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咳咳……”孙承宗猛然呛了几下,这条算什么?大明本来就远超周边属国,防止有人来大明打黑工?这是怎么说的?不过好像说得有道理,像琉璃斋那种工钱高到让世人羡慕的地方,做工的位子自然是有限的,能给有户籍之人,自然不能给没户籍的,谁叫你没户籍偷税漏税的?该,实在是该,孙承宗一心想把户籍的事解决了,这事,自然是十二分的同意。天下户籍的问题解决了,那可是把很多问题的根子给解决了。

杨改革看了看孙承宗,见孙承宗欢喜得满脸通红,虽然咳嗽了几下,可看样子,没事。于是,又继续说自己的打算。

“……要说还有,就是这参军入伍的权利了,日后,凡正规军,自然需要有我大明户籍之人才可参加,没有我大明户籍的人,很多军队,是加入不了的,比如朕的新军……”杨改革又说了一条,这一条,其实也是很有杀伤力的,新军的待遇,那叫一个高,属于世人羡慕的所在,如果把这一条推广开来,很大一批军队施行这一条的话,天下很多人都是不得不入户籍的,如今的新军,都是很多寒门子弟的一条出路。

“妙,妙……”孙承宗倒是听得激动起来,这可真的是大象无形了,做事找到正确的方法,自然轻而易举,如没找到对应的方法,即便是劳累到死,也是个奔波的命。如今算是以大势逼老百姓自己主动去办户籍了,可远比要求各地官府强制的核查户籍强太多。普通的核查几乎没任何用处,地方官府也就是把以前的户籍抄上来而已,要他们逐一的核实,那是不可能的,可如果这样办就不同了,老百姓都自动的来上户口,办户籍,主客颠倒,办事实在是轻轻松松。

“……还有就是这缴税派,自然得是有户籍的,自然得把户籍搞清楚了才行……”杨改革又说了一条。前面的都是涉及普通老百姓的,这条,倒是涉及到了统治阶层了。

“……要说还有,持有我大明户籍,自然是朕的子民,自然是天朝上国之子民,则是日后出海也好,出关也好,见到化外之地之王,之主,自然无需行跪拜之礼,仅需以平常礼待之,这一条,朕也准备加进去……”杨改革继续说道,其实,还有治外法权这东西,不过,倒是没必要现在说。

孙承宗不住的点头,脸上倒是红光满面,看样子,相当的满意。

“……其他的还有就比如只有我大明户籍之人,才可以考功名,才可以做官,如非我大明户籍之人要做官,则另说……”杨改革又补充了一条。

孙承宗还是不住的点头。

“……要说还有,就是严格管理和审视要入我大明户籍的人,非对我大明有功,不可随意的入我大明籍,要把我大明户籍的好处体现出来,让世人珍惜我大明户籍,把这权利和义务都绑定在户籍之上,与我大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杨改革笑着说道,倒是充满了憧憬。

孙承宗听得欢喜,沉默了半响才佩服得道:“陛下果然圣明,如如此,则我大明国运之长,天下无出其左右者,的却不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日后这大明算是和天下人都捆绑在一起了,算是休戚与共,他日有国难,百姓自然一拥而上,当为国运而争,即是为大明争,也是为自己而争,陛下这手段,着实是厉害。”孙承宗满脸的兴奋,这一招,不得不说,相当的厉害。

“不错,朕一直觉得,以一人为天下人奔波,实在太难、太累,唯有天下人为自己奔波,为自己努力,才能让我大明朝更加的繁荣昌盛。”杨改革说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心事,这心里也舒坦多了。

“陛下这一手,不说别的,臣以为,光是在盐税这一方面的收入,就会大增,如天下没有隐匿户籍和人口之事,这要逃脱盐税,只怕是不可能啊!日后陛下就只需要对着户籍册去卖盐了,这……,不得不说,陛下所谋,实在是妙,妙不可言啊!”孙承宗想到了某些东西,佩服得对皇帝说道。这个盐税的事,孙承宗很清楚,打得主意也是按照户籍人口去卖盐,有多少人口,自然需要多少盐,这人吃盐都是固定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某一个地方卖出的盐少了,那肯定这地方有私盐进入了,不然,人都不吃盐吗?基于这个道理,琉璃斋也才敢夸下海口,一口气接手天下制盐这份买卖,并且上缴巨额盐税。当然,即便是按照人口卖盐,因为这户籍的原因,也还是和实际有很大出入的,人口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对私盐的判断不准确,进而损失盐税,但如果户籍没有水分,人人都得上户口,那吃盐的人口可就无处遁地了,那可就真的可以拿着户籍去卖盐了,盐税这方面的收入,当大涨。而盐又是天下人不可或缺的东西,属于人头税,收盐税,就是向天下人收人头税,猛然增加一倍的人口,这人头税不涨才怪,原先孙承宗害怕皇帝要琉璃斋拿出那么多盐税会吃亏,认为是左手的钱捣腾到右手的把戏,现在看来,是自己多虑了,皇帝早已有所准备,开始这几年或许会吃亏,但从长远来看,无疑是一件相当赚钱的买卖。

