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说过了,又见孙承宗没有说话的打算,于是站出来说话了,他倒是同意皇帝说的,如今他自认是半个帝党,自然当仁不让的支持皇帝,再说,皇帝今日不是给了他偌大的好处吗?他也该回报回报。
“回禀陛下,臣也赞成……”更多的人站出来,同意加强人口的管理。
“那位卿家可还有其他不同的看法?”杨改革环顾了一圈,说道。
“回禀陛下,臣敢问,陛下要如何加强人口管理呢?”新任的左都御史陈于廷还是站出来说道了,他还是想体现一下自己的不同。
“这个……?……”杨改革听了陈于廷的话,似乎被问住了,拿起奏本又看了看,似乎这跟自己没关系,仿佛从上面找了一些字眼,又说道:“……加强人口的管理,这上面说的办法倒是有几条,刚才也念给诸位卿家听了,有行保甲法,……嗯,五户一保,五保为一大保……”杨改革念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在京畿行保甲法实在是不妥,这京畿乃是重地,焉能行这个保甲法?这岂不是说,京城随时要准备打仗?乃是四战之地?”陈于廷找到了一些值得说道的问题,说道。
“嗯,卿家说得不错……”杨改革点点头,貌似这个陈于廷有不小的进步,倒是能看到这里面的问题。
“……不过,这倒是如何加强管理的问题了,不是朕问的要不要加强管理……”杨改革倒是没太给陈于廷面子,先夸奖了一回,然后又说了陈于廷的不是。
“……”陈于廷一阵脸红,原本以为自己抓到了什么漏洞了,却没料到,皇帝会这么说。
“卿家如此说,想来也是同意加强人口管理的了?”杨改革问道,杨改革的目的是把加强人口管理的事给确定下来,为加强户籍管理开口子,至于怎么加强,怎么管,那是另外一码事了,杨改革的手段多得是,会逐渐的使出来,现在么,关键是搞定要不要的问题,所以,对于“擅自”歪楼的人,自然没什么好脸色。
“回禀陛下,臣也是赞成加强人口管理的……”陈于廷红着脸说道,今日他又出了一回糗,皇帝貌似还是比较针对他啊!不是说皇帝会看重他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陈于廷想不明白了。脑子里想起的是曹于汴那苍老的叮嘱。
“嗯,还有那位卿家对这个问题有疑问的?如果没有,那咱们君臣就讨论陈卿家提到的下一个问题,如何加强管理的问题……”杨改革倒是把加强管理和如何加强管理的概念给分开了,不让众人在如何加强管理的事上给自己拖延时间。
“回禀陛下,臣等赞成……”众臣都说道。
“好,朕对此事,也是十分赞成和支持的,此事,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说起来,京城聚集数十万逃难来的百姓,朕给了他们希望,就不能抛起他们不管,任他们自生自灭,如果是那样,那就是朕的过错,说起来,朕之所以大肆在京城大修沟渠,也就是想给这些逃难来的灾民一个求生的活计做做,让他们有事做,能自己养活自己,不至于因为饥饿而铤而走险,做下什么不可原谅的事,京城也才安宁,天下也才安宁……”杨改革解释道。
皇帝的这个解释一出,不少人都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好似才刚刚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陛下实乃是圣主明君,陛下实在是仁慈……”立刻又大臣把马屁送上。
“陛下圣明,天下百姓能得陛下庇护,实乃是几百年修来的福气啊!”更多的马屁送上。
“诸位卿家也不用给朕戴高帽,给他们活计,那是最基本的,但也不能保证就不出问题,这人口的管理,还是应该加强的,诸位卿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杨改革小小的发了一下威。
“回禀陛下,臣等都赞成加强人口的管理……”众臣皆道。皇帝拿出了这么高的一顶帽子来,更没什么要说的了。
“那就好,既然诸位卿家都赞成,那此事就这么定下了,那就说下个问题,该如何加强人口的管理……”杨改革说道,大前提定下来了,这就好办了。
众臣又是一阵议论,这个问题貌似也挺难的,刚才的那个保甲法,貌似比较不靠谱。
议论了一阵,杨改革又让众人发言。
施凤来依旧是当传声筒,完全照搬皇帝的话,没有任何新意。
其他的几个大臣也都没什么新意,无外乎不赞成使用保甲法,说道出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倒是众多朝臣的短板,众人倒是磨叽起来。
“启禀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户部尚书毕自严终于站出来了。
“哦,卿家有话只管说。”杨改革道,见毕自严站出来了,终于是松了口气了。
“回禀陛下,加强人口的管理,防止出现意外,这确实因该,但如何管理的事,臣觉得,万变不离其宗,不管用什么办法加强人口管理,总之,这户籍是不能绕过的一个东西,臣以为,加强人口管理,该当从户籍入手。”毕自严也是酝酿了许久,才说出这话。
户籍?众人又是一阵惊讶,难道皇帝的意思是说的户籍?加强人口管理实际就是加强户籍管理?这……,不少人是惊讶的看着皇帝,这就搞不懂了,皇帝这是要闹那样啊?
