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九州河山皆华夏-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面之后,朱大典对忠贞营诸将的态度倒也不像某些文官那样恶劣,面带和善地问了这一路上的情况,随后便向忠贞营各将传达了隆武帝的旨意。
原来,隆武帝得知忠贞营已经抵达,又见城外的清军悉数北撤,便下令让萧旷部和刚抵达衡州的黄朝宣部前去与北面的各军会合、与之并肩作战,力争扩大战果。马进忠部和陈友龙部则留下守卫衡州。本来,隆武帝考虑到朱大典年事已高,不宜再来回奔波,准备让武英殿大学士杨廷麟接替朱大典作为督师,但在朱大典的再三坚持和恳请下,最终还是同意让他继续前往节制各军。
大军出发之前,隆武帝特意嘱咐朱大典注意保重身体,并又给了他一道圣旨,命他全权节制萧旷、黄朝宣、庞岳、刘承胤四镇以及忠贞营的兵马,继续与清军作战,直到迫使其完全北返为止。
听朱大典宣传达完隆武帝的旨意之后,高一功等人倒没有提出什么异议,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朱大典节制,于是两军合兵一处,就地暂作休整、埋锅造饭。
到了后半夜,也就是三月十二日凌晨,大军继续开拔,抓紧时间前往衡山县城与李过、庞岳等将领会合。
第九十一章 步步紧逼
ps:(感谢“单弓落雁”、“大道无义”书友的打赏!)
正当从衡州撤回的清军和由朱大典督率的明军在一前一后朝着衡山县城进发的时候,多铎依然率军在衡山县城与庞岳、李过所部对峙。
自从初十上午的那一场规模较大的交战之后,双方之间所进行的只是一些试探性的小规模攻防战而已,双方各有胜负,谁也没有多占多少便宜。见湖广镇依然保持着不弱的战斗力,又有了两万余生力军的协助,多铎便没有再下令采取大规模的进攻,而是默默的停在了原地休整。而面对这一情形,明军也没有主动去进攻清军,毕竟三万多八旗兵聚在一起,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的,一口肯定吃不下,还会白白地平添自身的损失。于是,两军就这样默默地对峙着,初十、十一日这两天里,双方营地中的炊烟几乎同时升起,出现了一种相安无事的奇怪局面。
多铎之所以率军停在衡山县城之外不走,倒不是因为他被附近的山水风光给吸引住,也并不是因为干掉庞岳的心思还没死。事实上,他倒是希望立马率军北返。因为他已经得到了后方传来的急报,原闯营大将袁宗第正率军在攻打湘阴城。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湘阴是目前整个大军粮草运输线上的枢纽,囤积着不少从湖北、河南等地运来的粮草。但城中的防守兵力却比较单薄,仅有从湖北征调而来的一部分武昌绿营和少量八旗兵,总数还不到四千。一旦被袁宗第攻克,整个大军的粮草将无以为继。而目前湖北境内的绿营已经被抽走大半,长沙城下的两万兵马也被另一支明军缠住,均无法前去救援。因此,多铎只能亲自率军回援,争取赶在城破之前击败明军,保住粮道不失,要不然数万大军只能被活活地困在湖广腹地饿死。但在动身之前。多铎还得等衡州城下的镶蓝旗和正白旗兵马前来会合,一同回援。若那支偏师全是绿营兵,多铎也懒得再等下去,但那可都是满洲兵,若是自己率主力先走了而导致这数千宝贵的满洲壮丁陷入明军包围。多铎也无法想象自己那个喜怒无常的哥哥多尔衮在暴怒之下会对自己做出怎样的处罚。
在与明军对峙、并等待正白旗和镶蓝旗兵马前来回合的两日里。多铎的心情极为恶劣。他已经预料到,此次南征恐怕是要无功而返了是,虽然自己保住了南征大军的根本未失、且杀伤了不少明军,但还是没能完成彻底摧毁隆武朝廷的既定目标。此番回援长沙、湘阴之后。再立刻南下怕是很难了。明军的各路援兵已经陆续来到、集结,势必会比之前准备得更为充分,而己方的人马却在之前的战事中遭受了不小的损失,汉军镶白旗、黄州绿营已经差不多全军覆没,其余绿营各部以及三顺王的人马也已经元气大伤。战斗力恐怕还不到之前的一半。就算强制性地打下去,也很难在达到最初的目标。
