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大民国-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号,还有不少西洋乐器,吹奏的也是洋人,简直是不伦不类,但是却也颇有声势。这些有几个是刘澍仓促间在归绥找的几个,到了北京后他觉得不够威风,又找到了几个洋人乐手来撑门面。赵书礼不知道此事,此事看到这情景是哭笑不得,但是还得忍住神情严肃的跟张学良一起完成仪式。
“赵兄,这是祭天哪,有僭越之嫌吧,要是传出去了恐怕你我要遭世人唾骂的!”张学良做着做着觉得不太对劲了,这在以前不是皇帝才能做的吗,现在他跟赵书礼两人岂不是扮演了皇帝的角色,他压低声音对旁边的赵书礼说道。
“汉卿兄,僭越就僭越吧,我敢保证将来你我二人将能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存亡,这个越你我二人还僭得起。”
“可别传扬了出去,否则世人该道你我二人有称帝之心了!”张学良担心道。
赵书礼安慰他:“怎么可能传出去呢,这里都是你的人,没有你的命令谁敢私传呢。”
张学良没有注意的是,不远处一个稍加隐藏的摄影机正在繁忙的运转着,忠实的记录了下了这一切。
他只是跟着赵书礼联袂,在刘澍颇有架势的诵读了祭文报知天帝降临享祭后,被赵书礼拉着走到一头小白羊旁,然后递给他一把刀子,示意他两人一起杀了此羊奉敬上天。张学良还稍加犹豫,赵书礼的刀子已经捅进了羊脖子,张学良是军人人都杀过更别说羊了,看到赵书礼杀羊的狠辣果决,也不甘落后,随即一刀也捅进了羊身体中。
小白羊惨叫着挣扎着,这惊动了外边的双方警卫和士兵,看到见血了顿时紧张起来,又看到双方老大手里都拿着刀子,顿时就有几个士兵想要冲上去,可被眼疾手快的张作相阻止住,骂了他们一顿没见过世面,让他们安生呆着。
等羊流干了血终于倒地后,两人又各自献上赵书礼事先准备好的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然后放在柴垛上,两人共执火把点燃积柴,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之后又是各种献祭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给上天。里面乘着美酒、全牲、大羹(肉汁)、铏羹等祭品。一共进献了五次祭品,每次都不一样,荤素不一,想来应该是凡人不知道上天的口味,都各准备一些的原因吧。
祭天的仪式做完后,本来赵书礼还打算祭拜大地的,可是天色已经不早了,只能作罢,并且祭拜大地的地方也不在这个地方,天坛是个很大的地方,总面积比故宫都大,如果一套做下来,恐怕到明天也做不完。
于是接下来就直接进行结拜大礼了,这个没什么讲究,立香案焚香,两人跪地念誓词。
什么同生同月死之类的东东,念完之后张学良以为就要完了,这时候才进入正题,只见赵书礼从怀中掏出了两页誓词,那是他亲手写的,一式两份要张学良跟他共同宣读。
“兄张学良字汉卿(弟赵良悟字书礼)对天盟誓,兄弟如一绝不相背,如违誓言天人共诛!”这开篇还算正规,结拜兄弟不都这样发誓的吗。
'文'可是到后面张学良越念越心惊,甚至有些发冷。
'人'“吾兄弟二人立誓,永远忠于国家,忠于民族。”
'书'“兄不义于国家,弟可杀之!”
'屋'“弟不仁于国家,兄可杀之!”
“兄背弃于民族,弟可杀之!”
“弟叛离于民族,兄可杀之!”
“弟叛于兄,天诛地灭,兄叛于弟,人神共诛,死后不得葬于祖坟!”
···
礼成之后,又喝血酒,赵书礼用匕首在自己手腕上割了一道深痕,血流了半碗,看的张学良心惊,他只能依样学样照做。半碗血半碗酒,两人就这样囫囵喝了下去。
“大哥,现在你我已经是兄弟了,弟有几句真心话要对大哥说。他日你帮着别人来打我,我不怪你,但是望哥哥以国家为重,要是有外敌来犯,希望你我兄弟能同心同德,不惜以死报国。”
“兄弟你这话就见外了,哥哥一定会以今日的誓言为重,永不相负。”
此时张学良还有些懵,甚至对于这个弟弟有些犯怵,其实赵书礼先是用祭天大礼,后用家国大义相压,谁见了也犯怵。
大礼完成后,别说赵书礼和张学良两人了,就是那些悍勇的兵士此时也都筋疲力竭了,饿了一天前胸贴后背,在大家的巴望中,一行人回到了北京城。
少不得饕餮一顿后,赵书礼跟刘澍一行人回自己房中休息,此时已经是深夜了。
“司令您的脸色不太好啊!”刘澍亲自把赵书礼送回房中,看到赵书礼面色不太对劲道。
“这不是废话吗,放了半碗血喝了半碗酒,现在头晕的厉害呢。”
“那您好好休息吧,要不要请个医生来看看!”
