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2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了知县这个位子之外,还有县丞,主簿,县尉这些官职,朕也都打算换人,替换的人选,从那些移民官里面,挑选可靠,有能力者充任之,人选,必须要诚实,能干,能吃苦,此去上海,乃是大建设,大发展,必定是要吃苦的,那一味只知道读书吟诗、享受的,朕是看不上眼的,劳烦徐师傅用心挑选……”

“……上海除了那有限的主官需要替换成负责移民的移民官之外,那些吏员,也要换成朕的人,换成可靠、能干的人,这些吏员可从参与移民的那些国子监监生里挑选,朕先前就承诺过那些人,给他们一个出路的,虽然此去上海县干的是吏员的差事,不过,朝廷先前就有定论,可以让那些国子监监生带着官品干吏员的差事,也就是说,上海县的那些吏员,日后都可以带正式的官品,也就是说,上海往后,很大一批人都将从吏变成官,吏官将成为常态,这也是朕的构思之一……,朕准备将这种模式扩大、推广,改革如今一县之地只有三五名正式官员的结构,准备将一部分吏也扩充进官的构架里,将吏官正式化,将小‘政府’扩大成大‘政府’,如此,这个‘政府’才能充分完成朕交办下的各种事,不然,让上海县的三四名主官去负责偌大一个上海县,每年征收几千万的税,这显然不可能,如是这般,他们少不得要雇用师爷,依靠吏员,组织帮闲,这些人升迁无望,没有进身之途,又怎么肯真心办事?必定拖沓,必定想办法贪污等等,此中弊端,徐师傅想必也明白,朕就不再多说,也算是朕改革我朝构架做的一个试点……”

“……扩大‘政府’,改革我朝的构架,让吏员带官品,正式变成官员,让吏官正规化,让吏员有升迁的通道,还有一层原因,朕需要很多官位来‘批发’给跟着朕办事的人,此也不怕跟徐师傅明说,朕要改变我朝如今的疲态,改变我朝如今之颓态,改变这个即将滑落向深渊的世界,少不得要有一大批人跟着朕一起努力、为朕助力的人……特别是士人,如果跟着朕的这批人得不到发展,必定弃朕而去,必定不会支持朕,也无法支持朕,所以,朕需要一大批的官帽子去‘批发’,而如今的官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朕如果是要几个官帽子,不是难事,可要大批的官帽子‘批发’,却也是极难的,故此,朕只能把主意打到吏员变官员的主意上,万幸的是,此事先前朝廷早有议定,无需朕再费心思,此时上海再按照这个规矩办,就不难,这也算是朕拉拢人心的手段,此手段虽然有些阴暗,徐师傅必定会骂朕,不过,此非常时期,朕也无可奈何,只能如此为之……”

“……待新的上海‘政府’组成,相信在朕的全力推动下,不出两年,则上海县的经济必定飞速发展,每年的赋税轻松超过一州、一府之地,到了那时,再将上海改成州,再经营得三五年,则上海的税入必定冠绝天下,到了那时,可轻松的将上海改成府,如再经营得十余年,甚至可以把上海改成直辖府,可以和省平级,……此是朕的初步构想,待上海从县变成了‘省’,则官位可以从七品变成三品,甚至二品,如此,也算是给跟着朕的那批官员、吏员一个升迁的通道,让他们觉得跟着朕有奔头,如此,他们办事才会认真,才会肯下力,朕也才有地方可借力,否则,凭着朕和几位师傅等几个人,纵使是天大的本事,也无回天之力……”

“待上海的模式取得一定的成功,则可以将上海的模式向其他地区推广,比如,天津,烟台,青岛,广州等诸多海贸网点,一方面巩固这种新的‘政府’模式,为征收到更多的税入打下基础;另外一方面,也为更多的跟着朕的士人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上海模式的成功,朕想,这是必然,想背后有朕全力推动,想不成功都难,一旦上海成功,就必定是非凡的,想上海以一县之地承担天下九成税入,足以让上海成为天下的楷模,成为帝国明珠,则将上海任职的官员调往他地,也就不难,如此,除了拓宽更多的提升空间,更是可以将上海的模式向全天下推广,想到了那时,收取天下赋税,更不是问题……”

