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规划大宋-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星则是震撼未过。

郑铁山这简单的一番话,其实包含了一个高深的理论:政企分离。这在现代是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官员不参与商业经营,完全由市场去运作。自己平时没有想到政企分离这一点,总是亲自参与到商业之中,诸事亲力亲为,不但劳心劳力,而且犯了大忌,落入朝廷把柄。

现在想通了这一点,从此分成两套角色,官商之道,同进同退,互不影响,岂不两利?

林星嘴角的笑意止不住地扩大,兴高采烈道:“大哥,阿三,西岭布行之事,就交给你们了!”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十二章 工作小组

书接上文。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且不说郑铁山那边成立了一个商业局,负责打点林星的一切生意,单说这边林星根据之前作出的决定,组织了一批由湖州农民组成的专家团,成立了一个农业工作小组,专程赶赴偏远地区处州,为那里的老百姓带去农业技术和种粮心得。

这个工作小组共有十名专家,都是湖州一带远近闻名的种田好手。对于农业的理解之深刻,那是不用多说的,而且还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这不,听到知府林大人要帮扶农民的消息,这些人积极地响应号召,自发到州府报名,这才有了此次处州之行。

工作小组的组长名叫聂景明,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有着二十多年的种田经验,是湖州很有名的粮食大户,只是有些拘谨,一路上不苟言笑,这让林星暗暗着急,一会到了处州,聂景明要是不开口授课,这可怎么行啊。

但事实证明,林星的多余是担心的。聂景明并非不爱说话,他只是不爱和林星说话而已。想想也是,在这群纯朴的农民眼中,林星始终是高高在上的知府大人,任凭你表现得如何亲民,如何保持微笑,如何和蔼和亲,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还是存在,在知府大人面前,能少说话还是少说话吧。

一到了处州,深入到田间地头,见到守候多时的乡亲们,聂景明立刻来了话意,话匣子一打开就合不上了,兴致勃勃地对围拢过来的农民们说:“我们这些当农民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时还要靠天吃饭,是个对天时地利依赖性很强的群体。一旦发生旱灾涝灾,就只有干着急的份,前段时间的旱灾,就是最典型的悲剧。”

这一番开场白,很快引起大家的共鸣,农民们纷纷点头,齐声附和,大感贴近。

聂景明说完之后,看了看尾随的林星,意识到有些不妥,连忙出言补救道:“当然,天灾无情人有情,在大旱之中,我们的知府林大人发挥了父母官的重要作用,积极抗旱救灾,组织生产自救,为解决大家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林星心知他是怕言语失当,抹杀了自己的抗旱功劳,担心自己心胸狭窄,责怪于他,遂笑着安定众人情绪道:“我今天只是来旁听的,顺便记录一下大家的要求,看看有什么能帮助大家的。至于主角,还是专家们。你们尽管畅所欲言,当我不存在就行了!”

这样开诚布公的话,很快打消了大家的疑虑,众人寒暄一番,然后安静下来,专心听讲。

聂景明接着说道:“我们浙江的农田有两种,一种是水田,一种是梯田,关于这两种农田,应该加以区别对待,分别种植不同的作物,辅以不同的灌溉方式,配合不同的肥料,才能同时获得丰收。一般来说,水田上自然是种水稻,梯田则很有讲究,除了可以种植棉花,小麦,茶叶和水果之外,多种些蓄水的树木,保护水土不流失,也是很有必要的。”

处州的农民们听得十分认真,不时还一边反思,一边阐述道:“难怪我们在梯田上种的东西收成不好,原来是没有种对作物。而且也没有种树固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

“是啊!之前一直白忙活了!要不是今天专家了,我们还懵懵懂懂的呢!”

