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七月初三。
杨改革早早的就结束了早朝,这早朝已经越来越没意思了,特别是一旦时间过长,这天气实在是受不了,所以,杨改革是严格的控制早朝的时间,不是什么大事,绝不拿到早朝上去说,小事情,都在乾清宫里或则文华殿里处理了。
今日,杨改革就来到文华殿,和内阁,大臣们处理一些事。
“今年北方的旱情,已经可以确定了,相当的严重,各部,各衙门都已经陆续收到上奏,说是干旱得厉害,不光是今年的夏收要受到很大的影响,就连夏种,也是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水,这种子都种不下去啊!种子种不下去,今年不少地方是要绝收的,这北方几省,特别是陕西,该怎么办?”杨改革开始询问自己的内阁班子和几个尚书,这些人,是明帝国的管理核心。到了七月,陕西的干旱已经完全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不仅仅是影响夏收,更是无法夏种,杨改革的话应验了,杨改革松了一口气,自己这神棍,装得非常成功,也有点惧怕,这干旱可是明末农民造反的导火索。
首辅施凤来首先来了个:“全奈陛下洪福,如今,有高达一千万两的赈灾银去赈灾,虽然天灾无情,但是陛下有情、天子有情、大明王朝有情,百姓今年,可以少受一些磨难了……”施凤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顿马屁送上。
“是啊!陛下,有徐子先在陕西,应该无大碍的,灾民此时,应该是知道了陛下的仁慈和恩德,想必,正在努力的沿着河流向下游走,找陛下的移民救济点呢,如此天灾仅仅还是一个开始,也只有陛下此策,把人都迁移出去才是正途!”另外一个大臣也是马屁奉上,皇帝这一手千万两白银赈灾的手段,立刻让皇帝的声望攀升到定点,在继扳倒魏忠贤之后,成了皇帝另外一件彪炳千秋的事。
其他几个大臣,也立刻跟进,马屁送上。
杨改革也是笑着受了,道:“这些暂且就不说了,朕这里有一份奏报,是徐师傅上的,徐师傅说,陕西那边,他已经在全力的进行移民了,很多灾民听说了朕有移民安置灾民的计划,都拖家带口的沿河而下,准备移民,因为干旱得厉害,所以灾民数量相当的庞大,徐师傅说,因为移民众多,所以,往来的公文,传递消息的量非常大,如今的驿递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移民的需要,为了使移民的速度提高,徐师傅谏议朕,要加大招收陕西当地驿卒数量,用来传递越来越多的移民公文,诸位看这件事如何办?”
杨改革还是念念不忘陕西李自成那个邮递员,在和徐光启的信里,几次问到徐光启信件传递的速度怎么样,会不会影响移民的效率,是不是需要多加一些负责传递信件消息的驿卒?徐光启也没多想,觉得这确实是需要更多的人来传递消息,因为移民实在是太多了,往来的公文,信息的传递量相当的大,确实需要多加人手,本来这件事,在司农司内部招人手就是,没必要加驿卒,但是皇帝既然这样说,徐光启也就顺了皇帝的意思,上了这样一个奏疏。
“回禀陛下,臣以为,百万移民,确实工程繁浩,公文往来确实相当的重,多加几个驿卒,这是完全必要的,如今,一切还是以救助灾民为重,当招募些驿卒,臣完全赞同这件事。”施凤来依旧是个皇帝的扩声器,皇帝说什么,他立刻跟进,跟着皇帝说什么,还要把皇帝的话演绎一番,显得合情合理。
其他几个内阁和尚书们,虽然鄙夷施凤来,但是也没作声,这件事,合情合理,而且银子还是皇帝出,根本没必要说。
