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洋1917-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拉倒吧,彼得·尼古拉耶维奇,依我看鲁登道夫的好日子快到头了,我们现在废那么多话毫无意义,您接受我给您的条件么?用中国人的话说,您自己宣布因健康原因引退下野,是于国于民都最好的选择。请不要逼我手上沾上自己人的血,毕竟我们为了对抗布尔什维克并肩战斗过,当然,要不是您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我早把察里津打下来了,我们也不会落到现在这般地步!”邓尼金黑着个脸道。
1918年7月24日这一天,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发生的事情让人目不暇,一早是高尔察克的喀山全俄临时政府宣布放弃察里津以南被伏尔加联邦领土隔开的所有土地,撤离南方所有的自卫军。
紧接着是顿河自卫军总司令克拉斯诺夫和自己的参谋长邓尼金携手发布通电,宣布不再承认喀山高尔察克的全俄临时政府,紧接着便宣布成立顿河及北高加索自治政府。
黄花菜都还没凉,这天中午邓尼金在和伏尔加联邦达成协议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顿河畔罗斯托夫发动了一次不流血的政变,刚担任不到半天的顿河及及北高加索自治政府元首、武装力量总司令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克拉斯诺夫被推翻。
当然,邓尼金给克拉斯诺夫和短命的顿河及北高加索自治政府保留了脸面,在随之而来的顿河自卫军高级将领会议上,一手掌控了局面的邓尼金主持会议,克拉斯诺夫在会议上当场宣布自己因身体健康原因,决定引退并移居国外,要求顿河哥萨克将领们服从新的领袖邓尼金的意志。
邓尼金的嫡系将领占了参加会议的哥萨克将领的大多数,克拉斯诺夫手下最为倚重的两员大将菲茨赫拉乌罗夫和马蒙诺夫都宣布效忠邓尼金,这让克拉斯诺夫恍然才明白原来邓尼金在顿河自卫军和北高加索库班哥萨克会师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早已经架空了自己,所以今天才那么轻松的就掌控了局面逼自己下野。
事实上,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虽然论年纪比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克拉斯诺夫这个哥萨克将领要小了3岁,但克拉斯诺夫能在沙俄军队中当上师长,靠的是自己的血统而不是能力,何况克拉斯诺夫在欧战东线战场上不过指挥过一个哥萨克骑兵师,而邓尼金这厮已经独当一面指挥第八集团军。
至于去年二月革命后,克拉斯诺夫不过混到哥萨克军长,邓尼金直接就晋升到了克伦斯基临时政府的军队总参谋长,先后辅佐三任临时政府军队的总司令,论人脉论威望论资历论能力,各方面全面超越哥萨克世家子弟出身的克拉斯诺夫。
而三次察里津战役中克拉斯诺夫这个名义上的总指挥的拙劣表现则让原本被他倚仗为左膀右臂的菲茨赫拉乌罗夫和马蒙诺夫都深感失望,而邓尼金的后来居上则让这两员克拉斯诺夫曾经的心腹大将看到了希望。
邓尼金的背后支持他的是协约国,而克拉斯诺夫抛开个人能力和野心不谈,这选大树和靠山的眼光就不行,如果说美国没有参战,协约国没有重新开辟东线战场,成立东线联军的话,那么顿河自卫军投靠德奥也还勉强说的过去,问题是美国佬宣布加入协约国作战,亚洲又蹦出来个中日同盟。
那个中国王一手打造的协约国东线联军,简直就是逆天的存在,对菲茨赫拉乌罗夫和马蒙诺夫两人而言,三次察里津战役中当面的苏俄红军始终没有超过10万,可自己在克拉斯诺夫的干扰下楞是连着打了三次败仗,而且德国佬答应的军援在鲁登道夫和苏俄签订停战协议后就没了下文,顿河自卫军就像一块破抹布一样被德奥抛弃了。
自卫军本质上最早是效忠白色沙皇的前沙俄军人和他们的子弟组成,当然包括沙皇曾经的御用打手哥萨克们,但时代的洪流使得保皇党是绝对没有出路的,所以自卫军宣誓效忠的是全俄临时政府,或者说,是所有反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各政党和投机分子的统一战线。
