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谁?”杨改革问道。

众人准备看好戏,陕西那个火药桶,不知道毕自严要推那个去顶雷,别人不骂死他才怪呢,纷纷伸长了脖子看好戏。

“陛下,俗话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臣推荐臣的家弟毕自肃出任陕西巡抚……”

众人都惊讶的看着毕自严,这可是把自己的弟弟往火坑里推啊!

第284章 借人头,背后的故事

“陛下,俗话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臣推荐臣的家弟毕自肃出任陕西巡抚……”

众人都惊讶的看着毕自严,这可是把自己的弟弟往火坑里推啊!

“你弟弟?毕自肃?亲弟弟?”杨改革听了也觉得稀奇,这从人名上看,这就是两兄弟,两兄弟都是进士,都是朝廷高官,这绝对是件稀奇事。

“回陛下,正是臣家弟,毕自肃,乃臣血亲。”毕自严肯定的说道。

“你弟弟如今做到什么官了?”杨改革诧异的问道,一个是户部侍郎,极可能会升到尚书,另外一个即将可能出任陕西巡抚,这种一个家庭出两个高官的几率,也是在是低了点,何况还是毕这种小姓,杨改革好奇的问道。

“回陛下,家弟因为宁锦之战有功,加官至太仆寺少卿。”毕自严回答道。

“太仆寺少卿?朕知道了。”太仆寺是干什么的,杨改革明白,就是专门给皇帝养马的机构,少卿就是副手,算起来,勉强也算是一个副部级的高官了,出任陕西巡抚,勉强也够了。

“诸位还有其他人要推荐吗?”杨改革问道。

众大臣巴不得有人去顶雷,谁会没事想到陕西去?从哪里脱身还嫌来不及呢,皇帝问起,纷纷避让,既然有人愿意把自己的亲弟弟送到陕西去,那正好,也不用在做什么得罪人的事,纷纷不作声。

杨改革问了一圈,见大臣们都直摇头,躲着自己的目光,随便的问了一下,也就没再问了。

“既然大家没有人选,又只有毕自严推荐自家的家弟,那么,这陕西巡抚,就由毕自肃出任了,即刻召毕自肃入宫见驾。”杨改革安排下来这件事。

见皇帝定下陕西巡抚的事,群臣的心,算是安定下来,至少,不用自己去,也不用推荐别人去,更不用扯皮。

“好了,如今陕西巡抚是定了下来,那剩下的,就是派多少兵前去剿灭民变了,就是派多少兵前去镇守了,这事,诸位也说说。”杨改革又把出多少兵提上议程,速度可谓相当的快。

“启禀陛下,臣以为,陕西民变一事,乃赈济不力所致,如今朝廷正在大举赈灾,百姓有了活路,自然不会跟着匪首闹事,陛下,臣以为,倒不必大动干戈的大举剿灭,只需要招抚就是,想如今又了活路,朝廷一招抚,从乱之百姓必定幡然醒悟,接受朝廷的招抚,如此可不动兵刀。”

杨改革心中很鄙视,要是事情有你说得这样简单,那你干嘛刚才不去当陕西巡抚,等别人当上了,你又在这里大谈什么容易之类的事,一个个真的是会打算盘,扯嘴皮,当真是功夫第一。

“启禀陛下,臣也以为正该如此,宜大举招抚,想如今,如果乱民知道了朝廷有心赈济他们,有了活路,想必他们也不会再闹了,陛下,臣以为,该当如此啊!”另外一个大臣也如此是说道,一时间,招抚成了风向标。

“陛下,臣以为,一味的招抚,怕也不是事,臣以为,还得派出精锐,结合陕西当地的精兵,大力围剿,如此,才有威慑力,否则,日后一旦有什么事,一些人动不动就以民变威胁朝廷,朝廷岂还有威严可言?”

