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锦衣为王-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是点了一点,意思是他的消息灵通,当然,问的不死,是用询问的语气,要是张佳木否认,也就由得他下坡就是。
大太监身边,总有打听消息的人物,象张佳木这种地位的权臣,更是太监们注意的对象。要说在他身边安置人,刘用诚没有成功,门达安插在张家的人早就被赶走发落到庄上去了,彼此留个面子,没有点明。所以刘用诚的消息,想必是在外头得来,或是孙家的人,或是酒楼附近有人就是了。
不过,刘用诚的消息这么灵通,张佳木也是小小的吃了一惊。
他不必想。也知道刘用诚的态度。昨天会议,是勋臣和武臣想捣鬼,不外乎是在营兵制度上抓权弄鬼,大家各有算盘,刘用诚虽然在营兵上没有权力,不过勋臣武臣起来了,对太监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他和曹吉祥再不和,也不会乐见其成。他的侄子刘聚也是都督,正一品的武官,在四卫营里当总兵官。昨天会议未至,态度就很鲜明了。
所以张佳木立刻答道:“是喝酒来着,在会昌侯府里,商议一些事,得便和大官说。”
“不必和我说了。”刘用诚笑道:“你们都是国家柱石重臣,商量大事,岂用得着和咱家说?是不是这个理,佳木?”
太监都是这鸟样,说话皮里阳秋,不阴不阳,就算刘用诚长的再周正,骨子里也是阴微小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张佳木一笑,不理他话里的骨头,只是道:“不相关,是几个勋臣提议,但下官并不觉得妥当,所以此事可以不必再提。”
“哦,这样,那就罢了!”刘用诚这下脸色就开朗多了,点头笑了一笑,很亲切的向着张佳木道:“既然这样,咱家可就真放心了。佳木,你真是张家的佳子弟,少年老成,将来的日子长着呢,有空,到我外宅走动走动,我知道你居官谨慎,不过闲了来喝喝酒,倒也不碍的。”
内监和外宫交结,当然是忌讳,不过国朝近百年,这种规定早就成为具文。因为有内书堂在,挑官讲书,都是用翰林。等内书堂的宦官弟子当权之后,自然就要提携当年有授课教文之恩的老师,所以从正统之后,内阁大臣中有过半是在内书堂教过书的,就算没有,也是非得和内官交结,比如杨廷和,比如张居正,都是如此。到崇祯年间,内阁大臣只是三五内宦就能决定人选,所以国事已经不可问矣。
“好,蒙大官厚爱,有空得闪了我就去。”张佳木很见机,人家示好,自己总不便峻拒就是,反正先答应下来,以后怎么样,再说。
“嗯,我叫门达给你下帖子。”刘用诚呵呵一笑,又道:“营中有事,我就不久呆了,你也要早些进去见皇爷,咱家走了。”
门达就在刘用诚后头,原本板着脸不说话,这是做下官的体制,上司在跟前,没有下属胡乱说笑插话的道理,只等刘用诚提到他了,这才笑着接话道:“是了,我一准去,张大人也一准会来。”
当初门达是百户,张佳木是个军余,现在张佳木是武官从一品,手握重权,门达虽然加了指挥,不过是三品,而且是带俸不管事的名誉指挥,境遇不同,称呼自然也就不同了。
“嗯,我一定得给门大人一个面子。”张佳木半开玩笑,但在场的人,也听出他话里有认真的意思。门达是世家出身,京中关系广阔,而且为人阴贽多智,也并不是一个容易得罪的人。在这里捧他一句,也省得他下去因为两人地位的变化而生忌刻怀恨之心,这也是张佳木重视小节而特意为之。
果然,门达的脸色好看许多,又说笑了两句,然后才伺候着刘用诚一起耀武扬威的去了。
张佳木倒是想起件事,打定主意,最近倒是真要见门达一次才是。
从东华门进去,自有庄小六一群人来伺候,刚刚刘用诚来,这群锦衣卫官也是避让开去,这会儿才又钻了来。