农民们议论纷纷。

聂景明安抚群众沮丧的情绪,给他们加油打气,鼓励农民从失败中探索经验,续道:“除了作物的选择,田间施肥技术也很有讲究。我们宋朝的主流土壤肥料理论,是源自于东晋的“地力常新论”,认为土壤应该经常翻新,松动,这样有助于改良土壤,使贫瘠的土壤变得肥沃,同时有利于肥料的吸收。民间常见的肥料,有人粪尿,畜粪尿,饼肥,火粪,焦土肥,混肥和石灰等十几种。选择正确的肥料和正确的施肥时机,也是很有讲究的,我这里有一本《肥料大纲》,是我根据多年的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施肥要点,大家将就着看,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批评指正。”

众人当然知道这是谦虚之言,连忙蜂拥上来,争先恐后地索要《肥料大纲》。

聂景明一共只带来三本,如此僧多粥少的局面,只能先让前面几个人拿去,然后提议道:“数量有限,大家不要抢。大家可以回去抄录几分,互相传阅。”

然后又继续授课,就下一个技术发表观点道:“此外,水利也是必要条件,这一点有州府林大人去操心,我就不在此赘述了。我还想说几点关于生产工具的事情。随着农业的发展,我们大宋的耕种工具,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踏犁和秧马的大规模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耕作速度和效率,为农业增产丰收,创造了前提条件。”

林星听到此处,适时地发表一下官方言论,道:“聂先生说得这几点,也正是州府,及我本人一直致力于改善的地方。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的耕作工具,是增产丰收的最利武器,也是农业改革的大势所趋。身为知府,我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所以从下半年开始,我会加大对农资农具的补贴力度,确保广大农民有先进的农具所用。”

这一番地方官的话语,给在场所有农户都吃了一颗定心丸,农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道:“多谢林大人,有了州府的大力扶植,我们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中去了!”

“林大人真是个好官哪!”

“是啊!要不是好官,能大热天的跑到田间地头来遭罪么?”

聂景明待到农民安静下来,饱含深情道:“农民兄弟们,希望你们要对农业抱有热忱和信心。本朝真宗祥符年间,两浙路大旱,水稻歉收,朝廷就引进了占城稻,因其早熟,耐旱,不择地而生,所以在南方取得了丰收,成为我们浙江的主要稻种,这说明了只要我们懂得变通,那么不管是天灾还是虫祸,都无法阻挡粮食丰收的局面!”

得到鼓励的农民热情澎湃,纷纷表示要提高种粮积极性,好好种田。

关于种田,聂景明引用《农书》中的观点,来了一段总结性的话语,道:“其实种田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只要你牢牢把握住核心,加以变通,就能成为庄稼好手。《农书》中记载:水田要丰收,首先要培育壮苗,而要培育壮苗,关键在于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合理,同时兼顾修治,而无干旱,水灾,虫害,则尽善矣。同时,在秧田管理上,须知稻谷最喜欢往来活水,忌冷浆死水,要在秧田周围挖沟,便于控制水层深浅,若遇播种后有暴风,则应赶快放水,以免稻种聚堆,如有大雨则要增水,避免稻谷浮头,天晴则要灌浅水,以免晒暖。”

聂景明滔滔不绝,说的都是很有用的东西,农民们纷纷记在心头,不时问这问那。

这一番讲座,就在田间地头举行,虽然烈日暴晒,但有了专家们的现场指导,处州百姓却像是吃了西瓜一样,心里凉爽凉爽的,感觉踏实而舒服。

聂景明讲了许多,最后还来了一点发散性思维,道:“除了稻谷之外,农业还有其它。比如林业,牧业,渔业,这些都是大有可为的发家致富之道,希望各位农民兄弟群策群力,辛勤劳动,用勤劳的双手,将整个浙江,都建设成像苏州和湖州一样的江南鱼米之乡!”

众人听得深受鼓舞,不由憧憬未来。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十三章 宋朝军队(求收藏)

(书友们,给点收藏,增加动力呀)

书接上文。

处理完农业生产的事情之后,林星回到州府,召集阿三和曹安,商讨改革军队之事宜。

此时客厅之中只有三人,均是至亲心腹,说话全无顾忌。林星率先发话道:“阿三,之前你不是查过一份宋朝的军费开支表么,现在还记得么?”

阿三知道今天要讨论的是军队的话题,所以把统计表带在了身上,闻言掏出来,念道:“公子,这份《养兵之费》,是前朝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由时任三司使的蔡襄编写的,出自于他的著作《论兵十事疏》第十六卷。这里有一段记载军费的统计数据:禁军一兵之费,以衣粮、特支等通计,一岁约费钱五十千;厢军一兵之费,岁约三十千。通一百一十八万余人,一岁约费四千八百万缗。此其大概也!”

