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青藏高原,不就是日后的西藏吗?还包括新疆和青海,甘肃,四川等处。自己不是一直谋划着要收回这些中国自古以来的领土吗?那能少得了西藏?怎么少得了新疆?怎么能少得了青藏高原?
可怎么收回西藏和新疆?按照杨改革先前的办法,是驱使皇协军去干这事的。杨改革也知道,皇协军即便能干这事,但要说真的能把西藏,青海,新疆,也就是青藏高原这一块地盘控制下来,只怕是有些难度,纯粹的军事占领没有什么意义,根本无法持久,要不了多久,明朝的势力就得退出这些地方,就如同明朝开国的时候军力强盛,日后维持不住,不得不把势力从很多地方退出来一样,西藏占领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有效的、持续的控制住。
以明朝如今的生产力,以西藏那地方的原始,要说开发,无疑痴人说梦话,即便是日后中国的国力和生产力发达到那种程度,开发西藏也是一件相当艰辛的事,在明朝这个时候说开发西藏,那可真的是大言不惭了。
这事可真的不是做做计划书,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即便有为数众多的新生代儒生能不怕死的去支援开发西藏,杨改革也不觉得能有多大的效果,这必定是个噩梦。
这个问题,杨改革也算是想过,但是却没有很好解决事情办法,这个问题不是亟需立刻解决的主要问题,杨改革也只是草草的想过一些。
不过,今日,那个老和尚说到佛的事,倒是给杨改革不小的提醒。虽说活人做佛有些荒诞,杨改革自认没那么厚的脸皮,可要说能有用,杨改革也不介意厚着脸皮受了。
杨改革猛然想起,后来清朝控制西藏,貌似挺成功的,虽然清朝没有给西藏什么大开发,但是即便是到了王朝末期,也依旧是把西藏控制得牢牢的,没有让西藏从清朝的版图中溜走,貌似西藏的什么活佛也是要靠清朝的册封才算数。清朝对西藏,新疆这些地方的控制力,说实话,可比明朝中后期强多了,可不仅仅是个名义上的统治。
杨改革想起来,好像有这么一个事,西藏,青藏高原地区地区政教合一,活佛需要清朝皇帝册封才算数,而清朝皇帝在西藏,青藏高原地区,实则也是以佛的身份出现的,据说西藏都是把历代清朝皇帝视为佛来供奉的,也就是说,日后清朝成功的控制西藏,也是用的“活佛”这一招。
“唉呀……”杨改革猛然想通了其中的关键,猛然砸了砸自己的手掌,这可是个惊人的发现,也是一个惊人的喜讯,正为日后怎么控制西藏地区而忙让的杨改革算是豁然开朗了,这一点通,则处处通。
以现如今明朝的生产力,如后世那般统治西藏,控制西藏,搞什么大开发,显然不靠谱,甚至有些丧心病狂,以符合明朝如今的生产力进行统治,才是明智的,才是首选,而适合明朝统治西藏的办法,无疑是按照历史,在西藏搞政教合一,活佛需要皇帝册封的路子最为合适,而明朝的皇帝,理所当然的应该是“佛”,是“活人佛”,简称“活佛”,是必须送到西藏,青藏高原地区让人供奉起来的,皇帝统治那里的人民,也就理所当然了,西藏自然成了大明朝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领土,还是实际控制的。
