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2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施凤来,毕自严本就很奇怪,听见皇帝说这个问题,更是大为吃惊!莫非,皇帝还想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这可是相当棘手的问题啊!其难度,不亚于搬倒盐商。
见皇帝问起这个问题,毕自严就开始为皇帝讲解了。
“回陛下,我朝俸给,分为两种,本色和折色……”
“……本色有三……”
“……曰月米,每月一石……”
“……曰折绢米……”
“……曰折银米……”
“……后定绢一匹折银七钱……”
“……折色有二……”
“……曰本色钞……”
“……曰绢布……”
“……每俸一石……”
“……每钞二百贯折布一匹,后又定布一匹折银三钱……”
户部尚书毕自严开始详细的给皇帝讲解当前大明朝的俸禄政策。
杨改革面对这个复杂无比的俸禄政策,只能是咬牙认真听着,不让自己“晕”过去。
“……除此之外,还有养廉田,和优免田之说……”
“……养廉田如今倒是专给边镇武将们的,京官及地方则没有……”
“……优免田则就是常说的士人免赋税之田,品级不等,优免田也各自不等,……正一品当有……”
毕自严又絮絮叨叨的说了一大堆关于这个田的事。
杨改革此时,已经是在听天书了,这个和后世那种全部以人民币算工资,简单又明了的方式一比,除了折磨杨改革,就是更折磨杨改革。
杨改革强忍着心中的烦躁和郁闷,以及快吐的恶心感,继续强迫自己听关于明朝的工资政策。
毕自严边说还边时不时的看看皇帝,为了让自己的话更具有严肃性,毕自严是尽量的说得“专业”一点,很多都是从《大明会典》里照背下来的。眼见着皇帝越来越坐不住,只差耳朵鼻孔里冒出火气来,连忙打住,将原本还有很多要说道的东西截去。
就在杨改革忍不住要吐的时候,毕自严终于打住了。
“说完了?”杨改革忍着恶心和眩晕感,问道。
“回陛下,说完了。”毕自严很不好意思的说道。看着已经快“晕倒”的皇帝,毕自严觉得自己很无辜。
“你这折来折去的,朕听的晕。”杨改革抹了抹晕乎乎的额头,这早上好不容易清醒的脑子,这一下,又给毕自严绕晕了,那眩晕和恶心感,就如同原地转了几十圈一般。
“这,……陛下,这……”毕自严汗颜了,他这可是及其严肃的按照《大明会典》说的,可是及专业和权威的。
“得,朕也不多问了,也不想知道那样多,就问一下,如今京官领俸禄,具体的领的是什么?是领银子还是领米,还是领其他?是按月领,还是按年领?”杨改革放弃了熟知那复杂无比的俸禄政策,转而问实际的发放情况,看来,要想在明朝做一个明君,那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光是熟悉这些繁浩的各种政策和规矩,就是一件无比复杂的事。
看着一副快吐的皇帝,施凤来就是觉得好笑,毕自严更是尴尬,孙承宗则是眉头稍皱,皇帝看样子是要对那二百年的根子问题动手了,也不知道皇帝的办法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回陛下,如今京官的俸禄,乃是按月领,如以七品官为例,年俸九十石,每月除一石米,其余的,主要还是银子,每月约莫能领到二三两银子,另外小部分的绢棉什么的……”毕自严很不好意思的说道。
杨改革掏掏耳朵,夸张的说道:“朕没听错么?一石米,二三两银子?七品官就领这点?”杨改革可是相当的夸张,即便是对明朝的薪俸政策了解得有些皮毛,可听到自己的户部尚书说出二三两这个数字,还是以为自己听错了。
“回陛下,这是没错的。”毕自严汗颜的说道,这个数字说出来,确实有点汗颜啊!
