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小厨师-第5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现在才知道呀。”
李奇说着见秦夫人一脸内疚,又道:“我开玩笑的,其实夫人你在我眼中,一直都是一位非常勇敢的女人。”
秦夫人听到李奇鲜有的夸赞她,还感到非常的不适应,道:“你后面接着的一定不是好话。”
李奇乐呵呵道:“看来你挺了解我的,但是这一次你猜错了,我真的是这么想的,当今世上,你见过有哪个女人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在我认识的人当中,七娘是一个,你是一个,但是七娘与你的情况不同,我老丈人和我岳母之所以答应让七娘跟我,其中还有夹带着一些政治因素,而你不同,你是排除万难才嫁进了秦家,中间只有爱情,无他。”
秦夫人沉默少许,忽然摇摇头。
“怎么?我说的不对吗?”
“其实你以前说的很对,当初我嫁入秦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确是受到姐姐的影响,希望能够避开政治联姻。”
“这是一个非常的明知的选择,伴君如伴虎呀,如果不是秦默命不好,你现在一定是非常幸福的一个女人。”
语气非常伤感。
“幸福?”
秦夫人喃喃自语,黯淡的眼神中,却透着一丝向往。
“步帅………步帅………。”
“你听见没有?”
李奇、秦夫人异口同声道。
“看来我不是在做梦。”
二人又再异口同声道。
这么默契?二人相视一眼,不禁喜极而泣。
这短短的两个时辰内,他们经历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仿佛经历两辈子一样。
“等等下。”
李奇突然松开秦夫人,一拉腰带,将外衣给脱了下来。
秦夫人惊恐道:“你想干什么?”
“你别误会呀!”李奇将外套披在秦夫人身上,非常绅士道:“夫人,你走光了。”
“走光?”
李奇往她胸前指了指。
秦夫人低头一看,原来被谁浸湿衣裳几乎是无缝贴着身子,胸前两座丰满的山丘,已经是完全展露出来,规模那是相当可观,特别是胸前一抹雪白中间的深沟,若隐若现,实在是太诱人了。不禁失声大叫一声,怒视着李奇道:“你为何不早说?”
李奇翻着白眼道:“开什么玩笑,要不是这样,你认为我是从哪里来的力气,抱着你走这么远。”
“你………你太下流了。”秦夫人又羞又怒,双手将李奇那间外套拉的紧紧的。
已经晚咯,该看的,我早就看光了。李奇乐呵呵的笑了起来。
忽听得远方有人喊道:“那边好像有人,快过去看看。”
李奇嘿嘿道:“夫人,跟你说实话吧,其实我是没有力气喊救命了,才迫不得已用出次下策,引诱你发出尖叫,你不信再叫上几声看看,绝对没有方才那一声尖叫大声。当然,如果你一定要质疑我人品的话,那请你现在把这一件下流的外套还给我。”
说着他还真伸出手去。
秦夫人这如何愿意,慌乱之中,一手挡开李奇的手。
扑通!
只见李奇被她这么一档,直接摔到在地。
这未免也太直接了一点吧。秦夫人愣住了,茫然的眨了眨眼,我………我没有用力啊!神色紧张的问道:“李奇,你没事吧?”
