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导演万岁-第6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政府那边恨得牙齿痒痒,但是民众这边却显然是另外一种情况。不少媒体渲染迪林杰的个人魅力,称迪林杰是一个正义的人,是当代的罗宾汉。有的报纸还报道了很多孤儿院或是老人院受到了以迪林杰署名的汇款。民众喜欢迪林杰,他们乐于看到政府地那帮家伙被搞得精疲力尽的样子,喜欢看着那些警察一个个鸡飞狗跳。
在洛克特克电视台的银幕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在一个大咖啡馆里面,很多人坐在那里安静地喝咖啡,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突然一个报童闯了进来挥舞着手里面的报纸大叫了起来:迪林杰又抢银行了!原本安静的咖啡馆顿时乱了起来。“被抓住了没有!?”人们大声问道。
“没有!迪林杰抢了17万美元,大摇大摆地走了!”
“好!”
“好呀!”
“干得漂亮!”
咖啡馆里面不管是相互认识的人还是不认识的人,一个个握手祝贺,喊声雷动。
民众对于迪林杰地态度,完全就是对待一个英雄。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人不是什么犯罪的人。他是正义地化身。
而对于这种场面,我是很感慨的。
照理说,一个抢银行的人。应当受到民众的唾弃才是,但是在美国,不管是在加利福尼亚州还是在纽约,不管是在五大湖地区还是在佛罗里达,迪林杰都受人尊敬,有的地方甚至买起了他的人偶,而且买得很好。
这说明起码说明了两点。第一,民众对于财团的态度是十分不满的。华尔街财团垄断了美国的经济展,这一点其实没有什么。因为这么多年来美国就是这么过地,之前民众对此并没有什么错意见,但是这几年,尤其是最近的一两年,民众对于华尔街财团基本上没有什么好感。之所以这样,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梦工厂旗下媒体以及《华盛顿邮报》这些媒体的宣传,以洛克菲勒财团为的华尔街财团干出的一系列的事情,使得他们在美国民众那里形像极其不好。
第二,民众对于政府也是不满的。这一点。先前并没有像这一次表现得如此的淋漓尽致。当罗斯福成为总统地时候,很多民众是反对的。但是那种反对,也只是集中在言语的声讨上面,随着罗斯福的位子坐稳了,民众的反对声也渐渐少了下去。但是自从罗斯福上任之后以来,他的一个又一个的动作,政府的一个又一个法令和表现,让民众大为失望,尤其是罗斯福和华尔街财团勾结。利用手中的权利为洛克菲勒等财团牟利地事情。引得民众对现在地政府十分的不满。
赫伯特。胡佛和鲁特曼当总统地时候,联邦政府虽然也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了财团的利益。但是基本上他们的工作是公众的,很多时候也顾及到民众的想法和利益,但是罗斯福的政府显然不是。
罗斯福太急了,他太想获得众多财团的支持进而稳固他的统治了。他认为只要华尔街的绝大多数财团能够支持他,他就不会稳坐江山,但是他低估了民众的力量。
通过迪林杰的事情,民众的对于政府的反映,至少表明了民众现在已经讨厌这个瘸子和他的政府了。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我觉得民众对于罗斯福和当前政府的态度,已经开始接近那个临界点了。
这个现,让我很是开心。
美国全国上下因为迪林杰人仰马翻,倒是给这个圣诞节带来了不少的热闹。民众不用担心迪林杰来抢他们的钱,他们多的,是笑谈。在洛杉矶的很多商店里面,和迪林杰有关的玩具、圣诞用品琳琅满目,人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支持迪林杰。
不知道现在藏在美国某个地方的迪林杰看到了周围的这种情况会怎么想。我想这家伙肯定会露出一丝得意的冷笑。
迪林杰很忙,美国地警察们很忙,梦工厂的人则更忙。
12月1o日,维斯康蒂的《魂断威尼斯》公映,这一天。同时上映的还有维克多。弗莱明的《绿野仙踪》和斯约史特洛姆的《鬼车》。
这三部电影地映,拉开了1932年好莱坞圣诞档期的帷幕。维斯康蒂的这部电影,映地点在梦工厂第一影院,作为梦工厂在圣诞电影档期的第一部电影,公司对其十分的重视。
而这部电影的公映之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好评如潮。
至于其他的两部电影,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可以说,这一个晚上,不管是梦工厂还是新线和米高梅,全都收获了胜利地果实。
对于这三部电影,好莱坞电影人给予了充分的肯动。
