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王侯-第3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继业和曾尚飞动容是因为端木仲仁所言,竟然与他们军枢部上下军议研究出的有关西征河西走廊最大问题几乎丝毫不差,两人不由心中暗赞:“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
叶尘笑道:“诚然,端木先生所言亦是我祥符国上下所忧虑者。攻打河西走廊,最难的确是在补给。”
端木仲仁自不会以为他刚才所言祥符国君臣会想不到,这只不过是抛砖引玉之言,当下又说道:“不过,老夫以为,以祥符**队强大,只需步步为营,护守粮道,不愁河西走廊诸州不破。”
叶尘微微点头,端木仲仁前面所说也的确切中要害。后面所言也只是中肯稳妥之言,并无出奇之策。
事实上,叶尘虽然一心想要拿下河西走廊,让其成为祥符国又一条经久不衰,甚至视之为依仗的财路,但他对于短时间内且很顺利的将河西走廊拿下始终抱持着谨慎的态度。
因为他知道,战争一旦开始,就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情况,哪怕他让军枢部做了再多的准备,但是河西走廊中自然条件的恶劣程度依然难以克服,西征大军输在补给之上的可能也不是没有。
叶尘对战前的推演与实际战争中定然会存在差异的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比如,自古以来,凡是能够领兵打仗的将领无不都知道粮道的重要性,但是实事上因为粮道补给被劫、甚至自然因素被破坏,从而失败的战争例子,可谓是数不胜数,甚至始终占据着历史上所有战争中的绝大部分。
当然,此时叶尘却没有必要和端木仲仁讨论这些。
“所以,老夫还是认为陛下对西域之战,战场之外的各种手段也是尤为重要。有些时候能够抵得上数万大军。”端木仲仁一边渍渍称奇的看着沙盘,一边再次说道。
叶尘点了点头,说道:“端木先生所言极是,那………以端木先生看来,何时发兵最佳?”
“五月!”端木仲仁不假思索的回道。
“五月?”
“正是。河西走廊各个豪强势力麾下兵马多是骑兵,陛下之大军骑兵和步兵参半,我之优劣甚明。当秋高马肥,弓矢劲利之时,是贼雄我劣,若战于敌境,则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在敌,智者所不取。至冬深水枯之时,贼马无隔夜之草,是其弱之时。然冬季苦寒,进攻不易,此两不利之时。至春深,贼势更弱,而陛下则练兵秣马,可乘便而出,此我雄而贼劣之时。是故五月出兵,陛下大军可得天时。”端木仲仁非常自信的说道。
叶尘在心里赞许了一句,这番道理,杨继业和曾尚飞他说过,下旨给各军团长让他们提出对发兵河西走廊各自的战略战术时,有不少军团长也提到了这一点。从军事上来说,叶尘不得不承认最恰当的开战时间,是五月无疑。
第八百八十一章 贾宪的理由
但是,战争的时间,并不仅仅是由军事上的因素来决定的,贾宪这些天经常提醒他,最好再有半年的准备,否则粮草、银钱方面非常紧张。
…………
…………
端木仲仁和云月大师一见如故,二人当天晚上秉烛夜谈,互相交流甚欢。第二天端木仲仁和一个商队一起回了河西走廊瓜州,特种大队特战营副营长钟三河带领一百名战士装扮成商队的商人、护卫、仆人,和端木仲仁一起去了瓜州。同一时间,云月大师也启程离开了夏京。
端木仲仁走了之后,在夏京城,皇宫政务殿便召开一次最高级别的秘密会议。受诏参预此次会议的人数并不多,但是却都是祥符国最具份量的大臣。
