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大民国-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傅伦似乎恍然大悟‘哦’了一声:“你看我都忘记了,光顾着说话了,大洋都通过票号弄回来了,在包头或者归绥随时都可以取出来。对了,这是兑票,你收好了,需要钱了就去取来。”

“这个谢谢叔叔了。”

“你这孩子跟我这么客气,我的还不都是你的,咱迟早不都是一家人吗。”

“一家人?”

“哈哈,你还不知道啊,当年你和青荷都还小的时候,我跟你父亲就给你们定了娃娃亲了。这可是立有婚约的,一直没有告诉你是怕你分心,你也一直不让人省心。可我就知道金麟岂是池中物,但是也没有想到你竟突然就成了一个大军官了。哈哈,你父亲在天之灵也算宽慰了,我算是不负他托孤的重托了。”

傅伦说着,笑着,似乎沉浸在当年的往事中。

这不是表演,赵书礼能感到他的真诚,一时间他似乎真的感觉这人就是自己一个长辈。心里第一次生出了一种信任感,他尽管他崇尚厚黑学,懂得每个人都是有私心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靠不住的,可他就是有这种感觉: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绝对信任!

十三节 教妻

傅伦是可以信任的,赵书礼正好现在正是用人之时,于是开口询问他肯不肯帮自己。傅伦回答的很干脆,笑说叔侄俩,他不帮赵书礼谁帮他啊,但是傅伦要先回一趟太谷老家,把寄养在舅舅家的女儿接过来。

时光荏苒,很快就到了年底,赵书礼家中迎来了不少客人,他们都是应常守成之邀来这里考察开矿事宜的。本来赵书礼是住在军营中的,可是傅伦来后,觉得不方便,就出钱在县城中买了一套院子,有十几间房,赵书礼便搬到了这里,也方便处理政务。

此时家中这些商人都没听过鄂尔多斯竟然出煤,问赵书礼怎么知道,赵书礼是什么人,那是研究政治学的。脸皮厚是基本素养,自然编了个浑圆。可是说自己只是听说这里矿产丰厚,至于到底在那里还得这些商人去找。

大多数商人一听还没发现,就打了退堂鼓,口里应付着没几天就都离开了。只有一个人留了下来,他叫做高星桥,一开口就问如果他找到了煤矿可否允许他自主开采,可否允许他建炉炼焦。

这些赵书礼都一一答应下来,并且还给了一个优惠政策,那就是开矿初期如果没有盈利可以不用交税,直到煤矿盈利为止。高星桥非常高兴,随即表示他回去准备准备,开过年就来这里开矿。

高星桥走后,赵书礼赶紧跟常守成打听,这是哪一号人物。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牛人啊。

这人原本只是在德国人开办的井陉矿务局打工,非常好学,不但全面了解了各种煤的性能,还跟德国技师学会了德语。有一次,矿务局总办德国人汉纳根发现煤炭少了一百吨,就找他来问。结果他用德语作答入流,让德国人很满意。后来因为煤炭销路不好,德国人想招个好的推销员,他想起了高星桥,经过考试后,发现高星桥熟悉各种煤的性能,而且对于打开井陉煤矿的销路很有想法,德国人打算重用他。但是洋行中的规矩很严,高星桥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不可能贸然提拔。德国人想尽办法最后通过他当大使夫人的姨妈,给高星桥作保十万两保证金,让他成功当了井陉煤矿的售煤处总经理。

接着就是高星桥的个人表演了,通过把井陉煤跟当时很热销的开滦煤对比演示,让大家接受了更优良的井陉煤,他本人也发了大财。由于德国人汉纳根的提拔,他对德国很有好感,一战的时候,他积极认购了一百多万马克的德国国债,还给德国代办军需,赶制了两万双御寒的冬季高筒毛靴。此举惊动了德皇,赐给他一个“冯”的德国贵族称号。