这个缗是宋朝钱币,是用于成串的铜板,每串一千文。

林星喃喃念了数字道:“一百一十八万余人,四千八百万缗,不小的数目啊!”

阿三合上表格,道:“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了,但军费差不多一直维持在这个数目,可供大人参考,可以此制定政策。”

林星感到有些没有头绪,便向曹安请教道:“曹安,我宋朝军制,到底是怎样一个状况?”

曹安组织了一下词藻,有条有理地介绍道:“我们宋朝的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和番兵构成,此外还有士军和弓手。禁军是皇家部队,包括皇帝宿卫军和征战戍守部队,分别隶属三衙,其任务是卫皇宫、守京师、备征战和屯戍边郡。禁军分步兵和骑兵两个兵种,编制为四级,依次是厢、军、营、都。一厢辖十军、一军辖五营、一营辖五都、每都一百人。这四级的统兵官分别是: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这群王师是大宋最强战斗力,一半守京畿,一半戍诸郡。”

顿了一顿,续道:“厢军则属于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则是州府的杂役兵。受各大州府管辖和调动,甚至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有些厢军只听州官之名,视朝廷如无物,此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推辞。当然,一般人没那么白痴和极端。开个玩笑,大人无需介意。说回来,厢军的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和护送官员等等,干得都是些琐碎活。只有发生国家大战,或者辖区内出现乱民起义,厢军才有用武之地。厢军分步兵和马军,设军、指挥、都三级,统兵官与禁军相同。”

曹安说到此处,眼神瞄了瞄林星,见他很认真地在倾听,不时记载着什么,好像很感兴趣,一点也没觉得枯燥,便继续说道:“乡兵和番兵属于地方势力,是从乡下抽调壮丁组成的民兵,平时参与生产,归于保甲,农闲时参与训练,战时可派上用场。至于士军和弓手,则是治安部队,由巡检相县尉统辖,隶属各地巡检司,人数不是很多,都采用一级编制。”

听完这番详尽而有条理的介绍之后,林星霍然释疑,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很满意地点点头,自己简短地概括道:“全国兵力分禁军、厢军、乡番兵和士弓兵,编制不一样,人数不一样,各有各的军务,各有各的使命。”

曹安点头赞道:“大人言简意赅,一言概之,思维真是敏捷。”

林星听多了赞美之词,也就没什么感觉了,他想了一想,问出他心中困惑很久的问题,道:“曹安,按理说,我们大宋如此兵强马壮,应该战无不胜才对,为何却似乎外战外行,给人屡战屡败之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曹安和阿三闻言都是嗟叹一声,有种一言难尽的无奈。

两人本是欲言又止,但面对林星殷切的目光和亟待求知的渴望,曹安身为指挥使,自该直抒胸臆,将心中见解一一拆出,先说了一番题外话,道:“大人,关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这番理论是我自己总结的,有许多是大逆不道之言,今日我只在大人和阿三面前说,法不传四耳,希望大人听过就好,一家之言,不足宣扬。”

林星岂会不知个中利益,道:“曹安,你尽管放心,我把你们当亲信看,有些话只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在大庭广众之下,我是不会口无遮拦的。”

曹安点点头,说出了一番颇为深刻的见解,道:“我宋朝开国至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弱国,人见人欺,马见马骑,外战外行,屡战屡败,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因素,分别是先天因素、军事思想和武将制度。”

他先阐述第一个因素,道:“宋朝立国时,北方契丹已经立国数十年,它从后晋的石敬瑭手里抢走了幽云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北大门洞开,可以说,我们大宋在立国之初,就已经捉襟见肘。更有一点,我们宋朝面临的外敌是最多的,这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是不一样的,大人回想一下,汉朝之时,外敌也就一个匈奴;唐朝之时,外敌也就一个突厥,而我们大宋却有契丹、党项(西夏)、女真和大理,这些强敌不断骚扰大宋,让我们没有喘息之机。”

