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奉天承运-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野史李自成攻陷,缴获崇祯内帑一千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完全是巧合。崇祯压根就没多少钱了。

四月末,赵谦差人护送银子及愿意投靠明政府的官员到天津,乘坐战列舰去了南京。

这时候,李自成余部也到了京师,因李自成辛辛苦苦抢来的钱被人黑吃黑抢了,连初封的妃子窦美仪也被赵谦直接给枪毙,李自成大怒,下令攻击京师。

赵谦下令军队出城列阵,反攻李自成,两军在广渠门外对阵。

朱徽娖坚持要上城楼观看杀贼,赵谦只得跟随在其身边。

“大明万岁!”军中习惯性地高喊口号鼓舞士气,朱徽娖听得,身上一阵激动。

步炮骑协同野战,没有什么新花样,骑兵凭借重甲冲锋,步兵在正面,炮兵在后火力覆盖,李自成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战斗,不出片刻,便下令撤退。

李自成最擅长的就是打不过就跑,这一招屡试不爽,号称打不死的小强。这次也不例外,带人跑得很利索,很干脆,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赵谦知道吴三桂和满清正在后面紧追,满清最大的欲望就是入主京师,赵谦也不和他们争,主要是兵力不加,争不过。

于是,赵谦也运走了所有能运走的财富和人才,携军逃了,从天津乘战舰南下,同时下令水师派出军舰堵死京杭运河。

南京,和神州的各地的名城胜地一样,都沉淀着千百年的文化,古往之事不必细述,从明朝起,朱元璋攻克集庆,便是现在的京城南京。

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根据地,朱元璋自称吴国公。后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明,是为明太祖。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以开封为北京,以为陪都。罢北京,改南京为京师。

洪武十六年,京师城垣完工。南京是在元代集庆路旧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城市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旧城区、皇宫区、驻军区。后两者是明初的扩展。环绕这三区修筑了长达近七十里的砖石城墙,即今南京明城墙。是为世界第一大城垣。

南京城墙墙基用条石铺砌,墙身用大型城砖垒砌两侧外壁,中实杂土,所用之砖由沿长江各州府的一百二十五个县烧制后运抵南京使用,每块砖上都印有监制官员、窑匠和夫役的姓名,其质量责任制之严格可以想见。城墙沿线共辟十三座城门,门上建有城楼。

后来明成祖升北平为北京,以为陪都。成祖时,又迁都北京,以南京为陪都。

赵谦等到达南京的时候,已近端午,韩佐信邹维涟等心腹大员护送赵谦家人,从杭州到达南京,放弃杭州为中心,入驻南京。

朱徽娖住进了南京紫禁城,赵谦住在紫禁城端门和承天门外的广场西侧五军都督府,改名为军机处,仿照后来的清制,目的是架空内阁。

赵谦进入南京之初,就开始埋下专制伏笔,以免以后内阁再现党争,在战争期间,党争是徒劳内耗。

南京紫禁城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地址在元集庆城外东北郊,初称“吴王新宫”,后又称“皇城”。由于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故新宫建筑规模有限,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内廷建筑,东西两侧空地均未兴建宫室。

新宫东西宽七百九十米,南北长七百五十米,有门四座,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后为华盖殿,谨身殿。内廷有干清宫和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

洪武元年,朱元璋即位称帝,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并于次年在凤阳兴建中都城。由于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因此南京宫殿的扩建工作再度终止。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修。

洪武八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南京。此次修建,增设了午门左右两阙,在奉天门左右增加了东西角门,并增建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

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增建,在皇城外增设宫墙,以新墙之内为皇城,原皇城改称宫城。在宫城前建造了端门,承天门,金水桥,形成“T”字型广场,向南直抵洪武门。广场东侧为五部(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门外),西侧为五军都督府。

南京故宫修建时注意了风水的问题,以紫金山的富贵山为靠山,但是由于选址的局限,内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虽然采用了打入木桩,巨石铺底,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后仍然出现地基下沉的问题,宫内容易形成内涝,排水不易。同时宫城离外城过近,战时不易防卫。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师,建文帝出逃,马皇后在宫中自焚死。朱棣即位后仍居于南京皇宫中,但同时下令以北平为行在,准备迁都。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建成,次年朱棣迁都北京,此后南京宫殿不再使用,但仍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

军机处内(愿五军都督府),赵谦纠集心腹大员,商议新政府策略。

因找不到朱氏血脉,一部分官员建议赵谦自立称帝。

韩佐信和邹维涟一致认为不妥。

邹维涟道:“大人一再表示效忠明朝,今一夜之间便自立称帝,不可避免会造成南京政权内部混乱,一部分士林官员定会弃大人而去。此紧要关头,东夷与叛军大军悬于头顶,最重要是稳固南京,备战迎敌。不必自添麻烦。”

韩佐信也赞同邹维涟的意思,“大人初治南京,可先收取人心,巩固实力,待解除内忧外患,天命所归之时,谁敢逆大人言行?”