“朕怎么记得,朕新军的待遇和这个差不多吧?也是领一石米,二两银子,这可都赶上七品官的待遇了啊!”杨改革夸张的说道,这明朝奇葩的事也不是一件两件,想想自己招募了好几万“七品官”去打仗,这效果,那是钢钢的。
下面听的几个人都跟着汗颜起来,皇帝当真是口无遮拦。
“……等等,朕怎么也算不过来啊!等等,等等……”杨改革好歹也读过几年书,这算术好歹也背过九九乘法表,这一个月二三两,一年才多少?不过三十两啊!即便一年十二石米那也不过是二十四两银子,加起来不过五十几两银子,这和九十石的俸禄可差老远了。
“……朕怎么就算不过来呢?这明明是九十石米,怎么才算到五十石?剩下的那里去了?这三十几石都是绢棉?”杨改革在草稿纸上画了半天,还是没算出剩下的米到哪里去了,那毕自严不是说绢棉什么的只是少部分么?怎么还有三十几石这样大的缺口,这还算小部分?
听皇帝说,几个人更是汗颜。
“回陛下,这五十几石,就是臣刚说的本色俸,本色俸里又分关之米一石和银,加起来就是五十四石,和年俸九十石确实差了三十几石,这三十几石,都是折色俸里面的,这,折色俸……折来折去的,都给折没了……”毕自严抹着额头,说道最后,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跟皇帝解释这三十几石米到哪里去了,其折色的过程可以用一部史诗来叙说,最终的结果就是将这三十几石米折到几钱银子去,这个过程,足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还是不要说的好。
杨改革目瞪口呆的看着毕自严,三十几石米折来折去就给折没了?这种折色的功夫,比漂没不知道“高明”多少倍,漂没怎么着都还得留几成呢,这倒好,直接将三十几石米折成了俸禄后面的零头。
皇帝目瞪口呆,几个皇帝心腹也只能陪着皇帝发呆,尴尬得很。
“……等等,毕爱卿是说,实际一个七品官,每年才能领到五十四石的俸禄,其余的都折没了,是吗?”杨改革不相信的问道。
“回陛下,差不离,即便是有,也不足六钱银子。”毕自严汗颜的说道。
“……三十几石,……六钱银子……”杨改革快崩溃了,这明朝的内幕还是不要问比较好,这一问,足以把人吓死。
“回陛下,是的,其实,当年,朝廷也是足额支付俸禄的,不过,后来,因为迁都,钞锭的问题,这就越折越不值钱了,到如今,这三十几石俸禄,也就给折到几钱银子去了……”毕自严觉得,还是稍稍给皇帝提一提这个史诗一般折色的问题,多少让皇帝有点印象。
“……好,不用说了,朕明白了……”杨改革忍者头晕和恶心,连忙制止毕自严说得更加详细。
喝了杯茶,定了定心神,杨改革才好过了些,明朝也其实有“大才”的,能把朝廷开支的俸禄折到这种程度,不是天才,也绝不会做到这种程度。
孙承宗的眉头皱得来高,看着皇帝一副犯晕和恶心的模样,就担心,皇帝连这薪俸问题都没搞清,就急着改革大明朝两百年的根子问题,这可如何是好?难,难啊!
