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了关外,再说说这守边墙的那些边军,这就吃不了几个酒?”田弘遇又说道。

“边军?那能有几个钱?大冬天屁股腚都要漏在外面的那群苦哈哈?”有人诧异的问道。

“嘿嘿,你这消息可就过时了,如今这边军还是苦哈哈?陛下去年光是补欠响,就给了四百万两银子,这群苦哈哈,如今也不能把他们当苦哈哈了……”田弘遇解释道。

“嗷……”

“那是,那是,还是国丈高明,看得远啊!”几个人有立刻恭维田弘遇,如今的边军确实开始有几个钱了,加上皇帝又不短他们的饷,算起来,手边确实有那么两个闲钱,这钱得赚。

“再想想,这酒就只能蒙古人喝,就只能边军喝,这北方的老百姓就不要喝啊?”田弘遇一副趾高气昂的模样道。

“这……”

“莫非国丈还想把这酒在大明销售?”几个人又围住田弘遇,恭维起来,这眼睛也因为这消息而变得更大了。

“那是自然,有生意不做,那不是傻瓜么?如今这番薯酿酒的本钱比那粮食酿酒可便宜多了,这方子如今也就在陛下手里,咱们不赚这个钱岂不是傻瓜?所以说,咱们这种番薯的第啊,得多,越多越好!”田弘遇神色激昂的说道,如今他的见识也不是从前了,心气也不必从前了,自从顺利完成了皇帝交给的八十万件棉衣的任务,对这几万,十万什么的,就感觉不来劲。

“那,国丈觉得,该多少呢?”众人的呼吸都困难起来,番薯还是个新鲜玩意,也就今年才开始宣扬开,番薯酿酒的方子,更是只有皇帝有,而皇帝又把这生意交给他们做,你说这能不呼吸加速,心跳加速么?

“最少也得三十万亩……”田弘遇不以为意的说道。

“三十万亩?”

“我的妈呀!……”

“国丈,这是不是太多了点?”田弘遇邀来的几个商贾,也不是小商小贩,可还是给田弘遇说的数字吓到了。

“多?什么叫多?三十万亩很多么?要赚银子,又舍不得本钱,这哪里像个做买卖的样,陛下都不怕,你们怕什么?”田弘遇可真的一点都不怕,当初皇帝也是叫他做八十万件衣裳,他吓个半死,可如今呢,你就是说再做二百万件,他也没觉得有啥,故此,他倒是觉得,如今做个买卖,没几十万开头,上百万开头,他都不好意思说是自己在做生意。

几个人都惊讶而痴呆的看着田弘遇。

“……国丈,这得多少银子才能办到啊?”有人问道。

“多少银子?我问你们,咱们北方,特别是边墙附近的田地,收成咋样?”田弘遇一本正经的教育这些人。

“国丈,这还不清楚?那些边军能跑的都跑了,那田还谈什么收成,只要肯去种,都没人管,更何况如今天干,收成不好,如今上等田了不起能收个一两石,抛开七七八八的,能赚几个银子?要是中田,能有个二三钱银子,那都还要感谢老天爷照顾,这下田就不用说了,如今这天干得厉害,那里还有什么收成……”这些商人,立刻把情况说了出来。

“这不就结了?就说中田,每年不过赚个二三钱银子,咱们就出二三钱银子,包他的田,让他给咱们种番薯,这三十万亩番薯,其实,也要不了几个钱,可你们知道这三十万亩番薯能变成多少酒么?”田弘遇又活灵活现的说道。

众人都仰望着他。

“这一亩地,不说多,反正是中田,也就算个一千斤吧,咱就算三斤,不,五斤番薯酿一斤酒,这一亩地可就是二三百斤酒呢,这二三百斤酒值多少钱?”田弘遇得意的说道。

说道二三百斤酒,几个人都不敢出气了。这三百斤酒,得值多少钱啊?如今米价贵得很,这酒价也就跟着涨,一般般的酒,都在八九十文,稍好一点的酒,都在百文以上,那得是多少钱?那可得是二十多近三十两银子呢,一亩地就能产二三十两银子,还是一般的田,这买卖让所有人都呼吸急促起来。

