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2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施凤来已经如坐针毡,想想皇帝做的这些事,一件他都觉得是天大的事,一件交给他来做,他都觉得吃力,困难,觉得无法办到,皇帝却要他为几年,乃至十几年之后的这些大事做考虑,施凤来的脑子已经一片空白。

看着施凤来惶恐和不安的眼睛,杨改革笑道:“首辅不必惊慌,朕说的都是实情,朕早就说过,这天灾还会延绵十几年的,首辅难道忘记了?所以说,移民可能持续十几年,这是可以预见的,再者,东虏的问题,今年虽然是我大明小赢了一阵,但东虏却未伤元气,只不过是因为天气的原因不得不撤走而已,所以,今后几年,乃至十几年,东虏仍是我大明的死地,这些,都不难预料啊!所以,朕才有如此一问。”杨改革继续逼视着施凤来,笑着说道。

施凤来已经大汗淋漓了,今年移民花费可是千万两,和东虏打仗,耗费了多少银子,他并不十分清楚,但是也知道,绝不是一个小数字,很可能在几百万两,还不算皇帝为了对付东虏而练的新军,光是一年,这花费就在两千万两以上。今年能支撑下来,那都是奇迹,可皇帝却还说,以后年年都会如此。一想到那庞大到堆成山的银子,施凤来的汗就不停的冒出来,今年可以有奇迹,难道年年都有奇迹?施凤来头一次感觉到,没了皇帝在上面罩着,他这首辅,一天也干不下去了。

再想想皇帝说过的话,未来十几年都是天灾,这种近乎神一般的预言,让施凤来又有了些勇气看皇帝,如果说人很难办到皇帝说的这些事,但是,神或许就不一样……

“臣愚钝,未能为陛下分忧,请陛下治罪!”施凤来想起皇帝那神一般的预言,想起皇帝弄钱的手段,这才好了些,对于自己接着干首辅,有了些信心,前提就是,自己上面,永远都有一个皇帝罩着,不要让那些“烦心事”找上自己,那些事,自己一件也应付不来。

“……臣身为帝党,唯有紧随陛下,紧跟着陛下而已,其他的,臣是不会多想的,身为帝党,陛下让臣往东,臣绝不往西,陛下让臣干什么,臣就干什么。”施凤来想明白了自己能当首辅的原因,立刻说道。

“呵呵,好,首辅能明白就好,不过,首辅也不要妄自菲薄,关于朕说的那件事,首辅闲暇无事之事可以多想想,看未来几年里,内阁将那些事作为重点来抓,重点来关注。将银钱,人力,物力,心力往这些方面倾斜,这些都得从小处着手,首辅闲暇无事的时候,倒是可以想想,……当然,这件事,首辅得注意保密,切记这是你我君臣二人的禁中语,禁中语失窃是什么后果,我想首辅应该明白。”杨改革笑着说道,关于日后的一些举措,杨改革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如今,给自己的首辅吹了吹风,希望他到时候能够领悟,自己是皇帝,指点一下江山最好,具体的细节,具体的过程实在太烦琐,自己不必太过于钻进去。

施凤来见皇帝笑得蛮有自信,心里的自信也回来了,虽然皇帝吓得他够呛,但是,只要皇帝在他头顶罩着,他还怕什么?当下就道:“臣遵旨!”在施凤来看来,这是皇帝跟他吹风了,可能明年还有今年这般大的动静,比如移民,比如打仗,所以,提前打招呼,给明年的很多安排,得对这些方面多用心,想到这里,施凤来已经自信满满了。

