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虎臣-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历史变了,战果不同啊!
在历史记载中,周遇吉的斩获是几千,没有详细数字,更没有缴获财物的记载。可是这一次,对建奴的斩获应该有两万人!而且,还有那些被解救的约两万大明青壮,还应该有眼前这些堆成山一样的各种物资,当然,对于这些物资,周虎臣也希望不要记载于史册,起码现在他不希望。
热乎乎的一顿晚餐,一簇簇篝火在夜风中摇摆,士兵们不用再忍受寒冷了,因为,缴获物中有大量的帐篷,士兵们可以睡在帐篷里了,周遇吉父子当然也不例外。
虽然不如家中的热炕头,但有了这些帐篷,寒冷的夜晚好过了很多,最起码比露宿野外好过了很多。
“还要熬三天,我们就可以派人去京师报捷了!”
周虎臣惬意的笑着,父子二人在一座巨大的帐篷中席地而坐,当然,地上铺着厚厚的毛毡,父子身旁不远,一个很大很大的铜盆中,盆中的炭火“啪啪”的冒着火星,带来阵阵暖意。
三天时间,三天时间什么意思——三天之后,周遇吉在紫荆关的步兵就会到来,会有五千人前来接应,这五千人会把这些物资一次性的带走,带到山西。所以,周虎臣才会说,还要等三天,三天后才可以派人去京师报捷。
“建奴还是很强!聊尽人意而已!不过。。。这些财物的确很有用途,留下就留下吧!我们。。。可以招募更多的士兵,可以让我们的士兵吃饱,将来在山西可以有一番作为了!为父。。。”作为大明的太子少保、左都督、一省的正印总兵官,说起这些“阿堵之物”,周遇吉有些不适应:
但。。。他能理解儿子的用心良苦。儿子是自己的好,士兵当然也是自己的好,物资留给自己的士兵无以伦比的好!
“父亲您也明白,上交朝廷没什么用!杯水车薪而已!这个大窟窿谁也补不上!再说,这些物资交给了朝廷,有用吗?那些得到物资的废物敢与建奴作战吗?!还不如我们自己留着。。。朝廷现在还欠着我们的粮饷呢!就当朝廷给我们做了补偿!算是两清了!”
周虎臣可没有周遇吉这些顾虑,大明就要变天了,天下大势都在周虎臣的脑海里,将来一切都要靠自己,靠便宜老爸手下这些人。历史说明,那些江南的抗清势力都不靠谱,投降的投降,斗嘴的斗嘴,内斗的内斗,总体来说,他们的战斗值太低太低。这些人没有团结与凝聚力,所以,周虎臣要自己变强,越强越好,这个历史上敢于与任何敌人作战的便宜老爸才是他最忠实的靠山,将来。。。好吧!将来,周虎臣就靠周遇吉的名头逆天了,他要让这个世界在自己脚下颤抖。
废物就废物吧!反正那些人。。。真的是废物,周遇吉的心小小跳动着:“要回京师了!也许。。。”
周遇吉满脸的期待和憧憬,他那拱卫京师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第41章 目标山西
进入闰十一月,辽东督师,兵部侍郎范志完入援京畿。
就在各地的援兵开始向京畿之地汇集,京师之内一片人心惶惶之际,周遇吉开始向通州行进。附近的守卫者不可能不认识这位昔日的长官,周遇吉没有受到什么阻碍就进入熟悉无比的通州境内,在通州城外,周遇吉一行停住了脚步,他不能再前进了,因为再前进他就有谋逆的嫌疑了,虽然,他带的人很少。
那六千余士兵当然奔向了紫荆关,而理所当然,那些数也数不清的物资被他们带走了,现在正是京师附近风声鹤唳的时候,各地援军调动频繁,它很好的给这次大规模的军队运输行动做了掩饰。就这样,周遇吉父子带着几百人来到了通州,当然,还带着那一万颗建奴的首级。