“国丈,这,……这,该有二十两以上银子……”一个人期期艾艾的说道,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点。

“对,就是二十两银子,这还是往少的说,要是三百斤酒,这银子就更多……当然,咱还得除掉柴火,酿造,坛子,运销,人工,缴税的费用,这样算下来,每亩地,赚他个三四两银子是没问题的,所以说,这包的地是越多越好,今年咱们包三十万亩,也就能赚个百十万两银子罢了,不算多,也是今年没太大的把握,不然,咋再多包些,不愁不发财啊……”田弘遇洋洋洒洒的说着,皇帝叫他包田种番薯酿酒,他就在家算了几天,才把这帐算明白,这利润,实在是太大了。大道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结果算来算去确实有这样多,前提是胆子得大,要有本钱,还得有靠山支持,更还有酿酒的方子,有销路,以前他是不敢想,不过现在么,有皇帝撑腰,有皇帝给酿酒的方子,还有皇帝给的销路,有了这样多的保障,他还怕啥?

田弘遇这一说里面的利润,立刻把众人的情绪点燃了。

“国丈,依我看,咱不如往酒里掺些水,这一亩地,少说能出个五六百斤酒呢……”

“国丈,依咱们看,咋不如不包田,咱直接雇人开荒,反正只要有人,那没人种的地多得去了,咱们有陛下做靠山,那些边军也不敢把咱们怎么样,顶多给他们一些抽头,可也比租田划得来,听说这番薯耐旱,旱地也能成,这样,咱们每年还能省几万两银子呢……”

众人见这里面的利润如此的高,个个开动脑经想主意,看怎么赚到更多的钱。

“好!”田弘遇相当得意的叫了声好,他在家算了好几天,才得出这个结论,那就是皇帝给他的差事很赚钱,他一定得把这个差事给办好咯,故此,绝对不可以坏皇帝的事,万一这差事要是丢了他可会后悔死。

众人都安静下来,看着田弘遇。

“直接雇人垦荒,这个,咱们日后确实得这样干,咱们得有地这买卖才做得长远,不过,今年咱们得稳妥一些,得包田才行,不然,这没番薯,咱们可要吃大亏的,待日后垦荒摸索出一套经验之后,能供得上用了,咱就不租田了,想如今到处是受灾的灾民,如果能雇些人去垦荒,倒是也替陛下分忧了,这条路子,是可以走的,这,这刚才是李兄提出的,那这事就由李兄负责了,咱们这酒啊,是要卖给边军和蒙古人的,那就找那些边墙附近的荒山荒地,使劲的开,争取就地产番薯,就地酿酒,就地贩卖,这样,咱们赚的银子才多……”田弘遇大声的宣布着自己的计划。

“好!……”

“好!……”面红耳赤的众人一致的较好,热火朝天的议论起来,如今可真的是端到金饭碗了,这皇帝果然是个会赚钱的,这随便指点一下国丈,就让国丈受用无穷,跟着皇帝干,果然有奔头。

……

崇祯二年二初四。

杨改革焦急在坤宁宫外等待着,听到一声哭,悬在空中的心终于落了下来,自己的儿子终于出世了,自己也“升级”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娘娘生了位小皇子。”女官高兴的出来跟在外面等待的皇帝报喜。