支持大资产阶级、大贵族、地主和富农,打着立宪民主共和的口号是各地自卫军的基本特点,至于曾经自认为代表贫下中农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社会革命党人、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们,则成为了两头不着靠的中间势力,但和自卫军在反布尔什维克主义上,双方是一致的,因此双方既经常合二而一联合起来对抗莫斯科,一旦苏俄这边的压力小了,反布尔什维克联盟自己则往往又开始内讧。
在王庚前世,高尔察克失败后带着120万自卫军及家属向伊尔库茨克撤退,最后却因为原本和他合作的左派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在伊尔库茨克叛乱起义夺取了当地政权而落入敌手,最终又被交给莫斯科赶来的契卡处决。
同样在王庚前世,邓尼金自卫军的最后失败,和一直支持他的库班共和国政府的背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今天,在这个时空,1918年的这一切都没有机会再次重演。
第五百九十六章(上)好处还是多多
在高级将领军事会议上,几乎所有自卫军将领都一边倒的宣布效忠新的领袖邓尼金,而宣布下野的克拉斯诺夫则黯然离去,甚至都没有一个原本属于他部下的将领到火车站送行,当然,邓尼金的戒备也是森严的,顿河哥萨克新领袖派了自己的嫡系将领带领一个团的兵力,护送克拉斯诺夫一家带着行李坐火车去乌克兰。
邓尼金满足了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克拉斯诺夫借道乌克兰流亡德国的要求,当然,让他随身带走的金银珠宝应该能维持克拉斯诺夫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体面的生活,他的副官和卫士长、管家夫妇都继续追随着他而去。
这天的晚些时候,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代表顿河及北高加索自治政府,正式对外宣布元首克拉斯诺夫因健康原因辞去所有职务,下野并离开前往欧洲疗养,邓尼金就任顿河及北高加索自治政府的第二任元首兼内阁总理。
菲茨赫拉乌罗夫被任命为顿河集团军司令,马蒙诺夫则担任了库班集团军司令,俩人分别就任顿河及北高加索自治政府的军事部长和外交部长,邓尼金自己的嫡系将领,虽然也都纷纷升职,但比起志得意满的菲茨赫拉乌罗夫和马蒙诺夫俩人来则颇为不如。
事实上,邓尼金在短短几天里,既利用克拉斯诺夫成立了顿河及北高加索自治政府,又用顿河及北高加索这道投名状和敲门砖妥善的解诀了加入伏尔加联邦的难题,加入伏尔加联邦就是选择加入协约国阵营,这是邓尼金自己一直以来的选择,也是他灌输给部下将领的理念。
对哥萨克们来说,分离主义倾向得到了部分程度的宣泄,毕竟顿河及北高加索加入伏尔加联邦后,将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待遇,而当晚从察里津开来的火车上运来的粮食则宣告了协约国联军的南方战役第一阶段主打的依然是怀柔主义和粮食攻势,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察里津运来的粮食算得上是雪中送炭。
当然,一方面吴佩孚的南方面军还在整编和调动补充过程中,另一方面,也是王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手笔的体现,协约国联军和伏尔加联邦给了邓尼金足够的缓冲时间来整顿内部,同时,考虑到顿河、库班、卡尔梅克和阿斯特拉罕这些地区民族问题一直相复杂。
伏尔加联邦最后给了邓尼金三个集团军的编制来妥善安置和平衡邓尼金部下中各种势力和山头,当然,此刻邓尼金满打满算也就能凑出4万多人来,克拉斯诺夫虽然被妥善的解决,但总有一些死忠的部下不愿意替邓尼金卖命看库班哥萨克的脸色,从而离开军营向西流窜进入乌克兰,加入当地的乌克兰哥萨克的行列。
