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张显庸更加没什么说道的了,心里嘀咕到:开水不是上面得冒气吗?我们可以看到,肯定不会用手去试啊!至于毒水,应该可以闻到……

“朕的意思是说,刚才汤若望那家伙说,玻璃管的空气,受热的情况下会变大,受冷了体积就会变小,所以,需要一些水来填补变小的部分,所以,这玻璃管内的水面会上升,这个现象,你可懂?”杨改革继续开解道。

“这个……臣,实在是不解……”张显庸怎么会明白这个,他明白的只有念咒,画符,打坐,外带怎么忽悠别人。

“算了,这个跟你说你也不明白,算了,你把这个东西拿回去,好好的试验一下吧,看看那个汤若望说的是真是假,看看能研究出什么东西来。”杨改革本来想把这温度计交给道教来做,可是,看样子,这道教是不会明白这个的,于是,只能自己做了。

杨改革觉得,既然这温度计出来了,那还是自己改进一下得了,这一段日子,杨改革打算抽一点时间,专心的搞一些发明,比如,提纯酒精的蒸馏器,还有那个提炼石油用的分离塔什么的,这几件事,都还算比较重要的,自己只要提供创意,能工巧匠,自己内廷里有的是。

杨改革心里也盘算着,这道教确实需要改革一下了,否则,很不给力啊!不然,这研究温度计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道教来办。

“臣遵命。”张显庸在皇帝这里,没有讨到什么颜色,算是碰了一鼻子的灰。只能拿着皇帝给的那个玻璃管告辞。

“等等,既然来了,就把那个望远镜也带两具回去吧,这种虽然不是天文望远镜,但是依旧可以用他来观测天体,这种远镜的原理,有一本小册子,叫做《远镜说》,你也一并带回去研究研究,你一个人没时间和精力研究,那就让整个道教的人都研究,争取把这《远镜说》研究透彻,算是朕给你们道教的任务。”杨改革想的是把道教改造成科学教,变成自己黑科技的中心,可惜,这道教不给力,除了搞迷信,一问三不知,杨改革只能把最基本的科学研究书籍给他们,让他们慢慢学。于是,杨改革给道教下了第一个学习任务。

“臣领旨,一定让道教上上下下仔细参悟这书里的道理。一定把这个研究透彻。”张显庸是下了决心了,一定要把这个搞懂,否则,下次再遇到那个夷人传教士,岂不是自己又要当陪客?

“对了,朕上次给你的那个放大镜,是可以把小东西放大的,一个字变成两个字那样大,朕就想,如果这放大镜能够把这字放大三倍,甚至三十倍,或者三百倍,你说,会不会看见一个神奇的世界?佛不是说,一滴水里也有三千世界、十万生灵吗?一滴水,我们肉眼看不见里面有什么东西,不过,朕想,如果用放大镜把它放大到三十,三百倍的时候,里面有什么东西,我们因该能一眼看清楚,张真人,你是不是觉得朕的这个提议很有意思?其中的原理,应该可以在《远镜说》里寻找,这放大镜,就是制作望远镜的关键。”杨改革给自己的科技中心下了第一个制造任务。

“啊!……”张显庸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皇帝的心思还真的是难以猜测啊!不过,皇帝的这个提议,显然也是击中了张显庸的好奇心,说实话,在中国,道教和佛教,那是互相融合的,道教对佛教的典故,经书,那是一点不陌生,听皇帝说起这个,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也是兴趣大增,如果真的可以看一看佛所说的那个一滴水里的十万生灵,张显庸觉得,自己也没白活一回,这个,也许比修行什么的更加来劲,毕竟眼见为实嘛,比那个飘渺的长生靠得住的多。

“贫道领命,必定会同道教上下共同研究陛下说的事,给陛下一个交代。”张显庸知道皇帝的意思,就是要让道教来做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事,传下神人的大道,这件事,算是一个开端吧,张显庸自己也有兴趣,立刻答应下来。

“好了,朕就不留你了,研究这些东西,如果缺钱,可以从朕这里支一点,另外,如果需要用到玻璃,可以在琉璃斋里用朕的名义,他们会给你通融的。”杨改革对科技的投入,那是从不吝啬。

“贫道谢陛下恩赐,如果没有陛下赏赐,贫道也不知道在哪里去弄玻璃呢,些许小钱,不足挂齿,也不敢劳烦陛下了,贫道尚有些余财……”张显庸感谢了皇帝给他们的便利,也不敢收皇帝的钱,他们道教还没穷到连这点钱也拿不出的地步。

