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洋枭雄-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b1273/
……

第一章 辛丑年的曙光

    “今年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西历1901年,清廷刚刚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嗯,还有袁世凯刚刚接替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赵东云拿着笔,在一个小本子上写写画画着,写下了一个个名字。

    “现在的北洋新军正处于起步阶段,自己又是随军行营的教习,如果把握的好一些,应该可以在未来的大扩军中谋取军中实职的位置,只是自己在武卫右军里没有什么根基,这里头难度不小啊!”想到这里,赵东云就觉得一阵烦闷。

    他原本只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个普通人,但是却莫名其妙的附身到了清末的一个新军军官身上,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挺兴奋的,想着自己终于能救国救民成为民族大英雄了,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心中的心思也是慢慢变化。

    原先很纯粹为国为民的想法已经是不知不觉消失不见,代替出现的想法就是想要生活的更好,想要掌控更多的权势。

    他附身的这个身体叫赵东云,字子杨,出身于天津的一个普通家庭,他1898年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随后被官派送往德国柏林军事学院留学,两年学成回国进入武卫右军中,目前在武卫右军随营学堂里担任教习。

    自从甲午惨败后,朝廷就开始筹办新军,而去年的庚子事变再一次深深刺激了清廷,开始彻底抛弃旧军准备大规模编练新军,袁世凯目前已经准备上奏清廷,说要效仿武卫右军编练北洋常备军,然而编练北洋常备军就需要众多合格的新式军官,尤其是那些留学回国的军官。

    这种情况下,作为留德回国的赵东云也就拥有了别人所没有的优势,只是有了这硬件的优势后,还得有软件优势,比如说人脉优势!

    赵东云放下笔,然后把桌上的那张写满了字的纸揉成团后站了起来:“看样子,得去看一看段祺瑞这个留德前辈了!”

    段祺瑞也是有过留德学军事的经历,只不过比赵东云早了很多年,目前是武卫右军的炮队统领,兼任武卫右各个学堂总办,秩知府衔,正三品。

    段祺瑞此人不仅仅是赵东云的留德前辈,更是他的顶头上司。

    赵东云知道自己的优势就是那一份留洋的学历,而劣势就是人脉关系,由于出身一般,所以他不能依靠父辈关系,同时也由于年纪比较年轻,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搭建自己的人脉。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段祺瑞和赵东云不太熟悉,但是赵东云还是打算去段祺瑞府上走一趟,每一份人脉关系他都得利用起来。

    次日,赵东云就是骑马出门,马上的他穿着武卫右军的新式军服,武卫右军的前身就是新建陆军,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全面仿效西法编练的一支军队,从士兵的操法再到装备甚至军服,都是仿效德国陆军,所以这新军的军服也带有浓厚的德国风格。

    身穿新式军服的他和大街上的人们截然不同,再加上他那光溜溜的头,和周边那些穿着马褂棉袄,拖着着长长辫子的普通人对比起来,彷佛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赵东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就已经剪掉了辫子,当然这和革命、政治倾向没有关系。理由很好几个,比如军人拖着一条辫子影响作战,又比辫子影响战场救护,又比如说不够卫生,而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赵东云受不了洋人投来的那种鄙视目光。

    都说中国人把洋人当蛮夷,但是在晚清时代的洋人眼中:拖着一条辫子,穿着裙子的中国人才是蛮夷!

    所以赵东云就和当代的大部分留学生一样,一咬牙就把头上的辫子给咔嚓了,同时为了战场救护的便利,他干脆学了诸多外军军官给自己剃了个光头。

    回国后,除了一些正式场合里不得不临时带着一条假辫子外,大多时候赵东云就是顶着个光头的,对于这种情况赵东云的同僚和上司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朝廷虽然三番五次下令禁止剪辫,但是地方里也没几个人把朝廷的禁令当回事,等过多几年估计朝廷就得自己下令让新军剪辫了。

    骑着马小跑一阵,赵东云很快就是来到了段祺瑞的宅邸之中,待府上的门房通报了后,赵东云就是被引入一座偏厅等候,喝了两口茶后,才是看见段祺瑞走了进来。

    赵东云连忙起来,然后道:“见过大人!”

    段祺瑞脸上露出微笑,一边打量着赵东云,口中一边说着:“东云不用客气,坐!”

    对于这个留德后辈,段祺瑞之前也是有过接触,只是不算太熟悉,充其量是见过几次而已,如今见赵东云突然找上门来心里头也是觉得颇为怪异,不知道他来找自己做什么?

