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2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胶着到混凝的战场,终于开始松动,凝结在一起的双方的人马,也散了开来。随之散开的,还有胜负。

凄凉的收兵声响彻了整个战场。

沮丧、失败、惊恐和胜利的喜悦交织在这个硕大的战场。

“爷们!!”袁崇焕举剑连连高呼,战场上随之响起的就是这种胜利的欢呼,和凄凉的收兵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爷们!……”又是一阵高呼,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袁崇焕左冲右突了。

地上是厚厚的一层尸体,一些来不及撤走的后金骑兵看着远去的大队人马,眼神里,充满了绝望,不过,这种绝望也不需要持续多久,很快,就和地上的尸体混为一体。

战场上,后金的骑兵大队已经开始强行脱离战场,向大营方向撤退,而明朝官军,一面清扫战场上那些落单了的后金骑兵,另外一方面,也紧贴上去追着尾巴不放,不放后金的大队轻易的脱离战场。

越发响亮的开火声,成了庆祝这场胜利的礼炮。

……

“我们赢了!……”

“我们赢了!……”这种欣喜若狂的呼喊,是这个战场上,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

后金的大队人马,强行的脱离了战场,抛下那些来不及退走的人,也只匆匆在大营呆了一下,就又立刻开始绕过松山堡,向北面狂奔。

大营处在松山堡大炮的轰击之下,呆在大营里,只会慢慢的增加死亡。

饥饿,疲惫,失败,沮丧,失落,害怕等等感觉,聚拢在这只向北面狂奔的队伍。

……

只有看到鞑子放弃了大营,直接往北面跑,袁崇焕才正式确实,自己确实是赢了。

“大人,大人!”杨姓参谋一直跟在袁崇焕在军阵里左冲又杀,眼见着鞑子退入了大营,又匆匆放弃北去,杨姓参谋知道,这次是大明赢了,那么,剩下的,有些事,就该提醒袁崇焕了。

“何事?”袁崇焕并不停马,而是继续狂奔。

“大人,此番胜负已分,收治战场,向孙阁老禀明这里的胜利,还需得劳烦大人,此消息越快到孙阁老那里越好!”杨姓参谋也策马跟着狂奔,大声喊道。

“……吁……”袁崇焕忽然停了下来,这些事,确实得立刻处理一下。

“来人!……立刻给锦州,杏山堡传令,此次大战,我大明胜,让他们立刻出兵,前来协助战场的救治,……”袁崇焕骑在马上,高喊道。

“遵命!”一边一个侍卫大声答应道。

“来人!即可将我锦宁大胜东虏,解松山堡之围的消息传与孙阁老那里……”袁崇焕再次大声下令道。

“遵命!”

……

太阳已经斜下。

战场上,热血已经散尽,只有硝烟,还有一些余热,昭示着这个战场刚刚经历了残酷的大战。

死伤枕籍,用来形容这个战场,再合适不过了,到处都是死尸,人的,战马的,交叠在一起,兵器和旗帜散落了一地,原本鲜红的血,如今,已经变暗,显示着,这个战场已经冷下来。

战场上,稀散的一些大明官军开始收拾战场,一些还能站起来的士卒,互相扶持着,艰难的走向战场的边缘。

在小孤山上一直坚守的女衣旗,此刻,也下来了,参与到收拢战场的工作,从松山堡方向,也来了一批大明官军,也开始收拾这个巨大的战场,因为这个战场实在是巨大,而参与的人又不是很多,倒是显得很稀松。

“快!快!快找找,看还有喘气的没有,有就赶快抬出来……”王应期满脸的泪水,在战场上指挥着收拾战场的工作。

这一战的惨烈,让王应期这个监军看到是泪流满面,即便是铁打的汉子,到了这里,也是受不了要落泪的。

“……手脚轻一点,别震着了……”王应期满脸的泪水,一边流泪,一边高喊,实际上,不远处几个人抬着的,明显就是一句残破的尸体,森森白骨露在外面,已经没有血往外流了,依这种残破程度,人是不可能是活的,但,尸体也不能震着。