“大善。况我对大明之忠心未改,不忍弃明。”赵谦赞同韩佐信和邹维涟的意见,赵谦可不想过完皇帝瘾便被灭掉,“大明不可一日无君,现在天子的人选怎么办?”

众人议论纷纷,一时也拿不出好办法来,现在能找到的明朝血脉,就长平公主一个女流,拥立女皇,在中国显得不伦不类,是不可取的行为,所以一时没有对策。

最为紧迫的,是赵谦得知,武昌的左良文好像寻到了福王朱由崧,正在筹措登基的事宜。

左良文就是左良玉的弟弟,左良玉死后,左良文继承了他哥哥在武昌的军事实力和地盘,算得上很实力的一派军阀。

几年前,赵谦联军第一次征伐郑芝龙,左良玉中了赵谦的算计,冲前面当了炮灰。可以说,左良玉之死,赵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想而知,现在武昌的左良文,认为赵谦乃他的弑兄仇人,完全谈不上好感。要赵谦奉左良文拥立天子的诏令,实在是很难,所以赵谦听说左良文要拥立新君,心里着实有些慌了。

这时小林在门口说道:“东家,高公公来了。”

赵谦忙从北面居中的椅子上站起来,走出府门,亲自迎接高启潜。

“高公,请里边坐。”赵谦对高启潜仍然很谦和热情,只是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当干爹供着。

高启潜也知道今非昔比,对赵谦执礼道:“谢赵大人相邀,咱家是传公主殿下的话,殿下请赵大人入宫叙话。”

“好,我换身衣服,高公请稍候。”

不一会,赵谦换上了圆领官袍,着乌纱帽,和高启潜一并走向广场。

现在明朝官员最重要的标志服饰,便是圆领。因为满人官员的官袍是折领。

赵谦一边走一边问高启潜:“锦衣卫查访皇子下落,有线索了么?”

高启潜说道:“还没有,咱家觉得……皇子恐怕已经被李贼害了,不然为何不到南京,争取皇位?”

赵谦沉默片刻,低声道:“佐信等曾与我商议,如皇子被害,查无实据,可否……”

高启潜听罢脸上变色,他知道赵谦的意思,是弄一个长相想像的人冒充皇子登基,这狸猫换太子的事,可不是小事,高启潜听了心里是波涛汹涌。

赵谦也没有办法,他是绝对不想左良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但是别人已经有了皇家血脉了,自己要是想在这件事上有优势,除非是有崇祯帝的亲子,才能盖过去。

况且这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只要高启潜等一干太监认同,还有长平公主认同,还是可能骗过天下的,毕竟古代的媒体并不发达。就算被揭发,手里有军权,大不了被逼自立。

赵谦入宫,可不像以前进北京紫禁城那样诸多限制,他现在是想进就进,昂首挺胸,连佩剑也没人敢要求解下,直接按剑入宫。

高启潜和赵谦穿过奉天门,太极殿,到达内宫两仪殿,见了朱徽娖。

因为礼教的关系,现在又住进了皇宫,朱徽娖对礼节有所注意,坐于帘后。

赵谦叩拜毕。朱徽娖说道:“赐赵大人坐。”

太监为赵谦搬来椅子,坐于帘侧。众宫女太监退出,殿内只有赵谦朱徽娖高启潜三人。

朱徽娖在帘后道:“赵大人,国之大统,可有人选了?”