问了清楚,皇帝今天常朝是御门听政,在奉天门见人问事。其实按照规矩,每天早晨,所有的大臣都该参加奉天门常朝,但时间久了,规定自成具文,因为文武官员住的距离远近不一,清晨开宫门大家进来,说起来不是很早,但有的住在外城,一路再赶也得很久,四鼓咚咚时,就得预备起身,算算时间,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更衣吃饭,然后骑马入朝,夏天犹可,冬天时真是一件说不出苦的苦差。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是洪武年间文臣所著诗,尽道苦况。当然,此诗也被锦衣卫侦知,报给皇帝,至于文官如何解释,如何在大冬天汗出如浆,那就不是锦衣卫该管的事了。
现今当然不同,除了朱八八和老四这对爷儿俩够狠之外,往后的子孙也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到崇祯年间,文恬武嬉,要是搁朱元璋那脾气,通天下文武官员能活命的百不存一了,这是后话不提,但现今的御门听政,有政务要说,或是觉得可能要被问话的才来,有些够不上的,过来上朝人也嫌他碍事,一些闲曹官员,一年到头也没几件事,御门听政,自然是来或不来,也听由其便就是了。
等张佳木赶到奉天门的时候,时辰不早,不少官员已经退了下来,要是往常,他自然也是在御驾之下伺候,今儿来迟,也是他面子够大,不然的话,也是蛮够资格被御史弹劾了。
“你怎么这早晚才来?真是越来越荒唐了!”皇帝远远就看到了他,张手道:“快些过来,有什么新闻没有?”
这也是张佳木与皇帝每天见面的必经程序,在他的感染下,皇帝也喜欢用问新闻的口吻来听他禀报大事,有此态度,君臣之间说话,就更从容许多了。
“当然有。”张佳木从容不迫的上前,给皇帝叩头请安。
第250章 内阁
张佳木到御驾前的时候。早朝已退,内阁先退出办事。
大学士中,现在当然是以李贤最为风光。不过,李贤现在看出不是出头的时机,所以韬光养晦,除了应份该办的政务之外,闲事一律不问,说也不说,每天在紫禁城东边的文渊阁中办事,下午就回家,一般也不见外客,如此谨慎,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可是越来越重要,但皇帝越是倚重,李贤就越是谨慎,内阁上下不知道他的用意,也就不大拿他当首辅看,大家各自办事,彼此间倒也是相安无事。
按制度来说,常朝不仅要天天进行,而且要分为早午晚三次朝会。不过现在肯定是不成了,早朝之后,没有重大事情,阁臣也就不再请见了。
今天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李贤办完了手头的事情,然后召集其余的大学士出来,大家一起商议票拟。
内阁票拟是对君权最直接的限制,不经内阁,哪怕就是明武宗这样任性的皇帝也要心慌,有明二百余年,票拟由始自终,与六科给事中一起,对君权形成了极大的限制,所以票拟虽然有“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的推诿之语,不过比起司礼批红来,更具权威,所以实际的作用也就更大,票拟之重要性,也就可见一斑了。
今天要议的奏章都是由通政司送进来,有十几件要紧的地方军政事务都要立刻处理,因为已经在早朝的时候和皇帝谈过大概,内阁票拟过后,交给司礼批红之后,再下发给该管的给事中,没有异议之后,就成为正式的诏旨和朝廷政命了。
不过今天议事不顺。李贤虽然是首辅,不过对其余的大学士没有约束和管辖的权力。一般来说,首辅为了事权统一,会安排自己的亲信入阁,内阁人数不多,安排两三知已进入内阁之后,事情就可以一如首辅的意志来办,比如嘉靖年间的严嵩和万历年间的张居正,都是如此办事的。
但李贤没有这种权力,别人不说,原本有望干首辅的徐有贞被他挤了下来,封爵的事也没有希望,但徐有贞每天努力办事,上朝时也希图表现自己,最近帝意似乎有所缓和,所以在内阁之中徐有贞根本不卖李贤的账,而李贤也是无法可想了。
一个穿着元青色官服,系银带,头顶乌纱帽的内阁中书趋前俯身,向着李贤轻声道:“大人,徐大人早朝之后。直接出宫去了,交待下来,今天不来内阁了。”
“唉,这太不成话。”岳正是有什么说什么的人,当下就把手中的公文重重一搁,怒道:“就知道趋奉皇上,咱们内阁成什么了,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公事怎么办?咱们拟上去,他再说怪话,岂不是我们擅权了?”
