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锦衣为王-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岂敢,同心戮力,共为吾皇开太平盛世,此乃吾辈读书夙愿,又何必说跟随谁呢。”

“是,学生失言,哈哈。”彭时擦了一把额角上的汗,与李贤相视一笑,却是一起微笑起来,被他们的笑容感染,原本有点儿惶恐害怕的文官群体,立刻也找到了主心骨一般,各人都是低声谈笑起来。

这么一弄,纠仪的御史倒是忙碌起来,在这巍峨的宫殿群下,随意说笑走动,吐痰咳嗽,衣帽不整等等,都要由他们记录在案,然后报请都察院根据律令来处罚犯制违规的官员。

只是,是否敢记录李贤和彭时,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文官班次如此热闹,而平时一样热闹的勋臣和武官班次却是一片死寂。向来带头的石亨没有了……他的首级已经奉圣命挂在了正阳门首,今天城门开禁,将会有数以十万计的人群涌向那里,去观赏忠国公的首级。

太平侯兄弟没有了,他们的首级分挂在东西两便门。

施聚、董兴等人也消失了。

超过十五以上的公侯伯爵消失了在班次之中,超过五十人的有资格上朝的武官也没有出现在他们该站的地方。

现在,除了英国公等勋戚之外,就是张佳木昂然而立,而在他身后,范广、陈逵、程森等高级武官分次而列,如众星拱月一般,将这位今日朝服梁冠,更显英伟不凡的青年大人物围在了当中,今日的主角,无疑就是这位在这一场交杂着血与火的政争的胜利者。

第511章 酬功

净鞭响起,皇帝仪驾自深宫逶迤而来。

众臣自然是跪拜如仪,待起身后,皇帝却并没有循例问各部和卿寺有无本章奏上。

深遂的目光扫视群臣,但最终,只能停留在张佳木身上。

“众卿”皇帝站起身来,感慨由之的大声道:“曹吉祥与石亨等谋反,今已经被彻底铲除,国家无事,社稷无事,全是张佳木之功矣”

“臣,惶恐死罪”

张佳木出班而跪,去朝冠而俯首,大声道:“事起仓促,臣未经圣命而擅诛国家大臣,还请皇上恕罪。”

“他们算什么国家大臣”皇帝也颇为愤怒:“国家待石亨何其厚,而石亨报国何其薄也今已经伏诛,不仅首级要悬于京师城门,还要传首九边”

“是,此逆贼该得之报”

“唔。”皇帝颇具威严的点一点头,又道:“曹吉祥亦为逆首,内阁、刑部、大理寺合议其罪何如?”

昨天皇帝已经有严令,今日朝会前就要处置曹吉祥,所以叫刑部和大理寺卿、少卿一并到内阁会议,由阁臣主持会议来定罪。

当然,谁也不会老实巴交的去按律慢慢来审,曹吉祥刚押到内阁,还没说一柱香功夫的话,罪名就定了。

此时李贤出班而奏:“皇上,议定了是谋反的罪名,处分拟定是凌迟,何日行刑,刑部预备是在今日或是明日,何时行刑,当由圣裁。”

“何必还叫他过一夜?”

皇帝声音冷峻地道:“就定在今日行刑,也不必押赴西市了,就在午门前行刑吧”

“这……”

李贤面露难色,在场群臣,也都极为诧异。

所谓推出午门问斩,实在是民间的谣传,向来行刑都是在西市,后来清朝改在了菜市口,距离也相差不算太远。

四岔路口的广场,地方大,四周空旷,便于戒备,行刑前后的布防什么的都很方便。所以京城行刑,向来就在西市的路口。

至于午门,则是廷杖大臣的地方,皇帝一声令下,太监监刑,锦衣卫行刑,就在午门外打屁股。刘谨之前,打屁股不脱衣服,还留面子,后来就直接剥了官袍打,刚刚还是负天下责任的国之大臣,转眼就能按在地上剥光了打,所谓的刑不上士大夫的传统早就不知道丢到哪儿去了。

民间传言,往往失实,午门只是打屁股的地方,后来传言失真,戏曲话本小说里就常有推出午门问斩的话了。

不过皇帝决定了,自然也不必因为这点小事而争执。况且,李贤在一瞬之间也是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他上前一步,问道:“请旨,是否允准观刑?”

