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遵命!”众人不明白毛文龙这话什么意思,不过既然说了,那就遵命就是。

“元吉,这个夷人是医生?”毛文龙以不敢相信的口气问道,刚才那封“介绍信”,给了他太多的惊讶。

“呵呵,大帅,没错,他是一个医生,专门给人开场破肚的医生,所以,才需要尸体练手,他手下,有几百学徒,都是跟着他学怎么开场破肚的,嘿嘿,这事,还是陛下允许的……”尚可喜笑着说道。

“那……”毛文龙从来没见过开场破肚的还叫医生的。

“大帅,其实,这都是陛下为了咱们好,咱们这战场上,刀枪无眼,说不准那天就受伤了,这刀枪伤不似别的,很可能就会残肢断臂,锯手锯脚,或者开胸破腹,他们现在拿鞑子的尸体练手,也好过到时候在咱们身上练手不是?”尚可喜笑着说道。

众人听了一阵牙酸,毛文龙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

黑夜中,密密麻麻的火把依旧源源不断的将物资往镇江堡送。

雷大用和尚可喜都回到了船上。

雷大用看着不远处的火把和嘈杂声,一直没有作声。白天增援成功的喜悦,在夜晚,随着川流不息的火把,逐渐的消退。

“大用,我想求你一件事。”尚可喜开口道。

“什么事?只管说,呵呵,如今这增援的物资已经进了镇江堡,这一战,我们算是赢了,还有什么事?”雷大用笑着说道,今天是值得高兴的一天。

“大用,我想,给镇江堡留下一些大炮,这样,他们防守起来,也才轻松些,……大用,你看呢?”尚可喜小声的说道,今天白天几百门大炮一同开火杀敌的场面,给了尚可喜相当大的震撼,鞑子不是号称劲旅么?不是号称满万不可敌么?在这几百大炮面前,连个屁都不是。

“元吉,你是说,将战船上的大炮,拆下来,装给镇江堡?”对于尚可喜有了一次的拆大炮的前科,雷大用很快就明白尚可喜说的什么了。

“嘿嘿,是的,大用,你怎么说?”尚可喜在黑暗中看不清脸面,但是一定是很不好意思,援助里,可就有二十门大炮,而不是他说的想留下一些大炮。

“这……,元吉,……唉,元吉,其实,我们能前来主持增援镇江堡,靠的是对陛下的忠诚,是陛下的信任,除了这一点,我们就什么都没有,这个,你懂吗?”雷大用没有直接回答尚可喜的话,转而说起这个。

“大用,你说的我明白,没有陛下的信任,没有陛下的支持,我们怎么可能有今天?对陛下,我尚可喜只有忠心不二,只有唯命是从,绝无二话……”尚可喜严肃的说道,这一切靠的什么,从哪里来,他当然清楚,没有皇帝的信任,他不可能当这个负责支援的钦差,没有皇帝的支持,他不可能有这样多的补给物资,不可能调集如此之多的人力,更不可能调集几百门大炮。

“好!元吉,你能明白就好,我也希望你能记住今天说过的这句话……”雷大用说完,又接着说道:“……其实,元吉,这次作战,陛下早就说过,不计较任何得失,不计较失地,不计较城池,不计较胜负,不计较斩获,甚至不计较战败等等,只要是能打鞑子,都可以不计较……,你想拆了战船上的大炮送到镇江堡,想拆就拆吧,不过,要等待东西运得差不多了才行,……陛下应该不会计较这点大炮的……”雷大用说道。

