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可以大胆的说,宋朝实际上正处于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夜。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真的曾经有过发展出资本主义的时机的话,那么我认为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世界,而不是苏州桥上那几个等着雇主的机工。
只可惜,这刚刚萌生的嫩芽,就被北方刮来的寒风吹得无影无踪!
当然,到了宋末,赵家的家底也基本上空了,地域人口急剧减少,国库也是日渐空虚,官僚体系**不堪,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而且其对手是历史上最为强大的蒙古铁骑,这些征兆和历朝亡国时都是相同的。
唯一不同的是,我的出现。
在宋朝鼎盛时期,国库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只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但在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的,其中的税收比例已经不再是农业税占绝对地位了。但是到了宋朝末年,却不得不靠公田法来筹措军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后退和悲哀。
这些我也只能坦然面对,我无法再向前穿越一次。
关于土地政策,宋朝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市场经济。随着官僚体系的日趋**,形成了土地资源的垄断者,官僚大地主阶层,他们并不是通过正当手法获得大量土地,而是以特权获得,这就造成了极其的不公平现象。
我仔细考虑了二天,决定先制定出土改的纲领文件,然后从已经丈量完土地的福建路开始试行。
按照我的旨意,小七在五月初的大朝会即将结束时高声宣道:“宣太师贾似道,商业部江万里,廖莹中,礼部马廷鸾,户部马光祖,吏部叶梦鼎,朱貔孙,工部汤汉,刑部陈宗礼,崇政殿讲学文天祥,陆秀夫,朝会后至偏殿候旨。”
我让小七搬来椅子,让所有人坐下后道:“众位爱卿,你们都是我朝之栋梁,朕今日叫你们前来是想和大家商议一下我朝的土地制度。小七,给大家上茶。”
除了贾似道脸色平静外,其余人都是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坐下后急忙喝了口狮峰龙井,齐声道:“谢陛下。”
要知道上朝时大臣们坐下喝茶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是在偏殿,这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我开门见山道:“朕打算在公田法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一套完整的土地政策,将土地制度细化为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及土地配套制度等。朕首先来说说土地所有制度,目前我朝的土地归属有国有官田和私人田地两种,其中官田占有率为约为二成,大地主阶层土地占有率为七成,普通农民约为一成。朕的想法是按照户籍农民的人数,分配给他们一定数量的田地,这部分田地的所有权归农民所有,朝廷只是抽取极少的税收或者干脆不收,这种农民的自有土地可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衣食无忧,如果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可以向官田司租用土地,当然这部分田地的税收会高些。对于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层也是一样,他们家里的超出部分按照超出的比例必须交纳更多的土地税,如果他们没有能力耕种这么多土地,那他们可以将手中的土地卖给朝廷,这样就可以将公田法中的强行回购变为他们自愿的行为了。对于流民,各地官府尽快为他们办理户籍,同样享受我朝的土地分配。这部分自有地的用途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朝廷不得干涉。对于租借来耕种的土地,其所有权还是属于国家,农户可以和朝廷签订协议,或短期,或长期,此协议受我朝律法保护。对此各位有何看法?”
户部尚书马光祖先道:“陛下,臣有三个问题。一是农民的自有土地可以买卖吗?二是农民是否也可以向其他土地拥有者租借,而不是租借官田。三是这国有和私有的比列以多少合适?”
“既然是他们自己的土地,当然可以自由买卖,但是一旦他们将自有地卖出后,朝廷是不会再无偿地分配给他们了。第二点也是可以的,农户可以自由选择,其协议同样受律法保护,但是倘若他们所选择的租用东家因故破产,则其受到的损失官府不会赔偿,至于第三点嘛,朕暂且还没有想好,先顺其自然吧。”
廖莹中问道:“陛下,如果大地主手中的土地由于无人租借耕种,会不会导致荒废?”
“有这种可能,不过,即便土地闲置,也一样要交纳土地税,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其超出部分的税收甚至会高于其买卖的价值,朕认为这些地主一般不会让其长期空置吧;其次,在土地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上会出台相关条例,来杜绝土地的荒废。”
贾似道也言道:“陛下,老臣有个建议。”
“师臣请说。”
“土地变革牵涉面太大,当日老臣也只能在两浙西路试行,陛下的变革更胜于公田法,老臣以为不可一下在全国实施,当在某一路试行后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师臣之言甚是,朕的想法和师臣一致,所以在条件成熟时,朕会从福建路试行。”
“福建路?在理。”贾似道笑笑。
“以上是朕对于土地所有制度的设想,各位爱卿还有何看法和补充?”