“陛下,朝廷各种收入虽然不少,甚至以我祥符国这点人口和州县,说是奇迹也不为过,但朝廷的支出却是更为可观。”户部尚书贾宪的声音平稳且无奈,几乎让人只听他的声音便无能够感受到他心中的无奈,“去上一年,朝廷岁入折合银钱共计八百四十五万两银,没有任何结余。自进入天定二年以来,已经四个多月,加上从倭国运来的两百万两银子,以及祥符钱庄盈利一百万两银子,总计五百三十一万两银子,这已经同期比去年提升近一倍之多。然而,虽然朝廷收入增长,但是许出支出仍然继续增加,光是建立军事学院,新成立两个军团营房修建、武器装备、生活器具的配备等等便耗费一百多万两银子,与宋国和辽国边境军寨防御修建又花费七十多万两银子,河套七县成立一个旅的城防军,又耗费三十多万两银子。各州、县中、小学首次开学,朝廷补贴地方财政又是二十万两银子,最后再除去正常军饷、朝廷和地方正常俸禄开支,目前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两银子。”殿中大部分人是第一次听到朝廷的财政状况,他们却是没有想到朝廷一年财政收入会如此多,特别是知道宋国财政收入的几人,更是暗暗算了一下,朝廷的财政收入已经有宋国三分之一左右,要知道祥符国地境人口堪堪只有宋国的十分之一而已。一时间,不少人反而忽略了贾宪提到如今还有多少钱,够不够发兵西域的问题,对财政状况感到欢欣鼓舞。虽然这也是大家早有耳闻的事情,但即便是这些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人,除了韩熙载和马文韬等少数人外,也是第一次亲耳听到贾宪证实。
“臣还想提请陛下与诸位同僚注意,因为我祥符国连续大规模用兵,朝廷给军队发的军饷和赏银比重极大,这些钱又不断大量流行于民间,如今的米价,官价已经达到一石米一钱银,市价更高。如若朝廷决意对河西走廊大举用兵,便以七万之兵计,一兵当两夫转运,则至少当有十四万人有赖供食,便以人日食二升计算,半年的时间拿下河西走廊,至少需七十万石。各地官仓之中粮食加起来虽然已经够了,但最多亦只能勉强以当一岁之供给。而战事一兴,则不可期之骤胜,再加上运送至前线,路途遥远,路上耗费更多。臣让户部初步计算,打河西走廊每一个月时间,朝廷至少要耗费二十万石以上的粮食。以此计算,以臣之见,朝廷至少要预备三百万两银子的军费,并且要尽量希望战争在半年内结束。”
贾宪缓慢而又清晰地说出这些让人几乎无法反驳的数据。所有的人都明白贾宪的潜台词————这场战争,一旦打起来,很可能会耗尽朝廷的家底。如果能期以必胜,保证在一年之内拿下河西走廊这个黄金之路,投入自然值得。但是祥符国如今军队战力虽强,武器装备更是占了极大的优势,可西域这等虎狼之地的豪强麾下兵马也个个是百战精兵,祥符国胜之有信心,可是自身损耗如何,持续时间多长,从叶尘至杨继业这都是没有人可以打保票的。一旦失败,或者久战不定——特别后者,简直便是财政上的噩梦!
说到这里,贾宪不顾叶尘和众臣眉头皱了起来,加强了音调,继续说道:“除此之外,若是宋、辽两国趁机来犯,或者万一出现什么大灾大害,财政方面的危机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臣请陛下将西征西域时间再往后推上半年或者一年,等财政方面有了万全积累之后,再发兵攻打河西走廊。”贾宪可谓言辞恳切,身为户部尚书他的话非常具有说服力。
但是,刚刚打败宋、辽两国,不管两国被短时间打怕,还是需要恢复元气,总之眼下攻打河西走廊的时候,却是宋、辽两国最不可能发兵来犯的时候。单从这点来说,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半年或者一年后祥符国是有了更为充足完全的准备,但宋、辽两国同样会缓过劲来。
“贾卿不必多言。此次机会是去年大败宋、辽两国才换来的机会,朕不想错过。”叶尘如此向他最重要的臣子们如此宣布着,“更何况拿下河西走廊,我们的财政收入因此而增长近倍,也不是不可能。再说河西走廊乃我华夏汉唐故土,绝不能久染膻腥!”
