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规划大宋-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消息,无疑是晴天霹雳。

不知不觉,年关将至,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这一年,是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

最初的时候,人们,包括林星,并没有对宋哲宗的病情有多大的担忧,毕竟只要是个人,都会有病痛,皇帝也不例外,宫中太医众多,治疗看病,自有他们操劳。

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哲宗的病情却并未好转,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迹象。向太后传遍了宫中的太医,都不见起色,似乎宋哲宗得了很严重的病,所有人都素手无策。

向太后一怒之下,杀了几个太医,却依然于事无补。

所有人,都开始有种不祥的预感,朝廷上下,顿时笼罩着各种阴云。

这一天,已经是除夕。

林星从公堂回来,进了府,径自来到后院中,站在藤架下,负手而立,仰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一片一片地落在地上,随即消失不见,心中甚是触动。

“人的生命,是不是也像这雪花一样,说没就没呢?”林星轻轻地想到。

肩膀上多了一件披风,顿时赶走了不少寒意。林星回头一看,只见李师师不知何时站在了背后,轻轻地把披风披在林星身上,她的动作很轻柔,充满着浓浓的爱意。

“师师!”林星呢喃地低喊着,目光炙热地看着李师师。

李师师扬起脸,看着林星那种因为劳碌而增添了几分沧桑感的英俊脸庞,眸子如水般晶莹,凝视着眼前这个为了自己不顾一切的男人,心中一软,叮咛一声,身子不自觉地倒在了林星怀中。

林星心中一暖,紧紧地拥着李师师美好的娇躯。

雪,下得更密了。

除夕夜,汴梁城的人们沉浸在岁末的欢愉之中,街上张灯结彩,花团锦簇,新年的喜庆气氛洋溢在京城的每一个角落,孩子们拿着压岁钱满街跑的场景,成为最让人温暖的画面。

这一天,林府阖府上下齐聚,好久没见的钟德,陈佳佳,华氏兄弟,石明,郑铁山,以及一干人等,都欢聚一堂,举杯同饮,共同庆祝除夕和新年。

只是,偌大的林府,却在热闹的氛围中,多了些许的伤感。所有人都通过了林星的口,知道了皇帝的身体抱恙的消息,也知道此时此刻,国家的主人还卧病不起,刚刚从宫里探病出来的林星,最是清楚,新年卧病是何等的凄凉,何况这人还是皇帝。

因此,所有人的新年愿望,都额外多了一条——祝福皇上早日康复。

有事话多,无事话少。

团年饭就在忧喜交加的气氛中,结束了。

本来打算再聚一聚人伦之乐的林星,却从小厮的传报之中,得知了端王连夜造访的消息。

林星放下酒杯,连忙赶到书房,此时,端王早已等候在那里,与之同来的,还有蔡京、王诜和高俅。

“今天是除夕,不知王爷有何要事,竟劳动王爷亲临寒舍?”林星说道。

端王背着手,来回踱步,片刻才道:“林星,依你之见,皇兄能否渡过这一关?”

林星闻言一怔。

“王爷,皇上九五之尊,吉人自有天相,一定可以化险为夷,重获健康的。”

端王目光凝重,看着林星道:“这里都是自己人,你大可实话实说,不必要搪塞官场那一套。本王想听你的真心话,皇兄到底,有没有,驾崩的可能?”

林星不解道:“王爷,何来此问?”

端王说道:“本王是想听听你的意见,然后再做下一步的打算。坦白说,皇兄现在的情况并不乐观,虽然我是王爷,当然不希望看见皇兄驾崩,但亦要做好两头的打算,一旦皇兄驾崩,本王自然要应对接下来的一切,所以必须未雨绸缪。”

林星道:“王爷会否着急了些?若皇上真的驾崩,王爷大可按照祖宗礼法去办就行了,何必现在就未雨绸缪?”

端王眼中闪过一丝寒芒,道:“本王只怕现在不未雨绸缪的话,到时候会被人捷足先登!”

林星诧然道:“王爷,此话怎讲?”

