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锦衣为王-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福拿张作式的,其实也是心里没底,张佳木这么一说,他才放下心来,当下又把张禄好一通埋怨数落,不过这一会儿,语气却是没有刚刚那么峻峭冰冷了。
便是张禄自己,也是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
说来也怪,挨了通刮,又被狠削一通,把自己打的猪头一样,这张禄反而是一副服气模样,脸上忠忱之意连瞎子也能看出来,就差在额头刻一个忠字了。
这人心,也真是难以捉摸揣度了。
好在张佳木也是见怪不怪了,当下打个哈哈,自己先出门,到了二门外,新任的直卫头儿,也是挂着指挥佥事官职的李成桂迎了上来,笑嘻嘻的道:“给大人见礼贺喜了”
“咦,又有什么喜事?”
“大人稍待,马上就有消息了……刚刚有人从宫门口来,说宫中就有旨意过来,请侯爷驸马稍待片刻再出门。”
张佳木的住处离宫中甚近,要是打马逛奔,盏茶功夫都不要就能赶到。这是皇帝当初特赐,就是用来与张佳木见面方便的赐给,不是亲近信任的大臣,绝不会有此赐与。
因其近,所以传递消息也快,特别是张佳木在宫内外都有眼线消息,守备宫门的禁军有一部份就是锦衣卫,至于旗手卫,原本就有颇深的交情,而现在王勇已经是旗手卫的都指挥,更是等于在张佳木掌握之下一样。
倒是李春的府军前卫,最近整肃的甚是厉害,从外地和其余各卫调补进了不少新任的军官,跟张佳木素无交往,以往的关系也是用不得了。
因为消息来的快,皇帝有什么要求想法,也是立刻能让张佳木知道。从普通的锦衣卫掌印指挥,到现在的权倾天下,消息灵通,也是极重要的一条。
现在他地位来涨,奉迎拍马的人更多了,宫中有什么消息,立时就能传了来。
唯一遗憾的就是太监中和张佳木对盘的人几乎没有,蒋安虽然任都知监,但形同贬斥,宫中人就是这样,锦上添花绝无问题,雪中送炭却是白痴,蒋安一落魄,张佳木在内宫的势力就更受影响,更加势微了。
今日却不知道又有什么好消息传过来?
现在张佳木又加了编练新军整理团营钦差大臣的头衔,加上幼军提督、都督执掌左府、宗人府令、锦衣卫掌印指挥等等,官职已经无可再加,连他自己也觉得权力太重,除了文官系统伸不进手去,在武官系统内已经无可再加了。
勋阶什么的,都已经是侯爵,暂且也没有加的可能,倒是不知道,皇帝在他大婚之前,又要赏什么出来?
要说是金银物品,那可真是笑话了。
这一次给皇帝老子送的聘礼可就够优厚了,皇家就算原价赏回来,也没有什么叫人激动的,况且,整个后宫都知道张佳木理财有方,手里头有钱的很,所以皇帝原本也是善财难舍,就更加不会赏什么金银了。
至于土地盐引什么的,早就赏过,根本也不足为奇了。
想来想去,却是不得要领,当下只能暂且停住脚步,索性就在大门和正堂前的广场上等着宫里来人,到时候,自然一切都清楚了。
宫里又要有赏,听着这个消息,整个张家府邸都是又沸腾起来。张佳木本人虽然不是很好享乐,但毕竟有母亲和一个妹子在,该有的排场却也是不能俭省。
将来总要和人结亲,小妹子现在锦衣华食,把排场讲好了,将来到别人家里,也不至于受窘迫,当然,敢来欺负他妹子的人家,怕全大明也是找不出来一家就是了。
母亲和妹子身边就用了好几十人,加上张佳木自己用的人,大小厨房用的人、洒扫、看门守舍、马夫、花匠、鱼匠什么的,诺大府邸,现在家下人也有三百余人之多了。
