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史上最牛驸马爷-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元冲他一笑:“怎么样?还想着为你父亲报仇么?”

这么直接的方式显然让宁哥儿有些慌张,报仇?他想,也不想。想不想他自己也不知道。

陈元等了一会,没有等到他的回答。

“我知道你从来没有忘记过,说实话,我当初是想杀了你的,但是你的母亲求我让你活下去,你应该感谢他们,也应该记住他们。他们给了你两次生命。”

宁哥儿终于开口了:“我,我知道。我从没有忘记我父母的样。可是我如果替他们报仇,我会失去现在很多东西,你为什么要把我带你家里去住?为什么杀死我父母的人非要是你?你喜欢冬哥,他是我好的朋友。我也喜欢瑞珠阿姨,她一直照顾着我。还有念陈,如果我杀了你,我会失去他们的。”

陈元一声叹息,心中知道自己这几年虽然没有完全化解这个孩心中的怨恨,但是已经做的差不多了。正因为这样,所以宁哥儿的心中痛苦。现在他还小,这种痛苦他还能承受。

随着他慢慢的长大,这痛苦会逼着他初抉择的,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事情就不好办了。

伸手在宁哥儿的后背拍了几下:“你还小,其实这就是战争。当初你父亲和大宋开战的时候没有谁对谁错,他为了党项,我为了大宋。我们之间必须有一个人倒下去。就像你今天在战场上面对你的敌人的时候一样。宁哥儿,真的要报仇的话,能不能听我一句话?”

宁哥儿的嘴巴一动:“您说。”

陈元站了起来:“等你有能力的时候再来报仇,不然你只会是来送死。我答应过你母亲,要让你活下去的。”

陈元说完这话转身就往外面走,宁哥儿赶紧站了起来说了一句:“你会把我赶出军队么?”

陈元一笑:“这不是我的事情,我会在万岁那里为你求情,至于你后怎么办,要看万岁的意思。”

宁哥儿愣愣的站在军帐里面,半天没有说话。

他还小,虽然十五了,可是十五也还是一个孩。有些事情他不可能明白,陈元会让他进入军队,让他成为一名将军,只有眼界开阔了,他能知道当初为什么李元昊一定要死,他能看到那些比仇恨美好的东西。

把他关在汴京,困在一个只有他的世界里面,那么除了仇恨,宁哥儿什么也不会有的。

皇佑三年七月,大宋和辽国的战争已经打了半年,狄青终于发动了。这一把宋朝手中硬的刀在辽国人疲惫的时候扎了出来,整个局势顿时一片明朗,辽国的半壁江山除了中京一座孤城还在掌握之中,其他地方的城守纷纷的投降。

那些为辽国人效力的汉人这个时候仿佛记起了自己的祖宗一般,不再抵抗宋军的攻击,反而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宋军大的配合。

萧鞑里的信使已经多次找到仁宗商谈停战的事情。这个时候他们再也不说什么南京的问题了,只要宋朝愿意停下脚步,他们可以回草原上去放牧,答应永世不再踏入中原半步。

承诺是不可靠的,宋军现在的目标就是耶律涅咕噜率领的那几十万辽国精锐。只要把这些干掉,能真正确保日后辽国没有胆来挑战大宋。

七月下旬,萧鞑里在得不到宋军答复之后宣布大辽迁都上京。至此,南京,东京,都已经被宋朝占领,只剩下一个中京也是危在旦夕,辽国人的形势又回到了几百年强石敬瑭请他们入住燕云之前。

皇佑三年八月上旬,宋朝三路大军会师,第二阶段的作战目标完成。

第二卷 第673章 仁宗的布局

第673章 仁宗的布局

打下中京结束战斗已经只是一个程序上的问题。

辽国人都已经走了,萧鞑里只在这里部署了四万守军,这些人大多是辽国的平民,而且基本上以农耕的汉人为主。她不带这些人走是因为这些人去了草原之后会不适应那里的生活方式,可能会成为契丹人的负担。

负责守城的将军也已经没有了斗志,不是说宋军太强大了,只是他看不到希望。

城里的辽国人派出了使者,愿意投降。而仁宗的想法是,大宋得到中京,意味着自己不光完成了太祖太宗的遗志,收复了燕云地区,还把大宋的疆土北扩几千里,让仁宗成为宋朝继赵匡胤之后又意味开疆拓土的君主。

