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恩,准奏。”

马廷鸾接着说道:“陛下将官田所升级为官田司,并且重新丈量土地,是否要在各地推广公田法?”

贾似道看了廖莹中一眼,心道,“这来的还真快啊。”

第64章你若来了,便是春天

第64章你若来了,便是春天

第64章你若来了,便是春天

我掩盖住内心的惊讶,问道:“马爱卿,你为何会认为朕欲在各地推广公田法?”

马廷鸾吞吞吐吐道:“陛下,这,这个嘛,乃是臣的猜想。”

贾似道突然起身:“马大人,贾某知道你一向反对公田法,只是你也过于敏感了吧。丈量土地,在历朝历代都是十分寻常之事,而官田所升级为官田司,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国之土地,仅凭这两点就随意猜测,马大人,似乎于你的身份不符吧。”

马廷鸾老脸微红,一时无语。

推广公田法一事我只和贾似道和谢道清讲过,谢道清虽然以前一直反对公田法,但这一次却是和我同盟,应该不会说出去,而以贾似道丰富的政治头脑,想必也不会说出,难道正如马廷鸾所言,是其自己猜测的?

我看了看贾似道,总觉得事情怪怪的。我想了想道:“马爱卿,公田法从其出发点来说,朕是赞同的,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只有这些弊端能够解决时,朕才会推广公田法,或者是说推广改进后的公田法。”

“是,陛下圣明。”

“江爱卿,廖爱卿,下朝后二位随小七留步偏殿,朕与你们说说商业部的事情。”

正殿后面是一处小型的偏殿,平时作为皇帝朝会闲时休息之地。

“官家,江大人,廖大人到。”

“嗯,小七,你且退下。”

“是,官家。”

江万里廖莹中忙道:“谢七公公。”

“两位爱卿,过来坐下说话。”

小七退下后,江廖二人来到我近前先行礼毕,分左右坐在了我下首。

“朕知道你们二位均是博学多才,可以称得上是本朝之大儒,但却都不谙经济,然国家经济已到崩溃边缘,而我朝少有精通此道之人,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所以朕要求你们首先放低读书人的身价,以商人之心,全力改善我朝经济。”

“臣等遵旨。”

我先将商业部的构架,作用,行事原则等简要地告诉了两人,随即一起展开了讨论。在和他们的谈话中,我发现廖莹中此人思路敏捷,于商业上的领悟力极强,且能举一反三,的确是个人才,只是其身为贾似道心腹之人,对贾似道始终不弃不离,否则倒是我的一大助力。廖莹中代表贾似道,这第一次谈论,他更多的是在试探我的内心吧。

在得到谢道清的支持后,我也开始变得强硬起来,贾似道是奸臣,但不是造反者,我看准了他不敢造反,即便在历史上他面对无能的宋度宗也没有起过反意,说明其充其量也就是个玩弄政治的权臣,而不是图谋天下的霸者。对于这种人,我强势一分,他就会软弱一分,在我掌握兵权以前,只要我不将其逼得太急,他也不会铤而走险。

相对而言,江万里的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大事清晰,在细节上却显犹豫,可能是他脑海中的固化思维有关吧,不过这种人也有他的好处,在把握大局上一般不会出现偏差。

江万里道:“陛下,臣等回去后首先选址,招人,同时拟定商业部行事流程,准则,架构等。”

“恩,江爱卿,廖爱卿,你们二人商议后尽快上奏本于朕。”

“是,陛下。”

“两位爱卿,对于新生事物,大胆设想,细心求证。”

两人喃喃重复到,大胆设想,细心求证。

廖莹中离开后,立即来到贾府后乐园。

“莹中,评价如何?”

廖莹中知道贾似道不是在问他对于商业部的评价,而是在问对于皇帝的评价:“大人,皇上思路清晰,心思缜密,时常能出妙招,就像这桌上对弈的围棋,皇上堪称国手也。”

贾似道听罢默不作声。

廖莹中继续说道:“大人也无需气馁,这也就是局部的妙招,胜负之分还早,只是我们也得好生筹谋,大人,只是有一点大人需要做个决断了。”

“哪一点?”

“大人未来的打算,是做孟帅还是史弥远?”

贾似道盯着廖莹中问道:“开弓还有回头箭吗?”

