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的朝阳-第2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走向……”
在过去的几年间,尽管中英两国间的条约仍然维持着,但是,随着两国的互相警惕,使得那一纸条约早已经成为了两国间的束缚。而各国的外交官们同样注意到,在过去的几年间,中英两国间的关系日益疏远,而相对应的是,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日近——除了于陆军大学充当教官的德国将军之外,中国更是同德国进行了其它方面的合作,现在两国更加强了进一步与政府、军方的联系,敏感的外交官们都已经意识到,似乎中国正在对自己的外交进行着根本性的调整。
********的走向……如果是在十年前,朱尔典根本就不可需要考虑中国会持以何种走身,但是现在……
任何无视中国力量的国家,最终都会付出代价,俄国人,甚至还有美国人,尤其是俄国人,他们失去了半数的国土,甚至就连国家都陷入濒临灭亡的绝境,他们已经付出了各自的代价,同样的错误,朱尔典不会去犯,但也正因如此,他才会觉得为难。
这时,吸烟室的房门推开了,走进门的是去年刚从剑桥毕业,来到中国书记官菲尼,他非常的年青,不过只有二十九岁,或许正是因为他是二十四岁来到中国,在这一点上和朱尔典相像,朱尔典才会喜欢这个年青人,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欣赏他的机智与才华,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看到菲尼的时候朱尔典会生出看到三十几年前的自己的感觉。
抱着文件夹走了进来,菲尼在沙发边弯腰道。
“先生,外务大臣的电报。”
朱尔典吐出两个小烟圈,摸了一下嘴边的白色的短须,不等他抬头吩咐时,却看着放下电报的菲尼已经恭敬地拿来了眼镜。
在心下点点头,朱尔典把烟斗放到桌上,伸手取过菲尼呈上的电报,捏着眼镜仔细看起来。
“……是这样啊,看来伦敦方面已经做出决定了!”
听着朱尔典自言自语,菲尼在旁小心地问道。
“先生,伦敦已经做出了决定?”
点点头朱尔典的眉头紧锁着,把烟斗又放到了嘴上。
“没什么,很好,外务大臣把一个新的决定发了过来,伦敦将不会再就《中英条约》问题,与其续约!”
“这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好事,因为最后的束缚也随之消失了!”
所谓的《中英条约》实际上在中俄战争前,英国为支持东北与东北当局签署的秘密条约,那一条约几乎等同于同盟条约,也正是那一条约给了东北把战争进行下去的勇气,现在,条约到期了,伦敦选择了中止条约。
“是的!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朱尔典点点头,把电报放到桌上。
“所谓的外交政策,其实就其本质上是模糊不清,没有任何规律可谈,昨天的正确的事情,在今天可能就是错误的,所有的外交政策,都是根据时间和局势的变化而变化,过去国内的意思是,不希望看到中国在远东扩大他们的势力,当然同样也不希望中国继续成为德国在远东稳固的盟友,在过去的几年间,我们同中国之间关系的疏远,实际上正是利益上的冲突……”
利益,外交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以利益为核心,对于这一点朱尔典却是再清楚不过,这时一位华裔仆人送上了茶点,朱尔典便招呼着菲尼。
“我的绅士,无论发生任何事情,下午茶是不能忽视的。”
“是的,先生,我完全同意这一点。”
两人相对而坐,品着加了糖块的红茶和小点心,等待着那位仆人的退出,在两年前,他们不会这么小心,但是现在,却不得不去小心,在过去的几年间,南京的各国外交官与中国外交部会谈时,总会落着下风,每一次谈判、讨论,中国外交官总是像非常清楚他们的底线一般,轻易掌控谈判。
最初他们还以为这是中国人任用一批非常出色的外交官,可直到两年前,当一位美国大使馆的仆人用自己掌握的秘密交换金钱的时候,各国外交官才知道,在中国外交部名下,设有外交部情报局,专门负责收集外交情报。
谈判桌的顺利不是因为他们的才华,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是已掌握了各国的底线,也就是从那时起,各国加强了在华大使馆、领事馆的安全工作,对那些中国人防范极严密。而那不过只是暴露出了中国人情报工作的冰山一角,在随后的两年中,中国人依然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获得大使馆内的情报。
不过,至少他们学会了不在中国仆人面前讨论问题,以及对仆人的防范。终于等仆人退出后,菲尼耐不住性子,先开了口打破之前的沉默。
“先生,您认为国内的的意思……这会不会对不列颠的未来造成威胁呢?”
