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值不了那样多钱?未见得吧,每股就算是一千两,贵是贵了点,但是,每年还能收一百两的股息呢,十年就可以回本了,这样的好买卖,也不多吧,我就奉劝各位,家中有多余银子的,不妨买上一些,做生息用,反正,丢在地窖里长霉不难道还能生出银子来?还不如买了股票等分红呢。呵呵,来年啊,说不准就能分二百两的股息呢,这只要五年就能回本,可是一本万利,能吃万世的好买卖,要不是这股份实在是贵了些,我都还想多买一点呢……”张国纪开始替股票吹嘘了,不为别的,就为他手上的那叠股票,皇帝强买强卖他二十股,他的心,现在都还疼呢,要不是他女儿又给了他很多股票,他现在怕是会骂人,反正现在,是尽量把股票往好的地方说,为的就是有人接手他的股票。
“本国公存到银行里,也有一成的利息呢,也不比这个差。”朱纯臣当初对于存钱,可是相当的积极,存了不少银子到银行里吃利息,不过,他更垂涎琉璃斋这座金山,准备问准了消息就出手,因为消息说,持股票多的人,可以参与琉璃斋的经营,但是,消息始终是模糊的,他不得不亲自出马来套消息。
“那可未见得,银行虽然也有高达一成的利息,可是,怎么也比不上这琉璃斋的股份吧,这琉璃斋的股份,是可以转让的,如果能搞到一些,加点银子,转手给别人,这可就是一笔钱,再说了,今年琉璃斋能分一百两,或许明年就能分二百两呢,银行里存的钱,那是死钱,怎么能和这个比?”张国纪为股票辩解道。
“那也为见得,琉璃斋到底能赚多少钱,能赚多久,这事,也是个未知数……”朱纯臣对琉璃斋的事,很是上心,摸不准里面的路数,想了很多东西,心一直是飘在天上的。
“琉璃斋能赚多久?呵呵呵,这事,我看,成国公是过虑了,陛下派了一个锦衣卫千户守着琉璃斋的秘密,更是搞了个什么专利,谁敢自己去烧玻璃?还不给锦衣卫一把掀咯?我看就算是在坐的各位,也不见得那个有能耐自己烧玻璃吧……”一个勋贵笑着说道,琉璃斋赚钱大家都知道,那是皇帝的产业,大家也都知道,要断皇帝的财路,恐怕皇帝到时候杀人的心都有。别说皇帝很温柔,前些日子不是也借过人头,说借就借了吗?惹毛了皇帝的人,怕是没好下场。
“那是……”
“那是……”
“这事不值得……,即便弄到玻璃的配方,自己烧的风险也大……”众勋贵都不约而同的说道。
成国公朱纯臣飘在天上的心,又落下来不少,下黑手谋夺琉璃斋总是一件风险太大的事,搞不好连他的国公帽子都要掀掉,当然,如果能正正规规的把琉璃斋搞到手,他倒是愿意试试,不过今天一听价格……
“就是,就靠着这个什么专利和锦衣卫的保护,琉璃斋即便是再烧个二三十年的玻璃,也还能烧得下去,天底下,谁敢跟陛下过不去?陛下前些日子不是才说,谁要是耽误他一时,陛下就耽误他一世吗?惹毛了陛下,怕是没好果子吃……,所以我说,这琉璃斋的股份,他值钱,更不怕日后没股息,否则,怎么说是座金山呢?”张国纪继续吹嘘道。
“那张都督,这事怎么没一点动静了?不是说陛下要卖股票的吗?怎么这样多天了,没见陛下有动静啊?还有,如果要卖,到底是个什么章程啊?这一千两是不是太贵了点?”朱纯臣对股票的事很上心,也打听得很仔细,这什么都好,就是太贵了点,朱纯臣的心思,从谋夺产业变成了参与了,和皇帝起冲突,他也抗不住,觉得还是参与进去,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咳,这事,我可就不太清楚了,反正,陛下是卖了二十股给我,明码标价,一千两一股呢,而且陛下也许诺,年底一定会按照一百两的股息来分红,这事,是可以肯定的,这事,我问过我女儿,我女儿说,陛下的股票,只认票据,不认人,拿着票据,谁都可以到琉璃斋领股息,所以,也才给了我养老呢,否则,还不得到陛下那里换个名字,多麻烦……”张国纪说道。