“陛下英明!”政务殿中,所有的臣子都拜了下去,高声附和着叶尘的豪情壮志。只有贾宪苦笑一声,没有再说话。
杨继业微微躬了下身子,沉声道:“陛下,军枢部作战会议商议的结果,臣等已具表上呈。”
“朕已读过。”叶尘点点头,由军枢部归纳各个军团提的战略,以参谋部为主召开作战会议,就西征河西走廊提出整体作战方案,然后交给叶尘供其参考决策。
不过,身为祥符**队最高长官的杨继业,在攻打河西走廊的问题上,内心却有点矛盾。他是名将名帅,但到了他这个级别却并不只是一个武人,同样是一个名臣。所以,一方面,他有着与贾宪同样的担忧,担心无法速战速决,久拖不下,使国家财政陷入泥潭;另一方面,杨继业与叶尘想的一样,亦无法放弃这样这个宋、辽两国最不会发兵扯后腿的时机。
这样的时机,一百年间也未必会有这么一次。
况且,杨继业也明白,以祥符国大军战力拿下河西走廊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过程顺不顺利,用多长时间,却无人敢保证。此外,他刚听了贾宪对财政粮草的分析之后,发现自己大大低估了粮草运输的耗费。不过,总体来说,只要前期军粮有充足的保证,以祥符国大军现在的战斗力,再加上其他方面的种种准备,半年内,甚至三个月内拿下河西走廊是大有希望的。
仿佛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杨继业继续说道:“陛下已决心发兵河西走廊,臣等不敢不切实言之。虽说宋、辽两国来犯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对他们亦不可不防,与宋、辽两国接壤地区,尚须继续修葺城池,保持警戒,以防有不测之变。此外,每次胜利之后的犒赏费用,亦不能省。我们是不能奢望着前线的将士们会节省着打仗。”无论如何,不管是作为军队最高主官的职责,还是自己多半就是征伐河西走廊的主帅,都必须先将困难指出来。
“此外,在计算军费的时候,臣以为宁可高估一点。贾大人说三百万两银子,臣以为至少要五百万两银子。”杨继业以军队统帅的身份向众人一交底,贾宪的脸色变得更难看了。五百万两银子!他还是低估了这个数字。
“但是若能平定河西走廊,这笔开销是值得的。”韩熙载看了一眼叶尘的脸色,插话道:“臣以为河西走廊纳入陛下之治后,每年从中财政收入肯定只会比五百万两银子多,所以臣以为发兵河西走廊乃万世之功业。”
“韩相公说得轻易。”贾宪一直以来都有些不耻韩熙载的为人,立即反唇相讥,“休说战无必胜之事。便有必胜,战后治理河西走廊的开支,又岂能少了?无大军威慑,只怕军队前脚方走,立时便有变乱。在河西走廊各州驻军,转运之费加治理之费,未必下于河西走廊所带来之银钱。”身为户部尚书,陛下与整个朝廷暗中对于征伐河西走廊的决心与所做的准备,贾宪是非常清楚的。虽然明知道无法阻止整件事情的发生,但是他始终认为自己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
“迂腐!”韩熙载心里暗骂了一声,然后朗声说道:“战争之胜负,陛下可问军枢部;微臣所敢保证的是朝廷定可以筹集军费,以供前线之需。”
“卿有何良策?”叶尘眼睛一亮。众人尽皆侧目。只有贾宪微微哼了一声。
“朝廷今日之积蓄,足以支持三个月至半年之用。以今年下半年的财政收入,再适当挪用祥符钱庄存银,民不用加赋,而军费自足。”韩熙载自信的说道。
“挪用祥符钱庄存银?”马文韬几乎被唬了一跳,“陛下,祥符钱庄的存银乃百姓银钱,非朝廷之钱,不得挪用!否则开了这个先例,后患无穷。”
第八百八十二章 西征檄文
(非常感谢‘fatboi’、‘哓天’、‘大鹏h123’、‘panyu1’、‘轻轻的疯子’的慷慨捧场和月票支持。)
“百姓焉知我们挪用他们银钱?”韩熙载反问道,“只要陛下之祥符国立于世间,百姓银钱自不会少丝毫。”
马文韬脸色涨红,但一时间却是无辞以对。
贾宪心里明明知韩熙载说的是歪理,但是也苦于无辞反驳。犹豫了一下,终于决定不要自取其辱————他虽然知道挪用祥符钱庄存银不妥、不对、不该,但是他也意识不到这样做究竟会有多严重的后果。
李君浩只是怔了一下,与胡三光对视了一眼。他们二人都绝非不懂民生财政之人,亦知道挪用祥符钱庄存银,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是在他们二人看来这比起抓住这次机会拿下河西走廊好像也不算什么。正如韩熙载所说,只要祥符国存在,最终百姓银钱自不会少上分毫。大不了万一祥符钱庄银钱运转不过来,对百姓实话实说,以陛下和朝廷的信誉,想来百姓也不会有什么意见,所以这亦算是一时权宜之计。
叶尘想了一下,说道:“不到万不得已,祥符钱庄存银是不能挪用的。否则万一钱庄银钱运转不过来,祥符钱庄依为生财之道的信誉很可能一朝尽毁,这无疑于杀鸡取卵。但是发兵河西走廊的计划却不更改。若真粮草不继,那便攻一州算一州,待稳固之后,再取下一地便是。”
众臣轰然称诺。
…………
…………
在叶尘的推动下,粮草储备、武器军械、后勤运输、情报刺探等等,一系列的战前准备事宜在祥符国正式开始准备,叶尘亲自带领军枢部参谋在安全部费尽心机弄来的河西走廊地图的基础之上,绘画了西域山河地理详图,并誊录多份,分发给此次参加西征的各部将领。
政务殿中,远征之前的最后一次最高级别军事会议。
除叶尘之外,只有九个人参加,分别是杨继业,韩熙载,马文韬,李君浩、胡三光、贾宪、徐铉、白沧海、喻文。
一番计议之后,叶尘总结道:“此番远征,关乎我祥符国是否能崛起于西北,真正的与宋、辽两国抗衡。可谓是意义深远。经过朕与军枢部反复研究决定,朕打算调集义勇军团全部为主力,白虎、朱雀、青龙、折兰四个军团各一个步兵旅,玄武、黑狼、白狼三个军团各一个骑兵旅,以及特种大队特战营,共五万六千人,再将两万一千多已经劝降的辽军俘虏打散配属给各旅。加起来总计七万七千余人,由柱国大将军杨继业为统帅,义勇军团军团长黄东秋为副帅,发兵西域。以马文韬为主,贾宪为副,负责后方一切粮草筹集、押送事宜。喻文负责事军械运送供给事宜。胡三光带领安全部负责敌军后方情报打探。诸位爱卿可还有异议?”