朱尔典敲着烟斗,耸耸肩。
“菲尼,国家之间是没有友谊的,只存在相互利用的关系,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想想吧,布尔战争消耗了我们太多的资源和力量,为了能够同德国进行对抗,英国就已经与法国共同制订联合军事计划,甚至我们同美国之间同样也存在着条约,尽管并没有确实且可靠的协议,能够迫使英国在法国或美国,与德国或者中国交战时予以协助,但是,一旦法国受到攻击,英国很有可能将不会坐视不理,我们无法坐视德国的强大,不能坐视德国控制整个大陆,这是英国最基本的外交政策,所以……”
菲尼摇晃着杯中带着些许泡沫的红茶,皱眉深思片刻后,便开口说道。
“先生,即然如此,那么,是不是可以意识着,对于英国而言,中国已经成为了潜在的敌国?”
放下烟斗的朱尔典这些却摇头笑看着菲尼,然后笑说道。
“没错,过去,我们或许勉强算得上是朋友,但是现在嘛,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英国的潜在敌国,但是我们却没有力量制止他们,所以在这个时候,需要美国的帮助,这也是为什么,最终伦敦默许了维克斯公司与中国海军之间的交易,是因为我们需要让中国去刺激美国,从而令美国的国会批准条约。”
菲尼赞同地点了一下头,抿了一口茶,又突然想到什么似地问道。
“先生,您的意思是,伦敦是在挑动中美之间的冲突?”
朱尔典微微一笑。
“这就是外交!对于英国而言,只要中国与美国陷入争持的时候,英国才能够专注于欧洲的事务,所以,我们需要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对抗,为外交调停增加一个筹码。”
菲尼却在思索片刻后说道。
“如果这样的话,那是不是意味着在未来,我们仍然需要在亚洲考到中国的威胁呢?”
朱尔典摆摆手笑道。
“菲尼,外交是一个艺术,而它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正是因为外交是在不断调整之中,今天的朋友会是明天的敌人,在外交上,即便是敌人,也是可以拿来利用的,在外交这行个行当里……是没有友情可言的”
大使的话语在菲尼脑海中印下很深的印迹,他不断的思索着中英决裂会造成的影响,的确,正像伦敦猜测的那样,在中国不断给英国的利益造成影响的时候,英国必须要全方面调整与中国的关系,但是这会不会导致中国完全倒向德国呢?当然,这样的话,恰恰证明了一点——伦敦之前的计划是准确的。
“是的,先生,我想我明白了!”
“事实上……”
在菲尼似乎明白一些道理时朱尔典却又能发出一声音长叹。
“我个人认为,伦敦正在犯下一个错误……”
“哦?”
菲尼不禁好奇起来了,大使先生这是怎么了?
“因为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我们是为了避免发生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而去一手促成另一场战争,而这场战场……甚至可能把全世界都卷入进去!除非全世界都能意识到对方同盟力量的强大,进而采取行动,通过让步,谈判,解决问题,而不是采用战争。”
难道……从大使的脸上,菲尼看到了担忧,他话里的意思已经再清楚不过了,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一但如伦敦所愿的话,大国之间的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吗?
“所以,外交有时候总让人很是无奈,即便明知道是个错误,但却不得不执行下去……”
两天后,朱尔典来到中华帝国外交部,拜会了中国外交次长梁敦彦,众所周知,这位曾在幼年时留学美国的,后来出任驻英参赞、驻德大使的外交官,在去年回国后,便出任外交次长,而以驻德大使的身份出任外交次长,也意味着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已经彻底改变了亲英外交的路线。
“看来,伦敦已经决定了!”