“当然准了”皇帝怒声道:“着京中勋臣、亲臣、武臣、太监轮流观刑,凡俸在百石以上者,一律轮班,不来观刑的,自有国法处置”

皇帝这是有点儿不讲理了,但盛怒之下,却也没有人敢来劝谏。年俸在百石以上的就包括了所有的勋戚亲臣,还有武职六品以上的武官,悉数在内。

而很多人都听了出来,强迫观刑的,却并没有文官在内。

看来皇帝这一次对文官的表现还算满意,李贤和寇深等人临危不惧,而寇深也在告变诸人之中,同时,马昂协助平乱,也算出了不少的力。后来幼军和锦衣卫军纪有失控的迹象,在张佳木下令平乱之前,还是马昂在京城中四处灭火,所以,也算立功非小。

至于普通的文官虽然在长安街乱时四散逃走,但此辈手无缚鸡之力,硬叫他们也参加平乱,也是强人所难,向来豁达仁厚的皇帝当然不会怪罪文官了。

而文官至始至终没有参加到乱事之中,这才是皇帝最为激赏的地方。

曹吉祥的命运在寥寥数语中就论定了,一个太监,不论是文臣武臣都不会喜欢他,太监的悲哀就在于此,皇帝信任的时候权力可能是无限的,但一定失去皇帝的信任,则眨眼间就会轰然倒下。

不象武官或是勋戚,又或是文官,彼此声气相连,倒霉落难时总有人援手,而太监却是人人喊打,后宫之中也没有道义可讲,一旦落水就是人人痛揍的局面。

“接下来,论功行赏吧”

皇帝在御座上来回走了几步,身后黄色的宫殿群在阳光下散发着神圣的光彩,宫中积雪早就打扫干净,现在的皇帝又是恢复了沉稳自信,一切如常,庞大的帝国仍然有条不紊的在皇帝的统治下运作着。

哪怕就是赏赐,也是按他的意志。

“内阁和五军都督府会议过了,锦衣卫臣张佳木有大功于国,当列为功臣第一等第一人,都指挥同知刘勇助守锦衣卫官衙,指挥使朵儿率众夷平曹钦住宅,断其后路、庄鸣、王勇守备宫城、吴谨、马昂、孙镗告变平乱、指挥使任怨、孙锡恩等率部平乱、幼军副将程森率部入城平乱、钦天监冬官正陈怀忠告变首功,如此等,可列为功臣第二等。其余将佐差官吏有功绩,不必一一列名,可为第三第四等,如何赏赐,人臣不敢擅拟,请陛下做主。”

其实明朝赏赐军功是有一定有规矩,按斩首,夺旗、登城等等,有一定之规,并不是随意记功授爵。

一直到明末,直到崇祯吊死之前,爵禄也不曾泛滥过,左良玉坐拥重兵,崇祯再三考虑给左良玉一个面子,激励他和张献忠死拼,也不过就是一个平贼将军,就这样,左良玉也是高兴的直窜。

后为爵禄泛滥,公侯伯满地走,总兵副将多如狗,王朝灭亡之象,也就是很显然的事了。

但这一次的平乱,也不能纯然按军功来算。

诚如皇帝适才所说,这是一场危及社稷和帝王安危的大乱子,造反的武官和军队超过万人,平乱用的两万余人,这么一场乱子就在京城之中,禁城之外,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件大事如果赏赐不厚,又如何指望在将来再有乱事的时候,人人拼死向前,个个争先而斗?

至于如何赏赐,内阁和五军都督府虽然分了几等,但距离怎么赏,却在皇帝的心念之间。而现在众人最担心的,就是过份逾越之赏。

论起实权,一个张佳木抵整个内阁加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论起威望,李贤等人是拍马也跟不上了。

至于小英国公等诸家勋戚更是差的老远,根本没法儿比。

可张佳木的年纪不过二十左右,现在就有逾份之赏,十年二十年后,张佳木犹是盛壮,皇帝可能换了两代,阁臣更是后生晚辈,谁能遏制张佳木的权力膨胀?