“……此诸般策略,都将系上海于一身,上海成,则朕幸;上海败,则国败,胜负成败在此一举,万望徐师傅多加用心……”

“除此之外,朕在罗嗦一些琐事,也要劳烦徐师傅的……”

“……关于那盐商的家财的问题,如今听徐师傅言,有三千余万白银,其余的都是田地,房舍,店铺,舟车等。那些田地,倒是可以慢慢抛售一些,抛售给谁的问题,这个,主要还是看谁给的银子多,如果出不起银子,宁愿放在那里,反正田地也不会跑,最好可以卖给那些朕扶植的商人,以助那些商人成长……,朕说过,日后,就是两种商人之间的争斗,‘能缴税’之商人是必须要获胜的……,不过,朕更倾向于不卖,徐师傅的司农司可暂管起这些田地,收的地租可直接充作移民赈灾之粮,有如此之多的田地在朕手中,也不怕他粮价飞涨,这对于抑制粮价也是有益的,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具体如何办,徐师傅自己斟酌……”

“……关于‘能缴税’商人的控制问题,这个交给二喜子去办,他的税监自然有办法辨别这些人里谁有问题,谁在搞鬼,徐师傅只管卖……”

“……关于店铺,可完全抛售,将店铺换成银钱最好,一样,当以售给‘能缴税’之商人为优先……”

“……关于房舍住宅,这个可暂且不忙,朕和林钎,刘宗周他们有承诺,将会支持他们办学,每年投入不低于二百万两,今次和盐商斗法,他们从中也是出了不少力的,日后更是朕的帮手,朕干脆好人做到底,将盐商那些房舍家宅拨与他们办学,充当学堂,盐商钱财得来全靠吸食天下百姓的膏血,如今以他们的房舍为天下人培养子孙后代,也算是了结了一段因果,佳话一段,徐师傅可从中留意,将适合做学堂的宅院留下,静待消息,日后好交予他们办学,此乃是百年大计,如今多投入些,也是值得的……”

“……关于舟船,也是一般,都发卖掉,以扶植朕那些商人……”

“……徐师傅可留意,王、梁、郭等家,先前朕说过,需要将他们从此次通虏案里摘出来,他们的功,朕也需有所表示,徐师傅可酌情退还一些家产给他们,主要还是店铺,助他们快速恢复,土地房舍这些,只需表示一下,不可给多,特别是土地,最好别给,另外,这次盐商所有发卖的家财,即便是要扶植‘能缴税’的商人,也绝不可再将这批家财发卖给任何盐商,以免出现说不清,道明不明的事发生……,朕此次将盐商弄到上海去教育,准备从他们之中挑选一些人扶植,可也必须额外的扶植一批更加可靠,背景相对干净、好掌握的商人,否则,任凭这些老盐商一家独大,也不是好事,这些老盐商,需要扶植,更需要提防,如今朕是出于无奈,从小扶植小商贾实在太费时日,赶不上趟子,没办法才如此,此事,就需要徐师傅斟酌着办了……”

“……发卖之后,估摸,银钱该有四千万,先拨五百万两银子给徐师傅补足去年欠下的移民款,供徐师傅移民用,剩下这些银钱,朕准备用作发行纸币的储备银,朕如今已经运行了一个小的纸币体系,也就是军票,先前朕的储备银不足,动作不敢过大,只能在小范围内运行,如今储备银已经有足够多,倒是可以试试在我大明发行通行的纸币了,此前军票虽然范围小,但可以及时足额兑付,也有一定的信誉,老百姓对军票,也不是太抗拒,朕准备在军票的基础上,扩大发行范围和通行的范围,想今年北方战事,费用可能高达千万两,如果全部拿银子去支付,这可真的是叫朕肉疼,如果能以军票这种纸币去支付,则朕或许只需花五百万银子出去即可……”

