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锦衣当国-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得了极大的成就,而且还成为了皇权最坚实的支柱……”

万历二十五年之后,户部对大明财政的影响越来越低,要知道从前户部曾经拒绝田赋和盐税之外的赋税入库,当时这么做,是为了文官集团的产业可以不用缴纳税赋,不过这个到了后来,反而成为了漏洞和弱点。

原本大明工商税和各种从前没有收取的税赋,都是由锦衣卫治安司来收取,到后来,甚至市舶司的职能也成了治安司的,因为经过王通改革的锦衣卫系统有规章制度约束,有高效的执行,收上来的银子也更多。

显然,让锦衣卫这种内卫部队掌握税收大权是不恰当的,几方纠缠,大明税务局成立了,财税部门应该是文官职司,但税务局脱胎于锦衣卫,里面大多是军方出身的角色,结果这个部门的强力色彩非常浓。

一般来说,大明各个衙门的编制都很小,官员和在编的差役为了办差,都要雇佣大量的帮闲,税务局这边则是一开始就给了充足的人员预算,除却征税收税核算的税官和税吏之外,还有负责强力执行的税兵。

税务局的设立,在大明掀起了轩然大波,税务局这庞大的编制和强力执行的税兵队,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祸乱天下的举动,尤其是在习惯了免税的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等地方,更是反对声如潮。

但他们很快就发现,他们没有办法对抗,税兵队不算什么,当地豪族可以聚集起更多的人马来对抗,可禁军的武力是他们没有办法抗衡的,而且现在朝廷中枢并不是由代表他们、出身于他们的人来掌握,那些人习惯了用强力解决问题,不觉得杀人有什么不对。

至于军事系统,这个就不必多说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一代代向下,皇帝对天下军队的控制越来越弱,军队渐渐成了文官们的军队,皇帝建立了京营,指挥权很快被文官拿去,不得已又要建立御马监的禁军,从王通在天津卫建立虎威军开始,这局面开始慢慢的被翻转。

到了万历二十五年的时候,长江北的主要军事力量禁军已经成了骨干,还有足够庞大的水师,这些都是听命于皇室的,兵部甚至后勤都没办法伸手进去。

这样独立的军队系统,从前的体系显然不适合,在王通的建议下,万历皇帝将西苑改成了禁军都督府,对军队的命令都是由这里发出,重建了一套体系出来。

文官们所把持的军权和财权都渐渐的回归到皇家这边,大明皇帝的威权也是越来越重,同样的,在这个皇权体系下的重臣们也是越来越显赫。

更重要的是,不需要什么明眼人,大家都能看出来现在这些改变是谁做出来的,首先能想到的是王通,然后就是一个个火箭般窜起的文武官员名字。

“……皇帝和皇后对太子的溺爱,让太子成为了一个怯懦忠厚的人,但是这个性格让皇家极为担心,大家都知道,那些将军们并不怎么忠厚,担忧的皇帝曾经在私下里对太子说过,如今这国家好像是荆棘一般,我要将荆棘上面的刺全部拔掉,你才能好好的拿住,凡是熟悉这个国家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在这个国家创立之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也对自己的孙子说过这样的话……”

政治是人勾心斗角,在万历二十三年之后,大明的权力结构实际上已经失衡了,被封为乐浪郡王的王通权势太大,尽管他没有实职,可谁都知道,他在内卫系统和军队以及财政系统的影响力太大太大,甚至超过了天子。

“……皇帝尴尬的发现,他当年所做的几次举动,毫无原因的猜忌,轻浮的敲打和警告,还有王通逆来顺受和谦退,造成了一种局面,现在对王通的任何打压和削权,都会激起各方面的不满和反弹,但长期以来的放纵和身体虚弱让皇帝时日无多,他必须在自己还健康的时候替太子解决好这一切,皇帝要做的,就是先掌握军队,争取关键人物的支持,特别是如今禁军的指挥官李虎头……”

这个被称为是“梅里安笔记”的册子给大华带来一种文体,类似于平话的言语,没什么典故和文辞修饰的行文,可又有一种白话中没有的腔调,有些接近中枢的人说王通称之为“翻译体”,后来被附会成是“范义体”,还扯出了一位莫须有的大儒,这就是后话了。

“……李虎头是京城的军官家庭出身,他的父亲曾经是王通的护卫,后来在锦衣卫中担任高官,在京城的各项事件中立下了大功,但这不是主要的,李虎头本人和皇帝以及王通有极为深厚的友谊,宦官首领赵金亮也和他有极深的关系,可以说李虎头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人物……”