多铎不止一次这样想过:若是没有那个该死的庞岳冒出来将己方大军的元气去掉大半,若是伪明皇帝朱聿键像弘光伪帝一样贪生怕死,若是伪湖广巡抚堵胤锡像何腾蛟一样保守、不敢主动进攻己方的粮草运输线,该多好?只可惜,老天爷似乎比较刻薄,让他的这些设想一个也没有实现。
心情极度恶劣之下,多铎只好从另一方面来安慰自己:伪明虽暂时逃过此劫,但也只剩一口气。天下的绝大部分土地、人口、赋税已经纳入大清治下。即便这次没能达成目标,大清凭着强大的人力物力,完全可以再在一年、甚至几个月之后再发起一次南征,伪明朝廷不可能每次都有这次这么好的运气。
一想到这里,多铎的心情才稍微得到了缓解。
……
这两日。趁着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事,湖广镇的将士们在城中抓紧时间休息、以尽快恢复体力。庞岳每日去各营的防守区域巡视完之后,便与部下们忙着总结这段时间以来的作战经验和教训、看望伤员等等,同时也没忘了和堵胤锡、李过等人拉近关系。比如一有空便和堵胤锡探讨当前形势、和李过交流领兵作战和治军的经验等等。因为庞岳知道,若要真正完成抗清大业。仅凭自己是绝对不行的,不管自己身上的霸气外漏到了什么程度,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其实,若论起战略眼光和政治才能,庞岳自认为远是不如堵胤锡的,若论起领兵作战,自己这个只有两年实际操作经验和一堆理论知识的也比不过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李过。
但好在庞岳比堵胤锡、李过等人多了几百年的见识,后世之人接收各方面信息的渠道之多和知识面之广也并非古人所能相比。因此,在交谈之中,庞岳所提出的对某些形势的“预测”令堵胤锡几乎有着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连声感叹庞岳的眼光之独到。而庞岳所提到的一些关于作战和治军方面的观点也引得李过、党守素等人大为称奇、连番追问,有了共同的话题再加上聊得投机,双方的距离自然拉进了许多。并且与李过和党守素的交流,庞岳也获得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通过不到两天的相处,李过、党守素等原闯营将领便发现,庞岳与他们之前所遇到的那些嫡系的朝廷武将完全不同。在庞岳身上,丝毫看不到朝廷嫡系武将对接受招安的原闯军将士的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和不屑一顾的态度,有的只是谦和、友好与不耻下问。
李过甚至还在心里对庞岳的嫡系武将身份产生了一丝怀疑,觉得他更像是和自己一样,也是受朝廷招安的义军,并且还旁敲侧击地问过。但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庞岳的确是将门后裔、嫡系官军。并且,李过这么一问还问出了一个令所有忠贞营将领感到了些许不自在的结果,庞岳居然是山西大同人。虽然庞岳只是提到了自己的籍贯,并没有再提及家人的情况,但李过和党守素依然意识到了什么,却又不好再继续发问。
……
十一日上午。衡山城外的清军依然没有什么动静,营地中戒备森严,全军却无进攻的迹象。
庞岳依旧像前两天那样去各营的防守区域巡视了一圈,走上北门城头时,他又看见了那支引起了他极度好奇心的忠贞营骑兵。似乎刚刚结束完训练。从东门的方向一路奔腾而来,回到了紧靠北门外的营地中。
前两日,他便看见了这支骑兵,总人数在六七百人上下。其中的官兵大都其貌不扬、表情冷漠,除了每人配备双马之外,其它的地方都平常无奇,在数万人的军队中显得很不起眼。不过他们的实力却被庞岳实实在在地看在了眼里,初十上午。忠贞营刚抵达衡山县城的那一战中,这支骑兵与上千满洲镶白旗骑兵几番对冲之后,居然丝毫不落下风。如此强悍的战斗力当时便引起了庞岳的关注,只是由于后来的事情比较多,便没有过多地去询问打听。
战斗力如此强悍的骑兵,绝对是当年闯营中的精锐,在历史上应该有着一个属于他们集体的名字。庞岳仔细地在脑海中搜索着前世所读过的史料信息,过了一会儿,眼睛终于一亮:难道是他们?