“……这些银子,待海上能通航之后,朕就会派新军前来押运,除了给徐师傅的五百万两银子,另额外在南方银行里留一千万两银子,以供银行备用、其他各处开销。另外二千五百万两,则运往北京,朕准备在琉璃斋外面,用玻璃修一个巨大的玻璃罩子,把这些银子堆在玻璃罩子里,以此显示朕的储备银很充足,显示军票有足够的银子兑现,开始着力的推进纸币的推广,虽然这个办法有些过于儿戏,不过,这也是目前最快,最有效的办法了,……想今年北方战事已起,要花近千万银子出去,如果都使银子,朕肉疼,朕也是没有办法,需要以最快的办法让军票大规模通行,否则,这两千万两银子,可真的用不了两年……,当然,朕也没打算一下子就让纸币全部代替银子。……银子、铜钱和纸币也必定会同时并存,朕也不会逼迫老百姓使用纸币,只会让朝廷、军队等开销逐渐强制使用纸币,以此推动纸币流通,朕明白我大明先前使用纸币的弊端,这些朕都会注意的,不会强求、硬逼大家使用,这一点,请徐师傅放心,朕有信心和手段去控制……”

“……本来,朕老早就要派新军下江南运银子的,不过孙师傅一直力阻,不让朕派新军下江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激化江南的态势,故此,才会拖到此时,也多亏孙师傅的劝,否则,盐商之事,不会像今日这般平和……,唉,又说道盐商身上去了,也就不多说了……”

“……对了,水师也会将上海作为母港之一,上海日后需承担千万税入的重担,安全问题朕自然不可忽视,朕拟派遣一只水师坐镇上海,以免上海出现问题,水师此次运送新军去南方之后,就会在上海修筑军港,就地镇守,……除海军之外,朕会额外留一只新军在上海,保护上海,……”

“……最后再罗嗦一下上海的规划和发展问题……”

“……上海如今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县,要成为帝国的明珠,每年征收税入超千万的超级城市,必定要好好的规划一番,比如街道该有多宽、排水防洪系统该如何布局、港口又该在那里,商业区,居住区,工场区等等,都需要很好的布局和划分,才能更好的满足上海的发展需要,否则,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年复一年的重建,必将耽误上海的发展,故此,当重视提前布局和规划……”

“……关于上海的规划,想徐师傅在上海出生,在上海成长,想必对上海极为熟悉,规划之事,自然就交予徐师傅负责,朕只是给一些意见,待草拟的规划出来之后,再细说……”

“……关于朕对新上海的要求,暂且也就是这样几点:第一,街道必须要宽,作为帝国的明珠,街道必须至少能同时走四道马车,如果是主干道,则需要能走六道,乃至八道马车,否则,必将会拖累日后的发展,当把上海当作每年税入千万的超级城市来看待,人口必定会上百万;第二:街道两边,必须留出足额的,供人走的道路,朕称之为人行道,想帝国明珠每日车水马龙,人和车共行一道,撞车必定时刻有,故此,有必要将人和马车道分开;第三,有必要的排水和防洪措施,排水就不说了,朕不想一下雨、一涨潮就把帝国明珠泡在水里,一旦城市被淹,损失当无法估量,故此,此必须重视,即便事先多花些银子也是值得的;第四,关于城墙,朕的意思,上海不修城墙,做一个新型的开放型的城市,以节约资金,保卫上海的重任,朕交给新军和水师,朕相信他们,朕一直以为,主动防御比被动防御要好,将问题扼制在萌芽状态,才是最好的,而不是等敌人打倒家门口了才被动防御,朕想,如果等敌人打上门来,即便是有城墙,这颗帝国的明珠也必将蒙尘,故此,朕决定,新上海不建城墙……”

