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锦衣为王-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崔大太机灵,崔浩还有点儿担心,现在再扭头看看,那个崔二哪有原本的那种一棍子砸不出一个屁来的傻劲?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脸上那种狡黠之色,却是一看就知道,此人并不是原本的那种插标卖首的身份,而是锦衣卫派出来的密探。
到这时,崔浩面若死灰,知道自己早就落入人家的算中,而人家紧锣密鼓的安排时,自己可能在听戏饮酒,或是和同年赋诗唱词,高乐不已。
他“啪”一声,狠狠打了自己一个耳光,笑骂道:“就凭你,也想和人家做对,你自己平时所思所言,怕是早就被人知道了个清清楚楚啦”
这话说的也是没错,锦衣卫安插出去的人,每隔一阵就会有密报出来,所以,京师之中的文武勋亲大臣的动静,张佳木都能知道个七七八八。至于崔浩,因为地处文华殿要地,又是天顺元年进士中的佼佼者,无形之中,就是新科进士中的领袖人物。
这样的人,自然是要多方注意留心,所以崔浩的话,原是一点儿也不错。
到了此时,就是刚刚还在愤怒的王彬也是不由得有些同情。毕竟遇到这种事,确实也是心理上的巨大打击。
“我待你不薄,不过,你原本就是存心进来,所以也不必多说什么。”崔浩看着眼前的狡仆,面如死灰,叹道:“我要请问,你的父母妻儿,都是什么人?”
当时的人买奴仆,绝不大可能只买一个。因为买来要想合用,就必须要叫仆人扎根于家庭之中,当时的仆人,一家几代几十年,甚是百多年就在一个家族里效力,都是常有的事。效力久了,也就是和家人一样,也并不出奇。
所以一买就是一家子,让奴仆安心侍奉主人,不必时刻想着离去。
崔浩买眼前这崔二的时候,就是买的对方一大家子,有花甲之年的父母,也有妻子和一双儿女,所以崔浩才觉得能信的过,将其买了回来。
他这么一问,便是崔二也面露同情之色,想了一想,笑道:“现在也不必瞒骗大人,小人的一家子,其实就是卫中同僚。”
见崔浩还想再问,此人又道:“再说,小人可就犯禁了。”
说着,目视王彬,笑道:“别说是大人,就是眼前卫中的这些同僚,问他们,可以打听小人的根底不能?”
“不能。”王彬抢先笑答道:“份属不同的上司治下,任务职司不同,今晚之后,大家相见亦不相识。”
“是了”那人从容答了一声,然后才又道:“若是首告还有传唤,自当奉命赶至,现在,却是要先告辞了。”
第609章 摊派
这般表现,也使得崔浩知道,锦衣卫的组织有多么严密,令行禁止,规矩有多么的严格。
“罢了,罢了”他惨笑:“败在太保和诸位手中,看来也并不冤枉”
“崔学士,不是我说,你原本也并不冤枉”王彬毫不客气,直截道:“你们这些当官的,哪一个不是鱼肉百姓,哪一个不是锦衣华食,哪个又想到百姓苦楚?平时是袖手谈心性,说道德,总是自己君子,人家小人。但这大国越治越不成,百姓困苦,十倍于前朝,三十倍于洪武之时,岂不是事实?”
“别人贪墨,我可没有”
“有些道理,说与学士听,怕你就懂了。”王彬一边让开,叫力士们把崔浩围在中间,提着灯笼护送,缓步而行。一边侃侃道:“学士去年曾经奉命到江西去,一路来回,地方官的馈赠,可曾收受?”
“这……”崔浩目瞪口呆,呆了一下,才道:“送程仪是理所应当的事,少的二两,多的不过是四两银,只有苏州大府,送了六两,这难道也是贪贿?”
“当然是”王彬斩钉截铁的道:“不应得之财,就是贪贿。”
“那么。”崔浩冷笑道:“天底下可没有不贪的官员了。打打秋风,原本也是人之常情。既然连这个也算贪污,那么,给同乡做保,取点印结银子,也是贪污了?”