“陛下,臣觉得也该大力的围剿,想如今,有陛下的大力赈济,受灾的灾民有了去处,陕西那边的那些匪首,想借着灾荒闹事的人,没有办法裹挟灾民,也就成不了气候,正好可以乘机一举剿灭,彻底的绝了后患。”

关于陕西的问题,很快就变成了两派,不过,参与争论的人,不是很多,起码帝党的人就没参与进去,很多人都长了一个心眼,看着皇帝,皇帝没发话,这事,说来说去,也是白说,所以,虽然有争论,可是场面却温和的很。

杨改革听了一会大臣们的意见,觉得没什么新意,玩来玩去,还是在玩一件东西,那就是扯嘴皮子。

“孙师傅,这件事,你的意见呢?该怎么办?”杨改革打断了大臣们温情脉脉的争论,问道孙承宗。

孙承宗想了想,道:“回禀陛下,此事,臣以为,除了派遣三五千精锐前去陕西镇守外,还需要让陕西各地卫所加强防范,保持高度警惕,严防有人能乘机作乱,陕西那边,徐子先正在带着新科进士和历事生们在那边移民,臣怕民变会导致移民、赈灾受到影响,更怕会波及到徐子先他们……”孙承宗皱着眉头,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唉……!还是孙师傅知朕的心啊!”杨改革长叹一声,这朝堂上,能说点靠谱的事的人果然不多,孙承宗就是少数这样的人,杨改革真正担心的其实就是这个,陕西那边的赈灾,必定要覆盖到陕西全省,移民官们必定要四处奔波,要是有人打自己移民官的主意,那可就是对自己十分大的伤害啊!自己不光是面对灾民、面对移民不力的压力,更是要面对朝堂上那些死伤进士,举人们的压力,这一点,算得上是自己的死穴,一旦有人点中这个地方,那自己不说死,起码会非常的难受,被动,如果事情严重,自己所期望的移民能改变历史的轨迹,恐怕就要泡汤了。

众人一听孙承宗说的,都恍然大悟,原来症结在这里,刚才那些讨论招抚还是剿灭的人,连个边都没摸到啊!众人不得不感慨,这隔行确实如隔山啊!有的人就该是“帝师”,而又的人能,就该被皇帝不待见。

“孙师傅,你有什么好的意见,就说说看吧。”杨改革长叹了口气,这件事,可真的是麻烦。当初徐光启去赈济的时候,自己错估了形式,以为赈济一下,立刻天下太平,那里知道,陕西那个地方,已经是一锅沸油,而且上面还在舞动这火焰,如今的情形,可以说,危如累卵,而自己,仅仅只是给了徐光启一个赈灾和移民方面的钦差特权,有关军事方面的保障,却不多,徐光启能直接指挥的,就是一个千人的钦差卫队了。

杨改革很纠结,不是他不想给徐光启更多的权利,只是这移民钦差的权利,本来就相当相当的大了,如果再给军事权,这也就是说,把大半个大明朝的控制权,全部都下放到了移民钦差的手上,即便是杨改革是穿越而来,即便是杨改革胆大包天,即便是杨改革相信徐光启不会干出背叛自己的事,可是这件事,杨改革也是心惊肉跳,出于一种本能,决不能给一个人这样大的权力。

决不能给一个人这样大的权利,杨改革一想到一旦把军队的控制权也交给徐光启,杨改革就觉得寒毛倒竖,背脊发凉,本能的一种心惊肉跳,本能的告诉自己不能这样,和信任不信任某人无关,纯粹的是出于本能。所以,现在的局面就是,徐光启在陕西赈灾,带着那些新科进士,历事生,甚至当地的秀才,州、县学的学生们,安全没有保障,一旦他们出现伤亡,或者说,出现大批的伤亡,这赈济,移民这件事,怕就会夭折,或者,效果打折扣,这是杨改革决不愿意看到的。

