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廖莹中笑道:“大人,莫急。属下知道大人不会卖国求荣的,属下的意思是好好利用这个窥视我朝的虎狼,给皇上施加压力,让皇上认为大宋朝乃至皇上都离不开大人。”

“哦?莹中想到什么好主意了?”

“大人,您试想下,如果此时蒙古军队南下,皇上还有精力变革内政吗?”

贾似道眼睛一亮随即又暗淡下来:“如此这般,赵禥应该没有精力顾及内政,只是蒙古忽必烈刚刚平定内乱,耗费巨大,哪有能耐南下作战?”

“大人,吕文德在襄樊经营数年,这边关急报他还是会写的吧?”

吕文德能够成为在京湖地区重要的军事集团十几年不倒,原因有二,一是吕文德和蒙古交战数十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对敌经验,也培养了一批实力不弱的家族武装,二是吕文德上献媚于贾似道,下打击异己,有了朝中贾似道的支持,吕文德在京湖之地逐步变成一家独大。

贾似道看着廖莹中突然哈哈大笑起来:“莹中,此计大妙,幸亏你是老夫的心腹,不然老夫可留你不得。”

廖莹中心里打了个寒颤:“大人,属下莹中誓死效忠大人。”

胡云在金华城的住所较为偏僻,尽管是大白天,也是显得幽静。宋承祖极其两个手下候强,易长江带着我们绕过几条街道,来到一处弄堂的尽头,这是一座独立的普通院落,青砖灰瓦,清静整洁。

候强身材廋小,善于追踪术,易长江精通各类锁具,是宋承祖两名得力干将。

穿过一个狭小的天井,便进入到里屋,屋里居中的是客厅,客厅左面是书房,右面是卧室,整体面积较小,除了书房里堆满了各种书籍,显得略微拥挤外,客厅和卧室的陈设都极为简单。

“公子,这里我详细检查过好几次,包括胡云的信件,书稿,衣物等,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我粗粗看了一遍,知道以宋承祖的能耐必定不会放过蛛丝马迹,笑道:“宋先生,也不是一无所获。”

“哦。公子有何发现?”

“从这里的情形来看,胡云离开或被离开时,并没有到此收拾物件,说明并非事先预谋好的。”

宋承祖有些惊叹道:“公子的被离开之说倒也十分贴切,的确如此,我还有种直觉,如果此事和胡风有关,那么他一定还在金华。”

“哦,为何如此说?”

“公子,这胡风失踪了十多年,最近突然出现在金华,我觉得他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前来的,不只是单纯为了看胡云,他来的时候正好遇上盖叫天被羁押,而他和盖叫天一定有什么联系,所以胡风或者胡云灭口杀人,至于胡风前来金华的原本目的应该还未达到,所以他不会离开。”

“恩,有道理,看来找出胡风胡云就是本案的关键。”

“不错,我已通知金华衙役,在金华城中铺开大网,四下找寻胡风胡云。”

第110章赤松山

第110章赤松山

第110章赤松山

看来要论证盖叫天这道几何题,或许胡氏兄弟就是我要画的辅助线,只是这条辅助线该怎么画呢?

“宋先生,这胡云平日的习性如何?”

“公子,从我了解的情况看,胡云基本上就在府衙,牢狱,住所三处地方出没,平日里也没有什么爱好,据其同事讲,胡云不好交际,言语不多,为人处事也相当古板,所以没事时大家都对其敬而远之。”

“是吗?”我想了想继续道,“宋先生,这金华太守品性怎样?”

宋承祖压低声音道:“回公子,金华太守任一松乃是先帝时期的进士,从表面上看,为人还算正直,自诩清高之流,前些年一直勤恳为政,只是最近几年来不知为何迷上了南戏,才有所改变。”

“南戏,这是什么?”