这件事,很容易就定了下来,大臣上奏疏,内阁同意,皇帝用印,这件事,就是合法的了,剩下的,就归刘懋负责了。
杨改革快速的给李自成的工作上了一道保险,让这个邮递员无法失业。又开始处理下一件事。
“徐师傅在奏疏种还说,虽然陕西的地很干旱,种不活粮食,但是,种番薯,却还是可以,徐师傅说,经过他的走访和观察,因为干旱而种不了粮食的地,其中,起码还有四五成是可以补种番薯的,番薯的高产,大家也知道,每亩能产几千斤,如今正是种植秋番薯的好时节,错过了这个时机,今年可就过去了,徐师傅在奏疏上说,希望能得朕和朝廷的大力支持,支持他全力推广番薯,……这番薯,大家也知道当初在赈灾的方略当中,就是其中的一条,但是,当时行事匆忙,也即没有详细的规划这番薯到底该如何的推广,如今,形式紧急,陕西以及周边受灾的程度,相信大家也知道,必须出奇招,下大力气把这番薯推广出去,这件事,必须当成和移民一样重要的事来办,诸位看看,都有什么奇招?”杨改革推广番薯不是没路数,路数都有的,但是,如今旱情,远超当初的预计,如今时间紧急,不能按部就班的按照计划进行了,必须在计划的同时,另外出奇招,出新招,让番薯能迅速的在陕西形成铺天盖地之势,缓解陕西的灾情。
说到正事了,这些大臣就说不出个所以然了,一个个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趾头,似乎在想主意。
一个大臣道:“启禀陛下,陛下是不是派一名钦差前去专门督促各州县加紧补种秋番薯?”一个大臣按照传统的惯例提了个办法,按照传统的套路,地方出了事,就得派钦差。
“陛下,陕西赈灾,补种番薯,已经由徐子先负责了,如何还派一名钦差下去?”官僚们,立刻就这个派钦差合理不合理进行了辩论。
杨改革鄙视,歪楼也不是这样歪的吧,赶紧叫停。
“好了,诸位卿家就别争了,还是想个奇招,猛招吧,过了这几日,即便是想补种番薯,都来不及了。”杨改革说道。
群臣才没争了,开始把话题转到正事上来。
一个大臣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如今,要想迅速的在陕西各地补种番薯,所谓奇招,也只能让各州县重视,只有各州县重视了,这补种番薯一事,才可能立刻变为现实……”一个大臣说了实话,这件事,牵涉整个陕西,要说能有做到立刻在全陕西境内补种番薯这种事,除了通过官府,再无其他第二家。
“不错,卿家说得有理,徐师傅说他们司农司虽然在推广补种番薯,奈何始终是不得力,亟需地方官府配合和支持,所以,也在奏疏当中,恳请朕下旨督促各地州县全力配合和支持他们补种番薯……”杨改革点头赞同道。这种对付天灾还得靠政府的动员能力,政府的动员能力强,执行力强,救灾才给力,但是,要靠明末官僚阶级的执行力去救灾,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启禀陛下,臣也赞成,陛下应该下旨,督促陕西各州县立刻补种番薯,务必减轻天灾带来的损失……”一个大臣也赞同道。
一个人出来赞成,其他人也出来跟进,仿佛什么事只要下一道圣旨,就万事大吉了。当然,这也是官场老套路了,要知道,即便是日后朱家的祖坟被挖了,皇帝也就下了一道圣旨罪己呢,可见,在当时朝廷看来,圣旨就是处理任何事的万用良药。
施凤来觉得怪怪的,昨天,他就得了皇帝传信,说今天要处理一件事,要他如何如何说,务必把这件事办成,就是要他当个托的意思。
今天说到这补种番薯的事的时候,他就一直在找机会把皇帝要说的话说出来,他还在酝酿情绪,找说词,没料到,这已经有人把他的话头带了起来,让他感觉到惊讶,皇帝什么时候又另外找托了?