女衣旗,也随处插在这个战场上,护旗的人手,早已在救治伤员,说是救治伤员,其实,更多的,是在收拾尸体。

王应期的眼睛,已经看得通红。

“公公,这里找到一个活的。”一个护旗的士卒高喊道。

“公公,这里有一个活的……”负责打扫战场的士卒,如同发现了巨大的宝藏一般高喊道。

“快,快,大夫呢?医生呢?”王应期赶紧跑过来,看着人群围拢在中间的那个还或者的人。

一见到那人,王应期就忍不住哭泣起来,这个人还怎么活啊?右手手臂已经没有了,身上数处伤口,划破了的衣服和伤口粘连在一起,血已经把全身染红,几处伤口上血,已经变成了暗色,这个人的脸色,却是诡异的带着一丝鲜红。

围拢在四周的人,没有人回答王应期的话,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应该活不了多久了,脸色如此的诡异,只有一个可能,回光返照,怕也就只有最后一口气了。

“……”这个满身是伤的人张着眼睛,嘴唇动了几下。

“他说什么?说什么?”王应期赶紧趴下来,问道。

“公公,他问咱们赢了没有。”一个扶着的士卒因为靠得近,赶紧回答道,其他士卒则疑惑的看着,似乎并没有听到声音。

“咱们赢了!看,咱们的旗子,插的满地都是,咱们赢了……”王应期是泪流满面的说道,顺手指着不远处的女衣旗,这个战场上的残酷,已经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极限。

似乎是看见了远处的女衣旗,这个被众人围拢在中间的重伤员,似乎是满足了,努力的抬起左手,尽全力的将拇指高举起来,微微颤抖的手说明,这个士卒在尽全力。

“爷们……”这个士卒的手颤抖着举到胸膛高,嘴里用尽力气吐出了“爷们”两个字,随着这“爷们”二字一起吐出来的,还有一股鲜血,剩下的,就只有一张沾满了血,凝固了的笑脸。

四周只有悲恸,只有默不作声的眼泪。

“医生,大夫呢?怎么还没到?”王应期大声喊道。

“回公公,估摸在来的路上,袁大人已经给锦州,杏山堡传令了,那边的人马上就会过来……”一个小官模样的人回答道。

“……松山堡呢?来人,赶快到祖大人那里去,让他派人过来帮忙,最好把医生和药全部带来,这边还有这样多的人要用,快……”王应期稍稍想了下,就说到。

“小的遵命!”一个士卒听闻,立刻应声,然后狂奔向北方。

这个战场上,能站起来的,其实,都已经自己站了起来,站不起来的,很可能永远都站不起来,战事如此惨烈,延续时间如此之长,重伤之后生存下来的机会,很是渺茫。

……

袁崇焕再次返回战场的时候,太阳也就半个脸还在外面。

夕阳西下,将金色的阳光洒满了战场,为这个惨烈的战场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芒。

此时的战场上,有着众多的人,有的在收拾尸体,忙着将敌人的脑袋割下来,自己人的尸体,则妥善的运走,有的在拾掇兵器,旗帜,将这些证明战功的东西收拢起来,有的则在忙碌着,准备火把,火堆,太阳即将落山,得准备照明,这个刚刚冷清过的战场,此时,又是一番忙碌的景象。

袁崇焕身上的箭,依旧挂在身上,因为这是鼓舞士气的法宝,所以,袁崇焕一直没让人取下来,既是为了鼓舞士气,也是怕自己一旦把箭拔出来,怕再也坚持不住,尽管有防箭衣,没有射中要害,可也并不是一点事没有,袁崇焕只是咬牙忍着,没有声张出来罢了,士气可以鼓,却不可以泄。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也是袁崇焕这一行人最好的写照。