第502章 无言以对的局面

崇祯二年。

元月二十九。

紫禁城。

早朝。

在群臣一片畏惧的目光中,完成了诸般仪式,开始了今天的早朝。

“诸位卿家可都有事要奏?”杨改革率先就问了句,这几日,杨改革的心情极好,朝政上顺利,银子也收足了,故此,整个人都是神采奕奕的,难得有如此这般的好心情,时常念叨,要是年年,月月,都过这几天这个日子,那当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众臣对于目前的这位看上去似乎很年轻的皇帝,只能是仰视,对于要说的话,要怎么说话,都无不揣摩再三,都知道这位皇帝可不好唬弄,今日唬弄皇帝,不知道那日就被皇帝搓扁了捏圆了,故此,上奏的事,无不都要掂量掂量,揣摩了再揣摩,生怕触怒皇帝。

“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众臣都沉默,见没人站出来,林钎就站出来奏事了。

“哦,林卿家有何事?”杨改革问道,看是林钎奏事,也估摸着是那个事了,如今盐商的事已经尘埃落定,连今年的税也到手了一半,估摸着,办学党是来问自己要钱了。

“启禀陛下,陛下交代的,办学一事,如今已有大致的方略,恳请陛下审视……”林钎说道,将一本不薄的本子举了上来。

有太监将本子递上来,杨改革翻看了一下,确实是和办学相关的,有总揽,还有一些细则。

“不错,朕翻看了一下,虽然不曾细看,不过,也觉得,这里面浸润着林卿家的心血。”杨改革夸赞了一句。

“回禀陛下,臣惶恐,此方略,乃是集合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方有此方略,不是臣一人的功劳,臣不敢专美。”林钎立刻惶恐的谦让。

“不错,办学之事,乃是弘扬圣人理念的大事,乃是弘扬圣人智慧的大事,当集合天下才俊的智慧,……朕稍稍翻看了一下,卿家在这方略里提到,如今试行此方略,每年大约需二百万两银子,是否?”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正是,臣和诸位同仁商议过了,按照陛下的吩咐,此事乃是前所未有的大事,当谨慎,当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合的经验再推行天下,故此,臣和诸位同仁都觉得,此事该渐进而行,不可鲁莽,故此,如今商议出的结果就是,如试行,每年差不多需二百万两银子就够了,待有足够的经验,再在我整个大明施行……”林钎谨慎的说道。

“唔!二百万两,好!此乃是弘扬圣人事业的大事,朕是支持的。此事,朕应下了。”杨改革不似前几次办学党要银子,那般推托和饶圈子,直接就应下了,相当的干脆,没有丝毫的犹豫。

虽然此事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不过,朝堂之上,依旧是引来不小的轰动,不管怎么说,这可是二百万两银子!虽然如今众人早已对皇帝花大笔银子司空见惯,可见一个国子监祭酒独得了二百万两银子办学,仍免不了嫉妒,当真是赤裸裸的嫉妒,有了这二百万两银子去办学,这天下办学第一人,算是彻底的被载入史册了,如何不嫉妒?跟着皇帝干,果然是有“前途”啊!

林钎谨慎的站在那里,被一干大臣嫉妒的目光包围着。

“谢陛下隆恩!”林钎依旧是谨慎的谢恩,谨慎的脸上因为激动而带着一丝潮红。

“嗯,这样,朕于弘扬圣人的事业,对于办学,是鼎力支持的,朕对这办学的事,还有一些想法,还需要和林卿家商量,这样,呆会下了朝,林卿家,顺天府尹刘卿家留下,朕还有事要和二位商量。”杨改革看着不远处的刘周宗低着头,默不作声,知道这位当世大儒怕是还有些意见,自己刚才夸办学的时候没提他的名字,看见这个情况,杨改革立刻把刘周宗的名字大声的说出来,这施恩惠的事,自然不能捺下他。