“大伴,天气冷了,给首辅加件披风,首辅就这样穿着回家,算是朕赐的。”杨改革笑着对施凤来说道。

“臣谢陛下赏赐,谢陛下隆恩!”施凤来立刻谢恩,皇帝可难得这般随手赐给别人东西,不是有大功,不是有大喜事,可没见什么人得赏赐。

施凤来走了。

杨改革却又在想,自己的头一个“五年计划”该计划那些内容,或者是“三年计划”该计划那些内容,是钢产量?煤炭产量?还是工业力量、工业产值?自己需要有是一个有具体行动目标和步骤的计划,逐步的按照计划实现目标,一步一个脚印,需要一套能执行自己定下目标的一套人马,这才是改变整个历史的依靠,而不是杀点人,抄点家,弄点银子,打点胜仗,自己必须有一个系统,必须有一个全新的体系,而不是按照一两千年以来形成的惯例和传统,按部就班的处理着一年又一年,不断循环的历史。

不!自己头一个计划的,应该是番薯的产量,自己应该把番薯的产量当作自己头一个“三年计划”或者“五年计划”的头等大事来抓,想到番薯即将成为改变世界的所在,成为一个历史的见证,杨改革不禁笑了起来。

第443章 无敌之力

施凤来走了,杨改革却没有停下来,召见一批在日后决定性时刻有相当作用的人,成了杨改革目前正要做的,孙承宗无疑是相当重要的,是核心,是关键。

“陛下,孙师傅到了。”王承恩又进来禀报道。

暖阁里,杨改革正在修改自己的“计划”,听见王承恩说道,立刻道:“请孙师傅进来吧。”

“遵命,陛下!”王承恩答应道。

孙承宗也是穿着厚厚的棉衣,进了乾清宫,才脱了外罩,进了暖阁,觉得热了许多。

“臣叩见陛下!”孙承宗行礼道。

“不用了,孙师傅,坐吧,朕这里有些东西给孙师傅看。”杨改革笑着说道,示意孙承宗坐在暖床上。

孙承宗稍稍疑惑了一下,也没推辞,就坐在了暖床上。道:“请陛下示下。”

杨改革将自己的计划推给孙承宗,然后对王承恩道:“大伴,门外你亲自守着,别让人靠近,另外,窗外,走廊,也都别让人靠近……”

“奴婢明白。”王承恩没多想,就立刻答应道,然后出去,关上房门,并将伺候的小太监赶走。

孙承宗大概也知道皇帝要和他商量什么事,也不多说,待外面没了动静了,才道:“陛下,可是那事?”

“嗯,是也不是,朕这些日子,左思右想,有了蛮多的心得,想跟孙师傅沟通一下,听听孙师傅的意见!”杨改革笑着说道,想通了很多事的杨改革,倒是充满了信心,脸上也平静了许多,不再是先前那样带着忧虑,焦急,如今,倒是从容平淡了许多。

“还请陛下示下。”孙承宗道。

“朕以为,朕或许不该将复仇、仇恨的情绪太多参杂在那件事当中,让仇恨蒙蔽了眼睛,朕想,朕是皇帝,是大明朝的皇帝,应该着眼整个大明,为大明的未来做考虑,为大明的亿万百姓谋生计,先前,朕一门心思,一头扎在了那件事当中不可自拔,现在,朕倒是想明白了许多,那些人固然可恨,固然该死,却不是朕一头扎在里面的理由,他们不配,也无需朕这般费尽心思,天下也不仅仅是他们那些人,更多的是天下的亿万百姓们,朕还有更多值得做的事去做,朕觉得,朕只有将百姓的利益,百姓的温饱,百姓的冷暖装在心里,朕这个皇帝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我大明才不会坠入深渊,只要天下的百姓都站在朕这边,朕想做的那件事,根本就无需太在乎,任他们撺掇,蹦跳,也不过是几个小丑,蚂蚱罢了。兵法上,向来讲究的是‘以正合,出奇胜’,朕以为,只有携天下百姓之利益、携天下百姓之心、携天下百姓之望,才称得上兵法上的‘正’,这才是可以无惧天下任何人和事的天下至正之力,才是朕的追求,才是朕的依靠。朕相信,‘任者无敌’,天下百姓都信任朕,都相信朕,朕就是无敌的,根本无惧任何人和事。朕为了那件事,想尽了办法,弄尽了手段,建帝党,招精兵,建新军,甚至以银钱收买军心,这些不过都是些‘奇’招,要说起真正的‘正’,朕想来想去,也就觉得移民赈灾算是一个,但是,也不算全正,移民也仅仅算是陕西一地的正,要以整个大明朝来论,却也嫌不足,要做到天下至正,借助天下至正的力,朕总觉得,还差了些许多,朕觉得,朕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借助天下人的力,有了天下至正之力,那些人,不过是土鸡瓦狗,不值一提……”杨改革将这些日子以来的心得,说了出来。