马文韬说道:“陛下,河西走廊实乃我华夏故土,陛下兵威直指玉门关外,这是堂堂正正之战,彪炳千秋之举,出兵之前,当有一篇檄文,公告于天下。”
此言一出,韩熙载、徐铉、贾宪、杨继业齐声响应,叶尘心想这件事怎么忘了,微微颔首道:“马相公言之有理,以两位相公和徐铉、贾宪之才,要写一篇铿锵有力、义正辞严的檄文出来,那是轻而易举,只是这檄文的基调,却须先定下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韩熙载当即说道:“陛下,河西走廊故土,有我汉人数百万,陛下此番发兵,要复我华夏故土,救我同祖同宗之汉家百姓于困厄之中,应着重申明这一点。西域杂胡,野蛮之人,不受教化,乘我中国无人,野狐升据,沐猴而冠,盗据汉土,霸压汉民。今幸天道好还,陛下于西北建祥符国,百业复兴,人心思治,故奉天威,廓清华夏,复我故土,救我汉民,此乃顺天应命之举,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当能犁其廷而锄其穴,胡虏宵小,应低首下心,甘为臣仆。若否,兵威所至,玉石俱焚!”
徐铉精神一振,抚掌叹道:“韩相公掷地有声,真是好气魄。如此气吞天地之气慨之檄文,传至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各地数百万汉人必然归心。”
叶尘却是突然喝道:“荒唐,又是胡虏,又是宵小,你们难道忘了我祥符国党项八氏和改土归流的异族百姓,特别是我九大军团至少三分之一将士出自党项、契丹、吐谷浑、吐蕃、回纥乃至羌人。这篇檄文一出,将置这百万百姓和数万将士于何地?”
叶尘很少发怒,此时虽只是轻轻一喝,韩熙载和徐铉却是脸色变白,当即站起,齐声躬身说道:“臣等冒失,请陛下治罪。”
叶尘摇了摇头,说道:“好了,你们坐下吧!”
待二人坐下之后,叶尘又说道:“契丹国有五十多个民族,为了尊重各族的习惯,笼络上下归心,以契丹族人之骄横野蛮,尚知各依其族、各依其俗,又设南院北院,妥善安置汉民,六十年下来,早在朕在宋国时,便让当时华夏卫府去打探调查过如今幽云十六州汉人的人心所向,事实上他们对于归附宋国之心可有可无。如今辽**中汉族已经占有三分之一数,便是明证。”
叶尘顿了一下,又道:“事实上,以朕看来,辽国所做还只是皮毛,否则便不会经常有蒙古、女真等各异族叛乱之事发生。诸位爱卿再看我们祥符国,党项八氏于一年多前我祥符国立国之前与我西北汉民势同水火,更是不服王化和不愿改土归流,但如今又是什么样场景,想必诸位都知道。还有祥符国境内或自愿或强行,如山神镇那样改土归流的羌族、吐蕃等异族部落如今对朝廷的态度变化之大,想必诸位爱卿当有所耳闻。但诸位爱卿当应该知道,这些变化是因何而来。是因为朕一直提倡对我祥符国所有百姓,不管是什么民族,都是一视同仁,才方使他们倾心归化。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缘何?盖因万川纳之。河西走廊不只有数百万汉人,还有数百万其他民族之人,这篇檄文一出,就算他们有心归附于我们,也多半不敢再倾心于我们,而且必然会在面对我军之时生出拼死之心?诸位是我祥符国弘股之臣,所思所行,关乎我祥符国朝廷之国策,万不可肆意而为,当谨记朕今日所言。”
众臣一脸恐慌齐齐起身,躬身说道:“臣等谨记陛下教诲。”
叶尘眼见众人是真心将自己的话听进了心里,神色大为缓和,说道:“好了,都坐下吧!”