杨改革也是望着天花板哀叹,自己这还给明朝传承了二百年的根子问题开口子呢,自己连这里面的内幕都没摸清,就大言不惭的改革陋习,当真是不知深浅。
“……那我朝的官员,又是如何过日子的?莫非,除了贪污漂没一途,就没有其他法子?”杨改革鼓了一肚子的劲,到现在消得差不多了,如果情况是毕自严说的这般,那说明,明朝贪污的情形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的多,依靠火耗,贪污,漂没生活是整个大明官场的常态,如果自己以皇帝的身份强压下去,可想而知,将激起怎样的反弹,不能摆平利益之争,那收海权什么的就是昙花一现罢了,自己如今可以强压着,等自己死了呢?势必立刻反弹,而且及其严重,大明朝必将急速滑向深渊,自己好不容易将明朝扳回了正规,又会立刻回到历史的轨道上,这个问题,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解决。
“回陛下,也不能这样说,我朝的除了俸禄,还有优免田,还有冬夏官服,笔墨钱,以及差使的皂隶,马夫等,不能一概而论……”户部尚书毕自严抹了抹脑门,汗颜的说道。
“哦,要这样算,那还差不多,也就是说,这每月领的二三两银子,也算是净收入了?……包吃包住……”杨改革听了,这才好过一些,也算是听明白了,当官的这工资虽然低,可国家包吃包住还有工作服,还包交通费,办公费用,包秘书等等,实际拿的这点工资是纯收入,如果算上优免田,也就是可以免除税和赋的那部分待遇,其实当官的待遇,也不算低。
“回陛下,也差不多是这样……”毕自严额头开始冒汗了,这个问题,不说还好,一说,就是个大麻烦。
“这还差不多,这样算下来,一个七品官,一家子的生活也算是富裕,不算差了,还过得去……”杨改革喃喃自语道。
施凤来一直就汗颜得很,什么叫富裕?什么叫过得去?皇帝当真是活在宫里,没出去过,不知道外面的世面,什么叫一家子?那个当官的不娶几房小妾?当年太祖制定的这个俸禄,可就考虑到了“一家子”过活,可没给当官的考虑过二奶,三奶,乃至七八奶的问题,如果当官的仅仅只有“一家子”,那生活确实不成问题,甚至还有节约,可以说富裕,可这二奶,三奶也加入“一家子”呢?这又怎么算?没银子怎么养二奶,三奶?那二奶,三奶,七八奶生的孩子呢?要不要吃饭?施凤来涨红着脸,自己好像也有好几房小妾呢,这个问题要不要给皇帝说说?算了,自己屁股就不干净,既然皇帝没问,那就不说好了。
“陛下,臣有一话,不知该讲不该讲。”孙承宗实在是忍不住了,皇帝要对大明朝二百年的根子问题开刀,可看如今的情形,皇帝连这根子的底细和情况都没搞清楚,生怕皇帝说出什么“怪异”的话来,毁了那个一向英明皇帝的形象,硬生生的把自己的规矩给破了。
“哦,孙师傅有什么只管说。”一直在喃喃自语的杨改革听见孙承宗开口,有些诧异的看着孙承宗,说道。
“陛下,这大明朝二百年的根子问题,陛下要解决他,还是要慎重,不可鲁莽,可徐徐图之,不可求急,更不可求快,如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万万不可仓促……”孙承宗焦急的提醒皇帝。
施凤来和毕自严都诧异的看着孙承宗和皇帝,什么叫二百年来的根子问题,皇帝难道又想对什么二百年的根子问题动手?
“唔……???”本来就给大明朝俸禄政策搞得稀里糊涂的杨改革,给孙承宗这一说,更是昏头昏脑。
“……孙师傅的意思是?”杨改革昏头昏脑的问道,今天本来神清气爽的,如今,稀里糊涂了,脑子一片混乱。
“陛下,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万万不可朝俸禄动手,再说,此时,也非是加俸禄的好时机,不如再等一段时日,待盐商案的风波过去一下再说。”孙承宗也顾不得什么了,直接就把事挑明了,这里的几个人都是皇帝的心腹,知道了也不打紧。
啊!
施凤来和毕自严两个人则是惊呼,皇帝想给官员们加俸禄?这是哪出啊?两个人都震惊的看着皇帝,这果然是大明朝二百年的根子问题,今日皇帝找他们来,就是为这事?这可当真是惊天大事啊!
