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锦衣为王-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张佳木要办的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整整一个利益集团就拿刚刚的例子来说,马知县为核心,在他之下,有他的幕客、书办、吏员、家人,这是这个知县身边的上层分润集团,然后还有过百名的衙役和帮闲,再下头,还有各里甲的里长甲工,各村庄的流氓无赖等等,当然,驿站的驿丞还有驿夫算是和知县平行,大家彼此分肥。那些靠着知县和驿站分得好处的士绅,算是另外一个平行线。

动一个小小知县,可能就一下子得罪了上千人。

这还不止,马知县还有好友,还有巴结的很好的上司,还有进士同年,还有同乡、座主、恩师,牵一发而动全身,下了手,就可能是乱蜂蛰头。

现在锦衣卫这里,关的官员足有过千人,最小也得是一个八品或九品的文官,七品以上的就有好几百人。

这是一股何等庞大的势力。

诚然,缇骑派五十人就能把这些官员全杀光,但杀光之后,如何应对汹汹民意?这些人,影响力极大,坏官儿是不少,但清官,好官,也很多。一旦出现乱杀乱关的情形,对张佳木的形象,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定,都会大有影响。

“但愿太保不是那种莽撞的人吧。”到最后,王越摇头,轻声道:“现在这情形,咱们也只能在这里等了。”

“我看他不是。”

余子俊一边是宽自己的心,一边也是劝慰王越,只道:“如果他是莽撞的人,吾辈能到今天一直安然无事,直到现在才被关进来?”

“这倒是了”王越憬然而悟,然后哈哈大笑,道:“我们倒是替古人担忧了不过,不知道太保在何处,难道还有什么事,比到这里来更加的重要?”

第615章 喉舌

王越的疑惑自然有其道理,眼前如此大事,必须得立刻对官员进行甄别,然后分批处理。并且,立刻从快禀报给皇帝。

可想而知,抓了这么多人,就算是以张佳木的权势力量,也会有大量的攻讦和反制被瞬间发动,这么久的时间,抓了这么多官员,宫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切,都需要张佳木来主持才行。

换了别人,必定是震不住场面,眼前这些官儿,全是滑不留手的老油条,不是以前的石亨之流的军汉可以比的。政变时,要么你死要么我活,政变一完,自然而然的就清算,瓜分遗产,大家分润。

就连皇家也会分一杯羹。

比如曹吉祥在城中就有几百亩土地,这些地被皇太子叫人勘查过,是上好的土地,曹家用来种菜和养猪所用,又因为是在京城之中,所以弥足珍贵。这些地,当然是太子老实不客气的笑纳了,冠以皇庄之名,派了太子宫中的太监,带着旗校和苍头,前去看守了。

曹家和石家的宅院,也是分给群臣,大家欢喜高兴。

但那是政变,白刀入红刀出,强者为尊,谁也不能说什么。眼前的这些事,虽然张佳木用强力手段来进行,但毫无疑问,这是政治,而政治的事,就只能用政治之手腕来解决,绝无例外。

……

张佳木此时就在打算出门。

这一次拿捕贪官的行动,取名为“一清”,含义便是希望官员能一清如水的意思。但显然,连张佳木自己也不敢相信能达到这样理想的结果。

派出去的人都很得力,其中有几个表现尤为杰出。在张佳木的主持下,一清行动极为顺畅,几乎把所有该抓的人都抓了起来。

至于李贤等文官现在的想法和反应,不用多想,张佳木也是清清楚楚。

眼前就有一个现成的。

户部尚书赵荣,宣德八年的进士,资历不老不小,年纪五十出头,正是一个政治家最好的年纪,经验足够了,人脉也够了,威望资历都够了,而身体还很健康,精力充沛。

但赵荣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型的官员,此人擅长投机,最喜欢见风使舵。前一阵子,在张佳木有些危险的时候,赵荣迅速改换门庭,而现在,一见张佳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则此人就又立刻上门求见。

对这样的人,张佳木倒并不歧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任何做法都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不付出代价就想回来,那也是太便宜了些。

一个团体就得有纪律,不然的话,岂不是一团散沙?