“臣遵旨!”林钎依旧是谨慎的答道。

“臣遵旨!”刘周宗先是低着头生闷气的,如今被皇帝提到名字,和林钎相提并论,见皇帝对着自己微笑,那点情绪立刻不见了踪影,激情立刻充满了整个身体,大声感激的谢恩。

见皇帝提到刘宗周,让刘宗周留下,众臣又纷纷侧目,又引得不少大臣嫉妒,这家伙,不就是靠着在邸报上带头为皇帝冲锋陷阵才有了今天这般模样么?不少大臣是有嫉妒,又羡慕,不过也没办法,如今人家是皇帝跟前的红人,替皇帝打嘴仗的高手,也只能嫉妒一下了事。不少大臣都在揣摩,如今投靠皇帝的眼看着都“出人头地”“名流青史”了,自己是不是也要该好好的琢磨琢磨啊……

……

辽东。

松山堡。

黄台吉站在一个小山头,看着远处的松山堡,默默无语,这个不大的城堡,他已经围了好几天了,除了无言以对,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围城,也只能像如今这般围住了,连挖坑都不行,如今这天气,地里依旧冻着,挖那又冰又硬的地,黄台吉着实没兴趣,也挖不了,他怀疑,要是这样一直靠挖坑去打仗,自己这八旗兵,都快要变成农民了。

攻城?面对严阵以待的松山堡,他知道,城里的人绝不会投降,只能硬攻,如果攻猛了,必定会有一批铺天盖地的手榴弹飞出来,强攻,那不过是用人命去填罢了,而人命,显然,他黄台吉拿不出那样多人命,这样一个小城,完全就是军事堡垒,即便是攻下了,又能有多少收获?想必城里的东西都消耗得差不多了,这还不够他们分的,黄台吉知道自家是什么底细,说是建国了,说是大金,不过,他知道,一旦抢不到东西,分不出东西,那他这国,分崩离析,也就近在眼前。

他大金的名声一向就不好,血仇数不清,前两年锦宁大战,屠了觉华岛,去年打镇江堡又留下了抓朝鲜人当炮灰的恶名,所以,也就不指望能劝降城堡里的人了,如今,这锦宁的地面上,更是空空如也,他四处找了许久,一个人也没找到,就连抓人去填他也找不到人,如果不是还能看到一些房舍围子里有准备过年的痕迹,他都要怀疑,这关外成了死域。

“大汗,进账休息一会吧。”范文程在一边小声的提醒道,黄台吉已经站在这里对着松山堡痴望了许久了。

“哦,是宪斗啊!……探子可有消息?”黄台吉从默然中醒来,呆立了一下,然后问道。

“回大汗,暂且没有消息……”范文程连忙低下头,不敢应对,今年开年就死了十余骑探马,果然不是个好兆头,如今围了松山堡才几天,就丢了好几批探子,这不好的预感,逐渐笼罩在范文程的心头,在黄台吉面前,他都不敢喘气,怕触霉头。

“哦,倒是本汗小看了那个袁蛮子,不知道这袁蛮子从哪里学到了偷鸡摸狗的本事,堂堂辽东巡抚,尽干些偷鸡摸狗的事……”黄台吉无由的一阵心烦,心头逐渐笼罩上一层迷雾,视野和思维居然似乎不似先前那般灵活和开阔,这丢了几个探子事小,可没探子打探消息,那种滞塞的感觉总是让人不舒服。

“大汗,那袁蛮子不过是个胆小鬼,不敢和我大金正面对阵,只会干些下三滥的事,给奴才一万人马,敢叫他来多少死多少……”旁边一个额真将领大大咧咧的说道。

“……”黄台吉没有答话,而是直直的望着松山堡,他也想和明朝打野战,可面对这空空如也的锦宁,面对严阵以待准备死守的松山堡,这就是废话,你要跟明朝打野战,明朝还说要咱们大金去攻城呢。