京师一带竟没有落下一片雪花,现在是最寒冷的季节,这些建奴的头颅不会腐烂,但是,在萧杀的寒风中,带着一万颗头颅行军,让所有的人都感觉自己很冷很冷。
一行几百人向京师前进的过程好像很慢。。。很慢,这是;周虎臣故意的。
通州的寒冷并没有维持太久,在周遇吉一行来到通州后的第三天,兵部衙门的一名陈性郎中屁颠颠的带着一帮手下来到了周遇吉阴风习习的驻扎地;离通州东城很远的一片荒野。
接到周遇吉报捷的文书,张国维很兴奋,他立刻把这份报捷文书呈送至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龙案之上,在这同时,那名姓陈的兵部郎中也被指派火速赶来了通州。
常规的寒暄,按大明规矩,陈郎中首先要保持公心,他要一个一个的仔细检验首级防止杀良冒功。
不过,这次好像太简单,这位陈郎中挥手让几名小吏开始去检验首级,而这名兵部陈郎中则干脆用了一个野外太过寒冷,自己身体不堪忍受为理由,他与周遇吉进入一座竖了好几天的帐篷之中。
所有人都离得远远的,这座帐篷中只剩下了周遇吉与那名兵部郎中。
两人具体谈了些什么,除了当事人,谁也不知道,但出来后的周遇吉显然心情不错,他一向就威严肃重的脸呈现出很轻松的表情。
双方交流的不错,那名陈姓郎中和周遇吉寒暄两句,去检验首级了,周遇吉则向不远处的周虎臣招了招手。
周虎臣来到近前,周遇吉压低声音:“小虎下午随陈大人进京,为父的事情。。。就靠你了!”
“明白,父亲放心,小虎知道该怎么做!”
周虎臣有些得意的浅笑着,他知道周遇吉想要留在京师,但是,周虎臣当然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他不会让周遇吉留在京师。因为,这不符合利益,也和周虎臣的计划不符,周遇吉与这名兵部郎中的交流是周虎臣安排好的,甚至。。。那份报捷的文书都是他经手的。
没有圣旨或者兵部的谕令,周遇吉无法进京,他已经不是京营的指挥官了,不过,周虎臣好像没有什么可避讳的,他一个挂职的游击,又有兵部尚书张国维的手下引领,这好像没什么。
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初五的下午,周虎臣进入了已经戒严的京师。
张国维一直很紧张,建奴现在已经深入到了大明腹地,至于战况,谁都明白,周遇吉的大胜有些出人意料,不在情理之中。
但对于周遇吉来说,攻击建奴的运输部队对他只是小菜一碟,但这只是对于周遇吉来说,至于别人,周遇吉对他们的战斗力还没有那么信任。所以,他想要暂时留守京师,要继续给建奴一点颜色。
就在张国维那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宅邸之中,张国维已经等候他多时了。
“小虎拜见伯父!”周虎臣依旧用的是通家之礼,他恭恭敬敬的跪地两拜,涵义不言而明。
现在的张国维兴奋中还带着焦躁,周遇吉父子的胜利对于张国维来说意义重大,刚刚上任就是建奴入寇,至于结果,那是他
无法抗拒的,周遇吉父子的胜利太及时了,这算是给张国维增加了一丝底气,也让他这个兵部尚书保留了一些颜面;我们也胜了一次!
仆人送上茶,随后谨小慎微的转身出屋。
互相问候几句,张国维脸上的表情终于放松下来,显然,这段时间,他有些过于紧张了,好像。。。也很劳累。
“伯父大人您。。。辛苦了!”周虎臣清楚的在外表看到了张国维的操劳,张国维今年刚刚五十岁,却须发皆白,周虎臣记得,不久之前,张国维的须发还是灰白色,这已经不需要说什么,张国维的须发说明了一切。
张国维摆了一下手:“国事维艰,老夫身担重任,有何辛苦可言!”