斯约史特洛姆的这部《鬼车》,之前就因为其独特地风格而备受瞩目,结果斯约史特洛姆没有辜负观众的希望。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斯约史特洛姆的瑞典风格,总是那么的迷人。《鬼车》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部电影,倒不如说是一部魔幻神话寓言。北欧神话。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神话之一,瑞典人身上有这种天生的传统。斯约史特洛姆的电影,最大的风格就是他能够为电影创造一个魔幻地环境和心理暗示。观看他的电影,你不会认为世界上存在这样的场景,存在这样的世界,但是里面生的事情,却是的的确确生在你的身边的,而且让你觉得豁然开朗。”“从《风》到《鬼车》,斯约史特洛姆都贯彻着瑞典风格。这种风格如同一股清新地风,给好莱坞带来了无尽的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从《风》到《鬼车》,斯约史特洛姆也在经历着极大的改变,在《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那种自然史诗一样的壮美,但是在《鬼车》里面,这种自然的壮美变成了自然的凶险之美,同样是回肠荡气。”
“斯约史特洛姆是一个懂得不断前进的人。他的电影,也是不断展不断创新地电影。《鬼车》地最大价值,在于它给好莱坞电影人提出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新视觉:原来电影也可以这么拍!”
“《鬼车》地整体风格,我觉得也不单单是瑞典风格的体现。斯约史特洛姆也受到了柯里昂先生的深刻影响,在这部电影里面,对于人物的刻画十分的到位,把人物置身于一个黑暗的魔幻环境当中去加以展现,把人性彻底激了出来,思想几位深刻。”
“《鬼车》是一部好电影。一部杰作!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斯约史特洛姆的下一部电影了。”
好莱坞的权威影评人亚当。伯恩斯坦撰文对斯约史特洛姆的这部电影给予了极大的赞扬。他的评论十分的到位。斯约史特洛姆虽然身上带有浓厚的瑞典传统。但是到了好莱坞之后,他也注意吸取好莱坞的成果。尤其注重研究美国观众的口味。所以他的电影,视觉总是恰到好处,一方面带有浓烈的瑞典风格,一方面又因为好莱坞式的叙述方式而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同时,最难得的是,他的电影里面,总是会不经意地透露出深刻的艺术性,透露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观众看他的电影,不管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的,在看完了之后,绝对不会丢到一边脑袋里面一片茫然,他们都能够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点深刻的东西,能够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和生活。能够坐到这样程度的导演,显然是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
相比于斯约史特洛姆的《鬼车》,维克多。弗莱明的《绿野仙踪》更是获得了铺天盖地的肯定和赞扬。
大投资,维克多。弗莱明导演,加上一部深受老百姓喜欢的著名小说的改编。
这决定了这部电影再没有开拍之前,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这么多年来,维克多。弗莱明不管在好莱坞电影人那里还是在观众那里,都得到了一直的认可。人们对于他的这部新片,抱有极大的期待。
“如果把斯约史特洛姆的《鬼车》看成是一部黑色寓言的话,那么维克多。弗莱明的《绿野仙踪》就是一部不折不扣地光明童话。我要说的是,很多时候,当人们失去信念。失去勇气的时候,能够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只有善良和纯粹。不管世事多么的艰险,也不管命运是多么的坎坷,有地时候,强大的军队和帝国会灰飞烟灭。把世界都踩在脚下的伟人最后会变为一黄土,但是那些光明的史诗和传说却能够流传几千年!这就是纯粹的力量!”
“很多人说,《绿野仙踪》适合给小孩子看,不适合大人看。里面说的是一个小女孩的故事,一个个奇异的王国,有巫师,有铁皮人,有稻草人。这的地确确是一个童话世界。但是在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后,只要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们还会把里面的那个世界看成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童话世界吗?”