现在这会儿,堂堂的正二品高官,加太子少保的国朝大臣,衣着绯袍,腰缠玉带的大员,就这么老老实实的趴伏在张佳木的脚跟前,哭的涕泪交流,口口声声,就是替自己前一阵子的行为做辩解。

“好了”张佳木听了半天,实在不耐烦,因沉声道:“前一阵子,你是怎么想的,我并不愿理会。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所以你当时不上我门来,我可说过什么没有?”

他这般说法,在赵荣听来当然大为不妙,当下自然又是连连叩头。他今天是有备而来,膝盖上捆的有厚厚的一层垫子,所以跪在青砖地面上一点也不吃力,况且张府用度豪华,地面上都铺的有厚厚的毛毯,所以跪起来就更是舒适自如了。

只是这连连碰头之时,额头在地面上需得碰的砰砰作响才成,几下叩完,赵荣不免是晕头转向,大觉吃力。

此情此景,连赵尚书也不免自怨自艾:“唉,要不是拉了一两万的‘京债’没还,鬼才来做这种下三滥的事”

他当上大官也就是这几年的事,之前为京官时,也是苦苦度日,欠的债着实不少。为了当官,自然要走一些门路,赵荣心思活泛,知道苦苦熬资格不知道要多久,他又不是以清秘官侯补升迁,这辈子没有当上庶吉士、留馆翰林,所以大学士是和他没有缘分了,而且自己不以文章见长,在进士同年中也就叫不响名头,想要升官,就只能走歪门斜道了。

借的债,用来送礼的使费自然是占大半的费用,好不容易熬了上来,又投靠了张佳木,算是见机的快。不仅保住了工部尚书的位子,还从工部被调到了户部,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大管家。

六部有富贵文武贫贱六字的考语,工部便是最难听的那个“贱”字,虽然是一部尚书,不过当起来也不是味儿。当了最富的户部尚书,饭食银子也多领一年几百两,权势威风自然也不是当初能比的,所以在数月之前,赵荣是春风得意,对张佳木自然也是忠心耿耿。

但事情一有变化,他也比谁都缩的快。情形不明,谁敢一只船上呆到死,翻了怎么处?岂不是一同都淹死?多给自己留条后路,没错儿。

但当时的选择,现在就足够叫赵荣猛抽自己的嘴巴子,怎么就这么浑。

现在,他用小心翼翼,可怜巴巴的眼神不停的偷眼看张佳木,企图从张佳木面色的一点点变化来看出这位大人的心迹变化。

接见他的地点,就是在张府左跨院的内花厅里头,地方不大不小,八张太师椅相对摆放着,每两张椅子中间放着一个红木小几,上面又有青色的小茶锺,正在冒着热气,中间则是条案,正面的墙壁上则是书画条幅,上面画的画案,书写的字,赵荣都是烂熟于心:均是御笔。

除了坐在正中太师椅上的张佳木,左右两边,还有一些锦衣卫的高官。这些人,赵荣多半都是认识,比如年锡之和刘勇、任怨,还有一些,看起来就有些眼生。不过,能在张佳木身边对坐的,显然都是一二品高职的锦衣卫高官。

就算不是,赵荣也顾不得什么了。

就在他叩头如捣蒜的时候,张佳木心中也是有了决断。这个人,卑劣龌龊,不过,是个可以用的人。

有时候,用人只能用合适的人,倒不能用品格高尚的人。事实上,在眼前这种情形下,也只能用这种卑污品格的小人了。

“起来吧,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子”既然要用了,张佳木便站起身来,一手把赵荣扶起。

见他如此,任怨和对面而坐的孙锡恩彼此对了对眼,都是面露不屑之色。

他们当然瞧不起这种首鼠两端的人,特别是曾经背叛群体的人。在他们看来,已经打上了不可再信任的标签。

不过,现在是用人之际,也没有办法了。

“我有一个新职,要叫你来履新上任,赵大人,你可愿意?”