“呵呵呵……,这不过是顺带的罢了,算不上是什么谋略……”杨改革笑着谦虚道,户口的事,杨改革老早就开始考虑了,不过也知道,施行需要时机,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实施的,也只有等到如今,自己搞定了士大夫阶级,威望无二,户籍有了诸多的吸引力了,才是推出去的好时机。不然,凭白的推广户籍,只会惹人发笑罢了。

“如陛下能完成此节……,实在是我大明之幸啊!除了这盐税,田税也必将猛涨,我大明开国二百多年了,这田税就没有涨过,还下降了不少,如能完成户籍之事,这田税是必定要大涨的……”孙承宗已经找不到什么词语来形容皇帝了,只能如此说道。田税的事,是诸多想改变明朝的人都在考虑的事,这些人,包括孙承宗,这些人没少为田税的事伤脑筋,头疼,可都没什么好办法,甚至包括当年的一条鞭法,也不能说是多么好的办法,如今再参考这个办法,实在比以前的强太多,隐匿的人口一下子无所遁地,这隐匿的田地自然是要浮出水面的,孙承宗稍稍的一想,就想明白了这里面的诸多细节问题,除了表示佩服,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孙师傅过奖了,这是一个大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时不我待!朕也好,我大明的子民也好,自当奋勇向前。”杨改革说道。这许多的事,原本是要和孙承宗商量一下的,可现在看来,也只能按照自己设计的路子走了。

虽然杨改革把话题转到了户籍方面,把其他的思绪沉了下去,可还是想起了很多事,这户籍的推广,也不是一撮而就,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海外移民与殖民,自己给找的这个笼头,还不够,还得有人盯着才行,不然,就只有空想了。

这推广户籍,把户籍跟权利和义务绑定,也还要一个人出面比较好,这撕裂了儒家,让资本出世,其实也是撕裂了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是在撕裂杨改革自己,作为皇帝,本身就参杂在了意识形态里面的。既然撕裂了,那就还得有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来代替如今的,不说代替,也要在原有的意识形态上进行创新才行,不然,就这样撕裂了意识形态之后不管,是不行的,而新的意识形态在那里?杨改革也不知道,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虽然现在孙承宗说自己是圣明无比,实则,杨改革心里也没太多的底。

第640章 道家的长远打算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显庸的那个戏法,越发的显得神奇,那瓶歪倒弯曲瓶颈的玻璃瓶里的肉汤,依旧是清澈的,丝毫没有变质的意思。

如果是大冬天里,这种事还好理解,可如今是秋季,虽然不是那么热了,可温度也不低,要做到一碗肉汤这么多天不变质,实在是神奇。

越来越多的人不断的到这个房子里参观,看一看这神奇的一幕,是不是真的肉汤可以放很久而不变质。这种神奇的事实在是难以想象。

今日,这房子里如往日一般,聚集了不少来看神奇的人。

也一如往日一般,窃窃的私语,不断的议论着这个瓶子,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林兄,这就是那个装了肉汤的瓶子?都这么多天了,还没变质啊!看着还清亮得很啊!”一个来看热闹的人发出了感叹,眼睛盯着那个瓶子发出亮光,当然,虽然很惊叹,但是话语里,也带着一些怀疑,怀疑这瓶子是不是做了手脚。

“不错,正是此瓶,当日在下可是亲眼所见,一个钵子里分出来的肉汤,一个早已腐败变质,也就如今这个,依旧还清澈得很,如没点窍门,怎么可能做到这个?还是张神仙说得不错,定是那些个看不见的细微生灵在作祟……”被称为林兄的人激动的解释着,作为老朋友,也不得不带着个人来看一看现场。如今能亲眼看到那个世界的人,少之又少,排队都不知道要排到那一天去,来这里看一看这个现场,成了很多有人唯一的选择。