第103章大宋银庄
第103章大宋银庄
第103章大宋银庄
我见众人都不说话便接着说道:“关于土地所有制,简单而言就是一句话,国有与私有两种模式长期并存,以自由市场的方式来最终决定两者所占的比例。朕接着说第二点,土地使用制度,它属于土地财产制度的组成部分,规定了农民使用土地的程序、手段、方式等。土地规划制度则是要有计划的对土地的开发,用途等做出规定,比如限制毁林开荒,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无休止地增加农田。”我说到这里突然想到城市土地规划,岔开话题道,“关于城市规划同样要提到议程上来,小七,传临安府潜说友明日朝会上殿候旨。”
“是,小的立刻派人传旨。”
我接着又阐述了土地保护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土地配套制度的具体含义。我一口气全部说完,见在座之人一时间无法完全明白,这一系列的制度的确不容易全部理解的。我喝了一大口茶水,润润嗓子道:“土地制度可不是一个小工程,需要至少三到五年的时间方可见效,它涉及到我朝农业之本,各部需要鼎立协助,工部尚书汤汉。”
“臣在。”
“重新规划各地水利建设,保证旱涝时农田的灌溉,改良农具,比如专门除草用的弯锄,碎土疏土用的铁耙,安装在耧车上的铁铧等,在水利灌溉方面已经使用的龙骨翻车等,朕也会让即将成立的临安大学将工具改良作为一个研究项目,以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臣遵旨。”
“商业部官田司,尽快在各地建设好分支机构,为全国性土地丈量打好基础。另外扶持鼓励有剩余劳动力的农业地区发展手工业,商业等。”
“臣江万里,臣廖莹中遵旨。”
“户部的任务督促各地流民入户,重新核定土地税收,引进高产出作物,扩大农作物品种,并制定政策奖励生育,恢复我朝曾经的人口数量。”
“臣马光祖遵旨。”
“礼部,对人口户籍重新定义,提高我朝佃农的地位,按出身地登记注册,统一称为农业户籍,其地位等同于城镇户籍。还有,除了禁运品外,扩大同海外的贸易,以提高我朝的关税收入。”
马廷鸾想了想,最终道:“臣马廷鸾遵旨。”
“刑部,出台所有配套的律法,以保证土地变革的实施。”
“臣陈宗礼遵旨。”
“其他部门同样加紧完成配套政策,另外,为提高土地变革效率,朕打算成立第八个部门农业部,由皇室宗亲鲁国公赵葵担任尚书,陈宜中兼任侍郎。各位,朕再次强调,我朝必须在这二三年里恢复元气,否则一定不会是蒙古的敌手,这次变革先从农村土地变革开始,再慢慢向各行,向城镇延伸,此举关系到我朝中兴之大业,各位好自为之。”
“臣等自当鞠躬尽瘁。”
贾似道和廖莹中对视一眼,虽然并没有完全明白我对于土地改革的方法,也反对农业部的建立,贾廖二人自然知道,部门分得越多,权力也就越分散,但见我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一时也无法反驳。
贾似道心里暗道,这赵禥的确城府太深,太子赵禥和皇帝赵禥完全不像是同一个人,特别是天降异象后,自己对其竟然产生了少许恐惧之感。不过好在赵禥似乎对于蒙古始终忌惮三分,看来我只能在这上面做点文章了。
“师臣。”
“啊,陛下。”我的叫声唤回了了贾似道的神游。
“朕听说师臣最近为我朝经济的发展费尽心血,不知想到什么良策?”
贾似道一愣,不知我为何有如此一问,拱手道:“陛下,老臣以为目前我朝的货币混乱,景定五年为回购公田,大量发行会子纸币,导致会子不断贬值,这是其一,还有一事,老臣在推行公田法时,发现有不少农民意欲租用朝廷官田,特别是流民,但他们手中普遍缺乏资金,以致无力租借,老臣就是为这两件事焦虑,不知陛下有何对策?”
“师臣不愧为朝廷栋梁,一眼就看出阻碍我朝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我暗自赞道,这厮也并非一无是处,只是不知道是他自己的想法还是其幕僚的提议?