两人沉默,张国维沟壑纵横的脸露出比哭强不了多少的笑容:“萃庵对陈大人说他想要回京师勤王,老夫知道小虎你的想法,若是小虎。。。老夫就驳回萃庵的请求。萃庵这个人太实诚,如果回京。。。”
“谢伯父大人,家父的军队现在应该已经进入了山西,小侄。。。不希望家爱抚的军队在这么短时间内就回师,另外,家父还没有正式上任,所以。。。小侄希望家父能首先稳住山西,然后,自然会听凭伯父大人的调遣。”
然后。。。没有然后了,周虎臣知道,建奴的这次入寇会保持很长时间,好像要到明年的四月份才会出关,而李自成与张献忠也越来越强大,至于张国维,他没有被崇祯皇帝搞死已经是格外开恩了,毕竟,张国维的上任时间很短,建奴与农民军无法拟制的主要责任不应该是张国维的,那是种种原因累积的结果。
以后的国情,大致的走向周虎臣都知道,他现在需要去山西。
周虎臣这是直接进入主题了,张国维有想法,他当然是想获得周遇吉的支持,现在的大明,象周遇吉这样的敢战之士太稀缺了,这样的将领凤毛麟角,对于放走周遇吉,他的确有些后悔了。毕竟,这是为数不多,还敢于和建奴作战的军队和将领。可是,张国维也不愿意周遇吉回来送死,建奴的兵锋太盛,周遇吉的手下士兵太少了,一旦周遇吉和建奴相碰,他是不会妥协的,后果就是;张国维这个贴心将领的军队被打残。
“老夫明白萃庵的难处,山西残破,他还要重整军备,既然如此,就萃庵就安心去山西整理军备吧!”张国维再次满面颓色
,他理解周虎臣,也理解周遇吉的报国之心。张国维的痛苦跃然脸上,这是一种深深地无奈。
“多谢伯父大人,您明白。。。小侄也明白。。。小侄代家父谢过伯父大人!”周虎臣使用了跪拜之礼,这是真诚的一跪,张国维值得他跪下去,周虎臣知道张国维的行为将改变历史的进程,无以为报,这就是周虎臣的真诚。
周虎臣不能因为某些事情而妥协,既然张国维答应了,就必定会做到,这也是周虎臣此行的目的。这次的胜利无疑很辉煌,属于明军多年未曾有过的大胜,但它无关这次战争的大局,而在普通人看来,也对天下大势没有影响。归根结底,除了张国维有些关心周遇吉之外,现在的局势,谁也没有心思把注意力放在周遇吉身上,包括如坐针毡的崇祯皇帝。建奴入寇,暴民四起,除了那点战绩,周遇吉的赴任山西必须尘埃落定,这就是周虎臣此行的目标。
历史改变了,因为这次胜利,历史上的周遇吉留在了京师,现在,周虎臣再一次把历史扳了回来,回到了一个未知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周虎臣知道它是完全正确的;周虎臣要和便宜老爸周遇吉走了,他要去山西练兵,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他要以后备战了。
目的达到,拉了几句家长,周虎臣起身告辞。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张国维与周虎臣谁也没提那些物资的事情,如此的大胜,缴获的财物必然不少,张国维与周虎臣的想法一样,朝廷没钱了,周遇吉不会得到朝廷什么赏赐,朝廷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这些物资就权当给周遇吉等人的补偿吧!