王彬神态从容,但语气却是斩钉截铁,答道:“是的”
崔浩仰面朝天,大笑:“真真是荒唐,这样办案,也不必问我什么了,要杀的话,直接拉我到宣武门去罢,大家都省点心力。”
所谓的西市菜市口,也就是在宣武门一侧的空地上,按斩犯官,当然就是在那里,没有推出午门问斩的话。
崔浩这么一说,半是赌气,半是认真。对方这么问案法,等于是把他直接定了罪,既然如何,又何必多说?
这么不合作的态度,令得王彬大为不安。
这两个月的时间,监察司所查的官员甚多。如李贤、彭时,都在查察的范围之内。要说一清如水的清官,确实几乎是一个也没有。
当年于谦在朝,还算是一个榜样。办汤饼会,是当时官员来往的一大渠道,别人家的汤饼会,总是越精越好,只有于谦家的,该怎样,就是怎样。
住的房子,是景泰赐的,不然,也没有房子住。
除了官俸禄,一介不取,所以清廉如水,根本没有途财。官居一品,养的仆人只有几个,寒俭至此,也是难得。
等罢官回杭州时,于谦把景泰历来所赐的积物封存在屋中,一件也不曾带走。
当今皇帝算是深恶于谦的,因为于谦虽忠于国,对他却绝不算忠臣。但听说此事后,也是甚为感慨,曾经当众夸赞过于谦的清廉,并且,拿于谦做例子,来指责其余的大臣。
于谦这样的,当然是凤毛麟角,除了寥寥数人,都无可相比。
至于崔浩这样,除了一些该得的收入,象外省官员送来的冰炭敬,他便是从来不收。因为外官送礼,总是希图照顾,所以敬谢不敏为妙。
至于沿途行走,外官送的几两银子的程仪,大约是觉得数目不多,而且算是人情往来,说不上是贿赂,这才收了。
如果他放了考差,有了门生,将来门生送的红包,也算是正式的收入一种,倒也可以坦然笑纳。正因如此,当时的考官和门生,是比亲族朋友还要更加亲近的一种关系,父子可以反目,但师徒是绝不能不认的。
至于印结银子,就是以官员的身份替人做保,盖印取银,算是正经的灰色收入的一种,这种钱,除了少数如于谦这样的,一般的官员,都会收取的。
毕竟官俸实在是太过菲薄了。
当时的物价来说,崔浩月俸到手,付了房租和饭食银子之后,就是所剩无已,还得应酬,得有各种杂费,仆人也得有几个,不然的话,他一个翰林学士,总不能走路去宫里上朝应值?
正因如此,王彬对崔浩这样的官员,赏识还是多过憎恶。只是,赏识归赏识,该办的差事也一定要办,但唯其赏识,所以也不愿崔浩吃亏。况且,如果对方是一直不合作的态度,底下也很难办事了。
有念于此,说话就很诚恳了。
他道:“学士大约没有算过账,所以还自己以为很清廉?”
“难道不是?”