众臣当即说道:“多谢陛下。”
言毕,便又齐齐坐下。
马文韬抢先说道:“陛下刚才所言,让臣等震聋发聩,臣想起当年汉将张义潮义旗一举,气吞万里,顷刻间占据西域十一洲,成为凌驾于吐蕃、回鹘之上的河西走廊第一霸主,可是其后却是势力渐渐萎缩,如今他的后人只剩下瓜州和沙州两地,苦苦挣扎了。刚听了陛下教诲,思其原因,显然就是贬抑其他诸族,彼此间战事绵绵不绝。河西走廊汉人深受其苦,从拥戴,渐至抛弃。”
韩熙载和徐铉原本是身处江南华夏腹心的南唐国旧臣,这方面的感触不深,方有此言,此刻听了叶尘所言和马文韬的印证,早已大汗淋漓,深感自己实在是太过冒失,心中自责不已,特别是韩熙载心中暗想回头还要多多研究陛下的观点习性。
叶尘微微颔首,说道:“所以,这篇檄文,第一,要少用瑰丽词藻和偏辟的字句,否则,恐怕除了本就有心归附本帅的一些博鸿儒,看得懂的就没几个人了,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务必要简洁直白,让河西走廊所有人一听就懂。第二,檄文立意上,要强调河西走廊黄金商道的重要作用。要知道,当年以河西走廊为商道,交通东西,河西之富,富甲天下,谁不受其惠泽,如今又如何?”
“要让河西走廊所有人知道,如今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彼此征战不休,以致百十年来河西走廊战祸连绵,各族百姓俱受其苦。人民无论贫富,尽遭战乱,被人抢掠罄尽,寸草不留,中原与西域商道断绝,以致民无生计,西行诸城日渐萧条。而朕之大军就是要打通与西域的商道,使之尽在我祥符国保护一下,重新振兴河西走廊,使西域诸族,四方百姓俱受其惠。农牧工商,所求不过温饱,这样一说,其利自见。”
他顿了一顿,又道:“不过,刚才韩相公和徐卿所言也是要提上一提的,但是在措辞上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绝不可激化矛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章,不得其传,行将湮灭,朕之出兵,这就是卫道保儒了。西域士林,也当拥护。”
“还有,河西走廊战乱不休,不但百姓受苦,就是佛门寺院,也多有受霸道豪强劫掠而焚毁,使得僧侣流浪四方,不得礼佛打坐的,我祥符国大军,自然也要保他们无忧。”
第八百八十三章 大军出征
“总之,包括檄文在内,关于此次西征河西走廊所行之事,目的就一个————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不战而尽可能的减少乃至削弱敌人的力量。或者说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当将争取‘人和’。”
众人再次称是。
叶尘最后说道:“所以,檄文事关重大,由韩熙载全权负责,按照朕刚才所言要求,于三天之内写出,以两报刊印十万份,由安全部负责将他们送到河西走廊各地,并散布出去,力求让河西走廊所有人都能够看到或者听到这篇檄文。”
韩熙载和胡三光当即出班躬身称是。
叶尘又说道:“好了,军枢部下去之后便下发军令,开始调兵遣将。马文韬、贾宪、喻文做好粮草和军械武器运送供给之事。”
众人起身,一脸肃然的躬身,轰然说道:“臣等谨遵陛下旨意。”
…………
…………
天定二年,五月初二十一日,就在端木仲仁回到瓜州一个月的时候,一道《招谕河西走廊勅榜》,由政事堂负责刊印了十万余份,交由安全部的探子,于快马分发至河西走廊各地。
“眷兹河西走廊,古道如龙,惨遭寸折。大漠风萧,瓜州离宗,玉门关外,车马凋零………,谨以至诚,宣告天下,祥符国文武大圣兴法始皇帝叶尘气愤风云,志安社稷。今见河西之凋蔽,感一身之责任,率堂堂之师,息贼安民,重辟古道,以事祥和,此大仁大义举也。令旗所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其或违拒天兵,九族并诛无赦。盖天道助顺,必致万灵之归;王师有征,更无千里之敌。咨尔士庶,久罹困残,其肩向化之心,咸适更生之路。敢稽朕命,后悔何追…………”
同一日,叶尘下诏,以柱国大将军杨继业为西讨行营统帅,以义勇军团军团长光将军黄东秋为副帅,以军法部副部长姚成光为监军,以户部尚书贾宪,装备部部长喻文为西讨行营都发运使,左相马文韬亲自节制,分别负责粮草与军械。安全部情报司情报分析部司使唐兴武为随军首席情报参谋,主要负责和安全部在西域分部进行联系。
