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大民国-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新六也提了一个报告,他认为现在绥西地区的货币太过混乱,即有银元流通,也有山西商人的票号印刷的见票即付的银票流通,非常不统一,要知道光是各种银票就有几十上百种。经过仔细的考察他建议统一货币,这个赵书礼就更支持了,他可是知道货币跟资本的关系的。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当他让徐新六主持此事的时候,徐并没有借机给自己的银行牟利。而是联络各个晋商票号,让他们共同出资成立了一个河套晋商联合银行,给予他们发行纸币的权力。并且要求他们纸币发行之日起,各个票号共同努力让银票慢慢退出流通。而给予这些票号的补偿是,政府承认他们发行的钞票在票面价值上跟银洋等价,可以用这些纸币给政府交税或者购买政府的资产。可以说是用政府的信用,注入新发型的纸币中,这样这个纸币不但拥有晋商票号一直以来就在河套地区建立的信用,还拥有了政府的信用。
但是还是有许多晋商不买账,坚持不参加这个什么河套联合银行,就坚持经营自己的票号。对此赵书礼对徐新六做了鼎力的支持,给予他权限,对不服从的票号,采取强制措施,不允许他们在河套地区经营业务。不承认银票是一种货币,不能用来给政府交税和购买资产。这才终于使晋商就范,当然他们很快就从发行货币中尝到了甜头,并且自觉的维护起了新的货币,利用晋商在这里强大的信用和经济统治力,纸币很快被河套地区的百姓接受和使用。
这些都是后话,徐新六做完报告后,刘澍和常守成也提了发展大计。
刘澍说河套地区这几年来,因为移民的关系人口已经扩张了一倍多,达到了四百万人。而他一直负责的是教育和修路,修路简单有人就能修,可是教育得一步一步来,近几年他建立了五十多所小学校,在直隶山西京津等地聘请教师,已经完全达到了赵书礼的要求,十岁以下的孩童强制进入学校就学。刘澍说应该建立更高级的学校了,他提计划要建十所中学,为大学培养合适的生源。赵书礼应允,表示财政全力支持。
常守成提出的是,建立一条从包头通往库伦的铁路,这样面积广大的外蒙古就能和内地连为一体,而且这对于把外蒙古作为传统商业地盘的晋商来说极有好处。常守成说他已经联系好了几家大晋商,投资不成问题。赵书礼同样应允,让个人按照分工,去行动起来。同时在会上,任命常守成为鄂尔多斯县长,而原来的县长,蔡成勋的小舅子也因为蔡成勋的失事,刚被赵书礼赶出了河套。
随后在军队中,赵书礼又成立了一个军校,不过没敢公开的称作军校,而是起名军官培训基地,掩人耳目而已。学校中主要的教材,均是由宋远在保定军校时候的笔记整理而成,科目包括炮兵科,骑兵科,步兵科等兵种。所有大小军官,定期轮流进入军校培训,并且要严格考核,对于认真学习训练的军官予以提拔,也鼓励了大小军官的学习热情。
做完这些事,正月十五才到,不得不说赵书礼已经聚集起了一群不计辛劳,有理想有抱负的手下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北方的习惯是吃元宵,当夜傅青荷正在跟赵书礼边玩闹,边滚元宵的时候,却有人来求见。
这时候已经是夜里了,如此神秘,赵书礼不敢大意,就请了进来。
此人是来自山西太原,名字叫做商震。他先是跟张作霖一样,对赵书礼收复外蒙的行动好一番夸赞,赵书礼倒是不怎么在乎,但是本来气呼呼的傅青荷却面目舒展了,似乎不再生气对方打扰两人空间的事情了。随后进入正题后,商震说他是山西省长阎锡山派来的,给赵书礼送了点山西特产。还拉关系说赵书礼也是山西人,现在又在绥西河套主政,说这里多有山西人,又提出晋绥一体,希望双方保持亲密,共同进退。