我没有直接回答,看了看廖莹中,对文天祥说道:“文爱卿,朕知道你以前曾在瑞州为官,你是如何做的?”
文天祥答道:“回陛下,臣在瑞州时刚好遇上战乱结束,臣便筹集资金,建立了便民库,这便民库有二大作用,一是供有需要的百姓借贷;二是以低成本大批量采购农作物种子,平价卖给农户。”
“恩,很好。师臣,你所焦虑之事朕同样也在思索,直到昨夜朕在梦中方得一良策。”
“梦中?”贾似道脱口而出,不仅是贾似道,其余人也一下想起先帝托梦之说。
“不错,朕的很多想法都来自梦中。”
在座之人大都露出迷惑之神,不过,如果不是来自梦中,又能作何解释?我笑笑继续道:“各位爱卿,你们都知道钱庄吧?”
“陛下,臣等都知道。”
“我朝以白银为第一流通货币,所以朕打算成立大宋皇家银庄,银庄由国家所有,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分时间段取消目前流通的交子会子铜钱白银,统一使用大宋纸币,并逐步过渡到大宋纸币成为我朝境内流通的唯一本位货币,为避免纸币贬值,银庄会根据所储存的金银为基准来发行纸币,其发行计划必须得到朝廷审批,不得随意滥发;二是迅速普建分支机构,形成国家银庄体系,遍及我朝;三是实行国家统一货币管理,各私人钱庄必须符合大宋银庄的规定;四是开展百姓存取款,借贷放贷业务,分别予以付息和收息;五是恢复交子初期的功能商用信用票据,以满足大宗金额的往来;六是通过货币发行的多少来调节物价的涨跌。当然还有很多是朕没有想到的,慢慢再补充了。如此一来,师臣所忧虑的两大问题都能得到圆满解决。”
最早的银行业发源于西欧古代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最初货币兑换商只是为商人兑换货币,后来发展到为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办理结算和汇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费和手续费。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兑换商的业务进一步发展,他们手中聚集了大量资金。货币兑换商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利用手中聚集的货币发放贷款以取得利息时,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了。
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寺庙、公元前500年的希腊寺庙,以及我国的私人钱庄都已经有了经营保管金银、收付利息、发放贷款的机构。近代银行产生于中世纪的意大利,由于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1171年,威尼斯银行成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杰瑞。波罗也证实了威尼斯银行的存在,虽然不如后世银行功能齐全,但已经完全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了。
“陛下,那原有的交子会子以及白银铜钱该如何处理?”马廷鸾小心翼翼问道。
“可以全部兑换成新的大宋纸币,会子等货币同大宋纸币并行一段时间后便停止使用。朕准备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做准备,五月,闰五月,六月为筹建期,至七月十日正式成立大宋银庄,管理我朝货币。”
“那银庄属于哪个部门?”江万里问道。
“独立于各部之外,直接对朕负责。”
“这赵禥为何如此贪财了?”贾似道心里想到,只是脸色依旧道,“陛下,这银庄交由何人负责?”
“师臣有无合适人员推荐?”
“这个嘛,暂且没有,容老臣回去后仔细想想。”
“好,朕也会好生考虑的,两三日后在做决定。”
“皇上是在慢慢分化各部的权力,这是针对所有大臣,还是只针对太师大人呢?不过,皇上的确是天纵奇才,胸中包罗万象,所言之语常常是匪夷所思,我远远不如也。”廖莹中心里暗道,是否要劝劝大人放弃原有的想法,改为辅佐皇上呢?但一想到贾似道所说的,开弓没有回头箭,心里突然变得忐忑不安,为贾似道担忧起来。
“陛下,派往金华查案的宋承祖已经返回,正在宫外等候陛下召见。”刑部尚书陈宗礼在会议结束时说道。
“小七,传宋承祖御书房见朕。”
第104章雄才伟略
第104章雄才伟略
第104章雄才伟略
咸淳元年三月下旬,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儿汗国大汗旭烈兀(忽必烈之弟)遇刺身亡。
在蒙古西部四大汗国中,钦察汗别儿哥、察合台汗阿鲁忽和伊利汗旭烈兀一致同意东赴蒙古草原,参加忽必烈召开的忽里台大会,唯有一直站在阿里不哥一边的窝阔台汗海都坚决反对这次大会,拒不承认忽必烈的大汗之位,并扬言其它三国如果东去,就会成为窝阔台汗国的敌人。旭烈兀的意外身亡,导致了各大汗国之间反目为仇,随即爆发了战争。
忽必烈迁都后,采纳印天涯之建议,令刘秉忠在原燕京城东北方向十里处筑建新城及大型宫殿(即后世的紫禁城),以长生天名义聚天地之灵气,压制汉人之北方龙穴。
四大汗国间的战争爆发后,忽必烈于四月初派出使者前往西部,要求各汗国停战,使令不见成效。
五月,忽必烈在燕京(中都)的临时宫殿内,召开了蒙古最高层文武官员参与的大会。
在与神尊印天涯商议后,忽必烈定出了“文仿汉制,武承蒙古”的国策。大会上,此国策刚一宣布,就遭到了大多数蒙古官员们的强烈反对。
“我蒙古男儿怎么能够效仿汉制?”