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能找到泪痕。刚刚还抱头痛哭的祖家兄弟,哭到眼睛都肿的王应期,尽力把眼泪憋在心里的何可纲……

在这黄昏中,金色的阳光洒在众人的脸上,格外的刚毅。

“……好了,就不要再哭泣了,一切都过去了,我们赢了就是赢了,咱们锦宁,用咱们的血证明了咱们是爷们,鞑子也不是那么可怕的,该欢喜,这是喜事……”袁崇焕环顾了一下,用略高一些的声音说道,该伤心的要伤心,该痛哭的要痛哭,这一切过去了,该享受的喜悦,该享受的成功,也要享受,袁崇华觉得,在这夕阳里享受成功和喜悦,格外的美。

“抚台说的是!自此之后,我锦宁都是顶天立地的爷们。”何可纲接口道。

“抚台,如今我锦宁,算是一战成名了,日后谁还敢怀疑咱们锦宁……”祖大寿也说道。

“抚台……”

袁崇焕直点头,随着话语逐渐的增多,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不似刚才那般哭泣。

“王公公,此次战场的阵斩,可算出来了?”袁崇焕又问道这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大人,咱们这次阵斩怕是有八千上下,都是有名有姓的精壮鞑子,可以说,乃是我朝少有的大捷,此消息一出,举国必定为之欢腾,陛下更是高兴……”王应期说道战果,整个人立刻神采奕奕起来,今日和鞑子死战,又赢了鞑子,战果可谓是相当的丰富,说道此,就不得不让人觉得高兴。

“不错!八千,确实是少有的大捷,此前我锦宁二百人口就算是大捷的日子,算是一去不复返了……”袁崇焕满意的点点头,相当的高兴,虽然知道自己赢了,可也只有当实际的结果出来之后,有了实际数字,才能放心的享受这份喜悦。

“恭喜大人,贺喜大人……”众人有开始将祝贺的词语送上,这次大战虽然艰苦,可战功也是相当的厉害,八千有名有姓的鞑子,这可是实打实的战绩,实打实的大捷。

“那我锦宁呢?损失多少?”袁崇焕接受了众人的道贺,又问道。

“大人,如果不算宋大人那里,损失在七千出头,如果算上宋大人那里,则有效一万了……”王应期再次说道。

“唔……”袁崇焕应了句,并没有说什么。

那个带兵来援的宋姓将领立刻举的脸红,他四千人马,面对的不过五六百鞑子,就被横扫一空,损失过半,可别人和两万鞑子打,还能占便宜,这其中的战力,当不可以以里计,两下以对比,着实让人羞愧。

“我锦宁的将士,均要好生安葬,受伤的,都要好生调养……”袁崇焕说了几句。

“末将领命!”

“另外,杀猪宰羊,犒赏三军……”

“末将领命……”

“今日能得胜,均靠诸位通力协作拼死力战……诸位的功劳,本官都会一一禀明的……”

伤亡,功劳又说了一些关于战后的事宜,话题逐渐的轻松下来。

“抚台!您身上的这些箭,也该取下来了吧……”

“是啊!抚台,您身上这些箭,几个箭壶都装不下吧……”

“……大人……!您今天在战场上,咱可就把您当成一盏灯了,您照到哪里,末将就打到哪里啊……”

几个部将见袁崇焕身上的箭,又忍不住打趣了,今日这一战,抚台这一身的箭,着实是耀眼,谁看了这一身的箭都要惊叹,这是箭靶么?还是某个动物?