如今,形式恶化,那边的那一锅沸油,还有火焰在跳舞,随时会爆炸,杨改革彻底的纠结了。

众人都望着孙承宗,看着这个“帝师”能说点什么。

孙承宗紧皱着眉头,道:“陛下,此事,臣以为,少不得要派出三五千能战之精锐,迅速远赴陕西,立刻击杀一批比较出名的匪首或者民变头领,以震慑那些蠢蠢欲动之人,为徐子先的移民赈灾争取时间,一旦移民顺利的展开,稍有成效,则陕西民变就不可怕了,犹如积聚的水找到了出路,只会慢慢的消退,再不担心水会漫过堤坝。”

“……,还必须严令陕西各边,各指挥,卫所,必须严加防范,保障移民赈灾的顺利和安全,一切以移民赈灾为重……,一旦出现某地有对移民赈灾不利之事,比如打死、阻挠移民之事发生,要立刻镇压下去,绝不可使民变拖累移民,待时间过得一年半载,移民赈灾起了效果,则不再惧怕陕西民变。”孙承宗想了半天,把自己考虑的说了出来。

“唉……孙师傅,说得不错,朕以为很有道理,朕也是这样想的,陕西那边,万事,应该以移民赈灾为重,移民赈灾之事,也该有人保驾护航,刚好,如今推了个毕自肃出来出任陕西巡抚,统管一应军政,民政,一切以配合徐师傅的移民赈灾为重……”杨改革刚才一直就在担心这个问题,移民赈灾过程过于单薄,没有军事力量保驾护航,犹如在刀尖上跳舞,可是,又不能把军事权也给一个本身能管理大半个明朝的人,要这样,自己这个皇帝,怕睡觉会不安稳。

“……再从京师当中,挑选三五千精锐,专事去陕西那边执行孙师傅的威慑任务,务必使陕西那边的民变首领,各地的匪首不敢有异动,一旦这些人危机移民赈灾,即刻击杀。绝不可坏了朕的大事,绝不可坏了我大明朝的大事……”杨改革心中的那根刺,给挑了出来,心中也舒服多了。

听皇帝和孙承宗的对话,众臣也是捏了一把汗,这千万白银赈灾,果然不是那样简单的事啊!其中的凶险和复杂,援朝常人的想象啊!

“朕的意思就是如此,诸位,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杨该给又问平台里的大臣们,虽然说这些人对军事方面的事,说话从来不靠谱,不过,也是聊胜于无,准备听听有什么好意见。

大臣们开始开动脑经想问题了,如今大的前提已经出来了,框架已经出来了,再想一些枝节方面的补充,应该不是难事了。

不一会,就有人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我朝向来对东虏开的赏格极高,陕西又是民风彪悍之地,陛下和不许陕西民众,组成民兵,前去辽东猎杀东虏人头呢?以人头换赏格,怕不少陕西民众会愿意的,也不失一招妙棋。”说话的是兵部尚书刘延元,他参与了皇帝的北方战略计划,知道皇帝有一个给东虏上户口的计划,于是,稍加推敲,就出了一个这样的主意。

杨改革想了想,这件事和自己的计划没有冲突,便道:“可以,此事,就交给兵部负责,集中一批,训练一批,护送一批,出了关,也许他们持枪。”杨改革很快就定下这件事的规矩。

“遵命,陛下。”自己的提议得到皇帝的首肯,刘延元很高兴。

“启禀陛下,臣以为,驿站应该招募更多的驿卒,想这驿卒的挑选,本来就是挑选地方上桀骜不驯者,以常年的奔走空耗其精血,不至让他在当地坏事,所以,臣以为,陛下,应该大力招收更多的驿卒……”另外一个大臣也出了一个主意,当然,都属于一些枝节上的问题,并不是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扩招?杨改革看着这家伙,居然是施凤来,没料到,这个迂腐的家伙,也有腹黑的一面,当下就点点头,道:“这个也不错,这件事,就交给刘懋去负责吧,他如今专管这驿栈分离之事。”

施凤来也十分高兴,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身为皇帝的人,自然得靠着皇帝说话,皇帝要驿栈分来,皇帝要加大对驿卒的投入,那自己就在这方面想问题。

……

陆陆续续,杨改革又听了一些意见,或者是接受,或者是不接受,都是一些价值不大的建议,真正的聊胜于无。

……

讨论完陕西的事,众臣出来了,一出来,几个刚刚还在一心为皇帝出主意的大臣们,就围住孙承宗。

“孙兄,皇帝借人头那件事,孙兄怎么就不阻拦皇帝呢?此事,也就只有您能拦得住皇帝啊!如今圣旨,怕是出了京城了,来不及了啊!孙兄,此事对陛下的名声,影响极坏,我等做臣子的,不可放任陛下如此胡为啊!”