见没人说话了,赶紧站出来,替皇帝当托,把托要说的话说出来,要是再不说,自己这个托的角色,可就全被另外一个托给演完了呢。
“启禀陛下,臣以为,如今,万事该当以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为重,而要想迅速在陕西全境全面补种番薯,除了督促、责令各州县衙门全力配合司农司之外,没有其他办法了,以臣看,此事,必须下大决心,下大力气,下狠招才有可能办成这件事,番薯的高产,臣是知道的,一亩地可抵几亩粮田的产量,即便是水土不丰盛之地,亩产几千斤也不是难事,陛下,此乃是上天赐下救命的东西啊!为此,臣谏议陛下,下旨,各州县,凡是在今年补种番薯的事上面,有大进展,有大功劳,有大业绩的,可酌情提升官品,以此来推动番薯迅速的在这些天里在陕西全境铺开……,陛下,救人如救火,百万灾民等不起啊!……”施凤来终于找个机会,把自己这个托的作用很好的发挥了出来。
施凤来这个主意,就是杨改革的意思,当然,这事得通过施凤来的口说出来,因为皇帝得站在公正和裁判的位置,所以,一边当运动员,一边当裁判的事,还不能太明显了,要尽量显得自己公平,公正。
施凤来的这个主意一提出来,立刻就让文华殿的气温再升高几度,大家开始就这件事议论纷纷。
杨改革放任众臣讨论了一会,才道:“施首辅这个办法,诸位怎么看?都说说。”杨改革当起裁判来。
一个大臣等不及了,立刻提出自己的意见:“启禀陛下,臣反对,此事,完全违背了我朝任官的惯例,以种番薯的多寡来确定是不是升一个人的管,这也太儿戏了吧,有辱我等当官的声誉……”
当然,也有不少赞成这件事的:“启禀陛下,臣赞成这件事,如今还有什么事比拯救百万,乃至数百万灾民更加重要的事?以种番薯的多寡定才能,升品级,这有何不可?种的番薯越多,收获也就越大,就可以多养活百姓,能拯救更多的百姓,何来有辱斯文之说?何来有辱官员的声望之说?”
“陛下,臣赞成,人命关天啊!臣以为不光要以种番薯的多寡来确定官员的升迁,更要以收获番薯的数量来确定官员是否升迁……,只有如此,各地的州县才会下大力气补种番薯,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事,除此之外,再无他法……”力挺的官员也不少。
“启禀陛下,臣反对,即便是补种番薯很重要,难道其他事情就不重要了?朝廷任命的官员,难道就不用做其他事了?陛下如果以番薯多寡来定升迁与否,那对那些在其他方面出色,有突出贡献的官员岂不是不公?”反对的也是有理由的。
“XXX,你这个老匹夫,如今陕西那边还有什么事比赈灾重要?既然补种番薯能抵抗天灾,能起到赈灾的作用,就值得下大力气去办,陛下都说了要出奇招,难道你想看着陛下百万子民嗷嗷待哺得不到吃食而饿死吗?XXX,你置陛下于何地?你安得什么心?”