邓尼金事实上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自己的嫡系部队护送或者说监视着这些人离开,当然,胆敢滞留在境内当土匪强盗的那就没什么多说的,坚决剿灭正好向协约国联军标榜自己是真心实意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1918年7月24日者一波三折最大的赢家显然是伏尔加联邦和背后的协约国联军,对顿河自卫军来说,他们失去了高尔察克的喀山政权麾下军队的身份,但获得了一个更具潜力和光明前途的机会,以邓尼金的豪情,他甚至认为自己加入伏尔加联邦,该着急的应该是佩佩利亚耶夫这个联邦内阁总理。
对邓尼金来说,他始终信奉实用主义和量才而用,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邓尼金能看得出来,协约国联军早晚在战争结束后会自然消散,但这个伏尔加联邦,此刻看是最有机会在获取战争的收益,并在战争结束后屹立不倒,成为更名为俄罗斯联邦的最有潜力的候选势力,没有之一。
至于协约国会不会在和德奥同盟国的PK中再次败下阵来,邓尼金有他自己的判断,战争的结果无论如何,美国一定是最大的赢家,德奥没有这个实力征服世界,最不济,自己到时候凭着在协约国作战的这段香火情分,流亡寓居到美国去好了!
邓尼金甚至知道,现在如日中天的亚洲无冕之王,这个协约国联军东线总司令中国王,事实上就是美国在亚洲的代言人,和美国政府一级朝野上下有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这个中国王的主要产业,甚至都不一定在中国,而是依然在美国!
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了信心,在他看来,这片土地中国人。日本人、英国人、法国人早晚都还得离开,只有土生土长的俄国人才能扎根生存下去,现在他选择加入伏尔加联邦,今后这个伏尔加联邦可能就摇身一变成新的大俄罗斯的继承者。
当然,北高加索的局势从来都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基于各方面的考虑,邓尼金希望到了7月底,等他把一切事情都弄停当了,再正式宣布举顿河及北高加索自治共和国加入伏尔加联邦。
但是,事实证明这是邓尼金的一厢情愿,协约国联军南方面军司令吴佩孚可没那个心思继续看着他在南边折腾,而王庚也希望邓尼金能早日到萨马拉上任当那个联邦副总理兼军事部长去,言下之意就是协约国联军和伏尔加联邦给的价码已经不小了,你邓尼金除了义无反顾的加入联邦,没有第二次骑墙的选择。
事实上,虽然邓尼金获得了三个集团军的编制,但经历了三次察里津战役失败后被严重削弱的顿河和北高加索自卫军,满打满算也就能凑出五个师的兵力,其中两个步兵师,三个哥萨克骑兵师,其余的部队都是空架子,等整编招募和武装起来不知道得猴年马月。
对于邓尼金部下的将领们来说,倒是原来顿河的将领更着急一点,一方面他们的部队力量小,兵力弱,武器各方面都不足,粮饷俱缺,因此希望早一日挂上伏尔加联邦的招牌,不但有崭新的军装替换,至少武器也能捞着换装的机会。
在得知伏尔加联邦为了向高尔察克主动放弃察里津以南的土地,伏尔加联邦居然向喀山方面提供90门大炮和600挺马克沁重机枪以及大量的炮弹子弹之后,邓尼金的部下将领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催促着自家的老大赶紧先把招牌换上去再说!
第五百九十六章(下)执法之神
1918年7月25日,在切博克萨雷休整了一天的高尔察克得到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乌法方面运来了伏尔加联邦答应他的10个炮兵连的俄式火炮,以及300挺马克沁重机枪,炮弹和子弹也如数拨给。
坏消息则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南边的顿河及北高加索在经历了宣布独立、克拉斯诺夫下野、邓尼金接任的闹剧之后,于1918年7月25日早8:00,正式宣布加入了伏尔加联邦,成为伏尔加联邦麾下的顿河及北高加索自治共和国。
与此同时,邓尼金也正式当上了伏尔加联邦内给副总理和军事部长,当然,考虑到吴佩孚的南方面军发起南方战役迫在眉睫,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王庚大手一挥,把邓尼金的顿河、库班和卡尔梅克及阿斯特拉罕这三个集团军悉数划入了协约国南方面军的作战序列,而新鲜出炉的伏尔加联邦内阁副总理在兼任军事部长之外,倒捞了个实职:协约国联军南方面军的参谋长!