面对朱尔典传递的消息,尽管通过外交部情报机构梁敦彦已经知道了伦敦的打算,但是他仍然表现出了“惊讶”。但与此同时,同样也明白,中英之间最后的一纸束缚也消失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是的,我想,南京恐怕也持以同样的立场!”
朱尔典的语气显得很平静,就像是在讲述一件极为平常事情,而在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梁敦彦已经站了起来,他走到酒柜边,取出了一瓶三威士忌酒,亲自倒了两杯,因为是老朋友的关系,了解朱尔典习惯的他,特意夹了两块冰块。然后将酒递给朱尔典。
“我的朋友,我们都不曾知道,未来将会发生什么,但是我希望,我们能够珍视彼此之间的友谊!”
接过威士忌酒的朱尔典,看着杯中的酒,再看着神情平静的梁敦彦,他平静的点点头。
“是的,许多事情,我们应该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
而这种友谊也只存在于私人之间了,对于中英两个国家来说,作为外交官的他们都非常清楚,现在,两国间的关系,已经走到了尽头,而将来会走向何处,不是两人所能预知的。
更准确的来说,两人或许可以猜出一个未来,但是他们却无法猜出在那种未来之中,中英两国到底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相处”,是像现在一样的和平,亦或是战争。
“来,让我们为了友谊!”
“为了友谊!”
两名外交官的酒杯相碰时,那本威士忌酒在灯光下泛着美丽的光泽,但是两个人却是各怀心事,他们心知肚明,这所谓的友谊,实际上就是这杯中的酒……
一饮而尽之后,朱尔典用感慨万端的语气看着窗外繁华的街道说道。
“这里的变化可真大啊……”
到底是什么地方在变化?是地方,还是政策?恐怕只有朱尔典自己才会清楚!(未完待续。)
第366章 后进国家(为新书求支持)
(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嘿嘿!再次重申,新书不会影响老书!老书会正常更新。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1866年之年,德意志四分五裂,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无法以国家政权为后盾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殖民,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后,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迅速膨胀,其海外商业也日益扩张……与任何一个后进国家一样,1902年,当中华帝国成立的时候,尽管新生的中华帝国在对俄战争中获得了前所未有回报,但是一如德国一般,他们环顾四周,却发现世界早已经为他国所分割完毕。
这是一个多大的帝国?
从堪察加到乌拉尔,从东瀛至新疆,从位于赤道的南洋特别领至北极圈。但是帝国的庞大却无法掩盖一个事实。新生的中华帝国只有帝国的本土。甚至帝国空有庞大的舰队,每一次远洋,都需要进入他国的港口。
“法国人拥有大陆,英国人占领海洋,而我们德国人满足于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谋求日光下的地盘。”
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人一样去理解德国人的这声呼喊,实际上,新生的中华帝国也开始试图谋求日光下的地盘。与德国参与分享到些许残羹剩饭不同的是,他们选择了金元,试图向了阿根廷、智利购买火地岛,但却遭到美国的阻止。他们试图购买葡属东非,却因为英国的阻止而流产……在一系列的和平的尝试失败之后,中国人近乎纯真的世界之梦也随之破灭了。
“我们要像西洋人一样,用我们的拳头换取阳光下的地盘!”
一声近乎愤怒的呐喊之后,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未来——中国决心重新分割世界!而这正是中国与德国结盟的基础——两个后进国家,因为世界利益的共识,而结合在一起……”
《20世纪》
在众多的驻华大使馆中,德国驻华大使馆并不怎么显眼,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之中,随着中德两国之间的联络日益增多,往来与此的中国官员也越来越多,每周德国大使馆的宴会上,总会出现中国高官的身影。
“德国出口的机器中80%为中国所购买,德国外贸出口的40%是对华出口!”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也是最直白的事例,也正因如此,多年来,试图进一步“加大中德两国贸易”的德国工商界一直鼓吹着“中德合作”,当然这种合作现在同样也是存在的,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德两国间的军事合作,同样也是广泛的,但是,众所周知,这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中德两国只是普通的外交关系。
“也许,我们彼此可以进一步增进了解!”