赵谦躬身道:“臣正在派人加紧寻找太子及诸皇子的下落,高公也在联络锦衣卫,明察暗访……”说罢看了一眼高启潜。

殿内默然了片刻,高启潜低声道:“咱家已寻得了三皇子(朱慈炯),近日便能接入宫中,与殿下团聚。”

这下惊讶的,该是赵谦了,他没有料到高启潜会如此干脆就将事情自个揽下了。其实高启潜也没有选择,要么和赵谦抱成一团,共图阴谋,要么无家可归。

而且高启潜分析了长平公主朱徽娖的态度,认为朱徽娖也会配合。因为赵谦如果没有皇子,极可能自立,她一个明朝公主,想要再享受现在的礼遇规格,恐怕很难。对她没有任何好处。

当然如果朱徽娖死不认同,高启潜还可以将责任推卸给其他太监,然后说自己看错了。

朱徽娖信以为真,泣不成声,以为真的可以看见自己的弟弟了。赵谦和高启潜对望一眼,默不作声。

“请高公公尽快迎三弟进宫……”朱徽娖哽咽着说。

高启潜紧张地跪拜道:“奴婢这就尽快去办,殿下请安心。”

段二十 曰勉为其难

宫殿的烛火下,朱徽娖掩面而泣,高启潜跪在旁边,一言不发。

高启潜已经将“朱慈炯”的真实身份高知了朱徽娖,等待朱徽娖表态。

朱徽娖本来以为可以见到亲人,却不料是这么一回事,伤心难以自抑。而且觉得这样有悖大明祖先,羞愧难当。

高启潜低声说道:“赵大人辅政,需正统以服群臣与天下,今日之举,不得已而为之,待寻得皇子,再正血统,也不迟。不然系大明安危之南京危也,殿下不可不察。”

高启潜只说了幸运的结果,万一寻不到皇家血脉……

良久,朱徽娖突然停止哭泣,冷冷地说道:“我愿意认他。”

高启潜想猜测朱徽娖作出这个决定的心理,但却实难揣摩。

五月初,赵谦携群臣六部官员,并长平公主朱徽娖、内宫太监等人出京城迎接三皇子朱慈炯。

朱慈炯从战列舰上登岸,乘辇行至南京。有水师官兵护卫,仪仗十分宏大。

赵谦站在群臣之首,心中也是忐忑不安,毕竟这事要是被捅穿了,恐怕得受到几百年的痛骂。

但是他也是不得已为之,要是南方政府不尽快建立并稳固,就是一个不甚合法的政府,无法最大地动员百姓加入军队,扩军便困难重重,要抵御四方威胁便会捉襟见肘。而且民心相背也有很大的影响。

赵谦和韩佐信等人也反复商议过,万一被人揭穿,还可以来个死不认账。这世道,谁是真皇子,谁是假皇子,又没有DNA验证,只要有内廷的人认可便是真的。

再说那几个下落不明的皇子,赵谦隐约记得,到了康熙时候都还有人冒名顶替来反清复明,实难确认。赵谦愈发觉得,寻到长平公主,真是大大地赚了一把。

朱慈炯乘辇入南京,重臣跪拜相迎,远远看去,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眉清目秀,长得还算有些仪态。

待走近时,众臣悄悄观看,顿觉失望,眉宇之间有呆气,看着不太聪明的样子。众臣看向赵谦,心里明白,以后大明朝真正说了算的,是这个军阀。

朱徽娖也打量着这个“三弟”,样子还比较相像,但是气质差了好大一截,明显没有灵气。朱徽娖暗自叹了一气,默不作声。

那少年在前呼后拥中走近公主轿旁,旁边的高启潜低声道:“轿内是你的皇姊长平公主。”

少年听罢作出一副悲伤的样子,欲上前说话,被赵谦制止,方才作罢。

群臣见罢这一幕,立刻摇头叹气,一个如此唧唧磨磨的人,怎能担当起复兴大明朝的重任?

但因见长平公主和原来在北京内宫的大太监都没有表示异议,况且赵谦真的攻陷过京师,能带出皇子并不是不可能,于是群臣并不怀疑这个皇子有假。

迎罢皇子,赵谦走到高启潜身边低声道:“宫里的人,高公可得把好了。”

高启潜若无其事地说道:“赵大人请放心。”

当天,内阁诸公便上书请三皇子御极,高启潜代皇子回复大臣,言年少无功德,婉言谢绝。

不久诸公再上劝进表,皇子又不受。

第三日,诸公三上劝进表曰:

臣等窃以谓中正仁义,人极立焉。人极,道统之所由出也;皇极,帝统之所由作也。盖自唐宋,继天立极,帝统道统之传,有自来矣。惟我大明尊尙程、朱,礼乐文物。迄今上下四千年,而惟其皇统之号,则在古未遑矣……