同时,整个祥符国宣布进入戒严。
五月二十三日。叶尘着戎装,亲自检阅义勇军。
同一天,白虎、朱雀、青龙、折兰四个军团各一个步兵旅,玄武、黑狼、白狼三个军团各一个骑兵旅,以及特种大队特战营,以及两万一千多已经劝降且配属给以上各旅的的辽军俘虏从各个驻地出发,向顺州赶去。在他们之后,被叶尘亲自检阅的义勇军团,也在杨继业和黄东秋带领下向顺州进发。
战争,一触即发。
这是一场注定将要决定祥符国国运的战争。
这亦是祥符国彻底崛起于西北,拥有与宋、辽两国真正抗衡之力的战争,这是一场改变自己国运的西征之战。
…………
…………
在铿锵有力的檄文词声中,杨继业的大旗漫卷,七万多大军出顺州,过翰海,越沙陀,沿长城古道,浩浩荡荡,直奔西征第一站————凉州(今武威市)。
凉州,河西走廊之门户,东邻顺州和静州,南邻西宁州,东南边紧邻兰州,西北边是肃州。民风剽悍,悍不畏死。自古凉州精骑便横行天下,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地势平坦辽阔,为河西最大堆积平原,西汉扬雄凉州箴中如是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 的富饶之地,“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西北商埠重镇,丝绸之路节点之一。
出顺州至凉州,约有两百七十里的路程。在祥符国的军事条例中,对于行军都有明确的规定————凡军行在道,十五里齐整休息,三十五里会干粮,七十里食宿。这其中包括纯骑兵部队,要想在行军之余还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或者希望到达目的地时,掉队的士兵不要达到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步,每日的行军速度,就必须严格遵照《祥符国行军条例》行事。
更何况,杨继业带领的西征军还是带着辎重的。总的来说,七万七千多西征军若不算两万多已经彻底投降的辽军,骑兵和步兵各占一半。
祥符国自立国一年多以来,数次与外敌大战,根据叶尘的指示,军枢部组织自下而上的总结、讨论、研究、实兵演戏等,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骑兵的作用其实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因为叶尘的一贯的作风,导致祥符国的高层都是很务实的人,这其中尤其是军队更是务实已经成为习惯。所以通过研究总结之后,他们都清醒的知道,战争的主角是步兵。所以,按照祥符**枢部在年初颁布的最新训练条例的要求,祥符国所有的骑兵,都在今年自年初之后这三四个月中接受了最基本的步兵训练!
所以,对于祥符国的骑兵而言,骑在马上,他们便是骑兵;下了马来,他们便是骑马步兵!特别是对于此次征伐河西走廊,战事以攻城为主,城墙用战马的牙齿和冲锋是不可能咬开撞开的,无论多么精锐的骑兵都不行。
杨继业用兵谨慎,天下共知。因此,尽管自杨继业往下,祥符国官兵都是打心眼里看不起凉州这种土霸主的军队,但是杨继业不管什么情况,都不会犯一些兵家大忌的错误。
“百里争利,蹶上将军;五十里争利,军半至。”这句名言可以用来形容祥符国的骑兵。军枢部训练部通过多次军事演习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当一日一夜疾行达到八十里以上时,既便是如祥符国这样的精锐骑兵,掉队的士兵至少也占到三分之一,而跟上的士兵也会人疲马劳,最重要的是,你根本不会看到任何队形的存在。除非真正做到出其不意,敌人根本没有任何准备,否则无论是半路伏击还是在终点以逸待劳,等待这只军队的,都是败亡的命运。
祥符国自崛起之后,先后打败了宋、辽两大国来犯之军,早已名震天下。凉州紧挨着祥符国,杨继业绝对不相信凉州会不派细作注意着祥符国动向,他甚至可以保证,当各路大军聚集于顺州时,凉州方面便已经知道。更何况安全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