“臣等坚决反对。”
蒙古人大都性格外露,有啥说啥,阿术,阿里海牙,桑哥等纷纷上奏,一时间反对声此起彼伏。
会议的前夜,忽必烈在一处僻静的小屋内拜会了印天涯,就关于蒙古未来的发展国策同印天涯进行了整夜的详谈。
印天涯最后问道:“大汗,如今我蒙古已占据半壁江山,数年内便会和南人决战,从目前情形看,双方各有长处,但我们有长生天保佑,必定能一统天下。大汗,我问你一句,你是想做蒙古成吉思汗的传承者,还是想做中国第十九个朝代的统治者?”
“两者兼之。”
忽必烈静静地看着这些情绪激动的反对者,直到声音完全消失才缓缓道:“本汗所说的国策任何人无需置疑,我蒙古男儿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在治国方式上还是不如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汉制。”
“大汗。”冷静下来的阿里海牙奏道:“臣随同阿术将军征战过南朝,那里的官府大都**无能,依臣所见,其治理能力还不如我蒙古。”
阿里海牙,四十来岁,聪敏善辩,文武全才,时任中书省参议,深得忽必烈喜爱,是蒙古人中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
“阿里海牙,你终究没有明白南朝症状之根本,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汉人的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宋人的衰败不是其制度不好,而是其人自身的原因。”
说到这里,忽必烈突然抽出腰中宝刀,说道:“这柄宝刀名唤飞龙,乃是父汗拖雷当年南游时所得,其工艺制程均是冠绝天下,在我十二岁成年时,父汗将此刀作为成年证物赐予了本汗,从此随我东征西讨,立下不世功勋。你们设想,此刀要是放在阿里不哥身上,难道本汗就会不是其敌吗?”
阿里海牙本就聪明,乃是蒙古人中少有的智者,其领悟力比起那些只会打仗的将军们强了许多,“大汗之意臣明白了,只是。。。。。。”
“阿里海牙,本汗知道你一直看不起汉人及其他人种,其实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长有短,治国者当取长补短才不会失之偏颇。国师,史先生,你们二人出列。”
被忽必烈称为国师者,正是蒙古首位国师八思巴,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吐蕃年轻僧人,史先生名叫史天泽,是位已过花甲之年的汉族老人,官至中书左相。
忽必烈指着这二人,笑道:“阿里海牙,这二位一位是西域色目人,一位是汉人,你自诩文武双全,和他们比比,你能有几分胜算?”
“臣。。。。。。”
“阿里海牙,汉人有句名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本汗治下,尽是我蒙古子民,况且本汗仅是效仿汉制,此乃大有为于天下,你明白吗?”
阿里海牙见忽必烈难得如此温和,反倒心中忐忑不安起来。
忽必烈凌厉的眼神扫过在场之人,突然语气严厉起来,继续说道:“阿里海牙,本汗再问你,你穿件汉人的衣服,说句汉人的语言,就会变成汉人了吗?”