“嗯,我要说话。”李贤虽然不愿多事,不过这件事也是关系到内阁日常公事的运作,因为很多票拟要公议,如果徐有贞不在各人议定了,只怕将来真的有擅权之说,到了被人说的时候自己再来解释,那可就是真的被动了。
“嗯,一切仰仗。”
岳正答应一句,接着又想起什么事来似的,摸了摸头,道:“今晚可派什么人去轮值登闻鼓啊?”
登闻鼓是宫禁一侧的一个大鼓,竖起来让百姓告御状用的,当然,这鼓竖起来这么多年,敢来告御状的也没几个,但制度就是制度,按大明制度,每天都要有官员。而且是年轻的清要言官或是监察官,要么也是刑部的官员,才有资格轮值登闻鼓。
这是件小事,不过岳正专喜欢在小事上做文章,李贤心里觉得很是无聊,不过还是在脸上做出很认真的神情,想了再想,最后道:“不如在新科进士里挑吧,有没有分到都察院的?”
“向例这种差事给事中里挑的多。”岳正说:“不过也不妨变通一下,我看,新科进士里有个叫杨继宗的,人很不坏,堪称贤良方正,在部时间不久,清名已经传颂一时,叫他去多办些差吧,年轻人要多历练。”
李贤也知道杨继宗,知道此人和岳正一样,是个稍嫌迂腐很难变通的新科进士,岳正也是打算提拔他,叫姓杨的多办一些差来扬名。
不过这等小事,也不必同他去争,于是看看别的阁老都无意见。于是便点头道:“好吧,就挑杨主事吧,轮值要三人,再挑两个就是了。”
“好。”岳正对此等事很热心,答应一声,就起身匆匆走了。
“无事可办。”李贤心里苦笑,想了一下,觉得现在不是去见皇帝的时机,总得打听清楚徐有贞干吗去了。然后才好措词,于是向着阁中其余人道:“议不成事,不如早点散,打听好消息,晚上或是明儿再说吧。”
其实李贤知道徐有贞的去向,早朝之后,徐有贞请密奏,就在奉天门左侧的偏殿之中说了好一阵子,出来之后,徐有贞一脸得色的走了,李贤心知必定是有要紧事奏,但说了什么,却也是不大清楚。
“管他呢。”李贤心道:“但愿他别去惹张佳木,不然,非得自己撞满头包不可!”
……
徐有贞本人却是没有李贤的这种见解和认识。当然,潜意识里或许是有些,不过以他的经历和为人,断然不会服气,也不可能承认这一点,他只是觉得,张佳木太碍事了,害他甚重,非得把场子找回来不可。
如果不是张佳木做梗,他已经和王骥、石亨、张氏兄弟,还有门达等武官都商议好了,十六日晚起事,十七日早御门,则大事定矣。
他以夺门首功加谋主的身份,还早早见过当时的太上皇请策定计,功劳岂小?朱祁镇是念旧的人,有这种功劳情份,这一世是吃不完了。别说当内阁首辅文臣第一,恐怕封爵也不是难事。
就算如此,在石亨等人的援引帮助下,他还是差点就当了首辅,封爵的事也有了眉目,听说是封“武功伯”名号不坏。就算是一世的伯不能世袭,好歹也是封爵,国朝文臣封爵可有多难,那是多风光的事,当初被于谦赶出朝廷的丑事,就可以靠着这件事一床锦被遮掩了去。
但一切都失败了,就是张佳木在其中搅局破坏,结果一梦成空,啥也没捞着。辛辛苦苦,却是为别人做了嫁衣,这口气,如何忍得下来?