出了平台,几个大臣围住孙承宗,熙熙攘攘的说道刚才的事,还在为孙承宗没拦住皇帝而说道。

“是啊!孙大人,你深得陛下的器重,如今皇帝的火气已经消了不少,孙大人再去劝劝陛下吧,万万不可借人头啊!此事必定被铭记于史册,这就是洗不掉的污点啊!”这个人没说是皇帝的污点,还是胡延宴的污点,也不知掉是不是指整个文官阶层的污点。

孙承宗站定住,叹息道:“几位,不是孙某不拦住陛下,实在是此事,唉……,那胡延宴自己找死啊!怨不得他人,他做的那些事,诸位想想,那一件对得上皇帝的胃口,那一件不是一个死字?如何为他开脱?唉……此事,孙某已近有了打算,反正,会尽量的不让陛下蒙尘的,之事胡延宴,怕是脱不了一个死字啊!”

“孙兄的意思是?”

“孙某听说那胡延宴的身体不好,经常咳血,所以……”孙承宗说话说了半截。

“孙兄的意思是?”

“陛下是要借人头,……,这件事,孙某去求一个人,几位放心,此事,绝不会让陛下的借到人头的。”孙承宗忧虑的说道。

“孙兄的意思是?”

“此事,你们就别过问了,知道太多对你们也不好。”孙承宗焦虑的说道。

“那既然如此,就拜托孙兄了。”既然孙承宗有很大的把握让皇帝借不到人头,那这件事,就还有回旋的余地,还不算最差,只是其中的秘密,就别打听了,有些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不一样,就算作出点出格的事,皇帝也不介意。

……

孙承宗没有出紫禁城,而是去找一个人。

王承恩总算是把这件事十分重要的事交代下去了,正要回去跟皇帝交差。就遇到了孙承宗。

“王总管,有礼了。”孙承宗首先给王承恩行了个礼。

“是孙师傅啊!有何事?可是在等咱家?”王承恩见孙承宗好像是专门在等自己,于是开口问道。

“正是,孙某有一事相求,还请王总管务必答应。”孙承宗开口求情了。

“哦,呵呵,孙师傅,您是帝师,皇帝的左膀右臂,有什么事,只管求陛下,想陛下也不会拒绝的,为何求咱家呢?咱家可当不起啊!”王承恩笑呵呵的推辞道。

“唉……此事,就是不能求陛下啊!此事,是和今日的借人头有关。”孙承宗开门见山地说道。

“孙师傅,此事,陛下下的旨意,咱家已经派人上路了,莫非孙师傅还想给那个胡延宴求个情不成,这个,就恕咱家没办法了,陛下指明了要这家挨或的人头呢。”王承恩听说是这个事,立刻拒绝。

“唉……,就是此事,王总管可想过,人人头一事一旦成真,皇帝借一省巡抚人头之事,必定载入史册,百年之后,该如何评论陛下?此事,就是陛下一个洗不掉的污点啊!陛下的声誉会蒙尘啊!陛下这是在拿自己的声望开玩笑啊!王总管难道也希望看到陛下的声誉蒙尘?”