“公子,南戏是浙江路永嘉(今温州)地区形成起来的,也称永嘉杂剧,在我朝南渡后得到迅速发展。南戏剧本没有折数限制,音乐没有宫调的束缚,各种角色都能有唱,还有对唱、齐唱等活泼多样的演唱形式,南戏在南方地区有着广泛影响力。”

“哦,知道了。”

“自从这任一松迷上南戏后,疏于政事,金华政务大都交予通判刑方卓处理,这刑方卓乃是其妾室堂弟,为人奸猾,三年前得任一松提拔,担任了金华府通判,起初做事还像模像样,随着权力变大,背地里贪赃枉法,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利用公田法之纰漏,买空卖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民愤极大。”

“那任一松不知道吗?”

“任一松心思都在南戏上,哪里知道外面农户地主的事情,况且刑方卓此人早先精于南戏,加上能言善辩,故深得任一松信任。这些都是我的两个属下无意间听来的,可信度还是颇高。”

“看来这金华太守不怎么称职啊,也不知道怎么通过吏部考核的。”

“公子,要去府衙吗?”

“不去了,你继续查案吧,我们四处走走。”

“那公子可以去城外的赤松山看看,十年前我路过金华,曾经去过,那里景色宜人,公子不妨一观。”

“赤松山?”我记忆中只有金华的岩洞最为出名,转眼一想,也许此时的岩洞还未开发出来吧,毕竟那深不可测的岩洞没有后世科技的支撑,也不是那么容易开发的。其实后世的金华双龙洞就在赤松山一带,不过在宋代还未开发而已。

“对,就在城东郊十里外的赤松镇后山。”

方灵乐呵呵插话道:“赤松山传说是赤松道人修身得道,成仙飞升的圣地,哥,我们去吧。”

“恩,既然灵儿喜欢,我们就去赤松山吧。”

从金华城一路东行,道路渐渐变窄,这里不是官道,我们也没有骑马,只是以正常的速度前行。十里之地对我们而言,还是相当轻松。

走出大约一里地,道路的左边出现一座山庄,这座山庄占地面积颇大,比起“求全山庄”还要大上几分,看上去古色古香,优雅别致,显而易见,有些年头了。山庄门口十来人正在忙忙碌碌地撤卸着一座大大的戏台,见到我们经过,好奇地看向我们。

“何家庄?”文璋眼神极好,大声说道。

“恩,庄前的横匾上写的是何家庄三个字,这山庄看上去还挺气派的。”方灵接着道。

“是有些派头。”我也点头道,“这里刚刚演完戏?”

“好像是的。”

大凡有红白喜事,有钱人家都会搭台请人唱戏,这也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娱乐之一。

“是啊,刚唱完大戏。”那些人中有人热心说道,“五日前我们何家庄大小姐比武定亲,招得如意姑爷,这才连唱三天大戏,各位先生要是早些到来,还能看到呢。”

“比武定亲?”我脱口而道,还真有这种事情。

往前走了大约五里,道路开始盘曲而上,两旁盛开着无数野生的映山红,将山坡点缀得五颜六色。我记得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开篇就是这般写到,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巧合的是,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是阴历五月所写,八百年的时光足以改变一切,沧海桑田,星移斗转,此刻的金华城到了后世早已不复存在,唯有这映山红年复一年地开满山间,似乎在见证着曾经的历史。

再往前走,穿过赤松镇,便到了赤松山下。

远处望去,峰峦挺秀、林木葱茏,果真是风景宜人。

“好美的景色啊。”方灵情不自禁赞道。

“嗯,比起灵隐山麓,似乎还多了份仙气。”

山涧的溪水边上,一条蜿蜒山路通向林间,我们沿着这条小路缓缓而行,不时可见奇花异卉,到处是鸟语花香,清新的空气让人沉醉,让人痴迷。再往里走,岗峦起伏,沟壑深谷,走着走着,正当我以为要在山中盘绕时,突然眼前一亮,

视野骤然开阔,一大片湖泊映入眼帘。

文璋惊讶地叫道:“哇,好大的一片湖啊。”

方灵加快速度,来到一片空地,指着右手边一群建筑道:“哥,快来看,那里有座道观。”