但有功不赏,也是万万不行。

皇帝面露犹豫之色,不过,也只是一掠而过,只过了一小会儿,他就向着张佳木大笑道:“卿这一次立功至大,朕都不知道怎么封赏是好了?”

“皇上拿臣消遣了,臣的一切都是皇上赐给的,皇上就是什么也不给,臣还能怨望吗?那是那样,臣还算是人么”

“有功不赏,朕也有失至大,所以赏还是要赏。”

“臣斗胆,倒是有求于皇上,皇上允了,臣就不要赏了”

“哦?”皇帝听出张佳木话中的意思,心头一动,问道:“那究竟你要什么?”

“臣斗胆无状,死罪死罪……”

“快说”

“臣请皇上赐婚,不必再等明年了。”

“这是为何?”

“臣是家中独子……”

“行了,不必说下去了。”

重庆公主今年刚满十五,按皇家赐婚的规矩还是略早了些,一般来说,公主出阁赐婚的年纪都是在十六七左右,当然,也有十四五的年纪就出嫁的,并没有一定之规。

按皇家原本的打算,是要调整好张佳木的权力范围,把京城大局调理清爽了,再谈赐婚的事也不晚。

正好,重庆的年纪不大,可以拿来当很好的借口。

然后又赐婚给王增,把嘉善给了王增,再大力栽培王增,彼此制衡,免得一家独大。

算盘是打的挺好,可惜,一夜事变,京城权力格局大变,张佳木一下子就灭了曹石两家,现在放眼京城,能够资格在张佳木面前大声说话的可也没几个了,剩下来的寥寥几人,加在一起的软硬实力都是远远不如张佳木,差的太远了。

格局变了,打算也得变。皇帝已经和皇后商量决定,在这一段时间里,只能以赐婚来抵销一部份赏赐,免得张佳木有功不赏则部下怨望,而有功全赏则难以制衡,要在这两点之间找到一点平衡,还真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

而且,皇帝也担心张佳木不服,这种心理很微妙。对张佳木,皇帝有时视若自己的子侄,有时也深感威胁太大,毕竟,此子现在手中的权力太重太重,而且是最为危险的特务之权和军权,这样的人就算是亲生儿子也不敢完全放心,何况是一个外人。

如果处置不公或是不服,引起反弹,那可就真的难办了。

毕竟,曹石二人有张佳木这样的对头,可放眼现在的京城,谁够资格做张佳木的对头呢?

今日朝会之前,皇帝已经是愁肠满腹,自觉开口难,而如果张佳木不服,则收尾善后更加的难了。

此时他看着张佳木,心中感慨万分,已经是颇为感动了。

此子,倒也真不枉负他信任栽培了一场。

第512章 封侯

“这么说。”皇帝自己解嘲似的笑笑,但看向张佳木的眼神已经温存了很多,他向着张佳木笑道:“还非答应你不可了?”

“臣大胆……”看到皇帝的脸色,张佳木面上也是露出笑来,在阶下伏首而叩,山呼拜舞道:“臣叩谢皇上圣恩”

“罢了,免礼起来”

皇帝很爽利明快的挥一挥手,向着群臣大声道:“张佳木赐爵为锦衣侯,仍着为掌左府都督、充宗人府令、锦衣卫掌印指挥,并着提督幼军总兵官……”

说到这儿,皇帝犹豫了一下,显是有话在喉,却又不大愿意出口。

张佳木是何等人?当下自然是知道皇帝的苦衷,连忙又是一叩首,大声道:“臣谢恩”

“呃……”

皇帝是有封赏还没有说完,那便是提督京营军务总兵官亦得由张佳木来担当。现在京营武官六品以上的几乎被一扫而空,只要是跟随曹吉祥或是忠国公、太平侯的势力,全部被荡涤一空。

这个处置皇帝当然要赞同,那伙武官图谋不轨,而且爆出皇家丑事,皇帝对他们也是恨之入骨,如果这几个厮们没有死,那自然也逃不脱诛三族并且凌迟处死再传首九边的处分,不这样,如何消得了心头的这口恶气?