……

“大伴,去国子监吧,耽误不少时间啊!”今天本来是准备去国子监的,给两个和尚耽误了。

“遵命,陛下。”王承恩早就提醒皇帝了,可是皇帝一直脱不开身,也没办法,只能等,现在终于得空了,终于可以到国子监去了。

杨改革今天是给自己的科技中心,道教上了第一课,给了第一本科普书,也下了第一个制造任务,希望这道教不让自己失望,从一个玩迷信的宗教变成一个科学教。替自己搞黑科技,推动历史的变迁,挽救自己的生命,改变大明朝的命运,十七世纪,正是科技飞速发展,科技腾飞的时代,错过了这个时代,中华大地,即将沉沦。

……

老百姓,总是善良的,听说皇帝出行,都来围观,见皇帝的车队经过,纷纷跪下来高呼万岁,那声势,浩大得很,半个北京城都听的见。

如今这个皇帝,是天底下难得的好皇帝,清明正直,心系百姓,为老百姓造福,扳倒了魏忠贤这个就不说,光光是耗费千万两白银去赈灾,就让人感动,号称是“不放弃,不抛弃”,百姓只要心中有皇帝,皇帝就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子民,这样一名皇帝,百姓是爱戴的,心里想的是那一天自己遭灾了,自己也能享受皇帝许诺的不放弃,百姓对皇帝的态度,那是从来没有如此的亲近。

杨改革还是头一次享受如此的待遇,以前天天都呆在家里,要不就是便服出来的,没想到,古代的老百姓对皇帝是如此的热情。

杨改革很想把脑袋伸出去看看外面的情况到底是如何,不过想想,自己日后还得便服上街呢,这样抛头露面的,还是免了,否则,日后一出宫,就给人认出来来,多不爽,杨改革只能憋住不看外面的情况,心里想的什么时候把这窗户装上玻璃,然后弄点颜色,这样,自己就可以看到外面的情况了。

百姓高呼万岁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惊动了整个北京城的高官,这声势震天的呐喊,让很多人心惊肉跳,一些人以为是万民喊冤,有些人则以为是哪里造反了,更有人以为是东虏打过来了,因为皇帝曾推测过,东虏可能入关。

于是,有的人开始暗暗收拾家当,准备情况不对就撤走,心志坚定一些的,赶紧派人去看看究竟……

兵部衙门里,兵部尚书刘延元正在悠哉悠哉的喝茶,等待放班回家,忽然听见北方传来阵阵高呼,吓得茶杯都扔到地上,以为那里造反,打进京城了。不过想想不对啊!这京城城墙数丈高,有兵员无数,怎么可能就这样毫无声息的攻破了?立刻叫人去一看究竟!

刘延元已经召集了兵部的大小头头,侍郎,员外郎,一大堆,焦急的等待,万一有事,也可迅速处理,大大小小一堆人,都为这阵阵高呼担心,千万不要有事啊!个个脸色焦急。

没多久,前去查看的人回来报告说,是百姓见陛下的车队经过,感念陛下泽济苍生,纷纷拜倒在地,高呼万岁呢。

大小官员的脸色个个异常,这皇帝的声望,怎么一下子这样高了?只是出去一趟,就是万民高呼,沿街跪送,声震京城,这名声和声望未免也太高了点吧……

国子监门外,众人早已等待多时了,一个多时辰过去,腿都站麻了,本以为皇帝不会来了,……刚刚响彻半个北京城的高呼声,把他们吓了一大跳,赶紧派人去打听是怎么回事,一问,原来是皇帝的车队经过,百姓都高呼万岁呢,国子监外的人,个个面面相窥,震惊得很,老百姓那种爱恨分明,深深的震撼了他们的内心。

快到了国子监,街面被封锁,这老百姓的高呼和沿街跪送才算告一段落。

“臣国子监祭酒林钎率国子监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林钎五十岁了,是一个性格有点倔强,精神头不错的老头。

后面一大堆人也跟着叩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虽然也是声音洪亮,但是和刚才那种万人沿街跪送高呼的场景一比,实在不够看。