韩爌也是有着不小的惊讶,以他对皇帝的了解,知道皇帝不会没事随便乱说,见皇帝提到了户籍的事,想的是,难道皇帝还准备在户籍上有所动作?这可是个难度不小的事啊!不过想想,也不至于吧,即便是要对户籍的事动手,可未必就会有什么好结果,朝廷也不是没清理过户籍,不过那有用吗?还不是把以前的人口册抄一遍,应付了事,莫非皇帝还能亲自一个一个的查?但又想想以皇帝的精明,必定不会随口乱说,也不会随便乱动,一旦要对某事有所动作,只怕会铺天盖地,或者是层层叠叠,在别人还没搞清楚状况就把事情办下来了,或者不得不按照皇帝的路子走,皇帝既然说到了户籍,莫非,皇帝真的有了清理户籍的心?真的有了清理户籍的能力?韩爌不敢说看好皇帝做这个事,可也绝对不敢说轻视皇帝。
不仅韩爌这么想,更多的大臣也是这么想的,不相信皇帝是真的要清理户籍了,可也绝对不敢怀疑皇帝又清理户籍的能力。
“卿家说得倒是有点的道理,继续说,继续说……”杨改革高兴的说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不管如何加强管理,总之,不能绕过户籍,如果加强人口管理能和户籍之事联系在一起,则事半功倍,管理就能比较轻松了,也不用行什么保甲法,只需灾民到何处做工,出示户籍并在当地官府登记即可,如此朝廷就对何处有多少百姓,从哪里来,有什么底细一清二楚了,又如陛下所言,知道了有多少百姓,就可以从容的给百姓安排活计,该放粮的时候就放粮,即便是出了什么事,也容易找到事主,朝廷也不至于措手不及,茫然不知……”毕自严认真的说道,皇帝和他说的是户籍的事,今日皇帝却说的是人口管理的事,事有些不对,毕自严琢磨了半响,算是琢磨通了,立刻将人口管理和户籍联系起来。
第664章 修钟楼
小朝议上,关于加强户籍管理的事,倒是没什么人反对,虽然众臣心里都怀疑皇帝这是要清理户籍,可都觉得这事实在太难,基本不可能成功,可又觉得不该轻视皇帝,皇帝应该有这样的能力。
众臣的心思倒是复杂的,一方面希望皇帝不要清理户籍,毕竟如果真的清理出户籍了,那是要多交税的,但又想这件事成真,都想看看,皇帝到底有什么手段做成这件事,都想看看,皇帝怎么解决这个大明二百年都没解决的问题。说实话,到此时,众臣也没什么心思和皇帝对着干了,通过这么多的事,似乎逐渐的得出了一些结论,皇帝不好忽悠,和皇帝对着干的人都没什么好下场,也没什么事能难倒皇帝,要和威望如此之高的皇帝斗,没点魄力和能耐,还是别站出来的好,否则给皇帝三天两头的打脸,也是在没什么意思。连交税这件事都无法阻止皇帝,天下还有什么事能难倒皇帝?反对交税的人多不多?可如今天下人还不是乖乖的给皇帝交税?站在皇帝的对立面,实在是没什么胜算。
带着各种复杂的心情,众臣也没阻拦加强户籍管理这件事,倒是都静静的看着这件事如何发展,如果皇帝无心清理天下户籍,此事也就到此为止;如果皇帝有心清理天下户籍,必定还会有更多的手段使出来。学乖了的众臣,倒是都当起“观众”,当起了“酱油派”。
朝局倒是进入了一个难得的平静期,一切平静得波澜不惊,杨改革虽然也欢喜加强户籍管理这事成了,可也觉得,这事实在是太平淡了,没有一点刺激,没有一点压力,这人、这生活可真的是乏味,没有了以前那种为了前途、胜利而战的激情。
……
日子依旧是过得乏味和平静。
依旧是新的一天,依旧是乏味的。
杨改革也尽量让自己过得充实一些,可惜,总找不到“饷帝岁月”的激情,也找不到斗盐商,斗地主的“欢乐”。
“大伴,今日可有要紧的事?”杨改革有些懒散的问道。