荡涤横扫他们留下来的势力,也是理所当然之事,这一层,张佳木做的没有错,也不算过份。设身处地的想,就是皇帝自己,也会这么做的。

但去掉上边几人,还有董兴、施聚等侯伯总兵官在京营里的势力,现在三十万京营人马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真空地带,没有有威望的勋戚或武官能够领得起这个重任。

给张佳木,势同养虎,不给,又无善法。

这件事自然就成为一个绝大的难题,好在,张佳木又一次及时出声,把这件事给遮掩过去了。

皇帝正疑惑间,却见张佳木又是一碰首,张口发声道:“皇上,大乱将平,人心需要安定,臣等有几件急务,需奏上圣裁。”

“好,讲来”

“第一,需任元老宿将执掌京营,以定人心。”

“卿可有人选举荐否?”一听这话,皇帝简直要用感激的眼神看张佳木了说话之间,自己的嗓音都有点儿发抖。

“臣举荐右府都督、骠骑将军、上护军范广为京营总兵官,范广是老成宿将,历任封疆总兵,亦曾经在京营为副总兵官,经验威望都是足够,虽年过五十,但身体康强,前因于谦之事被皇上贬落,现已经过了两年,范广早就悔过自新……”

“嗯,嗯,卿推举甚是得当,朕甚是欢喜。”

范广实在是不为皇帝所喜欢的,范广为辽东总兵官时,朝政尚在王振把持之下,因为范广生性强直,王振不大喜欢他,所以范广立功虽多,官也早就到了总兵,但勋阶却一直没有往上涨,而且也不得入朝。

后来是于谦为兵部尚书时才把范广从辽东调到京城来,和石亨一起镇守京城,击退也先,立功实在是不小。

景泰八年之间,范广为副总兵官,镇守京城,多次巡视边关,是于谦的得力助手。

这么一来,皇帝对他就更加不喜欢了。

范广是都督副总兵官,勋阶只是正二品,这一点就是明证了。

不过现在张佳木的提议再恰当也没有,人选也是再合适也没有。范广就算和张佳木怎么有私交,怎么亲近,可他是为大明世代效力几十年的老臣,而且政治上的盟友是于谦,这样一个人,威望够了,忠诚也信的过,实在是缓冲时间的最佳人选了。

“范广加抚义侯,掌右府都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提督京营军务总兵官……”说到这,皇帝犹豫了一下,接着还是道:“京营分为十二团营的事,由范广和五军都督府并兵部合议,拟定上奏”

现在这局面,把三十万京营拢在一块殊非明智之事,倒不如仍然如事变前那样,议分十二营,分做两官厅,这样范广就算是名义上的总兵官,下头也会有人分权,彼此制衡。

范广现在是白身,进不得宫,所以张佳木代奏道:“是,臣会知会范广,早点把团营章程拟好,由皇上再选立团营总兵。”

“嗯,就这样办吧。”皇帝点了点头,很舒了一口气的样子。他心头最大隐忧似乎也被张佳木自己给主动消解了,深深的看张佳木一眼后,皇帝决定也好好卖个人情。

当下便又接着道:“功臣之中,陈逵进位为侯爵、刘勇、薛祥、任怨、程森封伯爵,并为左府都督,勋、阶如一品。”

“是,谢皇上”

“臣等谢过天恩”

皇帝开口之后,刘勇等人俱是大喜过望,趴伏在地,叩谢如仪。封爵是武官最后的念想和企盼,辛苦一生,要是没机会也罢了,都已经到了一定的位子,封爵就算是最后一步,有了这个,上对得起祖宗,也对得起自己,下也对得起子孙后代……一生荣辱,到这一步就算是到了顶,可以安心了。

