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哈哈。”我笑笑,“我所指的海外市场不仅仅是这些地方,海外大着呢。我很看好这片市场,所以想和你们合作,共同来开发海外市场。”

林志雄心里暗喜,只是表面不露声色:“呼延公子,恕我直言,要建立一只船队虽然不太容易,但也并非不可能,以你狮峰商行的能力,我相信是能够做到的,为何贵行还要和我们合作呢?你们完全可以自己来做,使利润最大化。”

“呵呵,林老板,天下的生意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做完的,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有我们的长处,你们有你们的优势,何不将各自的优势集中在一起呢?我们有独一无二的产品,你们有现成的船队和精通航海的水手,这样不是能发挥更大的效果吗?而我们也可以用打造船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发出更多的产品,各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再有形的组合于一起,我觉得这才是未来的生意之道。”

我说完后,静静地看着思索中的林志雄。

郑虎臣也和林志雄一样,脑海中飞速地回味着我的这番言语。

良久,林志雄端起酒杯,道:“呼延公子,在下敬公子一杯,这合作一事全按公子之意,我自是应允。只是不知道呼延公子所说的海外市场指的哪里?”

“从吕宋岛继续向外航行。”

林志雄惊讶道:“再往外,可没人走过啊,那些地方还有人烟吗?”

“当然有,而且远比什么吕宋,琉球富裕。”

萧天见林志雄心里没底,随口道:“味精,以前也没有过啊。”

任何事情总有第一次,而第一次才能有最大的利润。林志雄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只是随着生意的变大,思维却逐步趋于保守。这也是不少成功人士的通病,因为曾经我这么做过,获得了成功,所以以后我还会这么做,这就是典型的经验主义。

到了后世,不少成功人士愿意花大价钱和巴菲特等巨富共进餐食,倒不是纯粹为了附庸名流,更多的是为开阔自己的思路,希望在闲谈中能够打破自身的瓶颈。

林志雄看了看萧天,叹了口气道:“萧公子,老夫妄自比你们多活了二十年,见识却不如你们年轻人,惭愧。”

我笑道:“林老板,谦虚了,来,郑老板,一起喝酒。”

郑虎臣一杯酒下肚,说道:“听公子一言,胜读十年书啊,不知在下是否有机会和公子合作?”

“郑老板,当然有机会。”

第125章平衡之道

第125章平衡之道

第125章平衡之道

郑虎臣喜道:“那就多谢呼延公子了。”

“只是这两浙路味精的代理权已经签约他人,郑老板可与萧天谈谈我商行其它物品。”

“呼延公子,关于物件代理一事我自会和萧天公子商议,另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郑老板,有事但讲无妨。”

“呼延公子,我刚刚听闻公子之言,心中颇有感触,每个商行都有其长处,我苏州郑氏商行作坊甚多,工匠经验丰富,且工具先进,可以说是两浙路最大的民间作坊。我冒昧地问一句,公子是否想过将制造部分分解与其它作坊加工制造?”

“代工?”我脱口而出。

“哥,这又是什么新词?”方灵笑道。

萧天对于我的生意之道最为了解,虽然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但却相对林志雄,郑虎臣的反应快了许多:“公子,代工是不是将我商行的味精交由其它作坊生产?”

“是,代工就是代为生产。”

萧天当即反对道:“公子,这个不行吧,倘若这样,那我们的产品不是会被别人模仿了吗?”

郑虎臣忙道:“萧公子,我,我不是这个意思。”

“各位,请。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大家一边喝酒吃菜,一边听我慢慢给你们道来。”我端起酒杯笑道,“这代工嘛,也会是未来商业的细分之路,比如我们的硬笔,笔杆交给你们郑氏商行代工,而核心部分的笔芯则由我们自己生产,这样就不至于被人仿冒了,再者,就是品牌的概念,就像同乐楼,其它酒楼也有同样的菜系,为什么在同乐楼就会贵上三分,而且客人还愿意来吃呢,这就是品牌的价值。简单而言,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品牌,核心竞争力?”