“我来告诉你一笔账吧”说起这个,王彬便是格外的自信,他道:“我们以山阳为例,该县是准安府治下,地处南北要冲,不管是回南,还是向京师,除非是走海路,不然的话,就是必经之路。”
“是的,这我知道。”
“该县户是三千一百多户,丁口么,是一万七千余口。”
当时仍然是以丁口税为主,所以隐藏户口是很正常的事,而且,有不少托庇在豪右士绅户下的佃户,根本不计入丁口之内,所以山阳这样的大县,才一万七千多口,其实是很不正常的。
崔浩去过山阳,知道那里虽不及江南,但地处要津,南北辐辏,特别是有漕运和淮盐之利,是个很热闹繁华的所在,但他不知道王彬突然说这个是什么意思,所以只是沉着脸不语,根本不接王彬的话。
王彬也不理会,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说道:“洪武二十七年,山阳每丁纳正赋之余,再交二分五厘的使费,这银子是交来干吗的呢?就是驿站来往军务公文,还有钦差过境的接待使费,山阳地处要冲,这个费用,在当时是算极高的了。”
洪武年间,驿站管理甚严,侯爵陆享因为擅用驿站结果被太祖严罚,后来索性参与到造反阴谋中去,结果被抄家灭族,百战功勋,毁在擅用驿站上,这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法度有多么森严。
就因太祖管的严,所以当时的官员不敢擅用驿站,过境时,也不敢滋扰地方,自己走人就是,所以政简民安,洪武年间,百姓的负担自然极轻。
想起这个,崔浩也不觉点头,道:“太祖是布衣出身,最怜恤百姓物力,所以洪武年间与民休息,国称太平,而府库富足之余,百姓的日子亦很过得。”
王彬微微一笑,道:“到永乐十八年,每丁的摊派驿夫银子涨到了两钱五分,嗯,正好比洪武年间涨了十倍。”
听到这里,崔浩心中隐隐觉得不对,但哪里不对,却是一时半会的想不出来。
但他心中已经有所警惕,于是拉下脸来,只静静的看着王彬,夜色之下,灯笼的微光之中,对方年轻的脸庞满是坦然之色,四目对视,崔浩原本是理直气壮,此时却是禁不住扭过头来,并不愿和对方对视。
但这么一来,似乎自己理亏一样,崔浩心中甚是别扭,但叫他再找回场子,却也是没有这个信心了。
“到了天顺二年。”王彬提高了嗓音,厉声道:“山阳县丁口上下浮动不过数百人,但驿传摊派的银子,已经涨到了五两银子每丁一年比永乐年间涨了二十倍,比起洪武年间,涨了是多少倍,请崔大人算算这个账,如何?”
这般斥责,就算是李贤也不能够如此。
一时之间,崔浩气逆上涌,但话到喉间,却是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哼”王彬冷笑一声,道:“无话可说了吧?”
“你的意思。”崔浩颇为心虚的道:“就是吾等打秋风,滋扰驿站,使得民间负担,超过洪武年间百倍?”
“是的”王彬很不客气,答道:“就是你们这些文官,说是清廉,但其实已经从清官变灰官,普天之下,已经没有人是真正的清官了”
他以山阳一地为例,一年过境的官员,致仕的一二品大员,总得有好几个,每人的程仪就得是几十两,驿站招待,每人的标准就是白银百两以上。至于六品以上,驿站也自有标准,县官送的程仪,则是百两到几十两不等。
也有一些年轻的清秘官儿,六七品的官职,也是几两到十两不等,象崔浩上次过山阳,县官给的程仪就是八两,以他当时的官位来说,也算不厚不薄,取乎于中。而驿站招待他,则是二十两的席面,县令相陪,地方士绅也来了几个致仕在家的打横相陪,临席赋诗,大家说些文墨的事,自然极为开心。
到此时,却已经成了王彬数落的原由,而崔浩是极聪明的人,一想到山阳每年过境官员的数量,就知道人家说的不是虚言,所以自己格外心虚,已经无话可说了。
再想到当时驿传由南至北,看来驿站和官员接待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灰链,自己身处其中也没觉得什么不对,而无形之中,这种制度已经把整个官员集团弄成了灰色集团,而民间的负担,自然也是一天大过一天,比起洪武当年,怪不得现在民间都在怨叹日子难过,再想想,各种皇差、王庄、官田,再加上水利道路不修,边患日甚,中央开销增多,而地方摊派一天多过一天,百姓的日子,如何能过的比当初好?
