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刀长枪的老将们来讲,是不太容易适应的。当然,老将军们的经验是军队的宝贵财富,这点是不容置疑的。”

“皇上,臣明白,皇上之意就是要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战争需求。”

“不错,基本如此。”我赞道,“朕对于军队建设,有三点规划,一是要让我朝所有将士都要有过硬的基本素质,这是作为一名合格军人的首要条件;二是要有一大批既善战又善带兵的将领;三是不断发展新式武器。只要这三点做到了,朕相信我朝之军队就能战无不胜了。”

“皇上圣明。”

蒙古阿术兵临庐州,使我对于军队的整治开始提前。我不应该教条地死搬历史,庐州之战不管历史上有没有,我都应该采取更加主动的方法。我原来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新军上面,这或许过于理想化了,南宋的工业虽然是领先于世界,但由于基础工业的限制,要打造出几百年后真正意义上的火枪火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按照现有的速度,到两年后的襄阳之战时,火药司最多只能打造出一万枝火绳枪,一万名火枪手防守一个襄阳战区自是绰绰有余,但要全面发动北伐战争,却是远远不够的,要知道,火绳枪毕竟不是现代枪支。

后世的明朝即便有了红衣大炮,还是被清兵击败,所以说军队的基本素质才是根本,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除非我能大量制造出后世的枪炮,一万名,不,甚至只需一千名手持冲锋枪的士兵就能很轻松地战胜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了。

“对了,建青,朕问你,你和夏松,夏青很熟吗?”

“回皇上,家父与夏贵将军曾经有过一面之缘,臣入水师后,也去拜访过,当时夏松,夏青都在,那夏松喜好武艺,在得知臣是川中欧阳家之人后,非要和臣比试,结果臣侥幸胜了一招半式,自此后那夏松和臣多有往来,也就渐渐熟络起来。”

欧阳世家乃是武林三大世家,作为欧阳家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欧阳建青自然是武艺高强,所谓的侥幸获胜,大约也是欧阳建青的谦逊之词吧。

“那你觉得夏家人如何?”

“皇上,臣对夏老将军不是很了解,但那夏松,夏青给臣的感觉相当不错。臣原来以为官宦人家子弟,都是无所事事的衙内之辈,然夏家兄弟行事低调,为人正直。臣与他们有时在一起闲聊时也会对朝中之事逐一评判,两人对贾似道贾太师无甚好感,甚至可以说是反感。”

李北洋和贾似道不和,这多少也就影响了欧阳建青,所以在欧阳建青的观念中,下意识地会认为,反对贾似道的就是忠直之人。

如果夏松,夏青有此观点,那么夏贵和贾似道之间也不会亲密无间的,贾似道推举夏贵出征庐州也正好说明了这点。

自从主打味精以来,同乐楼的生意更上一层,成为临安城首屈一指的大酒楼了,就连朝中大臣也不时光顾。

我戴上面具,从后门悄悄地进入天字一号房。

天字一号房从来不对外开放,即便是达官贵人也同样不得入内。

“萧天,你这酒楼的生意天天爆满,真让人羡慕。”方灵乐呵呵笑道。

“方姑娘,你们诚威镖局的生意不也一样好吗?上次遇见方总镖头,他可是直呼忙啊。”

“也是,叔叔总说我诚威镖局要扩大,不然光是味精一项就忙不过来了,何况狮峰商行的货物品种越来越多,所涉及到的区域也越来越广。”

“这挺好啊,我没用多久,灵儿的镖局就要成为大宋朝第一大镖局了。”

“那是,有哥在,还不是小事一桩。”方灵接着道,“哥,我父亲日前来信,说他又有其它事情,到临安来见你之事还得延后,至于双方合作的事情,父亲全权交给我处理了。”

我笑笑:“灵儿,升官了啊?”

“什么啊,灵儿才不稀罕,事情多了就没时间陪哥了。”

“这倒是,要不这样,萧天,另外找间镖局?”

萧天笑道:“公子有所不知,这临安的镖局几乎每家都来找过我,只是我觉得还是和诚威合作吧,不然公子你会有大麻烦的。”

“恩?此话怎讲?”

“公子,方姑娘武艺高强,我怕,我怕公子您打不过啊。”

“萧天,讨打。”方灵笑骂道,“上茶,赔罪。”

“哈哈,上茶。”

我喝了口茶道:“灵儿,你父亲有提及【wWw。WRsHu。cOm】怎么合作吗?”