“呵呵呵,……呵呵呵,好!,呵呵,好!,这,……赏……”杨改革高兴得摸不着北,整个人也变傻了,摸了摸脑袋,笑呵呵的喊赏。

在一旁准备多时的小太监,立刻搬出准备好的赏钱,四处分发。

紫禁城中,因为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格外的喜庆。

坤宁宫内,杨改革看着虚弱的周婉儿,充满了温馨,抱起刚刚出生的婴儿,家的感觉,由然而生。

“婉儿辛苦了。”杨改革充满这愧疚的说道。

“陛下说的那里话……”周婉儿依旧是带着些羞涩的说道。

“……陛下给起个名字吧……”周婉儿又羞涩的道。

“呵呵,这名字,朕可是早就想好了的,该当叫朱慈烺……”杨改革立刻说道。

在坤宁宫里初为人父的杨改革料不到,不远处的田弘遇正在酝酿着一个“大”计划,准备大干一场,如果杨改革知道了田弘遇的计划,估计眼珠子都得瞪出来。

……

第514章 大跃进

崇祯二年。

二月十七。

文华殿。

几个大臣有些愁眉苦脸的在文华殿议事。

杨改革这些日子,麻烦很多,心情也糟糕,好在儿子出世了,升级当爹了,没事可以逗儿子玩,可以解闷不少,如今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局面,越来越吃力的推演,杨改革烦恼不已,虽然赢了盐商,可接下来怎办?杨改革却是茫茫然,一种征服山峰过后的失落感和茫然感,深深的困扰着杨改革。

“也就是说,各地都报告说今年开春开得早咯?”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是的,如今各地都报,今年开春开得及早,如今的天气太暖和了点,怕今年又是一个大旱之年……”施凤来连忙接过话头,说道。

“噢,开春早就代表着干旱么?”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是的,按照今年开春的这个态势,按照以往的经验,当是大旱,陛下!”施凤来愁眉苦脸的说道。

“噢,是这样啊!看来今年干旱又成定局了。”杨改革感叹道,虽然自己预测过十几年的干旱,而且做了很多准备,可当岁月真实到来的时候,仍是充满了压迫感,天灾的重压压在头顶的滋味,可不好受。

“回陛下,如不出意外,当是定局,……不过,也好在陛下早有预料,并早有对策,如今大移民依旧在继续,各地都在加紧春耕备荒、备旱,内阁也准备严加督促各地落实番薯的种植,有诸多措施,这个灾年,应该不算太差……”施凤来连忙回答道。

“噢……”杨改革叹息了口气。

众臣也是沉默下来,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已经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皇帝那个预言的真实性,今年开春开得这样早,此时还才二月,这天气就异常暖和,今年铁定是个干旱之年,如今从各地汇聚起来的信息显示,这干旱的地域相当的广,陕西和山西的情况格外异常,估计得大面积干旱了,山东,顺天府,河南这些地方也有些异常,纵使不大旱,小旱也是跑不了的,情况估计比去年更加的严重,这得多少灾民?虽然如今准备措施可以说得上相当强大,可这个消息仍会堵的人发慌,百万移民虽然是前所未有的赈灾力度,可如今灾民就只有百万么?有的人是心里冷汗直流,这要是没皇帝准备的这些措施,那今年真的不知道是个什么光景。

君臣都落寂的沉默着。

“这开春早也不全都是坏事嘛,朕刚得了消息,这长芦盐场,已经晒出了第一场盐了,收获了第一个一万石盐,这也算是开门红了,呵呵呵……”杨改革捡了个好消息来打破这个让人沉闷的气氛,到现在,盐商的事才算是完,也只有自己能产盐了,这盐业,才算是彻底的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盐商”,也终于成了历史,虽然一万石盐不断多,可象征意义却不小。

见皇帝说起盐场的喜庆事,众臣又才稍稍挤出一些笑容。纷纷恭喜皇帝顺利接收盐场。

虽然杨改革尽量的想把气氛搞得乐观一些,可这消息也着实让人高兴不起来,气氛很快又沉寂下去,这北方数省都将大干旱,这无论如何,也是一个让人高兴不起来的消息,虽然还只是一个征兆。

可以用沉闷来形容今天的这个议事,杨改革也是索然无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烦恼事又增一头,杨改革到是更觉得闷。

散了议事,出了文华殿,杨改革的心情又才好过一些。

“大伴,徐师傅那里有消息么?这史可法怎么还没把上海的建设方案送来?”杨改革开始埋怨了,今年又是个大干旱之年,必须得做更多的准备,去年仅仅是个陕西,赈灾的压力就有这样大,今年可是数省都将有干旱,这情形,可比去年严重多了,不得不想更多的办法应对啊!