这些日子杨改革没日没夜的思索,推演那件事,却总是觉得念头不能通达,总觉得自己还缺少了点什么,想来想去,自己缺少的就是这个。天下至正之力,有了这个东西,自己根本无需太过在意那些喝明朝血的东西,任他们盘根错节,权势滔天,不可动摇,自己只要携有了天下至正之力,再有军队护身、帝党围绕,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听了皇帝一席话,孙承宗半响没说话,凝眉思索了许久,才感慨万千的道:“自古有言:得民心者的天下啊!……,自古有言:邪不能胜正啊!看来,陛下是悟透了!”孙承宗说完了前一句,觉得不太到位,又补充第二句话。

得民心者得天下?杨改革觉得说得没错。自己以前并不太重视这些东西,也并未对这些简单的话语有多深的理解和心得。杨改革现在坐在这个位子上,想着逆天改命的事,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才对这句话的深意有所体会,也才感觉到这句话的厉害之处,平平实实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真理,感受到这句简单的话里面所蕴含的力量。

“孙师傅一句话,倒是道出了朕心中的所想啊!朕觉得,朕先前这般费尽心思要跟晋商,盐商以及他们背后的势力斗,在天下老百姓看来,不过是狗咬狗,一嘴毛,朕赢了也好,朕输了也好,在他们眼里,神仙打架,和他们无关,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天下的民心,天下至正之力,天下无敌之力,却是借到的不多,也于朕想做的事无什么帮助!如此放弃这种无敌之力不用,却是朕的眼界不够、境界不够,看得不够远。”杨改革叹息道。

孙承宗有些莞尔,狗咬狗,一嘴毛?皇帝还真敢说……看着这个才十八岁的皇帝,眼睛里充满了种种思绪,这样年轻的皇帝,如果真的能领悟得民心者的天下,那真的可以说,有无敌之力了,别说对付区区一些盐商以及他们背后的势力,即便是要移山填海,也不是不可能,可惜这句话说得简单,千百年来,能看透的,没有几人,能做到的,更没有几人,能做到几分的人,已经是有数的人杰了。这样年轻的皇帝敢将眼界抬到如此之高……

“陛下打算如何收天下民心?”孙承宗紧盯着皇帝问道。

杨改革很自信,相信自己有超越历史的知识和见识,相信自己有能力带领明帝国冲出历史怪圈,走向世界,自己根本无惧那一小撮吸国家血的人,怎么说,他们也是一小撮。

“孙师傅先看看这份东西,准确的说,不光是要收天下的民心,仅仅是民心,却也不会是无敌,百姓们期望的目光并不是至正之力,其实,真正的至正之力,除了携天下百姓的期望,更要携天下人的利益,有了利益,这才有动力,而不仅仅是期望,不仅仅是观望,全天下人的利益所向,任谁挡在前面,都必将被碾为粉碎,朕相信,在天下人的利益面前,那些人不过是跳梁的小丑,根本翻不起多少风浪,朕现在要做的就是,收天下人的心,聚集天下人的利益所向,然后携着这股无敌的力量冲破一切敢阻挡朕的东西。”杨改革笑着说道,说出了自己的心思。

面对皇帝霸气四溢的说辞,孙承宗觉得有些窒息,这种感觉,可很少在皇帝身上出现,以前的皇帝,都一直是个温文尔雅的皇帝,偶尔发个脾气,发下飙,但是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陛下说得有理,只是不知陛下打算如何收天下人的心?聚天下人的利益?”孙承宗问道。