廖莹中没有避开贾似道的目光,凝视片刻后道:“如此以来,我们也需从长计议了,从今日马廷鸾上奏可以看出,皇上应该不会怀疑大人,而我们今后当不断寻找机会,想方设法设计一环扣一环的劫数,尽量孤立皇上,分化太后一党,而最大的助力我以为便是北方之蒙古,因为皇上最担心的就是蒙古人南侵,其皇位不保,所以大人当通知东川,两湖等地,封锁蒙古人的消息,大人便可以在此多做文章了。”

“恩,莹中此计甚秒,只是边境之地李庭芝的态度难以捉摸。”

“的确如此,大人也只能多修书于他,暗示其莫忘当年提携之恩。”

天气一天天暖和起来。

虽然还是春寒料峭,但已让人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临安城桃红柳绿,时而飘洒着金风细雨,时而又是春光明媚,无论是何种景色,都在向人们宣布,春天来了。

这是一个朦朦烟雨的清晨。

我独自漫步在皇宫御花园内,此时距我来到宋朝刚好四个月。

御花园内春柳成行,偶尔出现的黄莺在柳叶间穿梭,轻点树叶,又即刻飞去,速度之快让人觉得闻其声而不见其影,清风斜吹,吹在身上的是阵阵寒意,吹在心里的是片片清新,端的是意境无穷。

难怪这御花园在后世能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

丝丝一般的细雨继续下着,似乎在讲述春的恋情,缠绵而又悄然无声,我站在花园中的一处亭榭前,随意看去,数不清的花朵正在快乐地成长,朵朵清艳的鲜花上,点点水珠,滴滴露珠,清香入鼻,渗入心神。

我静静地享受着。

春的气息。

春的痕迹。

多么美好的春天啊。

突然,我想起乐菱杉告诉我的一篇散文,“你若来了,便是春天。”

当时,乐菱杉说到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一行热泪,这句话美好到令人想哭,心疼到令人想哭,温暖得令人想哭。

春天,这是一个没有乐菱杉的春天,对我而言,还能叫春天吗?

我痴痴地站着,一动不动,万千思绪透过烟雾,透过花香,想要飞去,却不知飞向何方。

“官家,清晨春寒,还是早些回屋吧。”不知何时,全玖来到我近前,撑开雨伞,遮住了细雨。

“玖儿,还早,怎么不多睡会?”

全玖低声道:“玖儿醒来不见官家,便出来寻找了。”

“嗯,玖儿,那我们回屋吧,你身子弱,禁不起风寒。”

我接过雨伞,牵着全玖的小手,慢慢走回宁乾宫。

第65章人定胜天

第65章人定胜天

第65章人定胜天

“临安城果真与众不同,不来此地,根本想象不到世间还有如此繁华之地,我蒙古之中都,上都等城市都远远不及也,难怪大汗对南朝花花世界念念不忘。”

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僧人边走边想到。

春寒料峭之时,中年僧人只穿着一件薄薄的僧衣,背着一个黄色布袋(僧人随身布袋,名为乾坤袋),似乎毫不惧怕寒冷。

这僧人约莫三十出头,面目英俊,轮廓分明,除了皮肤微黑,咋一看去和宋人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偶尔露出笑容时,会让人觉得有种莫名之邪气。

在天涯派出以昆哲长老为首的蒙面人行刺宋朝皇帝失败后,忽必烈意图在临安重新建立细作站,取代原有的情报机构,为蒙古入侵宋朝收集情报,做好准备。

从印天涯推衍星象后得出的结论中,忽必烈变得格外重视这宋朝皇帝,和印天涯商议后,将此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天涯大祭司杨琏真加。

杨琏真加,蒙古天涯的大祭司,出自西夏藏传密宗,不好佛学,却喜密宗武技,五年前投奔蒙古,颇为忽必烈信任,后得印天涯指点,武艺大成,在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的决定性战役中,杨琏真加单枪匹马杀入由怯薛军保护的阿里不哥大帐中,生擒阿里不哥。其人胆大心细,可谓文武双全,是以在天涯里不断升职,最终被印天涯任命为大祭司,位居神殿四大长老之上。杨琏真加虽为西域色目人,但相貌同汉人无异,且精通汉语,所以被委以重任,只身一人来到临安。

宋朝时,佛教徒也算不少,各地僧侣也常常到京城寺庙挂单,所以对于这样一位单身僧人也没人会去留意。

傍晚时分,杨琏真加来到临安北部的演福寺。

演福寺是临安的一座小庙,位置偏僻,少人涉足,是以香火淡寡,庙里除了主持允泽大师外,就只有十来个年轻僧人,这里乃是蒙古人在临安唯一的一处据点,据说还是当年托雷(成吉思汗幼子)在南游时所建。