“哥,父亲信中只是说到,狮峰商行呼延公子大智大慧,并嘱咐灵儿,双方合作事宜一切按照呼延公子所定的方式进行就可以了。”

“萧天,到今年年底你估计我行的销售量能够增加多少?”

“公子,这需要取决于生产作坊的产量,虽说我们已经在和不少作坊合作,也收购了一些作坊,但产能的增长还是跟不上销售的增长,即便不增加新品种,保守估计的话,也能增长三倍以上。”

“恩,那就是说灵儿的镖局也得扩大至少三倍才能满足。”

“是啊。”

“灵儿,让你叔叔赶快招人吧,我估计到了明年可能会增长得更快。”

“哥,我叔叔那里已经在着手招人了,父亲将各地的分局也全部交给了叔叔统筹,如果是三倍的量,应该还能应付,再大就会吃力了。”

“到明年还有一段时间,既然你父亲将权力都交给了你叔叔,那就让你叔叔通知各地的镖局也一起扩充,可以新招人,也可以购买其它生意不好的镖局,我就按扩大十倍的能力来进行吧。资金方面如果有问题的话,可以先由狮峰商行提供。”

“好的。”

“灵儿,合作的原则很简单,按照狮峰五成一诚威四成九的比例,合作组建新的商行,至于具体怎么个合作法,我还没有想好,你和萧天也好好想想。”

“恩,知道了。有萧天在,很快就会想出来的。”

“呵呵,灵儿想偷懒啊?”

“哥,你不是说过术有专攻吗?这可是萧天的强项,当然该他多想点嘛。”

“啊,哦,好吧,萧天你多想想。”

萧天嘿嘿笑道:“是,公子。”

“菜来了,大家边吃边聊。”

“公子,因为产能问题,近日我有个想法,请公子指教。”

“说吧。”

“公子,我同乐楼可以在各地开办分店,方姑娘她们镖局在不少地方也有分局,那我们是否也一样可以在各地开办狮峰分行呢?”

“当然可以,只是这样做有何好处呢?”

“公子又在考我?”

第209章虽远必诛

第209章虽远必诛

第209章虽远必诛

我笑笑道:“就算是吧。”

萧天正经道:“公子,我朝地域广大,我认为首先可以在夔州路治下的重庆府,荆湖南路的治所长沙府建立分行,除了主要部件或者核心配方外,均可在当地采购生产,这样就能形成以临安,重庆,长沙三处狮峰商行为主的生产基地,便于今后我行之货物运往各地。这样做还有另外几个好处,一是可以降低成本,公子您知道,这临安的物价可是我朝最高的;二是可以了解各地市场的差异,以备今后我们的货物可以分地域销售;三是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这点应该和公子所说的商人之最高境界差不多吧。”

我曾经说过,商人之最高境界就是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萧天的做法或多或少算是能沾上点边吧。

“萧天,那你仔细想想,将其中的利弊都考虑清楚,过一阵将此计划以及和灵儿镖局的合作方案一并交与我。”

“是,公子。”

按照惯例,我在朝会时首先接见了即将出征庐州的主要将领。

作为军队最高统帅的枢密院枢密使贾似道向我一一介绍了这些来自禁军的将领们。这些人一共有十多位,大都是禁军中的高级将领。

居中的是此次出征庐州的统帅,殿前副都指挥使夏贵。左边是马军将领,只有两人,靠近夏贵之人身材高大,容貌与夏贵有几分相似,表情肃穆,给人一种威风凛凛之感,这人正是夏贵之子统领夏青,现任马军军都虞候,旁边那位我也认识,是新任马军副统领的韩震,此次出征前也刚刚升任马军军都虞候。夏贵右边一字排开的则是步军将领,人数有近十位之多。靠近中央的是我在禁军中见过的步军统领王胜,现任步军厢副都指挥使,最旁边那位年轻英俊的青年将领我也同样认识,本期武举探花郎史玉琪,现任步军营指挥使。

宋朝时期的禁军编制为厢、军、营、都4级。厢辖0军,军辖5营,营辖5都,每都00人,相当于后世解放军的一个连。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都指挥使,厢都副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以上算是高级将领;营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部头(马军称副,兵马使),这些算是中低层将领。营是禁军基本的建制单位,调动、屯戍和作战,常以此计算兵力。比如这次出征庐州的禁军约两万人马,就相当于四十个营。