我举目望去,半山腰果然有座大型道观,庭院楼台相映山间,倚巍巍青山,面悠悠碧水,湖光山色,景色宜人。

平时言语不多的袁棘也情不自禁赞道:“山清水秀,古气盎然,好一处风水宝地。”

“恩,果真不错,走吧。”

众人提速,只一小会便来到道观前面。道观前面有两条小溪,其一自上霄而下,其一穿过道观而下,两股溪水汇入山下湖泊之中。走到近前,只见一块巨大的石碑矗立,最上端写着宝积观三个大字,下面数行字迹简要地写出道观来历。

宝积观,始建于晋代,当初称为赤松子庙。自黄初平兄弟“得道成仙”后,“同邦之人相于谋而至栖神之所,遂建赤松宫,谐其师赤松子而奉是焉”。至唐代称赤松宫,吴越钱武萧王908…931年修,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为宝积观。

黄初平兄弟?不就是后世有名的黄大仙吗?

黄大仙不仅在家乡造福黎民,而且仙游各地“普济劝善,助人为乐”,到了后世,被海内外侨胞尊为中国道教在南海的最高尊神。历代传颂黄大仙“驱邪扶正,除暴安良。”在英殖民经济时期大多数港人崇奉赤松黄大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黄大仙擅长炼丹和医术,曾“治病救命,佑福保安”被尊为财神和吉祥之神,全国各处的黄大仙祠香火越烧越旺,信徒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香港回归后,黄大仙庙更是人人尽知,成为游览香港的必到之处。

原来黄大仙的发源地就在这赤松山。我暗骂自己孤陋寡闻,黄大仙就是赤松真人啊。

看完石碑,我们一行六人踱步向观内走去。

“请留步。”守在门口的一名道士很有礼貌地拦下我们。

第111章道俗比武

第111章道俗比武

第111章道俗比武

“这是为何?”文璋年轻气盛,上前一步大声叫道。

“各位善人,今日观中有事,恕不接待游客,对不住了,请明日再来吧。”

文璋心中一怒,皇上驾到,还敢阻拦,正待发作,却听旁边的蓝羽说道:“这位道长,我们远道而来,慕宝积观大名,明日我等便要离去,还请行个方便。”

那道士有些不好意思道:“各位,观主发下指令,封观一日,贫道也不敢私下放人入内,还请海涵。”

我见这道士颇有礼貌,不愿为难他,便欲离去。这时,一个粗粗的嗓音传来:“清明,怎地这般下气,你们几位回吧,今日本观不接待任何游人。”

蓝羽依旧客气言道:“道长但且通融。”

“是啊,清云师兄,他们远道而来。。。。。。”

那被称作清云的道士来到近前,打断了清明道:“清明,不要墨迹,你才来,不明白每年的封观之日是不允许闲人进入的,你们几位也别在此逗留了,即便是皇帝老子来此,今日也不得入内。”

清云随口这么一说,倒不是存心和皇帝过不去,除了方灵,都知道我的身份,这句话便似捅了马蜂窝,文璋疾步上前,甩手就是两记耳光,那清云本身也是练武之人,不过哪里躲得开文璋的手掌。

文璋除了其师傅道法大师外,内心就只敬重我这个皇上,当然容不下清云的不敬。

“你,你们。。。。。。”清云捂住脸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哼,讨打。”文璋怒道。

清明上前扶住清云忙道:“各位先生,清云师兄也是奉命行事,你们还是速速离开吧,待会观中人来,要吃苦头的。”

我见清明心地善良,笑道:“清明道长,无妨,我们看看便走。”说完,带着众人走进宝积观,也不去理会留在门口的清云清明。

赤松宫规模宏伟,殿堂众多,宫殿、庭宇为江南道宫之冠。除三进大殿外,还建有真武堂、梦仙堂、清宁堂、萧闲堂、宸翰堂、清风楼、邀月楼、会仙阁、青云阁、瞻翠阁、隐斋、蓬瀛台等。