“本官这身防箭衣,可是有来头的,当年可是经过了陛下的检验的,故此,今日才能在战场上靠着此衣为将士们打气……”袁崇焕的心情,逐渐的好起来,悲伤过了,那么,也该喜悦了。

“本官这身防箭衣,可是有来头的,当年可是经过了陛下的检验的,故此,今日才能在战场上靠着此衣为将士们打气……”袁崇焕的心情,逐渐的好起来,悲伤过了,那么,也该喜悦了。

第568章 阴影

松山堡大战,在三岔河看来,既是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孙承宗和毛文龙等人只预料到了袁崇华一定会去和鞑子大战一场,却没料到,战果如此的丰富,八千精壮鞑子,这份沉甸甸的战功,着实厚实。

消息传到三岔河,整个海面都在震动。

……

松山堡大战的消息从锦宁一路传到北京,一路传,一路沸腾。

……

紫禁城。

一大早。

杨改革早早的就起床了,和往日睡到九点比,那是相当的勤快。

“大伴,今日把阁臣和各部的尚书都叫过来,朕有事。”杨改革说道,杨改革最近,一直都在忙着沥青路的事,倒是把相当多的精力花在了这个上面。皇城里,一条两丈宽,一里多长的沥青路,已经修好了,皇城里别的不多,就是人多,皇帝要修个路,天天跑来看,这路,想修慢点都不行。既然修好了,那也该拿出来显摆显摆。

“奴婢遵命!”王承恩正在给杨改革整理衣裳,听见皇帝吩咐,就立刻去传旨了。

杨改革在暖阁里,抢时间批阅着今日的奏本,先把今日的“作业”批改一下再说。

一年多的皇帝生涯,这些奏本,已经难不倒杨改革,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杨改革也只是瞥一眼就知道大概的内容,很快就可以写下相应的批语。或者是准,或者是知道了,或者是写上某某意见,总之,处理得很快。

杨改革看了看一封谏议自己不要太过于沉迷在某个事上面的奏本,笑了笑,这个人的意思大概是自己整天都往那个工地跑,倒是把国家大事疏忽在一边,很是不该。谏议自己改正。杨改革看了,也就一笑了之,最近,确实有暗流在涌动,自己一直在关注科技方面的事,倒是没太注意官场上动向,也就批了个知道了。这种奏本,按说,应该到不了自己这里来的,显然是内阁收到了数量相当多的这一类的奏本,所以,也不得不表示一下,挑了一个有代表性的送进来,提醒自己注意这方面的事。

杨改革的心思,也就在这上面停留了几秒,又开始批改下一本作业。

“陛下,各位大人们都到了。”王承恩进来禀报道。

“好,让他们进来吧!”杨改革说道,沥青路的成型,预示着,道路交通的发展已经提上日程,一些依靠道路才能发展起来的东西,已经可以出炉了。比如,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是必须依靠道路的发展的,比如,国防上,快速的机动力量,也需要道路的支撑。

施凤来,韩爌,毕自严等一批重臣进了暖阁。

一番行礼,杨改革才开始说正事。

“最近,不少大臣都给朕上奏疏,说朕沉迷于玩物,不务正业,让朕远离那些玩物……”杨改革开头就说到这个事,表面上只是一些大臣上奏本说这事,实际上,杨改革知道,这是一股很大的暗流。

“……”众人认真的听着,皇帝忽然就拿这个事说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或许,是真的要接受大家的意见,或者说,皇帝根本没当回事?准备依旧我行我素?众人静待下文。

“……朕最近在干什么,诸位卿家想必也都知道吧!”杨改革笑着说道。皇帝整天泡在那个什么油渣路那里看修路,连关外的大战也不关心了,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有些不务正业了。

“回禀陛下,沉迷于某样技、工,作为君王,确实有些不妥,臣以为,陛下不该在这些方面过于留连,更应该关注江山社稷、国计民生的大事,某筑路的小事,还是交给工部去做……”韩爌首先就发言了,这次,皇帝确实做得有些不妥,或许,算是个不小的尾巴,皇帝天天去看修路,甚至连关外的战事也不太关心了。虽然关外的战事交给了孙承宗,可皇帝也不该当甩手的掌柜。