最得宠当然是那些贴身服侍的丫头和保姆们,张福这样的老家人更不必说,还有那些各层的头儿们,也算是稍有体面,这会子丫头们都躲在二门的门头附近,叽叽嘎嘎的说着话,打发那些半大不大的小子们到前院来打听消息,一会子得了确切消息,她们就好回后院去回给老夫人和小姐知道。
各层执事管家们知道消息,一溜烟的全部出来,溜檐儿站了满满一排,各人都是面有得意之色,交头结耳之时,不外乎就是夸耀主人的权势和富贵。
不出意外,张家富贵百年,他们就会跟着舒服百年,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将为这个家族效力,并且得到主人的青眼相加,和普通的买来的佣仆不一般的对待。
在当时,投好一家主人,就算是买中了一支潜力股,子孙后代,都能跟着安享荣华富贵,甚至有那大家族的高级管家,出来也是一样有大宅院,一样的佣仆成群,家里老婆小子一样穿金戴银,混成这样,也算是有造化了。
离张佳木最近的,当然还是适才要随他出去的五六个人,各人也是翘首而盼,一门心思的看着大门外头,等着宫中来人的消息。
倒也没等太久,消息传来的时候,宫中已经在准备传旨了,各人在影壁前站了一会儿,就听到街面上有啪啪的击掌之声。
“来了,来了”这一下连张福也是喜动颜色,最近这程子这老管家忙是忙极了,张佳木是甩手掌柜,虽然说大婚的事皇家和锦衣卫都调了不少人手帮忙,但毕竟是一件大事,光是改造后园辟出一个很大的地方来盖公主居处就很费了一番功夫,再有下礼到迎娶那么复杂的事,老头子也是忙活的不轻。
就算如此,看着主家如此节节攀升,今天又有恩旨下来,老头子仍然是张大了嘴巴,露出满心欢喜的神色来。
第542章 太保
“来了,来了”
府邸大门外已经是鞭炮锣鼓齐响,张府家下人全部着青衣,一溜烟的出来,站在大门两侧数十人,还有锦衣卫的直卫们出来维持秩序,好在这胡同里住的人家不多,全部都是朝廷命官,这些大人物尽管关切,却也不便自己出来瞧这种热闹,只是各家的奴仆小厮都跑了出来,扶着帽子向这边急急的赶着。
光禄寺卿张泽却是自己赶了来,曹石之变那夜,他也带人到张家表示关切和支援,虽未直接动手,但张佳木算是欠他一个人情,彼此就算是通家至好,熟不拘礼了,见张泽过来,彼此只是一笑,因为传旨的太监就要到了,所以干脆就不行礼了,彼此笑一笑,就算见礼。
鞭炮的响声中,大队骑马的宦官从宫中的方向赶了过来。
有青衣,有绿袍,也有深红色的蟒袍……一样的三山帽,革带,白靴,标准的深宫中的宦官打扮。
穿蟒袍的当然是皇帝特赐,也是这一回颁旨的太监———来的是都知监的太监蒋安,很熟的熟人,远远见了张佳木,就是一脸灿烂的笑容。
一般来说,大明的朝旨并不是如人想象的那样,全部都是由太监来传。
锦衣卫旗校也会传旨,但一般就是逮人的诏旨,很少恩旨。
正常的诏旨都是由内阁票拟,司礼批红后,再由内阁发出,并不需要太监来颁旨。只有一些不经内阁的所谓“中旨”是直接由内廷派出太监来传旨任命。
成化年间,中旨任命的“传奉官”达数千人,浪费挥霍无度,甚至连道士和尚也授给官职,太过泛滥,到弘治年间,就把所有的传奉官全罢免了。
但罢免和尚术士的同时,把一些匠人传奉官也给免了,严重挫伤了工匠们的自尊和士气,当然,这些文官也就不会去理会了。
此时还没有几个传奉官,一般的程序还是通过内阁,但皇帝也会偶发中旨,用来任命官员,或是加给恩典。
比如格外的恩赐,就是直接由内廷派人颁旨就可了。
就如今天的情形一般。
圣旨没有开读的时候,蒋安就是一脸笑意了,看到他的模样,各人也知道这是一份恩诏,想来是加官进爵。
