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禀陛下,臣以为,应该极力的阻止东虏西进,一旦东虏西进,则东虏又是死灰复燃,复了元气了,于我朝大不利……”施凤来依旧是第一个说道,说得倒是规规矩矩,貌似十分的有道理。

“回禀陛下,臣以为,也应该极力阻止东虏西进,一旦东虏西进,则整个大草原都是东虏的跑马场,我朝先前最为担心的事必将发生,臣以为,应该加大压力,策应林丹汗,万万不可让林丹汗被东虏吞掉了……”韩爌也出来说道。

“回禀陛下,臣也赞成援助林丹汗……”更多的大臣都说道。这件事,在朝中的看法基本一致,那就是万万不可放东虏西进,一旦东虏西进,那早先皇帝最为担心的事就要发生了,东虏从大明朝几千里边墙任意一点叩关,明朝将无法防御,时时处处处在挨打的份上,要发生这种事,那可真的是明朝的悲剧,所以,一听皇帝说林丹汗求援助的事,言辞倒是都差不多。

“嗯,东虏西进这是必定不行的,一旦东虏西进,则我朝又处于被动了,这几千里边墙,可就成了筛子了,处处设防,等于出处不设防,东虏之贪婪,可不是林丹汗可比……”杨改革说道,林丹汗求援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已经是接二连三的发生了,杨改革凭着这些求援信,都可以想象林丹汗的境地,林丹汗就是一个悲剧,注定的悲剧,杨改革向来是这么认定的。

“……既然诸位卿家都觉得该继续援助,那就继续援助把,这次,林丹汗可是狮子大开口,要了不少东西呢……,银十五万两,大内造两千杆,箭……,粮……,布”杨改革看了一眼这要求援助的名单,说道。

听说了要十五万银子,众人又议论起来,虽然现在看来,十五万不算很多,朝廷给得起,可有人觉得,林丹汗要求得太多了,除了银子,还有火枪,粮食,布匹,可是什么都要。

“启禀陛下,臣以为,我朝虽然和林丹汗有盟约,蒙古草原也绝不可失,可林丹汗这口,也开得太大了,臣以为,不该给这么多,也要让林丹汗知道,我大明的钱财,得来也不容易,俱是百姓的血汗累积起来的。”有人见要给这么多钱,不乐意了,开始建议皇帝减少数量。

“启禀陛下,臣……”有人出来支持这个说法。

“嗯,不错,说得也有道理,还有那位卿家有不同意见吗?”杨改革听了众人发言,也没表态,而是问还有没有要发言的。这件事,看上去不是什么大事,以前也有先例,循例就可以了,杨改革大可不必把这事拿到小朝议上来说,可实则这事牵扯到北方战略,这整个战略的进度,就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上,进度过快,则要施展手段,平衡一下,延迟一下事态的发展,如事态发展太慢,则要施展手段,稍稍的推进一下事态的发展,总之,只有事情按照自己既定的节奏走才行,至于钱多钱少的问题,这个杨改革倒是没太在意,银子和大片的土地,和消灭东虏,消灭林丹汗,甚至解决西藏问题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孰轻孰中,自然不用说,讨论银子和物资支持的事,其实不过是表皮问题。

“启禀陛下,臣以为,以其支持林丹汗和东虏对阵,徒耗银钱,不如我朝出兵,剿灭东虏,如此,则可不必给林丹汗银钱的,不知陛下……”又有人如此提议道。

“……陈大人,这坐山观虎斗都不懂,居然要亲自上阵?难道大人不知,我朝出兵要多少兵费,支援林丹汗要多少兵费吗?”杨改革还没批评这个大臣,旁边就立刻就有人对这个大臣进行批评了,如今的大臣们的眼界也好,心思也好,经历了这么多的事,也都稍稍的摆正了一下,习惯了皇帝的做事逻辑,也都习惯在说话、办事之前过一下脑子。这个改变虽然很小,可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候的水准,却是提高了不少,那种夸夸其他,说话不经脑子的言语,倒是越来越少了,言之有物,逐渐的成为这朝堂上的新宠。