也就是说,这家伙现在是个德国贵族。

可惜的是德国战败,北洋政府没收了井陉煤矿,高星桥失业了。此前由于当年跟德国人的合作,他自己也在汉纳根的支持下,接办了一些小型的焦煤窑,但没有优质的井陉煤矿供应,经营并不成功。于是想到了自己开矿,可山西的矿产现在要么是官营,要么就是在山西商人或者洋商手里,根本没机会。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鄂尔多斯出煤,并招人开矿的消息,就积极的赶了过来。

听完高星桥的故事,赵书礼直感慨真是什么人都有,这也算是一个传奇人物了啊。只可惜要到年后他才回来开矿,了解了这个人的经历,赵书礼相信他可以用鄂尔多斯的煤矿盈利,自己地盘上的第一个产业就盈利,这可是一个很好的广告效果啊,还怕以后没人来投资吗。

高星桥暂时来不了,可是新年却到了。

赵书礼的叔叔傅伦也赶在过年前赶了过来,他还带来了一个小丫头,身高一米五六的样子,面色白皙鹅蛋脸庞,举止也落落大方,只是一口山西方言让赵书礼很不习惯。赵书礼觉得山西话听起来太土气了,这不关地域歧视的事情,就是他家乡东北话他也觉得土气呢。赵书礼喜欢听江南的吴音细语,或者说普通话也不错。

听不惯眼前这小丫头的口音,但是一想到以后肯定要跟他一起生活一辈子的,赵书礼可不讲究自由恋爱不自由恋爱,他早在傅伦说起婚约的时候,他就打算接受了。原因很简单,不娶亲自然是不行的,他是个正常男人,有正常的需求,更何况他自他来到这个时代,他心里就计划过不止一次了,恐怕他是没有时间去谈恋爱的。不管是近期的军阀混战,还是不远的将来的抗日战争,他都必须全力去应付,时间不够不说,就是精力也腾不出来。

想着要跟她过一辈子,赵书礼觉得他可不能忍受一辈子跟一个说不一样话的人在一起,既然不能拒绝,那就改造她好了。于是他主动的每天带着她,得空就教她说普通话。可是这小丫头,竟然不肯学,每次没说几个字就笑个不停,教育事业根本进行不下去。

一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过年气氛不说了,这天傅伦当着女儿的面跟书礼详细的说了,当年他跟赵书礼的父亲赵梦然的故事,尤其挑明了婚约一事后,小丫头傅青荷再也不跟赵书礼说话了,想教育也不行了。

傅伦大年夜的性情感化倒也让赵书礼了解了自己这个时代的身世,原来赵家本来是山西太谷一户地主家庭,跟大多数山西地主一样,也经商。但是赵家更看重科举,因此从小教育赵梦然学而优则仕的道理,让他认真读书。赵梦然也不负众望顺利的通过了乡试县试,然后进京赶考。也就是这时候他跟穷困潦倒几乎是靠乞讨去北京考试的傅伦相识,并且资助了傅伦,可惜这年两人都名落孙山。本来约好下次再考,可惜清政府竟然说倒台就倒台了。

而随着国家的巨变,赵家的生意也遇到了困境,不得已变卖家产,赵老爷子也在困顿中去世。妻子也因生育出血而死,但是赵梦然没有屈服,困境中他决定重振赵家,于是约了傅伦一起北上库伦经商,从给人当账房起,慢慢的两人合伙开办了一个义常盛商号。经营的也是顺风顺水,直到赵梦然死于蒙匪之手。

了解了上代的恩怨,赵书礼又看傅伦是一个典型的山西人,讲诚信道义,心里更加信任他了。于是年后,他托傅伦去出趟远门,带上一百万大洋,去帮他办一件大事。傅伦离开后,把傅青荷交给了赵书礼。

父亲走后,傅青荷又不在羞涩了,又开始跟赵书礼黏在一起。毕竟是一个十二岁年纪的小姑娘啊,当然赵书礼自己也不大,他又一次借机问傅伦自己的生日,被傅伦笑他马大哈后,赵书礼知道了自己今年其实才十三岁,不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过了年了就已经十四了。