这是阎锡山派人拉拢他来了。
不久很快其他各方势力都有人来,包括冯玉祥,他派手下徐明山负责采购六万套军装,就把这个大生意交给了包头的各个商人采购。算是给了赵书礼一个甜枣,随后又派赵书礼的老相识郑金声来拜访,表明冯军的善意,讲明赵书礼的军队是西北边防军,名义上是西北督办冯玉祥的部下,但冯无意削夺赵的兵权。
宁夏军阀马鸿宾也派人来送礼,说河套地区和宁夏地理相接,希望守望互助。此外还有南方│三人│政府派来的说客,加上年前东北张作霖的邀请,赵书礼明白天下将有变,这些军阀的狗鼻子同样都嗅到了。
甚至段祺瑞也对赵书礼表露了拉拢之意,段以赵书礼收复外蒙的功绩为由,封他做靖远将军。这个虚名赵书礼自然看不上,但是很快徐树铮回来了。本来徐树铮因为上次直皖战争失败,他这个直系的眼中钉被通缉,只能逃往广州。在广州他跟广州│割命│政府秘密结盟想要联合讨直系,但是段祺瑞一上台他又立马赶回了北京,再次活跃起来。
徐树铮是赵书礼第一个长官,以这个时代的标准来看,他对赵书礼有提拔之恩,而民国时期是讲派系的,赵书礼也就被打上了徐树铮的标签。没人怀疑两人会不是一条心,包括徐树铮,他始终都把赵书礼的力量看做自己的实力。因此一到北京就给赵书礼发了电报,秘密联络拉拢,又让段祺瑞以政府的名义,允许赵书礼把西北边防军扩充到三个师。
三十三节 扩军备战
对段祺瑞给的三个师编制的大礼,赵书礼也投桃报李,立即给段祺瑞送去了二十万大洋,说是支持北京政府紧张的财政。同时也对各方前来拉拢的军阀示好,既响应了阎锡山的共进退的约定,因为他知道阎锡山这个人圆滑,但是胆小,不怕他吞并自己。又给西北的马鸿宾送去了两万只步枪——自己部队淘汰下来的日本步枪,说是自己跟马鸿逵是兄弟就跟马鸿宾也是兄弟了。马鸿逵马鸿宾是堂兄弟,马鸿宾的父亲是马福祥的亲哥哥。对张作霖就更不用说了,他可是打算送个大油田给他的。
然后明白变局将至的赵书礼更加积极的练兵,又有段祺瑞的许可,军队也再次扩编,把西北边防军兵力扩张到了五万人。现在兵工厂已经投产一年,累计生产了枪支近十万支,武器不缺。顺便说一下,兵工厂的工人们在赵书礼当初超越德国人的鼓动下,当真的做到了让产量超越德国工人的水平,只是代价是日夜不息的加班加点。而那几个德国人自从中国工人完成了诺言后,他们的三年之期也到了,纷纷回国去了,也不知道是被兵工厂工人刺激的还是想家了。他们走之后,孔韧接手了兵工厂的运作。
步枪富裕的同时,子弹储备也很丰富,随时保持两千万子弹的库存,军队也终于能进行数量不多的实弹射击了。只是赵书礼对此并不满意,因为他询问过宋远,这样的实弹量远远比不上日本,更不用说设计训练标准更高的美国了。对此赵书礼只能让刚刚用财政采购了一批机器,正在积极筹办机器厂的孔韧想办法,让他尽快将工厂中的子弹机再复制一套出来,届时兵工厂的弹药产量将增加一倍,达到每月一千万发。
赵书礼不但扩充了步兵为三个师,同时还悄悄的组建了一只新的骑兵师,该骑兵师目前还没有番号,只是内部定为绥西骑兵第一师。
之所以能组建这个骑兵师,故事还得从挖沟修渠的苏方说起。苏方当年在计划了一条从宁夏经过沙漠地区到黄河的水利工程后,赵书礼并没有直接答应,只是给了他一点经费让他仔细考察。但是这家伙就用这点钱,招募人手,先把架子搭起来了。然后又跑去归绥求马福祥,又获得了一笔投资,又用土地吸引已经移民到了河套地区的一些农民,允诺渠修好后,给予他们更多的土地,让这些农民接受了低工资后,苏方终于风风火火的大干起来了。