“呵呵呵,孙师傅还是先看看这个东西再说。”杨改革说道。

孙承宗这才注意起皇帝递过来的东西,《大明五年计划》。稍稍的疑惑,就翻看起来。

越看,孙承宗的眉头越皱得厉害,心也越跳得厉害,偶尔瞥向皇帝的目光,甚至带着一些恐惧,皇帝的这份谋划,实在是太庞大了,实在是太过于匪夷所思了。

在皇帝面前很一直很自在,没有压力的孙承宗,这次,是深深的感觉到了皇帝给自己的压力,头一次有了冒汗的感觉,要是将皇帝的这个五年计划实现,这无疑就是一个盛世,而且将是远超先前的盛世,不,能实现其中的某几项,都将是一个大大的盛世。

看了许久,孙承宗才将这份五年计划看完,心一直狂蹦乱跳。平复了一下内心,道:“陛下这份谋划,好虽好,臣却有相当多的不明之处,还请陛下为臣解惑。”孙承宗觉得这个东西太疯狂了,很多事,孙承宗觉得不可思议。

“孙师傅只管问,朕列这份计划,心里也不一定就有底,还希望孙师傅为朕指出不足。”杨改革道。

“陛下,这第一,将番薯作为五年计划的头等大事来做,这一点,臣明白,番薯耐旱,高产,如果真如陛下所想那般,以几年的时日种出数百亿斤番薯,就此一点,陛下,臣敢保证,天下必将再无战祸,就此一点,称之为盛世也不为过。”孙承宗咽了咽口水,给皇帝的这个数字吓着了,皇帝说每年要种数百亿斤番薯啊!孙承宗的脑子已经算不过来了。如果皇帝真的能做到,那么,有了吃的农民再也不会造反,所以说,战祸会降低到最低,一个盛世立刻到来。

“孙师傅或得觉得这比较难,其实,如果我大明朝全力推进,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几百亿斤很多么?相信朕,朕是可以做到的。”杨改革笑道。其实,杨改革查过资料了,后世中国每年的番薯产量在一亿吨以上,也就是说,每年的番薯产量至少有了两千亿斤以上,现在自己才计划种几百亿斤,根本不算多,当然,后世的番薯产量比现在高得多,但是,就算现在的产量只有后世中国的一成左右,也有两百亿斤,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根本不是难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使得杨改革坚信自己能做到,后世中国号称是十八亿亩的耕地,是红线,而现在明朝的耕地,顶多十亿亩,也就是说,还可以再开拓出八亿亩的土地来种番薯,即便除去东三省的三亿亩耕地,杨改革就不相信,五亿亩地还种不出两百亿斤番薯。

“陛下,不是臣不相信,知识臣觉得,这数字也未免实在太庞大了些。”孙承宗虽然希望皇帝开创一个盛世,但是,皇帝的这些数字,也未免太大了,动不动就说数百亿斤,数字实在太大了,吓人。

“呵呵,孙师傅不必担心,其实,这个并不高,孙师傅可知道,今年陕西番薯喜获丰收么?朕给他们定的任务,每州县平均下来不敢多说,就算一万石吧,整个陕西就有近百州县,这算下来,就有上亿斤番薯了,这仅仅是朕稍稍推动了一下,还是急急忙忙补种的,要是再用心一些,种两季,则产量会更多,所以说,朕打算在全国种出数百亿斤番薯,不是没有根据的,徐师傅在信里倒是跟朕说,陕西很多州县,还有很多适合的地方没有种植,如果全部种上,或许不需移民也未可知,所以,可见,这番薯的产量,还有很大的余地,所以,这绝不是朕说空话。”杨改革解释道。