阿里海牙本就有些惧怕忽必烈,这下顿时冷汗直冒,急忙道:“臣知错了。”
忽必烈“哼”了一声说道:“本汗推行的是一种二元政策,在原则上必须始终如一地维护我蒙古的统一,保持在精神上的传承,但更要吸收各个民族的优点,以实现大一统的蒙古帝国,这个既定国策不用再议,不管你们是否明白,只需执行即可。”
“臣等遵旨。”蒙古官员,汉人官员,色目人官员齐声言道。
“军事上依照原有策略不变,继续强化我蒙古铁骑。枢密院枢密使阿术,枢密副使张柔,张文谦,怯薛军指挥使伯颜,副指挥使张弘范听令。”
“臣等恭听大汗圣旨。”
忽必烈满意地看着这几员军中战将,道:“征南计划由枢密院具体实施,二年内组建二十万征南大军,兵发南朝。阿术将军,数日前川中刘整奏折朕已批示,令其重组水师,枢密院当无条件支持,使我蒙古水师在两年内务必要能够同南宋水师抗衡,另外,征讨南朝的突破口需在一年内选定,关于这一点本汗建议你们多于南朝降将商议。伯颜,张弘范,本汗允许你们在两年内将怯薛军扩充至两万,到时随阿术元帅南征。”
“臣等遵旨。”
“国师。”
“臣在。”
“本汗会在京中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国师兼管总制院事,我蒙古治下以佛教萨满教为国教,但对于其它宗教信仰不必过分压制,任其发展。国师及下属吐蕃语文学者,重新创制蒙古新文字,并与汉语互通互译。”
“臣遵旨。”
八思巴不同于印天涯,八思巴受封为国师,自然就成为蒙古的大臣之一,而印天涯不曾在朝中任职,也就不用称臣了。
蒙古中书省是忽必烈于一六六零年设立,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分掌政、军二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也不像宋朝时有六部之说,故蒙古中书省较前代更为重要。
“中书右相札鲁忽赤,中书左相史天泽,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耶律铸,中书参政知事赛夷阿札儿听令。”
“臣等恭听大汗圣旨。”
“中书省除统领百官政务,健全各地分支,为行省制奠定基础外,这几年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以满足征南大军的粮草需求,同时准备着手建立御史台,负责百官监察职责。另外,本汗打算在明年试行科举制度,多一条选拔人才之路,此事由耶律铸负责,赛夷阿札儿,你继续贯彻纸币制度,以保证大军兵器所需的金属供给,但必须把纸币的发行维持在合理的限度内,严禁似南朝般,随意贬值。”
“遵旨。”
忽必烈的军政指令有条不紊的颁发下去,众人一一接旨。
“各位,你们均是我蒙古好男儿,按照本汗之令尽心做事,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大汗雄才伟略,万岁外岁万万岁。”
“哈哈。”忽必烈爽朗的笑声传遍中都,也传遍了整个蒙古。
第105章案情分析
第105章案情分析
第105章案情分析
忽必烈召开大会的同时,小屋内的印天涯正在看杨琏真迦的密函,看完后心里暗道:“这南朝皇帝不简单啊,短短的半年时间就似变了个人,法绝。”
“神尊大人,法绝在。”
“传令杨琏真迦,扩大情报范围,史玉琪那里,如无必要就暂且不要接触了,让史玉琪一心一意向上经营,这可是一步重要的棋子,另外,尽力打探郝经的关押点,大汗令我等尽快将其救出。”
郝经,1256年受诏于忽必烈,1260年,受中书平章王文统嫉妒,赴南宋议和,被权臣贾似道秘密囚禁16年,即著名的郝经南囚,被元朝史学家称之为南国苏武。郝经反对“华夷之辨”,而推崇“四海一家”的思想,主张天下一统,深得忽必烈器重,在阿里不哥自立为汗时,忽必烈正在同南宋激战,双方交织不下,郝经力劝忽必烈,暂且与南宋和议,先定内再安外,最终忽必烈按照郝经的策略退兵北返,夺回汗位。
“神尊大人,此事已经陆陆续续查了五年,但愿杨琏真迦这次能够找到郝经大人吧。”
“恩,郝经此人有大才,本尊最佩服其胸襟广阔,心怀天下,只可惜这数年来大汗一直忙于平定阿里不哥之乱,倘若大汗将来能够一统天下,此人当可拜相入阁。”
“大人,属下立即派人通知杨琏真迦。”
“去吧,让刘秉忠前来见本尊。”
“是,大人。”