杨琏真加围绕寺庙转了一圈,四处看了看地势,来到紧闭的庙门前。

“啪啪啪”杨琏真加敲了敲庙门,不一会,庙门一开,里面出来一位年轻沙弥。

“大师前来,有何贵干?”年轻沙弥双手合十问道。

“贫僧欲在贵寺挂单,请通报主持,行个方便。”

“大师稍等。”

年轻沙弥很快带着一位三十多岁的僧人来到门前。

“这位大师自何处来?老衲乃本寺主持允泽。”允泽看了看杨琏真加问道。

“见过允泽大师。”杨琏真加双手合十道,“贫僧云游四方,欲在贵寺挂单,还请大师行个方便。”

“本寺庙小,难容这位大师,还请移步其它寺庙。”允泽一副拒人千里之态。

杨琏真加呵呵一笑:“庙小但无妨,只需曲径能通幽。”

允泽一愣,随即答道:“小庙何来曲径,本寺只有禅房花木。”

杨琏真加拇指,食指结成圆形之印,其他手指上翘:“贫僧只喜花木。”

允泽急忙做了一个同样的手势,将杨琏真加请入里间道:“那请大师随老衲入禅房再议。”

进入屋内后,允泽吩咐小沙弥:“觉立,去准备客房,供这位大师歇息。”

杨琏真加见觉立走后,从乾坤袋内取出一封密函交与允泽:“贫僧乃神殿大祭司杨琏真加,这是神尊大人信函及印鉴。”

允泽看完,连忙跪下道:“属下允泽见过大祭司。”

杨琏真加接过信函夹在双掌之间,微一发力,信函瞬间成为碎纸片掉落于地。

“好精湛的技艺。”允泽暗道。

“允泽,坐下吧。”杨琏真加道,“先说说眼下临安的局势。”

允泽坐下后,恭敬地说道:“是,祭司大人。”

咸淳元年三月一日,忽必烈迁都燕京,昭告天下,改燕京为上都,原开平上都府更名为中都,作为蒙古之陪都,并根据天涯神尊大人印天涯之意,下令在原燕京城外东北方向建筑新城,由天涯神殿四大长老中位列第二的藏春散人刘秉忠负责督建。

这刘秉忠精通术数,如果不是汉人的话,印天涯也许就会将其培养成下代天涯神尊了。

同时,忽必烈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首先是简化并整合了行政管理系统,由中书省全权负责行政事务,由于只有一个机构负责,行政管理进行得更加顺畅,呈报皇帝的所有奏折都要经过中书省过滤,中书省最高职务为中书令,忽必烈批准的重要决策,都由中书令交给各部负责执行并行监督。其次,按照汉制,设立专门负责军事的枢密院,执行中书省决策的六部等,并且重用有能力的汉人,第三,将田地分给原属金国的汉人,令蒙古人不得随意掠夺。

这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为南侵宋朝,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蒙古忽必烈和我都在同时间赛跑,只是我的难度相对会大些,我的朝中还有贾似道一派的阻力,而忽必烈在平乱后自可专注内政。

江万里廖莹中的办事效率还是很高,在我任命下达后的第七天,一份关于商业部组建的奏折已经摆在了宁乾宫的御书房内,我看完后递给旁边的文天祥陆秀夫:“你们也看看,这廖莹中还是有些本事。”

陆秀夫道:“以前就听李大人提过,这廖莹中十分了得,乃是贾似道之诸葛也,陛下需提防之。”

我点点头表示认可。这时,小七进来禀报:“袁先生在外求见。”

“先生来了?宣。”

袁棘进屋后道:“陛下,臣刚从狮峰商行回来,叶东升已从川中返回,途经江西,带来了两封信件。”

我接过信道:“是川中欧阳和道法之信。”

我先打开欧阳家主欧阳克纯的来信,信上言简意赅,欧阳世家身为汉人,绝不会屈服于蒙古,感谢呼延公子好意,有机会一定会和龙牙合作。信上并未提及是否保存实力,只说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欧阳家因为对朝廷失望,会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和蒙古人进行战斗。

这欧阳家主倒很有骨气,不过也是很倔强啊。

我取出鹅毛笔,想了想写到,欧阳克纯前辈,今新帝登基,我闻其决意变革,朝中定会气象万新,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呼延十分佩服前辈之义举,我龙牙愿意团结一切抗蒙之力量,将占据我家园之异族逐出家门,龙牙之人会为大宋之崛起而奋斗终身,相信我大汉民族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先生,将此信交与欧阳家。”