主殿内供奉的正是黄初平,黄初起两位大仙,宋理宗于景定三年分别加封二人为冲应净感真人,养素净正真人。大殿内另有数座石碑,碑文上篆刻着历代君王所降御书及石刻并诰制匾额,其中以宋代皇帝所赐居多,足以见得宋朝皇帝对于宝积观的厚爱。

难怪那清云这般嚣张,看来是皇室将这赤松山宝积观宠坏了。

第二进殿堂供奉着远古仙人广成子,也就是黄大仙的师傅,四周墙上绘满了黄大仙得广成子传道,顿悟禅机,得道升天之图。第三进殿堂里堆放着历代名人之题咏撰记,正中是王安石亲笔所书的横匾“江南道宫之冠”,其它还有唐代的袁吉、孟浩然、舒道记、贯休,宋代的张虚静、郑刚中、韩元吉等人的墨宝。

偌大的殿中除了几个小道士在进香擦拭外,悄声无息。

方灵和颜悦色地问道:“小道长,你们这里怎么如此清静?”

那小道士见四周无人,低声道:“今日乃赤松派道俗两门比武之日,大部分师叔师兄都去了后院,咿呀,你们这几位善人是怎么进来的,今日不是封观了吗?”

方灵笑笑:“好好做事,别多问,哥,我们去后院瞧瞧。”

“灵儿,一听到比武手就痒了?”

穿过邀月楼,蓬瀛台,我们来到后院。

后院极大,呈开放状。

只见数十人分左右而立,一边之人全是身着道装,乃是宝积观的道士,为首道士白发飘然,端坐在一把椅子上,颇有仙风道骨。另一边人数略少,都作寻常人打扮,正是小道士所言的赤松派俗家之人,居中之人同样也是白发白须,威风凛凛。

那为首的道士远远见到我们,眼神稍稍有些惊讶,随即恢复淡然,起身道:“何庄主,前两场比试一胜一负,这第三场比试你准备派何人上场?”

何庄主也站起身,笑道:“静知观主,我们赤松派俗家已经连败三年,这次老夫幸得一佳婿,而他又愿意加入我们赤松派,这第三场就派老夫女婿上场,唐风。”

“岳父,唐风在。”

“上去活动活动,请赤松派道家的师兄赐教一番吧。”

“是。”

方灵见唐风上场后说道:“这唐风还挺帅的呢。”

我低下头小声道:“比起你哥我还是差了不少吧。”

方灵头也不回道:“那是,我哥是谁啊。”

唐风三十来岁,长身玉立,抱拳言道:“请问赤松派道家哪位师兄出场?”

静知后面站出一位青年道士:“唐师兄,贫道清河,请指教。”

“清河师兄,在下刚刚加入赤松派,对于本派武功还不是十分娴熟,请师兄多加指点。”唐风礼毕,双手执刀,右腿退后一步,摆了个赤松派武学的起势,“礼敬二仙”。

清河轻喝一声“无上天尊”,右手一抄,刀已在手,随即左手摆动,刀分两半,同样也是招“礼敬二仙”。

道家用语“无上天尊”到后世被传讹为无量天尊,无量这个词,来自佛教,不是道教用词,无量天尊是一些不懂道教的人自创的。

“怎么都是双手兵器?”

我正嘀咕间,耳边传来袁棘的声音:“公子,留心看,赤松一派均是双手执刃,讲究的是二仙共存之意,一百多年前岳飞元帅帐下的大将双锤何元庆便是出自赤松派,不过,赤松派传到今日,大多数修炼方法已经失传,日渐式微,不入层次了。”

双手刀的形状与单刀基本相同,只是刀盘仅有一半,在双刀对合的一侧无刀盘,这样双刀方能合拢。另一侧为半个护手盘,双刀合并,似一刀。刀鞘口上有一个小铜或铁片相隔,使双刀从隔片两侧插入一鞘内。双刀的刀把彩绸对称,双刀舞练时,比单刀要难得多,行家皆知,单刀左臂难防,双刀两耳难防,待熟练之后,方能得心应手。