这时。庞岳正好看见李过从城外进来,便走下了城头,准备去验证一下自己心中的答案。
“兴国侯!”
李过突然听见有人在叫自己,扭头一看,原来是庞岳。于是微笑着拱手道:“原来是定武伯!定武伯也在察看各营吗?”
“正是,”庞岳脸上同样挂着微笑,“刚才庞某四处走动察看了一番,发现忠贞营的将士们士气很高。举手投足一股强军风范,不愧是征战多年的精锐啊!”
这番话里自然带着一些夸张的成分。李过也似乎听得很是受用,不过嘴上依然很谦虚:“定武伯过奖了!依李某看,湖广镇的将士才是真正的精锐之师,经历连饭苦战之后还能有如此士气,实在是不简单!”
这倒是李过的心里话,自从听说了湖广镇之前的战绩,这两日又看到了湖广镇将士的精神面貌和表现之后,久经沙场的他立马就意识到,若没有严格的军纪约束和持续的高强度训练,绝对练不出这种强兵。
庞岳继续客套了一下,便直奔主题:“湖广镇也算不上什么精锐,至少没有像兴国侯麾下那么精锐的骑兵。比如说,刚刚回营的那一支。如果庞某没有猜错的话,他们便是当初的闯营三堵墙吧?”
庞岳记得,三堵墙是当初李自成一手组建的一锐骑兵,成员均是从河南、陕西等地义军中精选出来的骑马好手,每人配备双马甚至三马,属于闯营中的核心精锐,曾多次以少击多、将明朝官军打得一败涂地,和满洲骑兵的几次交手也从未落过下风,但由于人数不多,还是改变不了大局,最后随着整个闯营的衰落而衰落了下去,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李过先是一怔,似乎对庞岳如此熟悉自己的人马而感到诧异,在确定了庞岳没有其它意思之后,点了点头:“定武伯说对了,他们正是原来的闯营三堵墙。当初,三堵墙由闯王耗尽心血一手组建,也的确算得上是闯营中的一支精锐,顶峰时期多达四五千人,曾在开封…哦,在弘光元年的怀庆之战中击败了比他们还多的鞑虏骑兵,但自身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经过这几年的连番转战之后,人数更是越来越少,眼下就只剩下这六七百人了。”
说到这里,李过的语气中带上了一丝失落:“我也想过扩充,可现在不说钱粮、战马稀缺,即便不缺,也很难再找到那种骑马好手了。现在的这六七百人,基本上是死一个少一个,不知还能撑上几年。不到万不得已,我也很少再让他们出战。唉,一想起这支曾经耗费了闯王心血而组建成的骑兵到了我手上便成了现在这副模样,我这心里面实在感到愧疚。”
听李过如此一说,庞岳沉吟片刻,最终还是放弃了挖墙脚的打算,至少暂时不再打算这样,转而劝慰起了李过:“兴国侯不必如此伤怀,现在的三堵墙依然是好样的。虽然目前没办法扩充,但我相信,总有一日,这支精锐骑兵会恢复乃至超过当初的巅峰状态!”