况且还有张佳木救于谦一事,更是他的生死大仇。谁都知道,徐某人一生的运气名声,却是被于谦那一喝断送,此仇不共戴天,辛苦修河重回中枢所为何来?岂不就是等着于谦人头落地,名声尽毁的那一天?结果一切成空,这个仇,真的无可排解,也就只能和张佳木死拼到底不可了。
从宫中出来,徐有贞并没有回自己家里,而是略等一会之后,等石亨带着大票武官出来,这才在家下人的簇拥下,迎接上去。
“见过侯爷。”
“徐大人不必客气。”石亨气色很好,每天进宫出来之后,他气色都会很好。这一次又有不少军官得以面圣,他吹的牛皮向来没有叫他现眼,现在大家都对他大为吹捧,面圣之后,这些武官也就有了提升的理由,他的势力在京营中则是水涨船高,当然叫他再欢喜不过了。
见着徐有贞,石亨知道他有事谈,于是摆了摆手,向着诸多武官道:“诸位先回,一会我回去,有只羊很肥,火腿也出了油,咱们今天消缴了它。”
“是勒,侯爷!”
十几个武官乱七八糟的答应下来,然后便先去了。石府下人与徐府的人分列两边,把道路阻断,所有人隔开一段距离,等着两家的主人说话。
等徐有贞把早朝后面奏的情形说完,石亨点了点头,冷哼一声,问道:“这么说,这一次我们能叫那小子难看了?”
“是啊。”徐有贞兴致勃勃的道:“昨天的事他还没说,我就在皇上面前讲了,这一次皇上肯定会对他不满。不过,是不是当面叫他难看,还是事后有所布置,我们等着瞧好了。”
“你说他会不会抢先和皇上讲?”
“不会。”徐有贞很肯定的道:“换了侯爷你,会不会说?”
石亨摇头道:“我当然不会说,岂不是傻?这么多人奉承他,事情成了,他势力可就真大了。到时候,我都得去捧他的臭脚,不然的话,人家硬挤也把我给挤死了。”
他怪笑一声,又道:“不过咱们这一次先在皇上面前给他下了眼药,皇上最近也肯听你的话,这小子看来是真要倒霉了。”
“是啊!”徐有贞觉得对方说话粗鲁不文,简直就是有侮斯文,把自己说成了告奸的小人一样。不过还是顺嘴跟着道:“这一次他非倒霉不可了。”
“真的吗?”石亨还是有点不放心,几次和张佳木斗法,他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一次他也不能完全的放心。
“是的,侯爷放心好了。”徐有贞看出对方的疑虑,他拍着胸口道:“插手京营是大忌,皇上绝不能容忍,而张某人也不会放手,所以一定会被我说中,侯爷,我们等着看笑话好了!”
“嗯。”石亨心满意足的道:“这一次就算打不死他,圣眷一衰,底下我们再群起攻之,非得要他的小命不可!”
第251章 密奏
张佳木呈上了锦衣卫昨天的新成绩。在等皇帝消化的当口,也在想着自己的措词。
现在是个好机会,刘用诚等大太监没一个在的,也没有石亨交好的那几个有说话资格的内臣在场。皇帝左右,只有几个太监中的老实人,不大在外头揽事的主。
还有一个蒋安,正挤眉弄眼的示意,张佳木嘴角挂出一丝笑来,示意对方,自己已经知道意思,不必再做些怪样引他笑了。
锦衣卫现在虽然在外头没有明的分支机构,但皇朝安危岂能一朝尽弃?不过是由明转暗,事情照办,但不得借着查办案件情事扰民罢了。
现成的办法,是把大量合格的锦衣卫安插到当地官府中当暗桩,安插在各地驿站,大明驿政系统极为发达,分为各路,每路再分路,每个驿站都有官员驿夫,还有急递等辅助。把人员安插在这里面,消息灵通不说,传递消息到京师里头,不必用兵部的争递,消息传的又快,而且又稳当保险,不怕泄露,每封争报,都是封好汇总,到京师归锦衣卫总务局处理,分门别类,择其重要者上呈。
当然,不那么重要,但又非常有趣的消息,也会呈报给皇帝,搏皇帝一快而笑的消息,也算是合格的信息,报上来的,会受奖。
当然,绝不会伪造就是了。
其余各地的谷粮价格,包括每个鸡蛋的价格,按以往的惯例还是上呈的,其中京师的物价也是重点,还有流民的多少,京城治安,还包括京师的环境卫生等等,都是每天必须呈报的内容。当然。对这些皇帝爱看不看,随意一些了。
皇帝看这些,只是要心里清楚,不肯做冤大头。
比如前一阵,皇帝交待要吃某种甜果子,御膳房报价若干两,结果皇帝大怒,说道:“此物在正阳门大街四文钱一个,安得这么许多?”