所以进入中京一定要有一个非常隆重的形式,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而已。

现在摆在面前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展开第三阶段的战役。

这也是后一个阶段,重创辽国的有生力量,让辽国人再也无法对宋朝构成威胁。

本来这件事情是棘手的,因为耶律涅咕噜手上那几十万骑兵一旦退回草原上面去了。依照宋朝军队现在的战斗能力,不可能用宋军的两条腿在那草原上面把这几十万人逮住。

不过这一切现在因为辽国人的内讧而变的非常简单。早在陈元还没有赶回来之前,宋朝综合各方面汇集而来的情报就已经猜出了事情的大概。对于萧鞑里这样的手段,仁宗虽然觉得有些惊讶,但是也感觉这是给宋朝好的一个机会。

“世美,你看耶律涅咕噜回去之后会怎么办?”

“臣以为他无外乎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耶律涅咕噜带着大军远走高飞,自立为王,这样可以等待以后的机会,兴许还能卷土重来。中策是向我们大宋投降,以求得一线生机。下策么,就是发兵攻打萧鞑里,拼一个你死我活。”

仁宗听后很是赞同:“朕也是这样想的,我倒是希望他们打起来,不过,恐怕那耶律涅咕噜不会如我们所愿,有探马来报,他没有回上京,带着部队往西边去了,估计是选择了你说的上策。”

“若是那样当真麻烦的很,他这一手对于萧鞑里来说也是很难应付。耶律洪基被我们抓住了,萧鞑里迁都上京,却没有皇上,她根本就镇不住局面。”

“你的意思是,萧鞑里可能不是耶律涅咕噜的对手?”

“臣就是这个意思。万岁,萧鞑里擅长的是勾心斗角,但是耶律涅咕噜却擅长征战,当耶律涅咕噜对萧鞑里有所警觉的时候,她根本没有机会的。”

仁宗沉思了一下:“萧鞑里的使者还在我们这里,他们现在愿意接受我们提出的一切条件,只求让耶律洪基回去。你看这人,我们是放还是不放?”

放有放的好处,不放有不放的好处。

从大局上来说,放了耶律洪基可以让辽国的内斗加激烈一些,这对于现在没有能力攻击草原的宋军来说非常有利。可是大宋境内的许多人并不是这样想。宋朝的仁宗的,江山是他们家的。但是如果只为了自己一家着想,这个江山马上就要垮掉。

这一次宋朝能打赢辽国,和那些百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战争初期的恐慌过去之后,面对接踵而来的胜利,大宋的民族情绪高涨,百姓们也是鼎立支持这场战斗。光是汴京一地,那些百姓自发的为宋朝捐款一百多万两白银。

还有其他的州县,基本上都有捐款。多有百万,少则几万,这些钱汇聚到大宋,为前线的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劲。

老百姓们自发的捐款经过朝廷之后大多落在了陈元的手里,陈元靠着这些钱给商业协会的那些作坊提供了大量的订单,铁匠铺,成衣坊,还有汴京几个大的车队,基本上这一段时间都没有闲着。

老百姓们这次帮了仁宗很大的忙,也帮助陈元完成了整个商业协会的又一次飞跃。商人们手中赚的满钵满盈,这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来占领辽国被打下来的这片市场。

所以说,老百姓有说话的权利,他们做了事情了就应该要分到一定的红利,就可以对这场战争表达自己的意见。

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辽国皇帝被抓住了,他们伸长脖在等着仁宗把辽国皇帝给押回京城,这个时候你告诉他们自己把耶律洪基给放了?找老百姓骂你的。

是,他们除了骂骂你之外也做不了什么,骂完之后他们还会去种地,去工作,去接受你的剥削,见了你还喊大老爷。但是下一次战争的时候,你还指望他们这样帮忙么?

如果日后辽国的问题出现了意外,辽国人又翻身了,宋朝又要打仗,这帮老百姓的心里肯定会想:“他们逮住辽国的皇帝就放了,若是当初把那辽国皇帝一刀砍了,哪里有现在的事情?这次不捐钱了,不去做那个傻帽了。”

陈元也无法对这件事情做出决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就算仁宗把耶律洪基押回汴京,也不会做出什么羞辱他的事情出来的。

仁宗见到陈元不说话,也就不再催问。他们之间的合作现在是很愉的,仁宗知道陈元如果有办法绝对会说出来。

“还有你说的那个给一些士兵专门教授军事的问题,朕以为可行。”

仁宗的态度在陈元的预料之中,这是仿效后世俺们伟大的祖国那种国家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做法,作为一个皇上,仁宗自然知道,若是所有的基层将军都是自己以前的学生,若是所有将领都是自己的部下,那如果谁想造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些基层的将军们会不会跟他走。

配合那监军的制度,这两样综合在一起,足以保证自己的江山稳固。至少在目前仁宗看来,这是好的控制部队的途径。如果这样都保不住的话,那说明大宋的江山完了,没有办法了。

“万岁,朝堂上的大人们,这次会同意么?”