没有说是什么,但只要这么一说,赵荣就有新生之感,当下连连叩头,答道:“下官愿意,愿意”

“好”

张佳木回座,猛一拍桌,笑道:“左都御史耿九老要致仕了。我问你,你愿不愿意去执掌柏台?”

“什么?”

饶是赵荣脸皮极厚,这会儿,还是禁不住羞红了脸。

柏台森森,向来执掌都察的人,不是资历雄厚的大佬,就是以性格强项,清名在外的清廉大臣来担任。

叫赵荣来履此任,不仅是别人愕然,就算是赵荣自己,也是深感意外。

“你也不必有什么担心。”张佳木想了想,安抚他道:“左副都御史林聪资历太差当然,我们有什么说什么,他比你更合适接手,但现在我需要一个听话的人在这个位子上”

刘勇资格够了,因而笑着接口:“一清行动很成功,但太保的意思,往下去还要继续进行,不是靠这种不停的告奸来抓人,所以,总宪柏台的人选,就很重要了。”

这个意思,赵荣其实也是一下子就想到了,刑部的陆瑜是完全的不听话。而且,皇帝也不能任由张佳木把文官们抓捕掉的同时,把上层的重臣和显要的职务也全抓在手中。这样的话,太过危险,皇帝不可能全答应下来。

但都察院位列台谏,实权不多,十分的清要显贵。以前,一直是耿九畴任职总宪,现在看来,也是到了换人的时候了。

不然的话,耿九老衰且多病,压不住后生强项的林聪,所以派一个年富力强,资格也够的人过去,正好合适。

“太保。”赵荣觉得自己有提醒的责任,因而很小心地向张佳木道:“台谏向来是很疏阔的,六科十三道,下官任职之后,当然能掌握一些人,但也会有相当的人不会听下官的招呼,这一层,太保可曾想到?”

“那无所谓。”张佳木笑道:“实际上,你连林聪这个左副都御史也控制不了。”

“太保洞鉴,下官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嗯,我要你去,并不是说要看住人不准说话,事实上,台谏可以随意说话,我有很多话,需要借你的位子来说”张佳木站起身来,神色也极为兴奋,看看赵荣,又道:“你不必懂,亦不必想,只要在那里当好我的喉舌就行,可成?”

“成、成,当然成”在如此强大的精神感召之下,尽管还不大明白张佳木的意思,但赵荣还是小鸡啄米般的连连点头,答应下来。

第616章 镇抚

处理了赵荣,但张佳木仍然不急着到诏狱去。

那里有监察的人照应,原本的狱吏们都很得力,现在也是放给这些官员们使劲的串联,倒要听听,他们都在说些什么。

“叫王晓和商震都进来吧”

两个人,一个是北所镇所,一个是南所头领,都是赫赫有名的两大阎王。锦衣卫的南北所,向来就是以黑暗著称。

进得南北所,就等于是下了阎王殿。

以往在纪纲掌权的年头,南所里死掉的本卫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而北所之中,低等的文武官员数也数不清,至于被违法乱捕的士绅、商人,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再也没有比锦衣卫的诏狱更黑暗的地方。

在这里有三十种叫人听着名字就恐怖的重刑,什么涮洗,勾肠、骑木驴,哪一样都能叫人痛不欲生,在天启年间,左光斗和杨链入诏狱,对这些清名在外的官员,锦衣卫也并不曾客气,一样的把酷刑用在他们身上。