“臣明白了!”孙承宗听了皇帝的解释,对皇帝列出如此之高的数字有了足够高的信心了,仅仅按照皇帝的第一项计划,如果做好了,就是一个盛世……

“臣还不明白,为何陛下会将钢铁列为统计的对象,将钢铁的产量作为计划的目标?衡量的标志呢?”孙承宗又道,经历了番薯的事,孙承宗已经适应多了,对于这份计划里出现的其他出格的东西,也不奇怪了。

“这个简单,农民的锄头、犁;匠人的斧子,锤子;士兵的刀枪,盔甲,那样不是钢铁?如今在关外大展神威的大炮,日后也全是钢铁;如今京城里的马车,也是需要大量的钢铁的;没有钢铁,咱们可什么也干不了啊!所以,朕将钢铁的产量列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杨改革笑着解释道。

“臣明白了。”孙承宗虽然疑惑,但是也觉得皇帝说得有理,没了钢铁,大家什么也干不了,田里的稻子,麦子很难收,修房子无法割开木头,将无法建房子,士兵没有武器,如果因为这个把钢铁列为重要,也说得过去。

“陛下要在每一个县建立官立小学,收蒙童,做启蒙,臣觉得,如果此事能做到,当真是我朝圣学上的一件盛世,陛下仅仅是此举,必将得天下无数正义之人的辅助啊!不过,陛下要在每个乡都设蒙童的启蒙小学,这恐怕有些难了……”说起这一条,孙承宗相当欣赏,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一直就是朝内外很多仁人志士的理念,如果有这一条,为皇帝争取天下人的心,特别是部分士人的心,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不过皇帝依旧是大笔一挥,每个乡都设启蒙小学,这无疑又是一个天文数字。

“没事,先计划着,不过是收人心,日后的事,日后再说。”杨改革笑着说道,这是一块饼,先画着好看的,如果有钱,有银子,杨改革不介意每个乡都建启蒙小学。每个县都设立启蒙小学,这不算难,如今每个县都是有县学的,算是高中,或者中学级别的,加设一个小学教启蒙的,不算难,只要舍得出银子,银子,杨改革如今还有一些。

“陛下说的提高百姓的寿命,解决部分重大疾病的医治问题,这是如何说的?”孙承宗接着问道,孙承宗已经平静下来,开始心平气和的和皇帝讨论了。

“这件事,其实,是和张显庸那边有关,张显庸那边倒是发现了重大的东西,号称足以揭开人生老病死的秘密,借助那个发现,所以,朕才敢夸下海口,有把握说提高老百姓的寿命,治疗某些病症。”杨改革道。

孙承宗无语了,提高整个大明的寿命,这种话谁敢说?口气实在是天大,寿命这个东西也是敢乱夸口的吗?

“如果陛下真的能过做到,这无疑又将是我大明的一件德政,映衬陛下的盛世,再合适不过了,人都有生老病死,如果陛下开出了提高寿命、治疗病症这个承诺,一旦无法兑现,必将对陛下的声望是个打击,对陛下收取人心是个打击;但如果陛下能做到,无疑,陛下的声望将高到无以复加,收天下人的人心易如反掌,天下没人会跟自己的命过不去。”孙承宗道。

“孙师傅放心,这一点,朕是有把握的,这可是朕的一记杀手锏,如果到了那时候,朝中反弹得厉害,或者朕压制不住,朕会将这件事公布出来,以扰乱那件事带来的影响,转移天下人的注意力,这件事的影响,足以超过那件事,成为天下人关心的所在,朕做那件事,不过是伤了某些人的利益,对于天下大部分人来说,并没什么厉害,到时候,如果局面需要,朕会把这件事抛出来,就足以压制那件事了,足以让那件事成为一件小事,如果是单对单的对付那些人,朕倒是不怕,就怕他们煽动百姓,让朕为难。”杨改革笑着说道,这个东西,原先不过是自己准备对付那些人的一个杀手锏,准备在必要的时候拿出来左右局面的,现在也准备列入五年计划了。