“江山社稷?国计民生的大事又是哪些呢?”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比如,关外的大战,比如,百万移民,比如,今年的旱灾,比如,天下人的教育,以陛下之聪慧,如能将精力关注到这些方面,我大明必定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我大明盛世,也就不远……”韩爌一大通的事说下来,倒是说得有模有样。

“呵呵呵,卿家说得有理,这些确实值得关注,也确实是关系到江山社稷,也确实是国计民生……”杨改革笑着说道。

“……不过,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大事,也不仅仅就是这几件吧,吃、穿、住、行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大事啊!为什么就偏偏看不见这‘行’呢?”杨改革笑着说道。

“……可,陛下,行虽然也重要,可也不至于让陛下如此沉迷吧……”韩爌一听皇帝的话,就知道皇帝说的什么,吃、穿、住、行确实是大事,皇帝干的事,就是那个修路,虽然也勉强扯得上国计民生的大事,可韩爌总觉得,这事不算是真正的国计民生的大事。

“呵呵呵……”杨改革手压了压,让都准备说话的众人停下来。

都准备说些什么的众人,见皇帝的手连压,连忙停下来,看皇帝准备说些什么。

“……朕今日召诸位来,就是想说说这行的事……”杨改革的手再次压了压,刚刚这话一出口,众人就又想说话了,杨改革不得不再次压手阻止众臣发言。

“……有些卿家可能觉得朕沉迷于某事,荒废了国事,其实,此事,也是非同小可的,我大明京城远在北方,交通不便,所需粮草,各色物资都需要从南方调集,不管是走运河也好,走海运也罢,都得走通州,故此,通州到京师的路,就是我大明京师的生命线,朕一直就在想着,把京师到通州的路修一修,如此,我大明京师的生命线,也才通畅,诸位都不会觉得关注一下京师的生命线就是荒废了国事吧……”杨改革笑着说道。

皇帝这样一说,众人又不好开口了,不过,却也依旧准备劝劝皇帝,正如先前韩爌说的,皇帝该管皇帝的事,有些事,就该交给工部去做。

“……今日诸位卿家都到了,朕有个东西给各位看,诸位卿家就随朕来吧……”杨改革见众人依旧是一副想说话的模样,又拿话头阻止众人发言。

众臣无奈,只好又跟着皇帝出去。

杨改革在王承恩的耳边耳语了几句,就出了乾清宫,大臣们则跟在后面,虽然皇帝没说是去干那里,可也有不少大臣猜出是去哪,但是,也没办法,只能跟着,看样子,皇帝真的是着魔了,得好好的跟皇帝说道说道,不少大臣心里在想这个。

……

出了紫禁城,杨改革就上了一辆马车。

“诸位大人,陛下要去的地方比较远,陛下怕诸位劳累,也请诸位上车吧……”就在众人莫名其妙的时候,王承恩出来说道。

众臣见皇帝上了车,也都跟着上了车。

马车叮叮当当的开动,在石板路上行进着。

杨改革的马车,拐过了几个弯之后,就忽然从石板路上了一条黑色的路面,原本还有些尖锐的碾压石板路的声音,一下子就没有了,只有铃声依旧似乎响叮当,只有偶尔从车身上传来一些咯吱声。

很快,马车就到了地方。

杨改革下了马车,大臣们也都跟着下了马车,又纷纷的围拢上来。让这些大臣惊讶的是,他们的马车是停在一条平坦的黑色路面上的,脚踩在这条路上,更是有一种软的感觉,真的是很怪异的感觉,更是有一种怪异的味道。

“诸位卿家,此次坐车,感觉如何?”杨改革笑着说道,此刻,这里已经没有了热火朝天的修路场面,只有一条平坦的沥青路,马车和大臣们也都在这条路上,杨改革一心一意的要推行道路的建设,以其自己费尽口舌的强压,不如让这些人到这里看一看,相信这些人看过了,一定会支持自己建路的,只要到通州的这条示范性的道路建好了,剩下的也就好办了。