“……,宪斗,你如何看此事?”黄台吉转而问自己的谋士。

“回大汗,文程以为,丢失探子一事,怕是那袁蛮子得了高人指点,专门朝我大金的探子下手,想我大金如今围了松山堡,要逼锦宁出兵,就不得不派探子四处打探消息,袁蛮子这是看准了我大金的弱点,故而针对这一点而来……”范文程见黄台吉问起,不得不开始为黄台吉仔细的分析起来,虽然他也不愿意,不过,却由不得他。

“嗯,不错!有道理,宪斗接着说。”黄台吉看了看范文程,点头说到,转而继续看着远处的松山堡。

“……如今也只有二途,第一乃是加强哨探的人数,避免被袁蛮子的人乘虚而入;再者就是干脆急攻松山堡,紧逼松山堡去求援,如此,袁蛮子就不得不出来了,他想打我探子的主意,自然落空。”范文程稍稍思考了一下,给出了两条路。

“强攻?……”黄台吉有些失望的反问道,这个问题,他也考虑过,强攻要是能行的话,他早就强攻了。强攻为了什么?又拿什么强攻,如今他大金是一门像样的大炮都没有,要想攻城,除了人命,就是人命,而如今整个锦宁这地方上,估计除了有限的几座城池都不会有人,难道用自己人的人命去填?仅仅是为了拔掉这一座小城池就死那样多人?

“……宪斗说说,如何防止探子丢失的事吧,强攻暂且就不提了。”黄台吉也是个聪明人,知道强攻的后果,除了和战略意图不符,更是伤不起,故此,只能问探子的事。

“……回大汗,如今我大金的探子多是十人一队,少则二三人一队,如今看来,怕是不行的,如今每队探子,少则要四五十骑,多则至少要百余骑,如此,才可防范袁蛮子的偷袭……”范文程想了想,只能给出这个办法,按照正常人的思维,这百余骑一队的探子就够夸张了,要知道,探马可是军中绝对的精锐,不是精锐可当不了探子,四个大方向都需要派出探子,而每队探子探查的地域,又不会太宽,还必须接连不断的回报消息,这需要的人手可不是个小数字,百余骑一队的探子,这可就相当的夸张了。

“袁蛮子第一次打我探子的主意的时候,可动用了两千人马,这一点,宪斗如何看?”黄台吉长叹了口气,这人太聪明了也不好,想的东西就多,如今这个情形,就是让他琢磨了又琢磨,想了这里又想那里,担心此处,又担心彼处,有操不完的心,有担不完的心,有想不尽的问题,实在是件折磨人的事,黄台吉此时,倒是羡慕起那些没脑子的蛮汉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问题,也不会考虑如此多的问题,也必定没有自己这按烦恼,不会受这般折磨。

“这……”范文程听了黄台吉的话,为之一窒,这个问题他也不是没考虑过,不过,他也不愿意过多的考虑,这可真的是个无解的难题……

“……回大汗,如果是要对付袁蛮子的骑兵,我大金的勇士以一对三,有必胜的把握,如果是一对四,也能赢,如果是一对五,则只能自保,但如果再多,怕会不妥,如果以大汗说的,那袁蛮子一次就出动两千人马,则我大金至少需要四五百人,才能保证赢……”范文程立刻借着黄台吉的话头说道,这个问题他考虑过,不过,他不愿,也不想直接说出来,这个难解的难题,他不想触霉头。

“……四五百人一队的探子?”黄台吉自问道,如果是这般,就以每个方向两队探子,那就需要八队,那可就是三四千精锐人马,想想三四千精锐长期在外人困马乏,黄台吉就头疼,这样一大股力量缺失了,日后明朝出兵,他要围歼明军,也是件麻烦事……

一旁的额真部将们,听着自家大汗和那汉臣的对话,听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家大汗怎么会说这些。