1918年7月25日,穿着崭新的伏尔加联邦军服的南方面军部队雄纠纠气昂昂的进入了察里津以南的顿河、卡尔梅克、库班河阿斯特拉斯罕这片领土,伏尔加联邦的萨拉托夫、乌拉尔斯克和奥伦堡的三个伏尔加联邦新编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分别沿着铁路、公路和伏尔加河,进入了顿河、卡尔梅克和阿斯特拉罕的领地。
而协约国联军副总司令、南方面军司令吴佩孚,则带着他的方面军司令部和混成装甲第一旅直接进驻了顿河畔罗斯托夫,而南方面军序列中的顿河骑兵军、沃罗涅日骑兵军也作为整个方面军的先头部队迅速进驻了顿河及北高加索自治共和国的主要城市。
望着中国混成装甲旅滚滚而来的钢铁洪流,原来的顿河自卫军将领们都看呆了,尼玛,这居然只是一个中国人的装甲旅?别说带着轮式炮塔装备12·7MM大口径重机枪的FD—17II型装甲战车前所未见,就是那75MM山野炮的装备数量也远抄顿河自卫军全部能搜罗得到的火数量。
而且联军混成装甲旅的车载步兵一个班就装备一挺勃朗宁班用机枪,步兵手里的M1伽兰德半自动骑步枪人手一支,锃光瓦亮,这还不算,每人腰间挂着一把M1911勃朗宁自动手枪,胸前则是一边2个卵形手雷,钢盔带的一丝不苟人手一顶,至于排属迫击炮更是密密麻麻放眼皆是。
更难得的是,协约国联军中国这个混成装甲旅,下车行进时队列整齐划一,居然能唱三种语言的军歌,当俄语版的《三大—纪律九项注意》在入城的联军队列中声震云霄后,这支队伍很快就获得了当地俄籍老百姓的认可。
对北高加索、顿河和库班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会说官方俄语是相当让人羡慕和了不得的事情,这里本来就是多民族混居的地区,那个出身格鲁吉亚的前苏俄中央委员、南方面军军事委员约瑟夫,直到20岁被格鲁吉亚当地的正教学校开除为止,都没能学得一口流利的俄语。
当然,中国混成装甲旅的士兵们虽然不少人已经学了一些日常的俄语会话和基础文字,但也就这首俄语版的《三大—纪律九项注意》唱的最是字正腔圆,除了中国军队,北面来的伏尔加联邦的顿河骑兵军、沃罗涅日骑兵军的骑兵们照样唱着荒腔走板的俄语版《三大—纪律九项注意》这让南边的前自卫军将士和老百姓们啧啧称奇的同时,不由得也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当然,对邓尼金的这些部下来说,如果说换上新军服是一种荣誉和自豪,那么换上新军服后那严格的军纪很快就让这帮子半兵半匪的哥萨克们大跌眼镜吃足了苦头,联军身穿挺括的黑色制服的宪兵队执法起来那叫一个霸道,让新入伙的自卫军的哥萨克们好好上了一课,宪兵队直接隶属于联军总司令部,宪兵队的执法自有一套章程,就连联军副总司令、南方面军司令吴佩孚事实上都不能擅自过问。
一时间整个顿河、卡尔梅克、库班和阿斯特拉罕各大城市和乡村的街头,老百姓最期待看到的就是协约国联军宪兵执法队的出现,其次是挂上了伏尔加联邦政府招牌的地方政府办事人员,前者是来痛惩军队里的害群之马,后者则是来发放救济粮,登记和分配土地。
如果说伏尔加联邦军队进入南部地区是社会治安恢复稳定的保证和基础,那么联邦的《土地管理办法》和《三七五减租条例》则让北高加索的老百姓第一次发现,远离不用提着脑袋跟布尔什维克分子去胡闹,一样有机会从政府手里获得土地耕种。
邓尼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部下的这些高级将领们虽然对协约国联军严苛的军纪和执法一时适应不了,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协约国联军宪兵队执法时真正称得上铁血无情,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或者俄籍将士,只要你违反了军纪,那绝对是一视同仁,而且协约国联军宪兵队此刻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宪兵组成。