“这也是卿等应得,国家爵禄,原本就是为了酬功么”皇帝也是一副欢喜模样,竟是走下御座,挨个问道:“你就是薛祥?唔,朕素知道你,也见过你,但今日之后,你便是国家重臣,朕倒要好好看看。哦,你就是任怨?不坏,你是佳木的少年之交,现在一个为侯,一个为伯,传扬开来,也是我国朝之一大佳话啊”

皇帝向来就是一副亲切随和的样子,与人说话时,语意诚挚,笑容也很亲切随和,再加上眼睛中闪动着那动人的神采,还有那一脸飘逸的大胡子更添几分诚恳与实在……总之,一轮话问下来,任怨等人,就已经都感动的落泪了。

这倒也并不奇怪,一句话就明白了:皇帝毕竟是皇帝。

“好好,朕心里着实高兴。”皇帝封赏完晋位侯伯的功臣,底下的自然不必他自己亲自来说,当下只是对着李贤和年富等人道:“三四等功臣,晋都督、同知、佥事、都指挥的,一律都准,不必再商议了。”

“是,陛下天高地厚之恩,臣等拜谢。”

“对了”皇帝想起什么来似的,又道:“城中有乱兵为祸时,王增也曾上街平乱,和马昂一并平了好多处乱子,他是国家功臣之后,也是文武双全,这一次也立了功,朕看,也要给他封赏吧?”

一个同掌左府的老成都督上前一步,奏道:“按例,可晋升都督。”

王增已经是都督同知,并且奉命为十二团营的一总兵,这一次范广奉命再立团营,想来王增这种中间派和实力派都会再有一个位子,所以在场的人都不会选择得罪王骥和一群元老重臣,花花轿子人抬人,大家都不会出来做恶人的。

“嗯,就给他一个都督,不过,我看也赐他一个伯爵吧。”皇帝很优容的笑笑,仿佛在说起自家子侄:“他和佳木都是吾之千里驹,好生栽培,可以大用,将来朕也可以放心留给太子用。他们,还很年轻么。”

“是,皇上圣明。”李贤紧跟着道:“可以封王增为安远伯,靖远安远,一府双伯,也是我朝的一个新佳话了。”

“好的很,那就是如此吧。”

这一次朝会,自然不会议别的事,把功臣封赐的事说完,皇帝便一脸春风的道:“公主大婚,原本是宗人府的差事,不过佳木就是有宗人府的差事……我看他不好多管,这样吧,此事由内阁和礼部来管吧”

册立太子,赏金册金宝,宣旨和封赐的前后才是内阁和礼部来负责,公主成亲赐婚,向来就是皇家的私事,和国务无关,所以就是宗人府来管理就行了。

而这一次皇帝就是摆明了要把这桩婚事升级……当然,这就是给张佳木一个大大的补偿了。

如此大功,就封一个侯爵,京营总兵也给了范广,张佳木做初一,皇帝就要还十五,彼此你好我好,算是君臣融洽,彼此相知相得了。

“是,臣等一定谨遵圣意,将此事办好。”

此事交给内阁和礼部办倒也不算什么难事,公主出阁也不是头一回了,向来有例在,按老例加一等也就符合圣意了。

此事议完,也就无事可议,群臣山呼万岁,拜舞之后,皇帝在大群太监的簇拥之下由奉天门回内宫,群臣自西华门出宫。

这一次,却是与往常不同。

以往散朝,文臣们自然是一党,而武官们却是分成好几股,走的甚是壁垒分明。

这一次,不仅是张佳木一群人紧跟着他,就算是平时不怎么趋奉张佳木这一派的,也是紧紧跟随在后。

诺大的武官班底,只有小英国公等少数勋戚还自成体系,而剩下的八九成的武官,却是全部跟着张佳木迤逶而出。

“我看张佳木还是心怀忠义,也算是识大体的。”人群之中,彭时向着李贤道:“可惜,党羽已成,他就算能洁身自好,又能坚守几时呢?”

“自古有小人之党,君子之党。”李贤也是大觉可惜,只道:“他若是文进士出身,怕是能成千古名臣,可惜,可惜了。”

“不论如何……”彭时犹豫了一下,又接着道:“此人在短时间内,算是能执掌国柄了,只是不知道,他会做什么事,又能做什么事呢?”