……
临近中午的时候,随着南边卷起的漫天烟尘,满洲镶蓝旗和正白旗的满洲兵赶回了衡山县城,与多铎的主力会合。过了不到半个时辰,与满洲兵一同赶回的武昌水师也抵达了衡山县城西面的湘江江面上,分兵数日的八旗军终于再次合为一处。
又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朱大典督率的萧旷、黄朝宣部以及高一功所率的一万忠贞营兵马也抵达了衡州。进城之后,朱大典召集堵胤锡以及全体高级将领前来,宣读了隆武帝的圣旨。面对隆武帝的旨意,堵胤锡和诸位将领均没有异议,表示愿意服从朱大典节制。
此时,集结于衡山县城的明军已经将近七万,其中,庞岳、萧旷、黄朝宣三镇嫡系官军三万余,忠贞营三万余,在兵力上已经超过清军。虽然整体战斗力比起多铎手下的八旗军依然存在着一定差距,但除了湖广镇之外,其余各部基本上都没有经受什么损失,再加之湖广镇先前取得的一些列战绩使得他们对清军的畏惧心理已经逐渐被“鞑子不过如此”之类的想法所取代,因此士气还算旺盛,可堪一战。
会合了正白旗和镶蓝旗的兵马之后,多铎便没有丝毫耽搁,全军吃过午饭又歇息了一个时辰之后,正式拔营北返。
见清军离开,朱大典也下令明军各部拔营启程,跟在清军之后数里之外紧追不舍。
面对着步步紧逼的明军,多铎也没有丝毫恋战的念头,仅派出几支小股人马前去骚扰迟滞明军步伐。但明军却几乎不受任何影响,驱散前来骚扰的清军骑兵,继续向前推进。
就这样,分属不同阵营的两支军队共十余万人开始一前一后地朝着长沙方向进发,官道上卷起的漫长烟尘宛如一条黄色长龙,朝着北方蜿蜒而去。
第九十二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
ps: (感谢“飞翔的杨胖胖”书友的打赏!)
三月十六日中午,湘阴县城
伴随着一阵激烈的钲音,集中在东、南门方向的攻城部队如潮水般退了下来,撤往了城东的营地中。只见营地之中清一色的火红色旗帜,是明军无疑。营地西面的一处高台上,一杆“袁”字大旗高高竖起,在绵延的旗海中显得格外醒目。
高台之上,原大顺军绵侯、右营制将军、现明军忠贞营主要将领之一袁宗第正面无表情地看着前方退下来的己方大军和远处的衡山县城。当听到城头上的清军发出一阵充满着绝境逢生般庆幸的欢呼时,他的嘴角不由得抖出了一丝满是嘲讽的冷笑,在心中感叹道:这帮鞑虏,也有今天!
袁宗第早在七天前便已将率军抵达了湘阴城下,但却并没有马上攻城,抵达的当天只是捣毁了城西的码头并将所有船只全部付之一炬,直到今日为止也不过只发起了寥寥五次大规模的进攻而已。对城中清军派去南边求救的信使,他也只是象征性地拦截了一下,最终还是让他们“冲破重围”南去。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袁宗第知道,此次攻打湘阴县城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拿下该城,而是吸引多铎的主力回援,关于这一点,堵胤锡也曾经有过交代。另一方面,他也有着和高一功类似的想法,不想把自己的家底部队拼个精光,以至于到时候没有立足之地。