协约国联军宪兵中的中国籍宪兵、日本籍宪兵约各占四分之一,现在至少一半宪兵是那些千挑万选出来的伏尔加联邦的俄籍士兵担任,宪兵们基本上都能熟练掌握中、日、俄三种语言,此外不少少数民族的宪兵则同时发挥了作用,巴什基尔宪兵、鞑靼宪兵、亚美尼亚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基本上涵盖了伏尔加联邦疆域中所有的民族。
宪兵们的职责是保证军纪,并协助当地政府恢复和维持秩序,在警察部队重建和构筑起来之前,联军宪兵就是一个万能的存在,当然,剿匪这等提不上台面的破事自然有当地驻军完成,但是宪兵们又肩负着监督的重任,比如说,当地出现匪情,老百姓遭了祸害来找政府和驻军,结果政府和驻军不作为的话,那么联军宪兵队就成了执法之神!
第五百九十七章(上)矛盾错综复杂
1918年7月25日18:00萨马拉联军总司令部“报告总司令,南方面军吴上将来电,他的司令部和先头部队已经沿着进驻叶卡捷琳诺达尔,混成装甲旅装甲1团和顿河骑兵军第1师第1旅已经抢占东边一百公里之外的迈科普及其油田,炼油厂和油井未遭受破坏!当地苏维埃早在一个月前就被邓尼金的自卫军驱散,不过还有苏俄红军零星游击队出没!”联军司令部作战室主任参谋钱田夫中校手里拿着刚收到的南方面军司令部的电报,兴奋的报告道。
“吴佩孚性子够急的啊,这一天他赶了多少路?早上不还是在察里津么?中午赶到了顿河畔罗斯托夫,晚上就南下到了叶卡捷琳诺达尔了?也不怕一脚踩进烂泥里有个闪失?他的方面军司令部不呆在罗斯托夫跑到叶卡捷琳诺达尔干嘛?”王庚从作战地图前回过身来,微皱着眉到。
“察里津以南铁路线发达,地图上瞧着路挺远,坐火车其实还挺快,当然最主要是邓尼金宣布顿河及北高加索加入伏尔加联邦,所以吴上将算是在友好状态下轻骑突进直奔南边。他这南方战役第一阶段差不多就算是兵不血刃拿下了,迈科普油田不是总司令念念不忘的宝贝疙瘩么,我猜吴上将也是因为这,才把方面军司令部直接南插到了叶卡捷琳诺达尔!”钱田夫笑着解释道。
“迈科普油田当然重要,全俄一共就三个油田,80%的产量在阿塞拜疆的巴库油田,剩下就是迈科普油田和格罗兹尼油田,咱们下一阶段整编将组建大量的机械化部队,没有油田那不是抓瞎了,迈科普油田不但要拿下,还要尽快恢复生产,那个格罗兹尼油田也要一并拿下!北高加索民族—矛盾突出,各派实力错综复杂,迈科普是因为距离邓尼金的大本营近,才被自卫军提前占领,那个东边的车臣自治州这会儿还是当地苏维埃执政呢,自卫军居然鞭长莫及!克拉斯诺夫和邓尼金光想着北上去打察里津,连北高加索都没有真正统一到一起,好在车臣那边是左派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把持的地方苏维埃,没有布尔什维克什么事!咱用不着跟苏俄面子上下不去!”王庚背着手转了几圈,心里还是比较满意吴佩孚的进取心。
“总司令阁下,邓尼金同时也发来了电报,对您任命他为协约国联军南方面军的参谋长表示非常荣幸,不过他向您表示歉意,由于顿河及北高加索自治共和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原自卫军的部队也需要整合,吴上将率领的联军在各地的进驻也他的积极需要配合,他暂时不能来萨马拉觐见,请您务必谅解。”钱田夫看了一下手中另一份电报,接着报告道。