近千年来,赤松派始终抱着左右不可缺的原则,导致门下弟子修炼时常常不得其法,毕竟类似何元庆那种左右双膀都是勇武有力者实在太少了,最终使得这一门派渐渐被武林遗忘。

清河比起唐风还要小上几岁,从拔刀的动作上看,潇洒程度远胜唐风。

两人也不言语,相互试探性的发起了攻击,四柄刀交相辉映,看上去倒是十分精彩。

清河的刀法明显比唐风熟练,几个回合后已是攻多守少。就连我也看出,唐风的左手刀刀法凌乱不见章法,显然是极其不适应。

“这么快就要败了吗?”我喃喃道。

“尽管唐风左手刀法凌乱,但其步伐丝毫不乱,落下风而不见败势,胜负还早着呢。”方灵解说道。

“方姑娘说得对,这唐风本身的造诣远在清河之上,只是不熟悉赤松派的双刀罢了。”袁棘进一步解释道。

两人又斗了数合,唐风的左手刀几乎成了摆设。清河抓住唐风左手刀法的破绽,突地一招“双溪合流”,两把刀同时发力,只听“嘭”的一声,击落了唐风的左手刀,“双溪合流”之下,刀势丝毫不减,直接滑向唐风的左臂。

“双溪合流”乃赤松派前辈高人根据宝积观外的两条溪水的走势创造出来的一击杀招,集双刀之力先破一点,乃是赤松派流传下来为数不多的绝技之一。

唐风右手来不及变招,眼见左臂就要撞上清河的双刀。

第112章赤松秘籍

第112章赤松秘籍

第112章赤松秘籍

静知面带微笑,暗自点头赞道,清河的这招“双溪合流”拿捏的时机恰到好处,正是唐风右手刀式见老之际,也算得上是他的巅峰之作了。对面的何庄主同样也是乐呵呵地看着场上,坐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似乎仍是胸有成竹,丝毫不为唐风的手臂担心。

唐风的右手来不及遮挡,但左手却突然成掌,闪电般地横切在清河的刀背上,“嘭,嘭”两声巨响,只见清河倒退数步,方才立稳,手中双刀仍在,只是脸色发白,心中一热,猛地喷出一口鲜血。

“隔物传力。”袁棘知道我没有看清楚,低声道,“公子,唐风自身的武学远远高于对手,左手刀被击落,反而是去掉了一个包袱,其内劲深湛,通过清河的双刀将自己的内劲击到对方身上,而清河此时全身劲力全都集中在双刀之上,体内的抗击力呈弱势,根本无法挡住唐风内劲的渗透,所以应该是受了内伤,而双刀并未受力脱手,唐风的尺度把握得很好,这一击并不会让清河致命。”

“那如果唐风全力施为,岂不是要震碎清河的内脏?”

“恩,公子,这是毫无疑问的。”

唐风没有继续攻击,捡起自己的左手刀,行礼道:“清河师兄,承让。”

清河神情抑郁道:“多谢唐风师兄手下留情,这一仗贫道败了。”

静知摇了摇头,脸色平静地起身颂道:“无上天尊,何庄主,今年的比赛你们俗家获胜,恭喜庄主得一佳婿。”

何庄主当然明白静知的意思,赤松派道家不是输在赤松武学上,而是输给了一个外人,何庄主也不点破,大声说道:“静知师兄,这次我俗家侥幸得胜,告辞,下月初一本庄主准时前来。”

“无上天尊。”静知对旁边一位年长道士道:“静心,送客。”

何家庄众人簇拥着何庄主及唐风兴奋地离开了后院,那唐风在离开时瞟了我们这边一眼,我感觉他好像是在看方灵,不过这也正常,以方灵的容貌,回头率自然是极高的。

何庄主离开后,观中之人也陆续散去,那静知目视我们这里良久,似乎想到什么,对着身旁一位小道士嘀咕了几句,转身离去。那小道士急忙来到我们面前:“各位善人,观主请大家前往清宁堂一叙。”

清宁堂位于宝积观第三进殿的后面。

“各位善人,今日乃本派一年一度的比武之日,观内弟子怠慢之处,还请谅解。”静知见我们进来客气言道。

“静知道长,在下呼延东海,来自京城狮峰商行,今日慕名而来,无意冒犯贵观,只是想参观下这宝积观的风采。”

“原来是呼延公子,这几位是?”