这个官员貌似是新晋的,杨改革看着面生,仔细看看,他好像就是曹于汴的后继者,好像叫陈于廷,是个地地道道的东林党,难怪说话这么不靠谱,想这些官员被自己调教了这么久,多少有些长进。

见有人批评新晋者,不少人都投去目光,似乎是在注视这件事。

“……”这个被批评的官员,有些急了,有些面红耳赤,他没想到,朝堂上,居然会有人批评他,更让他没想到的,居然是大家都不看好他的意见。

“……陈卿家刚上任,于以前的事还不熟,对很多事都不了解,这不怪卿家,卿家以后要多听,多看……”杨改革说道。

“臣遵旨!”陈于廷面色有些尴尬的答应道,他接曹于汴的班,曹于汴亲自找他谈过,具体说了些什么,没人知道,但想必他也知道他这个位子得来的原因,想必曹于汴也对他有所交代,所以,以弹劾犀利著称的陈于廷见皇帝开口,倒是立刻安生下来,没有和皇帝顶牛。

“关于出兵的这个问题,朕以前说过,如今再重复一次,我朝如今维持对东虏的压力,已经比较吃力了,深入内陆和东虏打仗,实在是我朝的短板,胜算实在是不大,还需要再谋划谋划,所以,目前还是尽量以围困,骚扰,对东虏施加压迫为主,决战的时机,还未成熟,所以,林丹汗那边,还是要支援的……”杨改革又解释了一次,边说边看那个曹于汴的接班者,杨改革觉得,这家伙的档次貌似比曹于汴低了不少,具体低在什么地方杨改革也说不出来,反正就是觉得低。

“……陛下圣明……”听了皇帝的解释,陈于廷依旧是有些尴尬的回答,他可不是个容易服软的人,可面对皇帝,他却不得不服软,甚至眼神里还有一丝丝惧怕的意思在里面,他想起了曹于汴对他说的话,皇帝的所思所见,一定比他高了不知道多少倍,和皇帝打交道,要学会持中,要学会有事说事,说话做事要靠谱,不然,皇帝是看不上眼的,每次想到衰老得厉害的曹于汴似交代后事一般的给自己说的那些话,陈于廷的内心就觉得恐惧,能让曹于汴这么固执的人信服,改变看法的人,绝对不是一般人。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吧,我朝依旧答应他的要求,给东虏施压,好减轻他那边的压力,依旧答应他的要求给他支援,另外在他要的基础上,再加二成,就说是朕送给他的,既然他和朕联合,朕就不会让他失望,希望他也别让朕失望……”杨改革毫无表情的说道。

众臣听了皇帝在那个的基础上再加二成,都有些莫名其妙,甚至觉得有些诡异,都只是嫌钱给的多,那里有嫌钱给的少的呢?还要加二成?

“敢问陛下,这是何意,可否为臣等解惑。”也有大臣不理解,立刻问道。

“呵呵,朕刚刚不是说过了吗?我朝和林丹汗联合起来对付东虏,既然是联合,那么,朕自然是不会让他失望的,当然,也要告诉林丹汗,希望他也别让朕失望……”杨改革干笑了几声,然后重复了一下自己的意思,特意强调不希望林丹汗让自己失望。

众臣面面相窥,不知道皇帝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陈于廷习惯性的想张嘴说话,可几次张嘴,都想起曹于汴给他的忠告,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又想起皇帝刚刚的话,让他多听,多看……,陈于廷的话还是没问出来。

面对这么一个有些诡异的理由,众臣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为了显示皇帝慷慨?还是显示明朝大方?还是别的目的?