“恩,郑老板,我会派人前往苏州,先看看你的作坊,能否达到我们的要求,如果没问题,那我们再来谈合作之事。”

“呼延公子,理应如此。”

“郑老板,你们作坊最擅长打造什么类型的物件?”

“不瞒公子,我们最擅长的就是打造大型农具。”

“大型农具,那你们的锻造技术如何?”

郑虎臣自豪道:“公子,如果用公子刚刚说过的话来形容,我商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锻造技术了。”

我若有所思道:“很好。关于合作的具体事宜二位老板可以先和萧天商议。”

林志雄,郑虎臣对视一眼,一同举起酒杯道:“公子,今听之言,受益匪浅,我等再敬呼延公子一杯。”

临安北部,演福寺的密室内。

“大人,属下根据南风的情报,和允泽商议后,略施手段,便在赌桌上赢了贾府官家贾宣之子贾芸,从贾芸那里得来的消息看,郝经大人尚在人间,而且就在真州(今江苏仪征)的忠勇营内。此事当今南朝皇帝并不知晓,当日所发生的事情只有贾似道和李庭芝等少数人知道,后来贾似道将郝经大人羁押在真州,至于是何原因贾似道要扣留郝经大人就不得而知了。贾似道将忠勇营全体迁入真州,并下令该营归属禁军,只接受枢密院军令,余人不可调动,这个羁押地点也只有贾似道知道,而当日经办此事的正是贾府官家贾宣,连李庭芝也不知道郝经的去向。”

事实上,郝经之所以被阻于真州,淹留不进,除山东军阀李璮挑起事端引起的误解外,更重要的是南宋当朝丞相贾似道为对上隐瞒上年他在鄂州向蒙古乞和,私订城下之盟,却伪报大捷的事实,才有意将北方来使扣押在中途,不令进退。

“乌力罕,这事做得漂亮,大功告成时本座自会记你头功。”杨琏真迦心情愉快道。

“属下谢谢祭司大人。”乌力罕恭敬言道,“大人,大汗和神尊大人都十分看重郝经大人,此事我等还需好生筹谋,务必将人救出。”

“恩,允泽,那忠勇营是何情况?”

“大人,忠勇营驻扎在真州东郊,按理忠勇营应该是隶属于扬州制置使李庭芝治下,但在几年前,忠勇营却直接划入了禁军编制,人数虽然只有两百人左右,却是禁军中的精锐,听说只有贾似道才能调动,不过,几年下来,大家都渐渐淡忘了此事,防守并不森严。”

杨琏真迦点点头道:“允泽,乌力罕,你二人即日前去真州,将忠勇营及周边情况调查清楚,然后本座再制定详细营救计划。”

“是,大人。”

“记住,谨慎调查,不准动手。”

咸淳元年闰五月初一。

大雨整整下了一个晚上,到早朝时才变成了绵绵细雨,只是依旧没有停止的迹象。

户部尚书马光祖出班奏道:“陛下,自三月末以来,雨水不断,农作物收成剧减,京城减直粜米近三万石,两浙路,福建路,两广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各地大米市价飞涨,已波及到京城,民有怨言,臣请奏陛下,是否开国库粮仓,以平息米价上涨。”

宋朝时期的水稻作物已经能够做到一年两季,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但遇到连续两个多月的雨季,大多数地区收成锐减,甚至有些地区颗粒无收,产量的减少自然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两浙路乃是产量基地,受此影响,京城一带米价快速上涨。

“马爱卿,此事准奏。”我想了想道,“发钱二十万赡在京小民,钱二十万赐殿、步、马司军人,钱二万三千赐宿卫,另以钱三十万命临安府潜说友通变平物价,同时令各州府开贮备粮仓,平息各地物价上涨。”