“陛下,恕臣多嘴,此时绝不是加俸的好时机,此时陛下刚平了盐商,就急急忙忙的给官员加俸禄,对陛下声望极为不利……”毕自严吓出一身冷汗,这个节骨眼上,给官员加薪,可会出大事的啊!这可是一个及其严肃的问题。毕自严立刻站出来苦劝皇帝。
施凤来已经惊呆了,目瞪口呆的看着皇帝,听毕自严苦劝皇帝,才回过神来,这当口,可真的不能干这事,这要是一干,这可就把皇帝积攒下来的好名声一勺括了去。
“陛下,万万不可,此时万万不可加薪,陛下,如今这薪俸都领了二百年了,再领几年也无妨,陛下,切不可冲动……”施凤来也吓破了胆,皇帝不是挺英明的么,怎么会使这个昏招?这不是给皇帝的“敌人”送把柄么?
看着几个焦急的心腹,杨改革很欣慰,总算还有几个为自己谋划的。
“……好,好……”杨改革欣慰的叹息了一口气,说了几个好,连连压手,让几个心腹安静下来。
几个人见皇帝连连压手,也静了下来,看皇帝怎么说。
“诸位的忠心,毋庸置疑,朕是看在眼里的,给官员加薪的问题,朕也明白,朕如今也就是想给我大明二百年的根子问题开个口子,并不是有多大的动作,诸位也无需惊慌……”杨改革连连安慰。
“陛下……”孙承宗面色焦急的问道,今日,他打破了自己一向的规矩,不是皇帝开口问询,不过问政事,今天情况不一般,也不得不破例。
“朕倒是想了个法子,算是给我朝这二百年的根子问题开个口子,至于行不行,朕也不知道……”杨改革抛弃掉那纷繁复杂的明朝工资政策,开始说自己的办法。
“……朕准备将京官的俸禄,改成军票支付,……我朝先前有宝钞,但宝钞贬值得厉害,和废纸无异,也坏了纸钞的名声,故此,朕准备给京官用军票支付薪俸,借由纸钞名声不好,给领军票的官员多发个一二成的俸禄,说辞就是纸钞容易贬值,算是变相的加薪……”杨改革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511章 开口子
杨改革将自己的打算抛了出来,那就是用纸币支付工资,介于纸币不良的记录,倒是可以变相的给那些领纸币的官吏加薪,这算是较为隐蔽,又有额外好处的事,杨改革琢磨了一夜,也就琢磨出了这个办法,至于这个办法行不行,杨改革也不知道,今天一听毕自严说的明朝工资政策,整个人更加稀里糊涂了,只能让自己的这几个心腹去判断。
纸钞支付薪俸?
几个心腹都瞪着眼睛看皇帝,这个主意到底是说好呢,还是说不好呢?
孙承宗急速在自己心里盘算了一下皇帝的主意,这涨薪俸绝对是件坏事,而且影响和后果极其严重,是件坏的不能再坏的事,可给官员们发纸钞,这也不是件好事,也是被广大官员甚至老百姓深恶痛决的坏事,这两件事加在一起,这效果,倒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即给大明二百年的根子问题开了口子,又变相涨了官吏们的薪俸,解决了涨薪难的问题,这样看起来,可绝对是件“好事”,莫非,这“坏坏得好”?