“道长,他们都是我商行中人。”

话音刚落,静知突然快步上前,后手握拳,左手成掌,攻向站在最边上的文璋。

我还没反应过来,文璋已经双掌齐出,文璋的速度何等迅捷,只一瞬间,两人噼里啪啦已经拆了三招。

“果然是你,小文璋。”静知退后三步笑道。

“你怎么认识我?”文璋收回架势道。

“你这是龙虎山武学中的十字手吧。”

“是啊,道长您。。。。。。?”文璋见静知似是认识自己,也客气起来。

“一晃十年过去了,文璋,十年前贫道去见过你师傅,那时你才刚刚入门,现在都长成大小伙了,要不是试出你的本门武功,贫道还不敢相认呢。”

“啊,您是,您是朱知节,朱道长?”

“正是。”静知笑道,“呼延公子,请坐,文璋,你师傅还好吧。”

我和方灵坐下,袁棘,文璋等人站在我们身后,静知见到文璋也站在那里,眉头微微皱起,心到,龙虎山道法之徒也给人当起护家看院的了?

这时,清云急匆匆走了进来,脸上还带着些许红肿,叫道:“师傅。”

“清云,还不向几位善人赔罪。”

“师傅,我,我,他,就是他动手的。”清云指着文璋道。

“什么我,他的,这位文璋兄弟,论起辈分来,你还得叫声师叔。”

清云一听,哪敢还嘴,急忙道歉。

“恩,清云,你且下去吧。”

“是,师傅。”

文璋双拳一抱,行礼道:“朱道长,师傅他挺好的,目前在龙虎山修身养性,很少出门了。”

“当日若非你师傅,贫道这把老骨头就要丢在你们那里了。呵呵,不提往事,文璋,你们怎么会来此?”

“我等陪同我家呼延公子前来金华办事,顺便游览下赤松山。”

“呼延公子是你家公子?文璋,你师父知道吗?”

“当然知道,是师傅安排的。”

静知“哦”了一声,也没多问,脸色稍霁,道:“呼延公子,这赤松山山清水秀,正是踏青之佳地,贫道之宝积观历史悠久,也可好好参观。”

“道长所言极是,这里的确是处风水旺地,聚天地之灵气,汇山水之精华。”

“公子慧眼。”

“道长过奖,静知道长,你们刚才比武是为何故,那何庄主怎么说初一还要来?”

静知叹了口气道:“呼延公子,既然文璋是你手下,贫道也算和诸位有缘,实不相瞒,每年一次的比试都是为了参阅本派秘籍赤松贴。”

“赤松贴?”

“正是。”静知继续说道,“公子莫急,贫道详细讲来。赤松一派传承于千年前的晋朝,创派祖师为纪念两位黄大仙,将刀法化一为二,便是你们今日所见的双手刀法,修炼这套刀法时需要配合我派的练心术,这就是赤松贴的由来。一百多年前,我赤松派出了一名双臂大力士何元庆,也就是何家庄的先祖,这何元庆改刀为锤,跟随岳元帅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岳元帅遇害后,秦桧派出大内侍卫追杀岳元帅手下主要大将,逼得何元庆自杀身亡,同何元庆一起征战的我赤松派精英也都覆没殆尽,导致我赤松派元气大伤,对于祖先所留下来的赤松贴也就无人能够通读。当时剩余的派中长老因见解不同而分为两派,其中何姓长老一怒之下离开宝积观,创立何家庄,自此我派分化成了道家,俗家两派。十多年前,双方为了争夺赤松贴,约定每年通过比武来决定后面一年的翻阅权,这赤松秘籍之原贴是在赤松观中的一块石壁上,所以获胜方可以选出三人进入到宝积观隐斋中观阅,即便是何家庄获胜,也是要来此地参详。”