杨改革算是彻底的想通了,这个发现,让杨改革欣喜不已,这个办法,才是适合明朝统治西藏等广大地区的不二方法,那也就是说,自己成佛,也不无不可,那老和尚的话,也不是没考虑的余地,不,不是要考虑,而是绝对要这样办啊!杨改革又是兴奋的砸了砸自己的手,这幸喜的表情是溢于言表。
“陛下可是想到什么高兴的事了?”孙承宗也给皇帝猛然砸手掌吓了一跳,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却见皇帝眉开眼笑,知道不是什么坏事,这才放下心来,也是好奇,连忙追问皇帝。
“呵呵呵,确实有值得高兴的事,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好事,呵呵呵……这可足以说得上是大好事……”杨改革的高兴,可真的是溢于言表了。
“不知陛下能否分享。”孙承宗见皇帝如此说,又追问道,看样子,只怕真的是个大喜事,而皇帝的大喜事,向来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以如此兴高采烈的程度,只怕是一件相当程度的大事了,孙承宗充满了期待。
“呵呵呵……,此事朕也是刚刚想到,倒是还没进行系统的考虑,待朕再思量思量再说……嘿嘿嘿……”杨改革想到妙处,一个人笑了起来。对付北方,对付蒙古的办法是有了,如今,连对付西方,对付青藏高原、西藏的办法也有了,实在是值得高兴。
“……”孙承宗满心的期待,可惜,皇帝卖关子,不说,他也没办法,这心里实在是痒痒。
“呵呵呵呵……”杨改革一个人想到有意思的地方,又笑起来。孙承宗除了咂咂嘴表示关注之外,就什么也做不了,周围的侍从们也是看得面面相窥,不知道皇帝遇到什么好事了,这般高兴。
杨改革觉得,当“活佛”这条路子,确实是个相当好的路子,对于控制西藏那地方,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虽然愚昧,却绝对是最符合如今这个年代生产力水准的办法,没有之一。待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比如日后中国的那种水准了,再来谈开发西藏,才有意义,如今,主要还是要把西藏这个世界屋脊,世界水源地给控制住就行了。
不过,杨改革也明白,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是有区别的,要到西藏那地方当活佛,光靠汉传佛教是不行的,还得接触藏传佛教才行,也就是说,还得接触喇嘛才行,这喇嘛嘛,貌似又和蒙古的事能挂上钩,蒙古草原上的事,喇嘛们没少掺乎,看来,还得在自己的北方布局中把喇嘛这个问题着重看顾一下,为日后的西藏战略打下基础,杨改革盘算了一阵,心里已经有一些谱了。
杨改革思索了一阵,又想起那个老和尚来,觉得,还是得感谢那老和尚提醒才好,虽然他在自己当活佛这件事上帮不上什么大忙,可杨改革做事,向来不喜欢欠人情,既然老和尚帮了自己大忙,那自己不妨也回馈一些给老和尚,杨改革现在觉得,那个老和尚也蛮可爱的。
今日的推演,杨改革是彻底的心不在焉,想别的事去了,培训队友的事,算是走过场。
……
“大伴,今日那个大师,是叫圆悟,是吗?”结束了培训课程,出了平台,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正是,乃是金栗寺的主持,佛门高僧。”王承恩立刻回答道,也纳闷,皇帝不是不待见那老和尚吗?怎么有问起这事来了?