第513章 喜事

群臣中或是欢喜,或是雀跃,或是兴奋,又或是疑惑,惶恐,甚至是担惊受怕的四散而去了。

而在深宫之中,皇帝在换了出外朝穿着的大衣服,换了一顶深蓝色饰东珠的暖制,穿一件深红色上绣小碎花,下摆绣金线的曳撒,脚着厚实实的棉靴,整个人都觉得轻松起来。

“臣妾见过皇上。”

内廷也一直在等消息,等外面散朝的消息传来,皇后便第一个赶了过来。

接下来,自然是周贵妃、万妃、李、王等等,林林总总,整个乾清宫暖阁里站的满满当当的,几乎要插不下脚。

再过一会儿,皇太子并诸皇子、公主,也是分批来到,只是没有进暖阁,在外间里一边低声说话,一边等着。

皇帝只是先向皇后道:“不要行礼了,坐朕身边。”

说罢,便是低头喝自己的参汤不语,四周嫔妃虽多,却并无人敢说话,殿内殿外,除了几个小皇子和公主的笑闹声,就是一点儿声响也听不到。

今日朝会,要谈事变后最要紧的几桩事,甚至可能会有大局决裂的危险。虽然不能说皇家和大明社稷到了危险的地步,但万一谈不好,也是有关国运的大事。

因为知道这一层的关系极为要紧,所以嫔妃虽然不能问外事,但仍然是以关切的目光看向皇帝,试图用眼睛看出皇帝脸上阴晴与否,是否有不好的迹象。

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之下,外殿吵闹的皇子和公主们都被下令禁了声,就是连皇太子过来了,也只是悄没声的在皇帝和皇后之下找了个位置站好就罢了,平素向来张扬的周贵妃也只是看了一眼太子,一点儿也没敢声张。

“嘘……”皇帝喝完一碗参汤,这才长出了口气,一副恬然适然的样子自然而然的就出现在了脸上。

看他如此,各人也都是面色一松,连皇后也是笑了起来。

其实以皇帝的年纪和身体,不宜吃喝太多燥热大补的东西,不过,皇家向来就是如此,天子是万民之主,想要什么要不到?平时鹿茸什么的就不少吃,去年张佳木又进了一大批上等的百年以上的老山参,在滋补上面更显药力,一碗汤药喝下去,皇帝圆而红润的脸庞就更显的发红,其实是滋补太过的迹象,但深宫之人,又哪里能懂那么多?

就是皇帝自己,医药脉案什么的也不大明白,倒是觉得喝完之后有劲的很,说话中气也足了。

他也是笑意吟吟的看向众人,笑咪咪的道:“可以放心了大局安稳,群臣人心安定,下午张佳木进来说安定人心的奏议条陈,当务之急,就是把京城民心给定下来。”

“臣妾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周贵妃是最乖觉的,按理是该皇后先说,她却是抢上一步,抢先贺喜。

在她之后,自然如她一般,所有嫔妃一起贺喜。

连续三天的在乱子,深宫嫔妃们也是惊吓不已,夜不能寐的大有人在,甚至在白天偷上高处,向着宫城外窥探的也很不少。

今天宫门开启,各宫立刻就派人到外头打听家人平安,又叫家里人到宫里来,你来我往,甚是热闹。

而外廷所有的一个信息就是都与张佳木有关。张佳木安,则京城安定,人心安定,军心安定,天下亦安定了。

如果张佳木不安,谁知道还会出什么大乱子。

而向来对张佳木的认识就是人很忠义,虽不是文人进士出身,但为人纯教忠诚,是皇家看中的武官世家子,秉性纯良,为人忠厚,但人掌重权后会如何,也是件很难说的清的事。

众嫔妃和皇后人在深宫,心倒是到前朝去了,这在以前,也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了。

“佳木很识大体”皇帝虽对皇后说,但众人也是听的很清楚:“他主动让权,京营由范广来执掌,仍分十二团营,兵权分开,幼军和锦衣卫当然还是他的,不过看他的样子,也不会干涉太多的政务……”

