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鲜,怕真的不是那样容易!这东虏在朝鲜损失一多,明朝笑都来不及。

刘延元准备还挑点刺,他不是不服气孙承宗,不管如何,孙承宗这个主意确实不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刘延元觉得,自己既然已经是这个挑刺的人,那就再挑一点刺吧。

“刘某以为,孙大人可能高估了朝鲜人的抵抗能力,一旦东虏被手榴弹炸得恼怒成羞,以屠城相威胁,怕朝鲜人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相继投降,还有,听说,朝鲜的城墙,相当的矮,也就汉城稍微高一些,有些城墙,甚至徒手可上。”刘延元又挑了一根刺。

众人又觉得刘延元说得有道理了,根据不少上个朝鲜战场的老军说道,那朝鲜人确实是个软骨头,那城墙,确实没法和大明朝的比,又纷纷把目光对准了孙承宗。

孙承宗想了想,道:“此事,孙某也想过,孙某以为,这东虏从老巢到朝鲜,这路途遥远,可派兵沿途骚扰粮道,也可派精锐袭击东虏的后路,我朝有海船,可以在朝鲜沿岸任意一处地方登录,东虏攻击汉城南下,沿途,必定会派兵保护退路,保护运粮线路,所以,我朝的精锐,可乘东虏南下之时,不断的骚扰东虏的后路,粮道,如果东虏派小股来救,则可吃掉,如果东虏派大股人马来救,我朝则退走,我朝有海船之利,可随时撤退到海上,东虏无船,只能干瞪眼,如果敢靠近海岸,则船舰火炮轰之……,待东虏离去,我朝又复上岸,继续骚扰他的后路,粮道……”孙承宗把自己的游击战给说了出来。

众人这回可是真的惊呆了!堂堂的帝师孙承宗也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这还是孙承宗吗?

刘延元无语了,这孙承宗也学会耍赖皮了,想了想,忿忿的笑道:“呵呵,孙大人,你身为帝师,怎么学这种泼皮无赖的战法?这种战法,好似毛文龙毛大人常用,孙大人什么时候沦落到和毛文龙一个德行去了?呵呵,这可不是孙大人的所作所为啊!”

孙承宗一脸无所谓的道:“这又如何?只要能打赢,减少我朝将士的死伤,只要能把东虏拖在朝鲜,孙某就满足了,纵使这战法下三滥又如何?难道你愿意东虏入关叩阕?”

刘延元被孙承宗一句话给憋得满脸通红,明朝是天子守边,一入边墙就是京畿,就是京师,一旦敌人打倒京师,那就是天下震动,这后果……,刘延元这场擂台,是彻底的输了。

面对孙承宗的无所谓,众人也都无话可说,既然连孙承宗本人都无所谓,我们外人还瞎操什么心?满桂和赵率教更是对孙承宗充满了感激之情,向来他们这些武人,就低人一等,如今有人高看一眼,自然是感激不已。

刘延元如今是彻底的无话可说了,用这种下三滥的招数外加手榴弹砸东虏,这东虏在朝鲜不死也脱层皮,即便大明朝今年在朝鲜战场上输了,明年继续,就够东虏喝一壶的,刘延元也感慨,如今这好人,也开始学坏了啊!原本多好的一个孙承宗,如今办事,都学起那个毛文龙了,那毛文龙是个什么德行?

杨改革一个人站在一边,看着孙承宗和众人讨论朝鲜战略,觉得有意思,见众人好像商量出一个结果来,笑着道:“呵呵,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启禀陛下,臣无话可说。”刘延元第一个站出来,他真的无话可说了,这件事,在他看来,虽然做得不够光明磊落,不过,他也没法批评孙承宗,真的要是东虏入关叩阕,他这个兵部尚书,第一个倒霉。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策大善,臣也从中有所启发,臣以为,朝鲜战场牵制东虏,东虏必定分心,东虏西进的步伐,必定减缓,倒是大好事一件。”袁崇焕可是特推崇这种件事,这件事的直接后果,就是他锦宁防线的压力大减。