“臣遵旨。”

“中书省,刑部,吏部,商业部,你们联合发文,严令各地官府打击哄抬物价者,非常时期,一经发现,立即依法严打,务必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并将此事列入今年官吏之考核内容中。”

“臣等领旨。”

“礼部尚书马廷鸾。”

“臣在。”

我看着马廷鸾,笑道:“马爱卿,自朕登基以来,爱卿一心为朝,先帝国丧,文武科举,新部门筹建等事项皆甚合朕意,为表彰爱卿之功绩,朕加封你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臣马廷鸾谢陛下厚爱。”

“商业部尚书江万里。”

“臣在。”

“江爱卿,商业部初始有功,朕加封你兼任参知政事。”

“谢陛下。”

奖赏马廷鸾也是对太后一党的回报,既然贾似道加封为太师,那对于后权一派也需要多少给些甜头,当然,对于中立一派,同样需要奖励,毕竟这一派是最靠近我的。

平衡,帝王之道也。

不过,并非是皇权,后权,相权的三权平衡,而是在皇权统治下的其它派别的平衡。

马廷鸾,江万里兴奋地谢恩退下后,我看着贾似道:“师臣,襄樊吕文德那里情形如何?”

第126章激情演讲

第126章激情演讲

第126章激情演讲

“陛下,吕文德那里还没有确切消息,蒙古军队集结后也没有进一步的动向,夏建刚的禁军还有两日就能到达目的。”

我微微皱起眉头道:“师臣,这禁军的速度也太慢了吧,俗话说救兵如救火,倘若蒙古人真的发动战争,岂非贻误战机,况且夏建刚所率的全是号称我朝精锐的骑兵。”

贾似道心中暗自骂道,夏建刚这个笨蛋,平时自吹多么厉害,关键时候总是掉链子。

“回陛下,近日雨水不断,导致行军速度慢了许多,老臣已经急报传信,令其务必在两日内赶到。”

“是吗?”我盯着贾似道,突然笑笑,“师臣所言也不无道理,连日大雨,这属于天灾,非人力所能抗拒。只是,我朝的禁军也该敲打敲打了。”

“敲打敲打?什么意思?”我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贾似道略微感到惊讶,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自打我上次视察水师后,贾似道便嗅出一丝端倪,难道这次要来真的了吗?

在皇权相权之争中,随着我的强势崛起,贾似道也觉得自己对于朝中的掌控力变得越来越弱,虽然还不至于到无能为力的地步,但已经不像理宗后期时代一般得心应手了。这正如两位武林高手之间的对决,在气势上我已隐隐约约占据了上风。

而历史上的贾似道和我的策略一样,也是一步一步地试探宋度宗的底线,并且不断跨越,导致宋度宗一味退让,信心崩溃,干脆交出朝政。这虽然和宋度宗先天不足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意志力的薄弱。随着宋度宗的弱势,后权和中立派也就不再看好皇权,要吗迎合相权,要吗漠不关心,甚至颓废退隐,最终逼得宋度宗整日享乐,三十多岁便一命呜呼。

“陛下,臣陆秀夫有本启奏。”

就在贾似道有些不知所以之时,陆秀夫适时出班上奏,打断了场面的尴尬。

贾似道无奈中忙道:“是,陛下,老臣会遵循陛下旨意敲打敲打禁军。”

“恩,陆爱卿,何事?”