“那个世界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地种种嘴脸。每个人都能够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能够在里面学会感动。这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最大的震撼。这也是维克多。弗莱明最成功的地方。”
“我敢说。在好莱坞,能够把《绿野仙踪》拍成这样的程度的导演,没有几个,维克多。弗莱明是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不是说其他的人没有这个水平,也不是说其他地导演在对电影的把握上面比不上维克多。弗莱明,而是因为在好莱坞,像维克多。弗莱明这样内心纯粹的导演,少之又少。”
“我认为,童话电影是最能够考验一个导演的电影。考验的不是他的艺术性。不是这位导演有没有资格称之为大师,考验的是他的内心。一部同化电影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导演的内心纯粹不纯粹。好莱坞绝大多数导演拍童话电影都是无法拍好地。即管他们有出色的技术和导演实践水平,但是他们拍不好。”
“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导演拍电影,其实是在拍他自己。电影是导演内心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导演的内心世界。维克多。弗莱明是一个纯粹的人,对于他来说,名声和金钱是不重要的。他看重的就是电影本身,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内在自由。他如同一页白纸一样,所以拍起这部同化电影来,他能够展现出他地那个纯粹地内心世界,并且能够依靠这种力量感染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
“《绿野仙踪》是一个镜子,所有人都能够在里面看到自己地丑陋,《绿野仙踪》也是一个火把,所有人都能够从里面感受到光明和温暖,《绿野仙踪》更是一份审判书。每一个观看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对自己的良心进行审判。”
“这是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
好莱坞市长格兰特对于维克多。弗莱明的《绿野仙踪》的评价。被认为是最能够说明这部电影的评论文章。
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也觉得在好莱坞,没有人能够比维克多。弗莱明更加适合拍摄这部电影。他是一个纯粹的人。拍出来的电影自然也是纯粹的。
这世界上,很多东西可以感染人,但是都没有纯粹这东西的力量大。
一个拍电影的人,当你自己真诚了,你的电影就会真诚,观看你的电影的观众,就会感受到你的这种真诚。这是一个循环。
斯约史特洛姆是把人类和这个世界揉碎了给观众看,在他那里,那是一个黑暗的世界,一个丑陋的世界,通过这黑暗和丑陋,人们会学会自省,而在维克多弗莱明这里,却是一个光明的世界,一个温暖的世界,通过光明和温暖,人们学会纯粹。
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人在用不同的方式坐着意义相同的事情。
因此,这两部电影之后都获得成功,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而同一天上映的维斯康蒂的《魂断威尼斯》,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这部电影在民众那里受到的欢迎程度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过了《鬼车》和《绿野仙踪》。整部电影散出来的那种纯粹的美,让人痴迷。
而这部电影算是彻底成就了一个人,这个人,不是维斯康蒂,而是格里高利。派克。
在这部电影里面,格里高利。派克扮演的是作曲家心仪的那个男孩。当初维斯康蒂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对这个角色的定义就是这个男孩必须是美的化身,美得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对他心动,但是同时又不会生出邪念。
而符合这个条件的孩子,在好莱坞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1岁的格里高利。派克。
在这部电影中,派克的表现让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惊叫连连,他们把他称之为“世界上最美的少年!”
唯美,使这部电影的最大特色,而同时,深刻的艺术性,是这部电影最闪亮的特质。
“美,是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共同的感受!我觉得,这部电影可能是好莱坞历史上最美的电影之一!寂寥的海面,浓浓的白雾,在海面上飘摇的船,面容憔悴的男人,高大的建筑……这样诗意的景象在这部电影里面随处可见。作为一个意大利人,维斯康蒂了解威尼斯的灵魂,他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最能够表到他思想的景色并且通过这些景色的美来感染观众。”
“而画面的美,只是第一个阶段,这部电影的特色之一,是通过创造了这样的一个唯美的世界,展现了人心的美。一个作曲家,带着丧女之痛来到威尼斯,想在这个城市里面疗伤,借助城市的美来斩断自己内心的痛苦,但是却因为城市的美景而变得更加憔悴。这种情况,直到他在旅馆里面邂逅一个美少年才改编,对于这个美得如同天使一样的少年,作曲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战栗之中。即便是在瘟疫流行的时候,别的人慌不择路地逃离这个地方,他也依然留下来,只为多看那个少年一眼,最后一次命丧黄泉。”
“这种人心的美,比起单纯的景物的美,更加的让人感慨万千!”