仁宗笑了一笑:“朕没有打算让他们同意,朕是天,难道做这样一件事情还需要和他们商量么?对于还有一件事情我和你说一下,夏竦和范大人的年纪都大了,在这次和辽国人打仗的时候,虽然他们尽心尽力把一切做的很好,但是昨天传来消息,范大人累病了,现在躺在家中休养,已经无法起床 。而夏竦这也是叫苦不迭。朕看着他们这些老臣被累着这样也是心痛,朕想,提拔几个年轻人上去帮帮他们。”

“万岁英明。”

大宋做官一向论资排辈,那些士大夫以自己被累死为荣,感觉好像那样是自己鞠躬尽瘁了,这一点放在曾公亮和丁度的身上也是一样。陈元对此却不敢苟同,就算你们再有本事,也只能做一个人的事情。

像这次仁宗任命范仲淹和夏竦在后方处理国事,本来就很是不妥。少能该让司马光这样的年轻人帮帮他们。首先可以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为了这些老臣好。

如范仲淹这个年纪,睡眠本来就是一个问题,遇到了事情之后是大问题。好不容易睡着了,来一两个急信一喊,一晚上他就睁着眼睛过去了。

一夜两夜还行,大半年下来他如何能熬的住?像年轻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被人喊起来马上做事,事情做好倒头又能睡着。就算忙了一晚上,第二天找个桌趴一会,起来照样精神奕奕。

仁宗这一次打仗亲自出征之后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那些年轻的将军体力真的十分充沛,连续厮杀几个时辰,看着他都累的不行了,往地上一躺就能睡去,可是战鼓一响,马上爬起来指挥杀敌。

“朕想把枢密院的事情让相国大人放下。枢密院主管大宋军事,以及一切对外事务,当真是繁琐的很,让他们来做着实有些为难了。”

陈元问了一句:“万岁,不知道您打算让谁担任这个职务?”

仁宗早就想好了:“朕打算让文彦博担任枢密院正使,狄青副之,你看如何?”

陈元听的一惊,仁宗这是铁心要把现在所有人都不敢触及的一个问题拿到朝堂上面去说了。

文彦博担任枢密院正使,这没有丝毫的问题。他这一次战功卓著,士大夫们会力挺他的,而且他是夏竦的学士,夏竦也非常乐意自己的学士来接自己的班。

但是狄青副之,这注定是一场轩然大波注定要掀起来了。

狄青是武将,到现在武将中高的职务也就是在兵部挂一个类似于参谋的样,仁宗这一下把狄青提高到枢密院副使,直接进入朝堂了,成为赵光义时代之后第一个进入朝堂武人,这个,貌似有些玩的鸡进了一些。

陈元知道历史上狄青一直就很得仁宗的信赖,仁宗也一直想改变大宋的局面,为此一力将狄青提入朝堂。狄青帮他解决了很多问题,帮他打赢了党项,打赢了南蛮,却成为那些士大夫攻击的目标。

后,狄青没有能够战胜那些士大夫,自杀了。逼死狄青的急先锋就是宋祁和文彦博。

现在形势已经完全不同,只是陈元还有一些犹豫。第一个进入朝堂的武人必然会受到那些士大夫的围攻,狄青能挡的住么?

第二卷 第674章 军事联盟

第674章军事联盟

从陈元的角度看这件事情,他觉得现在的武人虽然开始崛起,却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挑战士大夫地位的程度。当然,如果武人用他们手里刀说话,那样事情就是另外一幅模样了,

那个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首先,大宋需要武人,同时也需要士大夫。要改变的只是现在士大夫独霸朝堂的局面,并不是把他们赶出朝堂。还有,如果武人动刀的话,伤的最重的必然是大宋的黎民百姓。

仁宗之所以有这个想法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为人仁厚,见不到别人为他付出什么。这么一段时间以来和军士们相处,看着那一个个的战士为了自己的江山战死沙场,仁宗对以前自己对这些武人的态度感觉有些愧疚。