“都督好福气啊!有能耐……,我等都还弄不到股票呢,都督倒是有本事。”众人又开始羡慕起张国纪起来,生个好女儿,比什么都强。
“还别说,听了都督的话,本国公倒是想买一些呢,可惜,也不知道陛下是怎么个章程,如今,是完全没动静了,一千两就一千两,本国公也认了,准备看看这股票到底有多好,可惜,如今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买呢……”朱纯臣手里的银子即便是存了很多到银行,但是,依旧有很多放在家中长霉,所以,想给他加地窖里的银子找个出路,另外,心中对琉璃斋,更是垂涎得很,准备买点试水。
第332章 黄河封冻
“要不,到陛下那里去问问?”一个勋贵出主意道。
“怕是不妥,此事,陛下没说出来,怕其中有什么变故和缘由,如果我等贸然去问,怕陛下多疑……”一个勋贵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那也是,如今都还只是一些传言,如果陛下真的要卖琉璃斋的股票,怕是会大张旗鼓的去卖,不会这样藏着掖着的,看如今的情形,还只是宫中的一些贵人们分了些股票,所以,这事,怕陛下还没最终决定要不要卖呢,依我看,陛下那是舍不得卖琉璃斋,毕竟,那是座金山,卖了多可惜,还得分股息给别人,如今,还是等等看……”一个勋贵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道理……,此事,我等倒是不必太过于热心,免得陛下猜忌,如果陛下要卖,自然会告知我等的,到时候,再找陛下理论,贵了贱了,都好说……”
“有道理……”众人又是附和。
“呵呵,如果成国公有心想买一点股票试试,我倒是可以割爱出手一些,也是原价出手,一千两一股,算是达成国公的心愿。”张国纪其实,也心疼那二万两银子呢,虽然琉璃斋每年能分到一百两的股息,可是,张国纪还是觉得,二万两银子比较重一点,决定先把自己那二万两银子赚回来再说,他手上,除了他向皇帝“购买”的二十股,还有很多他女儿送他的,他把自己的本钱赚回来之后,手上依旧有许多股票,日后当作出息,也够了。
“好,多谢张都督成全,本国公就先买个十股玩玩,看看这琉璃斋的股票,到底是怎么回事。”成国公决定试水一下,看看这股票到底是个什么玩意,看看皇帝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怎么这样神秘?
“好,稍后国纪就派人送到国公的府上。”张国纪相当满意,自己的二万两银子,赚回来了一半,再找个买家,自己花出去的那二万两,就全回来了,剩下的股份,或是卖,或是等出息,都不是花他的钱,也不用太在意了。
股票交易的第一手买卖,就这样在云遮雾罩当中完成了,天下没人知道皇帝打的什么主意,也不知道皇帝怎么想的。
紫禁城里。
杨改革冻结了股票,任股票发酵,自己则安心的办着自己的事。