“看个屁啊,让所有人准备准备,我们立刻走!”
“可是您这个样子,还是休息几天再说吧。”
“多事之地,趁他还没反应过来,赶紧走了,迟则生变啊!”
······
“刘先生啊,您这是去哪儿?”
虽然说已经跟赵书礼结拜为了兄弟,但是张学良始终没有放松对赵书礼的保护,他住的地方总是有一个团的士兵保护着,说是保护实则也是监视。
“我们司令病了,现在您们几个跟我去请个大夫。”
刘澍对东北军负责保护的团长道。
“这——我们还是先请示请示大帅的好吧。”
“请示什么,你们大帅跟我们司令现在可是兄弟了,万一要是耽搁了我们司令治病,你担待的起吗。”
刘澍在前清也做过官,这官威摆的十足,一时间还真是唬住了这个团长。
“那好吧,我陪您走一趟。”
团长说完,同意了刘澍去请医生。
刘澍见状点点头,对身后的几个警卫示意,然后走到了已经准备好的车上,并且由一个警卫亲自开车。
那团长一边让自己手下通知张学良知道,一方面也带了几个人上了一辆车,紧紧跟着。
可是那团长越跟越觉得不对劲,前面的车行驶的方向不太对劲,他们要去那里请医生啊?
直到火车站,团长才警觉了,想要拦下前面的车已经来不及了。
此时车站上刚好停着一列火车,是帮洋人运货的,车刚停稳,火车的车门突然就打开了,一下子涌出来百十号人物,手里全都拎着家伙,一水的M18式冲锋枪,团长当即就傻眼了。
这时候刘澍身后一个警卫,脱却了压低的军帽,笑着走到团长跟前。
“江团长,辛苦你一路护送我们到此了,回去告诉你们司令,公务繁忙不便久留了,让他不用记挂!”
“您是,您是赵司令——”团长这才认出了赵书礼。
-------------------------------------------------------------------
这周推荐还比较给力啊,就是收藏还是不多。
第一次感谢人啊,感谢下xqy99同学投的推荐,既然是票王大概投了很多吧。另外也谢谢堕落、孤风、九重真龙的打赏和评价,至于天龙风霜吗,也感谢一下吧,至少评价活跃了书评区,骂我骂成了第一评论员,也是一个人才啊
一百三十六节 收编山西
等张学良收到赵书礼悄悄做火车离开北京的事情后,第一时间反应是派兵去追,并命令前面拦截住火车,但是随后一想就取消了这个命令,反而是发去了一封电报,以大哥的身份语气略带责备的说了赵书礼几句,然后就是让他保重一路平安之类的话。
赵书礼早预料到会是这种情况,只要他完成结拜,不管如何离开想张学良都不会来追,因为对自己的态度张学良肯定一直在左右两难间,要么打要么拉拿不定主意。此时他的离开恰恰给了张学良一个不用选择的机会,有时候选择也是一种痛苦的事情,相信张学良不但不会来追,恐怕还会长出一口气的。
当赵书礼的列车停到归绥车站的时候,李忘川、徐新六等地方和军队的高层都在这里等着了,赵书礼此行他们大多反对。但是赵书礼坚持要表现出自己的诚意,甚至当时他没有亲自去四川现在都颇为后悔,人总是有点小小的自恋的,总以为什么事情只要自己出马一定能比别人做的好,根本不考虑自身的专业性。因此这次赵书礼十分的坚持,不理会手下的劝告,一定要去北京,好在他安全回来了,手下们大松了一口气,他们甚至已经准备好了,如果东北军胆敢扣押赵书礼,塞北军不惜一战的准备。
在众人焦急期待的神色中,赵书礼终于在警卫的保护下走下了列车。
等候着的其他人也迎了上来,却看到赵书礼正在跟一个军官边走边说话。
“赵师长,现在大局已定,以前的事情就不要多想了,安心在空军干吧,这是一个可以大显身手的兵种!”