一般而言,只有高级将领才能有上朝觐见皇帝的资格。而营指挥使史玉琪则是因为在日常训练中表现突出,才作为底层军官中的唯一代表获得此殊荣。

贾似道介绍完毕后,十多位将领一齐跪下,重新大礼参拜道:“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各位爱卿,免礼平身。”

“谢皇上。”

贾似道接着说道:“请陛下训示。”

我知道这是古代礼制的一种,凡有一定规模的军队出征,在出发前都会由皇帝或者统帅训话,这在后世的电视电影上也有展现,但有一点是不符合实际的,那就是训话者不会当着全体将士的面亲自发言,在人数较多时,上台发言就需要大声吼叫,这会让训示者觉得太不体面,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传令官代为吼叫或者靠一级级官员往下传话。

“各位爱卿,你们近日便要开拔庐州前线,朕在此为你们送行。你们都是军人,军人有军人的职责,朕先问问你们,你们为何从军?”

夏贵率先道:“陛下,当年蒙古人侵占了臣之家园,所以臣投入军中。”

史玉琪想了想道:“皇上,臣入军中是为了效仿汉时卫青,霍去病,为皇上开疆辟土。”

韩震也道:“皇上,臣投笔从戎是为了建功立业。臣以为好男儿当驰骋疆场,沙场之间才能尽显男儿风采。”

我点点头笑道:“朕来替你们总结下,因为你们都是我大宋朝的英雄好汉,你们想要建功立业,想要保家卫国,那么每一次战争都是你们证明自己的大好机会。你们当中有上过无数次战场的老将,就像夏贵夏爱卿,王胜王爱卿,也有第一次上前线的,韩震韩爱卿,史玉琪史爱卿,你们二人出列。”

“是。”

“你们二位是第一次上战场吧?”

“回皇上,正是。”

“那朕问你们,怕吗?”

“皇上,臣等不怕。”

“有此勇气,不错,可嘉。在你们麾下出征的将士中,也有不少人是第一次上战场,不管他们嘴里怎么说,心里一定还是害怕的,这没有什么,因为将士们也是人,第一次嘛都会怕的,夏爱卿,你想想你第一次打仗时的情形,是不是心里也觉得有些害怕?”

夏贵微笑道:“陛下,回想起来,当时还真是有点怕,也很紧张。”

“恩,你们要记住,你们怕,你们的对手同样也怕,蒙古铁骑号称战无不胜,但他们也是人,说不定他们心里比你们还要怕,因为他们也不是刀枪不入,他们同样会死。你们都知道蒙古大汗蒙哥吧,还不是被我英勇的将士杀死了吗?所以你们的对手和你们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战争总是要死人的,即便是你们这些将军,也有可能不能全部凯旋。朕知道你们都是英雄,你们的士卒也都是英雄,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就是即使心中胆怯,也照样勇敢作战的将士。有的士卒在战场上只需要片刻功夫,就能克服恐惧,有的则要一个时辰,还有的,或许要几天,这就需要军中老人多带下新人,让新人们早日通过恐惧期。作为真正的英雄,作为我大宋的好儿郎,是不会让对死亡的恐惧战胜你们心中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你们的斗志的。战争是不甘居于人下的英雄们最能表现自己胆量的机会,战争会逼出你们体内的光荣和血性。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朕相信你们是不会让朕失望的。”

我停了停继续道:“我大宋朝历经三百余年,虽然处在风雨之中,却始终能偶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有你们这些真正的英雄存在。不少人都说,我朝军力远不如汉唐之时,朕以前也觉得如此,但朕自从登基以来,仔细研究过我朝及周边历史,发现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各位爱卿,自太祖一条棍棒打下我朝万里江山后,我朝就一直和辽,金,蒙古等国对峙,而汉唐之时的周边尽是未能立国的氏族联合体,两相比较,周围的实力变化何其之大。从宋辽对峙开始,我朝和辽国之间的战争就是互有胜负,在和金国抗衡时,虽然我朝丧失了大量土地,但也有岳飞,韩世忠等将军的北伐,若非那奸相秦桧,或许我朝早已经反败为胜了。再到后来的宋蒙之争,我朝有孟珙元帅,李庭芝,吕文德还有夏爱卿等一大批将士英勇奋战,始终守护着我朝的领土。”

这是我第一次在朝中提及岳飞,我的态度十分明确,北伐中原是我定下的国策,我会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所以我肯定了岳飞的功绩。当然,对于风波亭之冤我不会说是宋高宗之错,只能让那秦桧当替罪羊了。