文华殿,杨改革在召见大臣,处理公务。如今早朝是越来越不行了,热得不行,有些人大有要求半夜三更起来早朝的架势,不为别的,就是太热了。杨改革可不愿意起早床,于是,早朝,尽是走个过场,处理公务,不是乾清宫就是文华殿。
而文华殿里,一般则是召见大臣,和内阁们一起处理公务。
心没有了挂碍,办事也就利索。
“陕西那边的情况,如今,如何了,可有最新的消息?”杨改革问到。这是杨改革每天都会问的话,明末的陕西,就是杨改革最关心的地方,不为别的,就为那里爆发的农民造反,造自己的反。
首辅施凤来大事不能出什么主意,不过,这些收集资料,整理奏疏的事,倒是利索,立刻出来达到:“回陛下,最新的消息是干旱没有缓解的意思,根据报上来的奏疏看,最近是不可能下雨的,有奏疏说,请朝廷派人求雨,以安民心;再者,移民陡增,移民压力巨大,根据徐子先今天刚到的奏疏,好像是说运船不够,从江南运到的粮食,消耗巨大,恳请朝廷多派一些船到陕西接人,徐子先还说,这黄河到了冬月就会冻住,徐子先经过走访得知,黄河的中下游,最早的冰冻期,可以到十一月初,所以,徐子先在奏疏里也提到,今年以船运移民的事,最好在十一月上旬之前运走,到了十一月中旬,就需要看天气了,如果黄河冰冻,以船运灾民的事,怕就要暂时终止,……徐子先在奏疏里,说事情颇为紧急,请陛下和朝廷多派船于十一月之前到陕接人……”
这件事,杨改革已经知道,尽管事先已经做了准备,不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麻烦,还是让人意想不到,黄河的冰冻期,会导致每年有好几个月不能走船,所以,必须赶在冰冻之前尽量的把人接走。
“如今已经是七月了,离最后的十一月,不过五个月,看着时间颇多,不过,圣旨在路上来回,都要花去不少时间,发了圣旨,船还得从江南调集,所以,时间很紧急,实际运人,怕不过三四个月的时间,百万移民,要在这几个月时间里全部运出来,难度颇大……”杨改革在陕西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办法、处理手段,不似其他事,还和群臣们商量。
群臣没有说话,静静的等待皇帝接着说。
“……,传旨给江南造船提督郑怀忠,让他尽力的造黄河接送移民的运船,数量越多越好,造好一批,投入一批,务必抢在十一月把移民运出来……”杨改革在说陕西的事上,不太征求别人的意见,直接就“圣裁”了。
“臣领旨。”
“……算了,再派人给郑怀忠送二十万两银子过去,专造运粮、运灾民的船,朕知道,徐师傅那里手头也吃紧,这秋税又还没着落,造船的钱,朕就先垫上了……”杨改革想了想,又说到,移民的银子,虽然大半是田造好之后再给安家银,但是,前期的费用依然庞大,徐光启手里的那点银子,很吃紧,杨改革不得不再次自己掏钱出来,郑怀忠那里在造战舰,也不能松手。
“臣遵命。”这回,出来回答的是王承恩,罕见的没说奴婢,而是说臣,发内帑这事,还轮不到大臣们操心,还得他去操作。
“……对了,内阁,各部,都催催盐商们的银子,这都七月了,这银子也没见上缴多少,你们都催催他们,再不缴银子,今年可就过去了,徐师傅那里银子吃紧,朕手边的银子也不多了……”杨改革很烦恼,那帮子盐商,拖拖拉拉,说好了的银子,如今,上缴得有限,杨改革很恼火,恨不得大卸八块,自己火烧眉毛了,那些人还跟自己玩着悠哉悠哉。
“臣遵命。”一群大臣出来答应道。大家对于皇帝那句手边没银子的事,不相信,没银子?刚刚那二十万两不是银子么?