黄台吉依旧远望这松山堡,依旧是在思考着。

“……大汗,有句话,文程不知道该说不该说……”范文程看着皱眉紧思,远眺不止的黄台吉,内心斗争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把这话说出来。

“哦,文程有何话只管说,你是本汗的谋臣,当为本汗出谋划策,即便说错了也不要紧。”黄台吉收回远眺的目光,紧盯着范文程说道。

“回大汗,文程以为,袁蛮子既然能派两千人马出来追我二十骑人马,必定也会派更多的人马出来,故此,文程以为,即便是三四百人一队的探子,怕也有问题……”范文程犹豫了许久,还是把心中的担忧说了出来,袁崇焕一开场就用两千人马给他们下马威的事,对他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怎么可能会忘记,先前不说,那是怕触霉头,可揣摩了一回黄台吉的话,范文程知道,黄台吉也不是不知道这其中的问题,范文程一想到黄台吉那忧郁的目光,就觉得害怕,还是将闷在心头的话说了出来。

“……不错……”黄台吉收回了盯住范文程的目光,淡淡的说了句不错。

范文程只觉得自己这一瞬间,背心头湿透了,见黄台吉转过脸去,才觉得能喘气了。

“……那依宪斗看,该当如何呢?”黄台吉又瞥了眼范文程,淡淡的问道。

“回大汗,依文程来,有两个办法,可以防御袁蛮子骚扰……”范文程紧接着说道。

“宪斗只管说。”黄台吉道。

“其一,我大金应在锦州和宁远这两个主要方向,各派一只精锐驻扎,人数当在两千左右,如此,可不惧怕袁蛮子偷袭;再在东北、西南方向各驻扎一只较小规模的人马,和那两只人马互相呼应,以避免探子被偷袭的事发生,此乃是正守……”

“其二,则是诱出袁蛮子,将他的骑兵一网打尽,让他再无骑兵可骚扰我探马,日后更只能以步卒来救……”范文程狠狠的说道。

“……不错,有道理,那诱袁蛮子出来,又该如何办呢?”黄台吉紧追着问道。

“回大汗……”范文程正准备回答,不远处忽然奔来一骑。

众人连忙把眼光望过去。

“报!主子,关内的消息,是急报……”那名奴才急喊着。

“快拿来……”黄台吉一改淡定的模样,焦灼的说道。如今关内的消息,因为大雪和晋商的关系,几乎全部中断,这种看不清,认不明的棋局,他实在是没心力下下去了,整个人都被这些琢磨不定的局面困扰着,焦灼而不安,为了稳住军心,也不得不装出一副淡定的模样……

“消息从何而来?”黄台吉一边撕开信,一边问道。

“回主子,信是从海上送来的,如今海上刚刚解冻一些,能走船了,咱们围松山堡,这船也就容易靠近咱们这一段海了……”那个奴才连忙解释道。

“唔……”面对这样的解释,黄台吉只是唔了一句。

撕开信件,黄台吉焦急的阅读起来,越读,这眉头就越皱得老高,脸色就越差,脸上忽然一阵红,一阵白……

“大汗……大汗……”范文程看着黄台吉不对劲,连忙轻声呼喊。

黄台吉脸色极差,变得艳红,半响才道:“……无妨,本汗头有点晕,要去休息一下……”

范文程忍不住不经意间瞥了一眼那信,只瞧见了几个字,瞳孔就急剧收缩,然后惊恐的看着黄台吉。

黄台吉已经恢复了“平静”,除了脸上艳红依旧在,已经看不出什么名堂,脸色平静,淡淡的道:“……无事,回去吧……”

第503章 范文程的诛心之语

辽东。

夜。

松山堡外。

后金汗帐。

汗帐里,灯光十分的昏暗,从昏暗的灯光里,可以看到,黄台吉的脸色,是灰暗的。

昏暗中,范文程麻木的看着黄台吉,从白日里得到这封信开始,黄台吉就把自己关在汗帐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