他这么一说,林星和阿三还觉得真是那么回事,宋朝的外敌确实最多。

曹安语气一沉,有些叹息道:“这些先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造成我们大宋强'文'敌强敌环伺。本来在这'人'种情况下,我们大宋应该'书'自强不息,秣马厉'屋'兵,奋起反击,但可悲的是,朝廷一贯以来的错误的军事思想,将大宋本来就不强大的战斗力,削减得更加低下。大人想必知道,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一个以武力起家的皇帝。太祖登基之后,大肆铲除异己,更祭出“杯酒释兵权”的手段,将禁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此所谓中央集权。同时,为了防止地方大将拥兵自立,太祖制定了“更戍法”,即戍守外地的禁军每个一,两年便要换防,将领也要定期更换,这样就形成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这种结果尽管有利于防止兵为将用的谋反情况,但是也直接影响到了部队的巩固和战斗力的形成,使得主将并不熟悉所率部队的特性与战斗力,对下属部队没有任何的威严可信。”

这是事实。宋太祖赵匡胤以兵起事,为了重蹈覆辙,长期实行“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军事思想,即使作为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也是由文官担任枢密使,而以武将为副。整个大宋,从中央到地方,都是文官为军队一把手,武将为军队二把手,这岂有不败之理?

面对这种根深蒂固的军事思想,林星有种压抑的感觉,道:“此乃朝廷军策,我们这些做下官的,也是无能为力,徒增奈何。”

曹安何尝不知道现实的残酷呢,他长叹一声,说完最后的一个因素,道:“先天因素和军事思想,说到底都是理论层面的东西,若真的是兵强马壮,即便军事思想偏差一些,我们大宋也不至于如此羸弱。但我不得不说,宋朝的武官选拔制度,更是荒谬。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朝廷开武举,这本是武人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讽刺的是,朝廷明文规定:武举发,先阅骑射,而试之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这样就造成了武将选拔中的重文轻武,那些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人,反而比那些勇猛善战、一身虎胆之人更受重用,且在授予官职之时,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要职,多由科第出身的文官担任,导致即便武官担任了要职,也将受到文人的排挤压制,无法将满腔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甚至有被文臣陷害排斥最后含冤而死者。试想一下,武官地位低下,必然无法激起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影响全军士气。”

一幕幕铁一样的事实,让人听得更加沉重。

宋朝的军队,是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十四章 杭州改编

书接上文。

如何改革宋朝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已经摆上了林星的议事日程。

待到曹安和阿三离去之后,林星在府中踱步,来回寻思治军良策。他并非军人出身,对于军队建设和士兵的训练也是一知半解,此前当办公厅主任的时候,虽然也偶尔接触到一些军队的事情,但那毕竟是现代化军队和信息化军队,和眼前的这只宋朝军队完全没有交集。

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过有些治军策略,应该是一致的,比如善待士兵,提高凝聚力,提高归属感,政令畅通,调动迅速,等等。

苦思无果之后,林星下意识地翻开了随身携带的那本《十二五规划》,他找到了有关军队建设的若干章节,左右揣摩,举一反三,心中已有计较。

林星自言自语道:“现在的杭州军,是临时拼凑而成,军心涣散,一盘散沙,和乌合之众没什么两样,而且从上到下的将领互相不服,凝聚力不够,加之制度混乱,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这样下去可不行。”

要改变这种情况,应该采用何种方式呢?

林星忖度渐久,忽然一个词语闪现在他的脑海中:改编!没错!就是改编!只有通过改编军队,整合战斗力,才能提高作战水平。

说起改编,最著名的莫过于上世纪20年代毛主席领导的“三湾改编”,此次改编是在三支起义部队会合之后,针对军队组织混乱而进行的一次部队整合,主要措施有三项:思想工作,支部建在连部,军队改编。

眼前面临的情况和当时比较相像,应该可以借鉴一下。

想到此处,林星立刻召集曹安和阿三。

听完林星的想法,阿三和曹安都是双目发亮。阿三身为局外人倒还不觉得有什么,曹安却是感受深刻,道:“大人!此计甚妙啊!不瞒大人说,对于军队混乱的情况,我是早有体会,也想过要改革,只是碍于现状,军权掌握在文官,也就是知府大人和三司手中,所以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既然曹安对于面临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更好。林星拍拍曹安的肩膀,给足他信任和权力,道:“那是过去,将来不会了!曹安,现在我是知府,我会全力支持你改革军队,提高战力,杭州军的一切生杀大权都交到你手中,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人会阻拦你!”