“谢司令栽培,登禹必不负厚望。”
这军官竟然是前一阵子被关禁闭的赵登禹,不过他禁闭结束后,不但没有被免职,反而是升官了,调到了空军当了师长。当然不是一般的空军师长,而是朱斌侯新组建的一个兵种——空降兵的师长。空军中的空降兵有点类似于海军中的陆战队,都需要战斗力强,作战技术过硬的士兵。赵登禹组建的特种旅刚好满足这个要求,他是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被朱斌侯强烈要求调到空军中的。德军在一战中就组建有突击队,因此他们十分喜欢塞北军这一类似的兵种,对赵登禹的军事技能颇为欣赏。所以后来赵登禹得以复职调往空军,并且跟他一道关禁闭的几个原西北军军官也调了过去。
“真要谢我,就努力训练,争取做塞北第一强师。”
听到赵登禹的客套感谢的话,赵书礼回答道,经过此次事件赵登禹这个烈性汉子也有所改变了,起码懂得奉承上级了。赵登禹刚刚调到空军,他的手下官兵数量还不足三百人,都是从过去他组建的特种旅调去的,而且在空军还没训练多久,大部分人别说学会跳伞了,甚至有人在空中还害怕,但是不能否认他们在地上的战斗力,他们本来就是特种兵中的尖子。于是这次奉命去火车站接应赵书礼的任务也就落到了他们头上。
赵书礼上车后,一路上没少跟赵登禹这些军官沟通,想要打通他们心理的心结,一直到下车还在跟赵登禹谈话。
“是,司令!我保证一定做到。”
赵登禹立正敬礼后,以立军令状的口气道。
这时候徐新六他们也走到了跟前,对赵书礼说着客套的话,并且安排他上了接他的车子。
回到司令部后,赵书礼第一时间要了解的就是这几天对山西军队的收编工作。
李忘川作为总参谋长是最了解情况的,于是给赵书礼讲解了起来,
“开始确实遇到了些困难,晋北地区的晋军也许是有阎锡山的授意,或者是蒋价石暗中支持,他们在这里布置了重兵,并在各个关口布设阵地,不允许塞北军入境。后来我们也摆开了强硬态度,数万大军拉开架势,构筑大炮阵地,飞机上天巡视,他们就屈服了,表示接受我们的整编了。但是晋北地区是阎锡山的老家,他手里最精锐的军队中,军官多是这里出身,所以军队关系比较复杂比较排外,我们的收编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难。”
“是抵制吗?可以理解,晋军军官的旧军队思想很严重,手里的军队被他们看成发财致富的资本,岂能轻易交出去。不过现在刚刚结束大战,一年内也不会爆发新的战争了,姑且让他们各自带领自己的军队,不过番号要编入我们塞北军。先稳稳他们在说,要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闹出了事端也不好。”
“是!”李忘川按照赵书礼的意思去办了。
晋军在失败已成定局后,把前线大量的精锐部队调回山西,尤其是雁北地区更是精锐云集,目的很明确,就是防范塞北军呢,阎锡山这个老小子,虽然失败了,但不得不承认脑子不坏,他起码看出了战后对晋军最大的威胁是塞北军这个北方邻居。
在赵书礼尽量不破坏现有军官结构的情况下,晋北地区的晋军很快接受了收编,这里十二万精锐晋军,被编为塞北军第四军和第五军,军长分别为阎锡山的心腹大将杨爱媛和王靖国。
接着塞北军南下,进入了山西中心太原。这里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军队,而且情况比晋北地区更为复杂。因为在眼看败局已定的情况下,阎锡山难得的大方了一回,允许跟随西北军和晋军参战与中央军作战的一些杂牌军退入山西,这大概也是阎锡山知道自己真的一败涂地了,也不顾苦心经营数十载的山西会不会被这些军队霸占了的缘故吧。
由于阎锡山在战争中广发纸币,山西流通纸币晋钞贬值到几乎让山西金融系统崩溃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这些杂牌军虽然成功的退入了山西,可物资补给基本是没有指望了。于是一方面在驻地刮地皮,让当地百姓怨声载道,军民冲突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他们十分渴望被收编,不管是赵书礼还是蒋价石或者是张学良,只要是能给他们提供补给的财主,他们都愿意抱大腿,反正这么些年他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就跟个打手一样谁给钱帮就谁办事,换主子对他们来说没有一点思想负担。
但问题来了,这样打仗不行军纪废弛很多士兵都是土匪出身的的军队,赵书礼看不上!