傅伦走后,赵书礼又开始了教育自己未来老婆的事业,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他不气不馁。刚过年,就带着她到了包头,先是给沈广聚拜年,并送上厚礼。还宴请了沈部各级军官,每人也都有红包可拿,正大光明的拉拢,但是沈广聚根本不在乎他对自己的掌控能力有信心。接着又宴请包头商会各个商户,邀请他们也去东胜县经商,答应给予方便。

跟包头各界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关系后,又去归绥给蔡成勋送了礼,不过这次礼没有白送,送上了一万大洋后,蔡成勋拨付给了他五万军饷,这是去年的欠饷。

转了一圈后,赵书礼这才回到了东胜县,这时候他的军队出了点状况。

十四节 进京活动(1)

这群蒙古人离开外蒙古家乡已经将近两年了,他们现在每天的活动就是训练再训练。在宋远和几个营长的带领下,不停的重复着瞄准——扣扳机——拉栓——扣扳机,现在还没有条件给他们实弹射击,只能这样练枪法。然后还有队列训练,各种军操。这些军官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一步步从北洋军中走出来的,也没有什么新思维,就是当初他们的长官怎么训练他们,他们现在就怎么训练别人,因此尽管未必比军校训练正规,但也中规中矩。

可是蒙古人受不了,自元代以降,蒙古人就失去了成吉思汗时期的军国主义传统。牧民们不在从小接受军事训练了,尤其是到了清朝,蒙古人基本上是被清政府豢养了起来,不用交税也不用为了生活抢劫,基本上除了朝拜活佛就没什么大型活动了。这样的蒙古人开始懒散起来,唯一能接受的劳动基本上就是骑马放牧,连农业劳动都受不了的他们又怎么受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呢。

因此很快军队中就出了问题,训练他们的军官们,都是没上过军校的大老粗,大多数也是不识字的。他们的训练方式都是来自过去的长官,而汉人军中等级森严,打骂士兵是家常便饭,结果本来就不堪训练的蒙古人跟军官闹起了矛盾,经常不好好训练的士兵被军官体罚后,大批蒙古人就会跟军官对立起来,甚至差点出了殴打军官的事情。

这可是相当严重的事情,于是一回来赵书礼马上就找宋远来了解情况。

“宋兄,宋兄!”

在宋远的营房外,赵书礼喊着。

半天门开了,出现了一张愁眉苦脸的面孔。

“宋兄?这是怎么了,练兵练成你这样也算是空前绝后了啊。”

赵书礼打趣道,他以为宋远被他的那些兵痞折腾惨了。

宋远叹了口气,道:“倒不是为了这事。”

“那还能有什么事,让你揪心成这样?”

“前几日,我一个朋友来了封信,告诉我保定军校又招生了,第九期。”

赵书礼明白了,他现在跟宋远已经很熟悉了,这个人除了理想是当官外,内心里还对自己从小穷没上过多少学,颇多遗憾,后来虽然努力自学,但仍很自卑。跟赵书礼有几次喝酒后,感慨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出身,说他有的朋友跟他一起当兵,就是因为是军校士官生,官路亨通,而他却从旅长做成了团长。

所以一提保定军校,赵书礼就明白了,这家伙想去军校。

赵书礼问道:“那你是想去军校,报名了没有?”

宋远摇头叹息:“我给校长寄去了我的材料,还给他写了信,说十分向往保定。可惜他回复说,他们学校不是什么人都招收的,只招收从陆军小学,中学一路升上去的学生。”

看着宋远的模样,赵书礼笑了。

良久后,轻松说道:“宋兄可是十分想去?”

宋远点头。赵书礼道:“这有何难!交给我好了。”

宋远疑惑:“此话当真!”