“我觉得维斯康蒂的这部电影是有野心的,这位年轻的意大利导演牌借助这部电影探讨了一个深刻的艺术话题,那就是什么是美。”
“总所周知,美是所有哲学追求的源泉。在美学史上,这个词语就是真理和终极。年轻的维斯康蒂运用了这样的一种方式,运用了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之间的朦胧感觉来揭示了这个词语的内涵。”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被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不可能有固定的答案。维斯康蒂用他的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有的时候,自然的美景固然是美,但是最美的是人心。一颗纯粹的心灵,比任何东西都要重要!”
金。维多对维斯康蒂的这部电影给予了极大的赞赏,他认为维斯康蒂的这部电影不仅仅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电影语言和电影的关照方式关照人的内心、探究美的意义。
但是也有人对这部电影提出了猛烈的批评,这种批评,引了一场好莱坞电影人内部的一场大争论!
月票呀!有月票的大大砸一张哈!( )
第1197章 电影混战 第1198章 希区柯克的火爆新片!(求月票!)
维斯康蒂的《魂断威尼斯》被很多人称赞为杰作,金。维多对这部电影更是赞誉有嘉,但是这部电影却在某些方面引起了有些人的强烈不满,引了他们对这部电影的猛烈抨击。
“这是一部不知所云的肮脏的电影!整部电影里面,从开头到结尾,都让人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要表达出什么意图!电影里面充斥着一些所谓的唯美的镜头,但是可笑的是,这些景物虽然很美丽但是就如同明信片一样堆积在一起,没有任何的意义。”
“更让人觉得恶心的,是电影里面的那位作曲家。一个老男人,对一个男孩的痴迷,完全是恋童癖的表现。这样的一部电影,我看不出有什么好的地方。如果说维斯康蒂在他的上一部电影《捆着我,绑着我》里面大打**派的话,那么在这部电影里面,维斯康蒂先生显然是走火了。**电影对于观众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人类这种**的消费,但是这种恋童癖的电影除了让人觉得恶心之外,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
“《魂断威尼斯》是苍白的,情结拖沓,人物单薄,结构松散,而且完全没有一种爆力和震撼力,我不明白维斯康蒂为什么会选择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拍摄这样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彻彻底底是一部失败之作,我要说的是,或许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结尾,维斯康蒂给那个恋童癖的作曲家安排了一个死亡的结尾,这符合了我们的道德判断!”
在《好莱坞时报》上,乔治。史蒂文斯对于维斯康蒂的这部电影进行了最为猛烈的攻击,认为这部电影完全是恶心的垃圾。乔治。史蒂文斯把他的攻击重点放在了维斯康蒂这部电影的人物上面,一个恋上了男孩地作曲家,在他看来,这完全就是一部宣扬恋童癖的电影,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思想保守的乔治。史蒂文斯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而和乔治。史蒂文斯抱有同一种观点的人。还是有地。
在接受nBc采访的时候,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对维斯康蒂的这部电影也提出了批评。
“维斯康蒂先生的上一部电影,是杰作,我很喜欢,他在电影里面表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场面调度,让我很是赞叹。但是这部电影完全失败了。电影画面很美。但是完全没有内容。我不知道别人看的时候会有怎么样的感觉,至少我看的时候是无法接受地。”
“在人物的设置上,一个作曲家和一个小男孩的设置,本身就是一种不对称地失衡,维斯康蒂先生似乎忘记了,在古典美学中,对称是一种美。这部电影总体上有些失重,这也导致了电影的主题完全埋没了起来,根本不容易理解。”
“另外。我不知道维斯康蒂先生想借助一个迷恋男童的作曲家要表达什么,我只是觉得有些恶心。难道维斯康蒂先生就不能选择一个美丽的小女孩来作为迷恋的对象嘛,那样也完全可以表现这样的效果。这一点。或许是维斯康蒂先生哗众取宠吧。总体说来,这部电影我认为是极大的倒退,维斯康蒂先生似乎有些得意忘形了。
相比于乔治。史蒂文斯地批评。希区柯克还是有些客气地。但是他批评地角度。完全是和乔治。史蒂文斯差不多地。
针对维斯康蒂地这部电影。针对这部电影地内容和形式。好莱坞电影人很快一分为二开始进行了激烈地交锋和争论。
这部电影引地争论。程度之猛烈。连我都没有料到。
好莱坞电影人分为两派。彼此攻击。而双方争论地焦点主要就是两个方面:形式和内容。尤其是后。成为了争论中地焦点。
思想保守地一派电影人对《魂断威尼斯》里面地男作曲家恋上了男童地情节表示了极大地愤慨。他们用地词语基本上都是一个词语:恶心!