8年前来到中国的时候,作为驻华大使的穆默从未曾想到,有一天他会对中国的外交官员做出这样的暗示,是的,这是德国主动作出的暗示,之所以会做出这样暗示,完全是因为一个原因——〈英美条约〉中有针对德国的军事条款。
为了获得某些方面的平衡,德国需要在太平洋寻找能够牵制美国的盟友,这个盟友显然也就只有中国最为合适,但是中国却一直受困于〈中英条约〉,使得中国无法在书面上的盟约中签字,两国只是在许多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而消息来的是如此忽然,在确认了中英两国就条约问题不可能再续签之后,根据柏林的指示,穆默立即开始在南京的一系列公关公作,而相对应的是,此时中国外交部同样也在寻求类似的“突破”,于是在这种“郎情妾意”之中,在穆默的一再要求下,两国开始了第一次,实际意义上的秘密接触。
这次会晤在外交部较为隐秘的小厅进行,双方都不配书记员,因为梁敦彦曾任驻德大使的原因,而穆默也熟悉中文,使得双方根本就不需翻译,都可以使用德语或者中文进行对话。
两人刚一就座,梁敦彦便以流利的德语对穆默说道。
“如果阁下觉得有必要的话,其实我们原本是可以在我的办公室内单独交谈。”
梁敦彦之所以选择用德语,而不是国语,是因为国语实在太过“博大精深”以至于即便是许多中国通,有时候也无法理会国语文字的用意,还是直接用外文沟通更为直接。
穆默毫不犹豫地点头道。
“这样最好。”
从穆默的态度中,梁敦彦敏锐地感觉到,这次会晤非同寻常,他一定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使命,但便不动声色的等待着穆默主动开口,而不是由自己去套对方的话,事关交涉的主动权问题,外交总是如此,有些情况下的过于积极中会使已方陷入被动,就像现在。
短暂的、充斥了外交辞令的寒暄之后,穆默还是首先打开了正题。
“近几年时间来,德国与中国之间发生了一些令人不大愉快的小误会,不过我想,这并不能影响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
梁敦彦很清楚,所谓“小误会”就是中德之间在太平洋属地利益的矛盾,根据构建太平洋绝对国防圈的需要,在海军的要求下,帝国政府曾试图从德国购买其太平洋属地,当然开价也是极为优惠的,但是非但没有得到德国的同意,反而激起了德国的不满,甚至导致了中德两国间在某些合作上的搁浅。
作为外交次长,他非常清楚,中德两国的关系绝不会因为这么一点分歧,而走到尽头,外交政策的调整,已经不可避免了。
“大使阁下,我们愿意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与任何国家进行具有建设性的合作。”
穆默当然可以听出了弦外之音,所谓“任何国家”,当然也包括也包括德国,但是这个合作能够走多么深远呢?想到这,穆默决定把自己的话挑明。
“多年来,柏林一直致力于远东的和平秩序,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加深与中国之关的关系……”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是套话,实际上,现在双方现在已经深入了解彼此了,甚至两国海军合作也是广泛的,就在去年,中国海军甚至还邀请德国舰队访问珍珠港。
“我国的外交政策核心非常简单,我国之外交,唯平等相待。”
外交总是如此,双方都不会在第一时间让对方摸清自己的底牌,毕竟底牌意味着对方会在合作中占据更多的优势,于是穆默便点点头说道。
“所以我认为,多年来德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正是建立于平等的立场上,我们相信,这是国与国之间一切合作的前提。”
穆默的话只惊的梁敦彦惊看着对方,这怎么了?
合作的前提!