“哦,是叫圆悟,这样,你派人传个信,告诉他,朕十分钦佩大师的德行,让大师有空进宫来,和朕谈谈佛法……”杨改革笑着说道。承了别人的情,自然要还给别人的,不欠别人的人情,杨改革向来是这么做的,既然老和尚帮了自己,那自然得帮老和尚,虽然老和尚的汉传佛教对自己来说,几乎派不上什么用场,可还是不妨对他好一点,照顾一点,这个人情,确实有些大,值得特别对汉传佛教有所照顾。
“呃……,奴婢遵旨!”王承恩算是目瞪口呆了,皇帝这话,可真的是出乎他的意料了,皇帝不是不待见那和尚吗?见面不过短短的一小会,说了不过三句话,现在怎么又变成皇帝钦佩那和尚的德行了?那和尚有什么德行?一见面就给皇帝磕头就算是有德行了?王承恩目瞪口呆的答应下来。既然皇帝下令,那他自然一切都按照皇帝说的办。又暗自寻思,看来,自己日后要对这老和尚好一些了。
杨改革交代过了事情,一个人美美的考虑其西藏战略来,虽然当活佛有些愚昧人的意思,虽然当奴隶主有些不地道,可不得不说,在西藏那地方,如今这一套就是最好的办法,和愚昧人,和地道无关,做事,也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也只能顺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一味的想当然。
如果这一套套路做下来,西藏和广大青藏高原地区,算是彻底的控制在了自己手里,自己所设想的回复中国的版图的事,才算是靠谱。
如果西藏,青藏高原控制成功,也就是说,大明朝西面的问题基本解决,如果能和北方战略相协调,无疑,更是美妙,也只有如此,北方战略才算是没有了尾巴,不然,等仗打到青藏,甘肃的时候,没有一个指导层面的布局,下面的人难免会不知所措,只怕还会坏事。
……
老和尚圆悟出了皇宫,回想自己见皇帝这短短的瞬间,心中是百般滋味,感叹这只怕是自己最后一次进皇宫了,皇帝也不太待见自己,也不太待见佛门,日后这佛门的发展,又该怎么办呢?虽然皇帝不见得会压制佛门,可必定会受道教的挤压,日后的生存空间,只怕会越来越窄,如果和张显庸学道,无疑佛门又矮了张显庸一大截,都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虽然佛门号称是世外之人,可有时候,也是不得不出来争。
回了寺庙里,老和尚依旧是不住的叹息,满是忧虑,坐在阐室里发呆,思索佛门该何去何从,到底要不要跟着张显庸学道,说实话,证道的吸引力对圆悟是相当大的。
却听见门外有大声的嚷嚷,老和尚心情不好,原本准备责问的,却听见奔进来的小和尚道:“方丈,方丈,大事了,大事了……”
“何事如此吵闹?”老和尚责问道。
“方丈,大事了,真的大事了,陛下降下圣旨了,传旨的公公已经进了山门,让方丈快快去接旨呢……”小和尚跑得快断气了,还是一口气把内容说了出来。
“陛下降下圣旨了?”老和尚纳闷了,皇帝不待见他,还给他下圣旨,难道是更不待见的圣旨?眉头就皱起来了,别事没办成,还惹一身麻烦那可就糟了。
“是啊!方丈,真的是陛下的圣旨呢,监寺师叔打点过那个传旨的公公了,真的是好事,只叫方丈赶快去接旨呢……”那小和尚又连忙禀报道。
“哦……?”老和尚更加迷惑了。
……
山门里,倒是摆好了香案,用来接圣旨,实则,不过是皇帝的一句话罢了。
一干僧人倒是都齐聚了,都跟在老和尚后面接圣旨,声势浩大的叩头行礼之后,小太监这才上前来,正式的传旨,实际,他也就是传了皇帝的一句话,这话还不是皇帝直接叫他传的,是王承恩这个大内总管叫他传的。
“陛下有旨:金栗寺圆悟大师德行贵重,佛法精湛……”小太监大声的将皇帝的意思重复着。
“贫僧领旨!”老和尚领旨之后,又带着众僧人叩头谢恩。老和尚也不得其解,纳闷得很,皇帝不是很不待见他么,怎么有要他进宫,还要和他谈佛法?又说他德行贵重,他实在是没看出自己在皇帝面前表现得有多好。老和尚也不得不感叹,人生之际遇,实在是难料,前一刻还是悲观绝望,下一刻,又是叫人充满了希望。老和尚圆悟寻思着,下回什么时候去见皇帝,见了皇帝该说些什么。
第654章 封口子
杨改革想通了做活佛的好处,整个人格外的清爽。经常整日的合不拢嘴。
又是一天早上,杨改革又是神清气爽的起床了。
和每日一般,依旧是太监宫女们服侍着。
洗漱完毕之后,才开始一天正式的工作。
“大伴,今日可有什么人要见的?没有就去平台吧。”杨改革稍稍处理了一下需要加急处理的奏本,就准备去平台培训队友了,对于这两个人的“投资”,杨改革可是下了大本钱的,别看如今杨改革每日都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好似有点过,实则,他们这两个人,一个二十来岁,一个三十来岁,如果都活到七老八十,也就是说,都还能给自己打四五十年的工,如果这样算,那这投资,可真的是相当划得来的,相当划算的,杨改革常常一个人没事,就给自己这样算账,每这样算一次,给两个人加紧培训的动力就越足。
“回禀陛下,英国公求见。”王承恩赶紧把今天最重要的事禀报上来,谁的事也比不过英国公的事,英国公来了,他自然是第一个禀报的,也自然是要安排在第一个见皇帝的。
“哦,英国公来了?快请。”杨改革立刻道。
“奴婢遵旨。”王承恩立刻答应道,然后立刻出去传旨了。
……
平台里,杨改革坐等英国公张唯贤,边批改奏本、作业边思索自己另外一个“类型”的“队友”找自己干嘛?