“启禀陛下,臣以为,这个办法十分的好,如果不是陛下让臣去清理蒙古人,臣都想去干这件事……”满桂一脸的羡慕,这种调戏东虏的打法,满桂觉得一定很有意思,还可以试试那种跨海而击的感觉,满桂从来没想到过,原来作战,还可以这样,对这种陌生的战法,十分的好奇。

“呵呵,这件事,你就不要想了,还是把你的清理蒙古的事先做好吧。”杨改革笑着拒绝了满桂,这种事,其实只是小事,重要程度远远比不上清理蒙古,组织皇协军重要。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策乃是拖延东虏西进时间的上上策,也是消磨东虏实力的不二选择。”赵率教那是实话实说了,这种事,他喜欢,因为他们当兵的,都喜欢干这种自身伤亡少,敌人死伤重的事。

杨改革很满意,又看了看孙承宗。

孙承宗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此策执行之时,还应该注意,让东虏欲罢不能,不能一下子让东虏觉得没有希望而放弃朝鲜,也不能一下子让东虏的进展太快,这其中力度的掌握,很是关键,需要一名有经验之人坐镇……”

杨改革好奇了,这孙承宗说这样的话,莫不是想自己去朝鲜战场?要是孙承宗也走了,那自己的左膀右臂可都不在了,那显然是不行的。

“呵呵,孙师傅,此事尚早,以后再说吧……”

第261章 袁崇焕的要求

杨改革说完,转而对众人说道:“诸位爱卿,听完了朝鲜战略,朕想,诸位对北方的整个战略,也有了一个全盘的了解了吧,诸位日后都是前去执行战略的关键之人,所以,朕才把这整个战略的详细情况,和大家说清楚,为的就是日后大家在前线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抉择,面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时候,能够根据大战略自行选择比较合适的对策,以免耽误了时机,这就是今日,朕召集大家来的目的,……日后来不及请示朕的事,均以大战略为参考,为指导方向,些许小败,无足挂齿,只要保证战略层面上能胜利,最终的胜利,就是我朝的……,还有要告诫大家的是,此事关系甚重,千万保密,不要泄露出去,更不许对他人提起今日平台内的一个字,诸位记住了吗?”

“臣等谨记在心,一定严格执行陛下的方略,不负圣托。”

杨改革终于讲解完毕了整个北方的大战略。这些都是关键的执行人,给他们说清楚了整个战略层面的事,日后他们办起事来,希望他们也不至于抓瞎,乱来,希望他们根据自己的大战略,在作战的时候,能够以大布局为准,以大布局为重。只要在战略上赢了,些许地方的小败,也是可以忍受的。

“说完了战略,接下来,还说说待遇吧,朕想了想,满将军,赵将军,你们的部队,享受和朕新军一个待遇,每个月拿三两银子;或者是领米一石加银一两,年底有双薪,打仗有补贴,在军队内服役期间,包吃,包住,包穿,反正,朕全朕包了……”这个待遇,是杨改革以前和孙承宗商议的给新军精锐的待遇,现在,也给了明朝最精锐的部队,满桂和赵率教在历史上,都是死在勤王之事上的,忠诚毋庸置疑,所以,享受好一点的待遇,是必须的。

这话一说出来,满桂和赵率教就流口水了,这种待遇,这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啊!包吃,包穿,包住,这三样一包,基本上当兵就不花什么钱,每月三两银子,纯粹就是养家用的,这种待遇,比他们目前的待遇,好了几倍,个个心中乐开了花,就等着皇帝说完谢恩。

“……不过,这待遇是上去了,这训练肯定是非常艰苦的,打仗的时候,肯定是不能缩的,呵呵,朕的丑话可说在前面,拿这种军饷的,要是打仗的时候还做孬种,可别怪朕不客气……”

满桂和赵率教连忙说道:“回禀陛下,我等打仗,绝不会有孬种,没有下令后撤,绝对会战至最后一人,陛下放心。”