“好,那就多谢大用了!”尚可喜高兴的说道。

……

后金汗帐。

沉睡中的黄台吉就觉得自己身处一个嘈杂的闹市,想睡,却一直睡不着,整个人昏昏沉沉,好不容易闹市不吵闹了,他才安稳的睡一觉。

汗帐外,则是后金一众大小贝勒,部将们,大汗醒了的消息,让他们立刻赶了过来,不过,都给拦在了外面。

帐内。

只有黄台吉的几个心腹在,范文程就是其中之一。

“宪斗,如今外面的情况如何?”黄台吉精神已经好多了。

范文程苦涩得很,道:“大汗,如今,怕是打不下去了,大汗昏迷的这两天里,明人已经把东西全部运进了镇江堡,如今镇江堡兵精粮足,士气高昂,根本无法打下来,更无惧围城。”范文程苦涩的说道,这场战事,他们大金是彻底的输了。

“哦,怎么就无法再打了?再过一段时日,江面也该封江了,咱们再到朝鲜去抓人,应该能把镇江堡耗空的……,只要耗空了……”黄台吉见范文程一脸苦相,又问道:“……哦,为何宪斗说无法再打了?”

“大汗,如今,镇江堡上面的大炮,已经摆得像个刺猬了……”范文程苦涩的说道,如今大金上下,对大炮已经极度敏感,听到打炮,就再也没有心打仗了,第一反应就是立刻找个山沟或者壕沟躲起来,前两日那种几百门大炮开炮的场面,给了大金上下诸人太深的印象,而如今镇江堡,已经像个满身是刺的刺猬,要大金上下去攻这城,范文程不觉得有多少把握。

“哦,是吗?”黄台吉推开众人,迈着蹒跚的步子,出去了。

镇江堡确实如范文程所言,犹如一个满身是刺的刺猬,镇江堡上面,摆满了大炮。

黄台吉没走多远,就已经气喘吁吁,一个奴才连忙给他披上一件披风,黄台吉看了看跟来的人,问道:“二哥呢?”

跟来的众人躲躲闪闪。

“大汗,二贝勒,他疯了……”范文程小声的说道。

“哦,疯了?”

第430章 传首九边之立威

镇江堡之战胜利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

镇江堡之战早已成了大明朝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几日,京师一直就在传出关于镇江堡的消息,消息的真伪,一直扑朔迷离,让人将信将疑,直到今日,从天津狂奔过来快马飞递,才将这件事彻底的证实,镇江堡之战,明朝不光是胜利了,而且胜得相当漂亮,据说,光是敌人的脑袋,就用了一条船运。

事实上,杨改革差不多是整个京师,最后一批知道这个消息的人,对于这种大捷,传递消息的飞递,向来就没有保密的传统,一路狂奔,就一路炫耀,这种大捷,消息还没进京,就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明朝。

杨改革早在几日前,就估摸出,这次镇江堡大战,自己赢了,不为别的,单单是从最近做梦的情况来看,杨改革就知道,自己赢了,或许是出于心灵感应的缘故,或者是出于其他原因,早在前几日,杨改革就结束了晚上一定做噩梦的习惯,每夜都可以睡得安稳,杨改革相信,这次大战,自己能赢,再从前两日传来的消息,镇江堡方向,确实是有下雨的迹象,杨改革更是相信,自己赢了。

今日,消息到京师,已经是下午了,杨改革早已在休息。

“陛下,陛下……”接到确凿消息的王承恩,顾不得什么,持着消息,狂奔了进来。

“哦,何事?大伴,怎么这样急?”杨改革正在休闲,听到狂奔进来的王承恩喊道,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看到王承恩一脸的欣喜,才放下心来,不是什么坏事,那就是好事了。

“陛下,大捷,……大捷啊!镇江堡大捷啊!那增援,终于是送上去了,鞑子这次是输了……”王承恩含笑,将消息禀报道。

“哦!!真的,送进去了?”杨改革立刻站起来,惊喜的问道,虽然这几日,杨改革一直相信自己的感觉是对的,但是没接到真实的战报,杨改革还是有那么一点担心,如今听到前线传来的捷报,心中的忐忑,终于是安定下来。

“回陛下,千真万确,不仅仅是把东西送进去了,更是借着这次风雨,彻底的打掉了东虏的士气,……陛下,乘着这次机会,还送回来了一船的人头,据说,很多都是鞑子的……”王承恩高兴的说道,说道最后一船脑袋的时候,才把声音降下来。