    随后,两人就是开始闲聊了起来,由于他们都是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也同样有着留德学军事的经历,所以两人闲聊的时候自然是离不开旧日的学堂生活和留德生涯,这个过程里赵东云有意无意间把自己和段祺瑞的校友关系拔高好几层,言语间又是透露出些许佩服前辈的语言来。

    如此一来,两人的谈话很快就是从官场的上下级变成了前辈和晚辈之间的谈话,话题也慢慢从过往旧事说到了时局上,谈起时局又是从去年的庚子之乱说到了筹办北洋常备军。

    “听闻督宪大人已经准备上奏朝廷筹办北洋常备军了,只是如今朝野上下懂得西法的官佐不多,这北洋常备军的官佐怕也应该是从我们武卫右军里抽调吧!”赵东云看似有意无意的提起这话,不过段祺瑞混在军界多年,身为袁世凯的重要下属岂能看不透赵东云话里蕴含的意思。

    对于赵东云,段祺瑞之前接触过,但是并没有深交,知道此人回国后由于他是难得的留德人才,所以品级升的比较快,回国不到一年就是‘以知州仍留原省补用’,并加四品衔,任武卫右军随营学堂教习。

    不过晚清时期的顶戴不值钱,随便什么人扔出去几千两银子,就能够弄一身官服。真正值钱的乃是差遣,也就是实职,赵东云的品级虽然不算低,但是他的职务实际上并不高,只是武卫右军随营学堂的一名教习而已,说白了就是一个军事教官。

    如今这赵东云找到自己这里来,应该是看上了北洋常备军那边,想要活动过去当个实职官,不过北洋常备军那边位子就那么点,加上盯着那些位置的人又多,别说段祺瑞不会轻易推荐赵东云,就算他有心帮这个忙,但也是有心无力。

    毕竟赵东云的品级摆在那里,这要担任实职的话,至少也得一个营官才说得过去,然而营官这种位置那里是他段祺瑞可以决定的啊,一个武卫右军才十来个营官而已,筹备中的北洋常备军一个左镇也才那么十几个营官的位置,而这些掌管实权部队的位置基本上都是袁世凯亲自决定的。

    所以面对赵东云透露出来想要去北洋常备军的意思,段祺瑞并没有直接答应,但是他也没有直接拒绝赵东云,毕竟赵东云的资历摆在那里,加上任何人都知道袁世凯要大规模扩军,这种大背‘景下赵东云迟早是要升起来的,加上赵东云都是他的留德后辈,适当时候拉他一把以后也未尝不可。

    段祺瑞心中的想法自然不会告诉赵东云,所以接下来的谈话中让赵东云觉得有些失望,这段祺瑞一直不肯给他正式答复。

    辞别了段祺瑞后,赵东云走在大街上心中感到一阵失落,心中暗想着,看来段祺瑞这个留德前辈是靠不住了,自己得想想其他的路子,总不能一直待在随营学堂里当个教习。

    前世的赵东云也不是什么历史专家,对清末的历史只知道个大概,比如说他知道清末后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但是改革的详细情况他知道的并不多,又比如说他知道北洋六镇是形成于清末时期,但是你真要让他说北洋六镇的发展始末他也是不清楚的,毕竟后世普通人可不会有人去研究下北洋六镇建军始末的细节情况。

    不过尽管他对细节知道的不多,但是他也是知道北洋新军的大规模发展是从庚子事变后开始,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就是北洋新军的大规模扩张时期,他赵东云想要掌控权势,就得在这个浪潮中抓住机会快速往上爬。

    如果说在随营学堂里耽误几年,等北洋六镇成型后再想办法的话,黄瓜菜都凉了!

    如此情况下,为了能够在北洋常备军中谋取一个实职,为了能够让自己在北洋新军中真正的扎下根来,赵东云可谓是想尽了办法,除了去拜见段祺瑞后,他又是拜见了另外几位上司和同僚,甚至还走了走冯国璋那边的门路,见到了冯国璋一面。

    但是效果并没有赵东云预料的那么好。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北洋常备军那边已经逐渐成形,大量军官从武卫右军被抽调过去任职,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地升官发财,唯独赵东云还待在随营学堂当教习,这让他逐渐有些担心起来。

    然而他还不知道此时的保定总督府内,袁世凯、段祺瑞等人齐坐一堂。

    袁世凯一边翻看着手中的名单,一边说着:“武卫右军那边抽了不少人去了北洋常备军,现在好几个位置都缺了人,你们都说说,这几个人里头谁合适!”