站在一旁的蔡京插话道:“我们收到消息,章惇已经在密谋,一旦皇帝驾崩,该由何人即位登基。因为皇上无子,所以按照惯例,继承者应该从兄弟之中产生,我得到可靠的情报,章惇打算扶立申王为帝。”

林星失声道:“什么!”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九章 皇帝驾崩

书接上文。

时间进入公元1100年,不知不觉,又再过了一个月,很快已是二月时分。细数起来,此时宋哲宗已经卧病数月,情况没有好转,反而每况愈下。

朝中担忧的情绪不断蔓延,至于**,虽然表面仍然高呼坚信皇帝可以痊愈,但是看到太医们束手无策的样子,以及皇帝不断消瘦的身体,纵然是皇帝最亲近的家人向太后和皇后,其实也开始感到一丝不安,哲宗的情况,不容乐观。

皇帝危在旦夕,朝中渐渐开始分化。一些人还是照往常一样生活,另一些人则开始为皇帝逝世后作打算。其中最直接的,当然就是寻找下一任皇帝的人选。当然,在皇帝还健在的情况之下,公开讨论下一任皇帝,是大逆不道之事,所以一切都在暗中进行。

林星则继续自己“改革大臣”的角色,部署新一年大宋的工商、农业和水利建设等工作。

这一天,已是二月二十三日。

宫中传出圣旨,着令林星前去晋见皇帝,林星不敢耽搁,立刻放下手头的活儿,前去面圣。

进入皇帝寝宫,林星立刻闻到一股刺鼻的药味,浓浓的药草气息充盈着整座屋子,夹杂着几分潮湿和腐烂,予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屋中的宫女们低着头,噤若寒蝉般小心翼翼地将林星带到寝室,又躬着身子退了出去。

一丝不寻常的气氛笼罩在皇帝寝宫上空。

屋中除了躺在床上的哲宗外,只有一人,那就是端王,连太后和皇后都不在身边,更遑论朝中大臣。林星直觉地感觉到,今天来见皇帝,应该是有非常重要的事情。

病床中的宋哲宗,神情倾颓,面目无光,予人一种病恹恹的垂死之感。

“林星,快过来!”宋哲宗微弱的声音响起。

林星回过神来,连忙走到病床上,握住皇帝的手,轻声道:“微臣参加皇上。”

宋哲宗挤出一丝微笑,略带苦涩道:“朕快不行了,当不了几天皇上了。”

林星吓了一跳,连忙道:“皇上吉人天相,长生不老,不会不行的。”

宋哲宗摇了摇头,道:“林星,你不用安慰朕。朕自己知自己事,朕虽然是九五之尊,真龙天子,但毕竟不是真的龙,只是一介凡人,凡人始终难逃一死,纵使是朕,也逃不出生死劫。”

看到宋哲宗心存悲观,又言辞通透,林星一时不知所言。

端王难过地哽咽道:“皇兄……”

看着端王和林星低落的样子,宋哲宗反倒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豁达,不以为然道:“王弟,林星,你们不必这样伤感。生老病死,此乃人之常情,何必介怀?”

说罢又用缅怀似地语气述说道:“朕自十岁登基,今年已经二十四岁了,算上今年,朕已经在位十五年了,十五年,人生有多少个十五年。这十五年间,朕看过了太多的起起落落,生老病死,聚散分合,如今,对于这一切,早已看淡了。”

这番话,从一个年仅二十四岁的年轻皇帝口中说出,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的感觉。

宋哲宗又继续说道:“朕这短短的一生,尝尽人生酸甜苦辣,若要回忆过去,有三件事情,是朕记忆深刻的。”

端王忙问道:“不知是那三件?”

宋哲宗想了一想,道:“第一件事情,当然就是高太后专政。当年先帝驾崩之时,朕只有十岁,虽然登基,然而朝政都由朕的奶奶,高太后把持。高太后执政后,任用顽固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全部废止。朕对于司马光与高太后的执政与压制感到不满。奈何又年幼力薄,根本无力反抗。”

随后总结似地道:“这件事情的直接后果,就是压抑了朕的性格,朕一生诺诺弱弱,遇事不决,就和这一段经历过关。”

林星自然而然地问道:“那第二件事情呢?”

宋哲宗换了一副语气,脸上露出少许欣慰道:“第二件事情,就是元祐八年,朕揽权亲政。那一年高太后病逝,朕得以真正地一统大权。朕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接着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说起这一段光辉历史,宋哲宗难掩欣喜和骄傲,仿佛那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时刻。

林星由衷感叹道:“皇上一亲政之后,就大兴改革,万象更新,令朝野和地方的面貌焕然一新,百姓人人称道,足见皇上的多么难得的圣君。”

宋哲宗说了这么多之后,已经渐渐疲累,渐渐喘着粗气,身体越发衰弱。

端王想扶宋哲宗躺下,无奈他话意高涨,依旧要说。

林星只得赶紧问道:“那第三件事情呢?”