杨改革自己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如今的林丹汗实在太悲剧了,遇到后金,完全就是送肉的主,自己要是不给他支援,只怕这家伙会给逼急了的后金咬得遍体鳞伤,恐怕支撑不了多久,这和杨改革的战略是不符的,怎么的,也要支撑到明年去再说;给他支援,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想把林丹汗绑定在辽东,绑定在锦宁,让他和后金之间避无可避,只能不断的摩擦,流血,要是林丹汗被东虏打疼了往西跑了,可杨改革的算盘可就打不响了,当初杨改革和林丹汗之间的协议,就是物资只能在锦宁那里接收,因为明朝自己也缺粮食等物资,内地边墙是没有粮食给他的,要给,只能走海运,走海运,自然只能到锦宁去拿粮食等物资了也就是这个原因。蒙古实在太大,靠近辽东的这一块呆不下去了,林丹汗还可以到别的地方去避风头,如果不用利益把林丹汗牵制在辽东,只怕林丹汗早跑了,这辽东就剩下两家了,这围堵后金的战略,可就提前出了一个大口子,这种情况是不能发生的;当然,杨改革还有那么一点点的私心……

又处理了几件事,小朝议也就散了。

……

散了朝的杨改革见刚下过雨,雨过天晴,空气显得格外的清新,也就有了想到处走一走的心思。

陪着杨改革走的,是孙承宗,王承恩跟在靠后一些的地方,其他人又跟他较远。

“孙师傅,看来,这辽东的局势,是越来越不稳了。”杨改革有感而发,林丹汗这才多久,就不顾脸皮,第二次来求援,可见林丹汗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

“回陛下,是的,辽东局势,确实需要稳定下来,至少在今年需要林丹汗钉在那个地方,万万不能让林丹汗挪动。”孙承宗说道。到了此时,孙承宗才说出了心里话,在朝议上,孙承宗基本都不开口的,有些事情,开口了就难免要落下口舌之争,不开口,就免去了是非。

“呵呵,确实,如今确实需要林丹汗钉在那个地方,……呵呵,如今只怕林丹汗也是十分的恼火,走了就别想拿到一分支援,还得丢失地盘,不走么,就得和东虏死拼,想必他也为难啊!如今这么急的问朕要支援,只怕也是起了要走的心思了……”杨改革笑着说道,站在大局上看问题,自己会得出很多不一样的结论,林丹汗的一举一动都在杨改革的眼皮子底下,林丹汗想什么,做什么,杨改革不难猜到,林丹汗给自己出了个难题,杨改革顺手又给林丹汗还了一个难题,你狮子大开口问自己要支援,而且还如此密集的要,那自己干脆再给你加两成,杨改革倒是要看看这林丹汗如何接招,虽然看似是一件平常的事,实则,也是两个人隔空过招了。

“……陛下说得是,林丹汗如今确实是进退为难,陛下这一手,确实妙,顺手推舟,林丹汗如今只怕更为难了……”孙承宗肯定了皇帝的说法,这才是这件事真正的内幕,这事,知道的人不多,此处的内幕和说法和跟先前小朝议上的说法完全不一样。

“呵呵呵,林丹汗此人也算是有雄心大志之辈,奈何生的不是时候,遇到了东虏这个克心,只怕会蹉跎终生,……今日他来要支援,只怕也管不了多久,又会来要的……”杨改革笑着给林丹汗一个评价,顺带又断定林丹汗还会来要钱。

“陛下说得极是,林丹汗进退两难,退了就别想得陛下的支援,损失了大笔银钱物资支援,不退也损失极重,如今这笔钱,确实只能压一段时日,想还会来要的,不过,即便是再来要,想也不打紧,关外离下雪的日子,也要不了许久了,到了下雪之后,林丹汗的去留,已经不重要了,算起来,林丹汗也就顶多还来要一两次罢了……”孙承宗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很多事,孙承宗都是和皇帝直接协商的,知道的东西,特别是在军事上,不是普通大臣能比的,说的内容,最贴近事实。