我继续看第二封道法之信。

道法来信只是寥寥数句,蒙古忽必烈迁都燕京,那燕京地处龙脉,势旺,为其命星增添不少光芒,皇上需谨慎待之。

我看完后立即提笔写到,感谢道法大师提醒,然人定胜天。

“先生,这封交与道法。”

第66章咸淳科举

第66章咸淳科举

第66章咸淳科举

自二月中旬以来,温度逐渐回升,江南各地已是春暖花开,随处可见红绿相间。

临安城大大小小的客栈酒店几乎家家爆满,来自各地的考生学子陆续抵达京城,参加三年一次的礼部省试及殿试。这些考生们大都是历经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寒窗苦读,唯一的目标便是希望一朝能跃龙门,成为天子门生。

古代读书人的比列相当少,所以整个宋朝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后世的高考。

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前后历经1300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宋代时“重文轻武”,所以历朝皇帝都十分重视科举考试。自宋英宗治平三年起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第一级是在州府进行的州试,一般在秋后,第二级是在礼部进行的春季省试,同年,进行第三级考试,既是在皇宫内院举行的殿试。而通过殿试的考生,不须再经吏部考试,可由皇帝直接任命为官为吏。

随着蒙古的崛起,宋朝疆土日益缩小,很多方面都简化了程序,自宋理宗起,后面的省试,殿试合二为一,时间也缩短为两天。

考试内容倒是基本不变,第一天是省试,考大经,兼经及论,第二天即为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的策论。

临近考试前,礼部准备工作全部就绪。身为礼部尚书的马廷鸾忙得不亦乐乎,好在对于这些考试礼制十分熟悉,倒也显得忙而不乱,秩序井然。

朝廷上下的焦点也都集中在这次考试上,所以朝会时基本上算是风平浪尽。

商业部一边组建,一边对整个临安的店铺商行进行登记造册,同时一项项行事准则也悄然出炉。由于人手见拙,江万里廖莹中也都是亲自出马,四处奔波。

还有个大忙人就是龙牙之萧天,在全觉送来第一批放大镜,鹅毛硬笔等物品后,萧天立即组织人手在考生们较为集中之地摆摊设点,推广这些新东西。

萧天没有制定销售价格,而是由这些考生们自己根据情况任意定价。这种促销方式在考生中引起轰动,本就是新玩意,加上这种闻所未闻的定价方式,一下吸引了大批考生。

皇宫旁边的贡院前面,有一个小型广场。贡院是这次省试殿试的场所,无论新老考生,都会在考前来到这里熟悉场地。这种习性一直流传到今天。

临近考试前的最后一天,我和方灵来到贡院前的广场上。

“哥,这里人流攒动,还真热闹啊。”

“是啊,难得一见。”

“看,萧天在那里呢,我们去看看吧。”方灵拉着我走了过去。

萧天的摊位极大,左边是三张书桌,上面铺满了白纸,纸上放着数支鹅毛笔供考生们试笔,一个伙计拿着一支鹅毛笔,在给这些围观的考生们展示握笔的方式,习惯了用毛笔的考生在开始时都会感到不适应,但毕竟都是天之骄子,没多久便有不少人觉得得心应手,越写越快。

“这萧天还是有些头脑的,知道先让考生们练笔。”

“是啊,哥,你的手下都很牛的。”方灵也学会了这个牛字的用法。

我们走到摊位的右边,这里是买卖之地,围观的人更多,萧天见到我,正欲说话,我见人多,便示意他不用管我们。

年轻的考生都比较乐意接受鹅毛笔,不少人还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年纪相对较大的考生则偏爱放大镜。

这时,一位拿着放大镜看了半天的考生从袋中拿出一张折得皱皱巴巴的纸币,吞吞吐吐地说道:“这个可否?”

这位考生年纪已经四十出头,一脸的皱纹,衣衫上尽是补丁,显见是位贫寒的老书生。

旁边的一位少年考生似乎认识这位,说道:“我说老范啊,你还是别买这个放大镜了,留着钱先管饱自己的肚子吧。”

“老范?”我一下想到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唉,你有所不知啊,我这眼睛越来越看不清了,有了这个放大镜,就能看清考试的题目了。”

萧天接过纸币,看出这是张面额极小的纸币交子,心中一动,将纸币折好还给了考生,并拿回了他手中的放大镜。

老范着急,一下提高了声音:“没说纸币不能用啊?”