    袁世凯手中的这份名单里,赵东云这三个字就夹在诸多名字的中间!

第二章 北洋常备军

    1901年的十一月,袁世凯还没有正式上奏朝廷请求开办北洋常备军呢,但是也不知道谁把风声透露了出去,搞的朝廷对此争论很大,有反对或支持的,也有说练北洋常备军可以,但是也要练一支京旗常备军,总之各种声音都有。

    然而不管朝廷那边怎么争论,袁世凯扩军的步伐却是半点都没有停下,甚至还没有正式名目的时候,北洋常备军的筹办就已经走上了高速发展的步伐,一方面是招收大量的良家子作为兵员,另外一方面也是从各部队里抽调军官充实常备军。

    武卫右军作为袁世凯起家的部队,同时也是国内唯一一支全面效仿西法编练的新军,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北洋常备军的摇篮,不仅仅是军制仿效武卫右军,同时常备军的多数军官也是从武卫右军中抽调,而这样一来武卫右军里一些重要职位有了空缺。

    段祺瑞看着手中的这十几个名字,思索一阵后就是把视线放在了名单上的赵东云这三个字上。

    此时其他几个空缺已经确定了下来后袁世凯喝了口茶继续道:“现在右翼第二营那边还缺了个统带,你们说说谁合适!”

    此时,段祺瑞开口道:“我举荐随营学堂教习赵东云!”

    “赵东云?此人刚从德国回国不到一年吧,今年不过二十又三,又无正印官的经验,如何能够担当一营统带重任?”旁边的一个人立即就是出言反对。

    段祺瑞没有想到自己举荐赵东云的话刚说完就遭到了反对,脸色有些不太好看的他看了眼袁世凯,只见袁世凯没有什么明显的神色,所以他又道:“赵东云曾经游学德国柏林军事学院,如今学成归国,抡起对西式操法的认知远胜他人,随营学堂的多名洋员也说过,此人对西式操法的精通已经不逊于一干洋员。有如此干才如果碍于年龄资质而不用,又何苦花费巨资遣员游学呢。”

    段祺瑞的话很简单,那就是既然都花费巨资把人送出去留学了,人家学成回国还不重用,当初又何必花这个冤枉钱呢!

    这年头,往德国送官费留学生的话,每人每年的花费大约在三百英镑上下,折算成库平银的话大约是两千多两。而且一般往外国派遣留学生,都是一批批往外送,这全部加起来的话总体花销可不少。

    这些钱花出去总得看见成果啊!

    眼见那人还想要说话辩驳,段祺瑞却是没有给他开口的机会,而是继续道:“至于资历和经验,谁都有第一次,也没听说谁一上来就有经验不是!”

    眼见段祺瑞大力推荐赵东云,旁边的几个人自然都是理解的。他们都知道赵东云也是留德回来,这和段祺瑞算得上是同为留德派,也称得上是前后辈关系,而这前后辈关系如果是放在其他地方不值一提,比方说天津武备学堂里的同窗,大家都没怎么关注,因为大家都是同学,讲同窗之情就得和新军系统里的大部分将领讲同窗之情了。

    然而中**界里德国留学生屈指可数,而且回国后进入武卫右军体系就更少了,大家所熟知的也就段祺瑞和赵东云两个人而已。

    所以段祺瑞力荐赵东云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当然了,段祺瑞也不是说什么都不管不顾一心帮着赵东云上位了,实际上在之前大半个月里,他就一直没有举荐赵东云去常备军任职,因为常备军被太多人盯着,要推动赵东云上位他的能力还欠缺了些。而今天嘛,他原本也是没有这个打算的,只是看见赵东云的名单在候选人名单里,他才是临时决定帮赵东云一把。

    实际上段祺瑞就算不帮赵东云,但是赵东云的名字既然已经被袁世凯列入了今天的这一纸候选名单上,就已经代表着赵东云已经进入了袁世凯的视线,今天就算不被段祺瑞推荐,也会被其他人举荐,毕竟空缺那么多,而可用的人就那么几个,不管如何赵东云都是会得到重用的,问题就是担任什么职位罢了!