历史方向稍稍有些偏移了,本来要留在京师协助防御建奴的周遇吉被周虎臣按照他的意愿搞离了京师,而正是增加这几个月的缓冲时间,增加了一个历史的搅局者,大明历史也许将彻底改写。
第42章 怎么也要再顺点东西
办完去山西的事情,周虎成已经不再指望朝廷的奖赏,但他也没有立刻离开京师。
带着张国维给的通关文书,周虎臣没有去通州和父亲周遇吉会合,而是带着几名家丁直奔螺山。
螺山是洪螺山的简称,它位于蓟县境内,位置在京师的正东方向约百余里,螺山是京畿的防守重地,也是这次为防御建奴,京畿之地聚集官兵最多的地方。在过去,这里属于京营总兵官孙应元的防守之地。
孙应元是周遇吉的老上司,其人骁勇善战,在崇祯十二年曾随杨嗣昌督师襄阳,戍荆门。崇祯十三年,与副将王允成等破罗汝才于丰邑坪,斩首二千三百,生擒五百有奇,时称荆楚第一功。
周虎臣当然认识孙应元,孙应元是世袭勋贵,他的家就在京师,可惜,他现在没在螺山,而是在河南。
孙应元不在京师也没关系,因为,现在负责京营的是副总兵张建业,张建业和周遇吉关系还行,他们两人曾是孙应元的左膀右臂,两人没有利害冲突,并经常配合作战,算是不错的同僚关系,所以,周虎臣现在找上了张建业。
得知周虎成来访,张建业也没什么可矫情的,故人之子,再加上这个小老虎在京师名声响亮,所以,张建业立刻派人把周虎臣领进了自己的营房。
张建业比周遇吉还要年轻,因此,周虎臣见到张建业要叫一声世叔。
“小侄拜见张叔,小虎来看您了!张叔一向可好!”
“免礼了!虎子可是稀客,现在这情况,你怎么跑到这儿。。。哦,对了,好像萃庵兄刚刚大胜了一场!”张建业突然想起来了
,周遇吉好像刚刚战胜了建奴,而且是一场大胜:
“回张叔,家父只是教训了一下建奴,侥幸获胜,不算什么!小侄今天来张叔这,是有点小事找您!”
教训了一下就上万的首级,这太逆天了,不过,周遇吉好像。。。真的很能战,最起码比他张建业要能战,这应该归功于那次募兵吧,还有那些得到的战马,兵多将广才会取胜吗!
“虎子来,来这坐!太难得了!建奴可不好对付,萃庵兄是如何战胜建奴的?陪叔说道说道!”一边热情的招呼周虎臣,张建业一挥手,他的那些手下知趣的全部出了张建业的中军大帐。
“侥幸罢了!家父就是赢了建奴的仆从军而已,就这么简单!”周虎臣回答的很沉稳,波澜不惊:
张建业可不认为这是什么侥幸,那可是几万建奴,侥幸,可能吗?就算是建奴的仆从军,建奴哪里有那么好对付!这次的建奴入寇,总计也不过十几万人,战况已经说明了问题:处处不是避战就是溃败,至于投降,那也是司空见惯,这让朝廷的几十万军队,还有那些朝中只善于指手画脚的大佬尴尬的无以伦比!
上万的建奴首级,就是仆从军,那也是实实在在的战功,也会得到朝廷赏赐,可惜,周遇吉已经和张建业所在的京营没有了关系,他已经去了山西,成为了山西总兵,张建业无法分润到那些战功了。
“萃庵兄向来战功卓著!山西之地民风素来彪悍,定不缺乏可募之兵,假以时日,定大有作为,封爵封侯自不在话下!”关系本就不错,现在,周遇去了山西,成为一地封疆,将来说不定什么样的前途,为了将来的交际,张建业不介意对周遇吉吹捧一番:
“谢张叔吉言!家父也是这么想的!”周虎臣当然也是这么想的,他不在意说出来:
一点也不客气啊!不客气就不客气吧!反正这个周小虎在京师已经够嚣张了,这还是在天子脚下,去了山西,有周遇吉这个土皇帝在,这个周小虎还不知道嚣张跋扈到什么样子!
这些好像与自己无关,张建业笑了笑继续问道:“时局如此紧张,贤侄此来螺山有什么事?虎子就别让为叔猜了,有什么事直接说吧!痛快点儿!”
周虎臣笑了笑道:“张叔您不是外人,那小侄就直言了!此次战胜建奴,缴获了大量的骡马,还有粮食,张叔的那一份就在通州城外。小侄知道张叔手中有一些鲁密铳,小侄我最喜欢这种火器了,反正您也不擅长使用火器,就送给小侄玩吧!”