李奇眼皮渐渐垂落下来,口中有气无力的叹道:“你这一遮住,失去动力的我,也只能昏倒了。”
说完,他还真就昏迷过去了。
ps:五千字大章有木有,无沟不火有木有,月票有木有,推荐票有木有!再差几张月票就上榜了有木有,吃货们,e!(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吴玠入滇(一)
在滇、川、藏的交汇处,有一处地方名叫芒康,唐朝时期芒康境内开通了“茶马古道”,芒康随之成为吐蕃东南部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的重要窗口。当然,也成为了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
芒康也是青藏高原的东南大门。
原本居住在芒康地区有这许多部落、土著,可是在松赞干布统一这里后,将这里的部落融合为同一个民族,那就是藏族。
此时控制芒康的政权,是一个本名叫罗罗康统领的部落,自从童贯出征河湟大胜后,罗罗康也归顺了大宋,宋徽宗还赐他“赵”姓,名叫赵言钦。
在芒康县以南,相邻的是一座名叫聿赍城的地方,这聿赍城也可以说是处在大理与吐蕃的交界处。
其实大理自从高氏掌权后,内部非常混乱,早已经无力出征,而吐蕃分裂后,同样也是如此,两国其实一直以来都算是相安无事。
但是,在聿赍城和芒康地区之间,两国却发生过不少矛盾。
原因就在于聿赍城和芒康中间有一个名叫察卡洛的地方,察卡洛是藏语,翻译成汉语就是盐井的意思,顾名思义,这地方盛产井盐,几百年前就非常有名了,也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过道。
盐,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后世,都是统治者非常看重的,因为盐代表的就是钱,而且永不过时。
一切的战争,都是围绕着利益进行的。
原本这察卡洛是是属于吐蕃的。但是后来吐蕃衰弱,大理就趁机占领了这里,想以此作为两国的边界。
吐蕃当然不会答应,这井盐可是源源不断的财富,我凭什么给你,两国在这里发生过多次冲突,但是因为吐蕃内部还在交战,兵力衰弱,故此大理还是牢牢掌控着这里。
后来赵言钦自立为王后,也一直希望能够收复察卡洛。可惜打又打不过。交涉大理有死活不肯让,所以直到现在,还一直在这里僵持不下。
吴玠来此后,得知了这个情况。立刻以此为由。屯兵芒康。并且让赵言钦向大理发出警告,如果大理不交出这个地方,那么我们就准备出兵夺取这里。
但是话又说回来。赵言钦虽然归顺了宋朝,也挂着一个汉人的名字,但是他毕竟不是汉人,你若不给他一些好处,他也不会尽心尽力帮你啊。
这个道理,吴玠当然明白,就暗中答应赵言钦,只要你肯帮忙,不但让你加官进爵,还把这察卡洛送给你。
这就等于送一座金库给他啊!
赵言钦如何不会答应,以前是打不过,但是如今有大宋帮忙,底气倍增,立刻派人去大理交涉,让大理从察卡洛退兵。
当然,这只不过是先礼,至于后兵与否,那得另说。
高氏又不傻,凭什么你一句话,就让我把这金库归还给你,而且察卡洛这地方,对于他们而言,同样也非常重要,其中牵扯到多方利益,而且由于赵言钦的部落与大理是老邻居了,双方也是知根知底,高氏根本就不惧怕赵言钦,你有本事就出兵夺回去啊!
高氏对此是置若罔闻,理都不理。
。。。。。。
芒康!
赵言钦部落的大本营内。
吴玠、吴璘、张宪还有一些宋军将领坐在里面。
“将军,枢密使说了,皇上圣旨以下,谁先攻取善阐府,就封谁为滇南王,这可是咱们几兄弟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啊!”
张宪在接到李奇的来信后,得知李奇让吴玠自己全权做主,不禁表现的非常兴奋。
吴璘也是非常兴奋,笑呵呵道:“滇南王?大哥,看来枢密使的用意,并非只是想帮助段氏夺回统治权那么简单啊!”
“当然,若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咱们犯得着为了一个外人,拼死拼活吗!”吴玠哈哈一笑,霸气道:“这滇南王我是要定了。”
张宪一听,有戏,忙问道:“将军可已有对策呢?”
吴玠点点头,道:“枢密使在信中说让我全权做主,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主动出击。”
吴璘道:“可是大哥,对方的人马乃是我们的四五倍,而枢密使又没有调派人马来,若主动出击,恐难以取胜。”
吴玠摇摇头道:“二弟,你可不要忘记,目前而言,我们只不过是辅助段氏夺回建昌府,真正的主力是段氏那边,我们只不过是从旁策应。”
说着他一挥手,朗声道:“拿地图来。”
很快,两名士兵就将地图拿了过来,一干将领也全都围了过来。
“建昌府乃是大理西北面的最重要的粮仓,高氏在这片地区都派有重兵把守,如果是从外进攻建昌府。”他说着手指向地图上的聿赍城,继续说道:“那么必须要先攻下聿赍城,这聿赍城等于就是建昌府的西南大门,而且还有察卡洛这块盐井地区,所以高氏在聿赍城囤积一万军队在此驻守,再加上周边的部落,至少也有两万人马。而建昌府的大理军也有一万兵马,加上周边的部落军同样也有两万余人马,还有一万则是分散在建昌府四周,一共约莫五万人马。
由此可见,这建昌府对于高氏而言,是非常重要,一旦建昌府失守,那么那整片地区可能都将会全部沦陷。就凭我们这点点人马,想要从这里进攻建昌府,那无疑是痴人说梦,好在这不需要我们动手,因为段氏若要攻取建昌府,根本不需要经过聿赍城,可以直接进攻建昌府。但是,一旦建昌府遭受进攻,你们说会出现什么情况?”