可不收编他们又要闹事,再三权衡下,赵书礼给张学良发报,说希望张学良收编这些军队。蒋价石不是已经给张学良下令,让他跟塞北军共同收编山西军队吗,这下子正好即解决了山西的困境,又等于接受了蒋价石的命令。
张学良是乐得接受,他对这些军队可没有什么偏见,他现在就想急速的扩大军队,让东北军势力在上一层楼,于是欣然接受,接受前还给蒋价石去了一封电报,说他服从命令与塞北军一起收编山西军队,显然表示他此次收编是奉蒋价石前面的命令的,他还是服从中央的吗。
以太原为中心的晋南地区的军队很快也接受赵书礼的收编,相比于晋北晋军,这里的军队更乐于接受塞北军整编,原因很简单他们在晋军中也是二流,因为阎锡山是晋北五台人,他们晋南人是不容易得到重用的。而此时塞北军表示,官职不变让他们仍旧带兵,还解决了他们发饷的问题,不用去跟当地老百姓搜刮,要知道他们就是晋南人何苦搜刮自己的相亲呢,加入塞北军何乐不为。
虽然大量的杂牌军被东北军收编走了,但是晋南的部队仍旧高达二十多万,把这些军队编为第六到第八军,傅作义、孙楚、李生达分别任军长。这此收编后,塞北军的军力也达到了六十万人,急速扩张。不过隐患很大,晋北地区接近塞北,但是这里驻扎的晋军更忠实于阎锡山,晋南地区远离塞北但是这里的士兵对阎的感情就淡一些。为了防止晋北军在毗邻塞北地区出事,赵书礼在收编了他们后,立即把晋南三个军调往晋北驻防,而晋北两个军则调往晋南驻扎。同时塞北军也分别在晋北的大同,和晋南的太原驻扎了各两个师的兵力,作为监视和控制。短时间内山西的军事算是稳定了,至于后面的更深一层的整合,比如士兵裁汰老弱,并送入训练营接受更正规的训练,军官送到军校学习等事情,还需要进一步稳定后,才能够进行操作。
军事是敏感的需要缓行,但是经济可等不得了,山西的经济几近崩溃,老百姓手里的纸币瞬间变得一钱不值,根本没有商家愿意接受。这才是赵书礼遇到的最大难题,一方面他在山西各地张贴告示,吸引移民到塞北去,一方面开始了讨论关于拯救山西经济的方法。
山西在有清一代一直都是个经济大省,原因很简单富甲天下的晋商从清初一直辉煌到了清末,加上矿产丰富,人口相对于面积算是密集,达一千万人口。不但如此,山西的教育在整个中国来说也名列前茅,不但起步较早,而且经过阎锡山数十年的经营,现在中国各地中,除了京津地区,上海和江浙等大城市外,就数山西了,大中小学教育体系算是比较完备的。
这样好的基础,加上易守难攻的地利,这里对塞北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赵书礼对于山西是非常重视的。不挽救山西的经济,这里就无法彻底掌控在自己手里,因此挽救山西经济成了整编军队外的头等大事。经过跟手下反复的讨论,大家一致认定,解决山西经济问题的任务还是要落到晋商的头上。
第一是因为山西人在这个时期还是比较排外的,在外面讨生活的山西人都是拧成一股绳的,也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晋商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第二晋商在这次军阀混战中的表现,是很得山西人的心的,在晋钞贬值的当儿,阎锡山的整府控制的银行纷纷不在兑换银元的时候,晋商的票号还在坚持用银元给客户支付,虽然最后很多票号损失很大甚至破产,但是保住了信用。第三晋商团体在战后塞北军进入山西的时候,他们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络山西的整府官员,让塞北军整合这里的整治力量的时候遇到的阻力远远小于整编军队,因此次也获得塞北整府的信任。
但更重要的是晋商有拯救自己的乡亲的意愿,在塞北整府的支持下,他们也有这个能力。
一百三十七节 兑换晋钞
晋钞是民国八年(1919年)山西省政府统一币制,由山西省银行及铁路、垦业、盐业等三家银号统一发行流通纸币。山西四银行、银号发行的各类钞票都被称作“晋钞”。
晋钞发行前,在山西流通的纸币情况非常复杂,种类繁多,币值各异,山西官银号、官钱局等机构共发行纸币2077236元,因此之前的山西金融业是非常混乱的。阎锡山主导的晋钞发行后,币值统一,金融市场稳定下来,山西经济也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繁荣,可以说这晋钞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中原大战一起,以一省之力对抗中央,阎锡山力有不支,便不顾一切的大肆印刷纸币,造成了相当大的混乱。