还没想出什么名堂,英国公张唯贤就到了。
“老臣参见陛下。”英国公张唯贤笑眯眯的行礼。
“国公免礼,大伴,看座。”杨改革笑呵呵的对张唯贤说道。
“谢陛下。”英国公张唯贤谢恩,然后在王承恩的虚扶之下,坐到了椅子上。
“国公今日来见朕,可是有事?”杨改革笑着问道,自己这个类型的“队友”跟着自己,可算是赚得盆满钵满,也不知道今天会是什么事?
“呃,……呃,启禀陛下,老臣有一事相求……”英国公断断续续的说道,好像是一件难以开口的事。张唯贤虽然已经是老得厉害,可这眼睛里的光芒,却是闪烁的,很是精神,和外表的枯老成反比。
“哦,还有什么事能难倒国公?国公不妨说说看,看朕有没有办法解决。”杨改革笑着说道,和这位“队友”合作,还算相当的愉快,杨改革是能照顾到的就照顾。
“回禀陛下,……实则,实则……这,还请陛下恕老臣个心花,老臣这……”英国公张唯贤有些期期艾艾的说道,十分的不好意思开口。
“呵呵呵,国公有事不妨直说,朕能给国公解决的就解决了……”杨改革笑道。
“陛下,……那,那老臣可就说了,实则是这样的,陛下,老臣……,老臣家里最近有点紧,想从陛下的银行里借点银钱……”张唯贤给皇帝打了一个预防针,也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虽然好似很难开口,实则,张唯贤说出来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有多么不好意思,还笑呵呵的,脸上可没一丁点的变化。到了他们这个层次,说实在,要权那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兵权,还是政务,如果伸手要这个,那皇帝可能会想到别的地方去,那可是要触霉头的,但要说要钱,这个,张唯贤还就真的放心大胆的要,历史上著名的以要钱来抵消帝王猜疑的典故,可是深入人心的,要这个,实则也表明了自己没有不臣之心的意思,要得越多,越说明自己一心挣钱,不管其他的,当然,以现在大明朝的局面,张唯贤也不可能要到什么兵权,更不可能插手文官们的那一摊子,也唯有跟皇帝要点钱了,一来是真的需要赚点钱养家;再就是表明立场,自己是紧跟皇帝的。
“噢……这,呵呵呵,国公也会缺钱?朕没听错吧?”杨改革听见英国公张唯贤要钱,倒是笑了起来,听说是这个,也就放心多了,不是什么棘手的事。
“呃……,回禀陛下,老臣跟着陛下赚钱,实在是挑花了眼,只觉得这里也好,那里也好,处处跟着陛下投资,结果没留意,一不小心,就把家里的银钱花得差不多了,陛下……,老臣家里有些揭不开锅了,但要卖掉那些股票和投资,又舍不得……”张唯贤说道。
“噢,这……”杨改革也有些汗颜了。
“……这,国公要到银行借钱,应该不难吧……”杨改革脑筋急速飞转,把脑筋从别的地方挪到银钱、挪到银行这方面上来,开始清理这件事的头绪,杨改革记得,自己可从来没有阻止别人借钱,这银行不就是吃利息的吗?不借钱怎么活?