    今天段祺瑞也只是顺手推舟而已,如果能够顺利帮赵东云谋取一个步兵营统带的职位,想必以后他也能够给自己带来不小的助力!

    旁边的冯国璋也是看了看段祺瑞,在看看袁世凯的脸色没有其他变化后,当即道:”如今我军正值大步阔进之际,急需英才效力,赵东云既然有能力,我看可以让他暂代二营,待操练得法再行转正!”

    袁世凯见其他人也不说话,当即道:“原本我是想着让他担任随营学堂帮办的,既然诸君觉得他可以管一个营,那么就让他先管着右翼二营,待有成效再行转正!”

    对于袁世凯来说,区区一个营统带虽然也不算小事,但也算不得大事,三言两语就是把这事定了下来,随后又是花费了仅仅十分钟不到的时间就是确定下来了另外五个空缺。之后他就是把手中的名单放下,随后道:“如今不但我们这边打算办一个常备军,朝廷那边也说要我们这边帮忙练一个京旗常备军,两军相加所缺军佐甚多,诸位说说用什么法子解决!”

    先不说袁世凯等人正在商讨诸多军务,且说赵东云这边。

    此时的赵东云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预定为武卫右军右翼第二营的的统带官了,现在的他正待在自家书房内,手中拿着一支钢笔写着什么。

    看的仔细些,就可以看见纸上写的一些名词是外人所无法理解的,比如说坦克,飞机,因此此时此刻的赵东云正在搜罗自己记忆里关于空地协同的一些东西,正试图把一些有限关于空地协同的记忆和想象结合到一起,弄出一份空地协同的概要出来。

    赵东云写这些东西并不是说准备把这份东西交到上峰谋取进阶,实际上他只是在写一份备忘录而已。

    自从来到这个时代后,赵东云就开始把自己记忆里的东西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么做的原因就是怕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久了后会忘记前世的东西,所以趁着自己的记忆还算清晰,赶紧用文字记录下来。

    基于此,所以他的备忘录内容是相当广泛,基本上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军事、文化、科技等等都有,然后再根据这些有限的记忆结合自己的想象,他还弄出一些似而非是的东西来,比如说步坦协同的战术概要,比如重机枪和铁丝网相结合的防御战术概要,还有正在写的空地协同作战概要。

    这些东西写是写出来了,名字听上去也挺有虚头的,但以后能不能用估计只有老天爷才知道了!

    毕竟让一个伪军迷都算不上的人去编写军事理论,那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正当赵东云苦思冥想写着这份空地协同概要的时候,书房的门被敲响了,赵东云不由得皱起眉头,不过还是说了声:“进来!”

    随即,门外就是走进来一个俏丽丫鬟,只见她走近了两步道:“老爷,广平那边来人了!”

    赵东云一听略愣,然后道:“是谁来了?”

    “是三房的东平少爷!”丫鬟如此答道。

    赵东云的父亲有兄弟四人,赵父排行第二,这丫鬟口中的三房也就是指赵东云的三叔,这东平少爷就是说赵东云三叔的次子赵东平,赵东云依稀记得这个人年纪比自己弟弟还小两岁,今年应该才十七岁,怎么年纪小小的就从老家徐州广平跑到保定来呢?

    心中疑惑着赵东云当即吩咐下人把人带进来,不一会他就在偏厅里见到了这个还略显稚嫩的堂弟。

    这个赵东平穿着棉衣长衫,脸庞有些稚嫩,他见了赵东云后,立即就是上前见礼:“三哥!”

    赵东云在一群堂兄弟之中,排行第三,算是比较大的一个了,他伸手虚托:“自家兄弟,客气什么,快坐下!”

    赵东平坐下后,然后从怀中掏出了几封书信递过来:“这是二伯娘和我父亲的信!”

    这年头虽然已经有了电报,不过电报昂贵,通常也就发几个字报个平安,真要说写什么事情还是得写信,赵东云接过信,当即就是拆开看了起来,三叔的信上言辞有些讨好的意思,并托自己帮赵东平寻个差事,这事赵东云看过也不觉得奇怪。

    自己如今不大不小也算是有官身的人了,尽管只是个名不仅传的学堂教习,但是对于老家里的人来说,自己却是个正四品的大官了,拜托自己给家族子弟寻个生计也是理所当然。

    三叔信上说的事倒也简单,就是让赵东云帮忙给赵东平寻个差事。

    但是他母亲的信里头说的事却是让赵东云感到一阵头痛,因为她说儿子你的终生大事不能继续拖下去了,得尽快解决,还说如果你在保定这边没有中意的人,那么她就要行父母之命的权力,在徐州帮他找个合适的女子。

    这信让赵东云看的苦笑不已!