张宪道:“这周边的军队一定会赶去救援。”
“不错。”
吴玠自信一笑,道:“因为建昌府周边许多的地方。实际上都是被一些部落控制的,而高氏对这些部落不是很相信,所以建昌府等于是高氏在西北面的大本营,一旦建昌府受到攻击,而且对方还是段正严,高氏一定会调集所有部队回去救援,那么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吴璘道:“大哥你的意思是,等到高氏从聿赍城调兵回去救援时,我们再趁虚而入?”
吴玠摇摇头道:“对于我们此次出征的目的而言,聿赍城根本就是无关紧要。我们要做的不是占领地盘。而且先要想办法,歼灭高氏军队,帮助段氏占据建昌府。”
顿了顿,他又道:“这察卡洛可是一块宝地啊。特别是对于周边的部落而言。他们每年都要从这片地分走不少利润。在这些部落族人眼中,建昌府那是属于高氏的,他们更为看重的是察卡洛。如今我们屯兵于此,他们怎敢离开,但是高氏就不同了,建昌府对他们而言可是非常重要,所以我猜一旦段氏进攻建昌府,那么高氏一定会从聿赍城将那一万大理军队调去建昌府救援,让这些部落士兵守在聿赍城。”
张宪道:“察卡洛对于这些部落而言,同样也非常重要,即便高氏不下命令,他们也一定尽心尽力守在这里,所以高氏根本就不用担心。”
“你说的不错,正是此理。”吴玠点点头道:“我们此番主要是要打击高氏的军队,而非这些部落,枢密使未来之前,我们还是尽量不要与他们结怨。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将两者分开来,我们可以先绕过这些部落,集中兵力歼灭从聿赍城回援的大理军队。”
吴璘好奇道:“可是这聿赍城可是从西面通往大理的必经之路,除非那些部落肯归降我们,否则,根本不可能饶过聿赍城。”
“不,还有一条路。”
张宪道:“将军说的可是水路?”
吴玠点了下头。
吴璘道:“但是在这附近的金水河和澜沧江边上,对方都建有哨塔,想要偷偷绕过去,我看很难。”
吴玠摇头道:“我去打听过,金水河有一条分流,可以完全绕过聿赍城,进入大理。”
其中一位先锋官道:“将军说的可是东北边那条激流?”
“正是。”
这先锋官又道:“这激流我也听说过,可是据说这条激流地势狭隘,水流湍急,而且还要经过三道峡谷,才能达到大理境内,非常危险,就连这附近的渔夫也鲜有人敢去那里。”
吴玠道:“这我知道,但是以我们现在仅有的兵力,想要正面打赢对方,是难于上青天,唯有兵行险招,设法伏击对方,才有可能取得完胜,你们都认为这不可能,敌人就更加想不到了。如今春季还未过去,雨水充足,我们又是处在地势高的地方,是从上流去往下流,我前些天派人去打探过,如果我们与高氏军队同时出发,等到达这条激流末端时,我们至少可以快他们一天半,算我们比他们晚走半天,我们还是有充足的时辰准备。”
吴璘听得心动了,道:“那我们就可以在聿赍城去往建昌府的途中伏击这一只援军,一旦歼灭这一支援军,高氏军队必将士气低落,段氏那边便可乘势夺取建昌府。”说到这里,他忽然眉头一皱,道:“可是咱们伏击成功之后,那些士兵怎么回来啊?”
吴玠哈哈笑道:“二弟,你今日怎恁地糊涂呀,当然是走康庄大道回来啊,你何曾见过这凯旋之师,还走小路的。”
“康庄大道?”吴璘双眉一抬,忙道:“大哥莫不是到时想前后两面夹击聿赍城?”
吴玠摇摇头道:“这只是下下策,我方才就说了,目前最好还是不要与这些部落发生大规模冲突,如果我们能够全歼那一万援军的话,聿赍城的部落一定会感到恐慌,到时我们可先营造出大军压境之势,再打着段正严的旗号,劝降这些部落,并且承诺将高氏在察卡洛的利益分给他们与赵言钦,你们也知道,这些部落与高氏一直也有矛盾,我想他们会愿意归降段氏的。”
张宪沉吟半响,若有所思道:“聿赍城迟早是咱们的囊中之物,与其攻取这里,还不如去到时趁机帮助段氏进攻建昌府。”
吴玠摇摇头道:“你这法子是好,但那不干咱们的事。”
张宪错愕道:“将军此话何意?”
