看到很多这种停下脚步看稀奇的人。当然,更多的则是人流,车流。
“大人,这可真的是奇了,路还能这样修的,也只有咱们大明朝了吧,这路修得那个平啊……”袁崇焕的一个护卫家丁稀奇的说道。
“是啊!大人,以前还只听说这油路如何如何,也只有咱亲自看了,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真的有用油渣铺的路,这实在是太神奇了……”另外一个护卫家丁也跟着说道。其他护卫家丁也纷纷参与进来,老爷在发呆,也不管他们,正好说说话,放松一下,从锦宁一路赶来,十分的疲乏。
“……本来就是用油渣铺的,要不然怎么这么油光发亮的?”
“……这得花多少银子啊……”
“……咋有这么多油渣?这油,怎么就不拿来吃呢?”有人问道。
“……哈哈哈,老王,这油渣你还想吃?你也不想想,这油渣是从哪里得的?那可都是从地下挖出来的,咋吃?”立刻有人嘲笑道。
“……从地下挖的?怎么地下就有这么多油?我就奇怪了,要是能把这油炼一炼,要是能整成能吃的油,那该多好?大伙说是不是?要是地下真的能挖出能吃的油,你说,咱们大明不是都能过上好日子……”这个被称为老王的人不甘心的说道。这个问题虽然很“弱智”,实在,这样问的人还是不少,这条路上,几乎每天都有人在这么问,绝不是少数。
“……哈哈哈……,老王,你倒是会想……”众人又是一阵玩笑,将这数日奔波的疲劳洗涤得差不多了。
护卫们在开玩笑,等待自家老爷大人回过神来。
护卫首领没和护卫们掺乎,倒是仔细的等候在袁崇焕身边。
“……这条路,确实有些匪夷所思……,大武,拿水来……”袁崇焕把目光从沉思中收回来,感叹了一句,对着自己的护卫首领说道。
“是,大人……”护卫首领答应了一声,就从马上取下一个水囊,递给了袁崇焕。
袁崇焕接过水囊,将水全部倒在了路面上。
水四溅开,朝着低处流淌,并没有渗入路面去,路面一下子被打湿了一大块。
袁崇焕用脚踩了踩,路面依旧,没有什么变化,再抬起脚看看自己的脚底,好像比较“干净”。
侍卫们也早就不议论了,都围过来,看着自家老爷大人泼水,看着路面丝毫没有变化,也啧啧称奇。
“确实是匪夷所思……此路虽然有些贵,可也不得不说,是条好路啊!”袁崇焕极有感触地说道,对于这条路,他也有所耳闻,皇帝出资修了这么一条相当昂贵的路,尽管是皇帝自己掏钱,大臣中依旧颇有微词,依旧有人说皇帝胡乱花钱,可等这路修起来了,这声音也逐渐的没了,这路,实在是好路。
“大人,都说这油渣路乃是京城的一景,进京不看一看这油渣路,不走一走这油渣路,跟没来过京城一般,小的原先有些不信,可现在却是信了……”护卫首领也是颇为感叹的说道。
“大武啊!京城里必去的地方不止这一处,还有琉璃斋的玻璃街,也是必去的地方,到了京城,倒是要好好歇息一下,见识一下我大明的繁华……”袁崇焕笑着说道。
“是,大人……”护卫首领向往的说道。
“大人,您看那边……”一个护卫似乎是看到了稀奇事,连忙提醒自家老爷大人。
众人循声望去,一个斯文老者模样的人带着小厮家丁,拿着水壶,也在往地上倒水呢,也用脚踩了踩,看那人的做作,跟自家老爷一模一样。
众人看着那人和自家大人几乎一模一样的举动,都忍不住憋着笑起来。
袁崇焕一眼就看出,稍远处那家伙只怕也是个官员,这里是通州到京城的主路,南北进京都得从这里过,看样子,应该也是进京的,见那人也和自己一样拿水泼路,然后踩,袁崇焕也笑了,看来,对这路感兴趣的,绝不是他一人。
稍远处那个拿水泼路面的老者似乎察觉到有人注视自己,抬头向袁崇焕这边看过来,看见袁崇焕这一伙人,大概也猜到了袁崇焕的身份,见袁崇焕拿着水囊,地上湿了一滩,也笑了,朝着袁崇焕拱拱手,颇有些尴尬。
袁崇焕也回笑了一下,也朝着那个老者拱拱手。
那个老者似乎是验证过了道路,很快就上了马车,马车随着车流,叮叮当当的就朝着京城而去。
看着那进京的老者离去,看着那新奇的四轮马车。
袁崇焕心里,又有些痒痒了,道:“大武,找辆马车来,老爷今天也要坐马车进京!要那种四轮的……”
“是,大人……”那个护卫首领答应道。