杨改革在龙椅上看得欢乐,如此给力的骂声,杨改革不用猜,也知道是兵部尚书刘延元的,这刘延元自从在那天的群臣大战当中独占鳌头,赢了二百万两的军费之后,这脾气,也就渐涨了,这骂人的话,也就越来越多了。
刘延元这杀伤力,实在是太大,众火力立刻转向,全朝着刘延元而去。
“刘延元,你这个……”这个官员一时不知道该骂刘延元什么,骂脏话嘛,这里是文华殿,在皇帝面前说脏话可是会治罪的;骂斯文了呢,一点杀伤力没有。
“陛下,刘延元他有辱斯文,简直是斯文扫地,在朝堂上出口成脏,陛下,臣请陛下治他大不敬之罪。”一个大臣总算把话说利索了。
这个人的话刚说完,声音又立刻被人淹没,杨改革就当完全没听到这句话,杨改革看着群臣争论的场面,想起来日后台湾的“全武行”,或许,自己对这些官员太民主,太温柔了,以至于,这些人有朝着“全武行”发展的迹象。
群臣争论了一段时间,估计是累了,或者是没口水了。
杨改革才两手虚按两下。
群臣立刻安静下来,看着皇帝准备说些什么。
“好了,诸位就不要争了,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这件事,朕就圣裁了。”杨改革如今的威信,算是树立起来了,一开口,就没人说话了,纷纷等着皇帝圣裁。
“吏部尚书在吗?”杨改革问道。
“臣在。”吏部尚书出来道。
“陕西全境,有多少州县?”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陕西下辖八府,二直隶州,二十散州,九十五县。”吏部尚书立刻回答道,这个数据属于当官的基本素质,能当上尚书,这点功夫,还是得下的。
“哦,好!既然这样,那就下旨,各州县全力协助徐师傅的司农司进行补种番薯,种的多收获的多的,有奖励,该升官的升官;种得少的,进行惩罚,如今,什么事也比比不上朕的子民吃饭重要,谁要是敢耽误朕一时,朕就耽误他一世……”杨改革如今权威也逐渐的树立起来了,这枪杆子也有了,说话的口气,也就越来越重了。
本来还想说什么的几个反对派,给皇帝这句话吓着了,什么叫“耽误朕一时,朕就耽误他一世”?这不明摆着,得罪了皇帝,日后没有好下场吗?又想起前些日子那个被皇帝借了人头的陕西巡抚,忽然间,不少人都觉得自己的脖子凉快了许多。
文华殿里,气温陡降几度,一些人还想说什么,噎了噎话,还是没说出来。场面一下子变得冷场了。
毕自严本来不是尚书,到不了这个级别的会议,但是,户部尚书郭允厚“请病假”了,于是,毕自严以代尚书事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当然,作为身份最低的一位,就一直没开口说话,见皇帝冷场了,于是,出来打圆场。
“启禀陛下,臣以为,推广番薯,事关重大,迫在眉睫,以番薯的多寡定升迁尚且不论,但是,各州县的财力不一,这对有些州县是不公平的,臣请陛下,给各州县拨下补种番薯的专款,让各州县都有能力迅速的推动此事,以完成陛下迅速推广番薯的事,也让这场事关升迁的事更加的公平些。”毕自严一番话,直接就跳过了要不要以种番薯定升迁,直接到了保证竞赛的公平上面来了,算是变相的认同了皇帝的话。
尴尬的场面得以解除,那些反对的人也没有再在以种番薯定升迁这件事上多嘴,而是讨论起来,不同的州县,该分得多少番薯推广款。
第324章 飚车
文华殿里,依旧热闹。
群臣纷纷就什么县该获得多少的种番薯的银子而讨论。
“启禀陛下,臣以为,该以县的上、中、下等来给番薯银,上县,财力较好,只需三百里即可,中等的县财力较差,则需要六百两,下县,穷困得很,则需要一千两……”一个大臣摇头晃脑的说道。
“启禀陛下,XX大人所言根本就是倒置了我朝上下县的划分法,臣以为,不妥,臣以为,上县,有三百两即可,但是中等县,只需要五百两即可,下县,八百两即可……”