而且,就算如此,也是府库日渐空虚,一想及此,崔浩只觉心亏,原本是心气高傲的人,此时也是难免垂头丧气,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第610章 罗网
王彬笑了笑,向着垂头丧气的崔浩道:“县官当了驿丞,迎来送往,就知道陪客。特别是上宪到来,更是当成天大的事。水利不必管,劝农当然也不必劝,山阳知县,一年有大半年是在陪客,县里的士绅,排成十几班,按官员品级和职务,轮流出来陪坐。这般殷勤,当然是有利可图。象县里真有什么案子,百姓有什么冤屈,倒不是不想管,但实在也是管不过来。崔学士,我说的,可是事实?”
他这些话,其实就是切中情弊,实在是再贴切也没有的话了。
吏治渐渐败坏,不要说和国初没法比,和永乐年间没法比,就算是和正统初年,“三杨”还在位时,也是没有办法比。
能自律的少,由俭入奢的多,贪图享乐的也多,灰色收入视同合法的,也是更多了。
象“县官做驿丞”的话,其实在近百年后,有著名的清官海瑞在自己的书中痛陈,当然,海瑞的时代,驿站和迎来送往的耗费更大,官场潜规则也更加严重。
在明朝,有最著名的两个破坏潜规则的人,一个是海瑞,一个是张居正。
海瑞以抬棺骂皇帝的最著名的清官身份,结果在江南做巡抚就做不下去,天天有人扯他的后腿,告他的状,与他斗气。
结果这个脾气比石头还硬的人,连皇帝也敢破口大骂的人,竟然不能安于巡抚位上,干不到一年,只能辞职了事了。
张居正倒不是在反贪上做文章,事实上,他自己就是大贪官一个,戚继光等著名的将帅,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财物送到京师张阁老家,绝不敢有所耽搁。
当然,以他的位子,张居正算是很克已了,象刘谨等辈,才是巨贪,张居正虽是受礼,但绝少因贪贿而影响政务,就这一点来说,已经算很可以的了。
只是万历后来知道张太师的真相,而以当初年幼时经常被张居正训斥时的童年阴影,绝想不到,满嘴仁义道德,一嘴大道理的“张先生”居然是表面一套,背地一套,万历的情感因此大受伤害,再加上被张居正和冯保联手压制多年,情感上也是受过伤害,所以报复起来,格外的阴狠。
而且,从此之后,万历不再信文官,以消极之法与文官斗了几十年,国事政务荒怠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皇帝拖着文官集团,和整个庞大的帝国一起冲下山崖,彻底毁灭。
而张居正最为文官同僚们憎恶的,还是他的不守潜规则。凡事认真,自己不拖沓的同时,还要鞭打整个官僚集团都动起来,在考成法等诸多法条律令的约束下,张居正当政的十年,国家机器虽然已经又老又锈,但还是疯狂的运转起来。这般做法,显然就是和人的惰性背道而驰,使得很多人心怀怨望。
破坏潜规则的代价是惨重的,张居正身死之后,他的家族报应如此之惨,同僚攻讦如此严重,也助长了皇帝向张家清算的情绪,一饮一啄,莫非天定?