杨改革不担心这两个人的部队打仗的时候出现退缩的局面,即便是自己什么也不做,到了历史的那个时刻,他们两个人的部队,依旧会和野猪皮战得你死我活,更何况自己如今提高了待遇,古代打仗,很多时候,拼的都是主将,主将一直死战,当兵的也会跟着死战,想到历史上两个人悲壮的命运,杨改革看这两个人的目光,又不同了,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是敢于承担自己身上责任的人,都是可以以死明志的人,都是为这个国家而死的,算是同病相怜。

杨改革感慨了半响,才吐了口气,道:“……说到打仗,日后未免会死人,所以,这烧埋银子,肯定是有的,至于多少,两位不用担心,肯定不会少的,另外,还有抚恤,有些人家中有老有小,不解决这个,打仗的时候难免分心,所以,如果战死了,小的,朕负责养到十八岁,老的,一直养到死,每月都能领到一定数量的抚恤,绝不使朕的战士流血又流泪……”杨改革又祭出了抚恤这种杀手锏,这东西,是大杀器,能够使部队在战斗的时候,战斗力有加成,战斗的时候,士兵不会分心,当然,这代价也是巨大的,如果一场大战役,死伤万人规模,那烧埋和抚恤可就是个天文数字了。其实,明朝也有这样的规矩,战死了,也是有烧埋银子和给家属的补偿的,不过,就比较少,算是意思意思,有的时候还不见得能到死者家属手中,更别说明末活人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死人还有什么待遇。

听到皇帝如此郑重的保证,满桂和赵率教更是两眼流泪,这多少年了,当兵谁被人高看一眼了?纷纷跪下,道:“臣等多谢陛下怜悯,我等必定为陛下死战。”

其实,明朝前期,绝没有什么看不起武人的事,武将,那都是威风凛凛,明朝可没有宋朝那种绝对贬低、压制武人的做法,地位一直比较高,问题就出在当年的土木堡之变,出关打仗,那些武人的把皇帝都送给蒙古人了,还要靠文人死守北京,才没落个亡国的下场,到这时,军人的脊梁,算是给打折了,一直到戚继光,才算稍微长出来一点。所以,武人一来被老百姓看不起,二来彻底的给文人看不起了,关键时刻,还是文人管用,还得靠文人救命,再加上军人自己的堕落,从屯垦的亦军亦农逐渐褪变成了地主、奴隶主跟佃户、奴隶的关系,这更让人看不起,到最后,甚至出现了低级文官肆意杀害高级武官的事。

杨改革道:“军人,是不需要怜悯的,军人,应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军人的价值是什么?就是保卫我大明朝,保卫百姓。在百姓、在我大明朝需要你们保卫疆场,保卫乡梓的时候,你们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你们军人的使命,是你们军人的价值,你们做到了这些,朝廷,百姓,自然会记得你们,无需他人怜悯,记住朕的话,军人,无需他人怜悯,需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杨改革又给自己的新军灌输这种军人的价值观了。

“臣等谨记陛下教诲,一定用行动证明我等军人的价值,保卫陛下,保卫大明朝,保卫百姓……”满桂和赵率教是满脸流泪,为皇帝的话感动,也决心,为了皇帝所说的那个军人的价值,去追求,去死。

“很好,其他的各种待遇,朕也就不一一细说了,反正待遇同等,新军有的,你们都有,朕对新军的要求,也就是对你们的要求,给新军怎么安排,也就给你们怎么安排,好了,不要跪着了,起来吧。”杨改革对新军的政策还有很多,也就不打算一一的说了。

“臣等明白,谢陛下隆恩。”满桂和赵率教这才起来,脸上,带着泪水。心里,甜蜜外加高兴,这一趟,真的是大丰收啊!