“回禀陛下,正一真人张显庸求见。”王承恩见皇帝似乎闷闷不乐,也挺为难的,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样,听皇帝问起,连忙回答。
“哦,张真人啊?他可说了为何事来见朕?”杨改革稍稍来了一些精神,朔造一个“圣人”出来,这是杨改革如今可以玩的不多的“游戏”之一,说起来,这个游戏也快“通关”了,能玩的地方已经不多了,张显庸的事已经成功了大半,走上正轨,如不出意外,迟早会出成果的,也就是说,要不了多久,游戏就会“通关”,没得玩了,杨改革稍稍提起的一些精神,又迅速的萎靡下去了。
“回禀陛下,似乎是关于建钟楼的事……”王承恩赶紧回答道,上次皇帝也问他这样的问题,他说不知道,这次,他长了心眼里,还是在张显庸那里套了一些话出来,如此,他也好在皇帝面前回答,免得皇帝问起的时候自己说不知道,这是服侍皇帝的一种态度问题,服侍皇帝的态度,一定要专心,诚恳。
“钟楼?呵呵呵……,莫非,张真人也想建钟楼?”杨改革有些意外的说道。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个事。想了想,就说“……见。”
“奴婢遵旨!”王承恩连忙答应。
……
乾清宫暖阁。
“臣张显庸参见陛下!”张显庸工工整整的行礼。
“免礼,坐吧。”杨改革示意张显庸坐凳子。
“谢陛下!”张显庸连忙谢恩。
“真人来见朕,可是有事?”杨改革问道。面对着这个想修钟楼的张显庸,杨改革倒是想笑,也有些得意,自己不过是稍稍的给基督教一点颜色,张显庸就忙不迭的上套了。
“回禀陛下,臣有一事相求……”张显庸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他也是逼不得已才来的,琉璃斋广场上夷人教修了一座教堂,这不算什么,可偏偏还有一座钟楼,可以指点时辰,搞得如今路过琉璃斋的人无不要抬头看那夷人教的钟楼,看看什么时辰了,这无疑,夷人教一下子就聚集了天下人的目光,这对于传播夷人教是极为有利的,而他道教虽然得皇帝支持,可在这个方面,他觉得,还是比不上夷人教,夷人教能有的,他也该有,更应该力压夷人教一头,夷人教修一个,他就要修十个,百个,夷人教在京师修,他就得在整个大明修,一想到当初他和那个夷人一同在皇帝面前接受皇帝挑选的情景,张显庸的心里就不是滋味,他必须力压夷人一头才行。
“哦,真人有何事相求?”杨改革问道。虽然问过了王承恩到底是什么事,可该问的还是要问。
“回禀陛下,臣恳请陛下应允,应允臣也可以修建钟楼。”张显庸低着脑袋,带着些卑微说道,在皇帝面前,他可不是什么神仙,更不敢以“圣人”自居,他不过是皇帝的臣子而已。
“修钟楼?……呵呵呵……”杨改革笑了一阵。
“……那卿家打算如何修呢?要朕应允些什么呢?”杨改革一老早就猜到了这种可能,如今张显庸来找自己,也算自己没白忙活。
“回禀陛下,臣请求也像那夷人教一般,也修建能指示时辰的钟楼……”张显庸有些脸红的说道,他这样也算是赤裸裸的要好处了,在皇帝面前,实在是没脸皮得很。
“像夷人教那般修钟楼?”杨改革笑着问道。
“回禀陛下,是的……”张显庸把脑袋低下来,这般没脸皮的要求,他倒是越发的觉得不好意思了。不过,他也是在家煎熬了一段日子,是不得不来,眼见着那和他有竞争关系的夷人教成了天下人瞩目的所在,他如果不把这个势头压下去,只怕日后夷人教会迅速壮大起来。