“平身吧。”杨改革说了句。众人才起来。

在林钎的带领下,杨改革正式的参观考察了一番国子监,和上次自己便装来这里有很大的区别。

“你就是林钎?国子监祭酒?”杨改革好奇的问道,当初来国子监的时候,就是因为这一位没到,所以,李若涟才在两头猪的撺掇下,在国子监当堂放高利贷,算起来,自己这国子监的财路,和这位也有点瓜葛,现在国子监成了敛财的大户,杨改革对这个家伙也有些兴趣,这一位,属于那种官复原职的,就是说,和魏忠贤不兑付的那种,就是说,做官,有几分骨气的那种,倒是可以考察一下,如果可以收编,杨改革也不介意收编。

“回禀陛下,臣正是林钎,现任国子监祭酒。”林钎今年五十岁了。精神还矍铄,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得很。

“呵呵,字什么?那一年的进士?那里人士?”杨改革开始了自己的关怀大法。

“回禀陛下,臣字实甫,神宗丙辰年进士及第,第三名,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林钎很自豪的解释道,能在进士考试中名列第三,确实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第三名?探花……,呵呵,不错,不错……”杨改革很意外,这个老头居然还是一位探花,小李飞刀那个帅哥探花的形象被这个老头轰塌了。

“……福建泉州?呵呵,不错啊!最近福建出了个名人,叫做郑芝龙,探花可听说过?”杨改革最近搞移民的事,日后可能会牵涉到台湾,所以,没少关注郑芝龙,知道郑芝龙也是福建人,没想到,自己在这里也遇到一个可能会收编的福建人。

“启禀陛下,郑芝龙?陛下是说郑芝龙?臣听闻过,乃是一水上枭雄,是一海盗头子,臣和他毫无一点瓜葛,不过,他确实是福建人,也是泉州府人,不过他是南安,臣是同安,和他隔的很远呢。”林钎很不愿意皇帝把一个海盗头子和他比在一起。连忙说明自己不是郑芝龙的同乡,同安和南安绝对不是一个县。

杨改革笑道:“呵呵,泉州有不少能人啊!不要如此看不起他,朕准备招抚他呢,说不准,到时候,你们还可以同朝为官呢。”

林钎气得半死,皇帝把他和一个什么海盗头子扯到一起,不知道是要干什么,要知道他是进士出身,是探花,郑芝龙是个海盗头子,如何能说到一起?还同朝为官?林钎想拿脑袋撞墙。唯一能说道的。那就是都是泉州的,这是没法回避的,谁叫双方的父母都在泉州生的他们呢,当下就吃瘪得很。

看着这个气呼呼,倔强的老头,杨改革更是起了恶搞的心思,日后如果郑芝龙来京城了,杨改革就准备让这个老头去接待,名义就是老乡,……想到这里,杨改革很“毒恶”的笑了笑。

林钎被皇帝的“笑”,笑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好在皇帝没有再追问。

不得不说,国子监的占地非常之大,里面古树参天,树木成荫,房子非常的多,容纳万人就学,也绰绰有余,从这些房子的数量,就可以看出当年在这里就读的人非常的多,杨改革很期望,这国子监能恢复到以前的那种场景,万人就读。当然,是要交钱了才能进来。这就是财源。

“林钎,如今,这国子监有多少人?”看着这些房子,如果都填满了,那可都是钱啊!

“回禀陛下,国子监目前就读的,包括那些进士们,将近两千人,除去进士们,还有一千五六,目前,还有不少人入监读书。”说道这个入监的问题,林钎也像是吃了苍蝇一般,这就是变相的卖官,林钎这种考出来的进士很看不起这种做法,可是,如今朝廷需要大笔的钱去赈灾,林钎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否则,以他的态度,铁定要反对这种做法的,不过,每当看着白花花的银子流入的时候,林钎又有一种满足感,不管怎么说,他这国子监如今又辉煌起来了,以前国子监那种臭名声,林钎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是国子监的,现在好了,国子监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一说起国子监,眼睛都泛红,虽然来的人都是靠捐钱进来的,但是林钎相信,只要自己严加教育,能从国子监出去的人,都是有学问,品德可靠的人。

第246章 国子监训话

杨改革正在眺望整个国子监的建筑群。

这里的规模超级大,显然,当初建造的时候,就是为万人以上规模的人员就读用的,所以,现在即便是有一两千人,看起来,也是空荡荡的,经过一些院落的时候,里面显得有些荒芜。