“一船脑袋?”杨改革莫名其妙,胜利了,也不至于有一船脑袋吧,用一船作为单位,这得多少人头啊!明朝是用脑袋作为记功的凭证,可,这也太快夸张了吧。

“回陛下,是的,这奏报上,确实说有一船脑袋……”王承恩小声的说道,然后将邸报送了上来。

杨改革疑惑的接过奏报,翻看起来,奏报很厚,记录得很翔实,一场借雨行事的过程,一场登陆增援的过程,全部都记录了下来,包括很多细节,至于那一船脑袋的出处,里面也有记载,有几千是鞑子的人头,其余的,都是朝鲜人的人头,所谓的“朝鲜义军”的人头,再想想,杨改革已经明白这个所谓的“朝鲜义军”是怎么回事了,不就是野猪皮抓了朝鲜人用来消耗镇江堡的手榴弹么,一船的人头,大部分都是朝鲜人的,可见,当时的战况,相当的激烈,杨改革方佛看见了整夜整夜攻城的场面,仿佛看到了烟雨中,冒雨拉纤的队伍。

看过奏报,杨改革已经将整个镇江堡之战的过程理解了,在脑海中将整个作战过程过了一遍,觉得这场大战,自己赢得很凶险,再迟那么一两天,结果可能就不是这样了,不过好在,如今自己赢了。虽然现在野猪皮貌似还围着镇江堡,但是杨改革相信,那已经无足轻重了,如此有利野猪皮的时机,野猪皮都没赢,更别说寒冬季节了,到了寒冬季节,野猪皮就别想在地上刨除一个坑来,在大雪封山的季节里,行走都困难,别说攻城,以其说是围城,不如说是靠着镇江堡躲避风雪,不如说是在野地里挨冻,镇江堡里有城池做依靠,人手一套新式棉衣,一床被子,相信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季,何惧在荒山野外的野猪皮。

“好!哈哈哈……”杨改革看过奏报,大叫一声好,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如今自己最缺的军事上的胜利,终于如愿到来了,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将这次军事上的胜利,转化成自己的军威,有了军威,自己要“办事”,就可靠得多了,自己要立威,杨改革暗暗到。

“立刻召对文华殿,相关人等务必悉数到场,朕要将这个消息公告天下……哈哈哈……”杨改革得意的很,恨不得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天下所有人,自己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了。

“遵命,奴婢这就去……”王承恩眯笑着眼,答应道。

……

镇江堡之战胜利的消息,随着快马的到来,早已传遍整个京师。

听到皇帝忽然在这个时辰召唤,接到召唤的大臣,都知道这次为了什么事。

“恭喜,恭喜,……”

“恭喜,恭喜……”

已经早到的大臣,已经在互相恭贺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可以举国振奋的大捷,最高兴的,莫过于兵部尚书刘延元。虽然不是他领导了这次镇江堡大捷,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是兵部尚书,军事上的胜利,他总是要沾光的。

“恭喜,恭喜啊……”刘延元通红着脸,不住的和同僚们互相恭喜,在他任上出了这样一个大捷,他怎么能不高兴?虽然和他没多大的关系,可是,功劳是跑不了的,如果再有几个这样的大捷,那他问鼎内阁也不是不可能了。

“刘大人,这次镇江堡之战,可是我大明近年来少有的大捷啊!听说有一船东虏的脑袋,这是不是真的啊?”一个大臣和刘延元道了声恭喜,然后打听起这内幕起来。

见有人打听内幕,众人也都伸长了耳朵,听个仔细,打听朝堂上的内幕消息,互通有无,这就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呵呵呵,张大人那里听到的消息,这消息可就有些假咯……”刘延元如同喝醉了酒,红着脸,笑呵呵的说道。