“油渣路?”众人惊讶起来,这就是皇帝天天关注的那个路?看上去,确实很特别,虽然大家天天都说这个路,但是,却没人见过这路的真实面目,如今踩在这个路上的感觉,着实怪异。

“臣敢问陛下,我等此来,路上可一直就是从这条路上过的?”施凤来问道,来的时候,施凤来明显感觉到,这次坐马车有些不一样,明显的没有石板路那种磕磕绊绊的感觉,倒是像在青沙路上行进一般。

“不错,就是这路。”杨改革笑着肯定道。

面对如此一条奇怪的路,不得不说,引起了众人的注意,更是引起了众人的好奇。

“陛下,臣看此路,似乎是一块铺就,似乎是没有缝的啊!难怪臣刚才就觉得奇怪,这车怎么就一点不颠簸呢。”施凤来惊奇的问道。

“不错,这路是用油渣铺的,可以融和在一起,和石板路的区别就在这里……”杨改革笑着解释道。石板铺的路,不可能做到严丝合缝,马车的车轮碾过,必定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但这平坦的油渣路明显就不一样了,没有了那种让人讨厌的咯吱咯吱的声音,震动也明显减小了不少,更有一种软软的感觉,和石板路的区别,真的是很大。

“陛下,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怕水的路?”韩爌也是惊讶这种平坦的路,看着远处似乎还有不少太监在往路上洒水,韩爌惊讶的问道。

“不错,这路确实不怕水,朕一直就让边浇水,边用重车碾压,如今看来,确实不怕水,也不怕重车碾压……”杨改革又笑着解释道。

众臣原本打算好好的劝劝皇帝的,让皇帝别每天都往这里跑,可等实际到了沥青路上,整个人的感官却又变了,这样好的路,实在是让人惊奇。

“众位卿家如今也都亲眼看过了此路,此路一不怕水,二是不怕碾压,故此,朕打算在北京和通州之间建一条这种油渣路,也好解决京师命脉运粮难的问题。”杨改革说道,今天算是开现场会,准备把这事解决了。

“陛下,此路确实想当的好,修筑到通州的路,也确实有必要,可,此路也想必造价不菲吧。”户部尚书毕自严说道。

毕自严说到这个问题,大臣又把目光对着皇帝,这是个很核心的问题,不知道要多少银子。

“这个事,朕也是考虑过很多,先前,朕只是打算以三合土修路,不过,很不理想,诸位看那边,那条路就是用三合土修的路,一浇水后碾压,就难以行车了,故此,虽然三合土的路便宜,可朕也看不上,后来,朕又打算以石板路修一条,石板路不怕水,也不怕碾,可石板路实在太贵了,稍稍一动手,就在二三百万银币以上,故此,朕也是相当的烦恼,偶然间得知此物适合修路,故此,朕也就要了些,用来试试,如今看来,确是天生的修路材料,用此物修路,可比石板修路节约六七成以上……”杨改革又笑着解说道。

“陛下,如此看来,倒是件好事啊!”毕自严想了想,说道,毕竟,从京师到通州的路,实在太重要了,关系到京师的命脉,而京师,又是天下的首脑所在地,皇帝关注这条路,也不是什么坏事。

“今日把诸位召来,就是想确定一下这条路,朕准备尽早的开修了,一来就是此路系京师的命脉,早日修缮,我京师的命脉也更通畅;二来,今年受灾的面积颇大,修筑此路,必定需要大批的劳力,如能给众多受灾的百姓一个容身之处,也是好事一件,诸位以为呢?”杨改革说道。

众人见皇帝发话,又议论开来。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乃是大好事,从古至今就有以工代赈之说,如今当可借鉴。”施凤来首先就出来力挺皇帝了。≮更多好书请访问:。。≯