而反对地一派。则对这帮人进行了攻击。认为这帮思想保守地电影人是老古董。男人爱恋男孩。有什么不可以地。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到最后连我都看不下去了。
在平时。好莱坞生这样的争执,我是从来不参加的,一来是因为电影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对错,只不过是每个人地理解不一样而已,另外一方面,我觉得这种争论没有什么意义,往往花费了大量地时间和经历之后,你才觉根本就没有得到什么,反而是得罪了很多人。
因此。往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是根本不出手地。但是这一次,我给电影手册写了一篇文章。然后叫比采尔他们按照我的意图除出了一期专门讨论《魂断威尼斯》的特刊。
我觉得我有为维斯康蒂翻案的必要,否则真的会毁了一部好电影。
这倒不是因为维斯康蒂是梦工厂人我才这么做的,我选择为维斯康蒂辩护,完全是因为我觉得很多人都误解了他的这部电影,不管是那些反对他的人,还是很多支持他的人,他们完全都没有明白维斯康蒂的意图。
在《魂断威尼斯》映的两天之后,在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论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电影手册》的刊出让这场争论一下子转了方向。
这一期的电影手册,封面就是《魂断威尼斯》的海报。除此之外,有一个很大的标题:关于美,关于死亡,关于真正的艺术。
开头的一篇文章,详细地分析了《魂断威尼斯》这部电影,然后对那些反对的意见进行了驳斥。
“维斯康蒂先生的这部电影,是毫无疑问的杰作。而且我个人认为,目前为之,好莱坞还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够如此纯粹地讨论美、艺术和死亡。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就是提出了一种论文电影,维斯康蒂先生用镜头来撰写一篇论文,一篇关于美关于死亡的论文,艺术性极强,让人感慨!”
“我想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电影中主人公的身份。他是一个作曲家。经历了战争,女儿死亡,自己对世界充满了失望。这样得一个作曲家,其实是原型的。这个原型就是古斯塔夫。马勒。”
“也许有人说,这样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根本就没有这样地经历。是的,我承认。马勒的确没有像这部电影里面的经历,但是我要说的是,电影导演有加工的权利。维斯康蒂先生只不过是对马勒地原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作曲家。”
“在这部电影里面,作曲家总是会说一句话,那就是:我是一个无家的人。在奥地利我是一个波希米亚人,在日尔曼,我又是一个奥地利人,在世界上。我是一个犹太人,我是一个闯入,没有人欢迎我。作曲家的这个身份。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隐喻,一个失去了精神家园的人,一个失去了根基的人。”
“这部电影,是一次关于艺术关于美关于死亡的电影。作曲家来到了霍乱流行的威尼斯,在一个表面上美丽但是弥漫着死亡气息地世界里面看到了一个绝美的男孩。男孩的美,让他重新对世界产生了希望。这是一种绝妙地表达。其实想一想,支持我们人类在黑暗中前行在绝望中奋斗的是什么呢?是美!是对美的追求。而在这部电影里面,维斯康蒂先生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了出来。”
“有人批评电影里面作曲家爱恋一个男孩的情节,认为这是恋童癖。认为这很恶心。我要说的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实在是可怜,因为他们完全是世俗的,是低劣的。还有人认为,为什么不把里面地男孩改成一个漂亮的女人呢,如果这样的话,效果反而好得多了。我要说的是,这部电影必须这么处理。必须是一个男人爱恋上了一个男孩,而不能是女孩。”