“这个?咱家自然不想陛下的名誉蒙尘,不过,那胡延宴确实该死,他不死,如何跟陛下交差?”王承恩虽然也觉得借以省巡抚的人头确实有点那个,但是,皇帝说要他死,他就得死。

第285章 朕的卫青,霍去病

“确实没错,那胡延宴确实该死,孙某也不敢求那胡延宴不死,只是为陛下的声誉考虑,王总管可否通融一下,让派遣到陕西的人,晚到几日,也好给孙某一点时间安排一下。”孙承宗跟王承恩求情了。

“孙师傅的意思是?”王承恩有点明白孙承宗的意思了,追问道,要是别人,王承恩可能不会甩他,不过,是孙承宗,这关系又不一样了,王承恩耐心的问道。

“孙某只要王总管通融一下,让执行陛下圣旨的钦差晚到几日就可以,孙某会抢先派人到陕西劝说胡延宴,让他明白他所犯下的事有多么的严重,让他明白,无论如何,他必须尽快的死,如果可能,还要尽快的下葬,陛下是要借他的人头,可是没说要借一个死人的人头,更没说要挖别人的坟去借人头,这可就变成戳尸了,所以,这件事,还得再请王总管务必通融一下,一旦借人头的钦差到了陕西,遇到胡延宴已死,千万不可割死人的人头回来交差,而是一定要以人已死,不敢擅自做主为名,奏请陛下决断,拖延一些日子,待钦差请奏的奏报到朝廷,时间也过了蛮久了,到时候,我等再跟陛下求个情,加上胡延宴已死,陛下想必也不会再要一个死人的人头,更不会去挖坟戳尸了,如此,陛下的名声才可以保住,否则,真的让陛下借了胡延宴的人头,不管是活人的还是死人的,这件事,都于陛下的名声不利,想如今,陛下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有了如今的名声,如今的威望,万万不可因为泄愤而自污了,实在是不值得,那胡延宴是死不足惜,可是,陛下的名声,却不能不要啊!我等身为臣子,岂可看着陛下的声誉蒙尘?岂能不管百年之后此事对陛下的影响?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怕会影响到陛下日后在史书上的形象,所以,孙某也才厚着脸皮,求王总管通融一下了,还请王总管务必答应。”孙承宗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王承恩很认真的听着,觉得这孙承宗说得有道理,如今陛下确实不容易,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一点名声,要是因为那个死不足惜的胡延宴给败坏了,确实不值得,何况,胡延宴始终是要死的,只不过提前死几天而已,要这样,确实,对陛下,对朝廷,对他胡延宴都好,一旦让钦差活生生的割了他的脑袋,这件事对陛下,确实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污点,而那胡延宴,横竖不过一个死字,怎么比得上陛下的名声重要?如果按照孙承宗的办法去办,陛下的名声,却可以保住。

“孙师傅的意思,咱家懂了,此事,咱家会吩咐贴心人去办的,只不过,咱家也就是点到为止,出去的钦差,也就能晚到两三日,如果人死了,甚至下葬了,咱家会吩咐他们不要割死人的头,更不会戳尸的,会让他们上奏陛下,请陛下决断,至于陛下还要不要割他的死人头,这个,咱家可就不敢保证了。”王承恩思考了一会,就做出了决断,这件事,确实可以卖孙承宗一个面子,而且孙承宗说得也有道理,那胡延宴横竖不过一个死,早死几天,还好些,免得坏了陛下的名声,也就答应了孙承宗的请求。

“如此,那就多谢王总管了。”孙承宗对王承恩行了一个礼。

“呵呵,孙师傅,不用了,不用了,都是为了陛下,都是为陛下办事的,不用如此。”王承恩得了孙承宗一个大礼,觉得很开心,少有文人正儿八经的给一个太监答谢礼的。

两人正说着,边上跑来一个小太监,气喘吁吁的道:“孙师傅,孙师傅,陛下找你呢?……王总管?小的见过王总管。”这个小太监发现了孙承宗在这里,喜出望外,立刻叫到,又看到王承恩这个大总管也在一旁,又给王承恩行礼。