经过一番统计,具体数据无法得出,但是大概测算,阎锡山大概印刷了比战前多三十倍的纸币量。徐新六据此作出计划,用30比1的比例,用塞北币兑换晋钞。晋钞跟塞北币的面额相同,基本单位都是元,晋钞是以银元为保证发行,而理论上塞北币也是跟白银挂钩的,因为政府承认相同面额的纸币具有等量白银的价值,当然实际上塞北币更加复杂,因为他又跟黄金挂钩。
按照徐新六的预算,要使得山西省货币的购买力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就要提供三十亿塞北币用来兑换,其后可能还需要一百亿塞北币作为应急。赵书礼全权交给他负责,完全同意他的方案。而这些钱塞北整府也拿不出来,只能也通过印刷来解决。根据徐新六的设想,塞北整府印刷纸币兑换旧的晋钞的做法,可以让塞北币取代晋钞成为山西新的流通货币,驱逐了晋钞后,塞北和山西的经济将在更深层次上连为一体。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山西人对塞北币的接受程度,这里就要依靠晋商了,谁也不好使。
因为老百姓不愿意接受塞北币的唯一因素就是担心这纸钱不能用来买东西,而晋商尤其是大晋商在塞北都有生意和产业,他们早都接受了塞北币,甚至大多数票号就经营塞北币和晋钞的兑换业务。而更多的晋商从事的是商业行为,简单说买卖油盐酱醋茶这样的生活必需品的大多数都是晋商,塞北的情况是这样,山西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只要晋商接受塞北币,那么百姓就接受。就算是那些一直窝在山西没有出去的土包子商人不愿意要塞北纸币,那么那些大商人巴不得呢,塞北就近在咫尺,工商业又相对发达。他们大可以大肆贩卖塞北商品进入山西,那时候这些土老帽商人得到的唯一结果恐怕就是生意的损失,和市场的丧失了。
因此在大量塞北币源源不断的供给下,原本就经营塞北币和晋钞兑换业务的票号生意瞬间火了起来,很多在战争中几乎破产的票号重新焕发了生机,而老百姓手里的纸钞也再次有了价值,从大同到太原各个城市中的经济算是稳定了下来。
可是就跟事前预料的一样,塞北的商品果然大量的涌入了山西,毛纺织品、皮衣皮靴皮鞋、棉花棉布成衣、牛羊牲畜肉食罐头,甚至大量的粮食都在往山西一火车一火车的运输,形成了一股宏大的商品流,与商品流对应的是,刚刚进入山西的塞北纸币又纷纷回笼,出现在了塞北的市场上。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商人们赚了大钱,但是大量新出现在塞北市场上的通货,造成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塞北的物价开始升高,原材料价格提升,如果此时不顺应提高工资的话,就会造成社会问题。
这些事情是事前大家都没有预料到,或者不去设想的,于是只能采取紧急措施。在山西到塞北的道路上设卡,收取厘金,防止大量的塞北商品输入山西。
当然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原因,山西市场上的纸币之所以会往塞北流,只是因为战争对山西经济的破坏,让山西的企业无法为市场提供足够的商品。因此在限制塞北商品流入山西,让山西纸币回流的同时,又给山西的企业提供贷款等方式,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尤其是山西最有竞争力的工矿业,要么是得到大量的贷款,要么是让塞北的矿业巨头兼并重组。另外也鼓励塞北企业到山西来投资,这里有丰富的劳动力和矿产资源,同时也能提供较多的受教育的工人,是个不错的投资地。
一连串组合拳之下,三个月后山西经济终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毕竟这里不是战场,虽然由于金融原因各行业都受到了打击,但是企业设备都在,工人也都在,只要提供了资金,打开了市场,经济巨轮很快就又转动了起来。第四个月,塞北整府取消了路卡,开始允许两地自由贸易。
山西省终于稳定了下来,一千多万人口,以及相当数量的大学中学小学,以及受教育的人口都落入了塞北势力的口袋。加上同样是在这次战争中并入塞北政权的西北地区,塞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下辖地区包括塞北省(后世内蒙古主要地区加上宁夏)、甘肃省、新疆省、外蒙省、以及最后纳入塞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管辖的山西,塞北控制了五省地盘。人口也大幅度增加,原本塞北人口就已经接近了三千万,这段时间河南西北大旱已经有数百万人逃往了塞北,加上河北地区的移民,还有新疆的纳入,已经达到了三千万。而现在新纳入管辖的山西有一千一百万左右的人口,甘肃则有五百多万,宁夏也有五十万左右,塞北人口在创新高,达到了四千六百多万,实力大幅度提升。