同来的着个人听着自己同伴的话,感慨了半天,见自己同伴说得如此肯定,心里最后的那点疑惑也没了。虽然他很想说是不是在这瓶子里做了手脚,可看到前面那个和尚,这话就问不出来了。

最前面的那个老和尚,这么多天了,也一直没走,每日都在这里禅定,不仅是禅定,还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套设备,在这里自己做着这个实验。

“张兄稍带,在下要和大师说几句话……”那个被称为林兄的人对着身边的伙伴说了句话,拱拱手,就小心的走到老和尚身边去了。

“大师,在下有礼了!”林姓的人拱手行礼道。

“阿弥陀佛,是林施主啊!老衲有礼了。”老和尚也还了个礼,眼睛里,有一些疲惫,也有一些疑惑,更多的是欣喜,是坚持。

“大师,验证得如何?”林姓的人小心的问道。他在张显庸说法的当天,和老和尚一起找了张显庸的茬,是老熟人,如今老和尚做实验验证,他过来问下结果。

“阿弥陀佛,亦如张真人所言、所作的一般,敞口的很快就腐败变质,这歪倒弯曲了瓶口的,也至今未变质……”老和尚一脸的欣喜,带着顽童般的声音和语气说到,尽管声音里有些疲惫。老和尚的话说得很轻,可声音却传遍了整个房子,听到的人无不把最后这一丝的怀疑打消掉,相信这个事的同时,也佩服这个老和尚。

“真人说得果然在理,也唯有人人能证之道,才是真正的大道啊!”林姓的人过来了解了一下验证的结果,更是感叹。

“阿弥陀佛,老衲虽没亲眼见过那个世界,可如今是信服了,那个世界一定存在,只可惜,能看到那个世界的人,少之又少啊!如能亲眼看一眼那个世界,当死而无憾了。”老和尚又感慨的道。

“唉……,都说朝闻道,夕可死,如今在下是信了,可惜啊!……既然大师一心想看那个世界,为何不去求陛下呢?想以大师之德高望重,是佛门高僧,苦求陛下,未必不能提前一观,也算是了了一头心愿啊!可怜我等无名无姓之人,要等到能看到的那一日,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啊!”林姓的人感慨道。如今皇帝确实是开了口子了,不过这口子,实在是有限得很,每日不过几个人,从王公贵戚,大臣等等排下来,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排完,要轮到他看那个世界,林姓之人觉得怕是没机会了。倒是觉得老和尚可以争一争,这老和尚也算是佛门高僧,佛门的领袖了,地位和一般人可大大的不同。

“阿弥陀佛……”老和尚回了句佛号,楞着说不出话来,这话虽然没错,按理说,他以佛门领袖的身份求这件事,未必不成,可老和尚心里也有担忧。这个事为什么事道家来做?而不是他佛门来做?要说张显庸有这么大的本事,能作出这番事业来,老和尚第一个就不信,他虽然和张显庸不同宗,也不同门,可对张显庸也算是知根知底,知道他绝对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如今之所有闯下偌大的风头和事业,靠的就是皇帝的扶植,这根子上的问题,还是回到为什么皇帝扶植的是道家,而不是佛门,他拼着老脸求皇帝提前看一看那个世界,或许是可以,可实际,并不能改变什么,没有皇帝的扶植,一切都是空的,如得不到皇帝的扶植,他佛门的地位和声望只怕离道家越来越远,老和尚宣了句佛号,就在想这事了,如何得到皇帝的扶植才是关键,而不是简单的去拼老脸求皇帝提前看一看那个世界。老和尚的内心,挣扎的,既是为自己挣扎,也是在为佛门挣扎。