“……皇帝派出使者询问,又或者是在一次召见中询问,试探了李虎头对王通的态度,具体说什么已经不可考,但李虎头表现出来的立场明显是皇帝不想要的,或许有身体原因,或许感受到时局的不同,皇帝开始采取了极端手段,一次莫名其妙的乱局,一起不合理的调动,还有在后背上的致命伤……”

除了万历皇帝这边询问过李虎头之外,王通这边也有人去问过,这件事不是王通指使,却是下面的人对局势感觉到惶恐擅自做出的举动,对这边的询问,李虎头给了很干脆的回答“陛下不是这样的人,大哥也不是这样的人”。

“……事后推测,皇帝之所以不在京津和北直隶行省动手的原因是,王通在这些地方的消息太灵通了,情报系统也是无孔不入,可皇帝没有想到的是,王通的情报能力远比他估计的要强大更多,而且对军队的控制能力来说,被称为虎威军的禁军军官们更加忠实于这个团体本身,而不是皇权,暗杀发生后,战斗迅速就结束,暗杀者被逮捕,皇帝派去接管兵权的人被控制,消息快速的传递到了京师……”

“……事实证明,在这些事件中最淳朴的人是李虎头……”

“……王通得到消息的时间比皇帝要早两天,居住在京师的他连夜带着全家离开,附带说一句,是在锦衣卫甲胄骑兵的护送下,皇帝布置在身边的监视力量完全没有起到作用,反倒是掩护王通离京……”

“……天津卫是王通的城市,在那里,有上万全副武装的民兵以及庞大的私人舰队保护他……”

——

谢谢大家的订阅和月票,谢谢ipooo老朋友的打赏,谢谢!

一千一百二十二

“……皇帝低估了王通的情报系统,那个被称为三江的商业帝国给王通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巨大的财富……”

当李虎头死在战场上的官方消息传回京师,仅仅过了三个多时辰,京师就开始发生了混乱。

万历皇帝本来的计划并不是这样,李虎头战死在疆场上,然后风光大葬,这个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可李虎头部下报上来的消息是在战场上被人暗杀,大家都不是傻子,明白这个到底意味着什么。

勋贵豪门纷纷出城避祸,要是以往,他们会安然居住在京师中,或者钻营或者是站队,总归要在这乱局中捞取些实惠,可如今不同,王通如果还在京师,那还罢了,王通先去了天津卫,那结果如何就不可知了。

若是以往,除了京师内外的宅院和庄子,这些勋贵豪门也无处可去,可如今,大家都是北上出塞要不然就去辽宁,塞外和关外都有庄子要塞,在那里他们也有家兵护卫蓄养,在那里远避安居,等待结果,也是个方法。

天子要对付臣下,有太多的法子,这是个一边倒的局面,可对付王通,王通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

“……各种各样的消息在京城流传,而且很多人都联想到了这个帝国刚建立的时候,被称作太祖皇帝的朱元璋将功臣一个个清除的往事,事实上,这个帝国的历代皇帝都有类似的习惯,尽管一向疏远的文官集团迅速聚拢在皇帝身边,可舆论还是倒向了禁军军官团……”

先抓到禁军一部,然后说服其他出镇各边的禁军将领,解除王通手中的权力,这样的计划倒是稳妥,可局面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一切都是休提了。

万历皇帝向着各处派出了使者,之所以不称之为钦差,那是因为现在这个局面下,不能采取太刺激武人的举动,尽管文官们一直在鼓噪着下诏书解除这些悖逆粗野之辈的兵权,恢复各项德政。

但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明白,皇权鼎盛是因为禁军的支持,禁军将领的地位,对队伍的控制都是大明历代最有效的,而且以当年那两个团为骨干军官建立起来的禁军大部队,对王通这一系的将领极为亲近,真要是下诏夺权,最大的可能就是将兵一体,直接哗变。

虎威军到底是如何强悍的一支军队,从历次辉煌无比的胜利就能知道,军团团背后牵扯到什么样的势力,宫中更是明白,如今天下最显赫的将门,最豪富的巨商,都和他们有这样那样的密切关系,一动全动,天下皆乱。