“当真,等着我的信儿吧,七月前一定让你进学校。”

赵书礼相信一句话,没有钱到不了的地方,只有钱给到位了,别说进保定军校了,就是进皇宫都没有问题。

于是很快赵书礼又把军队扔给了宋远,路过包头取了十万大洋,然后经归绥去了北京。

现在北京政府的总统是徐世昌,这老家伙算是一个不倒翁了。

清朝时候他是翰林身份,到了袁世凯时候他便是国务卿了,袁世凯被人民骂死了,他还没事,段祺瑞上台他反而成了总统,段祺瑞被直奉联军轰下台后他还是总统,也不拉帮结派培养势力,大有一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的潇洒。

可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人,他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如果说政治家有点抬高他了,那说政客也可以。他之所以能成为政坛一棵常青树,绝对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他懂权术,懂得玩平衡,懂得趋利避害。

如果翻开他的阅历,你可以看到,几乎每次社会危机,他都躲过去了,而过后他又会回到高层。当袁世凯练兵的时候,他以翰林的身份监军,但是却实际上为袁世凯出谋划策,是袁的第一幕僚。辛亥革命时他辞职,袁世凯当了总统后,他成了国务卿,可当袁世凯称帝的时候,他又辞职了,果然袁世凯在骂声中倒台。到了段祺瑞上台后,先后挤走了黎元洪和冯国璋后,他又成为段政权的总统。

除了懂得趋利避害外,这个人还懂得多面讨好谁都不得罪是个老好人,甚至他当了总统后,任免官员时候,有时候还去向已经退位的小皇帝溥仪请示。正是因为这样的小心谨慎,直皖战争后,段祺瑞倒台,他两面游说,利用直奉相互牵制,竟然让双方达成了都不进京,他还能继续当总统。

赵书礼这次到北京要面对的就是这个人,他需要徐世昌帮忙,给宋远弄一个军校名额。让一个总统帮这样的小忙,看似牛刀小用,但这正是这些年赵书礼揣摩人情事理的心得。他笼络徐世昌这样的高官,真实目的自然不仅仅是为了朋友能进军校这样的小事而已,可是不得不说一个事实,那就是让别人帮小忙比帮大忙更能让别人接受。而另一个事实是,帮过你的人在帮你一次的可能,远远大于接受过你帮助的人报答你的可能。

赵书礼就是想用这样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先让徐世昌帮个小忙,接着是中忙,然后是大忙。一个人一旦帮了你一次,他就很容易帮助你第二次,第三次。这是人类一种很奇怪的感情,比如你帮过了某人后,你反而会对这个人有好感起来。没法解释,或许是这个人在你面前表示了弱势,从而让你内心中同情罢了。

想法是好,可是操作起来未必容易。

赵书礼到了北京后,先找了一家酒店住下。

第二天就去了总统府,可是守卫连门都没让进,在赵书礼塞了二十个大洋后,守卫答应帮忙通传一下。赵书礼在总统府外等了许久,赶紧上去询问。

“兄弟如何了?”

守卫懒散道:“总统忙,没空见你!”

赵书礼笑了笑,又悄悄拉起守卫的手,松开的时候,守卫手里又多了十个大洋。

然后赵书礼才神秘的问道:“不知道总统是真忙还是假忙?”

掂了掂手里的大洋,守卫同样神秘的道:“假忙!”

“谢谢兄弟了,改日一起喝酒!”

得到了是总统不愿意见自己后,赵书礼感谢了守卫,径直回了酒店。

接下来几天,赵书礼没有去总统府,但是他没有闲着。多方拉拢各路军政要员,新上台的北京卫戍司令王华庆,以及教育界的黄炎培他都奉上厚礼,甚至刚刚回来的梁启超他也拜会了一下。

接着他开始混迹北京琉璃厂,这里是北京著名的古玩街。

他已经了解到了徐世昌这个人,是个典型的文人,写的一手好字。

这样的人喜欢什么,钱吗?肯定也喜欢,但是他是总统,要送多少是个够,而且送钱容易让这种文士觉得俗气。

所以赵书礼到了琉璃厂,他要买一副好字画,字画对于文人大概是最不会被拒绝的礼物了。千挑万选,赵书礼找到了一副明代董其昌字,开始他还担心真伪,请了几个行家验过后,有亮出自己军官的身份威胁,在老板发誓保证后,他买了下来。这幅画花掉了赵书礼五千块大洋。