之前的几次包括这一次的进攻行动中,虽然袁宗第没有投入全部兵力,但进展还是颇为顺利。
湘阴城的城墙不过两丈多高,攻打起来并不是很难。城中的清军不到四千,周围无援兵可派这一事实已经令他们人心惶惶。并且所拥有的守城器械也比较匮乏,不要说火炮、就连滚木礌石也不是很充足,城外的明军只进攻了三次,城中的清兵便开始拆房子拿房梁当滚木。袁宗第也不知道,清军对这样一个重要的粮草转运点为何会防备如此单薄,大概是他们依旧很久没有被明军主动进攻过了吧?不管怎么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城中对明军所能起到的抵抗作用自然是大打折扣。
而袁宗第身为当年闯营中攻防兼备的一员大将,无论野战还是攻城都是其强项,被他带到湘阴城下的这一万二千余人马也算得上是他麾下的精华力量。虽然打起满洲八旗兵们也有些吃紧,但对付这人心惶惶的不到四千绿营和少数八旗兵来还是没问题的。因此,在每一次进攻中,袁部明军都只用了不多的时间便攻上了城头与守城的清军展开了短兵相接。但袁宗第还不打算过早地攻下此城,眼下南边还没有消息传来。如果过早地攻下了湘阴,引得多铎破釜沉舟、决一死战反而不是什么好事。反正对袁宗第而言。如果倾尽全力。攻下这座小城也不过半天的工夫,也不在这一时半会儿。
“侯爷,可惜了啊!”这时候,袁宗第麾下的大将张能走过来充满遗憾地说道,“这一次要是再打半个时辰,不。连半个时辰可能都不要,东门便能被我军彻底拿下。城中就那么点大的地方,鞑子又才那么些人,我军从东门攻入之后。要不了多久便能彻底攻下这湘阴城。听说城里边还屯了不少粮草,这可是咱们最缺的东西啊!”
袁宗第笑了笑:“不要着急,里面的那些粮草迟早都是我们的!城中的鞑子已成惊弓之鸟,打下来还不是轻而易举?关键是咱们得踩着这只狼崽子,又不能把它踩死,多铎那条老狼才会赶来救援!”
听到这话,张能和其余几位将领也不由得笑了起来。
随后,袁宗第和身边的几位将领继续商量了几句,便有亲兵来报:“启禀将军,堵抚台派来的信使到了。”
“带他过来!”
不一会儿,信使走了过来,行过礼之后递上了一封火漆封口的信。
袁宗第接过来打开一看,只见这封信是督师朱大典和湖广巡抚堵胤锡联名下达的,上面的印信也丝毫无误。
原来,朱大典派信使来传达命令时,考虑到堵胤锡在忠贞营将士当中的威望更高,便让他与自己联名下达命令,以增强命令的执行力度。为了大局考虑,堵胤锡自然应承了下来。
在信中,朱大典告诉袁宗第,多铎已经率主力北返,自己则督率六万大军紧随其后北来,大概会在十六日下午,也就是今日下午抵达长沙城下。袁宗第围攻湘阴城的任务已经完成,务必赶在多铎回师之前及时离开,以免陷入清军的包围之中。
看完信之后,袁宗第再一次露出了笑容,收好信之后朝左右吩咐道:“大军用过午饭之后,继续进攻。此次务必倾尽全力,在天黑之前定要拿下湘阴城!”
*********
三月十六日下午申时许,多铎所率的清军水陆大军共四万余人终于抵达了长沙城下。
见到多铎的王旗出现,长沙城下的留守清军爆发出阵阵欢呼,有一些清兵甚至激动地热泪盈眶,主子终于回来了!明军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逞威风了!