满桂和赵率教是爽了,不过,袁崇焕就变成了苦瓜脸了,这皇帝给新军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还有许多待遇,皇帝还没说,袁崇焕不得不想点办法。

“启禀陛下,臣也请陛下给予关外将士们新军一般待遇。”袁崇源终于等到一个机会,开口求情了。

见袁崇焕求情,杨改革只能是不答应,一来,这关外的情况实在是太复杂,二来自己实在是没那个能力供养如此多的兵,如今供养这些精锐,这几乎已经到了自己能力的上限了,三来,如今有这些部队,应付明末的局面,暂时是够了,养再多,自己就不划算了。

“袁爱卿,说实话,朕也难啊!朕也想一视同仁,不过,朕实在是算不过来帐,你以为朕不想多调一些兵来拱卫京师?难啊!”杨改革哭穷了,杨改革是恨不得再训练几万精锐,这样明显的胜算大一些,不过,没钱,显然是不行的。

袁崇焕的请求没有得到答应,不过并不失望,转而又道:“启禀陛下,臣去辽东做巡抚,日后会面对东虏和林丹汗的双重挤压,不知道陛下在军费方面,是否可以优给一些?”

“这个,朕倒是可以考虑。”杨改革本来就是准备让袁崇焕去辽东,也在自己内帑里给他准备了一批银子,现在袁崇焕问起这个,杨改革倒是不会吝啬。

“启禀陛下,臣算了一下,关外辽东,要面对林丹汗和东虏的双重威胁,所以,臣以为,兵力绝不可少于十万,其中,臣准备按照陛下的要求,将兵丁分成三等,头等精锐大概三万人,次等守备兵大概七万,至于第三等,陛下让臣在关外进行军事管制,百姓俱可持枪,所以,臣以为,关外百姓数十万,人人都是第三等兵,妇孺皆可杀敌,这三等兵的数量,就是整个关外百姓的数量,这倒是无需军费……,按照我朝目前的军饷,精锐大概在二两左右,普通兵丁大概在一两左右,所以,臣每月的军饷,精锐大概需要六万两,守备兵大概需要七万两,共计十三万两,每年共计需要一百五十六万两……,此外,尚需打造兵器铠甲,火药,马匹,衣物,草料,营造修缮,日常消耗,烧埋,赏银等等各项杂支,怕在二百万两开外……”袁崇焕报出了自己所需要的银子。

帐,杨改革自己也会算,袁崇焕的这个账单,绝对算是开价低廉的,这仅仅是正常水准的要求,绝对没有什么高要求。如果要再节约银子,那士兵的战斗力,就要大幅度的下滑了。

“袁爱卿,户部能解到关外的银子有多少?”关外锦宁防线和满桂他们拱卫京师的部队不一样,锦宁防线是国家开支,也就是说,开销由朝廷供给,有预算,由户部调拨,而满桂入京了,算是京师的部队了,这个由皇帝自己掏钱,所以,杨改革问袁崇焕户部解给他关外多少银子。

“回禀陛下,户部解到关外的,除了银子,还有其他物资,总价也该在三百万两银子左右,不过,户部亏空,所以,解到关外的军费和物资,漂没加上转运消耗,据臣了解,一般只有五成到七成的样子,银子大概有六七成,物资因为要转运到各个地方,所以消耗更多,一般地方实际所得,也就五六成的样子,如果加上欠发,实际所得,就更低了。”袁崇焕细细的解说道。

五到七成的实际所得,三到五成的消耗,杨改革听了也只能无语,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明朝工资低那是出了名的,要求当官的品德高尚,不吃饭来给大明朝服务,那是不可能的,杨改革以前和官僚们达成的协议就是允许三成的漂没,也就是说允许三成的贪污,但是贪污加上运输的消耗,又到了五成,这……杨改革实在是有一种无力感,再算上欠发,实际所得更低,杨改革更是有一种软绵绵的感觉,无力呼吸,这种样子,要别人去卖命?要想一个人改变整个国家的运转轨迹,运转方式,实在是太难,太难,即便自己是皇帝。