更多的,皇帝当然不便说下去了。

事实上,这一次事变对皇家威权也是很大的伤害,贼人差点就杀进宫来,如果不是张佳木,全城都会被叛军所掌握,这样的事,对皇帝和整个大明中央政府的权威都是很大的伤害。再加上这几年皇帝复位以来,风不调雨不顺,朝中有权臣奸宦盘结为祸,地方有贪官污吏逼反百姓,到处都是营田兼并,皇家自己也抢并皇庄,各地的藩王越来越多,占良田,煮盐挖铁,骚扰祸害百姓。

大同的代王父子就是亲藩中著名的败类,父子二人青衣小帽袖锤于闹市中杀人为乐,地方官不敢管,上报给朝廷,也不过就是斥责。

后来出了夺嫡等丑事,才真正管了一下。

结果管小了代王的胆子,竟然给石彪这个总兵官当众下跪谢恩,老朱家的脸都被丢光了。

如此亲藩已经不止一个,朱氏皇族在地方上不论是士绅还是百姓,都深为不喜,这种矛盾到中期就越演越烈,甚至亲藩的俸禄全额发放的话,各地的官俸都会发不起,更别不必提还要做别的事。

到明末,农民起事第一件事就是杀亲藩,不论亲王郡王,宗室将军,全部被诛杀一空,这种恶果,起因就在明初,到正统天顺这会儿,已经是恶兆明显了。

如此情形,对皇帝来说当然是隐忧重重,京城里一夜之间翻天覆地,皇帝束手无策,只能看着风云变幻,这对他的威权,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人心,是帝王掌握权力的基础,再庞大的帝国一旦失去人心,就会一夜间崩溃。红墙和高大的宫殿,天地坛、穿着华丽漂亮盔甲的禁军,繁琐和威严备至的礼仪,都是皇权建筑在人心之上的基准。

失去人心,这一切就都唬不了人了。

好在,皇帝自己在内心里想着:“张佳木真是一个识大体的贤臣”

这种认识,在场的人无不感同深受,皇后只是笑而不语,而周贵妃向来多嘴,并且不怎么忌讳,当下只有她开口道:“可得好好赏张佳木点什么呀?”

“封了侯爵了”皇帝看她一眼,倒也并不恼怒,只是笑着道:“还得找你借一样好的,一起赏给他才行。”

“封侯了呀?”周贵妃不大懂,只赔着笑道:“那些文臣武将的,不是都说封侯乃丈夫夙愿,都封侯爵了,还要赏什么?”

“你不懂”皇帝这一次有点儿不耐烦,张佳木这一次的功劳足够封世袭公爵,只是皇帝为了平衡有意压了一级,而且在实权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这也是防微杜渐之举……这些当然不能给周贵妃和众人说,只是喜事当前,皇帝不便翻脸,所以脸上还是有笑意,只是道:“你给还是不给吧”

“皇上说要,当然给了。”周妃却是不大情愿,凭什么大家沾光的事,却叫她一个人出力?

这种妇人的自私想法,皇帝不多问也明白了,当下看了皇后一眼,只见皇后也是微微摇头,他不觉也是苦笑了。

“好罢,朕不同你说笑了。”皇帝换了脸色,闲闲地道:“张佳木已经十九了,重庆也十五了,他这一次立这么大功,朕已经吩咐内阁和礼部择日给他们完婚……你看,这不就是从你手里赏他了么”

“是是,这也是赏”周妃这一次倒是一点儿不情愿的心思也是没有了。她人虽自私小气,而且盛气凌人,但也并不算笨,不然的话,也到不了贵妃的位子上去。

现在张佳木已经俨然是国朝第一宣力重臣,能加的勋阶都已经给他加上了,侯爵、都督一品、锦衣卫掌印指挥、幼军提督,哪一样不是人梦幻以求的高官显职?这人年不到二十,家中又无兄弟,家族也是小家子,公主嫁了给他,不必受旁人的闲气,不需要照顾庞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