“对了,派人去求雨的事,可以,让张显庸去想办法吧。”杨改革又说到,虽然求雨这事不靠谱,不过套用后世的说法,就是灾后的“心理干预”工作,有效没效,也要做,不做就是朝廷的问题。
“臣遵旨。”施凤来答应下来。
“陕西那边,还有什么事?”杨改革再次问道。
“回禀陛下,最新的情况是各地有零星的叛匪闹事,或是抢夺灾民,或是抢劫地方大户……,地方上,有请朝廷派兵清剿的……”施凤来再次说到,这是刚刚没有说完的。
“严令陕西各卫所,务必全力镇压下去,不得放任地方糜烂,叛匪坐大,特别是抢劫灾民之事,是底线,谁敢抢劫灾民,移民的,立刻清剿,杀无赦,朕再次强调,更不可让叛匪们伤了移民官们,每一个移民官都是宝贵的财富,让毕自肃记住,这是底线,绝不可逾越,更不可拖沓,如果有此类事情发生的苗头,让他立刻调动陕西新军,立刻清剿,不得有误……”杨改革一点也不留情的说到,移民官,他是一个都伤不起,这些人,不是进士就是举人,如果被叛匪搞死几个,他这个做皇帝会受到来自整个官僚阶层的压力,甚至连移民工作都有可能消减或者终止,杨改革也不想对陕西出手太狠,可惜,这是底线,他饶了别人,别人不见得会饶了他。
“臣遵旨。”施凤来再次答道。文华殿里的大佬们,也对皇帝的这个“圣裁”相当的满意,这说明皇帝还是很看重他们士人的,对他们士人的安全看得很重,不少人都对皇帝投来欣喜的目光。
“对了,黄河的封冻期,会有几个月?”杨改革再次问道。黄河封冻的事,对移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杨改革事先也没料到黄河会出这种事,一个人操心天下的事,心思怎么都不够用,怎么都会出纰漏,好在问题被提前发现,如今才七月,还有时间补救,如果到了十月再说这事,杨改革除了叫天之外,也没办法。
“回陛下,根据工部历年的记载,黄河最长的封冻期,有三四个月之久,黄河的封冻,还得分地段,徐子先在奏疏中所言的十一月封冻期,是指陕西以下黄河的封冻期,如果是陕西以上,这封冻期,可能还要提前一些,封冻的日子比陕西要久得多,有三四个月之久,但是过了潼关,这封冻的日子,就短得多,开化的日子,也提前不少……,如果是开封以下河段,运气好,甚至有些年头不封冻的也有……”工部尚书出来答道。
杨改革点点头,虽然这些官僚给自己出不了什么大主意,不过,一些小主意,小问题倒是没问题,这可以节约自己不少查资料的时间。
“既然如此,那就把这个消息传给徐师傅,告知徐师傅,如果黄河封冻,尽量的在开封屯粮,开封以下,如果能走船,依旧走船,不能走船,则把屯粮地点再往下搬迁,务必使粮食接近陕西……”
第333章 夏日炎炎,偷个懒吧
“今日还有什么事?”迅速的处理了陕西的事,杨改革接着处理其他事,一个人管理一个帝国,要说不忙,那是不可能的。
“回陛下,陛下钦定,负责造红夷大炮的孙元化奏报,仿制红夷大炮之事,已经有了进展,已经仿制了一批红夷大炮,恳请请陛下御览……”施凤来禀报道。
这件事,本来,可以不拿到文华殿里来说,也用不着君臣讨论,直接把奏疏递给皇帝就是,皇帝看了,有想法,自己去处理,没想法,就不理,但是,施凤来还是把这件事稍稍的升级一下,当成一件大事来说,因为他是帝党,孙元化也是帝党,就是这样简单,自己人得提携自己人,得让自己人多在皇帝和朝臣面前多露面。
孙元化?杨改革有些日子,思维里没这个人了,现在提起来,又才想起来,自己实在是事多,连忙问道:“好事,孙元化今日可到了?到了就宣上殿吧。”红夷大炮,被明末的官员武将们视为对付东虏的首选,所以,对待造炮一事,都还算上心,铸炮也没遇到什么阻力,甚至历史上,连聘请铸炮,放炮的雇佣军这种事,也在明末发生过。
不一会,孙元化就被引到文华殿里了,今日幸亏皇帝早朝下得早,把办公地点改在了文华殿,不然,他非得晒掉一层皮不可,尽管他已经非常黑了,可是,这七月的太阳,实在是毒,他也不想站在太阳底下暴晒。