当赵书礼从库伦回到河套的时候,才发现他已经干了一年多,修渠二十多公里了。不得不支持他继续动工。
但是这家伙很快就给赵书礼惹上了麻烦,由于工程计划是从黄河上游的六盘山附近的黑山峡引水,一路上利用地势的降低,让水渠地平缓缓下降。但是黄土高原并不是一个连续下降的平面,所以水渠经常不得不迂回蜿蜒,有时候还得借助蒙古人的牧场。这就引起了冲突,蒙古人的牧场都是属于王爷的。就当他们破坏了一处非常肥美的牧地时候,一个蒙古王爷带着上百人枪,把他们施工队伍包围了起来。
这件事让赵书礼注意到,是到了处理河套地区蒙古王公的时候,这里跟外蒙一样,土地都是王爷的,牧民的财产大多数都要上交,其实生产根本没有积极性。但是因为考虑到这里情况复杂,初到这里的赵书礼一直采取安抚的态度,此时兵强马壮,该到了解决资源再分配提高生产率的时候了。
于是赵书礼亲自出面,派人礼貌的把所有蒙古王爷请到了鄂尔多斯,说是要商量此地发展大计。之后赵书礼不但没跟他们商量具体问题,反而每天好酒好肉招待着,就用拖字诀拖住他们。
当半个月后,这些王爷决定回自己的领地的时候,才被告知他们的领地被穷苦的牧民们私分了,包括他们的卫队也放下了武器,分了土地当老实牧民了。王爷们郁闷了,找到赵书礼帮忙,却只得到一个无能为力,但是愿意补偿他们,最后按照领地大小,最多的人分到了十万大洋,最少的也有一万,总共花了赵书礼两百万大洋。当然他可没有这么多钱,大多数是打了白条。
在分王爷领地的同时,赵书礼采取了在外蒙招兵的方法,愿意当兵的多分,不愿意的少分。于是又招收到了一万来人的骑兵,而且其中大多数是,几十年间陆续来这里开荒的新老移民,由于跟蒙古人杂居,他们也学会了骑马,性情也十分彪悍(不彪悍也无法再河套地区立足)。以这些人为底本,组建了一只骑兵师,并且电令驻守库伦的脱欢将一些骑兵军官调集过来。将这些士兵尽快的训练起来。
在繁忙的工作中,时间很快就到了五月。
此时傅伦终于回国了,带回来三个美国工程师跟两架钻井和附属设备。他们到了天津下船后,然后做火车直驱哈尔滨,在用牛马将设备转移到赵书礼给他们在地图上标注好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传说中的大庆。然后让他们以圆心为中点,向四面打井,每口井相距五百米,直到出油为止。
赵书礼继续坐镇鄂尔多斯,遥控包头。
军队的训练一日也不能停止,并且每半个月搞一次军事对抗,有时候是骑兵对骑兵,有时候是骑兵对步兵,有时候是步骑对抗,也有混编建制对抗。各种战争情势都模拟出来,以应付即将到来的北京变局。
同时接受了仿制子弹机的孔韧,积极行动起来,并且还在日本采购了一些必要的设备后,终于成功的仿制出了子弹机一套。这时候,高星桥的煤化工厂机器也安装完毕,在德国工程师的帮助下,优质的梯恩梯炸药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赵书礼在步枪和子弹方面终于不再受任何外界干扰了,而这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925年的11月。
就在该月21日,赵书礼等待的机会来了,冯玉祥跟张作霖之间的冲突终于爆发了。
三十四节 又是大混战
冲突是以奉系军阀大将郭松龄的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开始的。