几天下来,这几个人就已经不成人形了。

头天打五十板,身上的血痕伤口还没有结枷,第二天又扔在堂下,然后再打五十,接着就下暗室,继续虐待。

赫赫有名的东林六君子,就是被下在锦衣卫狱中,活活折磨死的。

对锦衣卫监狱的黑暗,张佳木自己也是心知肚明。天顺年间,他就自己亲自下令在狱中处死了御史张鹏,大好年华的青年官员,自寻死路,却也是无可奈何。

这两年来,死在诏狱中的官员也有几十,不过,并没有六品以上的高官,多半是以七品以下的小官为主,而犯的罪行,也是妄言和犯上的多。

最著名的,自然是青县知县得罪宦官的那一回,着实被张佳木抓住痛脚,捕了好些个人。因着此事,皇帝也对张佳木和锦衣卫大加赞赏,而皇帝隐藏极深的心思,也是被张佳木因此事探知出来。

在皇帝看来,最可信的当然是宦官。其次便是亲勋武臣,比如袁彬、哈铭等辈。

至于文官,皇帝在心底里是仇视和不信任的。

皇帝很清楚的记得,在景泰元年,他被俘时,文官们态度暧昧,而以大学士王文等人的景泰年间的小集团拥戴皇弟景泰,根本不把他这个皇帝看在眼里。

回銮之后,于谦、王文、商铭,还有宫中那伙子阉竖,都是不把他看在眼中。南宫岁月,谁理会过他?堂堂帝王,连一顿饱饭也不可得,这种心理上的创伤,岂是复位就能痊愈的?

正因此事,他才深恨于谦。以于谦被信任和倚重的地位,复立太子,他没有坚拒,南宫中虐待太上皇,于谦没有说话。

连带着,皇帝也对所有的文官都抱以怀疑的态度。除了他考验过的,并且在能力和品格上深受信任的李贤等人,皇帝对任何文臣和普通的武官都没有基本的信任。

这,也是真实历史上锦衣卫先逮杲,后门达,先后八年行酷政,迫害无数,甚至连曹钦也被逮杲逼反,深夜谋反,别的事不管,先跑到逮杲府邸中,把这个可恶的锦衣卫小人乱刀砍死之后,消了气,这才继续谋反大计。

事实上,曹钦不明白,真正迫害和不信任他的,并不是锦衣卫,而是深居九重之中的皇帝。如果不是皇帝的多疑和残忍,锦衣卫又如何能残害那么多人?

现在是张佳木主政,锦衣卫已经成了一个超级政治团体,就算是皇帝,也只能是倚重和信任的态度,并不能完全的左右。

至于锦衣卫对官员查察的并不坚决,办事的风格在皇帝看来也很绵软,甚至几次在私下指责,这一些内情,其实文官们并不知道。

这一次张佳木大加挞伐,其实正对了皇帝的心思,最少,在皇帝看来,可能会冤枉几个,但兴大狱抓人,十之八九还是帮他肃清了潜在的敌人……就算是锦衣卫嚣张跋扈又如何?锦衣卫才是可信任的皇家忠狗,这一点,皇帝和张佳木彼此都是了然于胸,彼此都知道的清清楚楚。

正因如此,这一次大张旗鼓,皇帝那边除了不能公然叫好,怕是早就在心里乐开了花。可怜还有不少文官指望皇帝能知道真相,除了赦免他们,再办张佳木胡乱捕人诬陷大臣之罪……很多人这一生怕是等不到了。

明朝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宦官最高,司礼对内阁,东厂对锦衣卫的大格局,如果不是张佳木的强力介入,现在就会产生锦衣卫对垒文臣的乱象,然后到成化年间,亲勋武臣有过一次绝地反击,但至了孝宗年间,除了宦官集团保持了向上的势头外,亲勋被撵回家啃老米饭,锦衣卫沦为东厂附庸,而普通的武将成为文官的奴隶,一切都被文官们掌控了起来。现在局面却又大有不同,可以说,现在是一个极为混乱的局面。