周虎臣当然不会客套,也没有社么好客套的,他给张建业的那些最基本物资不算少,它们的价值远远高于那为数不多的鲁密铳。至于武器,盔甲、财物等最重要的物资他还有很多,多的象山一样,不过,都被运往了山西。这些最重要的物资周虎臣自然是不会给张建业,京师这块宝地很快就会成为李自成的天下,随后,它要归属于那些伪女真人,这种资敌的事情周虎成可不会做。
最重要的一点是,周虎臣虽和张建业接触不多,但他比较了解这个人,张建业就是一个典型明军普通军官,喜欢混日子,有些安分守己,虽然也喜欢利益,喜欢权利,但是他不会因利益与权利去冒巨大的风险,所以,这就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说白了,张建业为官就是一个稳字当头,也正因为如此,周虎臣对这次来顺些鲁密铳信心十足。
“火铳好说,贤侄尽管拿去!为叔放着也没用,既然喜欢,那些鲁密铳就归你了!”张建业明白这是一种交换,鲁密铳没有多少,反正自己也不会吃亏,所以答应的很痛快。
张建业不但不擅长火器,他连冷兵器都不擅长,他这个副将混来的,现在就是坐镇京师的一种平衡,至于作战,原来是属于周遇吉的专利,张建业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坐镇大后方,提供后勤保障。现在,总兵官孙应元去了河南,京师根本没有可以选用的将才,张建业这才提马上阵;当然是被赶鸭子上架,他开始带领京营官兵就进行防御。
满面感激的神色,张建业嘴里继续谦逊,毕竟这是占了便宜:“为叔惭愧啊!萃庵兄走了走了还在想着我,哎!愧对萃庵兄了!它日萃庵兄回京,定好好为他接风洗尘!”
“张叔您太客气了,就您与家父的交情,怎能忘了您呢!”
张建业太感动了,感动的更加干脆了:“虎子,为叔这里火药还有不少,反正也用项不大,留一些给火炮充门面就行了,明天为叔就派人给你送到通州。”
现在,张建业满意了,这个周遇吉看来一如既往的实在,走了还在想着他张建业,也不枉过去相交一场。至于那些什么鲁密铳,至于火药,张建业根本就看不上眼,所有的大明火器他都看不上眼,不但笨重,还容易伤到自己,送给周虎臣,他没有什么介意的,反正他也不想用。
这次轮到周虎臣感动了:“张叔您就是我亲叔,小虎除了那些粮食和骡马,再给您留点首级,也算是一份军功。”周虎臣当然有办法,因为那些骡马和大车他已经给了张建业,至于首级,很好搞到,因为,看守首级的人全部是他的人。
周虎臣给的东西让张建业呲了呲牙,虽然首级有些让人不舒服,好像还有点恶心,但是。。。这是实实在在的建奴首级,也算是不错的一份斩获啊!