“呵呵呵,孙师傅说得极是,要不了多久就要下雪了……,最多不过是再给两次罢了,朕还是给得起的,朕不光是要给,还得给他加点,朕倒是要看看,这林丹汗能不能下得了那个决心,舍弃朕的支援不要,……呵呵,不过是百十万的银币,朕还给得起……,就看林丹汗有没有这个能耐要了……”杨改革笑着说道。为了把林丹汗吸引在辽东和和后死磕,杨改革可是舍得下本钱的,要说这份钱,要以前的杨改革给,杨改革可会肉疼很久,还真的就给林丹汗给难住了,可对于现在的杨改革,真的不算什么,有银行在手,还怕没钱花?

杨改革和孙承宗交换了一下看法,对于得出的结论还是比较高兴的。想了想,又说道。

“孙师傅,说道这北方的战略,朕倒是想到一个问题……”杨改革想了想,说道,杨改革准备把“活佛”的事跟孙承宗说一下,听一下孙承宗的意见,不过,话到嘴边,杨改革又打住了,有些问题,杨改革现在还没想好,觉得现在说出来还不妥,话到嘴边,又收了回去了。

“哦,敢问陛下是何事?”孙承宗问道。

“是关于户籍的事。”杨改革改口说到。

“户籍?不知陛下指的是?”孙承宗不解的问道。

“朕在想,既然要推广这户籍,那么,明年的大战之后,这关外必定会有大批无主的耕地,朕的意思是把这些地卖掉,大规模的卖掉,不仅仅是如今这种组织商团去开发的模式……”杨改革想了想,说道。

“……陛下的意思是,没有户籍就不准买地?”孙承宗是知道户籍的事的,知道皇帝有意推广户籍,将很多“权利”和户籍挂钩,“逼迫”大明朝的老百姓不得不如实的给自己上户口,从而使朝廷可以准确的获得人口的数据,真实的人口数据,好处相当的多,除了很多隐匿的人口、地将浮出水面之外,还有比如盐税的事,也是大有好处。见皇帝把北方的事和户籍提到一起,立刻想到了这么一说。

“不错,朕的意思是,日后北方的地,包括海外的地,都只能卖给有我大明户籍的人,……户籍这个东西,日后必定是个好东西,在很多方面,必定是一个无往而不利的利器……”杨改革说道,活佛的事没说出来,这个事,也算是大事了。

第656章 开始落实户籍政策

孙承宗见皇帝谈到了户籍的问题,谈到了关外、海外土地的问题,愈发的严肃,这个问题,虽然现在看不那么起眼,实际,关系到大明朝未来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问题。

户籍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户籍问题,伴随户籍捆绑而来的,则是一系列的权利和相应的义务,这个问题,往深处想,实在是够震撼人心。孙承宗看着有着淡淡思绪的皇帝,想的是高瞻远瞩也莫过于此了。

“陛下深谋远虑,户籍之事,实乃是重中之重,没有户籍不能买地之事,可行,……陛下这是要开始推行户籍了?”孙承宗说道,户籍的事皇帝前一段时日和他谈过,当时谈得比较笼统,也还没有正式的开始执行,还只是一个说法,见皇帝说这个,孙承宗知道,皇帝是要开始推行户籍政策了。

“深谋远虑不敢说,有些事,必须在朕手里做出来才行,朕既然生到了这个世上,又身为我大明的皇帝,就注定了要承担起这份责任。”杨改革淡淡的说道,说着这个,思绪其实又飘到别的地方去了。

“……”孙承宗默然了,看着有着淡淡思绪的皇帝,心里更是有着说不出的滋味,他也是活了好几十年了,实际说起来,也就当了这位皇帝的左膀右臂这一两年才活得最精彩,如此之多的事在自己的手里一件一件的编织出来,对后世的影响可延绵百年乃至数百年。太多的事,是他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如今,却也一件一件的做了出来,或者即将去做。很多东西,是他以前根本无法企及的,也只有跟着这位年轻的皇帝之后,那些他以前根本无法企及的东西才逐渐的露出清晰起来。很多东西,在孙承宗看来,根本就是模糊一片,也就是在这一两年,这看向很多东西的视线,才逐渐的清晰起来。看着年轻得过分的皇帝,孙承宗除了感慨,就只能感慨。