……
紫禁城。
决战即将来临,队友也派了出去,杨改革的精力,或多或少,都得更多的关注战事。
平台里去了洪承畴和卢象升二人,却依旧还有秦良玉,满桂,依旧还有平台侍卫在不断的进行推演,完善决战的过程。
“呵呵呵,看来,此次决战的前敌总指挥,依旧非秦老夫人莫属了……”杨改革看过了一番推演,笑着说道,秦良玉也是玩推演的高手,轻松的赢了满桂和几个参谋组成的队伍。
“陛下过奖了……”秦良玉带着喜悦说道,这次万里决战,如果她来当前敌总指挥,和上次一般的话,她必将踏上一个崭新的境界,一个女子从来没有到达过的境界,她秦良玉的大名,可是会永载史册的,秦良玉尽量使自己淡定一些,但始终是无法完全淡定下来,内心的澎湃,总是不断拍打着心灵。这次决战,谁去指挥打仗,这完全是由皇帝说了算,皇帝如此说,由不得心里不激动。
“陛下,臣对这些,实在是怕了,臣还是喜欢直来直去,上阵冲杀,陛下依旧让臣给秦都督打下手罢了,这些……臣实在不是这块料啊!……”满桂一脸疲惫加沮丧的说道,玩这个推演,就好似要了他的命一般,满桂实在是受不了这种折磨,他有参谋们的帮助,会被秦良玉打个稀里哗啦,他要是没参谋们帮忙,会被秦良玉打个相当的稀里哗啦,他实在受不了这个了,当然,皇帝叫他推演,他也不敢说个不字。
“呵呵呵,忠明啊!你如今已经不是普通的武将了,还是要学会指挥的艺术才行,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老是这么上阵冲杀,永远都长不大啊!”杨改革有些哈哈大笑起来,这个满桂倒是很有意思。
“陛下,臣真的是怕了,只要陛下告诉臣怎么打,臣就怎么打,如此这般煎熬,臣实在是熬不住……”满桂满脸委屈的告饶道,他满桂别的都不怕,就是怕这种斗智力,斗脑筋的事,直接上阵冲杀多爽?
“……呵呵呵,也罢,今日也就到这里吧……”杨改革笑着说道,看着满桂求饶,痛苦不堪的模样,杨改革觉得有趣,准备放过满桂。今日的折磨到此为止。
“谢陛下开恩。”满桂连忙谢恩,总算不用如此伤脑筋了。
推演完毕,也总结完毕。
孙承宗看了看皇帝,决定把心中的疑问问出来,上次皇帝和他说的那个事,他一直在心里琢磨了很久,却也没琢磨出个所以然来,这些日子,心里一直在为这个事烦恼,今日准备寻个机会,好好问下皇帝。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还请陛下赐教。”孙承宗看准了机会,向皇帝讨教道。
“哦,孙师傅有什么事?只管说。”杨改革也好奇,孙承宗还有什么事要问自己。
“陛下,臣一直不解,陛下说的袁自如那套打仗的办法适合打海战,臣一直不解,陛下到底是何意思,还请陛下赐教。”孙承宗问道。
“这个啊……”杨改革想起来了,自己前些日子,确实跟孙承宗说过这事,说袁崇焕或许更适合打海战,适合打殖民地。
杨改革看了看周围,道:“孙师傅陪朕走一走吧……”杨改革还是决定把这个事详细的跟孙承宗说一说,这个方面,必须取得孙承宗的支持才行,袁崇焕进京在即,这事,确实得跟孙承宗交底,确实得跟孙承宗说清楚才行。
“臣遵旨……”孙承宗答应道。
杨改革出了平台,向着太液池方向走去,孙承宗紧跟其后。
走了一段,杨改革已经稍稍的把太监宫女们抛在了后面。
“孙师傅可知,我朝在海战方面,并没有一套比较成熟实用的战略战术,如今老祖宗留下的,多是陆地上的战争和战斗,海上,特别是远洋方面的,极少极少,朕既然决定向海外扩张,以减轻我大明内部压力,既然决定了殖民,那日后就必定会在海上有争斗,要打仗,所以,必须在这方面有一些可靠,成熟的战略战术……”杨改革说道。
“陛下所言甚是……,还是臣疏忽了,此方面,历朝历代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即便有海上交战的经验,也多是近海交战,陛下说得远海,远洋作战,实在没有什么经验……本来……,唉……本来,三保……,糊涂,糊涂啊!……”孙承宗说道。说到最后,又连说糊涂,孙承宗想起的是,大明朝唯一一个有远洋交战经验的,大概就是三保太监郑和了,可郑和下西洋的资料被文官们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如今就是想从三保太监那里寻一些经验也无从说起,倒是真的痛心疾首了。