结果报花账的内臣大倒其霉,被斥的大官有几个,还有不少人被打了屁股。后来内臣中有头有脸的托人来和张佳木说话,以后这一类的物价情报,最好和他们打个招呼,免得下次再出错,大家屁股遭殃。
这就是内臣对张佳木忌惮的原因,内廷之中就是靠着欺下瞒上混事,锦衣卫官不巴结好,或是加以压制,则内廷反而受锦衣卫的压制,大明祖制,司礼对内阁。东厂对锦衣卫,现在东厂和锦衣卫都等于落在张佳木一个人手里,当然是把内臣压的服服帖帖,根本不敢有人对张佳木乍翅了。
“混蛋,鼠辈乃敢如此。”不出张佳木所料,今天的奏报里头有“好料”皇帝看到之后,果然勃然大怒。
天子震怒岂同等闲?留在皇帝身边伺候的一群勋臣和太监纷纷跪下,各人不知道什么事,请求皇帝息怒的同时,不由得都把眼光投向张佳木,不少熟人拼命的使眼色,倒是想知道,今天这位锦衣卫官送来什么消息,弄的龙颜如此震怒。
“臣请皇上息怒。”张佳木是在眼前这种场合里唯一保持震定神色的臣子,他趋前一步,弯着腰轻声道:“这厮是荒唐,不过皇上也不必同他生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好了。”
“嗯。”朱祁镇回过颜色来,想了一想,道:“你说的对,嗯,向来都对,那么,这件事你的意思怎么样?”
最近的君臣对话,经常如此,在场的人也是习惯了。张佳木表现优异,事事都无错处,所以皇帝向来都会垂询这一类事张佳木有什么想法或是建议奏陈。
但今天皇帝的语气有点怪。似乎有点说不出来的异样之感。张佳木也不以为意,从容答道:“回皇上,秦永昌该显戮之罪,其余不是臣下所当言。”
“显戮也太便宜他了。”皇帝余怒未消,想了一想,对身边的太监做出指示道:“谕内阁,裕州知州秦永昌披黄衣阅兵,着斩首示众,抄没家产,其家十六岁以上男丁充军极边,女子皆没入教坊司,钦此!”
司礼监太监牛玉闻言而出,此时也是知道了皇帝震怒的原由。原来这犯事的是一个知州,不知道怎么猪油蒙了心,非法阅当地驻军也罢了,当地千户居然也答允了,然后布政使怀不查,按察司不问,都司不理,镇守太监也无回报,要不是锦衣卫官查明了回报,恐怕皇帝还蒙在鼓里,对此事丝毫不知。
一个小小知州。居然也学皇帝大阅时的排场,骑白马,官服之上,还犹加披了一层黄衣。阅兵已经犯忌了,这厮好死不死,还要黄袍加身,自己显戮也就罢了,还累及家人。同时,当地的布政司并都司,太监,还有巡按御史。这一大批官儿都得倒霉不可。
此事关系谋逆,就算秦永昌是个不知忌讳的糊涂蛋,但皇家尊严攸关重要,无论如何,皇帝非重处不可。不然的话,大家你披一身,我也披一身,个个来个黄袍在身,皇帝的尊严,天子的威令,岂不都成了笑柄?