“为什么?因为如果改成了一个女人,一个漂亮的女人,那一切都变了。因为对于作曲家来说,吸引他的不是纯粹的美,而是对于女人的**。**和美是两码事。只有对象是个绝美的男孩,才能够表达一种纯粹地美,展现出千百年来人们准求的特定的艺术之源。美是艺术之源,这一点是所有人都认可的。而维斯康蒂这种处理手段。无疑是匠心独具的。那些把这个情节降低到到**上进行品论的人。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对这部电影的极大误解。”
“《魂断威尼斯》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悲剧,一个感人肺腑的悲剧。当看到电影里面作曲家被人染黑了头,涂上了口红,为地是让自己年轻一点进而接近那个男孩地时候,谁不会觉得悲伤呢?这是一个关于没的赞歌。电影给我们展现地一个追求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十分残酷的。”
“整部电影里面,美是起点,死亡是终点。这样的一个故事,已经根本不能用世俗的经验和目光去分析了。因为它已经越了世俗的情感纠葛。”
这篇文章很长,有可能是我写过的最长的评论。
紧跟着这篇文章的,是维克多。弗莱明写的一篇文章。
“维斯康蒂先生的电影我很喜欢,事实上,当得知他的电影和我的电影在同一个晚上映的时候,我很担心,因为我知道他的电影绝对是优秀之作,结果维斯康蒂并没有让我失望,他的这部电影是一部杰作。”
“十分有趣的是,那天晚上映的三部电影,几乎都是一个寓言。斯约史特洛姆先生的《鬼车》是黑暗的,我的《绿野仙踪》干脆是童话,而这方面,维斯康蒂先生做得最为纯粹,他的《魂断威尼斯》是一个把抽象的定义用一种生动的方式进行表达的绝美赞歌!”
“他的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柯里昂先生的《十诫》,在有一点上面电影很大的相似,那就是通过一种形像化的影像展现去探求那些完全抽象的东西。比如美,比如信仰,比如死亡。”
“《魂断威尼斯》是美的,不单单是因为画面,而是因为对于美地那种探索。整部电影里面,美潜伏在影响之下,但是无处不在。而在电影中。在冷淡的色调中,在瘟疫和死亡之中,我们却能够感觉到一丝希望和温暖。这希望和温暖,是因为作曲家对于美和爱的追求,那种精神感染了我。”
“这几天,好莱坞电影人对这部电影争论得十分的厉害。其中有不少人对这部电影进行了指责,而他们指责的论据,是完全荒谬的,恋童癖,这样地字眼是对这部电影的亵渎。”
“维斯康蒂先生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好电影,这一点,是肯定的。”维克多。弗莱明用朴实的语言赞扬了维斯康蒂的这部电影,态度之诚恳,让人感叹。
而在这一期的《电影手册》上。不仅仅有我们两个人力挺维斯康蒂的文章,威廉。惠勒、约翰。福特、斯特劳亨等等,这些人纷纷撰写文章。对于乔治。史蒂文斯和希区柯克的说法逐字进行批判,算是进行了一次猛烈的反击。
而这期《电影手册》刊出之后,好莱坞地形势顿时生了很大的转变。原先很多认为乔治。史蒂文斯和希区柯克说得有理的电影人,通过了我们这些人地分析,才意识到这部电影里面有如此深厚的内涵,进而纷纷转换阵营对乔治。史蒂文斯和希区柯克进行批判。使得《魂断威尼斯》在经历了一场争论之后,获得了好莱坞绝大多数电影人的重新认识,进而赢得了应有的赞扬。
维斯康蒂的这部电影在好莱坞电影人中间经历了一个不小的波折,不过好在最后经过了一番争论。电影的意义和深层次的内涵获得了电影人的极大任何。
其实电影就是这样,尤其是艺术电影,如果不了解导演地用意,不了解电影本身想要表达的主题,很容易低估电影的价值甚至会造成一定的误解。
好莱坞圣诞电影档期的第一波电影,在题材上十分的凑巧,一个是黑色语言,一个是童话,一个是纯粹的美学电影。三部电影各有特色,为好莱坞电影人以及观众奉上了三道经典的大餐。
而在这三部电影公映之后,好莱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