所以他要弥补这些武人一些,不光在军事学堂的问题上面一力支持,甚至还想给的更多一些。

如果仁宗全力支持的话,这些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自己这个老丈人有时候他三分钟热度。在战场上他如此感觉,等到回了朝堂,几次国家大事一办,他会觉得还是那些士大夫用起来顺手,毕竟武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处理国事了。

那个时候他对狄青一冷落,可就把狄青害惨了。

陈元没有说什么去阻止仁宗,因为现在打消仁宗的热情是很不明智的事情,以后就算狄青在朝堂胸 不下去,有自己帮他,全身而退还是不是问题的,最少自己也能保证他不会被人逼死。现在先让狄青这个勇士去为所有的武将探探路吧。

仁宗说的兴起:“现在许多藩属国的使者和友邦的使者都在这里,世美,我想让文彦博和狄青先去和他们商谈一下,特别是和我们领土相连的国家,一定要把以后的一些可能的矛盾在谈判桌上给解决掉。”

这个想法不错,但是有些不切实际。两国既然接壤,矛盾总是会有。想要让对方不和自己发生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两个人的力量悬殊,当你提出解决办法的时候,只要不把他往死路上逼,他不会反抗。

陈元上前说道:“万岁,关于细兰国的事情,臣已经想好了,在这方面也需要那些藩属国出面,臣的意思是,利用我们大宋这些大胜辽国的机会,和这些藩属国签订一个协议,建立以大宋为中心的军事同盟圈,这个圈子里面的任何一个国家遭到敌人入侵的时候,所有的成员国必须鼎力相助。”

仁宗听的来了兴趣:“哦,你说详细一点。”

陈元这个做法可以说是套用当初世界大战的时候那些列强结成两个阵营的做法,首先,经济上相互之间要开放自己的市场,彼此的商品可以自由的往任何一个成员国流动。

其次,在政治上结成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冲突交给大家来评判,由宋朝主持,不得相互动用武力解决。成员的内部冲突,比如民族起义,其他的国家不得干涉,除非有外来的势力介入。

还有就是军事上的同盟,一旦某一个国家遭遇到外来势力的入侵,那么所有的成员国有义务向那个国家提供各种必要的援助,包括直接出兵。

和以往列强相互结成阵营之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情况不同,这一次却只有一个势力,而且这个势力中最强大的就是大宋。同盟的建立将意味着宋朝可以做世界上那个制定规则的人,在欧洲还没有崛起的时候,东方首先成为一个对外的整体,这一点足以保证在日后几百年,甚至上千内大宋长盛不衰的地位。

想要让那些藩属国和友邦加入这个同盟,需要一定的技巧,吸引,威慑,兵压,需要灵活的使用,这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计。不过现在的时机确实非常的好,首先大宋刚刚取得宋辽之战的胜利,宋朝的军威正处在鼎盛时期。

还有就是细兰国的事情正好是一个契机。这对于大宋来说是必胜的战斗,那些西方人远道而来,只要宋朝说一句话,正处在战争之中的三佛齐稍微腾出一只手来就能把那些人打滚蛋了。

这一场战斗挂着宋军的名号,宋朝水师派一些战舰,主要的战斗任务由呼延庆他们来做。让阿三们提供一个出海的基地,愿意参加的藩属国一国派一艘船来就行了。

相信这样不出力也能讨好的事情没有人会拒绝的。这第一次开了头,那么军事同盟就好组建了。

仁宗听的很以为然,没有一个皇上不想让自己成为前无古人的明君,没有一个皇上不想让自己的江山受到后人的敬仰。

“世美,这个事情你若是能办的好了,可保我大宋边境百年的安宁。”

“没那么容易,万岁,让他们加入容易,但是让他们心甘情愿听大宋的话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必然有些心怀异志的人会做一些小动作,我们可能要打几仗立威才可以。”

“该打就打。等到中京打下来之后,朕想着就回去了。”

陈元说道:“万岁是一国之君,实是不该离开汴京太长时间,现在这里大局已定,剩下的事情交给微臣来做就是了。”

仁宗点头:“对了,那个宁哥儿如果想留下,就让他留下好了,偌大的一个江山,若是怕一个孩子,倒是让人笑话了。”

仁宗终于决定让宁哥儿去走他走他自己想的路,这是一种仁慈,也是一种霸气。相比于把那些被自己战败的对手囚禁于京城的太祖太宗,这才是真正王者的体现,无畏,无惧。

他敢于面对任何挑战,不管是现在的还是将来可能会出现的,仁宗都相信宋朝能够解决,自己的后继者肯定能压的住那宁哥儿。

陈元觉得仁宗也比以前变了不少,到底是自己改变了仁宗,还是仁宗给陈元一个舞台让他可以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愿望,这好像没有人能说的清楚。