郭松龄是辽宁省沈阳人,据说是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1905年就读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次年进永平府北洋陆军第二镇随营学堂,1908年任奉天防军哨长。1909年随朱庆澜换防进入四川,担任连长,1910年加入同盟会,后来又进入北京将校研究所,陆军大学学习。
此人│割命│很早,资历很老。不过跟大多数早期的│割命│者一样,事业并不顺利,不过他运气倒也没有坏透,起码没有当成先烈,但也只能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战术教官。命运弄人,后来讲武堂中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这个学生叫做张学良。在学生的举荐下,郭松龄进入了奉军,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期已经做到了旅长,并且在这次战斗中,非常显眼,在全线溃退的奉军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已经成了副军长,而正军长是张学良。在这次战争中,郭松龄指挥奉军大败直军,地位更加显赫,仅次于奉系元老。
直奉战争后,冯玉祥跟张作霖的矛盾越来越深,终于在和平了一年后,郭松龄被张作霖召回到奉天(沈阳),随后被派到天津去部署进攻国民军。到天津后,郭代表张学良组织第三方面军司令部,他紧紧抓住这一时机,安置亲信。
然后在11月下旬突然起事了,先是通电宣布讨伐张作霖等奉系军阀,接着把军队改名东北国民军,跟冯玉祥的中华国民军相呼应。又要求张作霖下台,让张学良接任东北三省总司令,同时急速进军沈阳。
对于郭松龄为什么反戈一击,众说纷纭,有说他在日本观摩军事演习的时候,偶然得知张作霖正在采购军火,要打冯玉祥,同时还出卖中国利益,跟日本人签订了新的21条卖国条约。因此十分不满,与冯玉祥联系,要武装反奉。也有的说,他为人正直不愿意打内战,同时看不惯张作霖的作风,希望张学良上台革新吏治。还有的说,郭因为在直奉大战中居功至伟,但是入关后却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因此对奉系不满,此次倒戈纯粹是为了自己能独霸东北。
不管怎么说,他反叛了奉系,而且由于郭松龄的军队本就是奉系的精锐,又是突然倒戈谁也没有想到,很快占据了很大的优势。攻占山海关,夺取绥中、兴城,冲破连山防线,占领锦州,直逼奉天(沈阳)。
此时张作霖也被突然出现的局面弄懵了,嘴里直道自己完了,一边收拾家私让人带出东北,一面非常愤慨的给手握重兵的儿子张学良发电询问原因。因为郭松龄的军队最高长官其实是张学良,而郭此次起事用的也是张学良的名义。
可张学良自己此时也搞不懂状况呢,但是他实在是不想东北军自己人打自己人,只能派人跟郭松龄接触谈判。张学良要求郭军先行停战,然后慢慢谈判。而此时郭提出停战的条件是:(一)山东归岳维峻。(二)直隶归冯玉祥。(三)热河归李景林。(四)郭本人回奉,统掌东北。
司马昭之心若揭,看来还是地盘的诱惑力最大,什么道义都是空话。
张学良还是希望通过谈判解决,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跟郭松龄交涉,而郭军此时已经逼近了奉天。
张作霖急了,他搞不懂状况,加上郭松龄的通电是要他下野,让张学良上台,因此他甚至以为此时的败局完全是张学良故意为之,以为自己儿子跟郭松龄是一伙的,目的就是他老子的官位。因此张作霖悲愤的给张学良发了一个电报,电文曰:汉卿先生,我可以不死吗!