“臣孙元化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孙元化一个举人,能进到文华殿里面圣,其中所需要的机遇,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
“孙元化,免礼,起来吧。”杨改革已经很习惯别人磕头完毕之后说废话,这就是规矩。
“臣谢陛下。”孙元化站了起来。
“孙元化,铸炮一事?听说成了?”杨改革问到。
“回陛下,仿制红夷大炮一事,已经有了进展,如今,臣已经仿制了一批,威力甚佳,可谓神器,已经可以装备官军了,臣恳请陛下御览检验。”孙元化早年就跟着徐光启学习西洋火器,对西洋火器相当的熟悉,更是亲自铸造过不少火炮,所以,对铸造西洋火炮这事,轻车熟路得很,给皇帝铸造火炮,也没用多久,就铸造出了一批。现在跟皇帝来表功来了,顺带,也准备要点银子,铸炮就是一个花银子的事,因为铸炮的材料是铜,铜就是钱。
杨改革本想答应孙元化,去参观、检验火炮的威力,很想看看红夷大炮是个什么样,顺带鼓励一下孙元化,鼓励一下自己的帝党,但是抬头一看外面的天气,我的天……,那行动力,就没了,外面的日头,实在是毒辣了点,如果去参观火炮,搞不好还得试几发炮弹,少不得要晒太阳,这外面的太阳,那个毒辣,杨改革冒出来的那点动力,没了,杨改革是个怕热的人,如今是一门心思的往“空调房”里钻。
“甚好,火炮乃是日后战争制胜之关键,有威力巨大的火炮,战争,才可以制胜,火炮的仿制不仅不能停歇下来,而且,还必须研究更先进的火炮,要弄明白,为什么红夷的大炮会更厉害,我朝传统的火炮为什么会不如红夷的火炮,这些,孙爱卿,你都要下工夫……”杨改革不想去参观什么火炮,因为不想晒太阳,再说,杨改革也信得过孙元化,如果是别人,杨改革还不会偷这个懒,孙元化好歹也是有名有姓的历史名人,做事还是比较靠谱的,杨改革懒人做懒事,开始偷懒了。
“臣遵旨。”孙元化莫名其妙的听皇帝说这说哪,就是没听到皇帝是去御览还是不去。
“对了,孙爱卿,皇后新近在做速度的大规模测定,这件事你听说过吗?”杨改革东扯西拉的问道。
孙元化摇摇头,道:“回陛下,臣没有听说过。”
杨改革再想想,周婉儿那事,还是算了,吃醋的时候比较积极,那阵风一旦过去,恐怕又不想做了。
“呃……,这事就算了,日后和你说,……对了,孙爱卿,你这火炮铸造,用的是什么?”杨改革不忍心拒绝自己帝党的好意,但是又不想去晒太阳,开始鬼扯了,准备偷个懒。
“回陛下,火炮铸造,如果是大型火炮,威力巨大的,一般都用铜,比如红夷大炮,如果是小一些的火炮,比如佛郎机、三眼铳什么的,则用精铁制造即可,可以节约成本。”孙元化虽然奇怪皇帝的问题,但是还是细心的回答。
“怎么不用钢呢?”杨改革胡乱的说道。
“钢?回陛下,钢本身极难锻炼,获取困难,如果要做成炮管,则更加困难,如今,还没有办法把钢做成炮管,实在是太难炼制了。”孙元化解释道。
“有多难?如今你们会炼钢吗?或者说,你们有大规模炼钢的技术吗?”杨改革歪楼倒是挺痛快的,炼钢,杨改革知道,中国古代老早就会了,不过,大规模的炼钢技术,这个是划时代的东西,很多穿越者动不动就是修高炉,大炼钢铁,然后所向披靡,杨改革一直也梦想着自己能这样。
“回陛下,至于炼钢一技,古已有之,但是炼制及其困难,一块好钢,需经过千锤百炼方能成材,至于大规模炼钢的办法,……回陛下,有是有的,不过,也不甚稳定,出来的不一定是钢,还有,此法消耗也大……”孙元化尽管不是很明白皇帝的用意,但是,还是仔细的回答。
“那是什么办法?能炼出什么钢?”杨改革好奇的问道。杨改革其实也想在明末出高炉,大炼钢铁,学习穿越前辈们的“先进经验”,不过到了明朝,这动力就越来越低了,自己这个皇帝最要紧的任务不是大炼钢铁,一穿越过来就大炼钢铁那都是一心造反的主,而自己,是一个维护自己统治利益的皇帝。