“刘大人,这京师可都传遍了,可不是张某瞎说……”这个打听内幕消息的张大人立刻说道。

“呃……,嘿嘿嘿,不瞒张大人说,东虏的脑袋确实是有一些,但是要说一船,那就有些……,嘿嘿嘿,这事,稍等片刻,就会知晓,想必陛下会明说的……”刘延元对于兵部尚书这个职位,很满意,对于打仗的事,很用心,对于关外的战事,也是很上心,没事了就往平台跑,所以,仗打到什么程度,他心里有数,对于传闻中的一船东虏脑袋的事,他不敢认同,但是也知道,脑袋必定有一批,因为兵部老早就派人去验尸首了。

对于兵部尚书的这个内幕消息,很多人明显不满意。

“哼!什么大捷,不过是粉饰罢了,东虏的人头是那么好弄的么?还一船人头,我看,这八成是假的……”一个大臣不屑的说道。

支持这个大臣观点的人有一些,但是不多,更多的大臣则是在自己心里计算着这件事的真假,很多大臣也都“与时俱进”,见识过沙盘,见识过沙盘模拟战事,更是见识手榴弹的威力,对于镇江堡毛文龙能够弄到很多鞑子人头是持肯定态度的,很多都跟刘延元一样,多多少少参与了一些这次北方的大战,综合各方面的消息,很多人对于毛文龙弄到东虏的人头,是相信的,只是多少的问题。

这个怀疑是假消息的大臣说完了话,却见支持自己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则是埋头,似乎是干别的去了,让这个大臣很不爽。

“哼!……”又重新狠狠的一甩袖子,一副你们都是白痴的模样,原本很喜庆的场面变得沉闷起来。

……

“陛下驾到……”一个小太监尖细的嗓子打破了沉默。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臣连忙跪下来磕头行礼。

杨改革径直进了文华殿,在椅子上坐稳了,才道:“呵呵,都起来吧……”

皇帝的高兴,写在脸上,众臣都松了口气,看来,今日确实就是那件事了,否则,皇帝也不会到了这个时辰还召集人上文华殿。

“谢陛下隆恩。”众臣这才起来。

“今日如此晚了,还召各位前来,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是什么事了吧?”杨改革笑呵呵的问道。

“回陛下,可是镇江堡大捷?”首辅施凤来是第一个站出来的,这次,施凤来相信自己没猜错。

“呵呵呵,正是,镇江堡之战,可以称之为大捷,如今增援已经送到镇江堡,已经将东虏的气焰打了下去,已经东虏的将士气打了下去,如今镇江堡兵精粮足,弹药充沛,更是有上百门大炮助威,所以说,这次镇江堡之战,我大明赢了,可称之为大捷!”杨改革高兴的宣布道。当说道上百门大炮的时候,心里也有些异样,这两小子,胆子也是天大,自己的增援单子了,可没这样多的大炮,居然敢把战舰上的大炮拆下来,送进镇江堡去,这胆子可不是一般的大,虽然让杨改革破财,但是,杨改革喜欢这种能临机决断的人,而不是什么都死搬硬套的家伙,从整个战局来说,镇江堡就是阵眼,只要镇江堡不输,一直钉在那里,自己在整个战略上,就是赢了。

众大臣听了皇帝的话,直瞪眼,什么时候有上百门大炮之多了?全摆在镇江堡?这也太恐怖了吧,如今大明朝的京师,也没这样多大炮吧。

“启禀陛下,那些大炮,可都是红夷大炮?”一个官员听得目瞪口呆,皇帝什么时候弄了上百门大炮进镇江堡了?如果都是红夷大炮,那是在太可怕了,如果是这样,那么,要说打得鞑子灰头灰脸,要说弄很多人头,他们相信了。

“呵呵,这位卿家,上百门大炮,说的是千斤佛郎机以上的大炮,包括红夷大炮,千斤佛郎机以下的各种炮,则不算……”杨改革笑着说道,说实在的,给镇江堡弄上百门大炮,不是自己的主意。