“朕其实,并不阻碍真人修建钟楼,真人要修,只管修便是……”杨改革笑着说道,说实话,以如今道教的崛起,道教在大明境内,只怕会有一波不小的崛起,修道观什么的也是在预料之中的事,否则,就无法匹配道教的地位,既然会有一波道观的修建高潮,杨改革也不介意搭个顺风车,把钟楼,把钟这个能指示时间,把这么一个机械的玩意推销到大明的任何一个角落,想张显庸见到琉璃斋的那个钟楼了,必定坐不住,也要跟着建的,既然要建,杨改革觉得,有必要让这钟楼和钟成为道家建筑的标准配置。乘着这一波风,机械,钟这个玩意,只怕会很快刮进大明朝的每一个角落,推广科学,推进社会的进步,有时候,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办法,可能会更加的奏效。
“呃……,臣谢陛下隆恩!”张显庸有些意外,这么容易就答应了,皇帝还是颇为照顾他的啊!张显庸倒是感动不小。
“对了,朕听汤客卿说,他们那边的教堂,也就相当于道家的道观,几乎只要是稍微大一点的教堂,都会有这种东西,为的就是吸引人们的目光,便于传道,此方面,真人不妨多和汤客卿他们学学……”杨改革也是有话说话,没有云遮雾罩。
“臣遵旨!谢陛下指点……”张显庸感动得很,皇帝还真的是照顾他道家的。
“卿家今日来见朕……可是怪朕,为何要在琉璃斋广场上为夷人教修一座教堂?”杨改革又说道,以如今杨改革的威望和能力,很多东西,都是可以直说无妨的,倒是不用再打锋机,不用那么太累。
“回禀陛下,臣不敢……”张显庸了连忙站起来,皇帝这么说,他可站不住了,他在外面被人尊称为神仙,他渴望做圣人,可他知道,他的一切都来源于皇帝,在皇帝面前,他什么都不是,他那里敢对皇帝有半点微词?倒是吓着了。
“坐吧坐吧……”杨改革依旧是笑着说道。
张显庸被皇帝示意,又有些拘谨的坐下,有些忐忑了。
“朕之所以让夷人在那里修一座教堂,实则,是朕承了他们的情,承了他们的情,朕就必须得还这个情,朕的意思,卿家可懂?”杨改革说道,这些话,杨改革本来不打算说的,不过想想,还是说出来比较好,直接了当比较符合自己的习惯。
“陛下大德。”张显庸有些忐忑的答应着。
“其实,还有一层意思……”杨改革盯着张显庸,淡淡的说道,这些事,杨改革现在也不怕说给张显庸听,这些事现在说破了,可能有些伤人,可杨改革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话越早挑明越好。
“恳请陛下教诲。”张显庸有些紧张的说道。
“实则,也是朕想通过此事鞭策道家……”杨改革挑开了把这件事说明了。
“……陛下……”张显庸忐忑激动得再次站起来。
“坐……,坐吧……”杨改革再次让张显庸坐下。
张显庸开始流汗了,皇帝居然把这个事如此直白的说了出来,张显庸十分的不自在,想起的是当初皇帝在他和那个夷人之间挑选的场景,他和夷人教之间有竞争,他自己是知道的,不然,也不会夷人教修了个教堂,他眼巴巴的就跟着来见皇帝。偷偷的看了一眼皇帝,只觉得压力份外的重,见皇帝示意他坐下,又不安的坐下。
“……朕知道,道家必定会大起,随着道家的崛起,崇道只怕也在所难免,而道教崛起,也就必定会有一批趋炎附势之辈投靠道家,道教内部难免良莠不齐,……真人也应该知道历史上数次崇佛,毁佛的事吧?被捧得太高,容易得意忘形,得意忘形,就往往会迷失本性,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饭,是干什么的,作出一些人神共愤,法理不容的事来……朕不希望道家走上这条路,所以,朕给道家找了一个鞭策者,就是夷人教,朕希望道家能时时自省,能时时记得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每到了骄傲自满的时候,多看看身边还有一个鞭策着,避免让自己犯错,朕想,这对道教可能更好一些……”杨改革说道。