果然,待蒋安摇头晃脑的把圣旨读完,张佳木表示奉命之后,蒋安头一个上前,这个太监也是难得的哈一哈腰,笑道:“恭喜,恭喜”
张佳木甚是感慨,一边用手接过圣旨,一边道:“皇上待我真是恩重如山。”
“可不是么”蒋安也道:“皇上待你可真是没说的。”
“为臣子者,一定要肝脑涂地,以报圣恩”
“不错,不错,咱家会把太保的话上复给皇爷的。”
蒋安也笑的极是开心。他和张佳木是政治盟友,私交也很不坏。当初他刚复位,手头无钱,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权势,张佳木一步步把他扶上来。
当然,这是彼此利用,可毕竟也是相扶相助两年,看到张佳木升官,蒋安就算没有什么好处,也是自然而然的感觉很是开心。
在天子面前再奏上几句好话,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只是象蒋安这样的宦官已经是少了,张佳木现在得罪宫中得罪的人,太监都是阴微小人,知道此时绝不能和张佳木正面相抗。
但暗地里的动作已经很多了。
蒋安毕竟是宫中的人,知道的消息很多,比如不少人在周贵妃和太子面前说张佳木的小话,有人不停的在皇帝和皇后面前表示担忧,太后跟前说怪话的人也不少。
就算是重庆公主,也是不少人在打边鼓。
这个小姑娘赐书的事,不少有实权的太监把嘴都笑歪了。虽是幼稚,但也由此知道,大家所做的努力,并没有完全白费。
就算是蒋安,也不敢阻止此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一会辟开众人,与张佳木私下商谈,把事情告诉张佳木,由他自己处理就是了。
“恭喜太保爷”
“给太保爷贺喜。”
蒋安贺喜过后,自动闪开一边。在他之后,就是过百人的张府下人一起涌上来,各人一起跪下叩首,由张福带头,向张佳木叩头贺喜。
而在府门外的四周,数百人也是齐压压跪下,与张府下人一起,向着张佳木叩贺皇帝赐给的新职大喜。
便是张佳木自己,也是一阵阵的晕眩。
是的,皇帝赐书封授他为太保,这是大明武臣可以在活着和死去之后获得的最高荣誉。它不同于官职,勋、阶,它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只有忠诚和勇敢一并都得到了皇帝最高的赞赏,只有那些威望素著,品格高洁,并且在宫廷之内,在朝野之间,在军中也有极高权力和荣誉的宿将元老才会被封为太保一职。
在此之前,被封为太保的有英国公张辅和成国公朱勇等元老勋旧,封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为太保,在有大明以来,这还是头一回。
当年朱勇也是历任掌都督府和历次加战功,十年之间,才在正统年间封到太保。就算这样,也是年近中年,还有其父朱能的荫庇所致。
张佳木能在这个年纪封授太保,并且完全是自己的努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便是他自己,也是深感殊荣,不知不觉间,也是面色激动,对远在深宫的朱祈镇深感敬佩。
当今皇帝,虽不是太祖太宗那样的不世出的杰出帝王,在行政用人上昏庸的时候居多,但不管怎么说,也是有大胸襟和大手笔的。
现在这个时候,越是皇帝对张佳木表示信任,屡屡加官,屡加抚慰,大局就越安稳,张佳木就越忠忱不二。
那些想在其中挑拨和居中谋利的人就得好好思量,皇帝和张佳木如此融洽,自己所作所为,是不是合适,是不是有成功的可能?