众大臣一个个目瞪口呆,口眼歪斜,这真的是太疯狂了,怪不得皇帝说把鞑子打的气焰全无,打得毫无士气,遇到这样多大炮,谁受得了?当年锦宁大捷,不过二十来门大炮么,皇帝此话一出,大家对这次大捷,已经没什么疑问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天佑我大明……恭喜陛下……”

“陛下英明……陛下神武……”

众大臣开始上马屁了,既然大捷是真的了,那么,上马屁就是既定的程序。

“呵呵,好了,诸位卿家,朕这里有捷报,诸位就先看看吧,跟朕同喜。”杨改革受不了那样多的马屁,将捷报拿出来,让大家传看。

众大臣又接过捷报,细细的看起来,不少大臣,看到战事的激烈处,也是情不自禁的叫了声好。

……

捷报很快被传看一圈。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又是一圈马屁。

看过了捷报,其详细的作战过程,虽然平时,却也是真实,很有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到了这个时候,稍微有些常识的大臣,都已经确认这个大捷是真的,没有水分。

“启禀陛下,臣有话说……”一个刺耳的声音出现在朝堂上。

杨改革望了望,一个陌生的大臣,问道:“卿家有何事?”

“启禀陛下,臣以为,以朝鲜人的人头冒充东虏人头,这就是杀良冒功,该当严查毛文龙部的责任,陛下,朝鲜乃是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国,历来就是我朝的藩属,且历来孝敬,如今,我们杀了他们那样多百姓冒功,还沾沾自喜,陛下,朝鲜国主如果来问,我朝该如何回答?可有脸面乎?”一个大臣愤愤不平的说道。

杨改革听了,直觉得烦躁,好好的心情,就给这样打破了,这朝中,真的是什么人都有。整天就会喷粪,朝鲜人死再多,关自己鸟事,又不是我把他们赶到镇江堡去送死的。

这个大臣刚说完,边上又来了个帮腔的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吴大人说得有理,这一船的人头,大多都是朝鲜人的,陛下,该严查,否则,军纪败坏,国法不振,尽坏我大明朝的声誉……”

很多大臣都侧目看着这几位大臣,这个大捷要是按照这两位的说法,简直就是十恶不赦,比战败还严重!再看看皇帝,众人都是一副看好戏的表情。

“启禀陛下,臣不赞同。”刘延元第一个就站出来了,要是这大捷变质了,他第一给跑不了,到手的功劳飞了不说,还得受到惩罚,刘延元自然是不肯。

“哦,说说。”杨改革道。

“启禀陛下,朝鲜虽然是我朝属国,可是,也是个首鼠两端的,去年,还和后金讲和,给后金输送粮草物资、协助后金打我大明来着,陛下,这是一个属国该做的么?我朝为了朝鲜,先后数次大举支援朝鲜,死伤精锐十数万,耗费白银千万,结果呢?朝鲜干的却是这种事,一有风水草动就投向东虏,只顾明哲保身,陛下,依臣看,我朝要追究朝鲜组织义军协助东虏的责任,要问朝鲜国主,为何身为人臣,身为藩属,为何不为我朝尽忠,却要干这种协助东虏打我朝的事……”刘延元自然是不肯让别人往他脑袋上泼粪的,既然有人拿朝鲜说事,那他也不含糊,也拿朝鲜的事说事。

“你……”

“……”刚刚那几个为朝鲜说话的大臣被气得不轻。

众臣更是一阵暗笑,纷纷嘲笑那几个人,这个大捷,无论如何,也是大捷,而且没水分,他们这些站在朝堂上的人,总归还是沾光的,要是给你们几个弄黑了,脸上无光不说,还得挨挂记,甚至还得有些人丢官,这可划不来。