“陛下!……陛下对我道家的大恩大德,实在无以回报,唯有肝脑涂地,以报圣恩。”张显庸听着皇帝的话,倒是从忐忑和不安变成了感激和内疚了,一声陛下,就跪到地上去了,他确实有那么一点怪皇帝的意思,不过是不敢表露出来,如今听皇帝说道事情的原委,感动得一塌糊涂,至于是装的还是真心的,这个就无法分辨了。
“真人无需这般,快起来吧……”杨改革已经习惯了别人跪拜大礼,对于这种跪拜大礼的抵触,已经淡了很多。
“谢陛下成全……”张显庸感动的热泪盈眶,谢过了恩,这才起来,眼睛里,可以看到感动的泪水。
“倒是不用谢朕,只要道教能谨守本份,不忘记自己是干什么,能干什么,朕就欣慰了。”杨改革说道,和张显庸彻底的把这事说破,杨改革觉得,现在可能有些不适,可从长远来看,却是有必要的,每次打锋机,每次都和别人猜谜语,云遮雾罩,杨改革觉得,实在没什么必要,也太累,自己如今又了这方面的本钱,倒是不怕被事说开。
“谢陛下指点,臣谨记陛下的教诲,一定从严要求门徒,对于敢败坏道家声誉者,绝不手软……”张显庸是真的感动了,也是真的出了一身冷汗,如今,他一直都沉浸在功成名就的巨大荣耀和喜悦之中,都处在众人的追捧之中,这心,确实有些飘了,如今被皇帝一提醒,把事一说破,这心里才骇然,都说福祸相依,今日之荣耀,如果不注意,不警醒,他日难免会有大祸临头,他实在是太得意忘形了。
“嗯,卿家能理解朕的心就好……”杨改革看着一脸醒悟的张显庸,觉得自己这番话可能没白说,想了想,又道:“……那卿家说说,道家该做什么,该干什么?什么才是道家的本份?”杨改革边说,眼睛边盯着张显庸,丝毫没有放松。
“恳请陛下指点……”张显庸躬身,认真的回答道,他现在的内心,震荡得厉害,其他的不敢说了,也只能一切听皇帝的。
“自然是证道,为天下人证道,为求道而孜孜不倦,就是道家的使命……,这一点,朕希望卿家能谨记在心,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杨改革说道,杨改革倒是想把道教改造成一个“科学教”,淡化宗教的色彩,毕竟,宗教和科学有着不小的冲突。
“臣谨记陛下的教诲,陛下的教诲,就是我道家的准则,就是我道家的戒律……”张显庸认真,诚恳的说道。
“嗯,希望道家能谨记这一点,……对了,说到证道的事,朕倒是想起来一件事。”杨改革忽然想起了什么事,又说道。
“敢问陛下,乃是何事?”张显庸连忙问道。
“卿家想过吗?道乃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是伴随世界而生,伴随世界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大道不受天地,人文的影响而存在,也不受国界的影响而存在的……”杨改革想起来一件事,觉得有必要跟张显庸提一提。
“回禀陛下,是的,大道亘古存在,不因人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消亡而消亡,臣等说是证道,实则,不过是发现已有之道,证明道之存在而已,不是创立一个大道,也不是改变大道……”张显庸立刻说道。