杨改革不得不振作起来,盘算了一下,道:“嗯,朕知道了,关外兵丁实际所得,怕还是偏低,这样,朕再补给你每月十万两银子,年底给你加一个月,每年,补给你十三个月的银子,一共一百六十万两银子,加上户部解到关外的银子和物资,应该差不多了,袁爱卿,你觉得如何?”杨改革面对明朝这部机器的腐朽,迟钝、缓慢的反应,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只能尽力的修补。

袁崇焕想了下,道:“回陛下,应该差不多了,臣多谢陛下爱护。臣再恳请陛下,多拨下一批手榴弹,如此,臣分发到各个城、堡,倘若有东虏来袭,也可大量杀伤东虏,便于防守,让东虏不敢轻易挑衅我朝……,最好是陛下能调拨一批工匠,于辽东就近制造,也避免运输消耗……”袁崇焕听说每年能从皇帝这里获得一百六十万两银子的支持,算是喜出望外了,加上户部的调拨,他的军费,算是有保证了,他要是手中无钱无粮,要到关外当巡抚?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开始向皇帝要额外的东西,这东西就是手榴弹,这东西,实在是守城的利器,更是向皇帝要求手榴弹的制造权。

明朝的地方上,是有一定的武器制造权利的,普通千户所、百户所,经过申请报备,一般可以制作弓箭,刀枪,铠甲,大一点的卫、镇,可制作火枪,甚至一些火炮,到了中央和宫中,则可制作大将军炮之类的重型武器。袁崇焕要求手榴弹的制作权,也不算很出格。

手榴弹到关外去制作?杨改革心中警醒起来,自己好像把什么事给忘记了。这日后野猪皮就是因为有了明朝的工匠,所以,才有了大炮这类武器的,在日后作战中,城墙再不能给明朝的士兵提供多少保护,这工匠、技术的管理,看来,也必须重视了,必须加强了,再就是,杨改革准备开军火买卖,那里会让别人去铸造军火?岂不是坏了自己生意?

杨改革想了想,道:“说到军火制造,朕倒是忘记了一件事,各位日后出去,到地方,必须严防各种工匠,技术,特别是能制造军火武器的工匠和武器相关的技术流落到关外去,否则,必定给我朝带来无尽的灾祸,想想,如果东虏得到火炮铸造技术,拿着火炮来攻城,我朝一直作为依靠的城墙岂不是毫无用处,所以说,绝对不允许武器制造技术流落到关外,你等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注意这些事,否则,必定是我朝的噩梦……,所以,袁爱卿的请求,朕不许,先进厉害的火器必须严格保密,所以,朕是不会放给地方去制造的,只能由朕的兵仗局供给,绝不允许各卫所自行制造,一旦这些制造秘密泄露到敌人手中,我朝损失难以估量啊!”杨改革给袁崇焕的话提醒,警醒起来武器制造技术的外流来,准备严防武器制造技术外流,更是准备收回武器制造权。

袁崇焕听到皇帝说东虏有了火炮技术,用大炮攻城,也是被这种情形给吓住了,袁崇焕的作战方式,一直都是依靠城墙死守,然后乘机反击,要是东虏有了大炮来攻城,那自己的战术,可就完全失效了,窝在城里,就是等于自杀啊!袁崇焕给皇帝的假设给吓懵了。

“……,袁爱卿,在关外,朕虽然不准你自己制造手榴弹,但是,可以供给给你一批手榴弹,助你守城,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另外,朕还可以支援你一批新式火枪,还可以支援你一批军服……”杨改革可不是吝啬,有些东西,该大方的时候就要大方,该小气,该谨慎的就得小气谨慎,这是原则问题。

袁崇焕没想到皇帝不准他自己造手榴弹,却会额外的给他一批新式火枪外加军服,算是额外的收获,当下就谢恩。

“臣谢陛下赏赐,臣谢陛下隆恩。”