杨改革暗道一声好,这说辞当真是犀利。

“好了,这件事,朕就说一说吧,我朝于朝鲜可以说是尽心尽力,流血又死人,更是搭进去上千万两银子,这是事实;可朝鲜呢?如今和后金是兄弟之盟,这事,确实是个问题,虽然先帝说绕过他们的话,但是,朕觉得,确实有必要责问一下朝鲜国主,如果有必要,朕会索赔的,……对于这一船人头的事,除了真正的鞑子人头俱给赏之外,朝鲜人头,就意思一下算了……”杨改革顺着这话头,也就把这事定下来了,那几个人虽然还想说什么,不过,好歹朝鲜人没有算进战功里去,这好歹也算是个台阶了,面子也挣到了,又只好把这口气咽下来,看着朝堂上的众人对自己可不善,再说下去,怕犯众怒。

至于皇帝说的什么索赔的事,很多人根本就没听懂,或者听得模糊,或者以为皇帝说笑,根本没往心里去。

“好了,关于这人头的事,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朕要说说。”杨改革环顾了一下大殿,决定做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立威。借着人头,借着这次军事上的胜利,立威,在朝臣面前立威,在边关、边军、京营里立威。

众臣严肃的等待着皇帝,看有什么大事要发生,看皇帝的面色,很严肃。

“朕记得,以前我朝和东虏打仗,输得极惨,好像是有位大臣被传首九边的吧?可有此事?”杨改革问道。

朝堂上一阵寂静!朝臣们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当年那个传首九边的人,他们不少都是熟识的,不知道皇帝提起这事,是为了什么,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回陛下,陛下可是问的熊廷弼,熊飞白?”施凤来这个应声筒不得不出来应声,半响没人回皇帝的话,他实在抗不住了。

“哦,朕记得是他。”杨改革假装说道。

“……陛下,其实,当年此事也不全怪……”当下就有人出来为熊廷弼说情,这事确实很复杂,说起来,熊廷弼也不该到传首九边这样惨去。

“停!朕今日不是要为熊廷弼翻案,也不想沉渣泛起,朕只是想说,当年,我朝大败于东虏,死伤百姓、官军无数,以致我朝大臣被传首九边,冤不冤朕暂且不说,这件事,朕一直以为,是我朝之极大耻辱,朕一直耿耿于怀,今日,我朝大胜东虏,获得头颅无数,朕想,那就得该东虏传首九边了,以消朕心头之恨,以解我朝数年来的耻辱,也告慰先前为我大明朝牺牲的将士,告慰那些死难的百姓,朕给他们报仇了……”杨改革以异常威严的口气说道,其声势,容不得半分分辨。

众臣被皇帝的气势压得喘不过气来,皇帝说的这事……,传首九边?这,很多大臣模糊了。

有的大臣震惊;有的大臣惋惜;有的大臣流泪;有的大臣惊慌;有的大臣害怕,朝堂之上的气氛,变得寂静可怕。

杨改革看着下面大臣的众多面色,心中很是满意,自己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如今自己缺的就是军威,缺的就是能镇压场面的军威,这在日后“改天逆命”的时候,必定相当的重要,如今巨大的军事上的胜利已经有了,镇江堡大捷无疑就是一个军事上巨大的胜利,怎么把军事上的胜利转变成军威,用来镇压那些心怀不轨,或者可能出状况的人、军队,无疑,这次获得的大批野猪皮人头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东西,而且还有一个相当好的借口,昔日明朝战败,朝廷大员被传首九边,以平息战败的责任;如今,明朝大胜,野猪皮的脑袋去传首九边,以传耀胜利,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事了……

第431章 退走

本来高高兴兴的大捷,本该高兴,没料到,忽然冒出这样一件事来。

传首九边?这个词可是有相当的份量。

说到传首九边,就得说道熊廷弼,熊廷弼和传首九边,这里面的关系就复杂了,牵扯到党争,牵扯到东林党和魏党等之间的争斗,而不是仅仅一句传首九边就可以轻松的说下来的。

传首九边这里面的框框绕绕,让在场的大臣听了,没有不陷入深思的,皇帝不是以前说过,不再提魏党那档子事了么?怎么现在又提传首九边?这传首九边就肯定会牵扯东林党和魏党之间的争斗,牵涉到党争,这不是又要重提旧事么?满殿的大臣,纷纷低头,侧目,思索着,这里面,皇帝的话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是不是代表着某种风向。