一切政治权力都还没有明确,张佳木个人的强势还并没有带来整个亲勋武官集团的复苏。

同理,文官们只是暂且受挫,不解决根本的麻烦,这个国家的文官还会继续堕落下去……而事实上,任何人都知道,治国就得靠文官,他们是无可取代的一群,就算将来的文官在技术上分的更清楚,出现真正的吏员考试,也就是文官和公务员的考试,在很长的时间内,这些掌握了知识和儒家经典,并且掌握了舆论的庞大集团还会在根本上掌握国家,一直到被新的集团和理论取代为止。

“下官王晓,见过太保”

“下官商震,见过太保”

两个镇抚昂然而入,深深一揖之后,便又一起站好。这两人一直在镇抚位上,外面的事几乎不管,但锦衣卫正堂受袭那晚,两人也曾经提刀上了战阵,所以也功列在三等,现在都加了都指挥同知,二品武官的官职,在一百年后还不如一个知县,但在现在,也算是高官显爵了。正因如此,两人也是从首鼠两端变成竭诚效力,团体就是这样,从开始的小小的核心,慢慢的因为措施正确,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整个集团之中,归属感渐渐变的强烈起来,眼前这两人,就是很显著的例子。

“好,很好,你们两人,都着实是辛苦了。我很感念,看吧,等此事过去,给你们都调剂一下差缺,也找人换换你们。”张佳木对下属很亲切,但也并不刻意做出礼贤下士的样子。上下之间,原本就得有一点距离,居上位者,就是要有上位感,每时每刻,都要注意小节,并不光光是注意大势,时间久了,下头的人自然而然的都把位子给摆正了,效忠之心,自然也就越来坚定,此即谓小节决定大局了。

至于他的话,也是叫这两人欢喜的紧。现在张佳木的地盘可不止是锦衣卫,以往镇抚是卫中承上接下的要职,管理诏狱,更是油水极大,所以这是极好的差缺。而且,有时候皇帝会直接过问诏狱的事,想想看,狱中死一个人,都要派刑部主事来查看,诏狱的重要,又岂是普通的监狱能比的?

但现在是不同了,张佳木管的严,没有油水不说,规矩还很大,诏狱已经就成了清苦差事,虽然权重,但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现在锦衣卫的地盘开拓的极大,管辽东皮毛东珠,要么管福建金矿、云南的银矿和铜矿,不然就是到各地的分卫去,也是一方诸侯,两人都有这样的心思,因为京营组建,或是再成立新部门,他们的资格能力也不能接任,所以还不如出外的好。

对下属的这种心理,张佳木算是了如指掌。这也是他最为下属称道的地方,有些事,其实就是心理的活动,不能对任何人说起。因为要官跑官这种事,在锦衣卫是很受忌惮,向来也没有人成功。但如果是张佳木主动安排,那就是万事大吉,不需要有任何的担心了。

身为上位,张佳木就是有这种本事,能根据下属任职的时间,地位,收入,来盘算分析出对方心底里最想要的位置和想法。能满足的,自然而然的就会做出该做的决定。

有这么一位上司,锦衣卫上下自然服气的紧,而王晓和商震两人,就是自然是加倍的欢喜了。

“他们都说了什么,捡要紧的说吧”

“是下官回太保的话”两人之中,王晓犹擅言辞,而且归纳总结,是按现在锦衣卫里流行的办法,所以说起来也特别的翔实可信。

犯人之中,两成缄默不语,什么也不肯说。还有一成已经在设法打通关节,企图贿赂锦衣卫上下官员和狱吏什么的。剩下的七成,却是奉两个侍郎为主,还有翰林学士崔浩也很受拥戴,有这么几个大人物在诏狱中,又没有受到拘管,自然而然的,就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集团。除了名声太坏,连文官自己也不屑于位列一起的,这一次,所有的狱中文官基本上就已经团结在一起了。

第617章 酒楼

“看吧,我就说他们不会服气。”

听完王晓的报告,张佳木一点震怒的表情也没有,当下只是环顾众人,抚着下巴上刚留的胡子,笑道:“你们看,我说的错没错?”