老子对儿子说出这样的话,让张学良大惊,知道自己父亲误会了自己,顾不得心痛东北军内斗损失了,跟郭松龄开始玩命,动了真格的。同时派飞机在郭军中散发传单,揭发郭打着自己旗号图谋东北的阴谋。
而张作霖这个老胡子也定下心来,开始跟日本人接触,以出卖更多的东北利益,换取了日本人的支持。日本人一边暗地里,让两个师的关东军精锐换成东北军的军装,帮助张作霖作战,一边派飞机轰炸了正在南满铁路附近作战的郭松龄军,然后警告不要在铁路线两公里内开战。
一下子打乱了郭军的部署,接着张学良开始反击,郭的军心本来就因为张学良的揭发有所动摇,又被日本人突袭,在张学良的反击下即可溃散投降。郭松龄本人跟妻子装扮成老百姓,想要逃跑,却被抓住,张作霖命令曝尸三日。
这是关外东北军的情况,而关内的东北军情况也不妙。
跟郭松龄一起反戈的手下李景林,本来地盘是直隶。可是当郭松龄一出关,跟张作霖大军交战,他在这里就跟冯玉祥的国民军起了冲突。
国民军此时有三个军,冯玉祥执掌第一军,第二、第三军分别由岳维峻和孙岳执掌,原本是陕西地方军改编而来,冯玉祥并没有绝对的掌控力。郭松龄一离开天津,随即第二军就开进天津,第三军也不甘示弱想要趁奉系内乱的机会,抢夺直隶。结果就跟李景林发生了冲突,并且很快把李景林赶出了直隶。
李景林一看冯军不可靠,便再次倒戈投向了张作霖,并且联系南方的直系军队跟冯军开战。
此时的直系势力在孙传芳的带领下,不但没有因为吴佩孚的垮台而一蹶不振,反而再次崛起,将浙闽皖赣苏五省的直系军队再次组织在一起,孙传芳自认五省联军总司令,开始北上攻击冯玉祥。
冯眼见西北军本来面对的大好局面,突然变成了众矢之的,再次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宣布下野去苏联考察去了。
而在绥西一直虎视耽耽的赵书礼军队此时面对着这样一个大好的局面,一面是行将溃败的冯系西北军,一面是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李景林等人发来的参战邀请,若参战就可以分享冯军占据的直隶(大致为河北省)北京天津察哈尔热河绥远等地盘。
但是赵书礼此时也做出了一个让众人大跌眼镜的举动,他也宣布出国考察,目的地也是苏联。
三十五节 库伦见闻
赵书礼为什么要去苏联,其中有躲避内战的因素,随着自己的实力越来越显眼,也越来越难以独善其身了。他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数数提的上的战斗次数,也就是随徐树铮参与的那次直皖战争了,紧接着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因为马福祥的手腕躲过去了,第二次直奉战争他去北方收复外蒙了,也躲过去了,可是眼下冯玉祥跟张作霖的争斗就实在是躲不过去了。到时候如果你不参与其中一方,弄不好双方都来打你。
对于冯玉祥他内心是有好感的,这个人总的来说还是正直的,不贪钱不好色不搜刮,手下的军队也是军纪严明,在军阀中算是独一份了。只可惜此人自幼贫苦,虽然进入军中后,刻苦用功,现在偶尔也能做几首打油诗,可是眼界毕竟小了,胸腹格局不够高远,他作为一个【整治】家表现的跟一个愤青一样,满口│割命│口号,天天喊着要收回国权,打到帝国主义。在国家还处在军阀割据的情况下,这样喊确实是能获得相当一部分人的同情,可太不现实了。有一个阴暗的事实,那就是一国的【整治】人物,永远不可能像媒体上宣扬的那样伟光正,相反往往都是腹黑之徒,因为能通过层层权力斗争爬上最高的金字塔高位的人,不可能是一个热心善良正直的小白。虽然很阴暗,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这却是必须的,假如有一个国家让一个小白做了他们的领袖,这才是这个国家的悲剧呢,想想宋襄公就知道了。因此冯玉祥这个人适合当别人手上的一杆枪,但是却做不得打枪的人。
而张作霖呢,就是一个典型的军阀了,既贪恋权贵,又喜欢金钱,还享受美色,而且为了私利甚至不惜出卖一些国家的利益。但是赵书礼知道这个人还不能被称为汉奸,因为按照这个时代的看法,他是日本人的代理人,走狗,可是最后却死于日本人之手,原因恰恰是他出卖的利益让日本人不满意。其实像这类人,你喊他汉奸或者卖国贼恰恰是最大的谎言,他们其实是最不可能当卖国贼的,因为以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标准,国家就是他们的私产,他们岂能卖掉。而且大家还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正因为张作霖主掌了东北,奉系大大小小的军阀才团结到了一起,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强力的胡子坐镇东北,东北三省分成大大小小的山头的话,那么日本人夺取东北也许就不是9。18了。
所以这两个人,一个在内心中赵书礼不想打,另一个则是为了国家利益他不能打。
但是赵书礼去苏联还有一个秘密的目的——联俄制日!