“原来如此。”

“唉,前几次都是本观获胜,没想到这次何庄主突然多了个女婿。”

我想起我们来的时候经过何家庄看见那些庄丁正在撤卸台子,问道:“静知道长,那何庄主的新女婿也就前几天的事,这也有点太过巧合了吧。”

“公子,贫道也觉此事蹊跷,比武招亲一事贫道也是头一次听说,而且事先一点没有征兆。”

“道长,可知那唐风何许人也?”

第113章一心分二

第113章一心分二

第113章一心分二

静知叹了口气,忧心忡忡道:“唉,对于这人,贫道也是丝毫不知,就似凭空而出,好像是专门为这次比试而来。”

文璋劝道:“道长不必忧虑,这赤松贴数百年来也无人破解,即便那何家庄之人入内探究,也不会有成果的。”

“文璋,贫道倒不是担心何家庄之人能够破解,毕竟都是赤松派的传人,这么多年来,我们道家,俗家进入隐斋之人都是知根知底的,只有这个唐风来历不明,贫道是怕有外人假借此名,实欲窥视赤松贴。”

我想了想说道:“那何庄主一把年纪了,应该自有分寸才是。”

“但愿如公子所说,只是何家庄连败三年,那何家庄庄主又是喜欢走极端之人,贫道担心其为达目地不择手段,从而走上邪路。”

“那道长有何打算?”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静知沉默片刻,接着说道,“各位,是否有兴趣随贫道前往隐斋一观?”

我一愣:“道长,既然是贵派秘籍,我等不方便观之吧?”

静知笑道:“公子,我赤松一派和龙虎山渊源颇深,上代天师游历天下时曾经在宝积观作客,贫道师傅得其教诲,而道法大师也曾指点过贫道一二,你们和文璋一起,也都不算外人,贫道直言,除了这位年纪稍长的先生和呼延公子我看不透外,其他几位的武学造诣,包括这位女善人在内,都应该不在贫道之下,你们如此年轻,或许在你们之中有人与赤松贴有缘呢。”

我见静知这般说到,也就不再推辞:“那好吧,道长,请。”

静知的武功深浅我看不出来,但以他一派之长,说他看不透袁棘,还是足见其眼力不凡,当然,其言看不透我,也许只是句客套话吧,言下之意,我的武功在这里面是最低的。

隐斋在宝积观的一处角落,靠着山崖而建,十分隐秘,如果无人带路,还真是不好找。静知所言的石壁就在隐斋之内,进去后我们才知道赤松贴原来是刻在隐斋围起来的山崖上。

“各位请看,这上面所刻的就是赤松贴。”静知指着石壁说道。

石壁上有字有图,虽历经千年,却依旧清晰可见。这些字句都如易经般,十分拗口,我也没看懂,那几张图倒是简单明了,有圆有方,这圆形和方形构成了类似太极的阴阳相错图。

袁棘边看边对我说道:“这壁上所刻应该是赤松派的修炼内息之法,修炼此法,需要一心分二,这是什么意思?一手画圆,一手画方,且同时成形,方可续之。”念到这里,袁棘停下来空手比划下,摇摇头,“做不到啊。”

文璋有些惊奇道:“师傅传授我武艺时,说一心不能二用,怎么和赤松贴上所言不符呢?”

方灵也道:“就是,两只手分别画出圆形和方形,不可能吧?”

袁棘看着石壁,继续说道:“左右各分,心属其二,一控左,一制右,独立驾驭,不受干涉,不偏不倚,均衡待之。”

我突然想起老顽童周伯通,脱口说道:“这不就是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