……

乾清宫。

张显庸在外面也显摆够了,进攻来聆听皇帝的指示了。

“臣叩见陛下!”张显庸在外面是春风得意,得道高人的模样,不过到了皇帝这里,实在是端不起那架子,倒是小心翼翼。

“免礼,真人坐吧。”杨改革说道。

“谢陛下隆恩。”张显庸认真的谢恩,这才坐下来,也是端端正正的。

“呵呵,看真人满面的春风,这日子似乎是过得不错啊!”杨改革笑道,心里有些不平衡了,这家伙在外面风光无限,弄得风生水起,可自己只能呆在宫里,耗不尽的心思考虑问题。

“回陛下,臣全靠陛下栽培,全靠陛下成全……”张显庸立刻道,他可真的是靠皇帝的成全才有今日。

“呵呵呵,这话就不要再说了,朕许诺给你的,自然会有的,只要你别把事办砸了就好。”杨改革笑道。

“臣谢陛下栽培成全之恩。”张显庸又大声的说道。

“如今情况如何了?这推广新道学的事,也该提上日程了吧。”杨改革问道,张显庸如此显摆也好,如此风光也好,可不是纯粹的让他好玩的,那是自己的黑科技基地,那是要做实事的,整天这样当明星,杨改革可不待见,如今这些套路,也只能玩一阵子,要想持续的逼迫、挤压儒家,道家就必须不断的出成果,让世人信服这证道证得有道理,有成就,这才行,不然,如今的一时风光,过得几年,众人见还没什么动静,还是几年前的老样子,只怕会觉得在吹牛,什么堪破生老病死,不过是噱头罢了。

逼迫儒家改革,挤压儒家的地位,并不是几年,十几年的事,以儒家在中国这种根深蒂的情况,没有后续力,是极为容易出现反弹的,唯有道家这边不断的出成果,才会让世人信服,才可以挑战儒家的地位,逼儒家不断的作出变革,才能让中国走上正确的道路。待道家这边的自然科学成了学生们的教材、必读,一大批相信自然科学的学生成长起来了,成了社会的主力,这个逼迫儒家改良的工程,才算完成。所以说,时间相当的长久。

“回禀陛下,全凭陛下做主。”张显庸立刻诚恳的说道,这个事,他可真的是眼巴巴的看着皇帝的。如今这天下间,还有谁比皇帝的钱多?推广新道学,起码的,得兴建道学院吧,得招人吧,特别是那些器材和实验,更是贼贵,没有得力的支持,可是真心玩不起,张显庸如今就瞅着皇帝了。

“呵呵呵,这个倒是好说,以真人今日的声望和成就,朕自当该赐建道学院,自当该兴建皇家道学院的,既然道家堪破了生老病死,有功于社稷,有功于天下,有功于百姓,自然是要大力扶植的,这一点,真人放心……”杨改革笑着说道,自从和孙承宗聊过之后,就把许多的心事埋如了心底,没了千头万绪的思绪,这人立刻就爽快不少,心情自然也是不错的。

“臣谢陛下成全……”张显庸连忙站起来谢恩。

“不用了,坐吧,真人不用太拘束。”杨改革又说道。

“谢陛下。”张显庸见皇帝让他别太拘束,这才把胆子放大一些,不那么拘束,不是他想拘束,而是皇帝给他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他不想拘束都不行。

“真人那里,应该尽快的再出成果啊!如今海外扩张的事已经迫在眉睫,需要真人为之保驾护航,如真人那里迟迟没有对付烟瘴的有效手段,只怕会有损道家的声望。”杨改革催促张显庸,虽然现在张显庸夸口说堪破生老病死,也证明了确实可以和生老病死挂上钩,可实际,要真的找到克服烟瘴的特效药,要真的找到治病的特效药,张显庸还不够看。杨改革确实可以指导张显庸如何如何做,告诉他哪里哪里可以弄到特效药,可杨改革也有自己的打算,如果什么事都由自己包办,明显的会拔苗助长,科学应该自有一套体系,不断完善和自我发展的体系,这才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如果什么都由自己出面指点,这个体系无疑有着巨大的漏洞,以后自己不在了,这套体系只怕会裹足不前,所以,有必要给道家压力,有必要让道家学会进步。当然,实在不行,杨改革还得出来兜底。

“臣明白,臣明白,臣一定努力,一定尽力完成陛下交代的事……”张显庸听皇帝说起这个,顿时感觉到无比的压力,这些日子的风光和好心情,一下子没了,他张显庸现在的这些水准和把戏,都是皇帝给的,要真的要他弄出个什么对付烟瘴的东西,他还真的不知道到哪里弄去。如今有的对付烟瘴病症的手段,都只能说是些防御的手段,比如不喝生水,粪便掩埋之类的,真的要得了什么病症,他张显庸也拿不出什么药到病除的东西来。

“朕还要提醒真人,做这个事,是枯燥和危险的,道家要做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好足够的牺牲才行。”面对如今分光无限的张显庸,杨改革开始泼凉水。做科研,就得沉下心来,静不下来心,做科研显然是不行的。追捧张显庸,让他风光无限,那是为了让他和儒家对抗,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实际如果没有儒家,杨改革倒是希望有一个低调的道家。