此举充分显示了林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性格,事实上把这样做,等于军权下放,让“调兵权”和“统兵权”集中在曹安手中,若他真的心怀不轨,林星也拿他没办法。

所以,对林星的信任,曹安也要第一时间表忠心,道:“多谢大人!曹安一定紧随大人左右,鞍前马后,为大人结草陨首,在所不辞!”

林星自问不会看走眼,遂好整以暇道:“好了!曹安,你我知根知底,见外的话就不要说了。只是此事关系重大,仅限我们三个心知肚明就好,不要让外人知道什么蛛丝马迹。”

阿三和曹安当然心知事关重大,连忙点点头。

林星问道:“曹安,你说说吧,具体要怎么做?”

曹安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将此前酝酿的一些想法述诸出来,道:“改编军队的第一点,就是要贯彻“兵贵精而不贵多”的原则,精简部队,从杭州军中挑选出能征善战的将领,和勇敢无畏的士兵,组成新的杭州军,使之成为杀敌的主力军。”

他简要介绍了杭州军的情况道:“目前杭州军有三千人,分为六营,每个营有五都,每个都一百人。这三千人当中,起码有一半人是抽调过来的临时兵,思想腐化,武艺低下,平时抓几个山贼或许还行,上阵杀敌是力有不逮。所以,我打算进行严格的挑选,将杭州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精兵强将,大约一千五百人左右,另一部分是散兵游勇,也是一千五百人左右,各自三营五都,重新划编。”

曹安边说边看着林星的反应,见他表情有些凝重,猜到他的顾虑,于是出言补充道:“当然,为了不让朝廷有迹可循,也为了不影响军队士气,此事我会妥善处理,秘而不宣。我会找个借口,举行一场军中比武,然后借机重新划分各营,划分完之后,表面上和以前没什么两样,但是训练和任务则有不同的侧重点。主力军配备精良武器,勤加操练,演示阵法;杂牌军配备较差的装备,多派出去维护治安,扫荡山贼。总之一句话,我不会搞得这么明显,让士兵们看出我将他们分成两派。”

林星点点头,道:“这一点我相信你可以办到。其实就算士兵们意识到自己被分成两派,也没有关系,你只需偶尔安排几个轮换,隔三差五的集合起来搞搞活动,看起来还是一团和气的样子,也就行了。”

曹安点头称是。

阿三有些疑惑问道:“但是要如何挑选优秀的士兵呢?曹指挥使,你也不可能每个士兵都认识吧,你怎知道哪个是精兵,哪个是熊兵?”

曹安哑然失笑道:“阿三,你说皇上是不是每个知县都认识?他怎知哪个是清官,哪个是贪官?呵呵!当然不需要这么费劲!军队和官场一样,都是从上到下,等级分明,当权者不需要事必躬亲,只需要控制下属即可。对我而言,我不需要了解每一名士兵,我只需要了解听命于我的营一级的指挥使,这就足够了。我可以从六名指挥使中挑选出三名得力干将,再让他们从都一级的指挥使中,挑选出自己觉得得力的干将,再让都一级的指挥使,去挑选手下的精兵,如此层层筛选,可保万无一失。”

阿三大感有理,不知点头道:“是是是!有道理,每一个将领,都对自己的直接下属比较了解,隔了一级的下下属,则不甚了解,这样上选下,下再选下下,可以保证都是得力的。”

林星则想得更深入,道:“不但可以选出得力的下属,更重要的是,自己选出来的,都是自己的绝对亲信,忠诚度绝对没有问题,这可以有效防止有人变节,酿成大祸。”

曹安道:“大人言之有理。我们选出精锐部队之后,武器配备和物资调运,都会向他们倾斜,可以说,这些就是我们新杭州军的希望,打仗就靠他们了。”

林星想了想道:“精锐是精锐,但是只有这一千多人,似乎有些少了。”

曹安也是有些头疼,道:“确实是有些少了!但杭州军中只能挑出这么些人,再放宽标准的话,挑出来的就是些鱼目混珠的乌合之众了,我看还是宁缺毋滥。”

林星叹口气道:“要是能够公开地招兵买马,就好了。”

这正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曹安闻言一震,喜道:“大人,你这个主意,我看行。我有一个一石二鸟之计,大人听听看可行?我们可以向朝廷上奏折,说方腊势大,发展迅速,杭州军难以应付,请求朝廷支援。我了解皇上,这道奏折一上,朝廷肯定以敌未动,我不动为理由,让我们不要贸然进攻,只需严守待命,巩固城池即可。等到方腊真正揭竿起义,再做消灭。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招兵买马,充实军力,用得又是朝廷的银子,何乐而不为?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方腊知道我们招兵买马,势必有有所收敛,那些原本要投奔方腊的人,到头来进了我们的大营,此消彼长之下,对于制约方腊,大有裨益!”