大宋朝虽然明文规定,纸币可以通用,但因其贬值太快,很多商家都不收交子,所以老范认为萧天不愿意接受交子。

未等萧天回话,另外一位身穿白衣的年轻考生看见到萧天如此,不仅有些恼怒,大声道:“掌柜的,你们的宣传栏上不是写着价格自定吗?这交子也是我朝通用的货币,并不违反你们的规定吧。”

两人的声音很大,一下让旁人都静下声来看着萧天。

萧天笑笑,也不去理睬白衣考生,对老范道:“这位客官,是叫老范吧,这个是样品,给你一个包装好的。”

老范接过后将纸币递给了萧天:“那这钱给你。”

萧天不收:“老范,你看我们的宣传栏,上面写着,价格由你自定,那就是说,这价格可以随意,上不封顶,下可为零,你可以用零量的钱来购买。”

老范见萧天不似作伪:“那也不行,读书人岂能购物不给钱?”

“老范,没有说你不给钱。你看这样行不行,如果你一定要给钱,我就先给你记个帐,等你考完后再给我不就得了?”

老范犹豫下道:“那就多谢掌柜了,我一定会还给你钱的。”说完,脸色微红,急忙离去。

我知道古时的读书人都极好面子,这老范也不例外,只是的确囊中羞涩。

那白衣考生一愣,瞬间鼓起掌来,哈哈大笑道:“掌柜的,人不错,我也来买一支鹅毛笔。”

随着白衣考生的掌声,旁人也都纷纷鼓起掌来,一时间摊位前又恢复了热闹的场面。那白衣考生放下一两碎银,在众人的掌声中扬长而去。

“呵呵,这萧天,挺好。”

“是啊,萧天的生意经有长进,这些考生们都成为了萧天的宣传员,很快就会流传到各地了。”

“嗯,灵儿也懂得做生意了啊。”

“呵呵,成天跟着你这个奸商,这叫近墨者黑。”

“我可不是奸商。”

“知道的,哥,对了,你怎么不去参加考试,灵儿以为哥你一定能高中状元的。”

“何以见得?”

方灵一本正经道:“这考状元以策为重点,哥你的那些观点非常人所及,自然行的。”

我笑笑:“灵儿,你过奖了啊,我可不是那块料。”

方灵故作生气:“你就装吧。”

我也故作不知:“装啥?”

“装神弄鬼呗。”

说完,我俩也不管旁人,自顾自地哈哈大笑起来。

第67章宁缺母滥

第67章宁缺母滥

第67章宁缺母滥

凌晨时分,天刚朦朦放亮,我独自一人来到贡院门前。

我早已参加过高考,难道还要参加宋朝的省试殿试吗?

不对,我不应该来此参加考试的,我的意识有些模糊,但我知道这不是我该来的地方,然而我的双腿却不受大脑控制,糊里糊涂地跟着一众考生向里面走去。

经过门口护卫的严格检查,核对完身份凭证后,我进入了考场。场内灯火通明,虽是人来人往,却显得秩序井然。此时,已有不少先期进入的考生们坐在了座位上,我也急忙找寻起自己的位子来,不一会,周边的考生陆陆续续都坐了下来,只剩下我一人还在不停地寻找着座位。

当我发现只有我还站着时,所有考生的目光全都集中到了我的身上,我急得满头大汗,却依旧找不到我的名字。

突然,从前面传来一个厚重的声音,“赵禥,就等你了。”

我抬头看去,只见正面的考官席上端坐着正副三位主考官。刚刚发话之人坐在中间,正是今科的主考官,不过我却不认识,只是觉得其仪表不凡,十分威武,一看就让人心生敬畏,从其长相上看似乎不像汉人。左边那位副主考官是一位中年儒生,相貌英俊,器宇轩昂,只是我同样不认识,右边那位考官我倒是认得,竟是当朝宰相贾似道。

那席上的贾似道看了我一眼,对着主考官道:“忽必烈大人,时间已到,既然赵禥找不到座位,就将其逐出考场吧,以免影响他人考试。”

忽必烈声音洪亮:“恩,贾大人言之有理。来人,将赵禥逐出贡院。”

我正欲反驳,却见一名护卫极快地走了过来,手起棍落,我“啊”的一声叫了出来,随即倒在地上,在倒地的瞬间,我看见忽必烈狂妄地大笑起来,贾似道也是阴阴地冷笑到,只有那中年儒生面色依旧。