“不错,是这样的,所以说,道不受国界,地域限制,可真人想过没有,如果真人耗费巨大精力所证明的大道,就这么白白的被他国所用,被他国所知,这后果会是什么吗?”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可能会对我大明不利……”张显庸有些惶恐了。
“是的,朕也是担心这个,……大道无国界,人人可证,可证道之人,却是有国界的……,此话真人不妨多考虑一下……”杨改革说道,这话说白一点,就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科学技术无限制的扩散,对于明朝这么一个对外部国家过度友好的国度,可是很危险的。
“臣领旨,谨记陛下的教诲,一定会注意此方面的问题。”张显庸很快就理解了皇帝的意思,说是他道家证道,实际,还是皇帝在背后支持他的,要没皇帝支持,他也不可能有今天,日后更不可能有什么成就,把皇帝辛辛苦苦弄出来的东西白白给外人用,这肯定是不行的。
“嗯,既然卿家知道了,朕也就不多说了……”杨改革放下心来。
又和张显庸聊了一会,张显庸才告辞,说的是一些关于西洋传教的事,把个张显庸说得眉开眼笑。
等张显庸走了,杨改革又有些无聊了,张显庸的“游戏”,也快通关了,要不了多久,也就没得玩了,杨改革觉得,这日子只怕是没法过了,没有激情的日子,实在是难熬啊!
又盘算了一阵凭借着这一波道教的崛起,需要多少大钟的事来。这钟场的生意,只怕会跟着好起来,这些机械的玩意会迅速的被世人所知,盘算到这里,杨改革又是一阵小得意。
第665章 源头
依旧是乏味的一天。
杨改革依旧重复着每天的日子,起床之后,就开始处理公务。
批改了一些奏本、作业之后,杨改革皱起眉头来。这天气似乎也是越来越冷了,杨改革有所感悟,停下手里的工作,出了暖阁,抬头望向天空,天空有些阴沉,伸手摸了摸空气,有些冷了。
“陛下,小心着凉。”王承恩忙不迭的送上来意见披风。
“天越来越冷了啊!”杨改革感叹道。
“是啊!陛下,这天是越来越冷了。”王承恩回答道。
“去请孙师傅来一趟。”杨改革想了想,下决心道。
“奴婢遵旨,这就去。”王承恩答应道。
吩咐过王承恩,杨改革又伸手在空气中摸了摸,稍即就转身回了暖阁。
……
暖阁。
孙承宗来的很快,平台到乾清宫很近。
“臣参见陛下。”孙承宗行礼道。
“免了……”杨改革道,神情有些凝重。
“谢陛下!”孙承宗看着心事重重的皇帝,有些疑惑,不知道皇帝心里想什么。
“如今是越来越冷了……”杨改革感叹着说道。
“是啊!陛下。”孙承宗回答道,如今却是越来越冷,这身上的衣,不知不觉就厚了不少,已不复先前的单薄。
“他们两个呢?如何了?”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还在磨练中,此刻正在和秦都督,满都督练习对抗……”孙承宗说道。
“哦……”杨改革哦了一声,“队友”们在练习对抗,培养默契,这是毕业前最后的学业了,学过了这个,那两个新“队友”,也就该上路了。
“练习得都还好吧?”杨改革皱皱眉头,随口问道。
“回禀陛下,一切还顺利……”孙承宗看看皇帝,大致也知道皇帝为什么皱眉头了,这事,他也皱眉头。
“唉,如今已经越来越冷了,都十月了,也该让他们两个上任了,到地方还得要一些时日去熟悉环境,磨合部下。”杨改革说道。
话虽然没头没尾,不明白的人听了一塌糊涂,可孙承宗知道,皇帝这是要放这两个人出去了,时日不等人啊!