“孙师傅不用生气,这个事,后悔也没用,只是希望,日后再不要有人来烧朕的……”杨改革笑着说到。
“唉……”孙承宗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烧下西洋资料这事,涉及颇多,涉及到文臣和皇帝,和武将,和太监争权夺利,涉及到文人士大夫争夺海上的利益,这件事,以现在孙承宗的眼光看,完全就是一件为了一己私利罔顾朝廷社稷利益的一个典型事件。只能暗骂前人糊涂。
杨改革走在前面,步子比较缓慢,看着孙承宗懊恼,也只能笑了笑。
“孙师傅倒是不必为此事懊恼,此事已经过去了,多说也无用……”杨改革说道。
“陛下说得是……”孙承宗道。
“……孙师傅可知,我朝该如何打远海,远洋之战吗?该用什么策略吗?日后我朝扩张,少不得要遇到国家,部族的抵抗,孙师傅又知道,我朝该如何征服一个国家,控制一块土地吗?”杨改革一连问了许多。
“……这……”孙承宗确实是被问住了,这个问题,确实有些超出他的能力范围了,他学兵事,也不是从小就学,不过是大明朝在关外外辱不断,他才拿起兵书学武,对军事上的了解,更多的是陆战,很少涉及水战,更别说以前完全没有过的远洋,远海水战了,这确实是一个新鲜的玩意。
“……还请陛下赐教……”孙承宗认真的请教到,再次学习一种他从来没了解过的东西,已经古稀之年的孙承宗觉得,或许有些吃力了……
“……如何征服一个国家,特别是海上相连的国家,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只要在那个国家的海岸线上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这个国家了……”杨改革把自己内心的话说了出来。
“呃!……只要在他国海岸线上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孙承宗真的是目瞪口呆了,还是原地立定的目瞪口呆,孙承宗原本以为皇帝会说出什么高深的话来,没料到,居然是如此简单的话,实在是超出了孙承宗的理解范围。
看着立定,目瞪口呆的孙承宗,杨改革笑了,这可是“真言”“真理”,不是自己开玩笑。
“怎么,孙师傅觉得不可能?”杨改革笑道。杨改革对天发誓,这绝对不是自己瞎掰,历史可以作证,这是真的。
“回禀陛下,臣委实难以理解和相信,这怎么可能?”孙承宗有些“痴呆”的说道,孙承宗实在无法相信这件事。
“不是不可能,而是有相当的可能,而且我朝还必须这么做……”杨改革笑着说道。杨改革看着孙承宗一脸不相信的样子,杨改革对天发誓,这绝对不是和孙承宗开玩笑。
“陛下,臣实在无法苟同,当年我朝打交趾,何止只有几门大炮,结果如何?陛下,切莫匡臣了……”孙承宗一脸的不相信,眼睛里甚至都射出了怀疑的目光,孙承宗越发的觉得,皇帝在跟他开玩笑了。
“呵呵呵,当年的交趾?可是用了朕说的几门大炮架在海岸了?”杨改革笑着说道。
“回禀陛下,不仅有几门大炮,还有十数万水陆大军,最后还是不得不退出交趾,陛下,如此雄厚的兵力都无法解决交趾,几门大炮又有何用?陛下切莫匡臣了……”孙承宗一脸的不信。
“呵呵呵,这不结了,当年没用朕说的办法,才会不得不退出交趾,如果用了朕的办法,一定会征服交趾的……”杨改革相当肯定的说道。
“……回禀陛下,臣还是不信,要说大军前去把交趾打服,臣信,可几门大炮就征服交趾,让交趾重新臣服于我朝,臣不信,还请陛下赐教……”孙承宗更加的不信了。
“呵呵呵,这个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当年我大明也是征服过交趾的,可为什么又退回来了呢?”杨改革问道。