“嗯,布使司侯成、按察吴中,罚俸!”
“是,皇爷!”牛玉很乖巧,当是此时一点意见也不敢发表,只是老老实实的躬身听令,一声儿也不吭。
“巡按吴琬等官,着先下狱吧。”
张佳木上前一步,躬身应答道:“是,臣遵旨。”逮捕朝官下狱,这是锦衣卫的差使。一会领了驾帖,派缇骑出京去拿人,很便当的差事,只消防着犯官自尽,逃逸什么的,在大明还没有人敢。
“锦衣卫官张佳木办差得力,赏白金五十两。”
“是,奴婢遵旨!”
这一次是牛玉上来答应,虽然在御驾前不允许有私人的应酬,牛玉还是笑嘻嘻的向着张佳木点了点头。
皇帝显的很乏,眉宇间疲惫之色很明显。秦永昌的事很荒唐,但显出各地官僚机构的拖沓和漫不经心。除了锦衣卫官,此事居然没有人奏报上来,荒唐懈怠也还罢了,但如果牵扯到“人心”这两个字,自觉皇位四周总是有些不怀好意的窥探者的皇帝自然是心思身也累了。
他揉了揉眉心,先夸张佳木一句:“你这件事办的很好。非卿,朕被鼠辈欺蒙矣。”
不等张佳木有所表示,皇帝又道:“还有什么事没有?”
他是倦了,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就打算回内廷休息。至于午朝和晚朝,取消久矣。事实上,皇帝常朝已经很不易了,他的子孙,能坚持常朝的都少。成化年间,阁臣都久不见皇帝,偶尔见一次,未及说政务则万岁之声而出,在御前,万岁一出则大臣必退,阁臣们就狼狈退出,经此一事,现今的太子,后来的成化皇帝就再也不肯见阁臣了。
连内阁大臣也难见皇帝,更别提日常的常朝了。
皇帝每天都坚持常朝,特别是前一阵子朔风如刀,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宫殿空旷风大,御门听政也是件极为辛苦的事,但朱祁镇坚持下来,甘之如饴,并没有不满的表示,甚至偶感风寒,也是坚持如往,就是因为皇位回来的不容易,天顺之佳名皇帝不敢报以厚望,只是指望自己勤政爱民,以顺天意罢了。
当然,勤政之余,对勋戚和群臣的严格防范和严厉的处置,在皇帝看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嗯,他还算勤谨。”在准备退朝的时候,皇帝看着张佳木,暗道:“徐有贞这厮,说的也未必全是实话,他性子浮燥,我该再多问些人。”
“皇上,臣还有事要奏。”张佳木道:“不过臣请密奏。”
“哦?”皇帝诧异,但还是立刻挥手叫众人告退,等身边只有几个亲近内侍,而且背过身不敢去听的时候,皇帝才又问道:“什么事,你说吧!”
“臣昨日应会昌侯所邀,商议京营一事。”张佳木神色安然,把昨天的事娓娓道来,皇帝面无表情的听着,待他说完,才又用平淡的声音问道:“那么,你的意思是怎么样呢?”
“皇上,他们都是勋臣。”张佳木从容道:“其实地位是在臣之上的。臣以为,召臣去说此事,只是因为皇帝信重,所以臣私心忖度,不能怙恩欺上,凡事都得以皇上为先。”
这话就近于谄媚了!张佳木虽然是近臣,与普通的文臣武官不同,但也很少说这种话,但今天这种事情,说来就很应景,皇帝听的心中当真感动,虽然脸上仍是一无表情,口吻却是柔和的多,他道:“你说,你说!”
“臣觉得,事权不可操于一人之手。勋臣会昌侯等人言,回复十团营,臣亦可领一营,但臣以为,臣已经领锦衣卫,并任幼军提督,幼军虽不能和京营比,亦是营兵一制,臣再伸手,就算臣无异志,开此先例,亦非臣之福,朝廷也会多事。所以,臣想来想去,就算是复十团营有利,但勋臣掌兵难制,恐兵权入私门,皇上还是不允他们的好!”