月初,多铎率主力离开之后,没过两天,五万余忠贞营大军便在堵胤锡的督率下抵达了长沙城外,除了三万余人继续南下之外,其余两万余人则留在了城外与留守的清军对峙。
留守长沙城外的清军包括各部绿营以及续顺公发盛志祥的人马,共两万出头。要是放在过去,他们也不会将那两万忠贞营兵马放在眼里,甚至还会主动发起进攻。但经历过万寿桥之战后,各路绿营以及盛志祥部都遭受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损失,大量勇猛敢战的战斗骨干死在了那无比血腥惨烈的数日厮杀当中,军队的元气大伤,已经基本上丧失了进攻能力。
而城下的两万忠贞营却是养精蓄锐、有备而来,在田见秀、刘体纯的指挥下。先是对清军发起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摸清了清军的本质之后很快便全军压上。全军将士想着报去年荆州之战时被清军偷袭的一箭之仇,皆奋勇向前,几乎势不可挡。
面对着忠贞营疯狂的攻势,已经被打得半残、且没有兵力优势的绿营兵在陆地上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被打得节节败退,仅能靠江面上的水师火炮迟滞一下忠贞营的进攻。而城中的刘承胤部见有机可乘,也杀出了城外,从背后向清军发起了进攻。这下,留守的两万清军可谓祸不单行,只得退往城南的营寨中防守。清军缩进了营寨中之后。明军虽然没有再继续进行大规模的进攻,但小规模的骚扰却从未断过,几乎每日都要前来骂阵。考虑到实际情况,盛志祥虽然暴跳如雷也只能按下心中的怒火,下令不得出战。曾经不可一世、“天下无敌”的“大清王师”居然也落到了这般田地。真是世事难料。
不过,受了这么些日子的屈辱之后。留守的清军绿营兵终于等到了主子和满洲大兵的前来。再没有什么事情能比这个更能让他们感到激动。一些绿营官佐心中立刻腾起了复仇的怒火,发誓要在主子的支持下杀明军一个血流成河,找回曾经失去的面子。但忠贞营以及出城的刘承胤部似乎不想给他们这个机会,早早地躲进了城中。
抵达长沙城下之后,多铎再次收到了湘阴方向的奏报,得知湘阴城依然控制在己方守军手中。心头稍微一松,但随即又不由得叹了口气。事实上,这个消息对他而言,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不管有没有攻下湘阴。明军都成功地通过这一手段达成了他们的目的,逼得自己的数万主力回到了长沙。北返倒是容易,但若是想再立刻南下,恐怕就是难上加难。眼下,己方的各部兵马、尤其是绿营兵已经损失惨重,士气也大不如从前,明军的兵力却比最初大为增加、准备得也更充分。总而言之,这一次南征怕是要以平局告终。
不久,一队斥候来报,朱大典所督率的六万大军已经抵达长沙城以南十里之外。
听完斥候的奏报,多铎面无表情地沉默了良久,终于做出了决定,沉声道:“全军继续向北,朝湘阴县城方向进发!”
做出这一决定,多铎也感到些许无奈和不甘心。本来他还准备会合了长沙城下的两万留守兵马之后再与明军较量一番,但现在看来,已经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他已经察觉到,自己麾下的数万大军,除了三旗满洲兵之外,其余的各部绿营、汉八旗还有三顺王的人马,都没有了最初的雄心壮志、士气一落千丈,各级官佐都或多或少地升起了一种厌战的心理。或许,自己能动用权威强行迫使他们上战场,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与明军交战,根本讨不到什么便宜。既是如此,打下去又有何意义?