“……这,回陛下,大概是得不偿失,又或许,大军在外,开销庞大,这粮草不济吧……这……,陛下的意思是说,对付那些小国,大军反而因为糜费太多而得不偿失,用少量兵力反而比大军更有效?”孙承宗好像猛然想到了什么。
“呵呵呵,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征服交趾,并不需要太多的兵力,动用大军征服那么一个小地方,我朝耗费的军费,实在是太多,那交趾只要拖下去,我朝就吃不消,所谓的不败而败就是说这个,而交趾,则是不胜而胜……,定输赢的,实际并不在战术层面,而是在战略层面,所以说,一个实用,适用,经济可靠的战略战术才是我大明目前最需要的,开疆拓土,殖民大洋才行得通……”杨改革笑着解释道。
第670章 必然
“陛下所言甚是,臣倾服,还请陛下赐教。”孙承宗听了皇帝的解释,似乎是恍然大悟,立刻认真的向皇帝请教,架几门大炮就征服一个国家,这貌似有些离谱,甚至是狂妄,可细细想来,这似乎才是符合实际的做法,孙承宗越想越发的觉得皇帝说得有道理了。
“其实,交趾的事,朕日后也必定会遇到……”杨改革想了想,准备了一些说辞说道。
“回禀陛下,是的,如我大明扩张,日后必定会遇到交趾,这交趾在我就在我大明边上,乃是南下的通道,如不解决交趾,下南洋扩张,必定是无法实现的,诶……,想当年,我朝也曾在交趾建立布政使司,奈何最后又不得不退回来,放弃此地,……确实如陛下所言,如我朝没有一个切实可行,可靠,适当,经济的战略战术,海外扩张、殖民的事,只怕会重蹈覆辙啊!”孙承宗明白了,并不是军力强大就是万能的,当年永乐大帝的时候难道不兵强马壮吗?那可是百战之精兵啊!而且还是数量庞大,可最后呢,交趾布政使司还不是撤销了?也就是说,适当,经济,可行的战略战术其实比兵强马壮更重要。
“正是,可靠、适当、经济的战略战术确实比很多东西都重要,兵力强大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日后我大明扩张,交趾那地方,不过其中之一,我大明要扩张的地方,必定远不止那一处,如果仅仅交趾就牵扯我大明十数万兵力,天下如此之大,我大明又要多少兵力才能征服和维持那些地方?一百万,还是两百万精兵?支撑如此强度的战争,朕也是望而兴叹啊!”杨改革道。
“回禀陛下,正是,想天下如此之大,交趾不过其中小小一处而已,如光为此地就牵扯如此之多的兵力,我大明还妄谈什么扩张,实在是痴心妄想,实在是异想天开了,……如此说来,陛下说的架几门大炮就要征服一个国家的说法,臣倒是信服了,臣倒是越发的觉得有道理了……”孙承宗已经理解了皇帝话里的意思。按照《堪舆万国全图》来说,天下可真的相当大,交趾那么一点点地方就牵扯那么多兵力,还谈什么殖民扩张,那可真的是笑话了。
“呵呵呵,现在孙师傅理解朕为什么说袁崇焕比较适合打海战了吧?”杨改革笑着问道。
“这,臣不懂,还请陛下开解。”孙承宗一脸严肃的反问道,皇帝说的架几门大炮征服一个国度他理解了,可这和袁崇焕有一文钱的关系吗?孙承宗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呃……”杨改革噎着了,孙承宗可真的是没有一点幽默感啊!
“……孙师傅难道不觉得,袁崇焕对于架大炮打人比较在行吗?”杨改革幽幽的说道。
“……”孙承宗再次目瞪口呆,袁崇焕对于架大炮打人比较在行?这不是说袁崇焕当年在宁远架大炮打锦宁大捷的事吗?皇帝还在拿这件事说笑啊!这……,虽然此事确实不怎么样,可皇帝也没必要还拿这事来鄙夷袁崇焕吧……,孙承宗开始冒冷汗了。
“……孙师傅难道不觉得,在远海、远洋之地修个堡垒,然后架几门大炮,袁崇焕很在行吗?”杨改革又加了几个字,重复自己的观点。
孙承宗只能目瞪口呆的看着皇帝,心里可是在冒瀑布汗了,皇帝还在“鄙视”那个锦宁大捷啊!不至于吧,都这样久了,皇帝还放不下?袁崇焕如今也好歹打过大胜仗,还是皇帝钦点的兵部尚书,完全就是今非昔比啊!