第43章 大同
通州距离螺山只需要一天的路程,当张建业的人把周虎臣需要的东西送到通州市,已经是第二天的午时。
周遇吉很郁闷,因为兵部尚书张国维让周虎臣给他写了一封简短的书信,在信中,张国维叮嘱周遇吉一定要好好在山西练兵,假以时日,他会让周遇吉重返京师,最后,张国维也没有忘记,承诺一定对周遇吉取得的战绩争取更好的褒奖。
这是张国维拒绝了周遇吉进京赴援的请求,当然,周遇吉不知道,儿子周虎臣实际上在阴奉阳违,他所做的事情与周遇吉的意愿和想法正好相反。
既然被拒,周遇吉也再也无法可想,和张建业的人交接了那些物资,周虎臣又明目张胆的送给了来人一车人头,随后,一行人带着几大车火药、一百二十杆鲁密铳启程离开了通州,目标,紫荆关。
紫荆关是长城的关口之一,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紫荆关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号称“内三关”。居庸关作为běi 精的北大门,是抵御来自北方异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历史证明,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兵家必争之地。
紫荆关的守将是保定府的一名参将,名叫候成,这位侯参将已经心惊胆战了好长时间,因为周遇吉这支庞大的军队一直在紫荆关停留,这近两万人的庞大队伍虽然没有骚扰地方,也没有与当地的朱军发生冲突,可是候成不可能不担心,周遇吉是什么人他当然知道,无法得罪,又不敢催促他们启程。所以,他非常谨慎,他知道一旦发生争斗,周遇吉手写这些彪悍的军士恐怕会让紫荆关的这些守军哭都没地方哭。
终于,在千呼万盼之下,候参将把周遇吉盼来了。
在紫荆关留宿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在侯参将的祈祷中,周遇吉率领物资与庞大人群组成的洪流出了紫荆关,随后,直奔大同府。
紫荆关距离周遇吉的上任地大同府还有四百里的距离,这支庞大的队伍行动太慢了,放眼望去,这似乎一个人流与车辆组成的海洋,一辆辆独轮车,一辆辆骡马载着各种物资,长长的士兵队伍在官道上拉开足有四、五里的距离。
一天也就是行进约四、五十里,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十六,大同府城的轮廓终于出现在周遇吉父子等人的视线中。
千辛万苦来到大同,一路的情景,却是让人震惊。不是山西荒凉的地貌,官防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谁都可以一眼看出这是自己的队伍,但这两万人的洪流有些让人不放心,大军所过之处一片惶恐,百姓们如避虎狼,沿途的山西各府县官员根本不敢把他们放进城。
沿途的心惊胆颤自然有原因,兵过如梳啊!
谁也害怕这支军队是一直具有典型明军特色的军队:劫掠地方。
大明的军队就是如此的悲哀,尽管周遇吉的军队没有没那样的特色,可是,谁敢放他们进城,谁敢放心大胆的面对官兵,这个世道是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的世道,有兵权的人才有话语权,谁也不清楚周遇吉军队的情况,避如蛇蝎也自然难免。
所幸,除了搞一些柴薪,周遇吉的大军补给很充足。
山西都指挥使司衙门就在大同府,也是周遇吉的赴任地。
在庞大的洪流行至距离大同府四十里的大同县时,终于,迎接周遇吉的人来了。
为首的是一个老熟人,名叫贾琻,他与周遇吉在京师曾是同僚,不过职位较低,贾琻以前是一个守备,现在,也只是一个游击,大同左卫游击将军。
几年不见,现在的周遇吉已经是大明太子少保、左都督、山西总兵官,而贾琻只是晋了那么一点点,两人相比,可谓天差地别。
这里不是江南,也不是京师,是边防之地,文官可不敢过于怠慢高阶的武官,这就是边镇特色。大同府是防御西北边疆的军事重地,主要是针对蒙古人,这些军将,尤其是一省的总兵,还是一个名声极佳的总兵,对边墙地区的文官来说很重要,所以,大同知府闫肃大人很低调,他早早的带领手下官吏迎出了大同府的府城。
新任的山西总兵官周遇吉带来了海量的物资,还有那两万彪悍的士兵,这是从来有过的景观,让人叹为观止界,也让大同知府闫肃等人直冒冷汗,绝大部分士兵都在运输物资,这也太多了!