这话在贾似道听来却不是个味,贾似道也知道,外面有不少传言,将他和秦桧,史弥远等人并列为四大奸相。今皇上公开指责奸相秦桧,不就是在警告自己吗?尽管贾似道表面不露声色,但内心不由得泛起一阵不详。

我越说越激动:“诚然,我朝对于军队的政策确是存在不少失误之处,但朕一定会革除其中的弊端,比如,从现在起,朕会取消随军监军,只会设置作战参谋,而部队的指挥权则由统兵元帅全权负责。今后,朕还会陆续制定一系列的变革政策以让军队专心于军务,不受牵制。朕一下说了这么多,现在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军人的职责。各位爱卿,古人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蒙古人入侵我朝领土,掠我财物,毁我村镇,杀我同胞,你们说,该如何是好?”

夏贵道:“陛下,当血债血赏。”

韩震接着道:“皇上,夏帅说得对,臣等愿意为皇上将蒙古贼子赶出庐州。臣以为,军人的首要职责便是要保证国土之完整,其次是保证国内的安定,第三是开疆拓土。”

“恩,说得不错,韩爱卿不愧是文武双全。保证国土之完整是军人的首要职责,寸土必争,那是必须做到的。汉朝时期有一句名言,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说得好啊。当然,这句话一定要以自己的实力作为依托,否则就是空谈,而实力的体现就要各位爱卿的了。今天,朕就将此言作为你们出征的赠言,朕会让全天下人都知道,犯我大宋者,不管是侵犯领土还是欺凌我宋人,再远朕也会诛之。”

“犯我大宋者,虽远必诛。”

在夏贵的带领下,众位将领齐声呼道。

“好!你们有信心做到吗?”我大声道。

“有!”众将异口同声道。

“恩,很好。夏贵夏爱卿听封。”

“臣在。”

“朕封你暂代殿前都指挥使,兼任淮南西路兵马制置使,统辖境内所有镇边军,未改制完的厢军及随行之禁军,务必肃清庐州一带的入侵者。”

“是,陛下,臣领旨。”

殿前都指挥使虽然是虚名,相当于禁军大统制,却是正二品官衔,这也是武将中级别很高的军衔了。

“王胜王爱卿听封。”

“臣王胜在。”

“王爱卿,朕封你为淮南西路步军统制,率领一万八千名步军明后两日分两批出发,随夏爱卿帐前听令。”

“谢皇上,臣领旨。”

“夏青夏爱卿听封。”

“臣夏青在。”

“夏爱卿,朕封你为淮南西路马军统制,率领两千马军于今日出发,随夏老爱卿帐前听令。”

“是,臣遵旨。”

我将殿上出征的将领们一一分封完毕,最后道:“小七,上壮行酒。”

“是,陛下。”

不一会,值日太监拿来了宫中御酒。

我也端起一碗,起身道:“各位爱卿,干了此杯,朕祝你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谢陛下,臣等一定不负皇上之托。”

“好。”我一饮而尽后道:“夏爱卿,为我大宋之荣,出发。”

第210章安南使节

第210章安南使节

第20章安南使节

我不喜欢战争,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因为战争总会给百姓造成致命的伤害。正如数十年后元朝文人张养浩在其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到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虽然张养浩此时还没有出生,更或因为我的到来使得张养浩能否还会写出这首曲也成了未知数,但不可否认,这两句小曲以深远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了一条恒古不破的真理,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我是皇帝赵禥,但我同时也是平民百姓呼延东海,而且我来自八百年后,所以自然更能理解百姓之苦。

勇武善战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打下江山后,面对周边强敌,通常采取了忍让的态度,只要能以岁贡换取和平,就不轻易开战。在后世的史学家中,有不少人认为是宋人贪生怕死造成的,但这其实是最不怕死的太祖赵匡胤所定下的国策之一,赵匡胤登基后,并没有下定决心和契丹一决雌雄,而是尽可能采取和平的方式,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后来宋王朝的历代皇帝,能以钱财解决的就无需发动战争。当然,也不能简单地将这种思想归结为懦弱。宋朝一位皇帝说过,“以天下赤子为念。”这就代表了皇帝的思想就是少打仗,少杀人。

历史很难以对与错来诠释,虽然宋朝一直处于防御状态,却能长达三百年之久,而且其经济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如果不是遇到历史上最为强大的蒙古铁骑,其发展还是难以预料的。