“知道了,多谢小公公。”孙承宗是为了处理胡延宴人头这件事,特意借口出恭从平台里溜出来的,现在被皇帝召见,知道自己该回去了。

……

平台里,杨改革正站在大沙盘面前,思考着问题,沙盘边上,还站了一个新人,这个就是新任的陕西巡抚,毕自严的弟弟,毕自肃。

见孙承宗进来,杨改革道:“孙师傅,快来,朕给你介绍一个人。”杨改革很高兴的喊道。

孙承宗本来是被皇帝留在平台里的,因为军事上面的事,还没做出具体的安排,还要等具体的军事安排定下来,孙承宗才能走,否则,怎么称得上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专管军事。所以,孙承宗才借个机会,说内急,出去了一趟,不是真的去方便了,而是跑去拦截王承恩,让他融融胡延宴的事,现在回来,才觉得轻松不少。

孙承宗到了沙盘边上,跟皇帝又见了一次礼。

“孙师傅,这位就是毕自严的亲弟弟,毕自肃,呵呵,也是一位忠诚踏实的人。”杨改革很高兴的给孙承宗介绍这位自己新收的小弟,他哥哥是自己的心腹,他如今,也可以看成是自己的心腹,这个人的面相一看就知道是个很老实憨厚的人,不似有的人,长着一副老狐狸相,一看就是个狡猾的。

“下官见过孙师傅。”毕自肃不待孙承宗开口,首先就先给孙承宗行礼。

“不敢,不敢。”孙承宗微笑了一下,说几声不敢,就算是见过了。

“好了,认识过了,接下来,就说说,陕西那边的军政,该如何处置,该如何出兵,都到沙盘这边来吧。”杨改革处理事情的速度相当的快,这种军事上的事,绝不会拖过一天时间,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布置下去,绝不会让历史上那种办事推诿、拖沓、扯皮的情况再现的。

平台里,沙盘边,皇帝一个人占一边,孙承宗靠着皇帝,接着就是新任陕西巡抚毕自肃。大的方略已经定了下来,杨改革就把那些官僚们赶了出去,那些人,对军事就是门外汉,除了扯皮,斗嘴之外,对军事更本就是一窍不通,杨改革干脆,大的方向定下来,细节就自己搞定。

“孙师傅,你说说,该派那部精锐过去,三千,还是五千?”杨改革问道,这些,都属于军事细节问题,如果让那些文官们讨论,没有几天时间,绝不可能讨论出个结果来,所以,杨改革很明智的只问孙承宗。

“回陛下,臣以为,此事,非新军莫属,想新军训练也有一段时间了,训练得尚且可以,如今就缺一些实战了,陕西那地方,民变,匪徒们的战力不高,倒是磨练新军的一块磨刀石,等这些新军见过血之后,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精兵,日后即便是对上东虏,也可以作为依靠了。”

“嗯,孙师傅说的倒是合了朕的心,新军就是训练的再好,装备再精良,没有实战,没有见过血,还是新兵啊,是不可能成长为老兵,不可能成为精锐的啊!如今,陕西那地方,确实是一个磨砺他们的好机会,既然如此,那就派新军去吧。”杨改革也是这样想的,陕西那地方,不管怎么说,即便是造反了,也就是一些农民军的战斗力,用来磨练新军,倒是刚刚好,既可以震慑陕西,又可以练兵。

“孙师傅以为,该派多少新军过去?”杨改革又问道。

“回陛下,臣以为,陕西那里,陛下可轮番派兵,一批新军在陕西磨砺一段时间,如此,陛下的新军,则都见过血,两万人,则都是精锐,所以,派三千也可,派五千也行,完全由陛下决断。”孙承宗回答道。

“好办法,那就这样吧,至于多少人?朕想想……”杨改革很赞同孙承宗的主意,果然,军事上的事,不能问那些文人,他们只会扯皮,斗嘴,说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东西。

杨改革想起文人靠不住的问题,打量了一回毕自肃,道:“毕自肃,朕问你,你可知军?”杨改革现在才发现,有一个大问题,这毕自肃也是一个文人,懂不懂军事还不知道呢,要是不懂,那可真的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回陛下,臣倒是经历过一些战事,也和官兵们打过交道,不过要说知军,臣不敢托大,臣不知兵。”毕自肃就是一个老实人,皇帝问什么,他就如实回答什么,丝毫不撒谎。

杨改革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又是让一个不懂怎么打仗的人去领军打仗,不过又一想,刚刚是推举陕西巡抚,如果不是文人,那能当巡抚吗?这可真的是一个纠结的问题啊!