“陛下,近日大雨导致粮食急剧减产,而陛下动用我朝储备平息米价,又恰逢蒙古军队集结,倘若爆发战争,就会使朝中军备粮草不足,为避免这种情况,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臣提议缩减厢军编制。”

“缩减厢军?”我表面上还是故作惊讶道。

“正是,陛下,当今我朝厢军数目庞大,各地厢军之和已超过禁军,然大多是老弱病残,而且吃空饷者极多,厢军原有的防御和镇兵作用大都由镇边军承担,加上训练不得其法,只能当做役兵使用。”

中国历代的军事制度中,宋代的军队体制可谓是最为复杂多变的,其主要分类有“正兵”和“民兵”两种,名称上也分有禁兵、厢兵、乡兵、蕃兵、弓手等。宋朝采用的是募兵制,先入厢军,经过训练后再补充到禁军中。厢军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内镇压(地方巡检和治安)和对外防御;二是屯戍,三是为禁军提供兵源。在北宋时期,厢军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到了南宋后期,随着朝廷的腐朽,厢军渐渐沦落为役兵,类似今天的工程兵,但工程兵的数量竟然超过了作战部队,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了。

“爱卿有何详细方案?”

陆秀夫道:“陛下,臣以为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首先要重新核定人数,坚决杜绝空饷行为,其次要裁撤老弱病残,第三可以抽调部分厢军充入地方府衙,维护当地治安,余者经过考核,留在厢军,担当役兵或辅助兵;第二步再全面取消厢军编制,合格者编入禁军或镇边军,不合格者清退。”

“陆爱卿,详细方案上折于朕,朕自会好生考量。”

“陛下,此事不妥吧。”马廷鸾出班奏道,“这一来厢军建制乃太祖钦定,二来万一地方发生暴乱,何以应对?”

“马爱卿,朕问你,为什么会发生暴乱?”

“这个嘛,是因为有些不怀好意的刁民带头闹事。”

“是,的确有些刁民闹事,这些刁民人数极少,只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会跟随呢?”

马廷鸾想了想道:“其因有二,一是那些刁民极具煽动性,二是跟随之人吃不饱饭。”

“恩,马爱卿之言有理。纵观历史,我朝的暴乱算是最少的,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暴乱出现,就是因为我朝的经济相对发达,我皇室先祖以民为本,百姓大都可以安居乐业,自然就会使跟随之人远较前朝为少,这也就是古人所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师臣,你说是吗?”

“啊?是,陛下圣明。”贾似道似乎还没缓过神来。

“远古圣人曾道,君轻民重,这是什么含义?朕以为这就是在告诉大家,任何朝代都像一座宝塔,塔基就是天下百姓,而朕就是塔尖,你们呢,你们都是塔基和塔尖的连接点,只要民为重,塔基坚固,连接处不断,这座塔就能屹立不倒。我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哪一朝的亡国之君不是自乱基石呢?从遥远的夏商周到曾经辉煌过的汉唐盛世,都是如此。”说到这里,我提高声音继续道,“各位爱卿,你们务必记住这点,为官者当胸怀百姓,才能使我朝长盛不衰。我们不能只去嘲笑历史,更重要的是不能重蹈覆辙,历史告诉未来,只有从中吸取教训之人,才能笑到最后。”

我越说越激动:“自朕登基以来,已历半年,朕将先帝所留藏书全部通读,从中明白不少治国之道。朕不瞒各位爱卿,起初之时,朕觉得信心严重不足,我朝外有蒙古强敌,内有不和之音,实在难以为继,然,到了今日,朕却是充满信心。原因有三,这第一嘛,就是来自先帝之梦,先帝在梦中告诉朕,如果我朝能够中兴,当日便会有日有食之现象。第二,在读完这些书籍后,朕明白了为君之道,结合现状朕也弄清了我大宋的优劣势,各位爱卿,想必你们都认为我朝不如汉唐盛世吧,汉唐的确昌盛,但是汉唐的外患都是些氏族联合体,还不能称之为国,而我朝历经辽,金,蒙三大实实在在的国家政体,至今仍然不倒,就足以证明我朝的优势,只要我们能够扬长避短,中兴我朝指日可待。第三,便是在朝以及在野的各位忠贞之士,比如先帝旧臣贾爱卿,何基何爱卿等,中坚如各部尚书大人,新人如文天祥,陆秀夫等都是不世之才。朕十分欣慰有各位之助,你我君臣同心,何愁大事不成?”