“起来吧,……你等出去之后,切记朕的话,万万不可让武器制造技术,特别是火炮的制造技术和工匠出关,否则,我朝就麻烦了。”杨改革再次警告自己的部下。

“臣等遵命。”众人应声答应道。

第262章 爽快的开头,忧愁的结尾

“好,今日之事,暂且就谈到这里,……赵率教,你今日刚到,还没领安顿银,先暂且按照满桂的标准,把安顿银领了,好生休息几日,过两天,就要开始严格的训练了,这两日,就放松放松吧,记得管好军纪……孙师傅,请留下,朕有话说……”杨改革决定结束今天的战略布置会议,这个布置,已经谈论了整整一个下午了,看外面的天色,已经不早了。

“臣谢陛下隆恩。”赵率教是喜出望外,皇帝亲军的待遇,也实在是太好了点,前面开拔银子刚刚发下去呢,如今前脚刚到,就又给安顿银,这皇帝对自己实在是没话说了,欣喜若狂,立刻谢恩。

见皇帝赶人了,众人准备谢恩了回去,站了一个下午,也都累了,刘延元却站了出来,道:“启禀陛下,臣还有一事。”

杨改革看着这个刘延元,没看出,这个家伙的事还真多,杨改革忙了一个下午,已经筋疲力竭了,准备回去休息了。

“说吧,有什么事?”杨改革问道。

“启禀陛下,臣见陛下今年有如此多的战事,臣敢问,陛下,银钱从和而来?从何而出?朝廷如今正在全力赈灾,可挤不出银钱去打仗啊!”刘延元本来不想问这个问题,今天皇帝只召见了这几个人,聊的都是怎么用兵打击敌人,看得出,皇帝很高兴,出手也大方,可是,如今大方也不代表就有钱打仗,现在这点钱是叫大方,可是打起仗来,这点就不够塞牙缝了,刘延元相信皇帝有钱,可是也不敢相信皇帝会有如此之多的钱。三四处同时开战。刘延元实在是忍不住,准备问一问,他刘延元是兵部尚书,如今这皇帝的布局相当的高明,胜算相当大,一旦成功,必定是盛极一时的大事,铁定是要上史书记载,流传于世的,刘延元可不想因为军费的事把这些是搞砸了,他还想坐在兵部尚书的位子上名流千古呢,于是,当下就把这事给点出来,如果皇帝没钱,这些策略,可以稍稍推迟一点时间,让朝廷能喘口气,有钱了再去打仗,万万不能搞砸了。

杨改革倒是给这个家伙问得一怔,钱从哪里来?想想,自己如今能出银子的地方,除了玻璃厂就是银行了,玻璃厂还逊了些,要说能来大钱,还是得看银行,得看大明皇家银行。也就是说,得看纸票子发行的情况,如果纸票子发行失败,那自己可真的有点危险了,说不准,得直接动用银行里的储备金去打仗,因为一打仗,你就停不下来了,只能朝那个无底洞里投钱。

杨改革想了想,道:“这银子,当然是朕出,呵呵,要打仗,没钱,那肯定是万万不能的。”杨改革虽然嘴上笑呵呵,可是也知道,一打仗,自己的荷包,就要迅速瘪下去,心中也是叫苦不迭,自己的财路,还是少了点,还得多整一些财路才好啊!否则,做点事经常捉襟见肘。

“启禀陛下,臣说句大不敬的话,陛下的内帑,真的能支得起这三四处战场的开销?陛下,要知道,仗,打起来,可就不是想象中那样好控制,银钱就如泼水一般的往外洒啊……”刘延元不知道咋地就说出了这种话,这不是他平时那种谨慎,明哲保身的作风。

杨改革虽然表面上说不怕,实际心里还是没底得很,杨改革也想等过两年再搞关外的战略,可惜,时间不等人,今明两年,是最关键的时刻,过了这两年,时局就会逐渐的变得明朗起来,关外,野猪皮就会一家独大,自己再想插手草原、辽东的事,就晚了,会更加的难,自己也想多准备一点时间,把什么事都准备得妥妥的,可惜,时间不等人,机会也不等人,这所有的事,都是历史推着自己走,自己如果不走,就会被历史碾个粉碎。