七月中旬,中京城外面的那些以前辽国的属地基本上都驻进了宋朝的官员。

辽国人撤退之前大举征兵,这导致很多青壮年辽人的手中和家里藏有武器。这些辽国人本来抱定了注意,如果宋人不给他们活路的话,那就拼一个算一个。

可是宋朝灭辽已经准备了好几年,打下来之后更是一步接着一步走的非常稳健。首先是那些士兵驻扎在一些城池里面,至于乡村,则有当地的有声望的乡绅组织乡民维护治安。

接着是那些宋朝委派来官员相继到位。对于这些以前辽国的城池,宋朝委任官员也采取了二加一的措施。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县城需要三十个官员,其中二十个是从大宋委派来的,而本地也相对提拔了一些原先生活在这个地方的有资格和声望的本地人。

这让抵抗显得微弱了许多。那些有势力的人在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太大的侵害,甚至还能因为宋军的到来得到更多的时候,明智的选择了和宋军合作。

最后就是那些商家的进驻。战争更那些商人带来的利润非常可观,加上陈元的银行可以让他们透支一定的资本,这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来哄抢被宋军打下来的这一块大蛋糕。这也保证了刚刚经历了战乱的辽国人没有受到更多的伤害。

辽国的老百姓在这个时候终于到宋军的衙门里面交出了自己的弓箭的刀枪。

七月下旬,当外面的局势已经大定的时候,中京城内的辽国人也收到了城外那些乡亲们送来的消息,知道宋军没有做那种赶尽杀绝的事情,当下放心不少。

守城将军甚至等的有些不耐烦了,一天三次派人出来询问,宋军什么时候可以入城。

文彦博的大军已经做好了入城的准备,在其他几路兵马那羡慕的眼神下就在中京城外驻扎着,里面是已经摆设好了香案等着宋军进去之后表示忠心的辽国大户们。

城门也是大开的,就等仁宗一声令下,他们排着队伍走进去就可以了。

文彦博一脸的笑容,这一次对他来说真的收获颇丰,他已经知道了仁宗让他去掌管枢密院的事情,这可是一个重担,意味着他文彦博也跻身于朝廷一品重臣的行列了。

“恭喜文大人了,这一次回去文大人升官,卑职可一定要讨上一杯水酒来喝喝。”

文彦博听到陈元恭喜他,心情非常的好,两个人之间的那一点不愉快也被他忘得干干净净。即便心里真的很得意,可是嘴上依然说道:“陈兄不必客气,等陈兄把这里的事情处理完了回到汴京的事情,我亲自上门宴请驸马爷就是。只是这次皇上委以重任,我这心中着实没有什么底气,深怕自己做的不好有负圣恩。”

一旁的宋祁说道:“文大人所言极是,这枢密院掌管朝廷的对外政策,皇上让文大人和狄青将军搭档,这是好事,皇上的意思很明白了,以后我们大宋对外的国策将士刚柔并济之道。”

文彦博的眼睛看了一下狄青,说实话,整件事情如果说他有一点底不满意的话,那就是仁宗让他和一个武夫一起处理国事。让他和武夫一起打仗没有问题,可是这国家大事又岂是那些武夫能懂的?

这一点不愉快马上闪了过去。

旁边的范纯佑说道:“文大人,我先给你说一个消息,那对马国的国王已经准备下国书了,他要投降大宋。这可能文大人上任之后要处理的第一桩事情。”

文彦博听到对马国的时候把眼睛看向陈元,他心里很清楚,对马国的皇帝在这呢。莫不是这陈世美摆不平对马的事情需要大宋出面了?行,文大人现在心情好,什么话都好说,若是陈世美真的有什么困难,帮他一把也就是了。

第二卷 第675章 宋辽和谈

第675章 宋辽和谈

陈元并没有接话,小日本的问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如果宋军想灭了那个现在还坚持在北海道的尊仁天皇,易如反掌。留着他留到现在,就是为了让整个东瀛能继续处在一种战争的状态下。

战争是好东西,不光可以自己发财,还能解决一些原本看上去很困难的事情。比如把日本纳入大宋的版图。

这帮小日本虽然个子矮小,当时他们的野心不小。长时间憋屈在一个小岛上面给他们造成的心里阴暗让他们根本不可能接受任何一个外来势力。

在他们的心里,天皇是最大的神仙,无所不能的。那尊仁在北海道宣布继任天皇之后,战争却是出现了一些困难。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加入了对马国的武士们,在战场上大多出工不出力,甚至帮倒忙,把宋军给他们武器故意遗留在战场上面,用这样的方式支持他们的天皇。