因此冯玉祥宣布下野去苏联考察,赵书礼则借口要跟苏联进行商务交流,也要去苏联考察,并且几乎跟冯玉祥同时办好了赴苏的手续,同样北上经库伦去苏联的。两个心照不宣的人,经过联系相约在库伦见面,然后一起赴苏。
当然像他们两个人,不管是实力庞大的冯玉祥还是稍弱点的赵书礼,离开自己的地盘都不可能不做一番部署。冯玉祥怎么部署,赵书礼不清楚,他自己是费了不少心思。
内政基本上交给了徐新六,孔韧等人,让他们商量着处理,万一不能决断,可以通过电报跟自己联系。军事上,一直担当自己名义上的副手,其实是实际负责军队工作的西北边防军副司令宋远继续处理。而他当初带回来的几个同学,贺粹之,宋荣邦和黎行恕三人都已经升任师长了,骑兵师则由宋远当旅长时候的副手李三江担任师长一职。赵书礼给宋远他们下达的底线是守住绥西的地盘,如果能趁机夺取归绥就更好了。
做好这些部署后,赵书礼才放心的北上了。
库张公路,起始分别是张家口和库伦,这是一条康熙时期修建的公路。说是公路可能很多人印象中一定会出现,柏油路面,警示线等。但是现在的这条公路,不过是黄土夯实铸就的而已。
虽然道路不怎么样,但却是从内陆北上外蒙的必经之路,不管是大军进发还是商人货运基本上都选择走这条路。赵书礼和冯玉祥也不例外,不同的是,赵书礼是骑马,而冯玉祥是坐汽车去的。
······
冯玉祥内心很矛盾,老实说他不太看得上赵书礼这个起家于蒙古的小军阀,或者说他看不起一切跟他不同的军阀。只不过碍于外蒙是此人的地盘,他才不得不给个面子,答应跟他一起去苏俄。
但这几日他在外蒙的所见所闻却让他对此人有些改观,外蒙收回近一年了,原本被乔巴山等人充公的晋商店铺等又回到了从山西赶回来的商人手中,各种商业再次繁荣起来。市场上充斥着,来自内地或者日本美国等国的各种货物,也有蒙古牧民把牛马羊等牲口赶到这里贩卖,或者出售羊毛牛羊皮等他们的农牧产品。
冯玉祥看到,这里商业交换繁荣,其中一个东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纸币。河套联合银行发行的纸币,这种纸币在这里跟银元有相同的效力。他问过牧民为什么接受这种纸币,牧民回答这是汉地来的商人给他们的,这些商人过去每年固定日期都到他们旗里收购牧产品,并给他们带去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他们相信这些商人。要说这还是蒙古人单纯啊,如果看看过去他们跟晋商的贸易就知道,他们被欺负的多惨了。
从明朝开始外蒙的贸易,多是掌握在山西人手中,山西人常利用赊账方式来引诱蒙人,就是不要现款交易而把他们喜欢的东西先买去,规定一个时间归还,蒙古人因为可以不用现款即可取到其喜欢的东西,于是需要的也买,不需要的也买,山西商人因此生意鼎盛。蒙人交易都是用羊代替货币,如果价格议定了是100头羊,到了年底偿还期届。山西商人就到蒙人那里去牵走140头羊,蒙古人问为什么要多牵走40头羊呢?山西商人说:“羊是要生小羊呀!当时的100头羊,现在多生40头不是很公道吗?”蒙人老实,一想也有道理,就给他们牵去,其实这是不合理的,一百头羊需要喂养,不到一年就要增加40头羊的利息,实在是欺负蒙古人。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第一次收复外蒙的徐树铮,当时他一面勒令山西商人不许如此盘剥,又令蒙人不得赊欠,免负重利,即使赊欠,也不许到付账时支付或索取额外的羊只。只不过他此举两边都落着好,商人自然不高兴,蒙古人也不习惯,真是老实人啊。