毕自严也回过味来了,这主意,猛地一看,是个不着调的主意,可仔细一想,却又深含道理,要说涨薪俸了,可这又是发的纸钞,如今朝廷俸禄里的折色,那可是好二十贯钞折一两银子,你要跟官员们说改用纸钞发薪俸,估计大家都要破口大骂,那个会觉得这是在涨薪俸?可按照皇帝那军票的坚挺程度,和真金白银可没两样,领军票的多拿一二成俸禄,这可是实打实的涨了俸禄的,想明白过来,毕自严的眼神,变得“暧昧”起来,看看孙承宗,又看看皇帝,这主意,只能说是“妙”。
施凤来眼见其他两个人都是一副原来如此的模样,看样子是明白了这其中的奥妙,可他还朦朦胧胧的,具体里面有什么奥妙,他还没完全悟透,不过,看其他两位都是醒悟的模样,他也变得“明白”了,一副“原来如此”的样子。
“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这个办法,倒不失为两全其美的办法,陛下所谋,果然非同凡响,如此一来,可将军票变相的变成了新的能流通的钞票了,这京师乃是首善之地,一旦京师的官吏和百姓们接受了军票,其他地方相仿,也就不是难事,他日大规模发行军票也就水到渠成,此当真乃是好主意……”孙承宗已经琢磨透了这里面的关键,立刻支持皇帝,皇帝弄军票的缘由和打算,他是知道的,说白了,就是一个银子当成两个,甚至三个来花,对于发行军票,发行纸钞,他是支持的,如今借着纸钞给大明二百年的根子问题开个口子,无疑是件很划算的事,即将军票的使用范围大大的扩大了,又可实际解决官吏加俸的问题。
“启禀陛下,臣也以为此法相当不错,京师里也有些清水衙门,如能实质的增加些薪俸,也是好事,臣觉得,倒是不妨一试。”毕自严也同意皇帝的这个做法,现在挨骂就挨骂吧,等那些人吃了甜头,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等他们明白了这“道理”,这军票的发行,也就不用愁了,这东西,可是一个银子当两个银子花的好东西,当然,前提是别拆污烂,这军票要有足额的银子去兑换,也就是储备银要充足,又想到皇帝刚刚弄到手里的那三千多万两银子,毕自严更是雄心勃勃,觉得,在他任内,不愁纸钞没银子对付,又想到皇帝弄银子的手段,更是不担心,这三千多万两银子,可是可以当成六千万以上的银子花,想到朝廷有这样多钱,必定可以支撑朝廷做很多事,什么平定东虏,解决天灾这都是小事一碟,毕自严变得雄心勃勃起来……
施凤来眼见其他两个人都支持了,而且还好像很高兴,也连忙站出来支持。
“启禀陛下,臣也是支持的……”
孙承宗和毕自严说的话,杨改革还直点头,可施凤来说的,完全就不着调,不过,杨改革也皱着眉头听完了。
“唔,毕爱卿,那这发薪俸的日子,一般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可以试试效果?朕想越快越好。”杨改革听完了就说道。
孙承宗在一旁点点头,他现在也逐渐明白皇帝的意图了,看来是不错,得立刻试行效果,也只有给这二百年的根子问题开个口子,这才好进一步收海权,不然,光是把官僚们逼入墙角,而又不给个出路,所遭受的压力,必定极大,反弹也必定极大,他日必定有爆发的一天,如今给这二百年的根子问题开个口子,即便是有所挤压,也不怕有太大的反弹,开了口子,压力自然有消卸的地方,日后只需逐渐的扩大这个口子就行,孙承宗如今倒是越发的相信皇帝了。
“回陛下,随时可以,如陛下要快,今日臣就可以将俸禄改为军票,不过最好还是臣先写个奏疏,陛下再批一下,是最好了。”毕自严相当自信的说道。
“哦,……今天就可以?这发俸禄的日子莫非就是今天?”对于更改政策,需要经过必要的手续,杨改革可以理解,不过对于今天就能改,杨改革还是有些意外,莫非今天就是发工资的日子?要是那样,那可得抓紧了,不然,就得耽误一个月,因为按照后世,工资是一个月发一次。