当时现在不一样了,在陈元的授意下,对马的战斗打的相当艰难,每一次远征北海道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铩羽而归,十几万东瀛武士战死在那一片土地上。

几年的战争打下来就算双方再注意,死伤也是难以避免的。见血之后就没有什么好客气的了,慢慢的那些武士对于天皇的敬仰和怀念在一次次的战斗中被他们亲手打碎。

那些老一代的武士们大多已经战死或者变成伤残,而新一代的武士更能接受的是对马,不是那个把他们的父兄一辈打的伤残的天皇。

现在火候差不多了,陈元让季新先把归顺大宋的提议提出来,看看宋朝的反应,也看看东瀛人反应。

文彦博自然不会知道陈元的想法。这个时候文彦博坐上枢密使的位置,注定以后他要陈元展开一系列的合作。东瀛的事情,高丽的事情,蒙古的事情,还有爪哇的事情。

宋朝的对外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战争的而变得简单,相反,从这个时候开始宋朝的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强盛了,你说的话别人会听,当时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像以前辽国和党项那般气势汹汹的来和你谈判,要钱要地的人是不会有了,可是一些背后的软刀子,桌子下面的小动作,比之从前更不好处理。

宋朝必须学会用一些小动作去对付对方的小动作,即便这看上去有些无耻,不太像士大夫的风格,但这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国家与国家之间商谈就是利益,比的就是拳头,没有永恒的友邦,更不会有什么君子之交。

七月十八,宋军开入中京,迎接宋军的并不是辽国人从城头上扔下来的滚石和檑木,而是那一挂挂早已经在街道两旁摆好的鞭炮。文彦博一马当先进入了城中,是宋军第一个踏入中京的将领。

接着就是仁宗大队,亲兵在街道的两旁护卫的非常严实,除了少数几个被搜身之后的辽国将军可以走到仁宗马前十几步的位置之外,其他的人都不能靠近。

当天下午,仁宗在辽国人曾经的都城里面,坐在辽国皇帝曾经做的椅子上面,接见了各国的使者。

看着那些肤色各异样貌各有不同的使者在自己脚下参拜的那一刻,仁宗真的有一种成就感悠然而生。

接下来就可是讨论一些必需要仁宗做出意见的事情,比如和辽国人以后怎么办,萧鞑里的使者还在中京等待仁宗的回复,在宋军还没有足够的马匹可以支持他们进军草原的时候,跟辽国人和谈也成了宋军唯一的选择。

关于这一点宋朝的将军们倒也是明白,若是用两条腿跑入草原之中和辽国的健马赛跑,可能会把到手的果实都给丢掉了,现在必须和辽国人达成协议。

仁宗对辽国的使者提出,可以结束双方目前的战争状态,辽国人要承认被宋军实际占领的领土是大宋的国土,这是双方谈判的先提条件。只有辽国人答应了这一点,才能找到谈判桌的位置。

至于辽国还要付出什么代价让宋朝把耶律洪基放回去,这是细节的问题,要双方坐在谈判桌上详细的谈过才能决定。

辽国人负责谈判的是张砺,而宋朝这边仁宗把事情交给文彦博,狄青,还有陈世美三个负责。

文彦博有些小兴奋,虽然以前他也和别的国家商谈过事情,但那都是在别人的指挥下,他最后一个副手配合的。今天是他第一次作为主角出场,往那椅子上面一坐,当真心里有些高兴,看着对面的张砺和几个萧鞑里派来的使者,文彦博先是喝了一口茶水把自己的情绪压制一下,然后才说道:“张大人,这一次我们皇上让我来和大人谈判,如果你有什么意见的话可以和我说,假如张大人对我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可以直接向我们皇上提出换人的要求。”

这只是先期的客套,张砺是不会提出换人的,他就算提出来宋朝也不会答应。这种谈判中的开场白张砺是太熟悉了,微微的笑了一下:“文大人说哪里的话,大人乃是大宋朝廷的重臣,而且我在辽国对于大人的名字也是多次听到,知道文大人不光是才情出众,而且领军也打仗也着实让在下开了眼界,我相信我一定能和大人一起找到合适的途径,解决我们两国现在面临的难题。”

对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