朱慈炯答曰:群臣劝进再三,拒而弗受,遂勉为其难,登皇帝位,凡先朝不便于民者,皆援遗诏或登极诏革除之……

于是朱慈炯登皇帝位,年号弘光,曰明年为弘光元年。

朱慈炯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不知道说什么,高启潜在一旁展开圣旨,一边发布诏令。虽是用皇帝的名号,但全部内容出自赵谦等一党的意思。

诏曰原武英殿大学士赵谦继续担任兵部尚书,并进内阁首辅大臣。因内忧外患,军务紧急,设军机处,处理日常事务,提高效率云云。

于是内阁实际上被架空,真正的权力中心,在军机处。而军机处又是由赵谦一手把持,新机构没有明文规则,也没有传统可循,一切都变成军政专制。

同时,赵谦借皇帝之手发布募兵诏书,诏天下臣民参军御敌。

不久,已经入关的满清在北京经过一系列内部斗争,也确立了合法政府,同样是小孩子的爱新觉罗?福临登上了帝位,多尔衮任摄政王,年号顺治,以次年为顺治元年。

至此,神州大地上就有三个影响比较大的皇帝,一个便是清帝福临,一个便是大顺李自成,年号水昌(明朝属火),另一个自然就是南京的弘光帝朱慈炯。

占据北京的清国实力明显最大,很快展开了攻势姿态,以吴三桂的关宁军,大将军多铎等人统率的八旗军为主力,西取潼关,对付李自成。

满清的主要兵力对付李自成,一方面他们觉得南明苟延残喘,不足为患,一方面也是借灭李自成之机,笼络汉臣。但另一部分清军及汉军也在向南扩张,取山东江苏等地。

六月,清军攻陷徐州萧县,并挥军南下。徐州知府执行剃发令。城内外人民不约而同地起兵,赶走了知府,并推举士绅黄曾为首主持大计,共拒清兵。

黄曾等人纠合义兵,整饬编练,坚守徐州。清军攻城,义军困守孤城10余天,终因连天大雨,城墙倾塌,被清军攻入城内。黄曾等人自杀殉国,清兵屠杀城内百姓十万余人。

不久,义士朱瑛乘清军退出徐州,重新入城,重兴义旅,再度举起抗清大旗。清兵进攻,城池再次为清军所破,城中百姓又一次遭到惨酷的屠杀。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四日后,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

大屠杀的消息传至南京,汉人愤怒异常,要求明军立刻北伐,报复满清。

赵谦看着街面上情绪激动的百姓,乘马车来到了军机处。军机处就在奉天门广场的西侧,以前的五军都督府。

军机处大臣包括韩佐信、邹维涟、史可法、张岱等人,全是赵谦心腹。此时已在府内等候赵谦。

赵谦入,与众人执礼罢,坐上了首席,仆人上茶之后,退了出去,门外是孟凡手下的心腹侍卫把手,无人能入。

赵谦问韩佐信:“征兵进行得如何了?”

韩佐信翻开账簿,先没有说征兵的事,只说道:“浙直、福建等地税收及海事衙门收入,除去宫内、各地衙门、官饷等开销,每年能结余一千二百万两,西虎营目前有将士两万,人均月饷一两五钱,按十二个月算,每年开销军饷三十六万两,弹药粮草军械修缮换新,人均每月耗费白银五两,每年开销军费一百二十万两,西虎营两万人每年需要耗费白银一百五十万六万两……”

众人听罢默不作声,都不知道韩佐信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海军计有船员一万人,陆战队一万五千人,共两万五千人,这两万五千人每年耗费白银两百一十二万两。大明精锐军团四万五千人,每年就要耗费白银三百六十八万两。如果依照这种规格扩军,需要建造战船、制造新式火器装甲,恐朝廷入不敷出,兵力数量有限,难以应付四方战局。”

赵谦黯然道:“新军装备依靠手工制造,成本确实太大。”

韩佐信趁势提出要求:“如此规格的军队,有四万余人,朝廷负担已经够重了。普通军士军饷粮草等全部耗费,每月不过二两,卑职建议大人新扩军队,按照常例装备训练。”

张岱不满道:“新军战力强悍,何必舍长而求短?”