“探花?”杨改革眺望了一回国子监的建筑群,觉得这点人远远不够,应该进更多的人来读书才好。否则,地方空在这里,岂不是浪费?这件事,得先给这位国子监的祭酒吹吹风。

林钎显然惊讶了一下,皇帝居然不叫他的名字,改叫他探花,这个,林钎心里泛起了一丝欣喜,喜滋滋的。

“臣在。”林钎恭敬的答道。

“朕问你,历史上可还有那个时候有我朝那种万人就读的辉煌场面?”万人就读,这个,杨改革也不得不说声佩服,这不是二十一世纪,在十七世纪,“国际性大都市巴黎”据说,也才几万常住人口,而这一个大学里,就有万人就读,这不得不说,此时的明朝,确实称得上天朝上国,世界的中心。

林钎仔细的想了想,回忆了一下,才郑重的道:“回禀陛下,没有,古往今来,从未有一个朝代有我朝当年的盛况,万人就读,不过……”林钎始终不愿谈起这种变相卖官的事。

“呵呵,探花是不是要说这些人都是为了官而来的,是朝廷变相卖官?”杨改革一看这老头那副倔强的表情,就猜到他要说什么,提前堵话了。

“这……回陛下,这个臣不敢说……”林钎的脾气是倔强了点,可是嘴巴却不大,该说什么,什么不该说,分得很清楚。

“呵呵……这个,朕明白,也能也认同你的观点,不过,即便是卖官,也不能否认他当年的辉煌,是吗?事情总要看两面,不光只看到他坏的一面,就全盘否定他,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他光辉的一面。”杨改革开始忽悠这个国子监的祭酒了。

“……可是,陛下,这……”林钎的头脑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不知道该说什么。

“呵呵,现在你说了他不好的一面,现在也来说说他好的一面吧。”杨改革使用忽悠大法,使劲的忽悠。

“……好的一面,陛下,好的一面正如陛下所言,万人就读,来史上罕见的盛况,乃教书育人之巅峰也……”林钎其实心里也想过一把万人师长的瘾,想当年,孔圣人也才三千弟子,要是他有万人就读的学生,某种程度上,也是超过圣人一把的,这暗中过过瘾,也是十分爽快的。

“呵呵,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不好的一面,也说了他好的一面,那咱们现在聊一聊,如何尽量避免坏的一面扩大,尽量使这坏的一面向好的一面发展,说说,怎么把这卖官的事变成好事……”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这个容易,臣想过了,这国子监如今虽然是宽进,可是,绝对要严出,这教书育人,绝对不能放松了品德教育,要把学生们教育成君子,才算合格,才能让国子监的监生历事,出去做官,如此,可以把坏的一面尽量的控制,转向好的一面。”这其实一直就是林钎心里的想法。现在皇帝一问,不假思索的就说了出来。

杨改革也惊讶了一把,自己还没忽悠呢,你就会自己抢答了,自己原本就是要让这个林钎支持自己放开国子监的口子,加紧的敛财,另外一面,缩小出去为官条件,让这国子监虽然敛财,但是不至于失控,彻底的沦为贱卖官职的场所。

“探花,你这句话,朕爱听,这宽进严出说得一点没错,圣人言‘有教无类’,我们也不该带着偏见看待这些国子监的例监生,只要他们肯读书,肯积极向上,总要给他们机会不是?”杨改革肯定道。

“回禀陛下,臣也是如此认为的,臣必定严加管家国子监的监生,把他们教育成文采出众,品德过人之君子,也不枉他们来国子监一趟……”林钎很高兴,他最怕的就是皇帝彻底的把国子监当成敛财卖官的地方,如今听皇帝这样一说,林钎心里有底了,皇帝和他想的是一样的,赞成这个宽进严出。

“嗯,很好,不错,探花,加油,朕看着你。”杨改革觉得这次吹风的效果非常的不错,日后,可以顺利的把这国子监例监的门槛降低了,否则,光是靠些举人敛财,也不是个事。

……

“陛下,即将赴各地为移民官的新科进士们,历事生们,等待陛下召见。”王承恩见皇帝的行程过半,于是,也提醒皇帝,今天来这里的目的。

“嗯,这就见吧。”杨改革一直就想给这些人打打气,谈一下,鼓励他们把这赈灾的事做好。

……

彝伦堂外,有一个很宽平地,中间一块,是用麻石铺就的,两边则是草地,林木,今天,皇帝要在这里接见众人,这中间站的就是进士,两边,全是举监的历事生,都是即将派往各地的移民官,书吏等等。

杨改革这个皇帝刚刚出现在众人的眼中,众人就有了反应,好似提前操演过一般,整整齐齐的跪倒在地,行大礼,高呼:“吾等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整齐洪亮,行动整洁一致,很是有看头,如今杨改革当皇帝也有段日子了,习惯了这种场面,觉得这就帝王该有的待遇,很享受。