“回陛下的话,暂且还没有徐师傅那边送来的消息,估摸着,也要等史大人去上海了才会有消息。”王承恩回答道。

“呃,知道了,给徐师傅那边去个消息吧,就说如今干旱在即,上海要尽快的开建,如今已经是二月中旬了,最多到五六月,这大批的灾民估计就得逃荒了,要他们做好接收的准备,上海要大建、特建,要吸纳足够多的灾民工作,上海的规划和准备工作,务必在四月底完成……”杨改革皱着眉头吩咐道。以工代赈,自古以来就是赈灾的不二的选择,灾民多虽然是个难题,可也代表着,这人工便宜,只要管饱,几乎有无穷的劳力,倒是建设大上海的好时机。

“奴婢记下了。”王承恩连忙靠近些,记下皇帝的吩咐,同时,还挥挥手,让后面的跟班站远些,别打断了皇帝的思路。

“郑怀忠那里现在有多少人了?”杨改革又问道。≮更多好书请访问:。。≯

“回陛下,南京造船厂如今有一万五千人以上。”王承恩道。

“噢,让他做好扩产的准备,准备应对今年的逃荒潮,上海船厂尽快建成,起码也要再吸纳两倍以上的工匠,朕今年要再追加造舰的款项,战舰、商船、货船、渔船、内河的船,这些都要追加三倍以上,让他做好安排……”杨改革又说了一条吸纳灾民的办法。别无他法,只能朝各个地方塞人了,尽可能的塞人。除了追加的战舰、商船等,还有给江南商人造船的优惠,也就是说,这几年,杨改革准备爆船了,大规模的爆船,除了吸纳灾民,更是为大移民做准备。

“……奴婢记下了。”王承恩又说道。

“陕西李延翼那里的情况如何了?”杨改革又问道。石油工业也算是一步棋,不过,一切都在草创,提取和炼制都还在草创阶段,杨改革也只能是死马当活马依,得找地方塞人,这不行也得行。

“回陛下,奴婢记得,似乎是能产了,不过,这价钱据说可不便宜,前些日子,还送了一批贡品来呢……”王承恩思索了一会,才从记忆里挖出这么一块内容来,这个什么石油这东西对王承恩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

“噢,为什么价钱不便宜?给李延翼去信,让他尽一切可能大规模生产,尽一切可能把价格做到最低,朕要的是规模越大越好,油价越低越好,可不是什么贡品……”杨改革记忆里,这灯油可是比菜油要便宜得多的,没理由“石油”的价格贵,除非做“石油”的人没把这个做好,只要“石油”炼出来的油比传统的灯油便宜,这就不愁销路,有销路就代表了有规模,有规模就代表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就可以塞更多的人。

“回陛下,具体的奴才也不太清楚,过年前他就来过信,不过,那时候陛下正忙着……”王承恩说着,连忙把脑袋低下去,过年那会,皇帝可忙着斗盐商呢,那里有功夫管陕西那山角落里的什么石油。

“喔,快点回去……”杨改革好像想起来,有这么一回事来着,想起来那信上面确实有关于石油的一些东西,不过当时自己可把心思都放在了盐商身上,可没功夫管那个,如今到了应对大规模逃荒潮的时候了,却不得不把这事提到心上。

“……是,陛下……”王承恩连忙跟上去,皇帝的步伐,陡然加速。

乾清宫。

东暖阁。

杨改革正翻看着一封信,这信,就是李延翼寄来的,这狗爬一般的字,终于让杨改革有了成就感,终于找到一个比自己写字还差的人了,不容易啊!