他是在表明什么态度?
在惊讶之中,梁敦彦的声调甚至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确实,国与国之间合作的前提是公平!多谢大使先生的理解!”
而穆默这时则面露笑容道。
“不必客气,平等是国与国交往的必然。”
在外交界摸打滚爬了多年的梁敦彦还早已明白,德国的这种变化,必然意味着其中贮藏着其它的深意,在不断在脑海中思索着种种可能的时候,他只淡淡地应道。
“嗯,平等,中国希望各国平等待我,同样也会平等相待与各国,无论是盟友或非盟友。”
这是一种试探,是他联系到情报局提供资料后的一种试探。穆默的眉毛向上翘了翘——时机到了。
“所以,假如贵国愿意做出一些承诺的话,柏林认为,德国与中国之间,也许应该有进一步加深两国了解与合作的可能性!”
可能性!
眉头一跳,梁敦彦此时大约已经明白了对方的来意,难道柏林是想……
“不知贵国政府究竟有何打算?”
“出于维护远东和平的良好愿望,我国希望与贵国达成一项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协定。”
这正是柏林方面所需要的,事实上,对于德国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了,他们绝不会坐视中国这个拥有强大战争潜力的国家,站到英国人的一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支可以让美国人为之颤抖的舰队,而这正是德国所需要的,毕竟在英德海军竞赛中,德国是处于下风的。
“您是说,要订立条约吗?”
穆默看着眼前的这位外交次长。
“我更倾向于一项合作协定。”
穆默强调道。
“为了维护远东和平,我们需要做哪方面的合作呢?军事同盟吗?”
梁敦彦的内心暗自猛然一跳,尽管国内已经决心调整关系,但是,实际上,国内并不打算建立单纯的军事同盟,对于宫内而言,宫内更倾向于将“三皇同盟”变成“四皇同盟”。
“哈哈……这个,并没有到军事同盟的地步……”
穆默笑得很勉强,他知道这一项合作协议意味着什么,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将会成为盟友,至少是半个盟友,而这半个盟友,可在未来随时演变成为真正的盟友。
“那么我们如何合作呢?”
抢夺主动权后,梁敦彦便直截了当的开口问道。
“这个,德国认为,中国并没有与德国对抗的意愿,而且,德国与中国之间,除了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样也有更多利益上的共同点。”
这时穆默不想再进行外交官之间的智斗了,尽管那种智斗看似是外交中最让人激动的事情,但他同样明白,在一些时候,外交官之间更需要的是坦诚。
梁敦彦看了一眼穆默,点头赞同道。
“确实,利益上的共同是我们广泛合作的基础!”
面对这个回答,穆默同样点头赞同着。
“所以,我们两国间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我想也正因如此,柏林与南京都有必要共同努力将事情朝着好的一方面发展着。”
“但是,我们并不觉得,某种合作协议,可以真正规范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关系,阁下所谓的协议,相比于我们业已经开始的合作,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过……”
将话峰一转,梁敦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或许,某种协议也不错……至少能够保障两国间的一些行为……”
梁敦彦的变化只让穆默惊讶地张了张了嘴,他清楚的意识到,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曹巍然身上,同样也是这个国家身上的变化,他们变得极为自信,整个国家都是如此,他们是一个跨入可以瓜分地球行列的强国,正是国家力量的变化,才使得他们充满了自信。
正是这种认识,使得穆默相信,或许,这就是柏林选择他们的原因——这个国家具备成为德国盟友的能力,而不像是土耳其那样,是一个愚昧的、落后的友邦。
“阁下,我们认为,在中英条约之中,存在着针对德国的条款,所以……”
“很快,将不会有中英条约了!”