吴玠微微一笑,若有所指道:“张宪,你毕竟还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都不明白。”
吴璘也呵呵笑了起来。
张宪眉头一皱,道:“你笑什么?”
吴璘当初和张宪一起投靠赵菁燕麾下,关系胜过亲兄弟,见张宪有些不爽了,忙解释道:“张宪,你想想看,枢密使为什么不直接出兵帮助段氏?”
张宪想了想,道:“难道不是为了麻痹交趾?”
“这只是其一,还有一点,就是枢密使也不希望段氏过于强大,对我们最有利的局面,就是段氏与高氏拼的两败俱伤,交趾赶来相救,我们这时候再出兵,收拾残局,到时段氏就必须依靠我们大宋了,这才枢密使想要的结果,所以建昌府,就让段氏自己去取吧,我们做的也足够多了,他们实在打不过了,咱们再另商对策,兴许岳飞那边已经有准备了。”
张宪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道:“原来这里面这么复杂啊!”
吴玠哈哈一笑,突然一脸威严,朗声道:“张宪听令。”
张宪忙抱拳道:“末将在。”
“本帅命你率三千敢死队,前去阻击高氏军队。”
“三千?”
一旁的将士们不禁惊呼道。
吴璘忙道:“大哥,若是往激流走,骑兵根本不可能过去,只能派步兵前去。”
“步兵足矣。”吴玠自信道。
“步兵?”一位先锋官道:“将军,你是说拿三千步兵去阻击对方一万人马?”
不得不说,这个提议太吓人了。
吴玠呵呵道:“难道你们忘记,当初枢密使还送给了我们一样法宝吗,这法宝用在伏击战,那是最适合不过了,况且这里到处都是山地,步兵不一定比骑兵差,只要不走漏风声,这一战必胜无疑。”
吴璘拍着脑门道:“对对对,我差点把那宝贝给忘记了。”(未完待续。。)
ps: 求月票,求推荐。。。
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吴玠入滇(二)
像那蜀中刘后主,胸无大志,甘为傀儡,只要能及时享乐,他就满足了。
但是,段正严绝不是刘后主,非但如此,他还是一位非常有抱负的君主,只可惜生不逢时,他从即位以来,就一直都是充当高氏的傀儡,没有半点实权,但这绝非他所想,可惜他的实力实在是太弱了,曾也一度因此心灰意冷,欲退位出家。
但是就在这绝望之际,李奇突然出现了,还代表宋朝廷答应他,帮助他夺回属于他的权力,他没有选择,于是他决心拼死一搏,不管怎么样,也一定要夺回大理的统治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明君,一定能够造福大理百姓。
此番起誓对于他而言,可以说是破釜沉舟,也可以说是最后的希望,没有任何的退路。为此他卧薪尝胆整整一年,布置了一套完美的计划,助他逃出高氏的控制,他也成功了。
在他逃出善阐府后,也就是后世的昆明,就马不停蹄的赶往会川府,他招募的两万军队同时也在那里集结。
一到会川府,他立刻竖起段氏大旗,吹响了集结号的号角。
但是他没有直接攻取会川府,因为会川府离善阐府太近了,高氏的又在善阐府囤积重兵把守,地理位置不佳,所以他一早就计划绕过会川府,进军建昌府。
高氏在得此消息后,那表情真是太搞笑了,半天都没有回过神来,等到回过神后,又是惊恐不已,这真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呀!
其实这要怪,也只能怪因为高氏自己太大意了,他们以为经过这么些年的经营。不管是朝政,还是军事,都在他们的掌控下,除非段氏能够请的天兵天将相助,否则不可能再翻盘了。
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段氏利用唯一的外交权,还真就请来一支援军相助。
其实高氏也不想将对大宋的外交劝交给段氏,但是段正严毕竟是正统,而且与宋徽宗的关系非常好,高氏希望一方面利用段正严与大宋搞好关系。与大宋做买卖,获取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偷偷与交趾勾结,不断的牵制大宋,不得不说,高氏的如意算盘打的真是响,也一度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段正严在位的这些年,与宋朝的关系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在贸易方面。两国一直都保持密切的来往,大理的经济也因此提升许多,当然,这获得的利益与段氏没有半点关系。全让高氏拿走了。
高氏利用段正严稳住了大宋,自己又与交趾的关系好,而西南西北面那些小国家,又用武力威吓。例如缅甸那些国家,都得向大理进贡,导致大理这些年对外几乎都没有什么战事。这种外交策略也让高氏可以全心全意的对内,这也为什么最近十年,大理国内是叛乱不断,但是高氏政权兀自稳如泰山,而几次大叛乱都无疾而终。
可是这一次不同啊!