杨改革走到彝伦堂下,才道了声:“平身。”众人这才起身。

“今日,朕来看大家,为的,就是一件事,那就是移民赈灾,此事,关系到我大明百万百姓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华夏大地的安宁,关系到我华夏衣冠、文明的传承,朕希望,各位在出任移民官,处理、协助移民的时候,能够尽心尽责,共同努力,处理好此次移民赈灾之事……”杨改革一开场,就说了最关键的。

“……朕知道,有些人心中有怨言,觉得中了进士,得补个主事才好,至不济,也可以做一个县令,为官一方,何必要做这受苦受累的移民官呢?朕要告诫你们的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此次移民,确实很苦,确实很累,但是,朕要说,这绝对是值得的,这是一个锻炼人的巨大熔炉,可以锻炼自身的能力,去其糟粕,留下来的,都是精华,……你们这些人,日后将来都是要为官的,或是为一方父母,或者立于朝堂之上,朕相信,只有充分了解了民间疾苦的人,才有可能做一个好官……,那种不了解民间疾苦,不分五谷杂粮的人,朕要他何用?这种人,朕是不屑的,朕希望大家,都能接受住此次考验,一来,为朝廷排忧解难,为朕排忧解难,也给天下受灾的百姓,带去一条活路,朕相信,天下百姓,一定会感激你们的,到那个时候,你们会理解朕的,到那个时候,你们会有成就感的,也是回味无穷的记忆,也是你们将来一生的财富……”

“……朕想说,本来,朝廷是该要优待状元的,可是,朕却说,状元虽然该优待,可是,优待也不能毁了状元的前途,优待也不代表状元不需要了解民间疾苦,这状元将来也是要为官的,俗话说‘当官不知百姓苦,不如回家种稻黍’……”说到这里,众人当中,传出一阵哄笑,皇上的话,说得很俚,但是很好理解。

“……所以,朕决定,今年恩科一甲也全部下到移民第一线,充分了解基层百姓之苦,朕相信,这对他们日后为官,有很大的好处,日后,必定能走得更远……”杨改革瞄了几眼站在麻石地板最前面的几个,好像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一甲,貌似这几个人低着头,看不出有什么意见,不过杨改革相信,这几个人,会有怨言的,呆会,还得安抚一下。

“……朕说过‘不放弃,不抛弃’,只要还当朕是他的皇帝,朕是不会放弃朕的任何一个子民的,朕发下如此宏愿,就要靠你们去完成,朕在来的路上,听见震天一般的高呼,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百姓,最是善良,你给他一个希望,他就会给你全部,朕希望你们不要让朕失望,不要让朕失信于天下,不要让老百姓在绝境之中绝望,朕要说,全天下的百姓在看着你们,朕在看着你们……”

“……你们其中,有很多,都是国子监的监生,许多人都带着偏见看你们,可是,朕要说,朕没有,朕如果没记错,我朝开国之初,从国子监走出去的地方大员,各部的尚书,甚至内阁辅臣,也不是少数,所以,朕要说,国子监绝不是大家眼中那种只有污垢,卖官买官的场所,有多大的前途,能走到哪里,完全看自己的能力,完全看自己的努力,绝不是因为进了国子监而低人一等,国子监的未来,希望,也都靠你们这群人撑起来,这次移民赈灾,就是一个好机会,这次移民赈灾之事,是超乎常人想象的,所面临的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所面临的问题,也是难以想象的,为此,朕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准信,在此次移民赈灾过程中,凡是任劳任怨,积极肯干者,待移民工作有成,考核后,即刻给官,提前结束历事,有杰出贡献、功劳者,可优先提拔为官,以前举人为官有诸多限制,如今,为了鼓励你们勇于任事,勇于实干,也可以适当的松动,以前只能做到五品的,朕给你们大开方便之门,送到四品,三品也不是不可能,这,完全看你们的努力,看你们的行动,朕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办好这次移民赈灾,朕也同样的告诉你们,朕看着你们,天下的百姓看着你们,在受灾,嗷嗷待哺的灾民们看着你们……”

杨改革一口气说了很长一大段,说得口干舌燥,总算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了出来,不外乎打气,鼓励,奖励,许诺,感动之类的手段。