“是没错。”任怨心直口快,答说道:“那你看该怎么办?说真格的,人家抱怨的也有道理。总不能咱们就这么不讲道理把人一直关着,说实在的,办他们罪名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但好歹要有个收手的理由和做法。这样,他们让一步,不要碍咱们的事,咱们也不能太过蛮横不讲理,就把其中可恶的狠狠办一办,杀鸡儆猴,该放的,就全放了,恐怕也不会有太多人敢和咱们过不去了。”

“任怨的话,甚是有理。”刘勇也大为赞同,点头颔首,笑道:“这阵子我不在,看来任大人老成长进的多了。”

以他的资历,倒是能这么夸任怨,换了别人这么夸法,反而不合适了。

这两人表态,众人也便纷纷表示赞同。只有一个孙锡恩,向来不在这种大政上发表意见,他自己有想法,只会私下里想好了,再禀报张佳木裁夺。

有些不便禀报的,索性就自己想清楚了去做,好在,也没有做错过。就算真错了,他自己也认了。

眼前这件事,孙锡恩还没有想好,所以断然不会发言,当下只是坐着静听罢了。

至于年锡之和陈怀恩两人都是文进士出身,这件事陈怀恩自觉要避嫌疑,不愿多说,而年锡之对张佳木了解的深一些,知道张佳木做事从来都从大处着眼,不会因为文官们和他过不去就来这么一出。

否则的话,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下去何时是个了局?

因然有不少人会因为畏惧而放弃纠缠,但文人的性子是死硬而认死理的,恐怕以后和锦衣卫公开冲突的也不会在少数。总不能有人一反对就抓人,时间久了,恐怕会越来越不能服众。而当皇帝觉得锦衣卫不是在为他办事,相反,却是在诛除异已的时候,那会子,恐怕张佳木自己的权势都会大受影响了。

“似是而非”张佳木向着众人,摇头笑道:“你们哪,就是看不懂大势所趋。照你们的说法,用的是权术而不是制度,我向来的话,一件事要真办好了,没有制度是不行的。”

任怨道:“我看,几千年下来也没有什么好的制度,还是要靠教化……”

陈怀忠亦道:“治世之道,确实在德化,太保可以上书皇上,徐徐调治,以德化感育之,这样国家可以正气升而邪气降,则自然而然的就大治了。洪武、永乐和仁宣之治不远,国家还尽可恢复昂扬之气……”

“陈怀忠你是个读书人。”张佳木不等陈怀忠说完,脸上神色似笑非笑,向着他道:“我来问你,自暴秦二世而亡,汉家自武帝之后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以德育万民,算是以教化来治国了吧,不过,教化成功,而享国过三百年的,有没有?”

“这个似乎……”

“似乎没有,是吧?”

陈怀忠知道张佳木并不因言罪人,所以也不怕碰钉子,自己想了想,含笑道:“似乎是没有过。”

“这就是了。”张佳木斩钉截铁的道:“教化是要有,国家或民族,没有教化,没有伦理,不管怎么富强,都是无根之木。但是以教化代替制度,也是昏话,胡说。一个儿童,哭闹不休的时候,你和他说道理能说服,还是说道理的同时,再打他的屁股有用?”

这么比喻,众人都是失笑,不过,细思之下,说的倒也是极有道理。各人便敛了脸上笑容,默然点头。

“一条狗,在屋里拉屎,你们说该怎么办?”

年锡之思索着道:“是把它按在拉的屎边上,然后狠狠揍它一顿。要立刻就打,不能早也不能晚,不然狗不知道为什么打它,打了也是无用。”

“还要打的狠。”陈怀忠道:“不然的话,打了也没用。”

“三五次后。”这一次是孙锡恩悠然开口,“狗儿就不敢在屋中拉屎了,太保的意思,天下万民,有的时候和狗儿是一样的,纯粹的讲道理并没有用,所以要用打的制度来教育,这样才能收到效果。”

“狗儿就是万民,是官员,是百姓,而打它就是律法,我问你们,靠德化能叫狗不在屋中拉屎么?”