其实根本没心思听,只希望哲宗快点说完,好让他休息。

“第三件事情,就是遇上林星你!”

林星闻言一震,不能置信地望着病床上的宋哲宗。

“皇上,微臣何德何能,敢成为皇上生命中的重要事情,微臣诚惶诚恐!”林星谦卑道。

宋哲宗却是不以为然,自顾自说道:“林星,朕说的是实话,朕亲政之后,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始终是治标不治本,加之朝中阻力重重,许多弊政还无法革除。直到遇到林爱卿,你的许多见解,独到专业,发人深省,让朕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这些天,朕与林爱卿一起改革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却是朕一生中最充实的时光,只觉得每一天都是在进步,每一天都有收获,那种为了理想去奋斗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只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朕……。朕或许要……。出……。。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他越说越虚弱,不断地咳嗽,脸上益发苍白得吓人。

端王连忙慌慌张张道:“皇兄,快快躺下!来人啊!快传太医!”

宋哲宗紧紧地握住端王和林星的手,然后把端王的手,紧紧交付到林星手上,脸上奇异地泛起满面红光,看似精神奕奕,实则却是回光返照,道:“朕死之后,由王弟你来继承大宝。你虽然不学无术,但宅心仁厚,爱民如子,这一点朕最为欣赏,且你深得太后喜欢,登基之后,不会重蹈朕当年的覆辙。只是治国治家,王弟却需仰仗林爱卿,常言道千金易得,良将难求,林爱卿就是万中无一的复兴之臣。王弟,相信朕吧,不管任何时刻,都要重用林爱卿。”

然后目光死死地盯着林星,好像看着最后的希望一样,一字一句道:“林星,大宋,就拜托你了。”

说罢愕然断气。

公园1100年二月二十三日,北宋最短命的皇帝,二十四岁的宋哲宗,就此驾崩。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十章 端王登基

书接上文。

古代皇帝驾崩,事关许多繁琐的礼节。其中关于棺椁的选择,墓地的选择,下葬之日的选择,道场和法事的安排,陪葬的物品,祭祀的法则等等,无一不是极尽琐碎之能事。

但最最重要的,当然还是继任者的选择。

前文提到过,由于宋哲宗驾崩之时,年仅二十四岁,他虽有三宫六院,佳丽三千,但终究没能留下一子。皇帝无子,自然就该由兄弟荣登大宝,升任天子。

在宋哲宗的父亲,也就是宋神宗的儿女之中,共有十四子,十女。在这十四子中,除去早殇的八个之外,至今健在的还有六个,加上新近驾崩的宋哲宗,剩下的只有五个。分别是第九子申王,十一子端王,十二子燕王,十三子楚王,十四子越王。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继任者必定在申王和端王之间产生,这两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又都有各自的劣势,最后的结果无论谁胜出,都不会令人太意外。

但是双方的幕僚,却对主子登基之事看得比天还重,可以说,双方都是卯足了劲,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当然,决策权,还是在于神宗的遗孀,哲宗的母亲,向太后身上。

这一天,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皇宫的议事厅,申王和端王的幕僚齐聚一堂,共同讨论新皇的人选,会议由向太后主持。

向太后看着满堂群臣,想起宋哲宗在世之时的场景,不由又感伤道:“几天之前,哲宗亲政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转眼就已阴阳相隔,老身白发人送黑发人,真是可怜!”

众人纷纷安慰一番,其实心思早已在下一个话题。这老妇人,上了年纪,多一些感慨也是正常的,人谁无死,现在哲宗死都死了,再缅怀他的风采,又有何用。

向太后看到众人的表情,知道众人心思不在此,道:“哲宗尸骨未寒,我们就在这里议论下一任皇帝,想想太不够情义。但我知道,今天不给你们一个答案,你们是不会罢休的,也罢,就开始吧。你们都说说,谁可为帝?”

谁可为帝?