不过万历皇帝这次又是晚了一步,王通的使者比宫中派出的使者早一步上路,早一步到达了各处。

朱家先天有个问题,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诛杀功臣的事情太出名了,影响也是太大,明英宗杀于谦,至于正德死后江彬钱宁就被清算,也不是什么好例子,如今这局势是空前绝后,社会大繁荣,开疆拓土,灭国杀王,将领们各个立有大功,怎么看也和大明开国的时候类似,然后宫中的太多消息被泄露了出去,比如说“荆棘”这个比喻,太祖皇帝对子孙这么讲,如今万历皇帝也对儿子这么说,这些“刺”自然心中惊惶。

王通做了多少事,立下多少大功,这个大家都看在眼里,几次收到打压主动的忍让谦退,大家也都是知道,这个人是个忠臣,为了大明做了这么多事情,立下了这么多功勋,到了如今却是这个下场,大家都是心寒了。

而且禁军军团和身后利益集团到现在发达的这么厉害,从士绅那边虎口夺食,抢下多少东西,如果王通一倒,文官集团肯定要清算回来,难道现在这么多的钱财田土,还有这威风八面的权势都要烟消云散?

利益攸关,大家的立场马上就统一了起来,禁军各团名义上是李虎头总管,可实际上分驻各地,等同于总兵大将,都有上奏之权。

韩刚最先,孙鑫次之,一众军将纷纷上奏,最后一个上疏的是历韬,蓟镇历家为了和历韬通信,在这段时间内跑死了上百匹马。

大家的奏疏都是一个态度,为何李虎头这样的大将会被人暗杀,请朝廷彻查……言辞都是谦卑恳切,但奏疏里的意思很明白,朝廷如果不给个说法的话,那大家恐怕也做不安心了,不安心的话,控制不住的部队,会出现什么事情,那就不好说了。

“……对于皇室来说,局面迅速的恶化了,内宫中几位高级宦官都是自尽,以死来承担这个责任,皇帝也派出最亲信的奴仆去对王通解释,不过双方的裂痕已经出现,王通以健康的原因停留在天津,不再回京,按照比较可靠的消息,王通的确生病了……”

“跟着夫君这么多年,从未见他这样过。”

韩霞私下和张红英说道。

李虎头遇刺的消息传到王通这边,时间是深夜,王通当时很是冷静,一边让家中亲卫准备车马,一边派人去联系城内的可靠亲信。

到了这个位置,如果说王通没有一定的准备也不可能,史七在得到了王通允许之后,将蓄养的私兵撒了出去,监视郡王府的一干密探凡是不属于王通的在夜间全部被格杀,消息完全被封锁住。

五城兵马司守备的京师东门,比往日也早开了大半个时辰,甲胄骑兵护送着王通家眷的车队冲出了城门。

王通在京津的布置相当的周密,在京师之内就有五百余铁甲骑兵护送,到了通州的时候,骑兵的数量已经是超过了一千,这样的力量足以挡住京师能动员起来的追击人马一段时间,保证王通进入香河县境内,到了那里,就是韩刚团的驻扎所在了。

王通到达天津卫的时候,天津卫立刻是群情涌动,头面人物纷纷出迎,值得注意的是,监军蔡楠也是出迎,蓟镇天津卫参将出迎,天津同知出迎,但天津兵备道没有出迎,其余官员富贵人物都是出迎。

天津卫是王通的城市,在这里长期保持着两艘十海大舰级别的炮舰,和各种武装船只二十余艘,更不要说三江系统的护卫队足足上万人,这些民兵都是以虎威军的老兵作为骨干,装备精良。

还不要说,王通可以从海路调集援兵……

王通住在了天津卫海港一侧的府邸中,一道道命令和安排从府中发出,等一切都安排停当之后,王通自己呆在了书房里,禀报随时可以来禀报,但现在差不多什么都安排完了,接下来就是等宫中和其他各处的回应。实际上也就是个独处的时间,大家也都知趣的不去打搅他。

旁人还好,韩霞却不能不去,王夏十五岁之后就被安排到朝鲜那边,让他在谭剑手下从普通一兵做起历练,现在孩子在外,万一有个闪失,而且又是这般的局面,韩霞实在是牵挂之极。

去往书房的时候,亲卫们自然不会阻拦,韩霞走到书房外,却看到书房的门半开着,从门缝处能看到王通正坐在书桌前用手捂着双眼,肩头耸动,能听到抽气的声音,王通自己坐在书案前哭了。

韩霞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男人如此,一时间也是百感交集,在外面等了好久才进去,看到王通通红的眼圈也只当没有看见。