    原身早年时期是没有定下什么娃娃亲之类的,而在天津武备学堂求学以及德国留学期间,他一门心思放在求学上进里头,也没有在意这些东西,然而刚从德国回来,就被人夺了身体。

    而赵东云自己嘛,来到这个时代后满脑子都是掌控新军争霸天下之类的东西,那里会去想自己还有没有成亲啊!

    看罢了信后,赵东云看了眼还拘谨坐着的赵东平,然后道:“你父亲说让我帮你寻个差事,这事也不难!”说到这里,他略微停顿了后道:“可曾进学?”

第三章 右翼第二营

    赵东平道露出一脸的惭愧之色:“我只稍通四书,没考上功名!”

    赵东云不以为然:“那可曾学过西学,在家中做过什么差事?”

    赵东平道:“没学过西学,不过两年前开始我就在一家洋行学做账房,可以做西式的账本,也略通法兰西洋文!”

    赵东云点了点头,眼前的这个堂弟虽然年纪还小,但是稍通文墨又能做账还会点法语,在这个文盲率超高的时代里也算是人才了。

    再说如果赵东平不是对自己有点自信,恐怕也不会从徐州老家跑到保定来求发展了,毕竟能力一般般还不如呆在徐州老家混一辈子呢。

    随后两人又是说了其他几句闲话,大多是赵东云问,赵东平答。

    片刻后赵东云道:“这样,你先住下,我这几天帮你看看能不能在军中寻个书办的差事!”

    等赵东平出去了后,自然有家中下人领着他安顿住下。

    次日,赵东云在随营学堂上了课后,下午没课他就是想着再去拜访几个人,看看自己调到常备军去的事情还有没有希望,但是还没有走呢,就有一人走过来对他道:“子扬兄恭喜了!”

    “恭喜?恭喜我什么?”赵东云听的有些模糊,眼前的这人也是随营学堂的教习,叫龚焕天,字尘隆,年纪比赵东云大好几岁,乃是天津武备学堂的前辈。

    那龚焕天带着浓厚的羡慕神色:“你要调到右翼二营当统带这事都传开了,子杨你可不地道啊,这么大的事也不和我们几个说!”

    听到这,赵东云就更愣了,右翼第二营的统带?自己当初想要争一争的可是新成立的常备军那边,怎么变成了武卫右军这边的职务!

    从一开始,赵东云就是想要借着常备军新编的机会看看能不能捞一个实职,毕竟常备军新建,大小军官几乎清一色的都得从武卫右军这边抽调,如此也就给了赵东云机会。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一门心思想要谋取常备军的实职不成,上头反而直接在武卫右军这边给了他一个实权职位,这样下来,就成了太阳东边不出西边出。

    尽管事情和自己当初想象的有着极大出入,但是升官总是好是事情,赵东云当即就是露出惊喜的笑容:“真有这事,我可还不知道啊!”

    赵东云说的是真话,但是旁边的龚焕天却是以为赵东云在谦虚之类的,口中还继续用羡慕口吻道:“还是你运气好啊,这才一年不到吧,就去当营官带了,估计不用几年就能够当上分统了!”

    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他龚焕天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混了好几年一直还待在随营学堂当教习,连品级都比赵东云略低。

    傍晚时分,又有几个得到了消息的人来给赵东云道喜,赵东云自然不会张嘴说些什么大话,相反还一一谦虚否认,毕竟现在大家说的都还是内部消息,只要正式任命没有下来,就充满了太大的不确定性,这话自然不好说的太满。

    不过,上头并没有让赵东云担心太久,第二天上午,上峰就是给赵东云发来了命令,让他暂署右翼第二营统带一职,虽然名字还挂了个暂署,但是不出意外的话,他这个统带是坐得稳稳当当了。

    接到任命书,当天中午赵东云就是宴请随营学堂的诸多同僚摆了两桌,而下午时分他就是马不停蹄的直奔段祺瑞府上,为什么?因为内部消息已经传了出来,他当这个右翼第二营统带是段祺瑞力荐的结果。

    所以他是有必要亲自前往段祺瑞那边道谢的!