杨改革的烦忧从心底冒了出来,虽说明朝内部动乱的可能性给自己的千万银两赈灾给压制下去,可是,这件事本身就有不确定性的,先不说执行的效果如何如何,单单就是那千万两白银,如今实际到位的,也没多少,只有一成多一点,一百多万两,户部只出了一点,其他的还是杨改革内帑支援的结果,这一千万两,比较靠谱的是那加的田税,这个比较可靠一点,基本可以确定能收上来,比较不靠谱的是那盐商的钱,这个,也是杨改革心目当中的一块心病,那些盐商的钱一日没看到,这件事就还是虚的,如果到时候盐商死皮赖脸的拖欠,那自己可就只能另外想办法补足这部分欠款了,即便是要杀盐商,也是需要运作的,也是需要时间的,钱没进腰包,也是算不得数的。这样一算下来,今明两年自己的开销,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四处打仗,赈灾还有一半银子没着落,杨改革想到这里,心中就烦躁不已。刚刚在地图上大肆打杀蒙古人和野猪皮的快感,消失得无影无踪。

杨改革咬咬牙,道:“这件事,无需刘爱卿操心,银子,会准时到位的,朕不会拖欠将士们的军饷……”杨改革咬牙切齿的说道,到了实在没辙,那就干脆,卖了琉璃斋,怎么也能顶一阵子。

刘延元被皇帝的神情吓了一跳,暗怪自己不该说那样多,闭嘴不肯再说什么了,免得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

众人谢恩,出了平台。

杨改革心里却为了钱的事,烦躁透了,自己的战略虽然看上去很爽,东砍野猪皮,西杀蒙古人,可是,花起钱来,却很不爽,内帑里的钱,已经不多,不过二百万的样子,花钱的地方能罗列出一大堆,太多需要花钱的地方,窟窿大的吓人,还不知道从哪里搞钱。

……

杨改革单独的留下孙承宗一人,准备和孙承宗交谈谈,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和孙承宗交流了:“孙师傅,陪朕走一走吧”。杨改革让孙承宗陪着自己在紫禁城里走一走,清醒清醒头脑,本来已经精疲力竭的杨改革,给这没银子的事一闹,更加的疲惫。

“陛下为何事烦恼?”孙承宗明知故问,刚刚皇帝还好好的,被刘延元一问钱的事,就成了这副模样,谁看不出来是为钱的事伤脑经?不过孙承宗知道归知道,还是问了。

“唉……,还能有什么事,不就是银子吗?半夜想得千条路,早上起来磨豆腐啊!没银子,朕就是那个天天想着发财的店伙计,到了第二天,还得乖乖的去磨豆腐啊!”杨改革哀叹道,今天本来不错的心情,可惜,到最后,却给闹的揪心了。

“呵呵……陛下,臣听闻,宫外面都传言陛下很会生财,众人都一车一车的银子往陛下的钱庄里送……,如果陛下还说缺钱,呵呵……想必陛下已经有了对策,肯定不会为区区一点银子烦恼的。”孙承宗见皇帝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于是,用激将法来激皇帝。

“呔……,这事,呵呵……算是吧。”杨改革想到宫外面还有一群傻子,把银子送给自己花,心情又好了点,确实,自己也不是没有一点办法,起码如今人们都相信皇帝很会揽财,很有信誉,都还愿意把银子存到自己的银行里,这样一想,杨改革的心情,又好多了。如今自己用无数白银累积起来的信誉,算是初步得到回报了。

……

“孙师傅,朕今日的布置如何,孙师傅怎么看。”杨改革决定不理会那个让人伤心的银子问题,转而聊点自己比较得意的东西,聊聊北方战略。

孙承宗抚着胡须,见皇帝问他有关北方战略的事,知道皇帝的已经缓过神来了,老脸微笑着,道:“陛下大才,实乃少见,说声圣主也不为过,陛下的计策一环接一环,心思慎密,所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