这一次是段正严起誓,虽然段氏早已经失去了实权,但毕竟是正统,毕竟拿着玉玺的人,在古代,皇帝就是百姓心中的神,这与一般的造反可以说是两码事。
弄不好他们倒成了叛乱贼子。
更要命的是,直到段正严举旗时,高氏才从梦中醒悟过来,在这之前,高氏完全就蒙在鼓里,听到前线传来的消息,段正严竟然已经拥有一支两万人的军队,朝野上下乱成一团。
由于段正严是突然起兵,又有得到了七个部落的支持,兵力一下子增到了三万多人,打了高氏一个措手不及,士气高昂,一口气拿下建昌府与会川府交界的七县十二乡,势如破竹,剑指建昌府。
此时大理的相国乃是高氏的高明顺,高明顺也可以说成是大理真正的皇帝,高明顺得知此事后,立刻召集家族所有的人开了一个会议。
由于段正严高歌猛进,他们也不敢怠慢,决定从成纪镇调兵前去,这成纪镇就是后世的永胜县,是高氏在西北边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因为这成纪镇的首领一直以来都是高氏世袭,当日就发了一封告急信给成纪镇的高平,这高平也就是高明顺的侄儿,让他赶紧调兵去支援建昌府,这建昌府可是粮仓呀,无论如何,也不能丢。
而成纪镇的兵力都安排在边界,尤其是这聿赍城,是兵家重地,在加上前些日子,吐蕃赵言钦又开始打察卡洛的主意,导致高平当时将重兵都囤积在聿赍城,哪知这东边不亮,西边亮了。
赵言钦的军队虽然驻守在芒康,但是一步都没有迈出,而这后面的建昌府突然告急。
高平当时也慌了,这建昌府一丢,成纪镇可就完全暴露出来,赶紧从聿赍城调兵,但是他只调了那一万本部人马,没有让聿赍城周边的部落去支援,而是命这些部落军队与赵言钦对峙,以免赵言钦趁机偷袭,将察卡洛给夺走了。
他们安排也是有原因的。
建昌府非常重要,而这些部落与高氏一直都是貌合神离,因为高氏掌权后,这三十七部时不时又反叛,导致高氏很恼火这些部落,于是想尽办法削弱这些部落的势力,侵占他们的领土,两边关系也曾跌到了冰点,倒是这些部落与段氏的关系非常不错,现在已经有七个部落一听到段正严起兵,就立刻投靠了段正严,所以高平他不得不防着这一点,万一你让这些部落出兵去救建昌府,等一到建昌府,这些部落倒戈相向,那可就大事不妙了。
但是你让这些部落守着聿赍城,他们一定会尽心尽力去守的,要是察卡洛的盐井区域被赵言钦给占领了,他们也是大亏呀,这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你哪怕是一句话不说,他们也会拼命守着聿赍城。
由此可见,这高平也不蠢,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但是有句话说的好,这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山还有山高。
吴玠早就算到了高平会这么做,连战术都布置好了,就等你高平往这陷阱里面钻了,他早就安排人密切的关注聿赍城军队的动向,在得知聿赍城的大理军回防后,立刻命张宪率领三千敢死队从金水河出发,顺着那条隐蔽的激流进入大理境内。
为此吴玠早就偷偷让人去打探了这条激流的情况,并且扫除一些乱石,实在弄不掉的。也标记好了,而且,虽然李奇没有调兵来此,但是给了不少装备,特别是水上装备,因为大理河流众多,你可以不选择水战,但是你必须要拥有水战的资本,其中最新式的船只莫过于气垫筏。
因为大理虽然河道多。但是没有向黄河那样的数一数二的大河流,你调派那些巨舰艨艟来,不一定施展的开,而且这些巨舰艨艟可不是机械船。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撑,福州水师还得去打交趾,哪里有空跑这里来。
所以李奇给吴玠的,都是一些小型战船。其中以气垫筏为主,这气垫筏就是用羊皮囊和木筏、竹筏合成的,具有很高的灵动性和弹性。最适合在山涧中行走。