赵谦摇摇头道:“佐信所言极是,咱们也得考虑财政能不能负担不是。况且目前的形式,错综复杂,进攻和防御,都需要大量兵力,人少的话,分散开来,无法发挥步炮骑协同威力。我以为,还是依照佐信之议,扩充常规军团,壮大大明实力,先应付眼下的紧急。”

邹维涟举手附议,史可法也附议,少数服从多数,韩佐信的议案瞬间通过。专制在战争状态下的效率马上显现了出来。

韩佐信听罢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普通军士每月开销二两,十二个月二十四两,最多还能养士三十三万,目前招募壮丁有十余万人,还需要一段时间招募并训练,训练军费及装备马匹,可从库存银两中支出。大人需要再增三十三万兵马么?”

“自然是越多越好。”赵谦说道,“这三十三万兵马训练完毕,能上战场需要多少时间?”

“最快一年。”

赵谦皱眉道:“现在清军主力攻潼关,东面压力较小,正是北伐大好良机,如果再等一年,万一李自成在这段时间内被灭,清军叛军主力全力对付我等,那时战机太少……”

段三一 欲斩贼人首

堂中坐着几个身作汉服长袍的人,一人坐在上首,正是赵谦。各人的椅子旁边都有一个木桌,木桌上放着茶杯。

赵谦喝了一口茶,说道:“我倒是有一个方略,名曰斩首行动,四万精锐足矣,不必等到后续军队训练完成。”

众人都看着赵谦,静待下文。

赵谦思索了片刻,此刻堂中所坐诸位,全是心腹,绝不会泄漏半句。

“此刻清军八旗与关宁叛军正在潼关,离京师千里之遥。剩下的军队一部分在山东,一部分在黄河南岸,京师兵力不加,不会超过三万。我等西虎营与水师诸军乘船北上,从天津登录,直取京师,杀贼首福临及多尔衮,一战震慑天下!”

这一招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十分老旧的手段。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就是从天津登陆的,几千人就打得八旗军满地找牙。不过对于古人来说,多次北伐战争中,并未有此先例。

赵谦一计出,并没有得到喝彩叫好。

邹维涟放下茶杯,说道:“大人此计胆识过人,但下官觉得,就算成功,也不见得是好事。此刻八旗军正攻潼关,李自成承受了主要压力,我等正好趁此时间扩充军力。如陷京师,震慑东夷,他们主力还未受损,死了一个皇帝,还可以另立新君。却一定会调转方向,猛攻江南,那时咱们青黄不接,日子可不好过。”

众人听罢都是点头,从军事角度说,就算再次攻陷京师,但并未打击敌军主力,况且也守不住,没有多大的意义。

韩佐信想了想,说道:“我倒是觉得大人此计可行。洪承畴降清,进谏东夷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逐渐淡化满汉之间的畛域,曰五经皆治天下之大宝也。对明朝臣民,曰原官、司留任,不念旧故。各地纷纷投降,以满清为天命所归。如杀福临,震慑天下,收取民心,功效不可限量!”

韩佐信是从政治舆论上考虑,赵谦深表赞同。

史可法也附议韩佐信所言,说道:“天下如棋,势胜则形胜也。斩了贼首,四方来服,何惧区区东夷?”

赵谦沉吟道:“闯贼李自成虽为我大明死敌,但如其被东夷所灭,一则能博取士子好感,二则东夷便能无西面之忧,集全国之兵,与我逐鹿,实非好事。今斩首之战,吸取东夷部分兵力向东,减轻李贼压力,可令东夷两线作战,将其拖垮。”

实际上,满八旗不过十万左右,大量的兵力却是汉军,很多是因为对明朝不报幻想,又想保住既得利益,于是需要一颗大树,便投入了清朝的怀抱。

而有时清军内部一些将领因为愚蠢,使用高压政策,激怒汉人,让当地有权势者担忧前途,于是便集兵反抗,极大地影响了清朝的统治。

对于这些道理,汉人是最明白的,实际上帮助满清制定正确方针的人,都是汉人,比如洪承畴。

顺便说一句洪承畴,当初他投降的时候,朱由检还不知道,以为洪承畴战死了,还下旨褒奖其忠义,可谓是个讽刺。

洪承畴降清后,皇太极命隶镶黄旗汉军,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实际上并未放松对他的防范,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终皇太极一朝,除咨询外,也没有任以官职。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水昌元年)四月初九日,洪承畴从睿亲王多尔衮率军十万大举南下攻明,十一日至辽河,得知大顺军已攻占北京、朱由检自缢,遂用洪承畴之谋,“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直趋北京。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自统领大军,进攻吴三桂,企图夺占山海关。十五日,多尔衮率清军行至翁后所,接吴三桂乞求合兵攻李自成书,立即改变进军路线,日夜兼程,急驰山海关。