    到了段祺瑞府上后,段祺瑞这一次没有摆出上官的态度,而是以学校前辈的口吻道:“督宪大人也是看好你,不然也不会同意我的举荐,所以你去了二营那边,要做些成绩出来,莫要让他人小瞧了!”

    说到这里,段祺瑞又道:“下个月我们武卫右军要和先锋队那边进行一场操练,原本是抽调右翼一营去的,不过一营那边抽了太多人到常备军左镇,缺额太大,所以就换到你的二营!这一次操练很多人都在看着,所以你要尽心尽力,把事情办好了,到时候我也好在督宪大人面前帮你把暂署两个字给去掉!”

    听到这里,赵东云面上也是呈现了郑重之色,因为段祺瑞说的已经非常明白了,他能不能真正的坐实营官带这个职位,能不能真正的进入上层大佬的视线,就在那一场操练之上了。

    当即就是正色道:“不知道除了我这一个步营,还有没有其他的人马?”

    段祺瑞道:“虽然这场操练规模不大,不过我等乃是新军,这打仗自然是步炮工骑齐全的,除了你的二营,也还有一个队的骑队,我下面的炮队也会派出一个队,工程营那边也会派半个队出战!”

    赵东云听罢,也是略微惊讶,这样算下来可就是两千人上下了,而且各兵种齐全,完全称得上是一个混成团的规模了。这样规模的兵力在列强或者后世人眼中不算什么,但是在当今中国却是极为难得了。

    要知道,现在整个中国的军队数目不少,没有上百万也有好几十万,但是这些军队里绝大部分都是旧式军队,比如八旗、绿营、淮军之类的,这些军队的战斗力无限接近于零,不说拿来打仗了,就算用来筹数都嫌碍眼。

    庚子年前后,国内具有战斗力的军队其实只有武卫军和自强军以及武卫右军先锋队,不过庚子事变里头武卫军的五支军队有四支都被摧毁,只剩下了一个袁世凯的武卫右军。

    因此到了辛丑年后,具有战斗力的新式军队其实就剩下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先锋队、自强军了,加起来人数才两万多而已,至于北洋常备军还处于编练初期,暂时连正式名目都还没有,最快也得明年才能陆续成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仅仅是两千多人的新军也是值得关注了。

    “不知道先锋队那边派多少兵马过来?”赵东云继续问道。

    段祺瑞道:“那边要派一个混成翼过来,到时候他们主攻,你们主守了!”

    “一个混成翼?”听到这里赵东云不由得暗思起来,武卫右军先锋队虽然说是仿效武卫右军的编制,但实际上差别非常大。比如武卫右军是采用大营编制,一个步兵营加上战兵和长夫,那么足足有一千五百多人。

    然而武卫右军先锋队那边,则是采用小营编制,一个步兵营战兵加长夫才七百人左右,他们的一个翼下辖两个路,路下辖四个营,单纯计算一个翼的话,战兵加上长夫大约在六千人左右。

    既然对方派遣的是混成翼,那么肯定还有炮兵、骑兵、工程兵等部队,这一部分加起来少说也得一千多,如此算下来的话,那么对方的总兵力将会达到七千多甚至八千人。

    段祺瑞看到赵东云露出皱眉之色,还以为他怕了,当即道:“对面人数就算多一些又何妨,左右不过是一群披着新军外衣的旧军罢了!”

    赵东云听到段祺瑞这话,也只能是露出苦笑,段祺瑞的这话不算假,武卫右军和武卫右军先锋队,听起来名字差不多,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武卫右军先锋队是归属武卫右军下属的,但实际上这两者是相当独立的关系,而且编制也各自不同。

    武卫右军前身是于小站练兵的新建陆军,乃是属于国内唯一的一支全面按照西法编练的新军,从操练到装备甚至再到服装战法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德国风格,具体编制下来是军辖两翼,翼辖两分统,分统辖三营,营辖四队,队辖三哨,哨辖六棚。

    而武卫右军先锋队则是庚子事变之前,袁世凯被派往山东正压暴民,顺手把山东的旧军给改编了,编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仿效了武卫右军,不过依旧带有浓厚的淮军风格,他们的编制是军辖两翼,翼辖四路,路辖四营,营辖四哨,哨辖九棚。

    武卫右军的编制带有浓厚的旧军味道不说,而且人员也是旧军人员,所以在北洋体系里地位是要大大低于武卫右军的,段祺瑞等武卫右军体系的人看不起武卫右军先锋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