林星听得心花怒放,颔首笑道:“高!实在是高!曹指挥使这一计,一石二鸟,高!”

阿三则是兴冲冲道:“这样一来,我们就可组建一支全新的队伍!”

曹安有些心驰神往道:“大人,何不给这支全新的队伍取个新名字,从而有别于杭州军?”

林星想了想,道:“就叫红军吧!”

红军?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十五章 感情危机

书接上文。

偌大的校场上站着一排士兵,整齐列队,一人走出队伍,大声喊道:“报告大人,红军二营五都集合完毕,请指示!”

指挥台上的林星大手一挥,喝道:“训练!”

“是!”

伴随着一声令下,队伍开始按照某种阵型散开,人与人之间的间距拉到一丈,每个士兵操着武器,跟着在前方带操的将士,有板有眼地开始训练。

“杀!杀!杀!”

所有人的动作整齐划一,同时刺出长矛,对着面前的虚空,假想着有一个入侵之敌站在自己身前,每一矛刺出,都用尽全力,力求一矛制敌于死地。

林星看到这群训练有素的士兵们勤加操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颇有几分“精兵”的感觉,心头一宽,示意指挥使带领士兵继续操练,自己则满意地离开了校场。

通过改编之后,军队的风气确实大有改观,明确了军队定位和战斗任务的“红军”,比之以前军心涣散的“杭州军”,不啻天渊之别。

经过一番招兵买马,红军的第一批将士有二千人之众,都是装备精良,将领能征善战,敢打敢拼,即便对手是方腊,人数若不超过五千,亦是大有胜算。

闲言表过,且说林星看完操练,回到府中,感觉最近忙于整顿工农士商,又改编军队,颇有种心力憔悴的疲惫,府中安宁清静,颇有几分家的温暖。

林星踢开靴子,慵散地躺在椅子上,懒洋洋地喊道:“阿娇,来,给我捶捶腿!”

里屋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还夹杂着一丝娇笑,听起来不像一人。

那笑声又不像是小绿的,莫非来了访客?会是谁呢?

正疑惑间,钟凤娇款款走了出来,身后跟着一名少女,明眸善睐,巧笑若兮,原来是李清照。

李清照看着林星东倒西歪,坐没坐相,光着脚踩在椅子上的姿态,笑着道:“林大人,你回到家中还真是洒脱啊!看不出来嘛!”

林星平日在人前一本正经,此番回到家中,被李清照看到这番放浪的模样,大感尴尬,干笑一声道:“嘿嘿!李姑娘来了,小绿这丫头真是的,也不告诉我一声,来,喝茶!”

说着连忙跳下椅子,捡起靴子穿了起来。

钟凤娇蹲下身子,温柔地替林星穿着靴子,道:“李姑娘一早就来了,茶也喝过了,在我那里聊了一会刺绣,李姑娘真是秀外慧中,不但诗词歌赋很在行,琴棋书画,针织刺绣更是样样精通,堪称才女中的全才啊!”

李清照嫣然笑道:“阿娇姐姐啊,我哪是什么才女,你要是说我美女,我会更开心哩!”

林星非常识趣地笑着道:“清照本来就是美女,阿娇说不说,你都是货真价实的大美女!”

李清照想不到他会夸得这么快,莞尔笑道:“林大人,你当着阿娇姐姐的面夸我,就不怕阿娇姐姐吃醋么?”

林星面不改色,柔情地抚摸着钟凤娇的柔荑,道:“阿娇才不是那种小气的人呢!”

钟凤娇帮林星穿好鞋子,站起身来,有些脸红的抽回秀手,道:“夫君,你和清照妹妹聊一会,我去沏一壶茶。”

说罢转身步入后堂。

林星寒暄问道:“李姑娘,如此风光明媚,怎么你没有和明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