第127章试枪

第127章试枪

第127章试枪

“臣等愿追随陛下中兴我朝。”

绝大部分朝中大臣在听完我激情洋溢的演讲后,内心也是异常激动。能够作为一名中兴之臣,自然会流芳百世,这对于他们而言,不就是一生的理想,一生的追求吗?就连廖莹中也觉心潮澎湃,感叹不已。

我见气氛膨胀,从龙椅上突然站起,一撇衣角,大声道:“为我大宋之崛起,哪怕前面是万丈深渊,哪怕是荆棘密布,朕也会毫不犹豫地向前迈进。”

这几句话就像是我的登基宣言,尽管晚了半年之久。

一时之间,我仿佛觉得自己的天子之剑已经在手,一种无敌的气势自然散出,瞬间便笼罩了整个大殿。我不再言语,就这般静静地看着众人。

短暂的沉寂后,大殿里爆发出一阵响声。

“为大宋之崛起。”

大臣们再次齐声应和道。

贾似道虽然面无表情,但也感觉到我这种帝王的气势,嘴里嘀嘀咕咕,也不知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古人无论忠奸,毕竟少了千年的见识,而且受时代的局限,相对于现代人来讲,还是淳朴很多,在我慷慨激昂的言词中形成共鸣,不管真假,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特别是对于有些年龄的老臣来讲,终于看到了一个睥睨天下的明君出世。

宋朝的皇帝,特别是到了临安南宋时期的帝王,大都不够强势,虽然国家的富裕程度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但在很多人眼里,赵氏皇族在很多方面都显得碌碌无为。自从公元960年太祖帝一条棍棒打下万里江山,近三百年来屡受辽金蒙等外族的入侵,使得疆土不断沦丧,最终只能偏安一方。无论在朝还是在野的有识之士,都是万分痛心,岳飞的《满江红》可谓对此最好的呼声,何时才能还我山河,才会有朝天阙的捷报传来告慰陆翁(陆游)。

咸淳元年闰五月的初一,很多大臣看到了希望。

“退朝。”小七的声音今天似乎也是十分响亮。

在前往火药司的路上,我让沈墨去青年卫叫上文璋。

云伯飞虽然还是一脸疲倦,但却是眉开眼笑:“皇上,看看这支火枪。”

我拿起火枪,首先掂了掂分量,大约有十公斤,口径约为25…30毫米,全长1。5米,在枪托的外侧开了一个凹槽,槽内装一根蛇形杆,杆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构成扳机,可以旋转,并有一个夹子夹住用化学液体浸泡过的能缓慢燃烧的火绳。枪管后端装有一个火药盘,同第一批的一百支火枪相比,还改进了枪托并加装了护木以及在枪管的前端增加了瞄准器。

云伯飞接过火枪介绍道:“皇上,这个点火装置是臣参照了皇上赐予臣的图纸,加以修改后研制出来的。在发射时,扣动扳机,机头下压,燃着的火绳便会进入火药盘点燃火药,然后将弹丸射出。此枪的有效射程可达八十米,最远距离可达两百米外,在有效射程内,可以射穿目前我朝所有的铠甲。”

“发射速度如何?”

“一个字(五分钟)内可以发射五到十次。”

这种枪可以称得上是半机械式点火装置的火枪了,虽然还远不如燧发枪,但也是可以适用于战争的火绳枪了,其先进的半机械式点火装置至少领先了欧洲两百年的时间。

“沈先生,你也看看。”

沈逸秋从云伯飞手中接过火枪,看了看赞道:“已经超过属下的想象了。只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枪管的坚固度是否能够保证?”