王夏倒是早就做了布置,已经有快船去往朝鲜,而且谭剑那个团也有王通绝对信用的人布置,王夏的安全不会是问题。

“……受到压制的文官集团以为是他们的机会,可他们的动作在刀剑和金银面前不值一提,王通做出的反击很迅速,朝中那些官员的产业都和王通的商业帝国有这样那样的关系,凡是做出明确表态站在王通对立面的官员都在一个月内破产,其余的官员不是在王通一边,就是一直不敢表态……”

“……京师的守备地方官吕万才是王通的心腹亲信,他在王通离开京城之后立刻被撤职,一同被撤职的还有锦衣卫指挥同知李文远,但锦衣卫和京师其他治安官署中,有太多太多王通的人,京城对王通来说,完全是个筛子……”

历家和马家没怎么迟疑就选择站在王通这边,已经把持禁军和京营的陈家和唐家在观望一段时间后也开始保持中立。

万历皇帝发现军方根本不和他站在一起后,终于认识到事不可为,他不是太祖朱元璋,王通不是病死的徐达和常遇春,也不是那些乖乖等死的开国功臣,王通虽然忠心,但并不是毫无防备,他一直在做准备做谋划。

“人不这般对我,我不这般对人!”这是王通的原则,不过很多事一动起来,就很难停下了。

而且到了这样的局面,就算是王通和万历想停,也停不下来了,多少人盼着如此,尤其是王通这边。

在极小的圈子里有流传,消息到了徐广国那里的时候,徐广国第一个反应绝不是悲恸和遗憾……

一千一百二十三

对王通阵营来说,徐广国是很特殊的一个人,他的特殊在于文官阵营也接受他的存在。

王通身边的文人都是举人出身,这个举人出身就和进士为主的中枢文臣以及地方上的高位文臣划清了界限。

顺天府尹吕万才、松江知府杨思尘在其他文官眼中,那就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之辈,是当时阿附枭雄的奸佞,吕万才和杨思尘自然知道士林对他们的评价,他们也不求什么接纳,只是一门心思的办差和为王通做事,这等忙碌实务的行为却让他们和其他人拉开了更远的距离。

徐广国不同,他的叔父曾做过户部侍郎,他本身也是那个圈子的子弟,在河南潞王封地做知府这个经历,让徐广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万历皇帝的知心人,最起码,他是因为立功才有了升迁。

而且徐广国替王通在京师大把撒钱,沟通清流舆论,这个在某种程度上也和大批的清流士子交好,算是有了人情的积累。

他心思活,去了辽宁之后,京师的各项打点从来没有放松,其实清流浊流,给了好处就是朋友,徐广国一直是上上下下维持的不错,大家也不把他看成是王通的铁杆。

不过,徐广国是这些人中最先明白过来的,他们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是因为王通,王通平安,他们也平安,王通向上走,他们也能跟着走的更高,如果王通不在了,凭什么会让他一个没什么资历背景的举人在这么高位上坐着。

入朝之战结束后,徐广国尽管就是做后勤整备之类的差事,可依旧是积攒了足够的功勋,徐广国接下来的选择也很有趣,他这个资历出身,尽管有大功在身,但来到京师中枢的话,肯定不会有什么实职,还不如在地方上呆着自在,尤其是徐广国在辽宁,府州县都是他安排下去的人,军方对他也是支持,那就是土皇帝一个,自有天地,可徐广国却主动选择来到京师,在户部做了个右侍郎,除了位置高点,好处什么的基本没有。

等李虎头被刺的那个年份,总算是累计年资,在众人的反对之下,调任刑部左侍郎,向前进了一位,但论起影响力,还不如户部那个位置。

对于王通系统之外的人来说,这个徐广国就是个在辽宁捞足了好处,然后在京师做个高品的官员扬名的角色,他可是标准的大明特例之一,当年海瑞也不过就是止步在巡抚这个位置上,徐广国这人里子面子都捞到了。

不过,王通系统内的几个人物却知道,当年宋婵婵在京师建立的那套班子,差不多都被徐广国接收了过去,对于京中各派系的脉络和关系,重点放在何处,如果冠冕堂皇的安插人手,徐广国明显更精通些。

至于这刑部的差事,看似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实际上却是经过有意运作的结果,刑部总掌刑名之事,这其中也有种种方便处。