这个问题一抛出,双方再不能沉默了。

趁着这一会儿,林星打量对方阵营,只见端王的拥护者,主要是宰相章惇,枢密使曹福,吏部尚书杨东,和刑部尚书段民。

端王的拥护者,则有林星,户部尚书蔡京,前宰相曾布,其侄曾亮,驸马王诜。

可以说,双方势均力敌,一切全取决于向太后的抉择。

章惇作为宰相,首先说道:“太后,历来天子即位,最讲究长幼有序。否则人伦败坏,名不正言不顺。今哲宗驾崩之后,先皇神宗的子嗣中,以九子申王为长,理应继任大位。”

枢密使曹福附和着道:“宰相所言极是。申王年长,又学富五车,且深得哲宗喜欢,为人处事颇有几分哲宗的风范,我觉得让申王当皇帝,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时间,附和者云云。

开局不妙,端王下意识地看了看身后的幕僚,却见众幕僚都习惯性地看着林星,等待着他如何反击章惇的言论。

林星暗暗叹了口气,心道自己现在是木秀于林啊,大家都等着自己发挥,躲也躲不掉了,于是挺身而出,道:“微臣以为,宰相所言,虽然合理,但不合情。哲宗驾崩,继任者从兄弟之中产生,换句话说,余下的五位兄弟,人人都有机会登基称帝,若宰相大人单凭一句“长幼有序”,就立申王为帝,剥夺了其他王爷登基的机会,这未免太说不过去了!”

章惇一怔道:“这……。”

端王见状暗暗窃喜,表面仍无动于衷。

曾布则是暗暗感叹,林星此子,果然不是等闲之辈,这一招“拉帮结派”用得太绝了。林星巧妙地利用了章惇的漏洞,抓住最核心的问题,予以还击。长幼有序,看似最合理,实则最荒谬,因为年纪最大的永远只有一个,而相对较小的却有四个。让最大的即位,其他四人当然不会乐意,若四王联合起来,对付一个申王,任凭申王有通天的本领,亦没有取胜的可能。

一时间,章惇明白了林星的手段,偏又无法反驳。

蔡京则火上浇油道:“林大人说得对,宰相大人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天子岂能草率决定?”

章惇见招拆招,以不变应万变,好整以暇道:“好!若说申王为长,都无法即位的话,那本相请问,谁可称帝?”

林星不慌不忙道:“自然是端王!”

章惇嗤之以鼻道:“不知林大人的依据又是什么?端王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凭何要让端王即位?敢问端王比之申王,优势何在?”

林星正色道:“宰相大人说笑了,天子岂能按照大小来决定!这岂不是荒谬么?在场众位想必都知道,为天子者,身在社稷,心系天下,自然当以能力论之,能者居之,才是唯一正途。”

章惇仿佛听到最荒谬的笑话一般,哑然失笑道:“论能力?端王有能力?太后,恕我狂妄,端王风流不羁,世所共知。依我愚见,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端王闻言心中一怒,却又无法作色。轻佻,正是他为世人诟病的最大缺点。

想到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优势,又被章惇一句“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毁灭,端王心中甚是不甘,却又无法,只得求助林星。

林星却是早已有对策,道:“宰相大人,你这番话又错了。为君者,有敬天之德,有爱民之心,有御臣之威,就可以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称帝与轻佻不轻佻无关,这只是端王的私人性格罢了。皇上治理天下,关键在于君明臣贤,假如百官都能戮力劳心,替君分担,天下自然繁华太平,皇上也就能垂拱而治。”

说罢傲然道:“所以我认为,皇帝并不需要有多么强大的个人能力,因为皇帝不是谁能力高,谁就能当的。否则的话,宰相大人能力那么强,岂不是早就当皇帝了?各位说是吧!”

章惇闻言色变。

曾布适时地说道:“林大人所言极是。古往今来,圣王治世,有赖贤臣,只要臣子的能力强,皇帝自然就可轻松治理天下。单从这一点来说,端王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为什么?你们自己看一看,申王和端王的幕僚,孰强孰弱?一眼就可看出来。恕我直言,宰相大人已经是日落西山,林大人却是如日中天,将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皇上倚仗的,必然是林大人,而不是宰相大人!”

章惇怒道:“你……”

这个时候,向太后发话了,而且她的话就是最终裁决,没有人敢反抗,只听得她说道:“好了!你们都别争了。本宫都听见了。哎,老身无子,无论是哲宗,申王,还是端王,都不是老身的亲生儿子,对于老身来说,谁当皇帝都是一样的,老身不存在偏不偏心的说法。老身挑选皇帝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对江山社稷有利,刚才本宫听了,觉得曾布的话很有道理。天下是年轻人的天下,将来的摄政大臣,非林星莫属,章惇,你虽然劳苦功高,但是,在更有冲劲的林星面前,你不服老是不行的!”