看了一气,杨改革已经知道为什么这灯油的价格依旧老高了,第一就是规模小,还没找到大规模炼制的方法,第二就是运输不方便,陕西那地方的东西想运出来,运费可不便宜。

“给李延翼去个信,告诉他,用一切办法提高产量,扩大规模,这东西规模越大越好,规模越大,这造价也就越便宜,灯油什么的也才可以卖得便宜,告诉他,吸纳的难民越多,功劳也就越大,赚银子是次要的,让他自己想办法,朕只要结果,不问过程……”杨改革道。

“奴婢记下了……”王承恩答应道。

“另外,如今这马车厂的规模越来越大,车轱辘也越来越多,马车厂还准备去南边开分厂,我大明日后也必定到处是马车,如今马车车轱辘上用的润滑油效果不是很好,你让他看看能不能从石油里提炼些出来……”杨改革想了想,说道,光给“石油”工业投入也不行,也要让“石油”工业有产出。

“奴婢记下了。”王承恩又道。

“另外,让马车厂看能不能做出装更多东西的和更耐用的马车来,如今光只有载人的马车是不行的,这陕西的东西就运不出来……”杨改革又道。

“奴婢记下了。”王承恩又道。

一道灵感闪过……

杨改革忽然想起什么来,这船可以补贴二成,可以催生造船业和运输业,那马车,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催生一下?这船可以补贴,同样是交通工具的马车,为什么就不能补贴?一个跑水上,一个跑陆地上,可不能分彼此,这有必须立刻的催生“造车”业,这造车业好歹也属于机械制造业了,也顺带着催生了钢铁冶金业,钢铁多了,是不是可以造铁路了?那种蒸汽机火车未必一时间造得出来,可这马拉火车也不是不能搞一搞,虽然有很大的地域限制,可杨改革记得,马拉火车可也曾经在天津和北京之间跑了好多年,虽然有些无奈和搞笑,可说明这马拉火车确实可行,可这都是工业和技术的进步啊!催生钢铁冶金业,这采矿和煤炭业是不是也顺带催生起来了?这可都是实打实的重工业基础啊!催生了机械制造业,钢铁冶金,煤炭,铁路是不是又该提上日程了?很好,很强大……,一个工业时代的雏形已经摆在了杨改革的面前……

拨开云雾见明日啊!杨改革猛然醒悟,一个已近跃跃欲出的工业时代即将来临,可自己却还这般糊里糊涂的过日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着实是不该,想想工业时代那巨大的潜力,什么游牧民族,什么天灾问题,统统都是渣啊!想通了的杨改革立刻不断的砸着自己的手,欣喜的整个脸都有些“疯癫”了。

“请孙师傅来一趟……”杨改革惊奇的发现了一个“世界”,需要找一个人来和自己分享,第一个就是孙承宗,即便孙承宗不管“政事”。

王承恩看着皇帝满脸的狂喜,状似疯癫,不断的拿手砸手,那情形,着实是怪异,听见皇帝吩咐,答应下来,立刻去传旨了。

……

杨改革不住来回的在暖阁里走动,这猛然之间,杨改革觉得,自己这些日子,倒是把自己的目标搞丢了,把自己应对问题的最大法宝给丢了,自己实在是对这个明朝太投入了,和盐商,和官僚们的战斗太过于投入了,把世界的大势,把自己最有优势和最应该做的事给丢弃了,如今猛然看到了自己应该走的路,猛然间,清醒过来。

自己如今斗倒了盐商,手里有大把的钱财,威望更是到了顶点,更有巨大的天灾等着自己,这一切,无一不是给自己推动明朝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有钱,这是一切的前提,如今自己手里握着四千万的白银,有了足够的启动资金,可以支持和催生那些工业启动了,资金链是绝对没问题的,如果推动了纸票子的使用,这四千万,可以当八千万甚至一亿两银子来花,这一笔巨款,即便那些工业是个吃钱的无底洞,杨改革相信,也能给他填满了,那些工业必定能催生到能自己成长的那一天。