把大军在城外安置妥当,与相迎的大同文武官员寒暄已毕,周遇吉带领一部分人进入大同城内,这就算是上任了。
进城之后,周遇吉去参加大同府文武官员的欢迎宴会了,而周虎臣则与几名幕僚和手下人开始在总兵府安排家眷。
这个大同的总兵府很宏阔,和文官府衙不同之处是,武官不用顾忌自己住处与府衙的奢侈问题,显然,周遇吉的前任许定国对这一点同样很认同。
庭院深深,假山花园,宛转的回廊错落在这座总兵府中,至于房舍,几个字就可以代替;雕梁画栋。
还算不错,周虎臣很满意,这个总兵府比周遇吉在京师的宅邸强的太多了,现在不用担心人多没地方住了,这个占地及广的总兵府就是住进几百人都没有任何问题。
“把小卫安排在我隔壁,也好有个照应。”小表弟刘卫孤身一人来了大同,舅舅与舅母对自己已经仁义尽致,周虎臣估计自己可能以后没有时间照应刘卫,但他总要做出亲近的姿态。
“我要随表兄驰骋沙场,你去哪我就去哪,住哪都行,随便安排吧!”刘卫的表现,就是一个小大人,他一路不言不语的就跟随众人来到了大同,尽管他只有十二岁,身高还没有到周虎臣的肩膀,但他显然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
周虎臣伸出手比量了一下:“小卫,你要是想跟表兄驰骋疆场,以后就要听话,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你现在太小了,什么时候身高到了我的耳朵处,我就让你随表兄疆场杀敌。”
刘卫翻起白眼,他看看周虎臣。
周虎臣身高又长了不少,他现在的身高比一个普通男子要高出足足半个头,加上从不缺乏锻炼与好的饮食,现在,周虎臣站在还没有发育的刘卫面前就是一座铁塔。刘卫突然感觉自己有些悲哀,这表兄怎么长的,咋就这么强壮。
“别用这种眼神看我,就你这小身子骨,现在连刀都提不动,以后好好在家锻炼身体,读点书,吃饭吃饱些,将来会有机会的!”将来,这可是自己的有力臂膀,刺激刺激这个小大人也好,周虎臣带着戏谑的口气看向刘卫。
“表兄日常都吃什么?”
“吃饱,每日两餐有肉。”
“还有什么?”
周虎臣当然明白,这个小刘卫有些急于求成,他是想赶紧长高长壮,好晋身军伍,所以周虎臣干脆用常规的训练方法回答了小刘卫:“除了要吃饱吃好,勤加锻炼,每日跑步不低于五里。”
回答的很简单,也不算有什么太大错误,但是没周虎臣没有意识到,他在以后的这段时间,根本无法顾及到刘卫,正是这几句简单的不再简单的对答,周虎臣无意中造就了一个无敌的长跑冠军,造就了一个军中体能教练。
“吃饱、多吃肉、每日跑五公里以上。。。这很容易吗?。。。”
刘卫不在理会周虎臣了,他嘴里叨念着这些至关重要的口诀,然后,施施然转身而去。
第44章 巡抚大人的态度很好
周遇吉上任了,而严格意义上,他好像还不能完全行使自己的权力,因为,他没有得到那个象征统领山西军事的总兵大印。
山西的巡抚姓蔡,名懋德,这是一位真正的老大人,他今年五十六岁,苏州府昆山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经过多年的打拼、苦熬,在去年,蔡懋德终于熬成了一省封疆。
蔡懋德老大人是一个老实人,他学承王守仁,是一个知道民间疾苦,刻苦清修、任劳任怨做事的老实人,是一个难得的好官。这个好官加老实人很实在,在周遇吉这个山西最高阶的武官来山西上任之前,蔡懋德老大人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以一个瘦弱不堪的巡抚之身提马进京;他已经在京勤王了。
蔡老大人去了京师,周遇吉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山西巡抚已经入卫京师,他这个曾经的京营副将明明就在京师附近,却没有一个人提前告诉他,他有那么惹人嫌吗?
好吧!这应该是周遇吉在天津阻击建奴的后果,这就是胜利的后果,木秀于林的典范,这是失败,整整一个大明官场与一个国家的失败!周虎臣的预测应验了,好在周遇吉还算是有思想准备,他可以等。
蔡懋德不在太原,周遇吉没有得到山西巡抚的勘验文书,他就不能行使自己的总兵权利。文官出兵勤王,周遇吉这个武官却离开京师来上任,这就是一笔让人无所适从的糊涂账,让周遇吉很是茫然。
一万六千余士兵,加上那些跟随的家眷,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