一时间,朝堂上,变得狐疑起来。大臣们纷纷就这句传首九边展开联想。

其实,杨改革对传首九边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大约也就是觉得熊廷弼被传首九边确实有点冤,而真正指挥作战失败的王化贞却没有这样惨,说起来,杨改革倒是有些同情熊廷弼,即便该杀,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杨改革真正的意思,不过是通过传首九边来立威,立军威罢了,为自己日后的行动做下铺垫,仅此而已,至于自己这一番话,让大臣们浮想联翩,这是没料到的。

朝堂上的狐疑,越发的凝重,大臣们越是狐疑,越是不敢轻易的表态,生怕这是一个巨大的漩涡,明哲保身也好,看看形式也好,再没人对这件事表示什么,仿佛这件事就从来没发生过一样。

杨改革一直在等待众臣对自己疯狂的反对,却没料到朝臣们是这样一幅表情,仿佛这传首九边就是讳莫如深的禁地。

对于这种场面,杨改革倒是有些意外了,想好的众多说辞,居然没派上用场。

“既然诸位卿家都不反对,那么,由兵部、都察院派员前去检验头颅,检验过后,论功行赏,再将头颅运之边关,传首九边,以告慰牺牲的将士,以告慰死难的百姓……”杨改革原本以为会有一场争斗,没料到这样轻松就过去了,简单的下了一个命令,这件事,就算是完了。

……

朝堂上的消息传出来,满城欢呼,举国振奋,大街小巷,尽是奔走相告的人,和几年前那个锦宁大捷比,这次是真正的大捷,更加的漂亮,脑袋是不会说谎的。

这个消息也同样传到了京师某个院子里。

“徐伯伯,此事当真?”一个年轻的男子颤抖着,两眼流泪的看着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

这个老者也是满脸的高兴,眼神里,透露出欣喜,道:“不会错的,刚刚从宫里里传出来的消息,陛下似乎对你父亲的事,有所同情,此事,已经有所松动,贤侄,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待明日,老夫再上一疏,想必这次必定能为你父亲洗去冤屈,即便是不能洗去冤屈,至少,也可以将你父亲的首级安葬,这无论如何,都是件好事情啊!”这个老者相当的高兴,越说越激动。

“那就有劳伯父了,侄儿没有什么以谢伯父,唯有给伯父磕头了……”这个年轻的男子说罢,就在地上“砰砰砰”的磕了几个头,眼睛里,早已满是泪水。

“唉,贤侄,你这又是何苦呢?放心,老夫就是拼着这身官服不要……”

……

镇江堡。

自从明朝往镇江堡输送物资之后,战事就悄然停了下。

黄台吉已经醒了几天了,身体渐渐的康复。

“……也就是说,我大金如今,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已近几天了,黄台吉对于大金的去留问题,还是没有做出决定。

“回大汗,是的,如果走了,这镇江堡之战就是我大金彻底的败了,而且输得极惨,日后,毛文龙就是我大金挥之不去的噩梦,无法逾越的高山,这将对我大金极为不利,但是不走却又不行……”范文程等几个心腹在汗帐里,和黄台吉商量着后金的去留问题。

“宪台接着说。”黄台吉说道。

“大汗,如今已经是十月下旬了,漠北,喀尔喀那边早已开始下雪了,要不了多久,整个辽东都要大雪封山了,大汗,如果再不走,很可能被困在这里,粮草转运也更加困难,大军长年累月的在外,大汗……,盛京也支持不住了,已经叫苦不迭了,如果大军呆在镇江堡过冬,怕……”范文程开始为黄台吉全方位的分析情况起来。

“嗯……”黄台吉之嗯了声,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低头深思,范文程说的这些,他都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