“是啊,能保证吗?”我也关心这个问题,万一枪管炸膛,后果便会不可想象。

云伯飞点点头,对我道:“关于这枪管一事属下已有解决办法。”

“伯飞,说给大家听听。”

“皇上,要打造内壁光滑平直且不会爆膛的枪管,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精铁的品质,一是钻铳工艺。这精铁嘛,微臣从皇上的物术简要中已经弄明,需要减少生铁中的含碳量,也就是皇上所说的钢,在和兵器监以及工部的不少匠师谈论后,臣已找到了冶炼钢的方法,而钻铳技术,得自沈先生和全老弟的帮助,臣也已经制造出简单的铳床。如此一来,枪管的制造就基本没有问题了。”

“恩,很好,走,去试枪。”我压抑住兴奋道。

“皇上,让臣来试枪如何?”文璋高兴道。

我看着云伯飞:“云爱卿,可以吗?”

“当然可以,文璋将军,我来教你。”

大掌事陈东平带着我们来到火药司靠近落石山的一处空白场地。

云伯飞左边挂着一个装引药用的梯形铁边小壶,右边斜着装弹丸的皮盒,里面有个白色小瓶,是装发射药用的,每瓶装一发的药量,这样可以避免士兵在战场上因紧张,而装多或装少发射药。

“首先将引药倒入引药锅,并合上引药锅盖。”云伯飞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道,“然后拧开装发射药的小瓶,将发射药从枪口倒入,再将弹丸枪口装入,随后从枪管下抽出通条,捣实弹丸和发射药,点燃火绳,把火绳固定在火绳夹上,一眼闭,一目睁,做瞄准状,对准目标,扣动扳机。”

为了使大家看清过程,云伯飞的动作极其很慢,说得也很详细。

“复杂,真的是复杂。”我暗自想到。

文璋在云伯飞的指导下,完成了发射准备,言道:“臣文璋准备就绪,请皇上下令。”

“好,文璋,预备,放。”

随着我一声令下,文璋扣动扳机,只听见“嘭”的一声,八十米外披着铠甲的靶子上冒出一阵烟雾,眼力极佳的袁棘,文璋等人已经看出在铠甲的左下端露出一个洞口。

“打中了。”文璋高声喊道。

我可不像文璋这般兴奋,而是对着袁棘道:“先生,如果在近距离,你能躲开吗?”

袁棘想了想道:“三五米之外,臣能躲开,七八米之外,蓝羽能躲开。”

“呵呵,这年头像你们这般身手的可不多啊。”

“陛下,只是这火枪的准备时间太长了,似乎。。。。。。”

“先生,火绳枪主要是运用在战场,如果是武林人士的较量,那还是用处不大的。不过,以后会有更加先进的枪械出来,那就很难说了。”

“是,陛下。”

我知道像袁棘这样的武林高人对火枪自是不屑一顾,当下也不去说破,对文璋道:“文璋,倘若几百支火枪同时发射,会是什么效果?”

“臣,臣可不敢想象那种场面。”

袁棘这时也想道,面对一名枪手好躲,如果几十支火枪同时开火,自己是否还能全身而退?

“哈哈。”我笑道,“假设一百名蒙古骑兵向你冲来,你一声令下,开火,这些敌人也得倒下不少吧。”

“是啊,不过,这火枪准备时间太长,当第二次第三次射击时,敌人可能就会冲到眼前了。”

“恩,这是火绳枪的一大弊端,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降低这个弊病带来的风险,一是采取三段式射击方式,二是各兵种的相互配合。当然,这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射击过程即复杂又缓慢的问题。”

文璋好奇地问道:“皇上,恕臣无知,什么是三段式射击,兵种又需怎样配置?”