事到如今,章惇早已知道向太后已经有明确的答案了,而且就算太后不发话,论气势,论口才,论实力,章惇也自问没有能力胜过林星,再固执己见,只会徒劳无功。

一切的形势都朝着端王有利的方向进行着,自己若是横加阻拦的话,不啻是螳臂当车。

申王大势已去,败局已定,无法挽回。

章惇唯有心不甘情不愿道:“既然太后都发话了,老臣也就无话可说了。”

端王喜不自禁。

公元1100年,端王赵佶即位称帝,是为宋徽宗,次年改元“建中靖国”。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一章 西夏犯境

书接上文。

宋徽宗即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对于帮助他登基称帝的幕僚,宋徽宗大封亲族。第一功臣林星,被册封为“星王”,提拔为枢密院枢密使,官职为从一品,负责统领天下兵马;原户部尚书蔡京,被提拔为太师;原枢密院院事曾布,提拔为尚书右仆射(即右相),其侄曾亮,提拔为户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加翰林院学士;原驸马王诜,提拔为登州刺史,兼昭化军节度使;原王府小厮高俅,提拔为太尉,官至开封仪同三司。

对于阻拦他登基称帝的老臣,宋徽宗大肆打压。原宰相章惇,被罢黜出京,贬往雷州;原枢密使曹福,被贬为九品小官,负责戍守北边;原吏部尚书杨东,被贬为六品吏部员外郎,在信任吏部尚书曾亮麾下戴罪立功;原刑部尚书段民,被贬为泉州知州,克日离京赴任。

至此,新皇登基的人事调整告一段落。新党登上了历史舞台,旧党则彻底淡出了世人的视线。以林星为首的年轻派,掌控朝廷所有大权。

除此之外,宋徽宗新近称帝,大赦天下,许多元祐旧臣,都得到了豁免。其中谪守岭南(此时已在海南)的苏轼,也被批准回京。话说苏轼原以为要老死在海南,现在终于有机会回京,个中欣喜之情,不言而喻。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单说林星,由于从广州时期就和宋徽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又为宋徽宗登基立下汗马功劳,故而深得宋徽宗器重,一应军政大权都交由林星掌管,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但位极人臣,而且名震天下,堪称平步青云的仕林第一人。

前文说过,宋朝的军制非常特别,统领天下兵马的最高指挥官——枢密使,由文官担任(即林星),然后兵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虽然看起来是枢密院和三衙互相牵制,但在现实中,往往由于枢密使势大,三衙不得不听命于枢密院。所以,现在全天下的兵马,林星都拥有生杀大权。

林星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军制,提高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他试图采取同步措施,一次性改革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从而事半功倍。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很快打乱了林星的计划。

公元1101年,西夏趁宋朝新换皇帝,根基未稳,挥师二十万,大举进攻宋朝宣威城,宋夏宣威城之战爆发。《小说下载|WrsHu。CoM》

(作者注:史书记载,宣威城之战发生在公元1105年,此处略有出入。本书纯属架空,史学家不可深究。)

一时间,朝野震惊,天下耸动。

值此国家危难之际,宋徽宗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林星。如今林星已经成为救世主的代名词,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能解重围的,唯有林星一人而已。

当下召集百官,会聚朝堂,共同商议军机大事。

宋徽宗毕竟刚刚当上皇帝,大战在即,难免底气不是很足,询问道:“林爱卿,西夏大举进攻,宣威危险,朕该如何应对?”

林星并不着急,先从源头说起,道:“皇上稍安勿躁,西夏人狼子野心,向来觊觎我大宋国土,近百年来双方战事不断,今天大举围困宣威城,也算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皇上不可过于操心,依臣愚见,西夏人必定是趁着皇上新近登基,百废待兴,所以趁机发动战争,想给皇上一个下马威,好让皇上知道西夏人不是好欺负的。”

早有蔡京排众而出,斥责道:“这帮西夏狗,真是欺人太甚,皇上岂是好欺负的主?他们这样做,分明是不把我们大宋放在眼里!”

宋徽宗亦是非常恼火道:“西夏夷狄,竟敢藐视我华夏天威,实在是罪不容诛!这口恶气,朕一定要出,否则无法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右相曾布最会揣摩圣意,心知这不过是皇上的狠话,狠话谁不会说?关键还是得有实力,所以他转而将话题抛回给林星,道:“皇上,现在战事已开,关键在于备战,皇上何不问问林大人,有何退敌妙计?”