张显庸?那个道士?孙承宗没有就这个问题再说什么。

第444章 跟朕走,做地主

孙承宗看着微笑的皇帝,觉得皇帝是霸气四溢。

“陛下打算远征倭国,这一点,臣是赞同的,海上贸易获利丰厚,以关税,足以养起一只庞大的水师了,还可以支援陛下养边军,水师北可以封锁东虏,东可防备倭人,南可拒夷人,倒是不得不备……”孙承宗先前就知道很多皇帝的秘密,所以,在这件事上,倒不是很吃惊!皇帝一系列的动作已经说明,皇帝有打出去的意思,孙承宗也不准备拦着,如今大海盗头子就在皇帝手上,江南很多商人又转投皇帝麾下,重开市舶司,收取关税的事,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已经没人能阻止皇帝。而倭国,对大明的伤害,这百余年来,足以说明皇帝出去教训一下倭国是有必要的,倭国有皇帝说的金山,银山,对军费已经是“高山仰止”的孙承宗觉得皇帝有必要开几个财源,因为军费开支实在太吓人,别人不知道皇帝的军费开支是多少,但是孙承宗却是相当的明白,一想起那天文数字般的军费开支,就觉得心惊肉跳,军队可是一只会反噬的怪兽,要是皇帝那天没银子发了,皇帝自己受到的伤害,不可想象。

“是啊!水师是必须有,朕打算将移民扩展到北方数省,乃至整个大明,将百姓从已经不堪重负的土地里解救出来,这怕是唯一能解决我大明问题的根本,种番薯,或许还在这个之下,往外移民,将是朕这一生孜孜不倦的事……”杨改革感叹道,移民才是解决明末问题的根本,这一点,杨改革有深刻的认识,历史上的崇祯元年可是遍地烽火,可自己施行移民之策之后,情况明显好了许多,这说明,移民是有用的,是釜底抽薪的最佳办法。

“陛下所言不差,如今陕西遭受如此干旱,却没有百姓造反,足以证明陛下移民之策的正确和成功,往外移民,确实是不二之法啊!”孙承宗对于这一点,也是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极力赞成皇帝继续移民。

“朕已经将郑芝龙这个海盗头子收拢得差不多了,过两日就会和他谈谈,待和他谈妥了,朕往海外大规模移民,就可以启动了,有水师护航,朕自然不怕夷人,海盗的侵袭,海外有诸多肥沃的土地,足以养朕的百姓了,有田分,有地分,嘿嘿,朕到是要看看,谁还敢阻挡朕,天下人的利益,谁能阻挡?”杨改革目光的焦点已经没有在乾清宫了,已经越过时间的限制,到达另外一个时空,能聚天下人的利益,能得天下百姓的心,从古到今,能做的人不多,如果说有什么措施能够聚集天下人的利益,天下的民心,无疑,土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历史上的李自成以“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赢”得了对明朝的战争,后世的“土改”,也成就了另外一个时空的传奇,如今,自己要以一个明朝皇帝版的“土地革命”来收取天下的民心,聚集天下人的利益,成就自己的不败之身,成就自己的传奇。

孙承宗听了皇帝说要分田,分地,想起刚才说过的往外移民,再往前想起皇帝说的解决重大疾病医治的事,心再也平静不下来,情不自禁的站了起来,惊呼道:“臣明白了,臣懂了,陛下所指的这个天下至正之力,天下人的利益,就是说这个?”孙承宗已经顾不得什么礼仪,站起来指着皇帝惊呼。

“不错,朕要以土地作为收纳天下民心的砝码,要以土地作为聚集天下人利益的砝码,朕相信,有了土地,有了‘土改’,朕就是无敌的……,聚集天下人的利益,聚集天下人心之所望,朕总结了六个字‘跟朕走,做地主’……”杨改革坚信,土地革命所聚集的人心、力量,将是无可抵挡的,将是无敌的,自己是皇帝,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像李自成那般推到重来,但是,不代表自己不能以其他方式进行土地革命,以一个皇帝的身份进行一场有明朝皇帝特色的“土地革命”,将是自己成为“无敌”的最大依靠。