在张佳木来说,皇帝如此表示信任的态度,很多事,他倒是可以专擅一点而行,不必太担心身后了。
时间很快流逝,他不愿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内斗上。
以前,已经浪费的够多了。
“佳木……喔不,太保,皇上待你,真是天高地厚之恩,吾辈真是羡慕嫉妒兼而有之啊”
这会子张泽也是过来,笑着拱手致意,恭喜张佳木又获新职。
和太师、太傅一样,太保也是大明的三公三孤中的三公一职之一。莸得此职,不光是一个正一品的头衔,张佳木的侯爵已经是超品了,都督也是正一品,在官职上,是无有增益,并没有什么变化。
但侯爵很多,都督也很多,现在活在世上的太保却只是他一个人了。除了加太保,皇帝还把张佳木的岁禄增加到三千石。
这个俸禄,已经极尽优厚。当然,张佳木也不把这点岁禄看在心上,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罢了。
有这个职位,任何一个武官在见到张佳木的时候,都只能摧眉折腰,表示尊敬。对张佳木的安排和任命,都将无疑是不折不扣的执行。
事实上,有这个头衔之后,张佳木就是大明军中的第一人,这一点,没有任何的疑惑。
“幼常太客气了。”张佳木叫着张泽的字,笑道:“日后还是如常的好,不必因为我的官职有什么变化而变化,吾等是贫贱之交,贫贱之交不可弃啊。”
“太保说笑了。”张泽微微一笑,道:“礼不可废。”
在他恭喜之后,自然而然的,胡同中其余几家的主人也来恭贺,张佳木和他们平素来往甚少,此时也只是淡淡的敷衍几句,便是打发客人去了。
“这么急做什么?”送走几批客人,张泽便要告辞,张佳木奇道:“兄在这里,理当请入内奉茶,这么在门前说上几句就走,我岂不是太失礼了。”
“哪里,哪里,言重了。”张泽颇有不安的样子,呆了一会儿,才慢吞吞的道:“东宫要一些东西,开了单子出来,叫我去办。”
“咦?”张佳木奇道:“不是说不准和买了,皇上都首肯了的。”
“是啊。”张泽道:“不过,东宫有所要求,吾辈臣子,似乎也没有办法峻拒。”他苦笑一声,摊了摊手,摇头道:“说实话,对我来说也是一桩苦差了。”
张泽是以光禄寺小吏起家,这两年来办事也很勤谨,明制和清制不一样,御膳房就是归光禄寺管理,还有西苑、南苑、还有在新兴建中的南宫,都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当然也就有大量的太监宦官和宫女杂役等等。
大明宫中,人数最多时确实有近十万人,不光是紫禁城内,是整个皇城和离宫别苑加起来的人数在一起。
这么多的人数,就得有一个专门的负责部门来照料,光禄寺就是这个专为皇家服务的部门了。在很多职责权力上,光禄寺倒是和清朝的内务府很象,最少,光禄寺有自己的草场,有自己的牧场,最多时,光是厨子就有近万人,还有大量的仪从人员,这个部门的头儿,就有点象宫廷在外头的大管家,非办事干练,而且忠诚可靠的人不能为。
第543章 和买
张泽虽是小吏起家,但也是效力多年,任两年主管办事向来得力,连他都苦笑着说不易承办太子的差事,可想而知,平时东宫的需索一定很多,叫这个光禄寺卿也觉得头疼了。
“这未免太不成话”
张泽一说,张佳木自然就把太子开列的单子要了过来。绳头小楷写的倒是很整齐,但单子上的东西,也着实是不少。
从普通的南货到丝绸、布匹等等,无所不包,各式各样加起来总有百来十样,种类多,而且数量也很多。
光是鹅就要五百只,别的吃食就更多了。
“太子宫中,我记得皇上是有特别的供给,怎么还缺这么多的东西?而且一文钱不给,就交待你来办,你又如何办?”