我猛地一下坐了起来,只见周围灯光暗淡,我稍稍定了定神,擦了擦汗,发现还是在自己的龙床上,原来又是一场梦,只是醒来后再也想不起那忽必烈和中年儒生长成什么样子了。

我又躺在床上,只是思维还停留在这个梦中,继续回味。

昨夜刚接到通知的主考官何基,副主考官马廷鸾,翁应龙已经坐在了考官席上,看着鱼贯而入的考生们。

在这两天中,考官和考生均不得自由出入贡院,也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试完毕后,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所谓糊名,就是密封考生的试卷,自宋朝开始的糊名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誊录就是由专门的抄手将考生的答卷重新用正楷抄录一遍。这些制度使得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

封建社会发展到宋朝,很多制度都日趋完善,只是没有很好的执行下去。

辰时三刻,何基起身道:“老夫何基,受皇上之托,担任此次考试的主考官,另外两位主考官是马廷鸾马大人,翁应龙翁大人,下面我宣布,咸淳元年省试现在开始,各位学子,仔细阅题,认真答卷,遵守考场规则。”

在考试的同时,我已经在前往落石山的路上了。一来我想看看青年卫的现状,二来是看看火枪的进度。

青年卫搬到落石山下后,按照我的吩咐,将火药司团团围住,即便是临山的一面,也安排了五十名青年卫驻守在山间,要进入火药司必须穿过青年卫的驻地。

青年卫的营房虽然简陋,却是齐整井然。

我经过时看见担当守卫的青年卫队员个个精神抖擞,军纪森严,脸上洋溢着希望和骄傲的神情。我暗自赞道,这可都是我大宋未来的军人啊,看来文璋花了不少心血。

“君实,你怎么看?”

“陛下,短短三个月,青年卫已经隐然成形,足以见得文璋之用心和才能,臣以为青年卫的面貌远强于我朝京中之禁军,但是要成为一支能上战场的军队还是有所欠缺,一支军队不经过战火的洗礼,是无法成为真正军队的,只得形似而不具神韵,也就是陛下曾经说过的没有军魂。”

“恩,君实说得好啊,只有用鲜血铸就的军队才能称得上是铁军。”

“陛下圣明。”

“蓝羽,沈墨。”

“臣在。”

“你们二位带着御前侍卫去和青年卫的这群娃娃们过过招,注意点到为止,顺便让文璋到火药司见朕。”

文天祥道:“陛下,不去看看他们的操练了吗?”

“宋瑞,不用看了,从这些守卫身上,已经可以看出青年卫训练的效果了。走吧,去火枪坊。”

云伯飞虽然略显疲倦,却是精神饱满。

“伯飞,对于火枪的进展朕很满意,不过,你也得注意休息,朕听说你工作起来,常常整夜不睡,这可不好,要知道,我朝不能没有你这样的大师。”我一见到云伯飞便说道。

云伯飞心里感动:“皇上放心,属下身子骨还硬朗着呢。”

我拿起桌上的一支成品火绳枪,做了一个瞄准的动作:“还是太重了。”

“的确如此。”云伯飞道,“陛下,关于下一代产品属下已经在研发中,沈先生和全兄弟也在不断思索,遇到难题我们都会立即相互交流,属下认为时间应该不会太迟,估计顶多再有半年便可成功。”

“恩,很好,你们一边研究下代火枪,一边从第一代火枪的制程中积累经验,除了火枪本身,还包含材料,工艺等各种方面,有需要哪方面的人才随时报给文大人。”

“是,陛下教诲属下牢记。除了火绳枪外,属下也已经开始在思考陛下图稿中的后膛枪了。一旦后膛枪能够成功,即便是属下上战场,也能让蒙古人夹着尾巴逃窜了。”云伯飞骄傲地说道。

“呵呵,伯飞,目前首批火枪已经生产出多少了?”

“陛下,还不到五十支,属下严格按照陛下的要求,每生产出一支,就要保证百分之百的质量,有问题的那怕是毁掉也坚决不允许流出。”

“恩,火枪最容易炸膛,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质量,宁缺毋滥,要给未来的火枪手们绝对的信心,不仅这第一批火枪需要如此,以后凡是正式量产的火枪全部都要按照这种检验体制以保证质量。”我稍事停顿,继续道,“伯飞,你可以在每支火枪上刻上技师的代号,以督促他们的责任心,以后还可以定期按照枪支的维修率来对技师们进行奖励或者处罚。”

文天祥反应最快:“陛下,此计甚妙,一箭双雕啊。”

第68章以剿代练

第68章以剿代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