“是啊!陛下,早些上任也好,和部署磨合还是需要一定的时日的,不然,将不知兵,兵不服将,日后指挥起来,怕是要出大麻烦的……”孙承宗说道。
“嗯,孙师傅说得不错,是该放他们出去了,那孙师傅觉得,以他们两个的能力,去哪里比较适合呢?”杨改革又问道。
“这……”孙承宗语塞了,也皱起眉头,这可真的是个难事,孙承宗也不知道这是多少次为这事犹豫了,按理说,该洪承畴去大同比较好,毕竟那里更缺一个有大局观的人,但去辽东也不是不可以;同样的,卢象升去大同也是可以的,去辽东也是可以,到底让两个人去那里,实在是下不了定论。
“……还请陛下圣裁!”孙承宗皱着眉头,叹了口气,这个问题,还是交给皇帝比较好,他实在不知道推荐那个了。
“呵呵呵……,也罢,就朕拿主意吧。”杨改革也为这事烦劳,也不容易拿主意,但这问题还是回到了自己身上,杨改革笑了笑,圣裁就圣裁吧。
“……”孙承宗一阵无语,这事也只能靠皇帝圣裁了,也感叹,皇帝不知道从哪里找来这两个人,对于带兵都似乎有着很强的天分,简直就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人才。
杨改革收起笑容,脸色倒是越发的严肃起来,似乎是下了巨大的决心,对王承恩道:“大伴,朕有重要的事和孙师傅谈,清理一下周围,别让人听去了。”
“奴婢遵旨!”王承恩立刻答应道,皇帝有大事要清场了。
清场很快,待王承恩再回来的时候,周围已经没人了。
孙承宗静静的等待着皇帝发话,不知道皇帝会说个什么样的事来。
“孙师傅坐吧。”杨改革理了理自己的头绪,说道。
“谢陛下!”孙承宗稍稍的躬身,也就坐了下去。
“那两人也即将出去了,这件事,朕思量着,还是跟孙师傅商量下,看到底如何办才更好,此时不做下决策,他们到了外面,反而有所不适,会坏了谋略。”杨改革把话头敞开了。
孙承宗认真的听着,他和普通大臣不一般,和皇帝对话,倒是不拘谨,倒是相当的从容淡定,是敞开了心扉和皇帝交流的,这种和皇帝的关系、态度,也就孙承宗一人而已。
“敢问陛下,是何事?”孙承宗问道。
“孙师傅可记得,前一段日子,朕和孙师傅说过得活佛的事?”杨改革逐渐的把事挑明。
“回禀陛下,臣记得,如臣没记错,好像是和圆悟大师有关。”孙承宗回答道,很奇怪,皇帝为什么会说这个事。
“不错……,孙师傅也知道北方战局如不出意外,当是我踏平辽东,横扫大漠……”杨改革说道,看了看孙承宗。
“回禀陛下,是的,如不出意外,当是如此……”孙承宗说道。孙承宗更加奇怪,怎么这好好的,又从活佛说到北方战局了?
“朕觉得,虽然我朝北方之战有较大的把握,可对于这西方的谋略,一直有些含糊不清,或者说,想当然。”杨改革说道,倒是不吝啬的批评自己,和孙承宗说话,没有什么顾忌,有什么说什么。
“陛下,这……,陛下是说,乌斯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