“这,只能用和买的法子了。”
“和买已经禁止,律令森严,幼常,你可不要自误”
“这……”
“幼常,还好,你到我这里来预先说了,不然的话,你去叫人去和买,乱了我的法度,我会弹劾你,而且,必将重重惩罚,绝不会姑贷。”
“是,下官明白了。”
“你一上街,就会被锦衣卫的人发现,然后就会有人飞骑报我,最多半个时辰,消息就会从我这里传到宫中,然后我的弹章就到了。好了,我们且不说此事,你把单子给我,由我去同太子打擂台吧。”
“是,下官这就把单子呈上,太保请息怒。”
“幼常不必害怕,本官亦不是针对你。”
两人对答,已经从私谊交谈转成公务对答般的格局,张佳木神情冷峻严肃,张泽困惑有之,惶恐有之,但更多的却是解脱。
他也确实为难,张佳木这么一弄,等于是把一个烫手的炭团接了过去,政治人物,一般遇事则避,特别是这种得罪人的事。
况且,得罪的还是未来的储君。
众所周知,张佳木对太子忠心耿耿,便是太子自己也是没有话说。
冒着生命危险从火场里把人背出来,四周烈火熊熊,这种奋勇法,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出来的。
就是如此,就算张佳木对太子有所不恭,众人也是想果真是太子做错了,而不是张佳木骄纵犯上。所以,这种顶撞太子的事,倒也确实是张佳木来做最为合适了。
所谓的和买,原是公平买卖,但到了元明清之时已经是变相的摊派和加派赋税。甚至成祖年间,皇帝自己亲口说,那街上的买卖人赚了银子,不想报效国家,便是要他一点货物,又待如何?
皇帝都是这种认识,下面的人更是变本加厉了。
有明一代,苦害商人最多的倒不是那形同虚设的商税,明朝就没有收得起商税来。明明是海外贸易繁盛,全世界最少三分之一的银子流入中国,江南一带的大商人富可敌国,官员士绅都肥的流油,国家朝廷却是穷的要饭,这样的奇葩情形也就是在明末那个特殊的时期才会出现了。
在明初,商税也是瞎糊弄,皇帝的用度更多的是各地的实物贡赋。比如宫中用的米,各种各样有十数种之多。
光禄寺自己就有大量的牧畜,用来支应宫中的用度。
柴炭什么的,也是在京畿各地规定地方入贡,有专门给宫廷烧炭的地方,年年入贡,一次数万斤不等,宫中一年用炭少说就得几百万斤,折成银子,一样不少了。
贡缎布匹什么的,样样也都有,在江南还有宦官管理的织造衙门,专门给宫内织造绸缎等日用品。
但偶有一些不足,皇帝就会叫宦官到京城各类铺子里去和买。说是和买,但就是如成祖皇帝所说,生意人也是仰沐圣化,做生意发了财,皇家要用点东西,还敢装大头不给?
有此政策,大明这近百年来,除了固定的实物贡赋地点之外,京城里的铺户也是宫廷用度的重要来源之一。
张佳木在这一次事变过后,废崇文门关税,城内物价为之一低。
最近锦衣卫的总务调查过了,城中物价明显趋低,最为明显的,就是鸡猪鸭鹅等肉类,还有城外鲜鱼的价格,时蔬的价格,都比往年低了三成。
宦官收取的关卡税银一年不过十万左右,但扰民之甚,苦民之甚,罢了一个恶政,惠及城中百万生民,光是这一项,张佳木声名就扶摇直上大受好评了。
这件事,不光是百姓高兴,就是勋戚大臣和文官集团,私下议论起来,也是夸赞张佳木有魄力,有能耐,想到这么一条办法来在最短的时间内稳住了人心,安定了局面。
文官们迂腐,而武官和勋戚们更多是在想着张佳木在皇帝面前的影响力,当然,还有他的手腕和魄力。
这一次明显是卖了宦官集团,摆了宦官们一道。有明以来,除了洪武那三十多年,宦官们真的只供洒扫,到建文年间,宦官们就不甘寂寞了。
靖难之役,更是宦官们给当时的燕王提供情报,告之南京空虚的消息。结果靖难的胜负点就在宦官们提供的这一条有用的情报上了。