……
崔浩哑口无言,事实上,他亦从来没有人用这种详细并且翔实的数据来同他说话。大家同殿为官,十年苦读,学的自然是儒家经义,但儒家的书上全是华而不实的大道理,真正治民理政的学问,却是一点儿也没有。
所以为官之后,除非是为翰林,为京官,不然就非得仰仗幕府里的幕宾不可。正经延请的幕宾,哪怕是贵为巡抚或是大府的知府,亦要对幕客尊敬异常,凡事要请教,不是主翁召幕客来,如果是那样,脾气再好的幕宾也会翻脸———要东翁移樽就教,到幕宾的住处去请教才行。
在京师为官,则凡事必定受困于书吏,京师六部,人早有言,当家的不是官员,而是各部办事的小吏们。这些吏员,世代相传,有一套挟制上官的心口相传的本事,凡事离了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玩不转,所以上官凡事拱手,真正办事的,就是这些品格猥琐下作的书吏们。
自唐以后,吏员升迁之路就很困难,至元朝,更是为祸天下,所以明太祖对吏员有很大的偏见,也规定了不少限制的命令,所以吏员想转为官员就难了,而且,社会上的人对吏员也颇多偏见,并不谅解。
国家不喜欢吏,又离不得吏,又没有良好的监督和限制,吏员不仅无人管束,并且可以家传世袭,而国家又在舆论上十分的歧视,则自然而然的,十吏九坏,想找一个有良心的吏员,可就难了。
正经的吏员,尚且如此,那些在州县做事的衙役,那就更加不必说了。
山阳一县,就有衙门过千人,如狼似虎,以催科为名,横行乡里,多加征敛,百姓真的是困苦不堪,有口难言。
在国初时,衙役只是力役的一种,是由里甲中征发健壮者到县衙充役,而没过多久,这种徭役就成了肥差,要花钱去买才成。而因为利益链的庞大又缺乏监管,做衙门,比干土匪有前途的多,所以衙役队伍越来越膨胀,一个小县,国初时可能三班衙役数十年,到现在,百年之后,一县的衙役就可能是数百,甚至是过千人,这般庞大的食利者,就只能对百姓敲骨洗髓,一直到整个王朝崩盘为止。
崔浩并不愚蠢,读书十年,有的人越读越蠢,而有的人,却是聪明天生,并不蠢笨。
王彬这么一点,他就全明白过来了。
当下不免神色黯然,听完王彬的话后,崔浩便是摇头道:“想不到,吾辈自以为自己清廉,谁知道天下事倒是吾辈给弄坏了的?”
“学士亦不必太过自责,君为官不过两年,其中的关节,想来今晚也才明白。”王彬秉承张佳木的吩咐,对这些官员,抓是要抓,但,未必就一定要往死里整。
有些人,倒是可以拉拢一下看看。
“呵呵,王百户这是在替学生开脱了。”
此时崔浩也是知道眼前这年轻的小伙子居然已经做到百户,言谈之间,没几句崔浩也知道了王彬的出身,原本就是寒家,在锦衣卫也不是世家,无根无基,就是凭自己的能力获得上赏,所以有今天的身份地位。
想到如此,他也不觉感慨,因道:“学生总以为读书才是天底下最公平的事,不料锦衣卫内拔擢下属也是如此,这一层,倒是叫学生敬佩太保之为人了。”
说话间,他们已经到达锦衣卫大堂所在,见王彬等人过来,一群力士打扮的人过来,笑嘻嘻地打量了崔浩一眼,又向着王彬道:“大吉利市,原是大郎先开张了。”
“不要浑说。”王彬很是正经,向那种人道:“赶紧验了对牌,填票,我还有差事要去办。”
“知道,知道”对方答说:“今儿大举拿人,大郎不过是头班,底下的班次很多,我们早就有预备,所以,但请放心”
对方说着,自然而然的已经有人奔行过来,验看崔浩的相貌,手中也有凭单,崔浩借着烛光略看了一眼,见是身长若干,详细至尺寸,居何官,穿何衣袍,身貌是否肥胖,干瘦等等,最后,还有面部特征,待看到面白微须等句,当下也不禁苦笑。
他转头,向着王彬道:“锦衣卫办事,当真是仔细的很,这般行事,滴水不漏,便是学生想逃,也是无路可走。”
“是的。”王彬很坦然,笑道:“下官不过是直截动手的人,外围还有一层监视的,城门要隘坊市,也有巡逻的分队,城外缇骑,也参与其中,步兵统领衙门,也有兵。”
“这么多?”崔浩闻言,亦是不觉吃了一惊。