不管怎么说,皇帝的这番话也是打动很多人的,有些人心中颇有怨气,听了皇帝如此一说,心气也下来了,连状元都要下去当移民官,他们这些二甲,三甲也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再者,皇帝给的诱惑不是一般的大,连举人这种一般最高只能做到知府一级的潜规则,如今都要打破,不得不说,皇帝是下了不少本钱的,不光是这千万两白银,光光是这一手打破五品知府的潜规则,就够让很多人动心了,更别说他们这些起步就是七品官的进士了,以后的前途,应该是无量的,当然,前提是把移民赈灾做好,还有,皇帝的意思很明白,如今不去做移民官的,日后上不了朝堂,皇帝说“当官不知百姓苦,不如回家中稻黍”呢,这不明显的,不去参与移民赈灾的人,一律回家,不,一律不准上朝堂,也就是说,最多当个封疆大吏,或者地方官打止……

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确实是心系百姓的,听了皇帝的话,更是信心百倍,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上对得起君王,下对得起百姓,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不知道是谁带头喊起口号来。“不抛弃,不放弃……”进士们,国子监的学生们,也都纷纷的跟着喊起来,一开始还怕皇帝怪罪,可是见皇帝没说什么也就愈发的大胆起来,声音也一浪高过一浪,千人的呐喊,也算是壮观,掀飞了屋顶上的几片树叶。

这场训话总算结束。杨改革被迎进了彝伦堂里休息,这里,是皇帝讲学的地方,有专门的地方供皇帝休息,召见人,算是一处办公场所。

“大伴,去把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前十名,以及在三甲,举人当中,选一些代表,朕要和他们谈一谈。”杨改革决定还召开一个小范围的座谈会,彻底的把这些人的思想稳固下来,还有这状元、榜眼、探花,这几位的情绪,得照顾一下,这几位,如果按照旧制,是会给一个高起点的,现在要派别人到外面去,算是外放了,多少有点贬的意思,得安抚一下情绪。

……

“臣等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不多时,王承恩找的代表们,就到了。

“起来吧。”杨改革道。

“谢陛下。”众人又道。

“呵呵,状元郎,今日,朕可是拿你说事了,希望你不介意啊!”杨改革笑呵呵的说道。

刘若宰看着比自己还小,一脸嫩的皇帝,心中的感慨也是万千,当下就道:“回陛下,臣不敢,臣听了陛下的训导,觉得十分有道理,臣觉得,臣还年轻,如陛下所言,确实需要多加磨练,日后为官,也不至于忘了百姓,忘了本,臣愿意任移民官,替陛下完成‘不抛弃,不放弃’的宏愿……”

“嗯,很好,很好,这才是朕的状元,你们去基层,去移民赈灾,本来,是朝廷亏欠你们,所以,在品级上,也就不好再苛求,状元郎依旧带着翰林院修撰的职务下去,榜眼,探花,你们也如此,级别和品级也就不亏待你们了,依旧带着翰林院编修吧……”

“臣谢陛下隆恩。”三个人一听,心中暗喜,终于算是捞到一点东西,起码这路子是没堵死,起码还是入了翰林院了,这个才是从政的开始啊!如今这各部尚书,内阁,基本上都是翰林院出身,没入翰林院,心里就不踏实啊!

“好了,不用谢,你们身为朕恩科的一甲,也当做一个表率的作用,在移民赈灾过程中,也必须处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协助好徐师傅完成这移民赈灾之事,此事之重,足以压垮我大明朝,希望你们能明白朕的心……”杨改革不得不再次重申这移民赈灾的重要性。

“臣明白,臣遵旨……”三个人又异口同声的答道。

接下来,又和第二甲的前十名,第三甲的代表,举人代表们交谈了一回,不外乎是鼓励,诱惑,威逼,许诺这些手段。

这其中,就有一些很早认识杨改革的人,其中就有万户侯,叶高标等人,他们当初,是在考试前就认识了皇帝的,还跟皇帝喝过茶,更是向皇帝打听过考试题目,所以,和皇帝的关系,又不一样,今天,王承恩又特地把他们叫了来。

“万户侯,朕记得,你说过,你想当一个功封万户的将军的啊!可是,如今,朕看你,也在这移民官的名单当中啊!怎么,不去当将军了?”杨改革一直就想把一些文人搞到军队里去,但是又要靠得住,肯吃苦的文人,本来打算从这个万户侯开始的,没想到他如今居然放自己的鸽子。

万户侯扭捏得很,涨红了脸,道:“回禀陛下,不是臣不愿意,只是,家父……家父实在是不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