印天涯突然手一翻,掌中凭空多出四颗不同颜色的宝石,自言自语道:“但愿我萨满之四绝阵能够削弱南朝命星之光芒吧。”
######
金华府提点刑狱司胡云在盖叫天死亡后的次日告假返乡,宋承祖到达金华后仍然不见其踪迹,而假期已经过去了两天。宋承祖到达金华后首先便是勘探现场,由于时日已久,现场并没有留下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宋承祖问了下盖叫天尸体倒地之处,就在门边,看来盖叫天应该是在门口遇害的,这个细微之处文璋没有和我说过,也许他根本就没有留意,接着又仔细询问了当日守夜的狱卒,所有狱卒均言道,当夜监牢中只有他们守夜之人和刑狱司胡云出入其间,作为主管司法的提点刑狱司,胡云每日都要视察监牢,胡云平日里一本正经,言语甚少,当天夜里胡云照旧巡视了牢房,狱卒自然觉得正常,也没有发现什么不妥之处。
在排除了狱卒的可能后,宋承祖立刻让金华知府派人前往胡云在乡下的老宅,已是人去楼空,据当地人讲,胡云在七天前便带着其老母亲离开了,至于去了哪里,也无人知晓。
州府的提点刑狱司虽然只是从八品官员,但因其管辖一方治安,所识之人很广,九流三教,黑白两道,宋承祖一边安排衙役在当地四处查找,一边赶回京城请刑部发文,全国缉拿。
一名逆贼的身亡,牵涉出朝廷官员的失踪,尽管没有任何证据,但胡云却是唯一的嫌疑人。
如果是胡云杀了盖叫天,那盖叫天身上一定还有其他秘密,不过胡云又为何要潜逃呢?即便是杀了盖叫天,也不过是杀了一名山贼,胡云完全有理由证明是自卫或者误杀,他这一跑反而落下嫌疑罪名。
胡云的档案十分简单,父亲早逝,胡云及其弟弟胡风都是由他们的母亲养大,胡云自幼好学,十八岁中秀才,后被招至衙门,一直做到提点刑狱司之职,无不良记录。胡风则在十多岁时失踪,没有任何记录。
宋承祖在前往金华之前,对盖叫天重新做过尸检,结论同文璋沈墨的看法一致,盖叫天是收外力挤压,导致心脏破碎而亡,从其身上没有痕迹来看,应该是武功高手所为。宋承祖的办案经验十分丰富,在金华期间,询问了无数胡云的相识之人,大家的说法都是一样,从来不知道胡云会武功。
夜已深,人也静。
我独自坐在御书房内思索着盖叫天一案。我曾经一度迷上过侦探小说和电视,只是每次都将结局猜错,那些绕来绕去的线索让我常常摸不清方向,偏偏我又喜欢显摆自己的逻辑推理是多么的高明,以致总是被乐菱杉嘲笑。而乐菱杉正好相反,似乎对此很有天赋,总是能够将谜底猜得**不离十。
这些日子来,我下意识的将乐菱杉锁在心里的一个角落,用繁重的工作去压制,我无法忍受那种撕心裂肺之痛,今夜却因宋承祖的汇报,让我想起了过去,我留在心里的那把大锁很轻易地就被打开了。
唉,这注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我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夜色,痴痴地发起呆来。
“傻瓜,你拿张纸,将所有可能出现的结局写在纸上,然后根据案情的发展一个个排除,这就叫做抽丝剥茧,剩下的连猜带蒙就知道答案了。”
“就这么简单?”
“呵呵,说简单就这么简单,就像做几何题目中的假设题,关键是已知条件和辅助线的结合,当然了,哥,这辅助线可不是那么好画的。”
“我想啊,如果让古代的包公,狄公,还有那宋慈等人来做几何题一定非常厉害的。”
“我才不信。”
“切,不信?你叫他们来试试。”
“呵呵,菱杉,你这是忽悠我吧,除非他们穿越来啊。”
我明知越想心中越痛,只是我自己根本无法控制。
微风过处,带来了丝丝雨点,又下雨了。
我回到椅子上,不知不觉地拿起一支硬笔,在纸上写到,第一,胡云是凶手。第二,胡云失踪只是巧合,这点基本上可以排除,他回家接上母亲离开也许是另外一宗案件。第三,有高人乘夜潜入牢房,我觉得像蓝羽沈墨他们都有着本事。第四,盖叫天自杀。这个似乎也不成立,否则他怎么会写下个二字?第五,守夜的狱卒?第六。。。。。。
凶手杀死盖叫天一定是为了掩盖什么,他怕盖叫天被押解到京城后吐露出什么秘密来换取性命,于是就地灭口。但是盖叫天只是一个山贼,他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盖叫天是从北方南逃的官军,会是蒙古细作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