李虎头死掉的消息传来,万历皇帝为了太子朱常洵能顺利接位,准备大肆杀戮功臣的消息立刻在京师流传开来,并且以超过邸报发送的速度传遍了大江南北,这个消息,甚至连支持万历皇帝的文臣们也都相信,老朱家杀功臣这可是骨子里的东西,在这股消息的流传下,舆论逼人,武将们迅速的站到了王通一边。

但接下来最精彩的事情并不是这个,而是有言官进言,说国家纷乱,妖孽丛生,正是因为纲常伦理败坏,若是天子当年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储君,那里会有这么多的干碍,还请陛下改立储君,以正大义。

皇长子朱常洛已经去了洛阳做福王,算下来已经有了十年左右的光景,大家本觉得习以为常。

有人这么一折腾,大家才发现这是个机会,现在王通虽然跑到天津卫,可并没有什么变乱之举,大家也都能判断的明白,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怎么互相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和气收场维持下去。

在这件事上想要捞取什么功勋和富贵不太容易了,但现在王通出奔,李虎头暴死,当年万历皇帝立朱常洵为太子的两个最有力支持者都是不见,那么,现在争国本就是有利可图而且没风险的事情了。

如果皇长子能成为太子,自己在其中出了一份力,荣华富贵自不待言,万历皇帝身体病症越来越多,新君登基也不会太晚,赌对了这个,那就是大好处了。

有王通在京师镇着,根本不会有什么言潮之事,顺天府和锦衣卫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做出应对。

可现在,吕万才去职,那套系统根本没有人能运转的起来,新来的府尹可压不住那些吏员和老差役,锦衣卫这边更是大有惰性,如果有人想要用心办差,那么就会立刻成为同僚们的公敌,老都堂多大的恩德,你这么用心用力的去查,这人性实在是不值一提。

没了制约,甚至还有势力在背后支持,言潮突然兴起,让万历皇帝措手不及,请天子以大义大理为准,江山社稷存续为准,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皇帝悲哀无比的发现,没了王通的支持,他根本没有压制文官的手段,万历皇帝询问了一干亲信,他准备用强力镇压的想法被亲信们否定,这个局面乱起来,太容易给人以可乘之机,造成更大的乱局。

郑皇后以及郑家的家主,如今也已经封侯的郑国泰,对这个突起的风潮都是惊慌无比,如果朱常洵不是太子,那么郑家的荣华富贵马上全完了。

实际上对于天子对王通下手,郑国泰这边也是矛盾异常,他们家在松江和天津卫都有大量的好处,王通如果完了,他们家会受到巨大的损失,但出于“大局”,还是没有提出什么异议。

可事情连锁反应,却没想到这件事的结果是自家的荣华富贵都没有保住的可能了,那真是天要塌掉。

麻烦不仅仅是这个,万历皇帝在奢侈和玩乐上耗费了太多的银钱,禁军和京营的军饷已经快要发不下去了。

税务总局明确告诉万历皇帝,如果天津卫和松江府几天后没有将每年的定例银子送来,那么京营和禁军最起码要断饷两个月,现在王通在天津卫,松江府王通也能施加很大的影响,银子能不能送来实在是难说。

两个月的饷银不发并不是什么大事,事后补上就可以,可眼下这个局面,京城内外的兵马已经不能再有什么动荡,如果稍有不稳,就会酿成大乱。

内因外因,万历皇帝在王通离开京师半个月之后,派赵金亮为使者,前往天津卫去见王通,没有带着圣旨。

“……赵金亮能够成为宫廷中地位最高的宦官之一,王通在其中作用很大,不过在宫中几十年的耳濡目染,让赵金亮对皇帝和太子极为忠心,甚至不惜和他的恩人反目成仇……”

赵金亮在天津卫呆了两天,没有什么正式的文书出现,不过按照随后出现的那些事来看,万历皇帝和王通达成了某些和解。

王通的职务和爵位还保持,但对外还是以身体为由在天津卫养病,吕万才官复原职,李文远官复原职,禁军的所有任命没有王通的允许都不能变动,殖民地和开埠港口地区的政策也是如此。

这些允诺是否存在并没有什么官方的文件证明,赵金亮回到京师的第三天,改易太子的争论就戛然而止。

万历三十一年到万历三十四年之间,天津卫逐渐成了大明帝国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军务、殖民地事务,以及大部分和工商相关的经济事务,都在这边处理解决,臣子们在朝堂上各有立场,争执不休,任何不利于王通和禁军集团的法令都没有办法通过和执行。