当官的立刻据理力争,纷纷考据,该以什么理由对各个县拨多少番薯银。
杨改革听得吃力,即便是全部按照下县一千两来算,也不过一百个县,算起来,也不过十万两银子,一个疆域万里的帝国,为了几万两银子的事争这样久,这效率,有必要这样争吗?杨改革说不出的鄙视。
“好了,就别争了,这点钱,总共才多少啊?值得我们君臣在这文华殿里争论这样久吗?这钱,朕出了,钱从内帑里拨,上县三百两,中等县五百两,下等县八百两,散州补五百两,直隶州也补三百两吧……”杨改革瞧不上为了几万两银子而争论不休的官僚们,都说比尔盖茨丢钱了弯腰捡钱都亏本,可是这明帝国的管理核心,三丈金刚捡芝麻啊……
群臣虽然被皇帝鄙视了,但是也不觉得有什么,明朝的中央可是过惯了苦日子,每年解到户部的才几百万两呢,每年真正能自由调动的银子,超过几万两,都是丰裕的年景了,为了几万两,当然得争了,而且还得大争,户部可不比皇帝有银子。皇帝您是财神爷下凡,我们可是叫花子呢。
“陛下圣明……”见皇帝发内帑了,大臣们开始出来上马屁了。
“陛下圣明……”其实,大臣们全都望着皇帝的内帑,都知道皇帝有钱,不差钱,就等着皇帝开口呢。
“百姓们洪福……”众人一致的奉上马屁。说实话,不管任何事上面,皇帝有一个好,那就是花钱爽快,跟着花钱爽快的皇帝,下面的人也跟着爽快,这和明朝历代的皇帝是完全不同的,都说老朱家尽出怪胎,出一个会挣钱,会花钱的皇帝,也不出格。
杨改革马屁听多了,也受不了,两手虚按几下,道:“陕西的各州县,种番薯和收获番薯多的,在前十五名,全部升官,在前三十名,朝廷褒奖,官员考核列为优等,优先升官;最后三十名,朝廷申斥,官员考核列为劣等,最后十名,主官十年内不得再次为官,属官一律降品使用。”杨改革看不上明朝管理核心的办事效率,整个事还摸摸擦擦的,实在是老态龙钟。
皇帝的话一出来,众人就“哄”开了。
反对者比上次还激烈,这次,皇帝可是开了很多先例了,以种番薯来定升迁,已经很出格了,没料到,居然还有因为种不好番薯而丢官的。
“陛下,前十五的全部升官?这得多少官位啊?陛下,可不能卖官啊!”一个大臣立刻出来反对到。
“县令升上去了,县丞顶上县令的位子,县丞升上去了,主簿顶上县丞的位子,依次类推,如果有功绩出众的未入流者,报上来,朕特旨,可以转为流内,所以,实际上,也就升了十五个人的官,十五个六品官,难道我朝还安排不下吗?吏部,十五个官有问题吗?”杨改革厉声问道。
吏部尚书吓了一跳,立刻条件反射般的回答道:“没问题,回陛下,既然功绩出众,升官是应该的,安排下去肯定是没问题的。”实际上,皇帝并不管县一级官员的升迁,甚至连知府一级,也管不了,只有到了省,皇帝也才会过问一部分,因为皇帝的精力,实在是有限,光是中央和省一级官员的名字,皇帝都得下大力气才能记住。其实大部分中低级官僚都是吏部在操作,升不升官全部由吏部说了算。吏部尚书被皇帝的算法给吓住了,感情皇帝也是个精怪啊!明白这当官,升官的诀窍啊!看上去升官的人好几十,实际上,才升了十几个人的官,这里面就是学问。吏部尚书也怕皇帝插手他吏部的事,对中低级官员的升迁进行大面积干预,要那样,他这个吏部尚书当着也没意思了。
杨改革见吏部说没问题,才没接着追问,要是吏部说困难,杨改革就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吏部尚书,一个市里可以有十几个市长。
“启禀陛下,臣不赞成,这史上那里有因为种不好番薯而丢官的?陛下,这个惩罚,实在是太重了点,而且毫无依据,陛下,此事不妥,请陛下收回成命……”一个官员出来反对了。