“回禀陛下,臣明白,道家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为了陛下,为了社稷,为了天下人,道家、臣愿供陛下驱策……”张显庸立刻表明自己的心迹,对这方面,张显庸也是明白的,他们靠显微镜来研究微观世界,当然包括那些致病的东西,一不小心,就会染病,这一点,张显庸确实也早有准备,无他,看过了那个世界,还天天和那些东西打交道,连这点心理准备都没有,那可真的就是神经大条了。

“嗯,好,这个牺牲精神,朕觉得,你们可以向那些夷人学习一下。”杨改革想了想,决定还是给张显庸一点提示,杨改革也不想到时候自己“手把手”的教张显庸怎么怎弄,最好还是张显庸自己找到成功的办法。

“……向夷人学习?”张显庸心里是咯噔一下,想起了当日他和那个夷人一人站一边,供皇帝挑选的场面,他上的是符,夷人上的是别的,皇帝对夷人的东西格外的喜欢,对他的符不屑一顾……,虽然皇帝最后还是选择了他,可张显庸一想起此事,就觉得心颤。

“不错,那些夷人也是教徒,他们也是有教的,他们的教徒为了传教,可以远涉几万里来我大明,朕觉得,这就是一种牺牲的精神,值得道家学习,当然,如今的道家所证之道关系我大明未来数百年的国运,自然不能将大道随意的向外人说,朕想说的是,这种精神可以学,但是需有所区别……”杨改革提醒道。说到这里,杨改革又不得不鄙视一下佛、道,甚至儒,好日子过多了,就没有吃苦的精神了,也没有进取的动力了,就这一点来说,和基督教实在没法比,仅在这方面的活力来说,这三家加起来也不是基督教的对手。提醒张显庸这个,也是提醒张显庸,那个对付烟瘴的特效药在海外,要把目光转向海外去。至于张显庸明白了多少,杨改革现在也不想说太多。

第641章 拿剑戳人

北京城依旧的热闹,紫禁城里,却显得比较平淡。

杨改革倒是一如既往的每天过着皇帝的生涯,开大小朝议,批改奏本,接见人物,商议事情,考虑问题,这些,基本就是杨改革的生活,要说有例外,就是“下班”了哄哄儿子,乐一乐。有时候,生活也不想像常人想象的那么丰富多彩。

这一天,又是小朝议的时候。

杨改革一如往常的到了文华殿,众人一如往常的叩头行礼,一切都几乎和以前一样。杨改革看了看这些一如往常的人,却有些不一样,这些人的脸上和眼睛里,多了一些畏惧、敬畏。再看看,又少了几个人的身影,曹于汴依旧是没有来上朝。

杨改革对于这个问题,只考虑了两三秒,就跳了过去,今日还有更重要的事做。

一切礼仪如常日般的过去了,这才开始今天的正事。

“今日都有哪些事啊?”杨改革淡淡的问道,有了如今的威望了,说话倒是可以比较随便了,这里的人也都是些老人了,没必要太过客气。

“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施凤来依旧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

“首辅说吧。”杨改革道,对于这些早就安排好的事,也就是走一个过场,实在没什么意思,没挑战啊!杨改革又有些提不起精神了。

“遵旨!回禀陛下,如今正一真人张显庸证道有方,能堪破生老病死,能延年益寿,能护为我大明数百年国运,臣以为当为正一真人兴建到场,广招学徒,以继承和发扬此道,以大道护我大明国祚。”施凤来边说边呈上一本奏疏。

众人一听是这个事,都垂下眼睛不作声,这可真的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以如今张显庸的名声、声望和功劳,给他修个道场供奉起来,可真的不是什么事,要是不修那才奇怪了,大家也都知道,张显庸是皇帝捧起来的,这事却足以说明皇帝的厉害。

“哦,是这个事啊!诸位卿家怎么看?该修还是不该修?”杨改革扫了一下这大殿里的人,淡淡的说道,王承恩送上来奏本之后,不过是随意的翻了翻,瞄了几眼了事。

众人的眼睛都是垂下来的,这还用说?