威望,这更不用说,推动工业化必定会遇到很多阻碍,巨大的威望无疑是可以避免这些阻碍的最好的东西,如今自己要做的事,谁敢阻挡?以“帝党”为核心的一大批帝党围绕在自己周围,谁敢反对自己,自然有大批的帝党们去对付,如今,谁敢站在皇帝的对立面?

天灾,这在以前,绝对是个大问题,甚至会是要了这个王朝命的大问题,可对于要启动和推动工业化来说,却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没有大批失业的农民,那里得大批的劳动力?这工业化如何推动?没有天灾,如何为推动那些工业化找到足够的借口?

“哈哈哈……哈哈哈……”想通透的杨改革,觉得浑身都舒坦了,一通百通,如今再看诸多摆在自己面前的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问题,工业化时代会将这一切碾为粉粹,而自己,只要全力的推动工业化,并将工业化的成果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就是无敌的。

孙承宗急急忙忙往乾清宫赶,以为皇帝这样急急忙忙的召自己会有什么大事,快到乾清宫了,却听见皇帝超乎寻常的哈哈大笑,惊得驻足起来,王承恩是知道皇帝已经处在了“疯癫”边缘的,一个劲的催孙承宗,要是再去迟一些,天知道皇帝会“疯癫”到什么模样。

……

“臣叩见陛下……”孙承宗一进门,就立刻以浩然正气给皇帝行李,以“震醒”有些中邪的皇帝。

“哈哈哈……孙师傅快进来,朕有天大的好消息要和孙师傅说……”杨改革当真是迫不及待了,如此之大的好消息,怎么能一个人闷在肚子里呢?

“陛下,不知是何好消息?”孙承宗进了暖阁,见皇帝除了脸庞相当的红之外,其他一切好好的,特别是眼睛,充满了精神,孙承宗放下心来,皇帝没事,定是有重大的好消息。

“朕准备给马车也给予补贴,如同造船一般,朕要刺激和催生马车制造业的大发展……”杨改革迫不及待的和孙承宗分享自己的心得。

“补贴马车制造业?”孙承宗的脑子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错,朕要大力的催生这个行业,朕要让马车跑遍我大明的每个角落……”杨改革兴奋的喊道,全身充满了豪情,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正是工业化之后带来的力量。

“陛下,这,这是为何?”孙承宗不解的问,南方补贴造船那可是皇帝拉拢南方势力的手段,转运灾民那不过是个幌子罢了,可如今这补贴马车这是唱的那处?孙承宗是在想不出,如今天下还有那个势力需要皇帝拉拢,如今都是往皇帝身上靠啊!

“呵呵,孙师傅,这船乃是运输工具,这马车也是运输工具,补贴了船,为何就不补贴马车呢?”杨改革满脸通红,激动地说道。

“可,陛下,这……”孙承宗难以信服这个解释。

“哈哈哈……”杨改革见面色一项严肃的孙承宗皱眉头,哈哈大笑起来,果然,即便是孙承宗,也不可能看到这催生马车制造业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孙承宗更是疑惑的看着皇帝,皇帝可真的有点疯癫啊!