“回禀陛下,难是不难,可那个……李千户他……非得跟老臣要什么抵押才行,老臣……”英国公张唯贤向皇帝诉说着。他们这些勋贵们的家底,到如今,实在是给皇帝众多的投资渠道给压榨干了,四处都是赚钱的买卖,银窖里的银子,一天比一天少,每天都得往外搬,总不能眼巴巴的看着那么多银子从自己手边溜走,而银子有放在地窖里长霉吧,所以,这多年积攒下来的银钱,很快就被各种投资清空,本来,他们靠着给南方那些人搭桥牵线,找门户收些牵线搭桥费,日子还算可以,可即便是这样,依旧是抗不住投资渠道众多,投资获利丰厚,似乎每一份投资下去,都是必定要赚钱的,看到这么多银子在天上飞,家里的银子那里还能存得住?抗到如今,不少人是连棺材本也掏出来了,准备大肆搏杀一番。
张唯贤今日来,也算是代表了一批勋贵们家里的情况了。
杨改革仔细的听着英国公张唯贤的诉说,算是听明白了,原来,这些家伙们的家底已经掏空了,还想投资,可是在拿不出银子了,现在想找银行,也就是自己借钱,其实,也不是借不到钱,而是因为抵押的事来扯皮呢。英国公张唯贤他们觉得自己是勋贵,要借钱,也就是一句话的事,不想把自己的财产抵押出去,说白一点,就是想借助自己和皇帝的关系,借助自己的身份,搞一些特权,免去借钱需要抵押的条件。
张唯贤说了一大通,说完了,又看着皇帝,希望皇帝能通融通融,能给他们开个口子,他们虽然地位高贵,可实则,和南方那些大财主比起家产来,还是不够看,他们更多的是固定资产,比如地,比如庄院,比如铺子买卖什么的,实则,流动资金倒不是特别多,和南方动辄数十万两,上百万两做生意来说,差的不止一个档次,如今越来越多的南方人进京寻门路,出手之大方,令他们这些勋贵们乍舌,借着地主之谊,在投资上,他们才能稍压南方一线,随着这京城的人越来越多,南方人越来越多,他们要想继续压南方人一线,就有相当的难度了。身为“地主”,在自己的地头上被“客人”反压,这口气,很多“地主”也是不服的,这北方的勋贵们也隐隐的有和南方那些人比一比的意思。
“这个嘛……”杨改革也在急速的盘算这个事,其实,要说借钱的事,杨改革老早就希望别人找自己的银行借钱了,只有拿着别人的钱赚钱,这才爽快,可惜,这古代不是日后的现代,中国向来有量入为出的传统,对于借钱过日子,做买卖,也是很抵制的,特别在古代,这借钱往往又和典当这种难以启齿的事联系在一起,实际,这项买卖就一直没怎么开展,现在疯狂的吸纳资金,靠的是收汇兑费过日子,银行的主业,放贷这一块,一直就在难产当中。至于印子钱这东西,实在是提不上台面。
杨改革记得以前也给张唯贤提过这事,但明显的没什么效果,没人愿意借钱,实际,也不是没人借钱,而是没人愿意抵押了家产去借钱,愿意这样干的,可谓是凤毛麟角,现在张唯贤依旧来找自己说这事,实际问题还是在抵押上。
银行要想正常的放贷,不收抵押那是不可能的,抵押物还得仔细的评估,也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拿来做抵押的,按照杨改革的想法,收抵押那是肯定的,而且是必须立起来的规矩,不然,自己这银行开着,不是成了救济所?