“哦,并不全然是京城之中,直隶、河南、山东等北方诸省,也是同一天动手,所以,动员的人手就多了。”
“原来如此”崔浩不觉释疑,自然,也是极佩服张佳木用心之深,行事之果决狠辣。最近一段时间下来,此人对文官们百般隐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谁知道人家用心也深,真是胸有山川之险,足可包纳江河……自己,还有李贤,还有彭时,却全是叫人哄了。
平时袖手对谈的时候,总是觉得优势极大,张佳木除非是悍然造反,不然,没有别的路可走。谁知道人家轻轻一翻手,就从贪贿入手,又说动皇帝允许民间告奸,用这两个法子,就足以把文官们摧折一番,是不是能彻底揣毁,还很难说,但是,此役过后,谁和张佳木过不去,就得预先想想后果如何。
因为以皇明律令,现在十官之中,不贪的连一个也没有,真正一芥不取的,反而在文官中也被视为异类,而且,确实也是那种油盐不进的性子,很难与之共语办事了。
到此时此刻,崔浩才是万念俱灰,只觉得与人相差太远太远,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对手。回想数月之前,自己在太子宫中数次献言,当时李贤等人也是夸赞计谋精妙,使得太子和张佳木离心,到此时,他才醒悟过来,太子听他的话,竟是他害苦了太子。
只是,此时此刻,这种深心不但不敢说,连仔细想一下亦是不敢此时此刻,也只能在心中默祷,除此,别无他法。
第611章 圣恩
“尚德,尚德,我等算不及一个后生小子,真真不知道如何说起了”
靖远伯府的高楼之上,两个头上白发苍苍的老者临窗而立,都是面色阴沉,看向窗外。就在不远处的坊市街道上,打着火把提着灯笼抓人的锦衣卫不知道有多少,一次次的狗吠儿啼,说明了,注定了,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夜晚。
现在这个时辰,当然是禁夜了,但眼前两个老人都是几十年的进士,全天下的读书人见了他们,都得叫一声“老前辈”,再打个躬,才算表达出万分之一的尊重。再者说,一个是伯爵,前任的兵部尚书,现任都督同知的父亲,左府都督的祖父,而且,王增还是未来的驸马,组建中的京营总兵官必然的人选。
至于胡濙,资格其实还比王骥要老的多,王骥是永乐四年的进士,而胡濙则是建文二年的进士,论起科场功名,现在整个大明,已经没有人能比此老更尊了。
两个老头儿,均已经是年过八十,从洪武年间到现在,明朝所有的历朝列帝都已经经历过,都是在永乐年间就已经是国之大臣,到现在,更是资格老到不能再老,而权势,威望,潜在于朝中的势力,都已经是大到不可再大的国之重臣了。
景泰病重而当今能复位,其实就是很简单,这些重臣在明里暗里都支持太上皇复位,而历史上石亨等人以为就是自己的功劳,结果石亨被囚死狱中,而石彪授首,曹吉祥整个家族伏诛,就是因为此辈忽略了朝中重臣的力量,而皇帝却一直得到支持,皇权宗法伦理,加上重臣支持,皇帝的权威在复位时,已经是无可动摇。
而现在却不同,重臣在复位的事上立功不大,导致威望并没有更进一步的增加。而皇帝因为没有得力太多,所以也并没有太过倚重。
王骥早就致仕,而胡濙虽然还在礼部尚书位置上,但所有人都知道,此翁衰朽,皇帝只是看在多年效力的份上,多留他几年,反正以胡濙的年纪,也没几个年头了。至于石亨和曹吉祥等人,已经先后被张佳木斗跨,现在真正的国之重臣,不用说,是张佳木。
而在这些进士出身的元老重臣看来,平衡最为紧要。所以胡濙出的主意,以王增为驸马,并且大加扶植,用来对抗张佳木。
但缓不济急,所以文臣的动作,又是一种牵制。
总待这一两年内安静无事,大家慢慢设法,削弱张佳木的权柄,使得朝纲重新回复平衡。要说,胡濙与张佳木其实有旧,并没有恶感,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朝廷的安稳平静罢了。
此时此刻,他看着王骥,满是皱纹的脸上也全是无奈之色:“尚德啊,我们斗不过这小子,斗不过哇。”