第252章 臣不密
张佳木说这话的时候已经快晌午了。除了亲信勋臣和太监外,早朝的大臣早就闪的不知道踪影在哪里。
现在他在密奏,四周寂寂无声,只有张佳木坚定而从容的声音响在皇帝耳朵边上。
“臣以为,团营制度和三大营制没有什么区别,唯所要者就是选将得人,其次,便是法度。三大营的法度又岂是坏的?营制改一百次,法度崩坏,选将不得人,还是不成。”
张佳木所说的,也是明军京营制度最大的症结。开国之初,就是用卫所制,兵、小旗、总旗、百户,一路到都指挥,责任明确,国初营制森严,法度井然,所以京营拉出去就能打,把极盛的瓦刺和鞑靼打的闻风丧胆,永乐年间和宣德年间的六次北征。与其说是打仗,不如说是盛大的武装游行,对手根本不敢接仗了!
到了正统,永乐年间的遗泽荡然无存,法度废驰,土木之变又是一大重击,多少名臣宿将死于斯役,营制败坏则也就势不可免了。
三大营也好,后来的十团营,十二团营,东西两官厅,嘉靖年间再复三大营,曲线高高低低,只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京营从五十万人以上到三十万人,再到十几万人,到崇祯年间的两三万人,甚至后金第一次破口到京师城下时,崇祯连流氓混混都派到城头去了。
国家没劲,没有法度,则一切休提。
这是张佳木的见解,不过,以朱祁镇的见识,只是听到他的选将得人这四个字。这种类儒家的见解比较容易被皇帝欣赏,至于所谓法度的话,皇帝就自动过滤了。
从儒法黄老并重的汉家,再到酷烈之风犹存的盛唐,然后就是儒家占了绝对优势的大宋。到了明朝,一切学说都让位给儒家不说,而且基本上就是理学家的天下了。在儒家学说里,首要说是人治而不是法纪,选用得人,则恶法亦为善法,选用不得人,则善法亦成恶法。
在某种前提下,这种说法也是对的。
不过朱祁镇并没有把心思放在研究张佳木的话上,营制败坏,占役公行,这些皇帝岂能无知?但现在边军已经取代京营,皇帝也没有再玩一次亲征的想法了,京营能够震慑不法,保持人数和兵器的数量,并且国政不出毛病,没有人想暗中造反,那么蒙古人的威胁有边军去对付,就算突入京城之下,几十万拉到城墙上,鞑子也进不来。所以,管它的!
“嗯。”皇帝用一惯的信任张佳木的语气总结道:“任将得人,锦衣卫官也要侦刺不法,这样,不法敛形,所用自然就得人了。”
“是。”张佳木答说道:“臣当然不会懈怠!”
“唔,那就是这样了。既然他们没有奏报,也不必驳了,都是亲臣和勋臣,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其实孙继宗等人的做法和想法,皇帝估计也明白了个七七八八。争权夺利,底下的大臣勋戚们分成各派,其实是分而统御之的好办法。皇帝是不可能给谁拉圆场,甚至巴不得底下咬成一团,大家都请他来调停做主,这样才不会有人打他屁股底下这张椅子的主意,这样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事情说的差不多了,皇帝想了想,道:“速速派人去把那个穿黄衣的知州擒住,不必拿来京师,就地处死吧。”
如果到京师,当然是刑部的事,既然是非刑杀人,中旨处死,锦衣卫干这差事也很合适,张佳木答应下来,却不呼万岁而告退,只是皱眉道:“皇上。臣还有话说。”
“说!”皇帝心情很好,他对张佳木是有一种超乎寻常的信任,从家世,夺门之功,到一直以来的表现,当然,这两天彭城伯夫人和他说的事,也有一种微妙的感情因素在里头。若是张佳木刚刚提到的话是另外一面,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