“回陛下,此法名曰‘灌钢法’。”孙元化解释道。
“灌钢?怎么灌的?”杨改革问道。
文华殿里的众人,对于皇帝这样“不耻下问”也是没办法,于是,一群人陪着皇帝听冶金讲座。当然,种种不屑是少不了的了。
“回陛下,灌钢法,就是以生铁和熟铁相溶,可得到更好的钢。”孙元化在整个大殿众目睽睽之下,开始冶金学专题讲座。
“生铁熟铁相溶就能得钢?”杨改革思考了一下,心里多少有点谱了,穿越前没少看穿越小说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这方面的知识,多少了解一些。这生铁和熟铁、钢,其实,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种东西,那就是铁,应该是里面某学元素的含量不同,所以,有不同的性能,生铁,应该是含碳较高的铁;熟铁,应该是含碳较低的铁;钢,则是特定碳含量的铁,这个生铁和熟铁相溶得到钢的技术,应该就是把两种不同含碳量的铁混合到一起,从而得到特定含碳量的“铁”,就是钢。
从这种炼钢的手段上,杨改革就大致的估计到,这种炼钢的办法,得到的钢,产量、性能可能不是很稳定。
“回陛下,是的,不过,多少生铁和多少熟铁融合得到什么样的钢,这个则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傅去估计,得到的钢,也不一定就是所需要的,所以说,熟铁易炼,好钢难求啊!”
文华殿里的众人,实在是看不下去皇帝当着大家的面“不耻下问”了,这炼钢和他们有一文钱的关系吗?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乃讨论国家大事之地,炼钢此乃小技,为小道,不值得陛下大费心思。”一个大臣看不下去皇帝的“不务正业”了,开始跟皇帝提意见了。
杨改革立刻找到话头,反驳道:“小道?和国家大事没关系?这位卿家,这话可就不对了,朕问你,铸炮重要不重要?”杨改革根本不想在这样的天下里去野外试炮,但是又不想冷了自己帝党的心,于是乎,一门心思的歪楼,现在有人出来跟他唱对台戏,他是巴不得。
“回陛下,铸炮,当然重要,特别是红夷大炮,乃国之利器,以大炮巨炮守护城池,再合适不过了,如有人敢犯我城池,一炮下去,即可糜烂一方,实在是国之利器也……”这个大臣开始跟皇帝瞎掰。
“呵呵,既然铸炮很重要,那真问你,巨炮,大炮用什么造的?”杨改革带着一点讥笑的问道。
“呃……,回陛下,大炮巨炮乃是用铜造的,小炮用精铁造。”刚刚的冶金“讲座”还是有点效果,这个官员想起来刚刚孙元化说的话。
“呵呵,很好,既然卿家知道大炮是用铜造的,那朕问你,铜钱是用什么造的?”杨改革讥笑道,敢说造大炮和国家大事没关的人,都该扇嘴巴,日后的“真理”,全部在大炮的射程范围内。
第334章 做汤炼钢,疯狂的孙元化
“这……,呃……,嗯……”这个官员脸上的汗珠子就滚下来了,被皇帝几句话套了进去,如今,是答不出个所以然了。
“呵呵,卿家,造炮得用铜造,铜却是可以用来造钱的,所以,一尊大炮,还不如说是一尊钱炮,大炮造得越多,这用铜就越厉害,我华夏本身就缺造币的铜,如果再用大量的铜铸炮,这钱币岂不是更加的稀缺?没了铜钱,百姓们如何过日子?这就和国计民生没关系?不是大事?所以,朕就想,一方面,要造更多的大炮出来,对付我大明朝的敌人;另外一方面,则尽量不用铜造大炮,如此,可不占用本已稀缺的铜,如此,既不妨碍我朝铸炮,又可方便百姓过日子,这岂不是一举两得?所以,朕才问钢的事,如果能大规模的炼钢,以钢代替铜来铸炮,则是我朝之福气……”杨改革一大套的理论盖下来。