如果按照张唯贤说的,他们不用抵押就借钱,那答应了他们,那文臣们要怎么办?官员还分大小呢,那是不是还得按照官品大小划分一个人能借多少钱的标准?如果天下当官的都借钱不还,那自己是不是掀了天下官员的帽子?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
杨改革合计了一阵子,对于借钱需要抵押的事,准备坚持自己的底线,现在虽然放贷处在难产期,杨改革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必定能走上正轨,如果此时开了口子,只怕后患无穷,以其日后给自己找罪受,还不如在源头上就堵死。
“此事,朕记得,先前就和国公说过吧……”杨改革笑着说道。这可是个难题了,杨改革准备坚守底线,为日后立个好规矩,可也还得想个方法拒绝英国公才好。
“回禀陛下,陛下是说过,不过……,臣,……,这抵押家产,实在是不孝子所为啊!……”张唯贤又求道,抵押家产的事,在张唯贤看来,和去典当行里没两样,去典当行里是个什么德行?那可是不孝子。
“……”杨改革也能理解张唯贤的说法,古代有这种想法不足为奇,不过看张唯贤一脸为难的模样,杨改革又看出来了,他们实际还是不想冒一分危险的去赚钱,只能进,不能出,这些勋贵也只能称之为保守派了,有赚钱的动力,却没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果然,还是不能太依靠某一部分人了,特别是一个国家,完全依靠某一部分人,这个国家注定会有缺陷的。
杨改革看着张唯贤一脸为难的模样,暗庆自己没有完全依靠这些人,幸亏自己还有其他人可以驱使,要不然,扩张的事,指不定还会出什么麻烦。事物果然往往有两面性,完全只看到一面,是远远不够的。
“唉,这件事,朕不得不说,国公有些畏首畏尾了,错过了一个大好时机。”杨改革也有自己的底线,也必须维护这个底线,但也必须安抚住这些勋贵,想了想,还是准备忽悠了。
“请陛下赐教。”英国公张唯贤立刻恭谨的请教道。
“朕不是早就叫国公去银行借钱的吗?国公干嘛不借呢?现在才来找朕,这一点,朕要批评国公了,这胆气还是有些不足啊!”杨改革立刻一副我全是为了你好,但你不领情,不懂味的意思说道,瞬间将这问题踢回到张唯贤身上。
“啊!……陛下,这……”张唯贤莫名其妙,听皇帝的口气,似乎是自己误会了皇帝的意思了,是因为自己误会了皇帝的意思才导致现在的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张唯贤迷糊了。
“唉,……要是国公早听朕的话,早找银行借钱,如今不是早就赚大发了,岂是如今这副境地?”杨改革依旧是一副你没有理解我的好心的语气说道。
“呃,……陛下的意思是……”英国公张唯贤见皇帝如此模样,立刻自己脑补各种原因。
“……国公说说,朕的眼光如何?”杨改革见英国公张唯贤一脸的迷惑不解,准备继续忽悠和开解他,自己的底线是必须守的,但是又必须安抚好他。
“回禀陛下,陛下的眼光自然是高瞻远瞩,常人难以企及……”英国公张唯贤立刻答道,依旧是不太明白皇帝的意思,怎么事情好像又怪到自己脑袋上了?
“……国公说说,朕做生意,那次亏本了?”杨改革又问道。
“回禀陛下,陛下高瞻远瞩,手段高明,做的买卖,件件都是赚钱的……”英国公张唯贤立刻说道,这一点,举国上下都知道,是公认的。
“……国公说说,朕什么时候亏待过国公了?那次又好买卖,那次有好事,不是给国公关照过?”杨改革又说道。
“回禀陛下,陛下向来没有亏待臣……”张唯贤又立刻说道,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他们如今也就是跟着皇帝,才赚得盆满钵满。
“……诶,这就是了,上次朕就给国公说过,做买卖钱不够,找银行借,要是那时国公找银行借钱,国公看看,现在都要赚到什么程度了……”杨改革一副可惜的模样说道。
“啊!……”张唯贤好像有点明白皇帝为什么这副口气了。
“……诶,只可惜……,朕还以为国公手里的钱够呢,不需要找朕借,唉……,可惜,可惜啊!……,可惜了这波行情了,要是当时国公就借了,如今借着南方人进京这一波的行情,国公算算,这得赚多少?……”杨改革一脸可惜的说道。
“啊!……”张唯贤好像明白皇帝的意思了,感情皇帝上次叫他借钱,实际是有所指的啊!皇帝知道这后面有一波相当好的行情,提前给自己透风,给自己关照,可惜,自己没领悟皇帝的意思,白白的让机会溜走了,还让皇帝误会自己……
“……可,陛下,当时还是要抵押的啊……”英国公张唯贤是明白了,又是更糊涂了,以前也不是要抵押么?