下毒、绑架和暗杀也在这两个城市之中不断发生,皇帝和王通表面上维持着君臣的体统礼节,暗地里也是针锋相对。

双方都在拉拢着各方人士,绝大多数人都发现,王通能给他们的,或者说站在王通这边他们能得到的东西,远远要比站在皇帝那边得到的多。

万历三十五年初,局势对王通越来越有利,不过王通还在迟疑,这时候,徐广国家中长辈去世,照例要回乡守制丁忧,路过天津卫的时候,徐广国和所有官员一样,去拜会乐浪郡王。

王通的几名护卫还记得,徐广国和王通单独密谈,到最后长跪不起。

万历三十五年三月,万历皇帝和往常一样,午饭后用西洋点心,吃完两块蜂蜜蛋糕之后,突然腹痛如绞,在太医赶到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呼吸。

宫内大乱,侍卫们迅速包围了御膳房,将相关人等全部捉拿,但东厂和锦衣卫的人随后赶来,要求他们接手案子。

随即又有消息,说下毒的人是郑皇后,因为万历皇帝想要改立储君,让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一千一百二十四

天子驾崩,尽管宫中宫外做出了种种的布置,可皇帝是不是被毒死的,却没有什么官方的消息,目前能得到的说法就是天子突发急病。

太子登基,并不仅仅是宫内走程序,还要有朝臣的承认,只有双方达成了一致,才会举行大典。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没有那么多是非,尽管改易储君是每一代皇帝登基前总要遇到的风波,可更多的仅仅是小小风波,有谣言但仅仅是谣言而已,只要太后娘娘表态,大臣们也就偃旗息鼓了。

可郑皇后,现在应该是郑太后,在朝臣中却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当年争国本,王通带兵进京,险些血洗朝堂,这才定下来了朱常洵的太子之位,那之后,万历皇帝为了让王通不至于独大,保下来大部分的朝官。

这个不是问题,但这些大臣们和他们的徒子徒孙在刀尖上走了一遭,如何能够对郑皇后以及太子有什么善意。

何况如今这个局面,从万历三十一年起,就一直有人提长子朱常洛该为太子,每次提这个的人都被贬斥流放,可始终没有压下这个声音,天子驾崩之后又有了郑皇后下毒的风言风语,这正是兴风作浪,乱中求利的好时候。

闹,闹起来,真要是能让福王朱常洛当皇帝,那闹的人都有好处,就算不能,想要把大家安抚下来,那也不能两手空空。

绝大部分的重臣都是面色漠然的处理万历皇帝驾崩之后各项事宜,但他们的学生门徒却开始疯狂的行动起来。

已经有人去大明门外磕头,而且去的人越来越多,有各部的郎官,有都察院的御史,还有翰林院、国子监等等等等,和往常一样,很多无党无派的都去凑热闹,为了日后说起来,咱也参与大政。

每次京师有类似的事情都是一般的喧嚷,大家也没什么特别关注的,只是这次去的人却太多了些,多也就多吧只要天津卫那边还稳着,大明就不会乱了,过去凑个热闹也好。

“……郑氏乃是妲己一般的人物,祸乱朝纲!”

“……宫内已经被奸人把持,请锦衣卫各司入宫查案,不然不能平天下人之心……”

“……皇长子朱常洛当为储君,请宫中速派人去洛阳迎福王登基,尊王氏为皇太后……”

这些舆论放在往日是大逆不道之极,在如今,谁还在乎什么天家脸面,这几年来,京津争权,早就撕破脸了,权威动摇许多,大家也都大胆了许多。

这等言潮如果放任其发展,那么很快就会有朝中大佬参与,等到那一天,那就是身不由己了。

郑太后和郑国泰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一边让自家这几年笼络的朝臣去唱反调,一边连连下令让锦衣卫和东厂出动镇压。

事情那有那么容易,当年锦衣卫骑兵能护送王通一家去天津,到了今日怎么还会听别人的指派,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被吕万才牢牢控制,更不会听人指派,上面的指派号令不得他们。

差役们倒是走街串巷,严防有不法之徒借此生事,至于大明门附近则是根本不去涉及,去一两个也是维持秩序。

郑家如今也是富可敌国,到了这个时候钱财算是什么,大把的银子撒下去,只求能让这些带刀的人帮忙。

钱财在前,也不是没有人不动心,只是锦衣卫几个百户想要带队出来,人刚走出一条街道就被他们当管的千户拦住,人回到驻地,领着人出来的当即被派往哈密卫效命,负责西域的情报打探。

更让宫中心凉的是,禁军他们也调不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