但在实力扩张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负担,这些新纳入的地盘,除了山西外,都是非常贫苦的,尤其是西北地区,人口结构复杂,各民族杂居,自然环境恶劣,自古以来就是依靠中央输血的地区。自辛亥革命后,中国境内统一的中央政权就一直没有出现过,因此现在为西北地区输血的这个包袱就落到了塞北这个地方政权身上了。
一百三十八节 西北建设
相比山西,同样是这次战争中纳入塞北管辖的甘肃宁夏两地,经济恢复的更早,毕竟这里原本的经济规模就小,又没有受到战争波及,仅仅是塞北军进入跟当地军队进行的低烈度战斗,造不成多大的破坏。赵书礼又给了这里相当优惠的政策,比如第一时间就免去了农业税好各种苛捐杂税,致力于改善百姓生活,相当得当地人心的同时也让商户的负担大大降低了。加上该地纳入塞北地盘后,塞北的商品输入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的羊毛牛皮等产品则大量涌入塞北,两地的经济结构补充性很强,因此几个月后,当地经济不但没有倒退,反而是略有增长。
但是要让西北地区快速发展,这样的互补和合作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影响西北地区经济的主要原因,不是这里过去没有跟其他地区进行交流,而是这里的基础实在是太落后了。
大战刚一结束,甘肃省长薛子良就带着甘肃宁夏等地的耆老到了塞北求见赵书礼,薛子良是冯玉祥当年任命的甘肃省长,塞北军入甘他就投降了。此次带领这些耆老来,第一有表忠心的意思,第二也表明他为地方建设殚精竭虑的志向。总之是真心为民也好,表明态度也好,赵书礼只要稳定,因此热情接待了他们。会谈中,他们希望塞北能支持支持西部的建设,这也和赵书礼之意,于是便认真的听取他们对西北的经济条件和形势的看法。
宁青甘三省经济几乎自成一体,虽然与外界也多有交往,但是主要还是以高兰县(兰州)为中心,相互间的贸易居多。但是这三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交通十分不便,贸易仍旧跟数百年前相似,大多依靠牦牛、骆驼、驼车、皮筏来运输。落后的交通基础,造成了许多不好的结果。
结果之一就是,相对于西北地区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来说,参与市场流通的商品,在同类商品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相当有限。比如西北地区丰富的羊毛资源,就因为受制于交通困难,其羊毛的输出额与其产额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生产羊毛的青海省,其出产羊毛额数,除本地人民织褐、栽绒、作毡用等极少数之外,只有非常少量输出到天津、张家口一带用于出口。历年所运出售者,约占全省产额16%,本省制造需用者,约占8%,其余76%,皆为屯积无用之物。究其原因,青海及西北其它省份羊毛的集运与外销,仍然主要依靠骆驼马匹驮运,故外销数量不多。
其二,交通不便还造成这里的市场起不到应有的调节作用,主要功能还局限在中转货物,而在生产领域里的资源配置作用体现微弱。最终造成西北各省的工业规模小,水平低,从而让该地市场成为一个,输入工业制成品、输出农畜类原料,的畸形贸易结构。
其三,交通落后造成市场化不够,市场化不够又对居民生活产生大量影响。整个宁青甘地区,除大城市外,各县乡镇很少出现外来货品,市上所售物品,大都为本省境内所产。食品除谷、麦、青稞、莜麦等粮食外,仅有蓬灰(代碱用)、盐、调和等类为外来商品。服用衣料,因甘肃产棉甚少,不能自给,遂仰外来之天津布及湖北大布,若干地方多用本省所产之麻布、土布及毡衣。此外,市上所见之商品,则金属农具,如犁铧、竹筐之属)。再加上这些地区土广民稀,人皆务农,而不知务商,即本境所产麦、豆、草药销行外境,其数不多,即他境所来货物,仅布匹、纸张、烟、糖、茶叶等项,每年其行销者亦不多。
由于交通不好,造成了西北地区生产的产品无法外销,内部交通也不够,百姓多买本地土货,这即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百姓的生活,更不利于社会效率的提高。显然,交通运输方式的落后,严重制约了西北经济的发展。
得到这这些信息,赵书礼跟徐新六等人商量后,做出了以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