宋徽宗回过神来,连连点头,道:“不错!林爱卿,你可有退敌良策?”

林星微微一笑,话语中满含无限的豪气,道:“退敌?呵呵!让西夏人退回西夏,岂不是便宜了他们?在我林星的字典中,没有退敌二字,只有杀敌!西夏人既然进入我大宋国土,想退可没那么容易。我要让他们知道,大宋不是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这番话说得豪迈不已,朝堂上陡然升起强大的斗志。

宋徽宗闻言喜道:“这么说,林爱卿有战胜西夏人的把握?”

林星淡淡道:“微臣不是有把握,是有必胜的把握!”

曾布年长了几岁,见过大宋和西夏打了多场战,多是胜少输多,底气可没林星那么足,遂出言提醒道:“林大人,西夏大军有二十万猛士,你自称必胜,是否有些托大?”

所有人都怀着同样的问题,一起看着林星。

林星斩钉截铁的声音响彻大殿,道:“托大?等到我全歼西夏二十万大军时,曾大人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所有人闻言一震。

宋徽宗不能置信道:“林爱卿,西夏大军来势汹汹,你的勇气和信心从何而来?”

面对宋徽宗,林星则要谦逊一番,道:“皇上,西夏军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是外强中干!”

“外强中干?”

林星续道:“不错!表面上西夏人凶猛异常,实际是军心涣散。皇上可知为何?据探子回报,西夏崇宗李乾顺虽然十几年前就即位了,但当时他只有三岁,真正亲政还是去年的事情。夏崇宗为了亲政,杀灭了梁氏一族,此举虽然帮助他独揽大权,但也引起朝野震惊,群臣离心,现在的西夏可以说是政局动荡,摇摇欲坠,随时都有爆发内战,争权夺势的可能性。”

说罢话锋一转,道:“今时今日,西夏国内乱糟糟的,绝不是各位想象中的那样强大。由于国内矛盾重重,无法调和,所以夏崇宗急需发动一场战争,来转移民众视线,将战火蔓延至宋朝,他好利用这段时间去整顿国内事务的一个阴谋。因此,这一场战争,西夏必定是准备不足,甚至军士之中,派系林立,各自为政,说是一盘散沙,乌合之众亦不为过。”

然后面带微笑看着宋徽宗,道:“皇上,现在你还觉得西夏大军是虎狼之师么?呵呵!反观我大宋,君明臣贤,政令畅通,单从气势上,已经压倒对方,所以我断言,此战宋朝必胜!”

宋徽宗听得精神大振,拍案而起道:“好!林爱卿,说的太好了!朕就派你为帅,领兵出阵,杀退西夏贼兵!”

所有人都一起看着林星。

林星却又不紧不慢了,淡淡道:“皇上,若要微臣出战,需得依微臣三个条件?”

宋徽宗自然而然问道:“哪三个条件?”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章 挥师北上

书接上文。

面对着所有人的目光,林星释然说出第一个条件,道:“皇上若要微臣领兵出阵,首先要充分放权,让我全权指挥,不受任何限制。”

事实上,前文说过,由于枢密使势大,早已盖过三衙的风头,三衙无不唯其马首是瞻,林星一统天下兵马,已经成为事实。林星此举,只不过是要宋徽宗的一个承诺罢了。

宋徽宗显然意识到这一点,想也不想就点头道:“好!就依林爱卿所言。兵权不再三分,全由爱卿掌管。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林爱卿在战场前线,如遇不决之事,不必回报,可自行决策,所到之处,如朕亲躬。”

林星闻言喜道:“多谢皇上信任!”

宋徽宗流露出对林星的信赖和倚重,道:“现在能解此围者,唯林爱卿一人而已,朕不信任林爱卿,又能信任谁呢?好吧,说出你的第二个条件。”

林星略微酝酿了词语,道:“第二个条件,就是要皇上抽调全国兵力,在人数上要超过西夏军,保守估计要三十万,当然越多越好。集合完毕之后,由微臣统一指挥,开赴前线,与西夏军决一死战。”

宋徽宗闻言一愣,道:“三十万?”

蔡京表现出对大宋国情的了解,适时插话,证明自己不是无能之辈,关键时刻也能说上话,道:“林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