“邓尼金这个人识得大局,有能力有威望,能驾驭部下,看他兵不血刃逼克拉斯诺夫下野,就知道这厮所谋非小,所图甚大,这会儿我估计佩佩利亚耶夫该坐不住了,这厮要是不加把劲赶上去,早晚得被邓尼金在伏尔加联邦后来居上!”王庚闻言沉吟着道。
“总司令,我就是不明白,那个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既然打算加入伏尔加联邦,为什么之前和克拉斯诺夫一起拒绝了伏尔加联邦的通牒,还成立那个只存在了一天的顿河及北高加索共和国,既然要对付克拉斯诺夫,何必又让那厮先当什么顿河及北高加索的国家元首?”钱田夫说出了心中的疑问。
王庚闻言笑了起来,伸出手点了点自己的脑袋道,“钱中校,有这个疑问的只怕不止你这个作战室主任参谋一个人吧,要我说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邓尼金这个人是很善于当二把手的,这从他当初在克伦斯基临时政府里当了三任总司令的参谋长可见一斑。要说能力,那几个临时政府的总司令都远不如邓尼金,可这厮就能坐得住,知道枪打出头鸟,所以不到必要分关头,他绝不想自己站在那个最风光也是最危险的位置上!”“可他后来不是也当了北高加索志愿军的司令,接替了科尔尼沃夫的职务么?”钱田夫不解的道。
“废话,科尔尼沃夫这个草包死在了布尔什维克游击队的枪下,邓尼金不出来力挽狂澜挑大梁谁来?这厮在彼得堡一直给科尔尼沃夫这个总司令当参谋长,在科尔尼沃夫叛乱的时候这厮也受到株连,一起下狱陪着科尔尼沃夫坐牢,后来又一起逃到北高加索来组织反对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的当地志愿军,科尔尼沃夫要是不挂掉,邓尼金是不会轻易走上前台的!”王庚耐心的解释。
“这么说的话,这个邓尼金的城府很深?所以他明明已经是北高加索的志愿军司令,却主动放下身价去顿河找克拉斯诺夫联合,把两地的自卫军捏合成一个整体,还奉克拉斯诺夫为主?而他自己继续当二当家?可这次克拉斯诺夫活着好好的呢,他怎么又推翻克拉斯诺夫自己登上了前台?这人心可真不好琢磨~”钱田夫摸着脑袋道。
“我欣赏的正是邓尼金的这一点,他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始终有自己的衡量标准,要知道那个克拉斯诺夫和德国人的关系很深,他从彼得堡逃回顿河拉起的第一支哥萨克队伍,就是德国人出钱出军火出粮食武装起来的!而邓尼金则不同,和科尔尼沃夫当初从彼得堡逃到北高加索,背后是协约国英法驻俄公使的帮忙,后来北高加索志愿军也是英法一手资助起来的,当然我们成立联军并进军乌拉尔山脉以西后,英法事实上也抛弃了邓尼金,一心把烂摊子都扔到我们肩膀上去挑!”王庚摸出一支雪茄烟,这边钱田夫眼明手快的上前替自家总司令划着了火柴。
第五百九十七章(中)攻心为上
王庚就着钱田夫手里的火柴点燃了烟,接着微微一笑道,“邓尼金显然把重振大俄罗斯的希望放在了伏尔加联邦和咱们身上,那个哥萨克贵族出身的克拉斯诺夫算起来不过是个纨绔子弟好大喜功的主,论眼光和能力比邓尼金差的远这厮显然不看好我们而是更看好德奥同盟国,而且这厮和乌克兰的渊源也深,所以他一心想拥有一个和乌克兰结盟的顿河共和国,背后则靠上德国人这棵大树!”“所以现在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而邓尼金和克拉斯诺夫显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必须要分道扬镳了,所以邓尼金才推翻了克拉斯诺夫?那他何必等顿河及北高加索共和国成立再推翻呢,早一步拿下克拉斯诺夫然后加入伏尔加联邦,不更简单么?”钱田夫若有所思的道。