因为张宪领兵是从高原进军山地,而且这地方经常下雨,河道中水量充足,张宪领着三千敢死队,顺流直下,都不怎么需要用手去划动,船如箭矢,连穿三道峡谷,偷渡来到大理境内。
当然,行路中也发生了不少意外,毕竟这条激流地势狭隘,水流又快又猛,一个不小心,那就真是阴沟里翻船,约莫一百名勇士因为意外落水,生死不明,但是生存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因为这些士兵都是用绳子将自己绑在气垫筏上面的,只要不被水中石头给撞死,他们还是能够依靠气垫筏,不让自己淹死。
但是张宪可没有空去等他们,你们自己想办法搞定,他还是在不断的催促部队前进。
只用了几日功夫,张宪就率领这三千名敢死队终于来到一个名叫稻坝地方,大概就是后世稻城县境内,这也是激流的末端了。
因为张宪带来的三千敢死队都是羌人,这大理境内也有不少羌族,他们对这些地方是相当熟悉,在来自前就将这设伏的地方给确定了下来。
虽然从聿赍城到建昌府,路是很多,平常情况下,你很难算准大理军会走哪条路,但是现在不同,建昌府危在旦夕,这一支援军肯定是就近走,但毕竟是一万多人的部队,肯定会挑选一条大道行军。
在芒康就有羌人献策,说大理军一定会从稻坝经过,我们可以在那里设伏,吴玠看了看地图,也非常赞成那羌人的话,于是给了这羌人一个官职,让他作为张宪的副官,带着张宪去设伏。
张宪到达稻坝附近的时候已经晚上了,又连夜赶路,等来到设伏好的地方,刚刚好是拂晓之际,因为这大理境内都是山地,但凡道路边上都是高山峻岭,而这条道路两边也是两座中山,刚好是一个拐角。
张宪先是命人去周围巡查,如果有人闯入这片地区,全部格杀勿论,顺便打探敌军的动向,又命士兵赶紧准备。
砰砰砰!
只见一群士兵拿着锄头在道路中挖沟、挖洞,旁人不知,非得以为这是一群盗墓贼。
“快点,快点,敌人就快要来了。”
张宪手拿长枪,死命的催促士兵赶紧挖洞。
等洞挖得差不多了,只见这些士兵们又赶紧拿着一个个类似铁壶的玩意,放入一个一个洞中,这“铁壶”上面有一根长长的引线,士兵们又将引线穿入细竹中,埋入挖好的小沟里面,一直衍生到两旁的山林里。
这铁壶可以说是地雷的前身,是在云桑之盟签订的期间,军器监一项伟大的发明,其实将火药埋于地下作战,正是出自宋朝,不过是在南宋时期,名叫火药炮,目前不知地方上有没有人用到过,但是在李奇接管军器监前,这火药炮还没有列入武器单内。
话说回来,这个点子,还真不是李奇想出来的,是虞允文这个爱奇思怪想的孩子首先想到的,但这只不过是最早的一批地雷,方式还是用引线引爆,因为目前的工艺可造不出压力装置来。
但是,如果还要人站到地雷边上去点燃引线,那不是打鞭炮么,别敌人没有炸死,倒先把自己给炸死了,而且这样的话,地雷就缺乏了隐蔽性,没有隐蔽性的地雷,你还不如扔炸弹来的有用,至少敌人不会蠢到,看到有人在点“鞭炮”,还凑了过来讨炸。
李奇从后世走暗线的方法,联想到用竹筒藏引线,如此一来,就可以将引线埋于地下,将地雷的特点发挥出来。
地雷这一杀手锏,终于要在历史的舞台上,闪亮登场了。(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吴玠入滇(三)
其实在最初吴玠向赵言钦提出派三千敢死队前去阻击对方的援军时,赵言钦还以为吴玠是在说梦话,人数差几倍就不说了,你如果往那条激流走,你连马都带不了,在这冷兵器时代,你用三千步兵去阻击别人一支拥有骑兵的部队,这不是痴人说梦,又是什么。
可是当吴玠拿着地雷在赵言钦面前,亲自演示了一番,赵言钦立刻沉默了,有此等神器在,三千阻击一万,那也绝非不可能的。
张宪这一次可是带了足够多的地雷来,有铁质的,也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