“大伴,去把毕自严召来,朕有事,另外,把小顺子叫来,朕有事……”杨改革忽然转身对王承恩说道。

“奴婢遵旨!”王承恩立刻答应,然后去安排了。

下过了圣旨,杨改革又继续漫步,在这个雨后天晴的好日子里,空气格外的清晰,人的思维,也格外的顺畅。

孙承宗依旧陪着皇帝漫步,听见皇帝召毕自严,知道皇帝要安排具体的事了,看样子,还是和户籍有关,把层次说低一点,就是和关外的地有关,再把层次说地一点,就是和关外的战事有关。这一系列的谋划,层层相扣,环环相连,会走向何方,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外人焉能知晓?也只有等到水落石出了,外人才会惊叹,原来如此。

“孙师傅对佛教有多少了解?”杨改革走了一会,忽然问孙承宗这个问题。

“佛教?回禀陛下,臣也有所涉猎,不知陛下要问什么?”孙承宗见皇帝问这方面的问题,倒是专心的准别给皇帝解释,皇帝虽然高瞻远瞩,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眼光,可也还毕竟年轻,对很多知识还是有所欠缺,在这个方面上,孙承宗才觉得,自己或许才对得起皇帝叫这声师傅。

“前些日子,那个圆悟大师来见朕,说了一些关于佛的东西,朕听了,倒是觉得有点意思……”杨改革笑着说道,做“活佛”的事杨改革还没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如今,也只能给孙承宗稍稍的提一提。

“……”孙承宗不知道该如何接话了,以皇帝的心性,可绝不是一个会受到佛法影响的人,纵观皇帝做的事,皇帝的想法,无一不是立于天地之间,向天地争命,创百世之先的,和佛离得可不是一般的远。

“……孙师傅对喇嘛教有了解吗?”杨改革见孙承宗无语,又问道。

“回禀陛下,也知道一些,有所涉猎。”孙承宗又答道,在这些地方,就显出他的用处了,进士出身的人,一般的涉猎都比较广的,知识面相当的丰富,进士的含金量可是相当的高的。

“……陛下可是说草原上那些喇嘛?”孙承宗好像忽然想起什么来,又说了这么一句。草原上的事,能搞到如今这个境地,实际,喇嘛教也在里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说白一点,就是掺乎着争权夺利的事。这些事,因为关系到军事,关系到关外的局面,所以,孙承宗对这方面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听见皇帝问起,立刻想到这方面来了。

“嗯,孙师傅对这些喇嘛如何看?”杨改革问道。杨改革对那些搞事的喇嘛没什么好印象,草原上林丹汗忽然发疯的四处杀人抢东西,把明朝的“篱笆”打成筛子,除了和气候有关,实则,也还和那些喇嘛有关,宗教在掺乎和推动者草原上的巨变。杨改革的策略里,也没把他们当成什么事,更是对他们有成见,更没想过借助他们的能量,如果那些喇嘛和自己的计划有冲突,杨改革不介意用人头堆积起一座座“京观”,如果他们及时的收手,知道进退,自己也不妨给他们一片生存的空间,也没想彻底的把他们连根拔起。不过现在,杨改革的想法变了,这些喇嘛,看起来,也还是有用处的。

“那些人?搅风搅雨,推波助澜,对我朝来说,有巨害……”孙承宗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各种情报,草原上的事,孙承宗可以做到一览无余,以前很多不清晰,不明白的事,如今全在孙承宗的眼皮子底下,那些喇嘛做的事,孙承宗自然也知道,对那些喇嘛,自然没什么好感,宗教之争引起了草原上的大冲突,混合了其他因素,逐渐的演变成了大屠杀,演变成了剧烈的战争,大明朝养了一两百年的“篱笆”就这样没了,损失之大,难以估量,要孙承宗对那些人有好感,实在是好不起来。