“……唉,怎么说可惜了呢?怎么说朕要批评国公呢,国公借钱,难倒朕还真的去收了国公的国公府不成?朕没有把握的事,能让国公冒险?能让国公去银行借钱?……”杨改革一脸可惜的说道。
“陛下教训的是,陛下教训的是……”英国公张唯贤有些垂头丧气了,按照皇帝的说法,因为他没能领悟皇帝的意思,导致了这一波行情没赚到该得的一份,白白损失了一大笔钱,想想当初皇帝叫他借钱时候的行情,再对比现在的行情,这里面的差价,可叫人泪流满面!
“唉,说起来,也是朕没把话说太透,要再想遇到如今这一场井喷的好事,可就难了,朕原本是想拿抵押做个幌子,现在看来,也只怕是假戏成真了,如今要再给国公开这口子,只怕就难了……”杨改革摇头晃脑,一脸可惜的说道。
“陛下,这是何故?”英国公张唯贤垂头丧气的问道。
“先前要抵押不过是幌子,朕叫国公借钱做买卖,自然有十成的把握,如今的买卖,朕也只敢说有八九成的把握,这飘洋过海的,朕也不敢夸口有十成的把握了,毕竟人算不如天算,自然不敢再像上次那般让国公做借钱买卖了,毕竟还是有些风险的……,还有如今不知道多少人进京,都盯着银行,如果这口子再给国公开了,天下人都找银行借钱,这银行岂不是垮了?这要抵押,那自然是要动真格的了……,所以说,可惜了这一波行情啊!……”杨改革一脸惋惜的说道,顺道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借钱可以,但绝对要抵押,规矩可不能坏了,人情归人情,买卖可归买卖。
张唯贤沮丧着脸,懊悔得很,要早弄懂了皇帝的意思,靠着这一波行情,那可真的不知道能赚多少钱,可惜,可惜了,如今后悔也没用了,皇帝已经把口子封了,再让皇帝开口子,貌似不太可能了,看样子,只怕日后找银行借钱都得拿东西去抵押了,想到这里,又很不爽。
杨改革一通大忽悠,觉得总算是把张唯贤忽悠过去了,还好自己先发制人,还好自己当初说过这话,还好张唯贤没真的去借钱,要不然,这口子还真的不好封,在中国,这人情的威力,可不是盖的。烂账,呆账,坏账,死帐的事,杨改革可没少“听”,自然能防御的就提前防御了。
第655章 慷慨
天气逐渐的转凉。一场雨过后,北京城的热气,消退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秋天特有的凉爽。
文华殿。
杨改革召集了几个大臣商议事情。
依次通报了辽东的战事,赈灾等几件例行的通报之后,今天的重头戏开场了,说是重头戏,其实也算不得多重,在如今这个翻天覆地的大明朝来说,实在派不上什么名次。
“袁崇焕上奏说,东虏西进,林丹汗被逼得厉害,连连失利,刘吉善则上奏说,林丹汗希望我朝能给予更多的帮助,这件事诸位如何看?”杨改革翻了翻奏本,捡了这件事说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应该极力的阻止东虏西进,一旦东虏西进,则东虏又是死灰复燃,复了元气了,于我朝大不利……”施凤来依旧是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