到了南宋末年,随着蒙古的崛起,战争已经无法避免。

蒙古可不像金国,愿意划江而治,蒙古想灭我,自然会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当然,我是不会束手就擒的。而我同样也要光复中原,蒙古人也不会乖乖地撤回到其发源地,这就只能靠战争来解决了。

这是一种鱼死破之势态,结局只能一个笑一个哭。对于这场战争,我必须取得胜利,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我大汉一族的延续,才能继续保持我大中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夏贵离开后不到半个时辰,我接连收到了来自庐州的第三份战报和一份来自安庆的急报。庐州战报上报到,阿术在占领安化,安肥两镇后,向庐州城发起了一次试探性的攻击,被我守军迅速击退,双方伤亡都很小。而安庆府的急报上报告了在安庆北面一百五十里处发现了少数蒙古骑军。

按照八百里急报的速度算,我收到的战报上的内容大致是在一两天前发生的事情。从前几日枢密院及兵部的分析来,阿术的意图大致是掠夺骚扰,这两份急报似乎正好印证这种猜测。

贾似道见我完后道:“陛下,如今在庐州与安庆之间发现了蒙古骑军,那夏贵将军的行军路线要做更改吗?”

按照计划,夏贵率领的禁军从临安出发后便会直扑庐州,贾似道之意是说是否需要稍微改变一下线路,先去安庆,再直接北上庐州。

“师臣,那依你之见呢?”

“陛下,臣以为各有利弊,请陛下裁决。”

我突然觉得这贾似道似乎是在考我,这样可以,那样也可行,就像是否出兵庐州之事,贾似道的答案也是在两可之间。这两道选择题的两种选择都有道理,贾似道像老师似地,讲了一遍题意,却由我来做出选择。

自临安到庐州有两条路线,近的一条是从当涂渡江,再向西北,另外一条是从安庆渡江,然后一路北上。

我想了想道:“师臣,传令安庆府,继续监视,以稳守城池和救助周边百姓为首要之责。另外,将淮南西路的两份最新战报抄送给夏贵夏爱卿,令其自行判断行军路线。”

贾似道考我,我也借机考考夏贵,这个问题无论怎么选择都不能算错,所造成的影响也不会大,当然,这是在基于蒙古人不会全力攻打庐州的前提下。

贾似道有些意外的了我一眼道:“是,陛下,臣立即着枢密院传陛下指令。”

“恩,各位爱卿,军情暂且议论到此,下面继续朝会。师臣,前几日你提议扩充政务院以保证行省制的顺利实施,朕觉得可行也很有必要。师臣所推荐的两名人选留梦炎,陈宜中两位爱卿朕都认可,但是仅仅多了这两人,朕以为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朕还会增加三位,王爚,吴坚,章鉴三位爱卿。”

“臣在。”三人出班应道。

“留梦炎,陈宜中两位爱卿。”

“臣在。”留,陈二人也出列道。

“五位爱卿,朕封你们为政务院院士,同原有院士文天祥,陆秀夫,赵顺孙三位爱卿一起组成政务院之基本班底。政务院目前只有一项任务,那就是行省制的实施,这会是近几年来我朝的重点事务,该项事务由文天祥文爱卿为首,其余七人爱卿为辅,希望各位尽心尽力,早日将此变革方案实施完毕。”

“是,陛下,臣等遵旨。”

或许贾似道没有想到一下增加了五人,但自己推荐的两人位列其上,也算是小有收获。

这八位大臣在历史上都担任过南宋末年不同时期的宰相,我这政务院都成了宰相院了。至于八人是否有真材实料,我正好借此机会好生考察一番。

“廖莹中,廖爱卿。”

“臣在。”

“福建路的经界丈量进展如何?”

“回陛下,这一次福建路官员十分配合,臣预计本月底前便可以完成。”

“好。朕打算重新启动我朝土地制度变革的计划,这件事因经界丈量不准而推迟了一段时间,这次福建路的土地丈量完成后,便从福建路开始吧。各位爱卿,从古至今,土地制度一直都是一个朝代的根本,这件事也是一项不亚于行省制变革的大事,朕将此事交给商业部,农业部共同完成。”

“是,陛下。”江万里和赵葵出列道。

“两位老爱卿,此事就先让你们部属去做吧。廖爱卿,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事宜由你来牵头,农业部则由侍郎杨栋负责。”

“是,臣等遵旨。”

“廖爱卿,杨爱卿,针对土地改革,你们首先起草一份草案,内容可以粗略,只要是针对土地的就行。朕以前就土地制度的变革发表过指示,你们可以参考,同时,你们要广泛听取土地拥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意见,还有就是可以借鉴以往的土地变革措施,比如本朝实行过的方田均税法,官田法等。”

“是,陛下。”

“此草案本月底前完成,有无问题?”