“源洁,我亦云然。”王骥脸上的皱纹越发深刻起来,看着胡濙,老头儿淡淡道:“我早就说了,此子非池中之物。然而,叫他升蛟腾空,也是我二人经手,现在说后悔的话,又是何必,何苦”
此言此语,若是张佳木听了,也会升起自豪之感。
和纯粹是书生的李贤不同,斗跨十个李贤,张佳木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君子可欺之以方,李贤确实有些智慧,也有亲和力,而且善言辞,风度也好。这样,才能做得了文官领袖。但李贤毕竟是科考出身,一直在官场打滚,世情险恶,人心倾轧,并不是官场经验就能涵盖一切。眼前这两个老狐狸,一个是沙场征战厮杀多年,允文允武,一个是曾经为永乐皇帝经营秘密组织,和三保太监郑和彼此配合,一个在海外,一个在内地,到处寻访建文皇帝的下落。
这两人是何等人,岂是李贤之辈能比的。
如今两人却是坦然认输,哪怕就是现在的张佳木,也会在心中油然而生出自豪之感吧。
“我观他所为,毕竟还是堂堂正道。”王骥道:“如果他用陷害,排挤,收买这些法子,收效也不会差。赵荣所辈,难道还有什么节操么?”
“是的。”胡濙也不得不承认,张佳木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并没有用什么下三滥的手段来对付文官集团,现在的法子虽然还是有点阴损,因为此事一起,大量的文官因为贪污被捕,在道德上就先被打压了一头,但不得不说,这个法子仍然是行的堂堂正道。
两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子彼此瞠目而视,半响过后,却都是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老了”王骥捶打着自己的腰,笑道:“不必太久,二十年前,老夫也不能伏下这一口气,非得和这小子斗到底不可。”
“我却没有这种雄心了。”胡濙笑过之后,面色也有些潮红,不似平时那么淡然的模样。想了想,便又道:“现在这种做法,我倒替他担心后手。”
“怎么呢?”
“平心而论,现在下头是闹的不成话。你我为官的时候,哪里敢擅发驿发,哪里敢滋扰地方,不要说官位保不住,名声也坏了”
“是的,是的,夏老先生在位,我可不敢”
永乐年间,正臣很多,从永乐到宣德年间,夏元吉也是极为出名的一位,此公为吏部尚书,执法森严,官员有犯禁违例的,绝不轻赦,所以士风颇佳,正气一扬,歪风自然敛迹。
所以在当时,百姓负担小,官员风气正,所谓开国盛世气象,就是官场气象,而身处局中之人,也很容易能感受到彼此的不同。
“于谦可惜了。”
突如其来的,胡濙摇头叹气,说了这么一句。
“是,后辈之中,我就看他还不坏,有洪武、永乐年间的大臣气象。可惜,他太固执,没有权变。正自己可以,想叫他正别人,就难了。”
“嗯。表率并不是说要以身作则,而是要管住别人,于谦这一生,没有弄明白这个道理所在啊。”
“是的,是的,我亦云然”王骥说着兴奋起来,掀着白胡子,目光炯炯,看向胡濙,问道:“那么,我要请问,为什么说张佳木后手难继?”
“好”胡濙也被勾起谈兴,对着王骥道:“老东西,我来问你,要说反贪肃腐,我大明谁能比的过太祖高皇帝?”
“比不过,比不过”王骥大摇其头,白胡子乱成一团,嘴里只道:“当年那是剥皮实草,先前是有多少多少,后来只要查出贪贿来,一律都是如此。我小时候,在家闲着没事,常到土地庙里去看去,多咱时候,也少不了有一两张人皮在庙里”
“说的是喽。那么,我再问你,洪武年间,止住贪贿没有?”
“当时官风甚好……不过,还是止不住啊。”
“那么点俸禄,还打折扣,一家老小都要养不活了,还要延请幕宾帮着办事,还要讲究官体,你说,怎么办?”
“老夫当年,也是收印结银子,好在家中有些薄产,不过,在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