中英条约表面上看似密秘条约,但事实上,德国早已经知道了条约的内容。而梁敦彦所需要的就是清楚的告知对方这一点。
“我们认为,假如中德两国间可以建立广泛的合作,并建立一种合作协议的话,这无疑将有利于我们两国间目前的合作。”
看一眼梁敦彦,穆默又微微一笑。
“当然,德国国并不反对在未来进一步加深合作……”
饶是知道流露神色是外交中的大忌,但梁敦彦还是眼皮微微一跳,然后却又用一种平静语气反问道。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我们之间达成某种协议,而这个协议将是未来中德同盟的一个基础。”
即然已经完全坦白了,那么也就没有任何掩饰了,穆默只好继续点头说道。
“至少在某些方面是如此,你知道的,在一些事务上,德国必须要游说其它的盟邦。”
这显然是指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中国想要成为德国的盟友,想要将“三皇同盟”变成“四皇同盟”,就需要得到其它两国的同意,而德国需要那个时间,而现在,其之所以会提出协议,正是为了争取时间。
“嗯,那么什么程度上的合作呢?”(未完待续。)
第367章 军国之患(为新书求推荐)
(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世界和平的希望破灭,世界将遭受蹂躏。”
这是报纸的一则大字标题,紧随其后的又是另一篇报道。
“四皇同盟正式签署。”
这是报纸的另一则标题,诸如此类的大字标题一时间铺天盖地而来——“世界和平的末日”,“不列颠面临考验”,“下一步会是战争吗?”,“中国舰队挺进大西洋”,“四皇同盟考验不列颠”……
报纸上刊载的一幅幅连载地图,显示出了德、奥、俄以及新加入的中国,在世界上占据着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甚至还在那里预测着战争爆发后,他们将会是怎样越过一国边界,又扩展到另一国边界的。
1910年的春天,随着以“柏林条约”为基础的四皇同盟的签署,全世界终于意识到和平的末日即将到来——在此时刻,人们充分的意识到,和平似乎真的成为了一场梦境——军备竞赛在过去的几年间愈演愈烈。
当大不列颠的资源已近枯竭,不列颠的意志正经受最大考验的时候,德国终于通过将中国拉入他的同盟,对英国实施最为致命的一次打击——作为世界第三大海军强国的加入,从根本上扭转了三皇同盟海军力量逊于英、法、美三国的事实。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事实呢?
一个拥有165万常备军以及41艘战列舰吨位高达1346612吨的国家,成为了德国的盟友,而这个盟国拥有近乎于无限的战争动员潜力——拥有4。5亿人口的中国,其动员潜力超过整个欧洲以及美国。
或许其工业实力逊于德国,但是通过一个已经完成的“一五计划”加之已经进行一半的“二五计划”,使得其工业力量远超过法国,如汽车等产业更是超过欧洲的总和,即便是美国亦无法与之相比。
当然,这仍然是一个刚刚初步工业化的国家,直到现在,在他的工业部门中,仍然无法摆脱来自各国的工程师,甚至就连同其引以为骄傲“帝王级”战列舰,亦需要来自英国、德国甚至还有美国的技术,以及各国专家的技术指导,世界范围内紧张的气氛并未影响到中国的技术引进。
毕竟资本总是逐利的!毕竟,对于资本家而言,中国的支付的金银硬币与金英镑、金美元、金马克以及金卢布等货币一样,充满了诱惑力,而中国的金银硬币是充足的——八年前开始的币制改革,通过白银的国有化,流通货币的纸币化,使得帝国中央银行掌握了近十亿两白银,正是这笔白银储备支撑着早期的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但实际上,真正解决资金问题的还是贸易——每年数亿元的生丝等土产的出口以及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出口,从根本上解决了外汇问题。从五年前起,每年超过七亿华元工业消费品的出口,取代了生丝以及矿产资源,成为最重要的出口产品。
对外出口解决了进口物资所需的资金,令掌握外汇的政府能够采购足够的机器设备以扩充工业力量。现在,在积聚了八年的力量之后,这个国家终于开始向世人去展现其所拥有的力量。
“我们的资本需要市场!”
无论人们是否愿意,对于中国而言,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其它的选择——做为一个后进国家,在世界已经被分割完毕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