“哼……,朕说过,谁敢耽误朕一时,朕就耽误他一世,诸位,这样快就把朕的话忘记了吗?朕说到做到,朕如今才还定了个十年,已经是照顾到各位脸面了,已经是给有些人留余地了。”杨改革不待群臣抒发自己的反对意见,立刻以高压姿态强压下去,说话开始咄咄逼人,这枪杆子,银子自己的都在手,该硬的时候,就硬得起来。
群臣又是一阵寒颤。借人头的事历历在目,虽然人头最终是没借到,可是,一省的封疆大吏就这样死了,这死法,可是连泡都没有冒一个,就这样完了,死得还偷偷摸摸,值得让人思考一下。
反对的人本来还想争一争。
施凤来这个扩音器又开张了。
“陛下,臣赞成,臣先前就说过,如今,还有什么事比拯救百万灾民重要?到底是几个人的官帽子重要,还是百万灾民的命重要?臣以为,只有如此的强压下去,各州县才会立刻行动起来,才会引起重视,否则,陛下这百万子民岂不是要活活饿死了?”施凤来倒是首先出来放了一炮,这一炮炸得也响,声音也高,天理,法理,情理,样样都占住了。
一个大臣出来罗嗦了几句:“陛下,陕西不是有徐子先在那里了吗?怎么会饿死灾民?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施首辅的话,不可信,种不种番薯,和饿不饿死人没有必然联系……”
“XXX,你这个老匹夫,还敢说种番薯和灾民饿死没必然关系?今年陕西大面积绝收,灾民没吃的就会挨饿,没东西吃就会饿死人,饿死人就会有人造反,XXX,你还敢说种番薯和饿死人没必然关系?你敢说种番薯和我朝社稷没关系?番薯抗旱,产量高你知道不知道?种了番薯就有吃的,就不会饿死人,你知道不知道……”刘延元一顿乱轰……
这个官员很受伤,今天已经被刘延元这样骂不是一次了,这真的很受伤啊!立刻委屈的道:“陛下……,刘延元他骂臣……”这个官员受不了了,又不能和刘延元对骂,只能求皇帝。
杨改革没理他,有些人,就该骂,挥挥手,道:“诸位都别争了,这件事,朕定下来了,几个官员的帽子和百万百姓的命,孰轻孰重,朕知道……,诸位也该分得清,也别劝朕,做这件事,是没有错的。”杨改革以强硬姿态定下这件事,不光是以种番薯定升迁,更是以种番薯进行惩罚,补种秋番薯这件事,必须立刻在全陕西铺开,明末这台老爷车,必须开出和谐号的速度。
反对的人还没说什么,毕自严又接过话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简单的定下最后三十名受惩罚还是太笼统了些,假如陕西全体州县都积极应对,补种番薯,产量都很高,陛下依旧要处罚最后十名官员,这岂不是大失人心?岂不是不公?”毕自严看上去是和皇帝说问题,实际上,话里,已经跳过了讨论要不要进行惩罚这件事,而是就惩罚的力度,惩罚的细节问题进行讨论了,让惩罚补种番薯不了这件事变相的成为现实。
毕自严这一手,彻底让那些还准备争议争的人打乱了节奏了,人家都说到怎么处罚上去了,还讨论要不要处罚……
“嗯,确实,这是个问题,那毕爱卿,你说,该怎么办?”杨改革问道。心里对这个帝党相当的满意,这双簧唱得可真好,几句话,就把自己想办的事办妥了。
“回禀陛下,臣以为,应该设立一个线,过了线的州县,则可以免于处罚,比如,每州县能产出十万石的番薯,则可以免去处罚。”毕自严说道。
“十万石?毕大人,你没说错吧?平常年景,上县也才交粮十万石呢,这大灾年里,怎么可能出得了十万石?”一个大臣惊呼起来。
“XX大人,十万石看似很多,但是对于番薯来说,则不多,番薯每亩可产几千斤,就以二千斤为例,十万石,也只需要下田五千亩即可,陕西一个县里,五千亩下田不算什么吧,何况田间地头,山沟河滩都可以种,又容易成活,又容易养,只要稍微用点心思,这不难吧?”毕自严很自信的回答着。
“可……”这个官员还准备说点什么,不过一想,又没说了。有些东西,越笼统越好开口,涉及到了详细的数字,就不好随便开口了,会出问题的。