多铎的命令很快便传达了下去,刚抵达长沙城下的八旗兵会合了留守城下的绿营兵之后继续出发,绕过城池,向着北方而去。
黑压压的军阵上空,各色旗帜汇成的海洋依然一眼望不到边,如同闷雷般的步伐声依旧在引得地皮一阵阵颤动,但此时的清军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种横扫一切、无可阻挡的气势,隆隆的脚步声中也多了几分沉重。
当全军都绕过了长沙城、踏上了北去的大道时,多铎回过头,最后看了长沙城一眼,目光很是复杂,有遗憾和失落、有无奈和不甘、也有着懊悔和痛恨……
总有一天,我会回到这里,亲自弥补这一次的遗憾、洗刷掉这一次的耻辱!多铎在心里默默地发完了誓,头也不回地率军北去。(未完待续。)
第九十三章 战后诸事
当那漫天的火红色旗海和旗下黑压压的大军出现南边的时候,长沙城头的守军再一次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刚才的那一阵欢呼是为敌军退去,这一次的欢呼则是为友军的到来。
到目前为止,云集长沙的大明军队已将近十二万之多,在总兵力上相对清军已经有了明显的优势,军心士气也因清军的离去而得到了极大地提升。虽然清军是主动撤退的,但各军镇将士们依然为这一前所未有的“大捷”而感到欢欣鼓舞,就连先前屡吃败仗的王进才、曹志建部也完全从失败的阴影中脱离了出来,迅速完成了自我的角色转化,将自己归入到了胜利的一方,和其余各镇将士一同加入到了欢呼的行列。
军队在欢呼呐喊的同时,城中的平民百姓也被这激动人心的热烈气氛所感染,为长沙城、为自己的家能逃过清军的屠戮和洗劫而感到庆幸、振奋。不少百姓都打开关闭已久的家门,走上街头,与街坊领居一同欢呼庆祝。一挂挂鞭炮被点燃,发出逢年过节才有的喜庆节奏。来自不同人群的欢呼汇成了一道道山呼海啸般的声浪,从城中喷涌而出,一直传出去很远。
……
由朱大典督率的六万余明军离南门尚有数百步之时,便感到城中的欢呼声十分刺耳。喜庆的气氛总是很容易传播的,很快,这六万余明军将士几乎都忘记了长途跋涉的劳累,心中同样被胜利的喜悦所填满。
“督师,城中的欢呼声很是热烈啊!”黎靖总兵萧旷笑着对朱大典道,“听这声势,想必是百姓们也一同加入到了欢呼的行列中了吧!”
此时,朱大典的心情非常不错。乐呵呵地点点头,捻着雪白的胡须道:“这就是民心啊!只要朝廷将士能奋勇杀敌,击退外虏,百姓们自然是万分拥戴的!我等也需谨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竭心尽力,勿要辜负君恩,勿要使百姓失望!呵呵,若是全天下的百姓时常都能如此欢呼庆祝,那便是真正的太平盛世了!”
“督师言之有理,末将等受教了!”朱大典身边的诸位将领纷纷附和笑着附和道。
庞岳的脸上同样挂着笑容。感受着眼前的欢庆气氛,心中却有着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多铎终于北撤了,不过是主动还是被动,他的长驱直入战术都已经宣告了失败,双方的战线再次回到了长沙一带甚至是更北边的地方。湖广的战事可能也将暂时告一段落。可庞岳却感觉到,记忆中的血腥味和火药味依然是那么的清晰。那一幕幕激烈厮杀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几乎触手可及。就在数日之前,自己与手下的一万余将士还被多铎围困在那座小县城中,与敌进行艰苦卓绝的厮杀,几乎陷入了绝境,而今日却已经在这里感受着友军和百姓们的欢呼。这一切都发生在不到十日之间,实在是令人不得不感慨形势多变、世事无常。
庞岳还清楚地记得。在自己前世所处时空的历史上,1647年清军的这一次南征并不是由多铎亲自统率,而是由孔有德任平南大将军挂帅,总兵力要少上一些。但却取得了远远超出这个时空的战果。面对清军的兵锋,何腾蛟、章旷、傅上瑞等地方官员以及王进才等将领仓皇南逃,黄朝宣、董英、刘承胤等将领降清,萧旷、姚有性战死,永历皇帝惊慌失措逃入广西,长沙、常德、宝庆……湖广南部的明朝控制区几乎全部沦陷。
而在这一时空,清军虽然未吃败仗,却也没能完成预定目标,最终无功而返。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庞岳仔细想了一下,造成这一转变的因素似乎只有三点,第一,这个时空多了自己这个穿越者和穿越者所打造的两万军队;第二,忠贞营提前进入了湖广;第三,隆武帝不像永历帝那么擅长打运动战。尽管庞岳还试图多找几点出来,但暂时也只能找出这几点。
就是这么几点因素的变化,便造成了结果的如此不同,看来,“我大清一统天下”也并非像砖家们嘴里说的那样,纯属“天命所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