“陛下可是还是为以前锦宁大捷的事耿耿于怀?”孙承宗想到了这个,也就把这个说了出来,倒是没什么顾忌,和普通人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呵呵呵,孙师傅想到哪里去了,锦宁大捷就是锦宁大捷,朕怎么会耿耿于怀呢?朕是说真的,打远洋,打远海之战,我朝有必要向夷人学习,孙师傅看夷人是怎么在几万里之外控制地盘的?不就是修个堡垒,然后架几门大炮么?”杨改革笑呵呵的说道。
“……这,似乎也是……”孙承宗抹了抹额头的汗,这似乎也没说错,孙承宗现在觉得,皇帝一定是在说冷笑话。
“所以说,袁崇焕干这个事,貌似是比较在行的……”杨改革笑着说道。
“……所以,陛下就找了袁自如当兵部尚书……,专门打远洋、远海之战……”孙承宗现在快成“成吉思汗”了。
“……呵呵呵,孙师傅想到哪里去了,架大炮,修碉堡,不过是远洋之战的一方面罢了,朕看好袁崇焕的原因,还有其他……”杨改革见孙承宗痴呆瀑布汗的模样,连忙解释。
“还请陛下赐教……”孙承宗真的是被皇帝的冷笑话给打败了,皇帝就是为了这个让袁崇焕当兵部尚书?
“其实,光架大炮是不够的,加上修堡垒也不够,还得加上袁崇焕那一套‘斥候战’才行,如此,才算是一套比较适合,可靠,经济的远洋、远海的战略战术。”杨改革笑着解释道。
孙承宗刚才给皇帝的冷笑话冷得冻住了思维,现在听皇帝说起这个,这被冷住的思维才开始渐渐苏醒,加上袁崇焕那套“斥候战”?这貌似就有点意思了。
“……陛下的意思是,袁自如的那套战术加上堡垒,大炮……”孙承宗尝试着问道。
“不错,大炮战舰,斥候战运用在海上,就可以使某一靠海的国度完全失去海上贸易,可以封锁海上,修建堡垒可以巩固自己的势力,可以维护海上交通、补给,保护贸易的安全,可以保护我大明的船只不受侵扰,在他国的国土上切入一个钉子,以一个点不断的进行蚕食和补给,最终达到占领的目的,当然,这种办法比较适合哪种开化程度较低的地方,如果是开化程度较高的国度,还是要出动大军击溃他们的正规抵抗力量,就比如交趾……”杨改革说道。
“……陛下说得有道理……”孙承宗说道,皇帝把战舰大炮,堡垒,斥候战叠加在一起,孙承宗觉得,远洋海战的事,才真的是有点靠谱了,而不是皇帝在说冷笑话。孙承宗再把这三样东西往袁崇焕身上套,孙承宗现在不觉得皇帝是在说冷笑话了,或许,袁崇焕真的对这些事很在行;或许,袁崇焕真的是一把打海战的好手;或许真的如皇帝说的,袁崇焕打水战,做殖民的出息更大,斥候战那一套,可是袁崇焕搞出来的,想必深有体会。
“……远洋、远海之战,不必陆地上面动辄十万,数十万人马,我朝不可能长久支撑大军在外远洋征战的,日后我大明会控制几万里之遥的地方,每占领一处地方,也只能以比较小的力量控制一大片区域,除了正规军,地方巡检,乡兵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力量,甚至私人武装,也有必要考虑进去,不可能如这陆地上可以面面俱到,海洋之上,往往很大一片区域,才有一只正规力量,自然只能做到游弋,而不可能长期驻守某地不动,所以,袁崇焕的那套斥候战,稍微改改,是很适合远洋、远海殖民作战的……”杨改革说道。
“陛下所言甚是,海上之战,特别是远洋,远海之战,和陆地上交战的方式截然不同,万万不可拿陆地上的那套手段去套海上的事,陛下言之有理啊……”孙承宗默默的点头说道,他很能理解皇帝的意思,按照明朝现在的蓝图,明朝会不断扩张,日后地盘越来越大,自然不可能每占领一处地方,都用大军镇压着,这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想如今皇帝支撑不足十万精兵,已经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了,还如此支撑数十万,那可真的会要人命,事实就是大明朝要扩张,就必定只会以相当少量的一点兵力控制相当大的一处地方,无疑,大炮和堡垒是个不错的选择,无疑,依靠堡垒“蚕食”敌人是必然的选择,大军也只能偶尔用之,大明朝也支撑不起几十万人马常年到处征战。