“钱中校,要学会动脑子,政治和军事是相辅相成的,不要一味只盯着作战地图,有空也要好好琢磨人心,克拉斯诺夫也好,顿河及北高加索共和国也好,其实都是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手里的筹码和敲门砖。而推翻克拉斯诺夫就是邓尼金的投名状,发生在罗斯托夫这次政变既显示了邓尼金的决心,又体现了他对顿河自卫军的掌控能力,有了这些筹码,用好这些筹码,他才能在我们面前尽可能的提高他的身价!加重他在我们心目中的份量!”联军总司令的心情显然不错,邓尼金这次表现的能力让他有点刮目相看,何况,这厮不但搞起政变来举重若轻兵不血刃,而是事后依然不乏人道主义温情,礼送克拉斯诺夫带着家属和亲信离境,这让王庚对他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王庚甚至在想,邓尼金的部队在一个月前突然从叶卡捷琳诺达尔向东出动,赶跑了盘踞在阿迪格自治州的地方苏维埃政权,把迈科普油田拿到手里保护了起来,是否已经存着要投效某一方的心思,所以才多捞几个筹码。
在1900年前后,沙俄的石油年产量最高曾超过年产千万吨原油,后来美国的大规模油田开发,加上日俄战争的影响,使得不少世界石油资本从俄国转移到了美国,沙俄的石油年产量在1905年已经下降到750万吨,欧战开始前沙俄年产石油不过500万吨,到了此刻的1918年,由于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影响。
千疮百孔的俄国石油的年产量已经跌到400万吨,其中超过320万吨的产能集中在阿塞拜疆的巴库油田,车臣—印古什地区的格罗兹尼油田年产量大概在50万吨,而最西边运输条件最好的迈科普油田,此时的年产量约为30万吨。
不要小看迈科普油田这不到30万吨的石油年产量,在王庚前世,整个欧战期间英美两国军队消耗的石油不过880万吨,而德国从1914年到1918年消耗的石油也只有区区400万吨,开战之初法国一年全国的石油需求也就100万吨而已。
当然,到了1918年,协约国和同盟国对石油的需求已经远超1914年,战争开始时的1914年,法国军队只有110辆卡车、60辆牵引车和132架飞机。到四年之后的1918年,已经增加到了70000辆卡车和12000架飞机。
同一时期,英国投入到战争中的装备包括105000辆卡车和4000多架飞机,这一数字包括了美国的投入。英、法、美在西线的战斗中每天消耗的石油达到了出乎人们想像的12000桶。
德奥同盟国拥有的卡车和飞机总数虽然不能和协约国相比,但对燃料的消耗同样有巨大的渴求,好在,罗马尼亚这头石油小母牛落入了德奥同盟国的掌控,整个罗马尼亚,1913年石油出口量只有100万吨的罗马尼亚,到了1915年,光普洛耶什蒂油田在当时就能达到月产量150万吨原油,其中25%提炼成汽油为同盟国提供燃料。
“总司令阁下,您说,德国人就放任我们陆续占领俄国的产油区?迈科普已经拿下,吴上将的电报中提到,最迟一周内,车臣—印古什的格罗兹尼油田也将成为南方面军的囊中之物,这德国人就一点不着急?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虽然号称是独立的共和国,其实政府都是德国人一手扶持起来的吧?”钱田夫忍不住问道。
王庚闻言笑了笑,“鲁登道夫显然是消化不良和鞭长莫及,从十月革命到这会儿才8个月的功夫,德国人一口气把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都弄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这些国家虽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