廖莹中了贾似道,又和杨栋对望一眼道:“陛下,没问题。”

“那好,等你们的草案出来了,朕再审议。”

廖莹中想起贾似道前些日子曾说过,皇上要让自己担任商业部尚书,莫非真有此事?要知道土地改革的执行者在本朝都是由宰相级别的大臣来担当的,皇上提及的方田均税法是由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来监督实施的,公田法则是由贾似道贾相爷执行的,这两位都是大权在握的首相啊。廖莹中才高八斗,对于朝事十分自信,皇上要提拔,当然是好事,只是当日太师的语气有些怪异,似乎生怕自己投向皇帝一边。自己虽说属于太师一系,但却和太师一样,都在这大宋朝为官,都是皇上之臣,无论自己怎么做,都很容易得罪一边,但哪边都是自己得罪不起的啊。

“哎!”廖莹中暗自叹气道,自己当初何必要入朝为官呢?

“各位爱卿,有本上奏,无事退朝。”

朝会散后,马廷鸾悄悄来到我面前,小声奏道,“陛下,南部安南国大王陈晃派遣使节觐见陛下,正在宫外等候。”

我愣道:“使节?”

这是我登基以来第一次遇到藩属国的使节来访。

“马爱卿,你给朕讲讲这安南国的情况。”

“是,陛下。据史书记载,安南国最早源自南越国,由秦朝著名将领赵佗所建,为当时岭南地区郡县制国家。后为汉武帝所灭,并纳入了大汉版图。在随后的近千年里,安南国时而成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时而又直接归王朝管辖。到了我朝太祖时期,安南国王被太祖帝册封为交趾郡王,成为了自治的藩属国。在孝宗淳熙元年(74年),孝宗以交趾进贡礼意可嘉,特下诏赐安南国名,交趾统治者为国王立国号自此始。次年,安南国王请赐国印,孝宗帝以安南国王之印六字为文赐之。”

对于安南国,我只有大致的印象,简单而言就是后世的越南,至于其具体的历史我就记不得了。

“马爱卿,那现在的安南国又是什么状况?”

“陛下,自宋蒙交战以来,安南国除了正常的上贡以外,双方的联系渐渐减少,大约七年前,安南国由陈晃继位,其采取了两边不得罪的策略,一方面继续表示尊我朝为上,保持着良好的宗藩关系,但同时又接受了蒙古人的册封,并遣使入贡蒙古。景定二年,蒙古忽必烈册封陈晃的父亲,也就是安南国的太上王为安南国王,陈晃为王世子。景定三年,先帝理宗再次册封陈晃为安南国王。先帝过世时,那安南也派其在临安的使节前来吊念,并说其国王会于咸淳二年也就是明年派出正式使节来临安恭贺陛下即位。”

“明年?那今日其来何事?”

“陛下,安南使节陈元只说奉安南国王之名前来觐见陛下,而且这次是秘密到访。”

“如此神秘?好吧,朕就见见此人。马爱卿,就在偏殿接见安南使节。”

“是,陛下。”

我坐下不久,马廷鸾便带着安南使节来到了偏殿。

小七在门口道:“马大人和安南使节到。”

“宣。”

马廷鸾和安南使节陈元及其两名随从进入后殿,三人一入内便立即跪下磕头道:“安南使节陈元,副使节陈心,阮红拜见大宋天朝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

“谢大宋皇帝陛下。”

陈元起身后又恭敬言道:“天朝皇帝陛下,陈元受我安南国国王所托,一来恭贺陛下登基之喜,这是我国国王所上礼品之名录,请陛下笑纳。”

“安南国王有心了,陈元使节你也有心了。小七,接下。”

陈元从怀里取出两封信函,其中一封交给小七,手里拿着另外一封道:“皇帝陛下,二来陈元替我国国君转交给陛下一封我国君之亲笔书信,请陛下过目。”

“是何书信?先生,接下。”

袁棘上前将信函接过,用手掂量下,转交于我。

我打开书信,了起来。

第211章安抚为上?

第211章安抚为上?

第2章安抚为上?

这封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