“……孙师傅可想过,这马车制造业一旦催生,后果是什么?”杨改革极度兴奋的启发道。

“这……,一旦催生,如陛下大额的补贴下去,天下购买马车的人必定趋之若鹜,马车产量必定大增……”孙承宗立刻回答道。

“然后呢?造马车需要哪些原料?”杨改革又启发道。

“原料?木头,钢铁?”孙承宗小心的反问道。

“不错,钢铁,大批量的钢铁,催生了马车制造业,也就是催生了钢铁业,孙师傅可知道,要炼钢铁,又需要哪些?”杨改革红光满面的问道。

“钢铁……,铁矿,煤……炭吧……”孙承宗皱眉回答道,皇帝这一波接一波的提问,确实冲动了孙承宗的思维。

“不错,正是煤炭业和采矿业,孙师傅可知,这一催生,可以容纳多少灾民?可解决多少灾民的吃饭问题?”杨改革兴致勃勃的说道。

“这……,臣明白了,陛下的意思是说,补贴马车是为了容纳更多的灾民?”孙承宗听这么一说,倒是明白了些,如果是为了灾民,这确实是个可行的办法,今天早上在文华殿议事的时候,那情形可沉闷的很,想必是皇帝为了解决灾民的问题才想出了这个主意。

“哈哈哈……,是,也不是,……哈哈哈……”杨改革开心至极,哈哈大笑起来……

第515章 先把倾销地找好

工业化的力量,杨改革不是不知道,可知道又如何,工业化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一个具体的事,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更没有一个可以模仿的过程,只有一个抽象的文字在那里,只是从教科书上抄下来的一个词而已,要让工业化具现化在这个世上,可不是随便弄点资料,随便百度一下就行的,那种张张嘴就能实现工业化的“理想”状态,从来没有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要是工业化如此简单,那中国的历史就不是两千年的封建史了;如果工业化是说句话就能实现,那二十一世纪的诸国里,就不会只有几个有数的“常任理事国”了,更不用说只有更少的几个国家能玩得起上太空这种顶尖技术。

孙承宗望着皇帝,不明白皇帝为什么如此大笑,皇帝的这个解释,勉强还能说得过去,可这又必要如此“手舞足蹈”么?有这样必要“疯癫”么?即便是这些工场能容纳些灾民,可这能和百万移民比么?百万移民也没见皇帝如此开心呢,难道,皇帝做的这件事背后,还有更深的意味,这背后的东西,难道说,比百万移民更重要?更加的令人疯癫?

“陛下,……这,可否为臣解惑,这其中,莫非还有更深的意味?”孙承宗看不透这其中的奥妙,请教起皇帝来。

“哈哈哈……”杨改革大笑。自己是明白了,也可以跟孙承宗说自己会怎么干,自己却不能告诉他,自己催生这些行业的目的就是高出蒸汽机,弄个火车出来,这样的话,无法自圆其说,说了,孙承宗只会更加的迷糊,杨改革只能哈哈大笑来掩盖。

“……”孙承宗依旧是迷惑的看着皇帝。

“朕除了要催生马车制造业,也准备大建新上海……”杨改革开始把话题转开,核心的内容实在是无法说,却可以说说自己具体怎么干。

“陛下,此乃是好事,陛下打算收天下商,关之税,这上海确实是重要的一环,如能建设好上海,他日,上海也必将成为我朝税赋重地,如陛下所言的,当是海上明珠……”孙承宗纳闷的听着皇帝说建设新上海,只能跟着皇帝的话题转,新上海的事他是知道的,皇帝没有瞒他,对于皇帝打造税赋重地的事,他也是支持的,如今光是军费就是年年高涨,这花钱如流水一般,不找个可靠的税入来源,着实让人不的安生,而学习前宋收关,商二税,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了。

“朕还准备扩建船厂,造更多的船……”杨改革又把造船的重要性说了一遍。虽然看似这造船和马车不那么靠边,可实际上,工业化的后果是什么?就是源源不断的工业品,商品不仅要从工场里造出来,更要销售掉,从而获得利润,这无疑,交通业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制约因素,没有便利和强大的交通业,如何把工场里生产出来的巨额商品销售出去?没有海船,又如何向他国倾销商品?掠夺利润?有了海船,没有战舰又如何保护自己?这一环扣一环,千百条细流汇聚起来,才把杨改革推到今日工业大门的门前。

“陛下,这是不错的……”孙承宗脑子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