那个刚刚冒汗的官员,现在,更是低着脑袋,不住的擦汗,皇帝的想法确实高他太多,眼光,确实远他太多,心里,确实比他装了更多的百姓,这个官员汗颜得很,连忙认错。
“臣有罪,有罪,臣鼠目寸光,目光短浅,远不及陛下高瞻远瞩,臣请陛下治罪。”
“算了,这事,也不怪你,也无须治罪,今日,就都和朕一起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吧,看有什么办法,把这件事给解决了,也不枉我们君臣为百姓办一件大好事……”杨改革实在是不愿意去看孙元化的那些大炮,于是,歪楼歪得厉害,把一个处理国家大事的文华殿变成了冶金学的讲座课堂,不为别的,就为躲懒。
孙元化目瞪口呆的看着文华殿上君臣之间的对话,虽然他听他老师徐光启没少提起过皇帝的种种,但是,见到“如此”的皇帝,孙元化依旧是“无法接受”,这是一个很喜欢各种新鲜玩意的皇帝,这是一个很愿意学习的主,也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主,更是一个眼光超越常人甚远的主。
于是,群臣耷聋着脑袋开始听孙元化讲座“冶金”。因为这个和国计民生有很大的关系,不少人心中如同吃了苍蝇一般厌恶,但是厌恶归厌恶,这讲座还是得听的,因为皇帝已经入迷了。
“孙爱卿,那为什么,生铁和熟铁相溶之后,会得到钢呢?生铁和熟铁有什么区别?”杨改革兴致勃勃的和孙元化在文华殿里讨论冶金学,老是处理国家大事,也会乏味口,如今换了种口味,这感觉就是不一样。
“这个,回陛下,臣也不知,只是历来炼铁都是如此做的,其中的关键,得需要老成,有经验的老工匠把握,投多少生铁,投多少熟铁,都得靠这些老工匠……”孙元化虽然铸炮多年,但是,这个时候的技术局限,不可能知道详细的原理,因为元素这个东西还没出现,所以,无法提炼出理论,没有理论的指引,铸炮就成了一件完全依靠经验的事。
“这个,其实,朕总觉得,这里面应该是有诀窍的,生铁和熟铁都是铁,相应的,应该是这铁里面有某些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导致生铁和熟铁的性能有很大的差异,两者相溶能得到钢,说明,钢这种东西也是铁,但是,钢这个东西里面,应该含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东西,这种东西的多少在生铁和熟铁之间,所以,一旦两者融合,那种特殊的东西达到了特殊的含量,也就发生了质变,从铁变成钢了……朕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杨改革启发自己的铸炮专家。
不光是孙元化一头雾水,大殿里的众人,也是一头雾水,皇帝这是说得什么?怎么不能理解呢?什么铁不铁的,钢不钢的?
杨改革扫视了一番,见不光是孙元化一脸迷惑,殿中的大臣更是茫茫然,自己这半天,算是鸡同鸭讲了,瞎子点灯白费蜡。
“都不明白?”杨改革失望的问道。
孙元化摇头,众臣更是摇头,没一个人能明白。
杨改革崩溃,这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的人就是可悲,连这种基本的常识也没有,没文化真可怕。
“算了,朕就是说简单一点吧,大家喝过汤吗?”杨改革重振旗鼓,开始讲座。
“回陛下,喝过。”群臣是异口同声的答应道,汤是绝对喝过的。
“好,既然大家都喝过汤,那朕就用汤来做比喻吧,这生铁,就是盐放多了的汤,这熟铁,就是没盐的汤,这钢,就是喝着刚刚好的汤;如今,我们能做没盐的汤,能做盐多了的汤,唯独做喝着刚刚好的汤很困难,所以,朕觉得,在把握汤的咸淡这个问题上,和炼钢如出一辙,要想炼出好钢,孙爱卿,你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