“呵呵,确实如孙师傅所言,那些喇嘛推波助澜倒是一把好手,都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可朕觉得他们未必有这份慈悲……”杨改革笑着评价道。杨改革又想起了自己对那个老和尚的态度,不是杨改革对佛们有什么偏见而不待见佛门,实在是好不起来。

“回禀陛下,要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我东土佛门倒是做得不错,远比那喇嘛教强多了……”孙承宗说道,见皇帝说道了本土的和尚,又说道草原上的喇嘛,立刻对两者进行了比较。

“……这个倒是不错,我东土的佛门没有掺乎世俗的权利,自然显得平和得多,以慈悲为怀,也说得过去,那喇嘛教掺乎世俗的权利,这推波助澜起来,和慈悲二字,实在是相差甚远……”杨改革笑着说道。

“陛下说得是……”孙承宗道。

“……陛下谈那些喇嘛,莫非,陛下对那些喇嘛有什么新的看法,或者,需要调整一些策略?”孙承宗忽然想到,皇帝也不会无缘无故的说这些,如今皇帝对北方战事的关注,是格外的用心,说到喇嘛的问题,孙承宗觉得可能和这个有关。

“嗯,确实可能要调整一些策略,不过,具体如何应对,朕现在还没有一个成型的想法,还在考虑到底如何办……”杨改革承认道,关于活佛的事,涉及面确实比较广,一时间,杨改革也没一个具体的办法,做活佛的事,也就暂时说不出口。

“呃……”孙承宗也不敢再问了,想如果真的要调整策略,只怕会有相当大的调整,如今对待那些喇嘛的政策,很简单,是敌人的,消灭;不是敌人的,也不管太多,不管是敌人也好还是“自己人”也好,都不能对大明朝产生危害,都不能抢夺大明的利益,不然就都是“敌人”。

……

正说着,王承恩禀报,小顺子到了,不多时,又禀报毕自严来了。

王承恩在皇帝身边伺候着,稍稍落后皇帝一些一些,小顺子则又在王承恩的身后,另外一边,则是孙承宗和毕自严。

“也难得遇到今日这般清新的天气啊!……”杨改革倒是先说起天气来,北京城晒了几个月,飞沙落土的事,就连这皇宫大内也难免,遇到这种清新的空气,实在是难得,不夸一下是不行的。

“……”

“……那是……”

“回陛下,今日确实是个好天气,京城里难得有如此的好天气……”

毕自严多说了几个字,孙承宗一字未发。只有小顺子的话最多,当然,王承恩也没说话,王承恩一般只有在接旨的时候才说话,其他时候,皇帝没问他,他是不搭话的。

“银钱的事,户部可有难处?”杨改革夸过了天气,开始说正事,找了一个话题作为切入口。

“回禀陛下,陛下可是问支援林丹汗的银钱?”毕自严见皇帝问的是户部的事,连忙答应道。

“嗯……”杨改革嗯了声。

“回禀陛下,如今户部银钱还算充足,一二十万的开销,还支撑得下来……”毕自严连忙答应。

“嗯,支援林丹汗的开销,都从朕这里出,无需户部掏钱……”杨改革说道。

“……臣遵旨!”毕自严有些纳闷了,见皇帝问起银钱的事,还以为皇帝是要户部掏钱去支援林丹汗,没想到,还是皇帝自己掏钱。既然还是皇帝自己掏钱,那皇帝还问这个干吗?岂不是多此一举?