由此来看,成祖皇帝对宦官的信任和重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永乐年间的郑和等人,到仁宣和正统年间,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已经成为文官和勋戚之间的第三个庞大的势力集团。
在王振年间,这个新兴的政治集团甚至凌驾于武官和文官两大系统之上,成为左右天下局面的第一大势力。
当时不少人都不知道,终大明二百余年,宦官将成为皇帝制约外朝的工具。后人常说东汉、唐、明这三朝是宦官为祸最烈的三朝,但平心而论,宦官虽为害颇多,但只是皇权的延续,而不象东汉和唐一样,宦官势力是比皇权更加强大,甚至废立皇帝也由这个集团决定,甚至可以弑杀不合心意的皇帝,再扶立新君。
明朝的宦官势力也有发展到坐大的过程,但无论如何,再红再强大的宦官,只要不合皇帝的心意,说换便换,说杀便杀,这是因为大明的宦官是依附在皇权之下的,所以只要主人不喜欢了,杀一太监,直如杖杀一个不听话的奴才,或是直如杀一条狗一般。
在最近的政治斗争中,明显宦官们不得皇帝的欢喜,或是说,皇帝觉得在现阶段可以压制一下宦官势力,所以张佳木的条陈奏一条准一条,禁崇文门关税是一条,接下来,便是禁止和买这一条。
和买虽是皇帝授意,但也是宦官大发其财的门路。
到了某个商铺,只说要某种货物,挑好的和多的,店家没有也不妨事,可以自己去买。开出的货品又贵又多,店家当然不能承受,于是就得贿赂宦官以减少和买的货物数量和价格。
这么一来一去,钱就到手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门路,或是总有摊到真正和买的倒霉鬼。
商人一被摊派,举家出逃,或是干脆上吊的,比比皆是,简直不胜枚举。
禁了和买,普通百姓还感受不深,但这些天,私下放炮庆贺的商人不知道有多少,而私下给张佳木立长生牌位的,可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禁崇文门关税还只是触动了守关税吏和低品宦官,以及司礼监的利益。禁和买却是得罪了宫中大多数的宦官,因为再小的宦官也能借着出来和买捞点好处,禁了这条,没有这种借口,却是哪一个商家也不会买他们的账,就算出来买几个包子吃,也得自己老老实实的掏钱了。
有此两击,宦官们当然是恨张佳木入骨,而对张佳木来说,禁和买和禁税关的事,也是关系到他的政治声誉,绝不允许有任何的反复。
此事要紧,只得把出城的功夫再耽搁一下。
况且,晋位太保,第一件事也是要写辞让的表章送进宫去,虽然是官样文章,却也是必不可免的事。
想了一想,张佳木便吩咐张福等人道:“你们在这里等着。”
“大爷,今天还要出城去?”张福也颇感意外,晋位太保这么大的事,这位大爷一转眼就抛在脑后了,好象就是别人的事,和自己再不相干的。
“哼。”张佳木也是冷哼一声,接着便是苦笑,半响过后,才道:“现在,不是安享富贵的时候,不必多说了,再晚也要出城。”
“是,小人们伺候就是了,不敢耽搁事。”
“嗯。”张佳木点了点头,又向李成桂吩咐道:“你派人去和年锡之说,叫他给我写辞让的奏折,现在就写,一会我从东宫出来,就要去见皇上。”
“是,请大人放心。”
“府中一切如常,留下来的,都给我老老实实的呆在府里,不要出去炫耀生事。”
这一次,更多的人垂手答应着:“是,请大爷放心。”
“来人取我的官服来。”因是打算出城,所以只是着家常的衣服,就是传旨也没有换过衣袍,这会子是要进宫,自然是要换衣服了。
等袍服换好,四周已经是一片肃静,张佳木只向着张泽微一点头,然后便是用力一夹跨下的战马,在得得的马蹄声响之后,数十骑向着东华门的方向绝尘而去。