“回禀陛下,发俸禄的日子并不局限于一天,京师各司衙各有不同,每月都是分班领的,如陛下要改俸禄发放,只需下旨,臣就可以立刻调整。”毕自严说道。
“唔,明白了,那就尽快吧,今日怕是不行,那就明日吧,尽快把这个薪俸的发放改成军票。”杨改革也不管这发工资是一天发,还是天天发,只要能尽快就好。
“臣领旨!”毕自严说道。
“启禀陛下,还有一是事,不知该讲不该讲。”孙承宗又道。
“哦,孙师傅有何事?”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即便改发军票,也不宜太急,当徐徐而图之,不可太过生硬,以免出现反弹,臣以为,该当军票和银子同时发放,愿意领银子的,照发银子,愿意领军票的,则发放军票,又在这军票的基础上多发个一二成,如此,才是最好的,陛下此事当求稳妥,不可快进……”孙承宗又说道。
“唔,这个倒是,太急噪了确实怕会出问题,那既然如此,就按照孙师傅说的,领银子和军票同时进行吧,愿意领什么就领什么,朕也不强求。”杨改革稍稍想了下,就接受了这个提议。
……
话说有帝党就是方便,没多久,毕自严就写了一本改俸禄发放的奏疏上来了,经过正规的渠道很快就到了杨改革这里,从杨改革这里,又很快到了司礼监那里,这改俸禄发放方式的程序,很快就走完了。
……
第二天。
不少前去给自家老爷领工资的仆役们发现,这老爷们的工资忽然就变了,听说要发纸,这要拿一堆纸回去,这可如何交差啊?老爷还不给打死?于是,皇帝用“纸钱”支付薪俸的消息,一下子飞遍了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衙门。
这薪俸虽然少,明朝的官基本都不靠这个活着,可对于一些较清淡的衙门和小官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东西,要是皇帝真的用什么宝钞支付,那可就全完了,怕是真的连饭都吃不上了。
一些形形色色的官员,立刻往户部赶。
到户部来的,都是些青绿袍的小官,也就是一些清淡衙门的小官才会在意这几两银子,虽然军票也挺坚挺的,可这军票总还是纸,没银子踏实,虽然今天挺坚挺,可万一重走当年宝钞的老路,这可就是断了自己的俸禄啊!所以,不少官员都围拢在户部门前议论着。
一个青袍小官急急忙忙的往户部赶,听自家仆役说,今天的工资就发几张纸,这让他相当的愤怒,这工资本来就低,还再发什么宝钞,这下他家可是彻底完了,孩子的奶粉钱都要没了。
这青袍小官赶到发工资的地方的时候,这里已近聚集了一些和他一样的青绿小官,都是议论纷纷。
“哦,张大人,您也来了,可是为了薪俸的事?”立刻就有人打招呼。
“李大人,这不听说陛下要发什么纸钞,特意来瞧一瞧……”这青袍小官立刻拱拱手回礼。
“呵呵,张大人的消息也蛮快的啊!这不,如今大家都在说这事呢,刚才胡大人去打听了,听说是陛下的新政,陛下打算用军票支付俸禄,我等也都是听闻了这个消息才过来的。”那个李姓的小官立刻介绍情况。
“军票支付?陛下的新政?怪不得家中的老仆说陛下改发纸了呢,原来是这么回事……”听说是军票,这个小官才松了口气,军票虽然是纸,可好歹还能换到银子,可不是那种和废纸一般的宝钞。
“如何,张大人是打算领军票还是银子?”那个李姓的小官又问道,如今,他们都在这里议论这件事,军票能变成银子他们知道,可他们怕的是以后变不成银子。
“哦,感情这里面还有区别么?倒是要请教李大人。”这个急匆匆赶来的青袍小官连忙打听内幕,他也是听自家那个不识字的老仆说领的是纸,也就急匆匆的赶过来,至于具体情况,他也不知道。
“请教倒是不敢,刚胡大人打听了,这领银子,还是原来那样多,没变,不过若是领军票,则可以多领二成,故此,在下问张大人是领银子还是领军票。”李姓的小官解释着内情。
“哦,还有这样一说,那这是为何?为何领军票会多出二成?……既然可以领银子,那诸位何不领银子呢?”这个青袍小官连忙问道,虽然几两银子不多,可好歹也是银子,如果能多出二成银子,那也可以吃上好几顿好的了。