“毕卿家对辽东的战事如何看?”杨改革又笑着问道。

“回禀陛下,我朝占优势,胜算较大,可以压制东虏,但要想决胜,时机还不成熟……”毕自严更加纳闷,他知道的都还是皇帝告诉他的呢,皇帝还怎么问他?这事不是该问孙阁老吗?他可真的就是外行了。

“呵呵,那卿家可想过,打仗打完了的事?”见毕自严一脸的郁闷,杨改革笑着问道。

“……打仗打完了?这,陛下……,那自然是横扫东虏,收复失地,一雪前耻,我大明武功赫赫。”毕自严又说道。

“那辽东投资的事,又进展得如何了?”杨改革又笑着问道,这些事,杨改革比毕自严清楚得多,户部在这件事上,还是属于配合者,实际主导的,还是杨改革自己。

“回禀陛下,臣都是按照陛下的吩咐去办的……”毕自严只能这么答了,说实在的,他户部在辽东开发这件事上,可做不了主,圈那个地方地,可不归他户部管;谁能去圈地,更轮不到户部来管,他户部能做的,就是别人圈好了地,把地契什么的拿到户部来盖章子,还有就是户部记录下谁谁谁买了那里的地,买了多少,该缴税多少,这户部能收的税,实际也就是田税这一块,其他的,也还轮不到户部来收。至于卖地的钱,这个,更轮不到户部来管。

“嗯……”杨改革停了一下,看着纳闷,郁闷的毕自严。知道很多事,毕自严还不知道,这层次还低了些,说话不能像和孙承宗说话那样。

“……辽东投资的事,朕想了想,想在这里面加一项规矩进去,和户部有关……,小顺子,也和你那里有关……”杨改革想了想说辞,说道,毕自严离孙承宗还有相当的差距,很多事,可以和孙承宗商量,但不会和毕自严说,很多时候,也只能让毕自严照办,而不会和他说缘由,一边吩咐毕自严,一边吩咐小顺子,小顺子就是掌控北方税监的大太监。

“敢问陛下,是要加什么规矩?”毕自严问道。

“回陛下,奴婢听着呢……”小顺子也答应道。

“就是加一项户籍的要求,日后要到辽东去买地,投资做买卖,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是朕的子民,必须持有我大明的户籍才行……”杨改革说道。

“加户籍?只有持有我大明户籍的人才可以买地?”毕自严听说了这个要求,有些吃惊,也有些惊讶,一时间吃不准这是什么意思。

“奴婢遵旨!”小顺子倒是没多想,听明白了话,立刻就答应道,他是负责管谁能去辽东圈地的,管收税的,既然皇帝要在这前面加一个户籍的前提,那他照办就是。这样说起来,户部的权利倒是变大了,小顺子看看户部尚书毕自严。

“不错,这是一个必须的前提,无我大明户籍者,不可以在辽东买地……”杨改革想了想,说道。

“臣领旨。”毕自严听明白了,也答应道,虽然没彻底的明白是什么意思,可看上去也对户部没什么印象,多了这个要求,好像还对他户部有利了。

“……敢问陛下,为何加此要求?”毕自严回答完毕,又问道。

“其实也简单,今日林丹汗不断来求援,想来这辽东也到了紧要关头了……”杨改革道。

“……陛下的意思是,我朝很快就要和东虏决战了?”毕自严有些欣喜和意外的出言问道,关于皇帝什么时候对东虏动手的猜测,一直都是众多的,虽然如今大明大占上风,虽然大家都知道,大明能赢,但却没人说得出确凿的消息。对于这个事的决断,全凭皇帝,外人是很难影响和动摇皇帝的意思的。听到确凿的要对东虏动手的消息了,毕自严很是欣喜。

“不错,林丹汗的境况越来越窘迫了,我朝围堵东虏的策略,只怕维持不了多久了,所以,决战的事,必定会到来,朕估摸,大概明年就要分出个胜负……”杨改革向自己的几个心腹说道。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小顺子立刻马屁送上,他可和外臣不一样,是皇帝的家里人,说话倒是没太多的拘束,一切以讨好皇帝为最要。

“恭喜陛下……”毕自严不得不跟上说这么一句。

“恭喜的事暂且不提,朕今日把你们召来,实则是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