这经济账以算,数字一摆,立刻明了,五千亩下田还真的不算什么,下县的标准是年纳粮三万石以下,如果一个下县每年缴纳五千石粮食,按照明朝税率往高了算,也有好几万亩税田,而北方,一亩税田往往实际有好几亩、甚至十几亩田(税田和实际的田有区别,因为北方产量低,所以,往往几亩,或者十几亩田交一亩田的税),所以,五千亩下田不算什么。
反对的人咂咂嘴,还是没说什么。
“很好,毕爱卿的这个建议,相当的好,就这样说定了,如果能产十万石番薯的,就可以免除处罚,到了今年收获的时候,朕会派人去检查的,少于这个数字的,可就别怪朕了……。”杨改革恶狠狠说道。
看着皇帝那副吃人的样,反对的人歇息下来,这件事,看样子,是反对不了。
“内阁即可把番薯定奖惩的详细办法送来,朕今日就要发出去,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到陕西各州县,让各州县接到命令,立刻行动起来,另外,也把朕的这句话,一并带给陕西各州县……”杨改革说道。
施凤来立刻接口道:“启禀陛下,请问是那句话。”
“种番薯就在这几天,谁耽误朕一时,朕就耽误他一世。这句话务必传到陕西每一个州县官员的耳朵里。”杨改革下狠手,下决心,让明末这台老爷车飙上一飙,怎么也要把速度飙到一百二以上,不说赶和谐号,起码,也要超高速。当然,前提,自己手里有银子,有枪杆子,有了这几样,自己该硬的时候就能硬了,谁敢不听自己的?自己不介意再借一次人头。
群臣被皇帝的狠话给吓着了,皇帝不像是个光说不练的主,这项上人头,有被借走的危险啊!
“回禀陛下,此话实在是不甚斯文,不合陛下圣人身份,臣恳请陛下,收回这句话,用文雅一点的话……”施凤来没有接旨,而是给皇帝体建议换个词,这个词,太狠了点,不像是皇帝说出来的话。
“是啊!陛下,此话太过于粗鲁,陛下,还是换一个吧,如果此话被记录入史册,则是陛下擦之不去的污点啊!”毕自严也开口谏议了,这话和臣子们私底下说说就是了,如果还夹杂在政令里下发到各州县,这可铁定得载入史册的啊!这个对皇帝是一个永久性的伤害啊!
“不,这句话很重要,朕一定要这样说,而且,一定要让每一个州县的官员都知道,都铭记在心,朕不光要这样说,到时候,还要这样办……”杨改革铁了心的要让明末的老爷车飙上一百二十码,不放点狠话,那群老爷车是不会理自己的。
有不少人都在心里讥笑皇帝,这种话也是能写到史册上去的?这样写出来,这皇帝铁定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粗鲁皇帝啊!这可得名传千古的。
帝党的人着急了,他们跟着皇帝走,自然不希望皇帝的声誉受影响,自然希望皇帝在历史上有个好名声。
“启禀陛下,这句话,如论如何说不得呀!依臣看,不如臣代陛下说如何?陕西那边,臣还有几个学生,可代陛下把这句话转告他们,如此,既不伤陛下的声誉,又可以让他们知道事情的紧急,也算是事先有过说教了,日后被处罚了,也怪不得他人,陛下以为呢?”施凤来在大事上没出息,不过,在这小事上,倒是能中规中矩的出几个主意,一副我是陛下死忠的表现。
“启禀陛下,臣在陕西也有几个学生,臣也愿意代陛下传下这句话,臣这就写信给那几位学生,告知他们事情的严重程度,让他们务必按照政令急速办理,丝毫不懈怠……”一个大臣见这天大的拍马屁的机会,那里肯放过,立刻送上自己的忠心,为主分忧啊!这个机会可是难得。
众人一听,还有这种好事?这种为君分忧的机会那里能放过?一个个立刻挺身而出。纷纷说自己在陕西有几个学生或者是认识几个人,可以代皇帝把那句话传到,皇帝也就不用把这句话记录在史册上了,皇帝也不用出丑了。
杨改革就郁闷了,这朝臣们难得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