第二日就去了总统府,还是没有被接见,但是他托卫兵把礼物送去后,没有被退回来。

赵书礼心道“成了”,然后又静静的回去了。

过了一个星期,他又去了总统府,这次送去了一个宋代白莲荷叶花瓶,莲花代表清廉,徐世昌又没有拒绝。

接下来他三天两头的就去送礼,总共花费了不到三万大洋,而时间已经到了1921年的5月了,而他终于得到了徐世昌的接见。

十五节 进京活动(2)

“你想要什么?求官,还是求财!”

留着德式小胡子的徐世昌,把赵书礼请进去后,连坐都没让,坐在自己办公桌后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赵书礼敬了一个礼,然后做出军人严肃表情道:“不是求官也不是求财,希望总统帮个小忙,我有朋友想进保定军校,可惜没有路子,所以想求总统跟军校的人打个招呼?”

徐世昌‘哦’了一声,大概有些意外,他这些天可收了眼前这人不少礼物,虽然他不在意那些东西的价值,但是心里确实喜欢,拿人手短他可不好意思在这么收下去了。这次叫赵书礼来见面,他抱定两个主意,要是这人要求不过分就帮个忙,要是太贪了,那么就让他把礼物拿回去,并且告诉他以后不用送了。

可没想到这人提的要求就这么简单,可以说几乎不是个事。

想了想,徐世昌实在觉得这个忙应该帮,于是问道:“你几个朋友?”

几个?赵书礼本来只是为了宋远一个名额,可徐世昌显然不把这事当回事,看来一个还是一打对他而言都是一句话而已。

赵书礼心里突然升起了一个狮子大开口的冲动,把自己所有的手下都送到保定去深造,可是他忍住了,不能给人留下太贪婪的感觉。

表情老实的道:“一个朋友,不过要是方便的话,我还有一个副手希望也能让他去保定深造。”

徐世昌遥遥头笑了笑,提起笔道:“你朋友的名字?”

“宋远,还有一个叫脱···啊,韩欢!”他差点就说出了脱欢的名字,但是一想脱欢是蒙古人,要是徐世昌对蒙古人有意见,那就不好了。于是自作主张给脱欢起了个汉名,反正他爸爸叫做韩相,让他姓韩也算对路。

徐世昌刷刷写了两张条子,上面是他的批示,意思是宋远,韩欢二人性格温良,忠心诚实,且有报国之志,推荐他们去保定军校学习,希望校方批准云云,后面是写着徐世昌的名字,还加盖了总统的大印。

“给吧,拿着给你朋友吧,你也回去吧,记住以后不能在来了,你的东西我也不会再收了。”

“是!”赵书双脚相并啪的一声,礼敬了一个礼,道:“属下告退!”

跟徐世昌见过面,又有了交情后,赵书礼的目的达到了。

他终于要回去了,回去的时候,他是做火车,从北京到了归绥(呼和浩特),归绥的铁路是五月才修通的,也正因为这条路的修通,铁路名字改成了平绥铁路,以前是叫京张铁路的。从归绥又骑马经包头回了东胜县,时间已经到了1921年六月。

一到东胜县城,立刻就有客人上门,正是去年说要来这里开矿的高星桥。

他几个月前就来了,那时候赵书礼在北京活动呢。

高星桥不但自己来了,还带来了许多人,其中有自己炼焦厂的技术人员,还有四五个井陉煤矿的技术人员。高星桥在井陉煤矿当过经理,跟这些人熟识,更重要的是井陉煤矿在一战后,被当做敌人资产收归国有,被一群官僚折腾的惨不忍睹,几乎要倒闭,搞得工人们怨声载道,因此这次一听高星桥要自己开矿,很多都不用打招呼就主动找他了。