“但天下人并不是狗。”

“诚然,但律科远在万民之上,所以视人之视狗,而以律法视万民,这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天子呢,是万民之中的一份子,还是律科?”孙锡恩在一边,冷冷开口。

一句话问的厅中众人都是沉默下来。其实按张佳木的意思,律法是制度之源,远在所有的一切之上。但孙锡恩的话,却是诛心之论。

天子究竟是律法,还是凌驾于律法之上,又或是在律法之下?这个问题,不问自明。

就算是再圣明的皇帝,也会情不自禁的把自己置于律科之上,或是“朕即律法”,先秦两汉到唐宋,再到元明,皇权日强一日,现在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其实已经是天大的笑话了。至于后来搞出来的“八议”所谓议亲,议贵制度,更是公然以权势蔑视律法,除了谋反大逆,其实权贵们在律法上已经和百姓不平等,更不要说天子了。

“我们现在还论不到这个。”张佳木冷然道:“此事我自己有处断,你们安心办你们的事就是了,不必多管。”

“是,下官等知道”

张佳木很少用这种冷峻的声调警告众人,一时间,便是任怨等关系亲近的心腹也是全站了起来,大家一起凛然躬身,均道:“请太保放心,职等克尽职守,不会叫小人辈钻了空子就是了。”

……

就在锦衣卫的高层们齐集张府会议的同时,在京城一处酒楼的高处,也是有一群人在秘密的聚集起来。

召集者是一个穿着布衣蓝衫,头顶方巾,年纪在二十左右的文弱书生,生的极为俊俏,身上的衣服虽是刻意穿着普通,但穿在此人身上,却仍然显的裁剪不凡,而一举手一投足,更是贵气逼人的样子。虽然临窗而坐,选的这酒楼也是京城坊市中很平常的一所,但仍然是叫人觉得眼前一亮,知道这是位翩翩佳公子。

在当时来说,真正的士大夫和贵戚之家是没有在外头吃饭请客的习惯,酒楼虽多,但只是市井小民,最多是来往客商或是应试举子才会上来,有这么一位叫人眼前一亮的客人,便是酒楼中的酒保,也是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好在这公子出手豪阔,上楼便扔下五两银子,把整个酒楼的第二层都包了下来,这酒楼不大,二层不过五六张桌子,这银子,已经是给的多了。

公子桌前,摆的几碟小菜,一盘酒豆腐、一卖猪头肉,一盘切的很工整的板鸭,再有一盘葱烧海参,却是京城里酒楼用来招徕豪客的惯上的海菜。

四盘菜,一壶酒,自斟自饮,倒也是潇洒自在。

只是这公子眉宇间似有隐忧,酒杯频送之时,眉宇间却是有化不开的忧郁之色。

没过一会儿,酒楼的楼梯便是吱呀吱呀的直响起来。楼上那公子的伴当均是精神一振,有人便沉声道:“看来是来了。”

“不必理会。”蓝衫公子微微一笑,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下属们不要妄动。

对方这么声势浩大的上来,就是以先声夺人,武人小小心思,想来也是可笑的紧。

果然,他和属下们不动,底下的声响却也是越来越轻,没过一会儿,一个面色红润,身长过人,看着就孔武有力的灰袍汉子大步走了上来。

虽然是灰衣箭袍,腰间却仍然是一柄铁剑,看着就很强悍武勇的样子,再看脸,却正好与之眼神对视。

便是这蓝衫公子已经不同凡俗,历经大事,果决英毅,远非同辈中人能比,但仍然被眼前此人阴鸷狠辣又带着雄强坚毅兼而有之的眼神逼视的不敢与之对视,对方的眼神有若实质,目光如火,一时间,一股强大的威压之感,向着整个酒楼四周弥漫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