“……是啊!这远洋、远海交战,实际,更加的考虑的是费效比……”杨改革说道。
“敢问陛下,何为费效比?”孙承宗没听明白皇帝的话,赶紧问道。
“就是在费用和效率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费用高,想必达到目的的速度也就快;费用支出少,想必达成目标的速度也就慢,在尽量少花钱,我大明支撑得起的前提下,海外扩张所能选择的也只能是时间了,海外扩张必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杨改革解释道。
“陛下所言甚是……”孙承宗道。
“呵呵呵,所以说,几门大炮征服一个国家,是必然啊!”杨改革总结道。这个总结,不是杨改革突发奇想,而是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摆在这里,想再绕过历史重新走出一条新路来,实在是太难。
“陛下所言甚是……,此话猛然听上去,似乎有些狂妄,可却也适应日后的远洋、远海之战的,以此作为我朝的远洋、远海战略战术,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孙承宗现在明白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了,这句话猛然听上去好像很离谱,很狂妄,可仔细一引伸,却也是实实在在的,以此作为大明朝未来的扩张战略,实际总结得很到位。
“孙师傅能理解朕的心意就好……”杨改革笑着说道,貌似是说服了孙承宗了,有了孙承宗的支持就好办了,再让袁崇焕当一个支持者和执行者,也就差不多了,搞定了高层,战略问题也就没了问题,中下层有新军,有水师,执行战略战术也没问题,此事,也算是基本定型了。
孙承宗有些木然了,他和皇帝谈的这些话不过短短的一会,却决定着日后大明数十年,乃至一两百年之后的事。
话题有些重,气氛也变得沉重起来。
杨改革似乎也陷入了某些深思,一个人迈着步子慢慢的向前走,孙承宗也似乎也陷入了沉思,跟在后面。
半响。
“此事孙师傅知晓就可以了,暂且还是要把精力放在北方之战上才好,不要让此事分心……”杨改革似乎想起什么来,吩咐道。
“臣遵旨!陛下放心,臣知道轻重的。”孙承宗立刻回答道,也确实,这远海、远洋的战略战术,日后有的是时间,几年,几十年之后依旧可以调整,如今的精力还是要放在北方的决战上才行。
“对了,以孙师傅看,此战我朝有几成胜算?”杨改革忽然抛出这么一个话题来。
“……呃,回禀陛下,以目前的情况来估算,大概有五六成的机会能达成既定目标……”孙承宗说道。孙承宗说的五六成,指的就是皇帝给下的诸多目标,比如驱赶东虏西进,借东虏的手横扫大漠草原,完成占领草原的目的,最后还要把林丹汗干掉,拿到林丹汗祖上传下来的印,获得统治草原更加好的法统和合理性,当然,顺带的,蒙古右翼诸部也在清算的范围。所动用的部队,除了明朝精锐核心部队,还有边关的边军,他们虽然没太大的能耐,但是依靠城池边墙还是能防止东虏和蒙古人叩关的,为横扫草原创造条件,还有就是皇协军。完成这个目标,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即便现在大明朝不缺钱,上下一心,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支持这场战事,孙承宗也不敢把胜算定得太高,当然,如果仅仅是解决东虏,这个不成问题。
“哦,五六成也不错了,……孙师傅会不会觉得,朕有些贪大了?太着急建功立业?”杨改革又问道。
“陛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草原上的形式,容不得陛下再等了,如今的大漠草原上,早已是血流成河,杀得尸横遍野,不杀出个结果,是停不下来的,而结果,也必定很快就出来,以现在草原上的形式来看,如我朝不插手,东虏必定会一统草原大漠,林丹汗根本不是东虏虏酋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