“旅长大人,你可算回来了。我们,我们——”

一见面,高星桥就上气不接下气的说话,神情看起来相当之激动。

赵书礼笑道:“高老板不要着急,慢慢说。”

“是,是。我们,真的,真的找到煤矿了,是大煤矿,煤质那个好,我就没见过那么好的煤。”

接着赵书礼在高星桥结结巴巴的诉说中,得知了这是一个大型煤田,几乎开采不尽,而且煤质很好,含热量高硫磷少,位置也奇佳,位于山西陕西蒙古交接,靠近黄河,高星桥的话语中大有利用黄河水运把煤运往包头销售的计划。

“很好,很好!”听完了高星桥的诉说,赵书礼只说了这两个字,他也很高兴,有煤就有钱了。

高星桥说完后却突然犹豫起来:“那大人,我——”

“你怎么?有话直说好了。”

“我是说,大人答应我开采的事···”

“啊,是这个,你去开采吧!”

“好,我保证一年内给大人交十万大洋税收。”

“甚好,甚好!”

高星桥去采煤了,赵书礼也闲不下来。

他该认真处理军队的事情了。

宋远已经拿着条子欢天喜地的去上学了,脱欢也拿着条子,不情不愿的去了,军队的事情就只能他负责了。

蒙古人这段时间闹腾的更厉害了,已经罢训半个多月了。

赵书礼赶到军营,仔细跟蒙古兵沟通,尤其是跟那些带头的交心相谈。

他了解了蒙古人的心思,主要有几点,第一伙食太差,他们都是吃肉长大的,可是到了这里却只能吃面,这也是没办法,前一段时间赵书礼太穷了,能吃饱就已经很好了;第二个原因是,很多蒙古人想家了,蒙古人也是跌爹生父母养的,他们也想父母。

第一个问题好解决,赵书礼现在有钱了,可第二个吗,现在能放他们回去吗?当然不能!

左思右想,赵书礼做了这样一个决定。

赵书礼给军队中请了一些教师,是一些懂蒙汉语的人,这种人不难找,东胜这里是蒙汉杂居之地,很多人都懂双语。赵书礼要让他们教蒙古人汉语,这是必须的,这些蒙古人无一例外没有一个识字的,这样的人当不了军官,赵书礼将来可是要正规化军队的,所以这些人必须学会汉语。

请来教师后,赵书礼又开始从附近牧民那里采购羊肉,每天都杀上几十头羊,就地在军营中煮熟。然后他亲自跟蒙古人一起接受训练,并且每天选出训练最好的两千人,这些人才能吃肉。如此一来,有赵书礼陪着进行艰苦的训练,又有食物的引诱和比赛的刺激,蒙古人突然从抵制训练变成热情高涨起来。晚上又让老师教大家汉语,并对所有人说,只要学会了汉语,立刻送他回家去,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同时为了在精神上安抚减轻他们的思乡之情,赵书礼开始在军中实行休假制度,轮流让蒙古人休息,并派人带他们去包头的美岱召(灵觉寺)或者五当召——都是喇嘛寺院,听喇嘛讲经。不得不说蒙古人对藏传佛教的信仰还是很虔诚的,在赵书礼的打点下,喇嘛答应帮忙,蒙古人很快就都安抚了下来。

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可是事情是不会安分的,很快事情就又找上门来,包头出事了。

十六节 图谋包头

1921年5月,蔡成勋陆军总长,此前他一直驻防绥远,绥远也一直被蔡成勋当做自己的领地,只有包头的沈广聚不服指挥,包头似乎就是个独立王国,这让蔡成勋怎么能忍,这次借着自己陆军总长的威势,他决定拔出包头这颗钉子。于是七月时候委派心腹冯绍闵为绥西巡防司令让他驻包头,此举自然引起沈广聚的不服,当即宣布包头独立。并且在包头挖战壕,筑城垣,积极备战起来。