二十一日晨,李自成军抵山海关,在石河及东、北、西三面全线发起进攻,吴军濒临危殆。二十一日夜,多尔衮率清军抵达关外的威远城,击败大顺军唐通部。二十二日晨,吴三桂剃发称臣,开关出迎清军。中午,蓄势伺机的清军骑兵在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率领下,突然从吴军阵右杀出,农民军猝不及防,最终失利,由水平(今河北卢龙)退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率大顺军仓促西撤。多尔衮命吴三桂向西追击,自统清军直趋北京。

洪承畴建议:“我兵之强,流寇可一战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谅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此要务也。”多尔衮采纳他的建议,于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后,向明朝官民发布出师告示,结果大军所过州县及沿边将吏皆开门款附,收到极大的政治效果。

清兵入京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

洪承畴建议清延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献计甚多,大多被顺治采纳,加以推行。如恢复明代的内阁票拟制度,以便大学士对用人行政等要务能有所指陈,六科也可以据以摘参,从而达到杜渐防微的目的。他还建议九卿科道会推督抚提镇官员实行保举连坐法,慎重用人行政。

从这一点看出,如果没有汉人的帮助,清军要想入关就很困难,更别说君临天下。

赵谦此计,目的便是想尽力改变汉人的悲观情绪,影响世态人心。

邹维涟又说道:“只是……眼下东夷军已到达徐州,我军如全军自水路北上,恐淮安刘泽清投降东夷,南京失去缓冲,万一城破,那时我等该如何是好?”

“……况左翼武昌左良文最不可信任,为我制肘,庐州黄得功亦不可信任,要是他们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乘南京空虚而入,也不是不可能,大人不可不防啊!”

赵谦等人听罢默然,邹维涟所说的并非是耸人听闻,确实存在这个可能。据锦衣卫密探的暗查,淮安的刘泽清投降的可能比较大。还有左良文,赵谦是他的弑兄仇人,也极可能进攻南京。

张岱用拳头轻捶了一下桌子,茶杯与盖子撞得叮当作响,张岱恨恨地说道:“这些人,名为明臣,实为明贼,不但用处不大,反而制肘朝廷,真是该杀!”

赵谦沉声道:“从福建和杭州调集各地守备兵马,拱卫南京,只需两个月,我们便能达到斩首目的,届时再回师南京,击溃敌军。”

邹维涟想了想道:“福建兵力不加,各城都很空虚,最多可以调出一万人马。”

史可法道:“浙江乃赋税重地,如果抽离兵力,万一遇乱无法平息,恐影响海贸,关系整年收入。”

赵谦埋头想了许久,抬起头说道:“整个大明都处于悲观情绪之中,世人纷纷想要投降,我等定要抓住这次战机,打破颓势。不愿冒险,不思进取只有坐以待毙。我打算从福建调集一万兵力,由史可法统率坐镇扬州。南京尚有两万守备,邹维涟领南京守备防备左良文,坚守两月,你们可能办到?”

史可法大义凛然道:“下官愿意率军守扬州,誓死守住南京北门重镇。”

邹维涟却哭丧着脸说:“左良文有十万大军,南京守备常年不习武备,又关系重大,万一失守,下官纵是肝脑涂地,也无法赎罪啊!”

赵谦听罢说道:“此次水师北上,并不会海战,可调部分水师舰炮到南京增强守备,另调战舰驶入秦淮与长江,提供火力支援,只需要守两个月。”

韩佐信又道:“新招募的十万壮丁,虽未经训练,但用于协助守城,还是可以的,万急之时,还可动员百姓守城,卑职愿意留在南京,与南京城共存亡。”

众人见赵谦坚持要再度去京师,遂同意了这次斩首行动的议案,毕竟最后拍板的是赵谦。

于是南京内外开始积极准备北伐事宜,一面秘密从福建调兵,一面从水师运舰炮到南京城,紧锣密鼓地筹备这次行动。

而皇城的乾清宫内,小皇帝正在舒服地享受着美食,吃得姿势不太好看,伸直了双腿,脑袋向桌子上伸,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