杨改革为难了,领兵,指挥军事的人基本上非毕自肃莫属了,自己不可能重新找一个武官去领兵,而这个毕自肃又不懂军事,这到了陕西,该怎么打仗啊!这结果就只有天知道了,也就只有期盼老天爷发发善心,别让自己的新军死的太惨了。

杨改革真的为难了,目光四处漂移,看到平台里,一直站着的几位新军侍从,吴三桂和雷大用这些人,顿时来了主意。

“吴三桂,雷大用,你们几个过来……”杨改革朝吴三桂那几个人招招手。

吴三桂,雷大用立刻过来。

“启禀陛下,有何指示。”吴三桂和雷大用带头答话道。

“朕欲派遣新军到陕西镇压民变,协助徐师傅移民,你们可愿意去。”杨改革问道。

“学员愿意!”吴三桂和雷大用想都没想,立刻同时大声答应到。一边答应,还一边对望,两个人的目光对撞在一起,就是火花四溅,新军第一次出兵,意义非凡,关系到新军老大的位置,两个人都想当老大,自然是不会相让的。

“好!朕没看错人,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这次新军的首次出击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至于交给你们中的……”杨改革装模作样的左看看,右望望,好像很难决定。

“陛下,学员愿意去……”

“陛下,学员愿意去……”

吴三桂和雷大用两个人,立刻在平台里争执起来。

杨改革假装为难的样子,道:“你们两个都想去,这个,倒是让朕难以决断了,……这样吧,你们两个人分成两伙,进行沙盘推演,谁胜了,谁就去,如何?这个办法公平吧。”杨改革说道。

“遵命,陛下!”吴三桂和雷大用立刻应声答道,回答得很干脆,因为这个办法很公平,谁厉害谁去,输了的人自然也不用埋怨。

沙盘推演很快就展开了,也是在平台里,吴三桂带着几个人,占据了平台东面的房子,雷大用也带着几个人能,占据了平台西面的小房子,这两个房子里,都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沙盘。

每个房子里的沙盘,又一分为二,每个队伍只能清晰的看到自己这半边沙盘里的情况,自己这边的沙盘里,各个部队,兵力,人口,道路,粮食,武器都有很明显的标注,而沙盘的另外一边,则只有几个大致的城池,几条道路,对面的信息,十分的模糊。两个人开始对垒的时候,各自依靠自己的指挥,判断或是集结兵力,或者是分兵防守,或者是重点进攻,或者是试探对手,或者是绕道敌后等等手段,可以尽情的展开,目的就只有一个,就是彻底的击溃对手,只有等两个沙盘上的双方碰撞到一起的时候,两边的人才会发现,自己的沙盘上面,裁判会多插上几个标注敌方势力的旗子,或者是标注上具体的信息,如果遭遇战,裁判还会根据情况判定谁损失多少。

这种沙盘,这种办法,杨改革的叫法,叫做战争迷雾或者是叫战场遮蔽效果,真实打仗的时候,往往对敌人的情况一问三不知,所以,杨改革特地要求新军在这种对敌人情报模糊的情况下进行作战,训练他们如何指挥,如何对敌,养成处处防备,处处查探情报的习惯。这就是为日后打野猪皮准备的,历史上,明朝对上野猪皮,就是一问三不知,敌人在哪里,敌人有多少,敌人有多少战斗力,统统的都要靠猜测,所以,是正儿八经的一问三不知,杨改革特意准备了这个,训练新军未来将领们的应变能力,杨改革当初为了虐袁崇焕,特意叫人做了这种沙盘,用这种沙盘把袁崇焕虐了很多次。

这种沙盘上的对战方法,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