第544章 收发
“他来做什么?”听闻张佳木求见,太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如此。
“既然来了。”他很快又作出决定,“就叫进来见吧。”
“臣等回避。”
彭时和崔浩正在给太子讲书,听闻召见张佳木,两人起身,向太子施礼,道:“请殿下容臣告退。”
“你们退下也好。”太子首肯,道:“你们在一边听,可能有些话不大好说。”
文官们已经不大愿意和张佳木见面了。
彼此爵级相差的太远了,所有的文官见到张佳木都是要主动先行礼,按大明会典的规矩,任何一级官员见高两级以上的,都不能平礼。
大明太祖是一个工作狂,连所有的礼节都事先给子孙后代给规定下来,文官们可以侵削勋戚们的权力,化骨绵掌使的轻飘飘的,但又使人暗地郁闷吐血,但无论如何,礼节是避不开的一道坎。
按制,凡经筵日,锦衣卫掌印官于文华殿内侍奉,而该值千百户二人,校尉三十人,皆于殿外等候传唤。
这对张佳木以往是个苦差,很久时间,要听那些文官们引经据典,洋洋得意的宣讲着那些言必称经典的废话,他是掌印官,这是会典上规定的差事,所以亦无办法可言。
而对文官们来说,这样的场合教训一个掌握重权的武官重臣,也是一件值得开心会意的事。所以,每次经筵的时候,总会有一个两个文官用历史上的掌故来刺一下张佳木的神经,久而久之,对张佳木真是一个摆脱不掉的苦差事了。
还好,这种事皇帝也不大喜欢,没有人喜欢盘腰板脸坐在那里,听着一群腐儒感觉很好的讲故事,不过皇帝的嫡孙对这种事很有兴趣,在孝宗一朝,经筵举行过的次数很让当今皇帝和皇太子这一对爷俩汗颜。
当然,孝宗也成了文官嘴里能力和操守最强的一位中兴明君……真是天知道,他还不如当今皇帝勤政呢。
不过现在对文官来说这也是件苦差了,虽然君前不能行礼,不过在殿外和宫门遇到了,他们就只能向张佳木行礼了……而对张佳木来说,这是很快意的报复时刻,他很享受看到那些文官不甘的眼神,当然,还有深深俯下去的腰身。
最近已经有文官上书,请改成制,不必把每次讲书的事都劳烦锦衣卫堂上官了,他已经很多差事,实在太忙。
这件事奏上,是一件无可不可的小事,皇帝当然允准了。
同时还改了升殿的规矩。以往,凡是正式朝会升殿,锦衣卫堂上官佩金牌站于御座西侧,六名千户朝服于殿前侍班,这样做,是为了建立起一道防线,保卫皇帝的安全。
其实已经流于形式了,大家都知道,皇帝面前那些健壮的持铜头拂尘的宦官才是“最后的防线”,不管是府军前卫的带刀官,还是锦衣卫的堂上官,都只是礼仪上的摆设罢了。就算是张佳木武功高强,恐怕也没有人会把他当高级保镖来看吧。
规矩一改,彼此可以不怎么见面,算省了不少事。
皇帝不驾临,文华殿就是太子在外朝的正殿。
平时在宫中他是宿于乾清宫东面的东六宫内,一应起居都是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但距离乾清宫太近,不免有不小的压抑感。
只有在出临文华殿时,面前全是诚惶诚恐的进讲文官,一口一个臣惶恐,臣死罪……太子虽然年幼,但已经颇知君王之威了。
“臣,叩见太子殿下。”
因为是天天见面,所以张佳木只是一跪即起,并不需要行大礼和太子宣喻。
看着这个没几天就要成为自己姐夫的人,太子心里也是百感交集。两年前,他还是一个稚童之时,看张佳木当真是用仰视的眼光。
张佳木的武勇,胸襟抱负,为人处世的那种叫人觉得温润舒适的态度……这一切都是叫太子心折不已。
不过在皇帝稳住了局面,给东宫分派了文臣讲官之后,这种局面很快就消失了。
在文臣嘴里,张佳木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