当赵书礼第二次收复外蒙后,外蒙古的经济控制权仍然又回到了大大小小的晋商手里,有坐拥千万的大茶叶商,也有穿街过巷到各个牧旗上门服务的小商贩。但是此时不同往日了,商人也不愿意赊账了,因为蒙古几次降而复叛,失而复得,让他们担心安全问题。所以只接受现款,而现款又携带不便容易被抢,而河套地区新发行的联合银行纸币是晋商票号联合发行的,在晋商中信用很高,他们也乐得使用。加上过去数百年来他们日复一日的沿着固定的商道往来,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因此在牧民心中的信用很高。他们愿意使用纸币后,牧民们也就愿意收,于是在他们的推动下,联合银行的纸币在外蒙古第一时间推广,使用程度甚至要远超河套地区。
同时冯玉祥发现,这里的牧民不用交税,只有拥有店铺的大商人才交税,小商人除了在集市上摆摊需要交税外,走街串户的也是不交税的,政府也没有办法去收他们的税收。就算是那些交税的大商人他们的税收比例也很低,更没有各种苛捐杂税。因此在这里,不管是牧民还是商人都很拥护政府。
而更奇的是,政府中的主脑人物也是蒙古人,军事上有脱欢指挥的两个蒙古骑兵师三万余人,民政上则是脱欢的老子脱骨儿——韩相。这两父子现在基本上是外蒙古的土皇帝,冯玉祥甚至有些担心,完全把蒙古人的事情交给这两父子,会不会造成蒙古人的再一次独立。担心归担心,他心里同时也觉得这样很好,蒙人治蒙,民族平等吗。
冯玉祥还考察了普通蒙古人的生活。蒙古风俗中骑马很重要,马是蒙古人的主要财产,家家都养着很多的马。蒙古的马草也与内地不同,一二尺长的将干的马草,以手握之,缩成一团,一放手,便又照原样舒开。因为有这么良好的草饲养,所以蒙古的马都特别雄壮。蒙古人无论男女都是骑马的好手,当草丰马肥的时候,一个个强健的男女在广漠的草原上驰骋如飞,很有一种古骑士的风味。他们因为善骑,日常生活多在野外,少在屋中。看望亲友,办理事情,这家到那家,二三百里往来都是骑马;跳上马背,一鞭如飞,极是有趣。
蒙古人饮食主要是吃肉,吃的办法很新奇。他们把一块一块切碎的肉放在煮沸的水里轻轻地涮一涮,拿出来就往嘴里塞,那些半生不熟的肉上还带着鲜血。有时候手持大段带骨的肉,在开水中涮一涮,带着血吃,反而把面包当咸菜吃。除了吃肉,吃茶也是蒙古人日常生活一件大事。吃完饭后,便要痛饮一番熬煮的发红发黑的浓茶。一次二三两,连茶叶一并吃掉。据说饭后不喝茶蒙古人一定要生病的;这些茶都是汉口、九江等地运去的茶砖。内地茶在蒙古是笔很好的生意。
冯玉祥曾经也治理过地方,把这里跟自己曾经治理的陕西一比,冯玉祥觉得蒙古人的生活水平竟然还要高上一筹,不觉有些怅然。但是他看到蒙古人的另一个习俗后,就觉得蒙古人在文明素质上,还是比不上自己曾经呆过的陕西的。有时候在街上朋友相遇,蒙古人一边谈着话,一边就蹲下大便,无论男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