眼看一场大战在所难免,赵书礼当即行动起来,带兵驻守跟包头隔黄河相望的达拉特旗,随时等待机会进兵包头。他此举没有引起沈广聚的戒心,因为他事先跟沈广聚沟通过,说是担心蔡成勋也派人到他的地盘。沈广聚大敌当前也顾不得赵书礼的军事行动了,接受他的说辞,并且还派人来联络,希望互相支援。

对此赵书礼模棱两可,既不拒绝也不答应。

局势紧张,冯绍闵的军队已经离开归绥,驻扎到了包头和归绥之间的萨拉齐县,随时都有可能攻击包头。

沈广聚等着,蔡成勋等着,赵书礼也等着。

大家都忽视了一个人,或者说一群人——包头的商人。

这是一群最不想打仗的人,打仗将影响他们的生意,甚至混乱中他们的产业还会被乱兵抢掠。而现在已经是民国了,商人地位比之满清时候高了很多,而且由于一个政府倒台,而另一个政府还没有完善。商人的活动空间也大了很多,他们自己组建商会,代替政府监管的缺失,自己管理自己,帮助政府收税等。他们的行为受到政府的欢迎和鼓励,可是此举也让商人们学会了在乱世中积极行动维护自己的利益的道理。

因此这次军事危机,他们也行动了,他们选择尽力平息事端。

最终包头商会选择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刘澍,本身是满清时期的举人,还在山西当过一年的县令,可惜辛亥就爆发了,民国政府建立后,他还当了当地议员,可是袁世凯称帝后,取消了议会,他这次彻底失业了。于是跟所有失业山西人的选择一样,他举家走西口,到了包头。

中国人重文化,刘澍因为中过举人,受到包头商人的推崇,被包头镇商务会聘为文牍。帮助商会管辖着“九行”“十六社”,权力很大。而他能力也很强,又做过官,因此这次危机中,大家公推他出来解决此事。

刘澍的办法是,到北京去,面见总统徐世昌,告知实情,希望政府干涉。

这个想法看起来相当疯狂,兵荒马乱的,万一被双方军队抓住,可能都不会放过他。但是他去了,而且真的到了北京,并且见到了徐世昌。包头商人对于曾经在包头剿匪成绩斐然的沈广聚显然更有好感,因此这次刘澍在徐世昌面前积极恳述沈广聚在包头的功绩,希望能把沈广聚留在包头。

但是徐世昌是什么人,一个不愿意得罪任何势力的人,说的好听点就是懂权衡纵横之道,能玩转七个球,说不好听点就是多方讨好谁都不得罪,是个搅屎棍子。因此徐世昌既不敢答应刘澍的要求,撤掉冯绍闵得罪蔡成勋,也没有撤掉沈广聚。而是任命了宁夏护军使马福祥到绥远接替了蔡成勋的绥远都统一职,又令冯绍闵接替代沈广聚旅长之职,令沈广聚为绥远警备司令。

这看起来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蔡成勋得到了包头的失利,而沈广聚似乎也升官了。可是沈广聚也看重地盘,他可不想放弃军队去干什么警备司令,放着好好的军队不指挥,去做个警察。但他不能拒绝,虽然上次蔡成勋派人驻防包头他敢抗争,即使发生战争那也是军队冲突,但是这次不同了,徐世昌是总统,他的命令代表中央,抗命意味着造反。

但是沈广聚实在是不想当那个什么鬼东西警备司令,于是一气之下干脆辞职回家了。

趁机会,冯绍闵立马进军包头。

是机会,赵书礼怎么能错过,他同时也进军包头,他的军队距离包头更近,因此他先一步到了包头。

等冯绍闵赶到包头的时候,赵书礼已经带领商会商人在城外迎接了。

赵书礼不想动武,冯绍闵带来的一千来人不足为虑,可是他身后站着的蔡成勋现在可是北洋政府的陆军总长,名义上领导全国军队呢,不能得罪。

冯绍闵怎么也没想到他最后遇到的是这个结果,本来他打点了一圈,才得到蔡成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