第128章云氏火枪

第128章云氏火枪

第128章云氏火枪

据传说,三段式射击是明朝开国将军沐英发明的。当时的远程武器比如弓箭,火器等都需要填充时间,为了解决这个时间差的问题,沐英将军经过反复实践,发明出来这种射击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效果。

我解释道:“我们可以将火枪手排成九排,每三排为一组,其中每一组的第一排跪着,第二排半站立,第三排直立,同时发射,第一组射击完毕后退到后面装弹,第二组上前变为了第一组,继续射击,如此循环,就基本上保证了不间断的射击,这种方式就叫做三段式射击。虽然有了这些补救方法,但还是避免不了敌人,特别是对方的骑兵冲到火枪手面前的情况发生,这时火枪手将无法抵挡,所以火枪手必须和使用冷兵器的士兵混合编成营。”

文璋想了想道:“臣明白了,这种方法的确有效,当剩余的敌人冲到近前时,再改由其他兵种出战迎敌。”

“恩,没错。我们来试想下,在百米开外有一千名蒙古骑兵冲来,文璋你这里也是千名士卒,假如每排有五十名火枪手,一组就是一百五十名,当敌人冲到眼前时,估计每一组只能发射一到两次,按一次计,就是四百五十发,如果能造成对方一半的伤亡,那么敌人就会有七百多人冲到近前,而我们只有五百多名其他兵种的士卒,势必会陷入劣势;按两次来计,就是九百发,同样给敌人造成一半的伤亡,那就会有五百名敌军冲到眼前,这就和我方士卒相当。如果每排是一百名或者两百名火枪手呢?又会出现不同的状况。”

文璋皱起眉头道:“皇上,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火枪要发射两次似乎太难了,况且即便能发射两次,在同样的人数下,我方的短兵相接战斗力还是不如对方。”

“文璋,决定战争的关键因素还是人。火枪运用于实战,是未来的方向,这点你无需置疑,其中的战略战术却是需要仔细研究,在一个字(五分钟)内发射十次是最基本的,必须做到,你好好想想,想好了再上折于朕,不要拘于常规思维,比如,是否可以中途设置障碍,以延缓对方骑兵的速度,又比如,火枪手的比列以多少为合适等等。”说到这里,我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道,“文璋,我朝军队依托城池,还能和蒙古相持,在野战中却远非其敌,但是,朕不愿意看到,你带出来的军队同样也是如此,野战不堪。蒙古兵是人,你的兵同样是人,为什么就会输呢?”

文璋心里一凛,跪下道:“皇上,放心,臣的队伍一定会达到皇上的要求。”

“恩,文璋,朕再教你一条战争语录,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这句战争名言出自后世的一位伟人,是这位伟人战略战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可不是我杜撰出来的。对于我出人意料的观点,文璋早已见怪不怪,只是在心中默默地重复着这两句话。

回到云伯飞的屋里,我思索了一会道:“宋瑞,伯飞,先打造一千支这种火枪。”

文天祥问道:“陛下,需要火药司多少时间完成?”

“三个月能行吗?”

“三个月?”文天祥道,“那还得增添设备,增加匠师。”

“恩,宋瑞,你安排就是了,总之,伯飞这里需要什么,朕全部应允。”

“是,陛下。”

“沈先生,大学的实验室开始建了吗?”我问沈逸秋。

“回皇上,已经开始了。”

“好,实验室首要项目便是需要帮助云伯飞解决问题,全觉这几日就该到了,让他先负责实验室,朕希望能够将临安大学实验室建成天下最负盛名的实验室,费用方面让何基尽管申请。另外,沈先生,你回去后和何基商议下,在大学门前建一座招贤楼,凡是有一技之长者,无论功名出身,只要朕审定后,都可担任大学教授,或入朝为官,或自行研究。如果不愿意者,也可同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沈逸秋恭谨答道:“谨遵皇上旨意。”

“宋瑞,东平,伯飞,你们三人在三天内将火枪最终定型,然后开始批量生产。哦,对了,朕刚想起一件事,在火枪前端能否配上一把刺刀?伯飞看过朕的图纸,还有印象吗?”

“回皇上,臣还记得,这个并非难事。”

“那就好,伯飞,投掷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