“启禀陛下,臣以为,如就以工代赈方面来说,确实不错,朝廷既可以得到一条好路,也可以安顿灾民,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臣还是要谏议陛下,此事,非是君王留连之事,即便是很重要,也只需要交给有司就可,不可太过于沉迷了……”韩爌想了想,还是如此说道,如今的皇帝,已经摆弄出太多的“新奇玩意”,让很多读书人感觉到一种压力,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而形成的压力。以前,他们就是知识,文化和见识的代表,可如今,越来越多他们不懂的东西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不断的影响着世界,和他们的思想观,世界观,所见所识有很大的差距,这些东西的出现,让他们对世界有了一种陌生感,而这种对未知的恐惧,让他们很不适应,更是不安,有些人,开始抵制这些东西。韩爌,就是其中的一员,还是领头者。其实,韩爌也不是不能接受这些东西,只是有些时候,事情不是彼,就是此,帝党站在皇帝这边,而他,就只能站在另外一边了。

“哦,这个事,朕知道,也不过是闲来无事,来看看罢了,算是闲情逸致吧!倒是没有卿家说的那般严重的!”杨改革笑着说道。

“陛下,如今百万移民正在持续,关外几十万人马在大战,北方的天灾,那一件,都是天大的事啊!陛下又怎么说是闲来无事呢?以陛下的圣明,如有精力多关注一下这些事,想必于我朝更加得益。”韩爌坚持当一个合格的反对党,韩爌觉得,自己说的这些,那一件都是超级大事,那一件都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的,那一件事没有殚精竭虑,都是不对的。如今的皇帝却是对这些事不太理,也不太问,让韩爌觉得,在这一点上,是可以说说皇帝的不是的,是可以指责一下皇帝的。

“呵呵呵……这些事,朕都知道,百万移民的事,朕交给了徐师傅,有徐师傅在南方坐镇,朕相信徐师傅是能管好的,朕远在京师,即便是有什么事发生,朕也不能及时的处理啊!故此,只能相信徐师傅了,何况,徐师傅一直就做的不错,朕又何必多事呢?”杨改革轻松的说道。

“……可,陛下……”,韩爌想辩解。

“……辽东的大战,朕不是交给了孙师傅么?朕也远在京师,战场上瞬息万变,自然得就近指挥,朕在京师,也是帮不上什么忙的,能做的,也都早已交代完毕,剩下的,自然是等孙师傅的好消息了……”杨改革依旧笑着解释道。说不关心这些事那肯定是假的,可如此遥远的距离,即便是想插手也难,所以,还不如不管那么多,很多事,都是杨改革自己布置的,很多事都只要稍稍的提一提,杨改革就明白了是什么事,也明白了事的轻重缓急,即便是有事要处理,也是极快的,并不是很多大臣理解中的,必须每日夙夜不眠的斟酌这些事。

“……可,陛下,……这……,臣以为……”韩爌被皇帝说得晕了,想辩驳,可几个字还没说完,皇帝又再说了。

“至于北方的灾情,朕如今不是在关注么?刚才施首辅不是说了么,以工代赈自古就是赈灾的不二法门,如今大灾,当及时筑路,以容纳更多的百姓就食,故此,朕也是急着修路啊!如今眼见着就要到七月了,如果能及时把事情定下来,也才好避免百姓流离失所……”杨改革又是一通大道理,什么事都往灾情上靠,凡是都把老百姓挂在嘴边,说的话果然是锋利无比。

韩爌逐渐的招架不住了,被人连掐了几次话头,这要说的话,也说得差不多了,如今他反对皇帝的并不是修路本身,而是皇帝太过于看重那些技、工、术,把这些东西抬的太高,这些东西已经逐渐影响到了天下读书人、士人的利益,故此,韩爌是勇挑“反对党”这个重担,来反对皇帝,如今天下士林里,已经在这事上,对皇帝有议论了。

“陛下!臣非是反对陛下筑路,只是……”韩爌觉得,自己还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