奏本在大臣中间转了一圈,终于有人说话了。

“回禀陛下,臣以为,正一真人乃是有道之士,如今所证之道,乃是为了天下苍生,这道场,该建……”有人拗不过皇帝的眼神,不得不出来说话。

“回禀陛下,臣以为该建,并且要大建,并且要广招门徒,尽快的在这方面取得突破,以证更多的大道,才能更造福天下苍生。”有人出来力挺。

基本上都是赞成的,倒是没人反对,反对的话可真的说不出口,如今张显庸在外面的名声那叫一个高,大家都是“神仙”“神仙”的叫,要是传出朝廷“虐待”神仙的传言,只怕很多人要恨朝廷,为什么?很简单,都指望着张显庸能给大伙延年益寿呢,你对张显庸不好,就是坏大家的好事。

杨改革的眼睛扫了一圈,该说话的人也都说了,见没人反对,也就准备把这事了结了,再想想,好像少了人了,再看看,是少了反对派曹于汴,没了这个老头子,这朝堂上也没什么意思了,没人和自己斗,杨改革觉得,这唯一的一点乐趣也给剥夺了,实在是无味。

“既然诸位卿家都觉得该建,以助张真人证道,造福万民,那就建吧,建就建个大一点的,户部可在?”杨改革索然无味的说道,没人和自己斗了,也就没啥动力了,实在是无味。

“臣在。”毕自严赶紧站出来。

“户部可还有银子,能拿得出多少?朕觉得,既然要支持张真人证道,只怕光是建个房子是不管事的,朕也听张真人说过,他证道需要消耗相当多的物资,需要的花费也是很惊人,朕觉得,除了给他建个房子,每年还得给他拨付一些证道所需要的花费,不然,张真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想问问户部,除了建房子,每年能给张真人拿出多少做证道的花费?”杨改革说道,这个事,杨改革倒是没跟毕自严说,算是考验一下毕自严的能力。

皇帝的这话一出口,众人连忙把脑袋抬起来,拿着眼睛看皇帝,这,似乎这奏本里没这条啊!要是朝廷拿银子给张显庸花,这似乎不合理啊!从来就没有过这事,朝廷每年不是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还有钱给张显庸?

“回禀陛下,户部倒是还有一些盈余,修建道场,拿个一二十万银币不是难事,可这每年都供给花费,这……”毕自严还真的为难了,这事,皇帝没跟他商量过,如今猛然说出来,要朝廷每年给张显庸掏钱证什么“道”,这可超出了毕自严的思维了,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呵呵呵呵……”杨改革笑了一把,不是杨改革要为难毕自严,而是在培养毕自严,培养这群人,培养他们学会投资,学会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基本的东西进行投入。就比如日后的基础科学,日后的交通,日后的诸多东西,都是必须在国家层面进行投入的,如果国家不投资,要想靠他自行成长,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按照明朝现有的思维和政策,永远都是在糊日子,这是不行的,没有国家对这些基础性的东西保持一个较长时间的投资,国家怎么可能兴盛起来?虽然现在全是杨改革在做,可杨改革也知道,自己也有完蛋的那一天,还是早早的形成一个制度的比较好,早早的培养一批有这种观念和意识的人比较好,否则,自己那天完蛋了,这些东西也会紧跟着完蛋了,一切都前功尽弃。再说,自己管的事越来越多,总会力不从心的。

众人见皇帝发笑,都抬着脑袋看着皇帝。

“……诸位卿家要学会投资啊!要学会花钱,今日在张真人那里投一个银币,日后就可能收获两个银币,三个银币,有些东西,也只能是朝廷出面不断的投入,才能发展和壮大,俗话说,舍得舍得,要舍了才会得啊!……呵呵呵,要是户部不打算每年投钱给张真人,可就朕出钱吧……”杨改革笑着说道,说完了,还拿眼睛瞟毕自严。

毕自严那个急,这事可从来没有过,按理说,不该给张显庸钱的,可皇帝又要给,毕自严为难了,更让毕自严为难的是皇帝说到了投资上,按照皇帝以往投资的记录,好像还没失手过,要这样算,那朝廷是不是也该掺一脚?或者说,户部该掺一脚?日后如皇帝说的,一个银币变两个银币?这可比收税有意思多了,就如同他把一部分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一样。

不光是毕自严急,很多人也急,如今众人对皇帝赚钱的手段那叫一个佩服,听到皇帝说到了赚钱的事上,倒是把耳朵拉长了听,他们自己不赚钱,也要给手下的人打听些风声,找些门路,要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什么门路也没有,这叫下面的人如何跟得住?听说皇帝说的是投资张显庸,普通人根本没门,急了。这个东西,不是皇帝出面就是朝廷出面,似乎没其他人的份啊!

“……敢问陛下,不知陛下每年要给正一真人那里拨多少银钱?”毕自严咬咬牙,还是问了出来。

众人脖子都伸长了,好像没普通人的戏啊!

“呵呵……,说实话,朕觉得,一二十万银币不少,百万也不算多,这个,就要看户部能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