“‘跟朕走,做地主’,……‘跟朕走,做地主’……臣民白了,明白了,臣现在终于明白,陛下境界之高,确实高出臣数筹,以土地作为凝结天下民心的纽带,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以战舰谋求土地,以大明之外广袤的土地,足够陛下移民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以前,那都被视为烟瘴之地,如今,陛下断言有医术可以医治那些病症,那烟瘴之地再也不是烟瘴之地了,那可是肥得流油的好田啊!一年还可以三熟,这种诱惑,天下百姓,将无可抵挡啊!再以徐子先的司农司进行全面移民,陛下,收天下民心,指日可待啊!……臣愿在陛下麾下,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孙承宗已经明白皇帝说的收天下民心是什么了,更明白了皇帝说聚天下人的利益是什么了,有了医术和战舰做保障,以前被视为烟瘴之地的那些肥沃的土地,再和烟瘴二字无关,全都是肥得流油的上等好田,还是一年三熟,这种东西,谁能抵抗?只要皇帝说一句“跟朕走,做地主”,全天下的百姓立刻都跟着皇帝走,这种聚集天下人利益的力量,谁能抵挡?就凭着那几个号称权势滔天,盘根错节的盐商所能抵挡的吗?能是那几个私下里做海外买卖的人可以抵挡的吗?皇帝要斩杀他们不过是小事一桩,在这种倾国之力面前,他们根本算不得什么,更别说翻得起多大的风浪。

“……朕算了下,朕如今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徐师傅那里的司农司,移民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而且影响范围很广,从黄河到运河,到长江,所以,移民的经验不是问题,海外的土地更加不是问题,仅仅是一个大琉球,就足以移民很多年了,烟瘴的问题,张显庸那里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现,要克服这些病症,也不是很难,如今朕已经有了一个舰队了,这次在镇江堡之战里,表现还不错,再加上新造的战舰,又可以组成一支舰队,郑芝龙那里还有熟练的水手,这分地的事,已经可以摆上桌面了,相信朕,天下百姓会跟着朕走的……”杨改革自信的说道。

“陛下真乃是圣主啊!此策一出,陛下已经立于不败之地,陛下要行那件事,已近胜券在握了……,不,不不,那事已经是小事了,我大明自此,进入一个盛世啊!士农工商,陛下此五年计划里,已经兼顾到了士人,农人,工人,商人的利益,已经相当的了不起了……”孙承宗满脸通红,不断的抚摸着自己的胡须,一脸幸喜的说道。

“这也是朕最近才想通的,要赢他们,必须要有更强的力量,他们号称盘根错节,无法撼动,朕就要借那可以将他们连根拔起的力量,将他们彻底的摧毁……”杨改革道。

“孙师傅觉得还有什么遗漏的地方吗?”杨改革道,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大秘密,心里也轻松了许多,这个计划,由于时间仓促,自己并没有仔细的想过,仔细的验证过,还需要有人给自己把关,不断的修改。

孙承宗红着脸,道:“臣以为,陛下的谋略,已经占了相当的高位,陛下要实现这些谋略,必须要有一个相当高的威望,要有让天下百姓信服的信誉,还要有做此事的经验,而这些,陛下恰恰都有,陛下的威望和信誉,在民间,已经相当高,如果陛下说有这些事,能做到,百姓们也不会太怀疑,这才是成事的关键,如果是陛下刚登基那会,如果这样做,则天下百姓未必信服;做这件事的经验,陛下也有,徐子先如今已经主持了百万移民,所以,陛下,做此事的要素,倒是已经齐备了。”孙承宗佩服的道。

“……要说还有什么遗漏的地方,臣以为,陛下还缺了一点。”孙承宗若有所思的道,皇帝有了这些谋略以及身后的力量,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剩下的就是做得更好。

“孙师傅请说。”杨改革道。

“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