“咳,还不是那事,如今,就怕陛下框我们呢,要是我们都改领军票了,那往后可就只发军票了,万一日后这军票换不了银子,那又改咋办?咱们这俸禄,本来就极少了,如再折下去,可就没了啊!”李姓的小官又解释道。
“就是,这本色俸本就不足,如果再将这本色俸折没了,那咱们可都得喝西北风了。”也有很多唱反调的,觉得皇帝这事有阴谋。
“哦,原来如此,诸位是担心这个啊!嗯,这倒是个问题啊!”青袍小官也陷入了深思,这确实是个问题,他们原本的俸禄里,有三十几石米都是给折成钞和其他的,这三十几石米折到如今,就只有几钱银子了,这都是宝钞害的,如今皇帝又把他们本色俸里的银子改成纸钞,也就是说,日后极可能也和折色俸一样,给折没了,这个担心不是没道理。
“呵呵,我看,诸位倒是杞人忧天了,想陛下如今手里握着几千万的银钱,还会讹咱们几个银子?诸位还是别太小看陛下了,陛下什么时候短过银子?依我看,咱也不用争了,该领银子的领银子,想领军票的领军票吧,老是聚集在这户部,要是给有司盯上了,怕又要挨训的。”另外一个绿袍小官倒是看得开,带着一些闽南口音,倒是力挺皇帝的政策。
“胡大人倒是说得对,依我看,诸位还是散了吧,该干嘛干嘛去,反正银子也能领,军票也能领,老是在这里议论是非,确实有些不成体统,陛下又不限定只能领军票,依我看啊,这军票也挺好的,也不是不能使,也是足额兑换纹银呢……”另外一个小官,也附和刚才那个闽南口音的小官,为皇帝的政策叫好。
情况已经很明白了,又有人附和和唱赞歌,也有人有各种担忧,各自都有道理。很多人还是选择了去领军票,他们大小也都是个官,这军票的事,他们也都知道,军票的坚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不管你是谁,拿着军票,绝对可以足额兑换到银币,这可是实打实的,至于以后的事,很多人虽然觉得确实是个麻烦,却也管不了那样多,反正如今俸禄就够少的了,他们就还不信,皇帝还能都给折没了。
“那就多谢几位大人的指点,在下家中还有事,要先走一步,告辞,告辞了!”青袍小官听了众人的议论,心里已经有了主意了,他这个月能领的俸禄,也不到三两银子,如果能额外多二成,那可是四五钱银子,四五钱银子虽不多,可也够他给家里人置办几身新衣裳了,这不就结了么?这不是涨俸了么?这可是好事啊!不过一想到自己原本被折掉的那三十几石米,他的心,又疼起来,要是皇帝能把它们的薪俸给发足了,那就好了,他绝对承认皇帝是个千古一帝,日后有啥事,也绝对站在皇帝这一边,啥事都跟着皇帝走。
这个小官告辞之后,径直进了户部,很快的领了军票作为俸禄,再出来时,这外面依旧是聚集了不少人,依旧在议论着领军票的优劣。
……
今日俸禄忽然改成军票的事,也让朝中的大佬们意识到,如今的皇帝,已经是一个相当强势的皇帝了,今天打定了主意,明日就可以通过实施,根本无需事事都和他们商量,皇帝手下,从大学士到尚书,再到下面可都有人,办什么事,这边一个奏本,上面就可以批。
这种情形,让不少大佬意识到皇帝的不同了,如今这个皇帝,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皇帝了,自从这皇帝扳倒了盐商,手中的实力当真是大涨!除了帝党的原班人马,更是收拢到了不少依附者,更有不少人“看中了”皇帝手里的银子,认为皇帝有如此之多的银子,还有什么事是皇帝不能办到的?
平定东虏?当年神祖十几万人远征朝鲜打倭国人,也才不过花了八百万两银子,可如今这位陛下,手里掌握着三四千万银子,这还只是抄盐商抄来的,其他的就不算,皇帝如果说他要平定东虏,这还有疑问么?说起来,皇帝富可敌国,绝不是假话,如今跟着皇帝干的,只要坚持下去,那个不是要名留青史的?有皇帝这样多银子支撑,想不留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